61阅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7-11-04 所属栏目: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第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   120   1043  9001  318  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 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国土面积(第8-9页)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森林面积(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XX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  线与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乘 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            22×32×28=       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2、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教学挂图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教学挂图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温度。   90——91页

[教学目地]: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     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     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 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 。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五  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 ℃〇─2℃  ―2℃〇―5℃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正负数

[教学目的]: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收集数据,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二, 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2        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三, 探素正负数的读和写。

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

。(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四, 试一试。

        1,     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    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五, 巩固与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  -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的]: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较熟练的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一、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练习九第一题,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练习九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练习九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 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 作好记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整理与复习(二)

第    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复习,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和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说一说: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 ,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

  二、做一做: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以每天平均做作业时间为标准,超过时间为正数。不足时间为负数,然后再填表。

三、画一画:

         复习画旋转90 º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平移时,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再移一移,画一画。

四,     算一算:

练习第四、五小题, 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扬。

五,     量一量:

练习第6题,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六、看图回答问题:

  前三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回答。

                第八单元  统计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99——101页,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二)第102——104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三)第105——10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走进网络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108—110页。

[教学目的]: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   出示挂图,展示我国XX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   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二 :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这一活动载体,使学生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我们将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使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有的放矢。

在设计和编写本单元教材时,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着力凸显“计划与组织”的指导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体会计划与组织的意义,讲究训练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教材首先设计了“合作方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准备、实施和反思的过程,体验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考察计划展示会”这一活动着力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帮助学生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充分展开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考察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并用小组讨论的场景图和记录讨论结果的例子展开这一教学过程;第二是分组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并组织“考察计划展示会”,教材里呈现了四个不同内容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考察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等问题,讨论与总结,同时教材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形式展开指导和训练;第三是在学生明确“计划与组织”的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定完整的考察计划,并评出最佳考察计划,促进他们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1考察前,我们要……

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考察计划展示会

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吃得好吗

一、教材设计说明

《吃得好吗》是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综合探究活动第一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作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见表2-1)

凸显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我们吃什么》一课,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食物中的营养》则侧重指导和训练学生“观察和实验前怎样做好准备工作”,教材里引导学生围绕“怎样作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展开讨论,并用表格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竖栏里用“材料准备建议”的形式进行适当地指导。后面两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分工、准备活动材料等计划与组织工作,使探究能力的培养逐步深化,体现出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见图2-1)

本单元的编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安全健康的人文关怀。学生对“吃”是熟悉的,体验是丰富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科学饮食、营养搭配全面合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学生并不多。同时,社会上儿童食品种类丰富、花样繁多、色彩艳丽,其中有不少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和营养要求的,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选取这一话题,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饮食状况。四个活动标题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引领儿童逐步探究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以活动为载体是本套教材的鲜明特点,本单元围绕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我们精心设计了多个儿童乐于参与的“做中学”活动,比如给食物分类、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的实验、研究食物的消化实验、观察与思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评选健康小专家等,这些活动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计划与组织主探究能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形式。为此,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注意扶放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和经历过程。

为激发儿童探究科学的兴趣,保护其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教材的编写力求富有童趣,呈现方式新颖活泼。本单元有形式多样的引入活动,寓教于乐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食性”童话故事,认识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的连环画故事)。另外,本单元教材注意适应城乡差别,比如活动设计、材料选择、食物结构等都注意兼顾城乡差别并具有时代特色。

1我们吃什么

《我们吃什么》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标题,也可以看成本单元的引入活动。“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这一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给这些食物分类”的教学活动,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隐藏的科学问题,从而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伏笔。

要点

给我们的食物分类,并作好分类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

目标

(3)初步训练学生分成小组、推选组长、小组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4)学习给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了解食物的基本种类。

(5)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上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探、究、奇、妙四位学生席地而座,面前摆着面包、饮料、火腿、水果等食品,他们正在边野餐边思考一些关于吃的话题。旁边的大树上一只嘴馋的小猴子倒挂在树上。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能够达到激思引趣、导入新课的作用。

本课教学开始,教师可以用拉家常的口吻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定各不相同,而这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2、分类活动。

我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旨在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话题,为以后几课的教学埋下探究的种子。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分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同时能够锻炼孩子分组、推选组长、成员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此页教材的竖栏还重点对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适当的引导。分类活动是一个“一箭多雕”的教学活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展开。

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首先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竖栏里的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

接下来,让学生给食物进行分类,并随时填写“食物分类表”。汇报交流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不要强求统一答案,也没有统一答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食物中的营养

要点

作好实验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重点是实验准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也是重要环节。

目标

(1)强化分组、分工等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作好实验准备。

(2)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常规教育。

怎样进行

1、提问与猜想。

上节课,我们已经引导学生给食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萌生了好多问题,本节课将开始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从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食物中哪些营养?”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始,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实验与总结。

这是一个“双击”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来源,还要重点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的主探究能力。为此,在实验研究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呢?”展开讨论,为了有效落实“二级目标”,强化训练,教材还提供了“准备材料建议”。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成分,设计力图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材只在“材料超市”里提供了一些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其他材料,怎样实验则由学生说了算。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不要代替学生实验,不要立刻释疑,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必须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研究材料,自己耐心地观察、自己分析和思考。

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3、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调查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是上节课的延续,也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究竟什么时候教学,怎样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条件而定。如果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深入研究的条件,完全可以把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和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单独设立课时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指导。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探究活动还肩负着强化计划与组织能力培养的任务,教师要着力引导和训练。

3一次奇妙的旅行

要点

放开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计划与组织;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怎样进行

本课由引入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实验、总结四个渐进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引入活动

认识人体的消化过程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由于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是一个暗箱问题,不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和研究,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大大降低了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本教材大胆探索精心设计了引入活动,奇奇、机器人、和小豆子三个孩子喜欢的卡通,将与学生一起对话,一起探索。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卡通人物的漫画,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

第二层次: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学生带着兴趣观察阅读“他俩在奇奇肚子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消化器官模型,充分发挥其直观作用,教师同时讲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指导学生指出自己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层次:淀粉的消化实验

如果能亲眼看见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学生肯定会十分兴奋。为了达到眼见为真的效果,教材选取了经典的淀粉的消化实验,这是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容易得到,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和准备材料,这是落实“二级目标”的重要契机。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接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由于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搞清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倒入试管的淀粉液要少量,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而且两支试管要同样多;在2号试管里加进的唾液不能太少,1号试管要加进与唾液同样多的清水;两支试管要同时放入温水中;过几分钟后,向试管里滴相同滴数的碘液(两三滴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实验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机会,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第四层次:总结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己总结“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能够发挥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祝你胃口好

要点

通过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评选“健康小专家”。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怎样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过程,这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打下基础。本课涉及以下教学环节:

1、引入活动

让学生观察漫画讨论:他们的吃法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好的吃法,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问题。

2、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小组观察与讨论,“从这个食物结构金字塔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教学这一环节,教师的责任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自己去领悟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教师不要直接讲解,不要硬性灌输。

3、评选“健康小专家”

学以致用是本单元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参与性、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我们创设了评选“健康小专家”的活动情境。活动采取闯关的形式,分为四关。

第一关:让学生如实填写“饮食调查清单”,分组交流,根据填写情况和身体情况推选出健康组长。这儿也是一个训练计划与组织能力的时机,填写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分组、怎样填表、怎样推选组长等。

第二关:分组围绕“饮食与健康”的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再从中取出适合小组研究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这儿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契机,比如强化选择问题的能力,巩固计划与组织能力,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也要把握好,引导好。

第三关:为自己家设计一份食谱,并配上广告。本活动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体现出对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理解。教材中的几个样张,只是为儿童提供形式上的例子,就由学生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饮食特点去自主创造吧。

第四关:举办“饮食与健康”研讨会。展出“问题银行”存折和设计的食谱,组织选择问题的研究汇报活动,并评选“健康小专家”。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前面的汇报交流和评比总结,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比如展出的地点和形式,汇报交流活动的顺序和形式,评选办法等。

第三单元探访鱼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三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从学生常见的动物——鱼作为切入点,围绕“探访鱼儿”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活动标题。(见表3-1)

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二级目标,在每个“做中学”活动中都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鱼儿的家》活动在开始阶段,教师精心引导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小组讨论商议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由于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又是室外活动,为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对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方面进行了提示;《鱼儿生活得好吗》在进行信息发布会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统整发现内容,这一课重点训练的是汇报与交流时的“计划与组织”;《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在观察实验之前和设计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方案中,教材明显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器材、弄清操作步骤;《鱼儿的奥秘》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教材引导儿童先确定研究问题,再商议怎样研究,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巩固应用环节明确提出“打扑克”游戏活动,并注意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见图3-1)

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式,尽可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利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本学期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要项是“计划与组织”,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重点进行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等教育。(见表3-1)

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四个活动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强调“做中学”就是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去体验惊异、发问、探索、实验、归纳、推理等科学实践的过程。比如,《鱼儿的家》这一活动,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出下面几个活动。《鱼儿生活得好吗》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怎样保护水资源等问题有较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去讨论。怎样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到小河里?是学生考察后产生的很自然的问题,《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了解水域污染的一些防治措施,知道沉淀、过滤和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污染了的水是可以通过净化加以利用的。最后引导他们设计宣传方案。《鱼儿的奥秘》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活动,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1鱼儿的家

要点

考察活动前的计划与组织环节;填写考察活动记录表。

目标

(6)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7)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8)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

怎样进行

本活动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也可以看成这一单元的引入活动。因此,它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活动。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活动主题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单元“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计划与组织”项目中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教学时要有侧重地训练。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活动的机会是不多的,必须精心组织和指导。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考察前教师要周密选定考察地点、路线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合作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考察记录表和笔、玻璃瓶若干、塑料袋、盆、放大镜、自制的网罗、照相机等。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

作好考察记录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汇报和研讨的根据,也是培养孩子尊重事实、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好方式。教师要先指导他们怎样填写,各组要指定学生填写。在下节课的教学前,可以搞一个展示会,以激励孩子填写活动记录的积极性。

本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发展批判思维和激励以后的学习活动有积极作用,教师们也要认真组织。

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小河里面有什么?”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对科学学习兴趣。

2鱼儿生活得好吗

要点

汇报前小组成员一起商议怎样在班里展示和交流;认识水污染的危害。

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怎样进行

本活动主题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汇报交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

第一环节是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活动。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3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要点

做好净化水的实验之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会做水的净化实验。

目标

(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

怎样进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大量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将引起水域的污染;被污染的水对鱼危害严重,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体健康,最终殃及人类自己的生存。

教材首先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才能还鱼儿美丽的家;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做好沉淀和过滤这两个试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精心指导,让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清点实验器材,明确活动规则后再动手实验。

1、关于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关于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4鱼儿的秘密

要点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与组织,商议活动规则。

目标

(1)继续培养“计划与组织”里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目标。

(2)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怎样进行

本活动可以从组织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录像开始。然后通过对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的研究,认识这些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繁殖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知道其他鱼也有这些特征,从而归纳、概括、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并根据鱼的共同特征判断生活在水中的一些动物是不是属于鱼类,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

2、看完录象后,本课用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入课题,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关系到“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后面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组织教学活动。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他们想研究什么鱼就取什么鱼,想研究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在学生分组观察时,应允许学生走偏,其实鱼的秘密决不只书上那几条,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生的伙伴。应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研究,适当时可作启发、指导和点拔。“用手去抓水中游动的鲫鱼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鱼总是不停的喝水?”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去深入研究,让学生玩个够。就某个小组而言,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1~2个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学生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秘密就越多,在汇报交流时,就会越生动、具体,收集的事实也就越丰富。

在归纳鱼的共同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它的外形、运动、繁殖等方面进行归纳,教师不要和盘托出。然后,再由此联想其他的鱼是否也有这些特征,最后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

5、概念形成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掌握了,为此,教材最后安排了“打扑克”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儿童通过经历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巩固和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说明了游戏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商议游戏规则,只要学生愿意,课后还可以继续玩这个游戏。教学时,关键要抓住“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小小赛车会

一.教材设计说明

《小小赛车会》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教材通过玩具汽车比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设计活动方案(“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的“计划与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关运动、速度、方位、能量转换等知识。

小汽车几乎是每个孩子从小就钟爱的玩具。即使由于条件限制而没有玩过玩具车的孩子也对小汽车满怀憧憬。大多数孩子们手头拥有的旧玩具车以及他们对小汽车天生的热爱是我们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玩具车为题材设计了《小小赛车会》这一综合活动单元。本单元由《玩具汽车大比拼》、《动力从哪儿来》、《无处不在的运动》三个主题活动组成。(见表4—1)

要使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能有效达成,我们必须把探讨和设计活动方案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教材先通过观看方程车大赛来激发学生开展一次玩具车大赛的欲望,接着便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自己的“小小赛车会”。为了能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但又不至于束缚他们的思路,教材通过汽车卡通形象的对话来提示学生分别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讨论自己的活动打算。从内容角度说,玩具车比赛大体上可以从比速度或比距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是引导他们探讨运动、速度、位置等科学知识的极佳时机。因此教材安排了“谁的车儿跑得快”和“谁的车儿跑得远”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比赛实践中测量小车运动情况,以此引导他们“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同时还引导他们“定性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学会通过其他物体来确定某些物体的位置”。(见图4—1)

热热闹闹的汽车大赛,你胜我负的比赛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探究欲望。比如,为什么我的车儿跑不快;为什么我的车跑不远?因此,教材紧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了第二课——《动力从哪儿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研究玩具车的内部动力装置,直接观察这些装置的构成和工作方式,认识动力的不同来源。同时还将由此向现实生活延伸,通过“调查”或“讨论”了解生活实际车辆的动力来源,让他们能对各种能量和能源建立初步的认识,了解人们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初步感知能量是可以转化的。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还与其内部的传动装置等因素有关,教材还以选择活动的方式设计了“齿轮的秘密”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齿轮的奥秘。

研究玩具车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小车不断运动的过程。教材抓住这个机遇,设计了第三课《无处不在的运动》。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出发,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去发现一个运动的大世界。学生将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试图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图示、动作模拟、语言描述等)从方向、快慢、位置变化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补充阅读《车的由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总之,本单元以学生的玩具为研究题材,以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构建专题探究活动单元,把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的养成贯穿在具体真实的活动之中,高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力主创造没有教育痕迹的科学教育境界,使学生在舒展的,自由的情境中获得发展。

1玩具汽车大比拼

要点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考虑开展一项活动的始末,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试一试。

目标

(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

(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能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

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

(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

(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

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

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

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

(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

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

2动力在哪里

要点

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

目标

(1)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怎样进行

第一课时

(1)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

(3)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

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5)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随机渗透能量转换和守衡的思想。

本环节也可安排到下一课时或一周后完成。

第二课时

(研究齿轮)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



b.*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

(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3无处不在的运动

要点

不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专业术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

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怎样进行

(1)提出研究主题

(2)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

(3)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4)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次训练“计划与组织”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相对前面的几个环节要求更高一些。必须要引导他们在提出活动思路时要做到比较周全和切实可行。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去研究,准备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观察哪些物体等等。

(5)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

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

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6)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

第五单元动物家族

教材设计说明

《动物家族》是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动物大转盘》、《与小白兔交朋友》、《我们的动物朋友》三组紧密相联的主题性探究活动组成。(见表5-1)

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通过三年级的探究性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无脊椎动物(《有趣的动物》里的昆虫,《蚯蚓小导游》中的蚯蚓)、鱼类(《探访鱼儿》)、两栖和爬行动物(《有趣的动物》)的零散知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动物家族》把学生引导到探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学习中来。

鸟类是整个动物世界中唯一体表长着羽毛、能翱翔蓝天、体温恒定的动物。哺乳动物胎生,并且以乳汁喂养幼儿,感觉器官发达,尤其表现在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两类动物又都是动物王国中的大类群,前者已知8600余种,遍布全世界;后者大约有4000种,包括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球,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是万物中最高级的生灵。

面对如此众多的鸟儿和哺乳动物,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动物的生活呢?教材以一个大活动“猜谜语”统领整个单元,有机地连结各个探究性活动,达成本单元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用图表概括如下:











  



    

提出研究问题实施研究计划

  

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动物大转盘》和《与小白兔交朋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修改计划→实施计划→完善计划

《我们的动物朋友》——游戏激趣,搭桥引线→总结讨论,探索规律

  观察讨论,归纳总结

《动物家族》单元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首先,制定研究计划。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入,小组讨论:我是怎样猜中的?提出小组要探究的问题。计划与组织:制定我们的研究计划,分为四个连续的过程。其次,实施研究计划。通过一个小组的典型案例探究过程,观察、实验、探究与记录融为一体,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研究计划,完成一个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与总结,即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与交流,观察之后的汇报、交流与讨论,完成知识目标,强化能力培养,用一个拓展活动进一步检验小组研究计划的水平。

1动物大转盘

【要点】

小组合作,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目标】

(1)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怎样进行】

(1)猜谜语活动。这是一个统领本单元的活动。组织好这个活动有多种方法:

一是用“大转盘”的形式。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大转盘,可以是纸板,也可以是木板,能转动,最好设计上一个指针。按照教材上的排列,将写好动物谜语的纸张贴在上面。每一个位置可贴上3种以上动物的谜语。谜底动物仅限于常见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活动开始,每个小组一位同学上前转动转盘,指针最靠近哪一个谜语,就猜哪一个。已经猜出的谜语及时取下来。直到把所有谜语全部猜出。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猜中一个谜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可以赠送猜中谜语的活动页,也可以用加分的方法。

二是采用抢答的形式。教师准备好谜语,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猜谜活动,教师每读完成一条谜语,各组抢答,每答对一个,小组加分。

(2)讨论我们是怎样猜测中的?这是对猜谜活动的分解和进一步深化,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实际上,这也是猜谜活动的延伸。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发展。

(3)制定研究计划。因为是一个“扶”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做好四个步骤:即,明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计划;开展示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交流、修改研究计划。

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的“四部曲”,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能力培养的新阶段,是一个“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这个教学活动对材料的要求不高,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就行了。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一个个案,学生通过猜谜活动,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比如,研究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材料的选定等。

2与小白兔交朋友

【要点】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宝宝的特征,概括出同类动物的一些特征。

【目标】

小组的同学愿意合作与交流;珍爱生命,体验美,欣赏美;通过课余时间研究动物,学会写观察记录,并能概括出所研究的动物的一些特征;通过研究过程,进一步完善小组研究计划。

【怎样进行】

计划是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差。这一活动的目标,就是各个小组通过实施计划,找出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计划。

(1)实施研究计划。《与小白兔交朋友》,通过与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交朋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边观察边探究的过程。实际上,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对课外研究的汇报与交流,即小组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的片段交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动物宝宝的形态。要求各组整理《小科学家记录本》,在宏观上汇报观察的结果。各组研究的动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动物母与子的形态上的相似性和渐变性。

②动物宝宝身上的毛。对这一研究片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动物的身体表面有毛吗?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身上的毛一样吗?

③动物宝宝吃什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与动物交朋友的过程中,很容易做到的,就是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哺养自己研究的小动物。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整理,自然就会得出“动物宝宝吃什么?”的结论。

(2)总结所研究的动物的特征。概括好研究过程的三个片段,即可基本上总结出一种动物的特征。如家兔的特征:胎生、哺乳(兔宝宝长得什么样)、身体表面有毛(兔宝宝身上的毛)。

(3)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这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编写研究计划、交流研究计划基础上的又一次完善,是达成探究目标的根本所在。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知道了怎样研究小动物,了解了在计划指导下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升华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知道每个小组的研究情况,但有一点必须要把握好,即你们的研究计划合理吗?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在研究过程中要突出什么?第二,重点环节是什么?第三,应该重点记录的是什么?

3.我们的动物朋友

【要点】

归纳、总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

【目标】

(1)培养合作意识;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2)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怎样进行】

(1)游戏。《动物家族大聚会》这个游戏有6条规则。教材P66下面有活动提示图,对照规则和活动图,有各个小组课余探究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能组织做好这个游戏。

如果组织得好,15分钟就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游戏。

(2)观察与讨论-对游戏的升华和提炼,以此过渡到后面要探究的内容。我们做游戏时,学会了确定某一种动物的特征,这些动物与已经总结出的家兔的特点有什么异同?层层深入,把P67页最下面的答案交给学生,即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引导学生观看常见哺乳动物的图片,扩展哺乳动物的范围。

(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教材上呈现有图片和文字。简短的文字给出了鸟类的两个共同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画面上有鸟卵和小鸟,引发学生的经验思维,回忆起“用卵繁殖”。

最后是一个拓展活动:制定保护动物计划,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发展性课堂评价学生用语

●老师,我想试一试。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不太赞同你的观点,我认为……

●……同学,我可以给你补充一下吗?

●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谁能帮我一下?

●谢谢你的合作!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老师,我不太赞同您的观点。

●这是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

●这是我查到的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我在课外书中看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教材这种说法不太合适。

第六单元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作为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同学们对于计划与组织已有了较多的认识――能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做出书面计划,知道事先周密的计划对于活动的重要意义,合理的组织分工能够最大程度是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保证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独立做出计划的难度加大了,没有了伙伴的帮助、协作,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提醒,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符合要求的书面计划是一个能力的跨越,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中设计了两处训练二级目标的活动――研究饮料瓶的材料性质以及饮料瓶对环境的危害。这两个活动均是学生感兴趣、也是可以实施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做出书面计划之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计划内容。(见图6-1)

书面计划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同学们应该掌握了,但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是可行性,因为此时学生是在没有更多支持的情况下独立探究,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均相对缺乏,如果不考虑到这些要素,计划的可操作性便要大打折扣。

本单元的教材按“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课堂到社会”的结构来安排。(见表6-1)

《饮料瓶的知识》由观察开始,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各种各样的饮料瓶,虽然同学们对它们天天接触,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所谓熟视无睹。所以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会发现对熟悉的饮料瓶并不了解,饮料瓶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呢。让他们把问题填入问题银行,然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取出”部分问题,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接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研究饮料瓶的其他用途。拓展活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利用空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培养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

《饮料瓶的材料》这一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训练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首先让学生给饮料瓶分类,分类标准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按材料来分,则大致可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四类,“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制订研究计划,注意格式的完整与表述的简洁相统一。然后,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超市中选择实验工具与材料,实施自己的计划。

《饮料瓶与环境》继续强化对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训练,同时,使学生能够关心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双重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自助餐”是“巧用废饮料瓶”,告诉同学们一些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的方法,同学们还应该通过讨论、思考,在教材呈现的几种方法之外想出更好更多更实用的用途来。

1饮料瓶的知识

【要点】

了解饮料瓶的构成、材料的性质

【目标】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

(2)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

【怎样进行】

(1)观察与提问

布置同学们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实验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并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事物或现象做解释,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扔饮料瓶的。”等等,再对全班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知识水平。

对于另一些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同学们存入问题银行,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

(2)头脑风暴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要注意的是: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不要否定同学们的每一个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任意想像,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理想效果。

(3)拓展活动

用废旧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饮料瓶的价值、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饮料瓶的材质、颜色、硬度、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考虑,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做出实用、有趣的作品或实验。

(4)补充阅读

很多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来盛酒或调味品,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回家告诉家长,采取措施避免没必要的伤害。

2 饮料瓶的材料

【要点】

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会制订书面的个人研究计划。

(2)能设计实验,验证研究计划。

(3)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性。

【怎样进行】

(1)分类

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饮料瓶分类,复习巩固分类的能力,要能说出分类的不同标准。

然后引导学生按饮料瓶的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金属、纸、塑料和玻璃四类。

(2)思考

“制造饮料瓶的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自己的观点在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支持,做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此时,教师可安排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要明确指出:这次是独立研究一个问题,在制订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的优势,计划的可行性要强。可先确定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独立研究的,再思考研究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并简明地写出研究步骤。

然后请同学们将计划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3)实验与研究

教师准备的材料超市包括磁铁、木块、酒精灯、热水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尽量多地提供材料的品种对于实验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同学们在材料超市里取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开展研究活动。

(4)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可在一张大纸上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全班的成果,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系统地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

(5)拓展活动

让学生举例,说说不同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的是它的哪一种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3饮料瓶与环境

【要点】

继续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能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并实验计划。

(2)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怎样进行】

(1)阅读与讨论

教师可以先通过投影、幻灯、挂图等形式展示有关饮料瓶对环境污染的图片、文章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乱扔饮料瓶对动物、植物、土壤、水体、人类生活等的巨大破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对深入研究乱扔饮料瓶的危害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责任感。

(2)计划与组织

研究之前先做好计划工作,这次同样是个人独立研究,针对“乱扔饮料瓶,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什么危害”这一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格式、步骤与前一课相同,再次强化同学们的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3)实施计划

计划制订好后,就要依照计划去实施,一方面检验计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完成研究目的。这个主题下的研究可能要利用课余时间,活动形式会有观察、查找资料、请教大人、实验、调查等,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完成计划的内容,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直到取得成功。

(4)表达与交流

在研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明乱扔饮料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知道正确处理空饮料瓶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5)科学自助餐

知道几种巧用废饮料瓶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地废物利用的方法来。

资料:饮料瓶可退钱 德国最高法院宣布,今后消费者到商店退空饮料瓶和空易拉罐时,商家必须付给消费者一定的费用。这项法律将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消费者退每一个饮料瓶和易拉罐可以获得0.25欧元,大一点的瓶子可以获得0.50欧元,但果酒瓶和白酒瓶不能退钱。这项法律的起草人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说,这项法律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变消费者随手丢弃饮料瓶的不良习惯。

第七单元招聘月球开发部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全册的第七单元,也是本册综合探究活动类型的最后一个单元。由《揭开神秘的面纱》、《多样的面孔》、《招聘部长》三个活动标题组成。本单元围绕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重点落实“要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二级目标。(见表7-1)

通过前几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多个“做中学”活动的锻炼,已经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了准备材料,能小组协商活动规则,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制订出书面研究计划。本单元将重点指导和培养学生要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这是引导学生更加理性的反思和评价所做出的计划,进一步提升他们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因此,本单元在培养计划与组织主探究能力方面占据重要位置。教材设计和编写注重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地指导与训练。《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课是培养二级目标的重点,教材先引导学生围绕月球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并引导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展开探究活动。教材用研究计划样张和卡通对话的形式对培养过程进行了指导,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多样的面孔》和《招聘部长》都设计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对月球坚持进行长时间地观察与研究,强化制订研究计划和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见图7-1)

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明代万户造箭的悲壮实践,中国人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从不曾止息。对于好奇心强的儿童来讲,月球无疑是一块充满想象、渴望探究的神秘天地。所以,围绕月球设计的研究问题是他们乐于探究的。本单元的编写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情境主线,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地参与多个“做中学”活动。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引入活动,为了积极应聘,就要亲近月球,了解关于月球的知识,了解航天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生成了两个活动标题,《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课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重点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制订书面研究计划,和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是探探小组所研究的成果,引领学生了解月球表面是怎样的,了解人类探索宇宙、揭开月球秘密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史教育。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的变化是小学生很好奇的问题,《多样的面孔》是究究小组选择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探究过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推想出月相的成因。《招聘部长》是通过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样设计既顺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与课之间紧密联系,突显了小组学习和整体探究的特点。

1揭开神秘的面纱

要点

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

(2)提出问题

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3)计划与组织

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本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第一训练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4)分组探究,集体分享

本单元的设计和编写尝试以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和呈现。在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分组展开探究活动,然后集体交流和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展示一:

“穿越时光隧道”活动,展示的是探探小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收获。学生通过亲历这一活动,能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满足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决不能只让学生读一读书、看一看图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丰富学习形式,教材还设计了一个“做中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疑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预测再验证,然后推想环形山的成因。

2多样的面孔

要点

探究月相的成因。

目标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学会合作,尊重他人。

(3)积极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怎样进行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究究小组按照研究计划探究了“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变化?”这一问题,教材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展示二:

(1)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月球是个球体,本身不会发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这些都为猜想创造了条件。

(2)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学生很自然的猜想与疑问。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活动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月相。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器材和场地,特别要在地面上提前画出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轨迹。还要对活动方法进行强调。

(3)在“做中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推想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变化。92页的示意图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们对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切实用好这幅图。

3招聘部长

要点

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创新精神;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

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培养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强化二级目标的落实。

怎样进行

本单元是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主线设计的,力图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和整体探究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创设了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活动形式,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1)引入活动

全体参聘学生进入招聘现场,让学生扮演成月球开发部筹备委员会主任,介绍评审小组成员,宣布评选和招聘的办法和规则,然后活动开始。

(2)知识竞答活动

参考书上内容设计好答题卡,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活动时,由评审小组成员发给参聘学生每人一张答题卡,严格限制答题时间,统一收缴答题卡,统一批阅。

(3)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

本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材里对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作了提示。由于设计方案不是学生凭空想象的,课前要让学生准备相关的书籍,设计方案时允许查阅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清设计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样张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4)综合评审

设计的开发方案要进行公开展示和介绍,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评选,评出最佳方案。然后与知识竞答成绩综合,最终评选出“月球开发部长”候选人。接下来可以组织一个采访活动,采访优胜同学和评审小组成员。

第八单元走向两极

一、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的探究”单元,由《挺进南极点》和《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见表1-1)。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计划能力与组织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不再是“单枪匹马”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协作式”的团体研究;自然也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不可能亲身实际的参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故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研究读物,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细节进行讨论(如讨论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使用技术的作用、对于数据的解释及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等),使学生学习到“探究活动需要探究主体如何做计划、怎样组织”的知识,并了解到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对探究活动的方向、任务、目的的选择,方法、方式的选择,步骤的确定,人、财、物、时的安排与分配,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活动计划的修正等环节,均是发挥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良好机会,可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指导性探究”向“自主性探究”发展,为五年级“自主性探究”水平的学习做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第一部分《挺进南极点》;第二部分《跟随位爷爷到北极》。《挺进南极点》是描写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考察队和挪威科学考察队先后到达南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出现,采取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可观察到两支科学考察队在“计划与组织”的要素。《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一课中,通过介绍我国极地科学家位梦华教授和他提出的极地考察队员的挑选标准,进行模拟练习活动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1挺进南极点

要点

了解“计划与组织”的要素

目标

(1)使学生对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2)了解南极的地理特征、代表动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极光、经度、纬度等概念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纵横比较法进行连环画故事阅读:比较两个科学考察队在相同阶段在计划和组织环节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对比表“准备表”、“物价表”、“冬季活动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找出两队还有哪些不同点,比如两位队长的品格有什么差别、两个队队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总结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2、拍卖活动

该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插入在阅读“2、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这一部分后进行,在开始阅读“3、建造大本营”之前完成。每个小组4000英镑,按自己的意愿购买机动雪橇、矮马、狗等到南极点的交通工具。拍卖活动有利于各小组学生对财务的用途、购置、分配做出计划,同时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如,选购了机动雪橇的小组就会和斯科特的率领的英国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而选购狗的小组则会和阿蒙森率领的挪威队同喜同忧。

3、计划与组织框图

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两个队各做了哪些计划和组织。借鉴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框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计划与组织的要素和方法。

2跟随位爷爷到北极

要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目标

(1)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2)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播放录像教学“中国第一次组队考察北极点”。也可以搜集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录像或图片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北极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在两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进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2、对照讨论和模拟活动

对照位爷爷选拔北极科学考察队小队员的四个标准,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谈谈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为中国少年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请拟写一份北极考察计划书。”

3、交流展示活动

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计划组织篇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计划组织”的经历。活动前做了哪些计划组织,人、财、物、时等是如何安排的;活动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活动后对计划组织工作的评价是什么。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讨论并交流。科学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体验的反思。

三 :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

九(上)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重点题目

菱形的性质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相等 B. 对边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垂直 D. 对角线相等

2、 菱形的周长为100cm,一条对角线长为14cm,它的面积是( )

A. 168cm2 B. 336cm2 C. 672cm2 D. 84cm2

3、下列语句中,错误的是( )

A.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B. 菱形的两组对边可以通过平移而相互得到

C. 菱形的两组对边可以通过旋转而相互得到

D. 菱形的相邻两边可以通过旋转而相互得到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 cm,8 cm,则菱形的边长为_____,面积为______.

5、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5, AO=4,求对角线BD

和菱形ABCD的面积.

6、如图,在菱形ABCD中,∠ADC=120°,则BD:AC等于( ).

(A

2 (B

3

(C)1:2 (D

1

7、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两条对角线的比为3∶4,求菱形的面积。[www.61k.com)

8、如左下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且AC=16cm,BD=12cm,

求菱形ABCD的高DH。

9、如右上图,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F,E为垂足,连接DF,则∠CDF的度数为 .

10、在菱形ABCD中,∠A与∠B的度数比为1:2,周长是48cm.求:

(1)两条对角线的长度;(2)菱形的面积.

11、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的顶点P的坐标是(3,4),则顶点M、N的坐标分别是( )

A.M(5,0),N(8,4) B.M(4,0),N(8,4)

C.M(5,0),N(7,4) D.M(4,0),N(7,4)

12、(2010?襄阳)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1cm,则该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 )

A.3:1 B.4:1 C.5:1 D.6:1

13、如左下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8,BD=6,过点O作OH丄AB,垂足为H,则点0到边AB的距离OH= _________ .

14、如右上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2cm,E是AB的中点,且DE丄AB,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

2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15、【提高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顶点A到边BC、CD的距离AE、AF都为5,

EF=6,那么,菱形ABCD的边长是_____

菱形的判定

1、能够判别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 )

A.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B.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一组对角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平分这组对角

2、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AB=5, AO=2, OB=1. 四边形ABCD 是菱形吗?为什么?

3、 如左下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www.61k.com)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4、如右上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AD、BC分别交于E、F,四边形AFCE是否是菱形?为什么?

5、已知DE∥AC、DF∥AB,添加下列条件后,不能判断四边形DEAF为菱形的是( )

A. AD平分∠BAC

B. AB=AC=且BD=CD

C. AD为中线

D. EF⊥AD

第6题 6、 如右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菱形,AE=CF. 求证:四边形BEDF为菱形。

7、已知ABCD为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想用它剪成一个菱形。小刚说只要过BD中点作BD的垂线交AD、BC于E、F,沿BE、DF剪去两个角,所得的四边形BFDE为菱形。你认为小刚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7题 8、如右上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9、如左下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且AC⊥BD,点M、N分别在BD、AC上,且AO=ON=NC,BM=MO=OD. 求证:BC=2 DN

第10题

10、如右上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AD=20㎝、AB=10㎝。(www.61k.com)M点从D到A,P点从B到C,两点的速度都为2㎝/s;N点从A到B,Q点从C到D,两点的速度都为1㎝/s。若四个点同时出发。

(1)判断四边形MNPQ的形状。

(2)四边形MNPQ能为菱形吗?若能,请求出此时运动的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

11、 【提高题】 如图所示,△ABC中,∠ACB=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CH⊥AB于H,且交BD于

点F,DE⊥AB于E,四边形CDEF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矩形的性质

1.矩形具备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相等

2.在下列图形性质中,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B.四个角相等

C.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如左下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B=OA=4 cm,求BD与AD的长.

4、如右上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2,则矩形的对角线AC的长是______.

5、已知:△ABC的两条高为BE和CF,点M为BC的中点. 求证:ME=MF

BHEA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6、如左下图,矩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一点O,AE平分∠BAD,若∠EAO=15°,

求∠BOE的度数.

7、(2006·成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右上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读度为( )

A.85° B.90° C.95° D.100°

8、如右图所示,把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矩形拼成“L”形图案,则∠FAC=_______,

∠FCA=________.

9、(2006·黑龙江)如右图,在矩形ABCD中,EF∥AB,GH∥BC,EF、GH的交点P在BD上,图中面积相等 的四边形有( )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10、如图4,矩形ABCD的周长为68,它被分成7个全等的矩形,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 )

A.98 B.196 C.280 D.284

11、如左下图所示,矩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且MA⊥MD,若矩形的周长为36 cm,求此矩形的面积。(www.61k.com)

D

EC

AG12、如右上图,折叠矩形,使

AD

边与对角线

BD

重合,折痕是

DG,点A的对应点是E,

若AB=2,BC=1,求AG.

13、如右下图,在矩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F是AB上一点,EF?CE,且EF?CE,DE?2cm,

矩形ABCD的周长为16cm,求AE与CF的长.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15、【提高题】

(2009年佳木斯中考卷第25题)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

(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

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

矩形的判定

1、下列识别图形不正确的是( )

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它是矩形的是( )

A.AB=CD,AB∥CD,∠BAD=90°

B.AO=CO,BO=DO,AC=BD

C.∠BAD=∠ABC=90°,∠BCD+∠ADC=180°

D.∠BAD=∠BCD,∠ABC=∠ADC=90°

3、 如左下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G、H分别是OA、OB、OC、OD的中点,

顺次连结E、F、G、H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矩形吗?

4、已知:如右上图,□ ABCD各角的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 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5、如右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延长OA到N,使ON=OB,再延长OC至M,使CM=AN. 求证:四边形NDMB是矩形.

6、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组内错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四边形是( )

A. 一般平行四边形 B. 菱形

C. 矩形 D. 正方形

7、在四边形ABCD中,∠B=∠D=90°,且AB=CD,四边形ABCD是矩形吗?

为什么?

8、如左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E、F为AB上的两点,且△DAF≌△CBE.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9、如右上图,在△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MN∥BC,且MN交∠ACB的平分线于点E,交∠ACB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 求证:四边形AECF是矩形.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10、如图所示,△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AE?是∠CAF的平分线且∠CAF是△ABC的一个外角,且DE∥BA,四边形ADCE是矩形吗?为什么?

11、【提高题】如图,在△ABC中,AB=AC,CD⊥AB于D,P?为BC上的任意一点,过P点分别作PE⊥AB,

PF⊥CA,垂足分别为E,F,则有PE+PF=CD,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DE

BPFC

正方形

1、 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能判别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条件是( )

A. OA=OB=OC=OD,AC⊥BD

B. AB∥CD,AC=BD

C. AD∥BC,∠A=∠C

D. OA=OC,OB=OD,AB=BC

2、在正方形ABCD中,AB=12cm,对角线AC、BD相交于O,则△ABO的周长是( ) A. 12+122

C. 12+2 B. 12+62 D. 24+62

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延长BC至点E,使CE=CA,连结AE交CD?于点F,?则∠AFC的度数是( ).

(A)150° (B)125°

(C)135° (D)112.5°

4、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4,则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对角线长为________.

5、如左下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DE是等边三角形,则∠AED=______,∠AEB=______.

6、如右上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DE是等边三角形,求∠AEB的度数.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7、已知:如左下图,在正方形ABCD中,AE⊥BF,垂足为P,AE与CD交于点E,?BF与AD交于点F,求证:AE=BF.

8、如图,正方形ABCD,AB=a,M为AB的中点,ED=3AE,(1)求ME的长;

(2)△EM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9、如左下图,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

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G

CAD

GF E

AB

10、如右上图所示,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EF⊥BC,EG⊥CD,垂足分别是F、G.试说明AE

=FG.

11、以锐角△ABC的边AC、AB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ABGF,连结BE、CF.

(1)试探索BE和C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www.61k.com]

(2)你能找到哪两个图形可以通过旋转而相互得到,并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12、【提高题】在正方形ABCD中,E是DC中点,点F在BC上,∠EAF=∠DAE,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EAF=∠FAB (B) FC=1BC 3

(C) AF=AE+FC (D) AF=BC+FC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菱形的性质 答案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D

4、【答案】 5 cm; 24 cm2

5、【答案】 BD=6,面积是24.

6、【答案】 B

7、【答案】 24 cm2

8、【答案】 9.6cm

9、【答案】 60°

10、【答案】 (1)BD=12cm,

(2)S菱形ABCD

11、【答案】 A

12、【答案】 C

13、【答案】 2 12 5

14、【答案】 2

15、【答案】 125 24

【提示】 方程加勾股定理

菱形的判定 答案

1、【答案】 D

2、【答案】 四边形ABCD是菱形.

【提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本题还要用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答案】 四边形AEDF是菱形

4、【答案】□AFCE是菱形,△AOE≌△COF,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EF⊥AC

5、【答案】 C

6、【提示】 用对角线来证

7、【答案】 对

8、【答案】 是菱形.

【提示】

证明方法一:

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在纸条的边缘上,它们彼此平行,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B乘以AB边上的高、BC乘以BC边上的高都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而它们的高都是纸条的宽,所以高相等,因此AB=BC,则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证明方法二:作出高线,用全等来证邻边相等。[www.61k.com)

9、【提示】

先证四边形AMND是菱形,再证MN是中位线

10、【答案】

(1)平行四边形; (2)5秒 此时为各边中点 MQ=NP=

11、【答案】 是菱形 11AC=BD=MN=PQ 22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矩形的性质 答案

1、【答案】 D

2、【答案】 D

3、【答案】BD=8 cm,AD=43 (cm)

4、【答案】 4

5、【提示】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www.61k.com]

6、【答案】 ∠BOE=75

7、【答案】 B

8、【答案】 90° 45°

9、【答案】 C

10、【答案】 C

11、【答案】 72

12、【答案】

○5-12

13、【答案】 AE=3, CF26

14、【答案】

矩形的判定 答案

1、【答案】 C

2、【答案】 C

3、【答案】 是矩形,

【提示】 OE=OF=OG=OH

4、【答案】 用判定定理“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5、【答案】 用对角线来证明

6、【答案】 C

7、【答案】 是矩形,连接AC,△ABC≌△CDA。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8、【提示】

由△DAF≌△CBE可知AD=B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再根据∠A=∠B,且∠A+∠B=180°,所以∠A=∠B=90°;

综上所述,四边形ABCD是矩形.

9、【提示】

∵MN∥BC,EC是∠ACB的平分线

∴∠OEC=∠ECB,∠ECB=∠OCE,

∴∠OEC=∠OCE

∴OE=OC

同理可得OF=OC

∴OA=OC=OE=OF

∴四边形AECF是矩形.

10、【答案】是矩形;理由:∠CAE=∠ACB,所以AE∥BC.又DE∥BA,所以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BD,所以AE=DC.又因为AE∥DC,所以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DC=90°,所以四边形ADCE是矩形.

11、【答案】

解法一:能.如图1所示,过P点作PH⊥DC,垂足为H.

四边形PHDE是矩形.所以PE=DH,PH∥BD.所以∠HPC=∠B. 又因为AB=AC,所以∠B=∠ACB.所以∠HPC=∠FCP.

又因为PC=CP,∠PHC=∠CFP=90°,所以△PHC≌△CFP.所以PF=HC

所以DH+HC=PE+PF,即DC=PE+PF.

解法二:能.延长EP,过C点作CH⊥EP,垂足为H,如图2所示,

四边形HEDC是矩形.所以EH=?PE+PH=DC,CH∥AB.所以∠HCP=∠B.

△PHC≌△PFC,所以PH=PF,所以PE+PF=DC.

正方形 答案

1、【答案】 A

2、【答案】 A

3、【答案】 D

4、【答案】 2; 22

5、【答案】 15°; 30°

6、【答案】 150°

7、【答案】 提示:只要证明△ABF≌△DAE

5a 4

(2)△EMC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略

9、【答案】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10、【提示】

先证四边形EFCG为矩形,再证三角形ADE和三角形CDE全等 8、【答案】 (1)

四边形练习题 新版北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分节练习题(带答案)【菱形矩形正方形练习题】

11、【答案】

(1)BE=CF,BE⊥CF

(2)△ABE和△AFC可以通过旋转而相互得到,旋转中心是A,旋转角为90°。[www.61k.com)

12、【答案】 选D

四 :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周教案:数字

语文教案

一年级   第四周教案(9.20-9.24)   一、       周学习内容:第三课《数字》二、       周学习重难点:1.  生字:指导学生认识19个汉字,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2.  积累:学写“横、竖”两个笔画,学会正确使用几个量词。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作文:指导学生看图故事,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敢说。三、       周学科融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生活中的汉语数字。四、       周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已经有了对数字的认识,所以学起来会容易一些,重点学会认识生字上。 

           3.数字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数字”这一主题,编排了两首童谣、一首古诗和一个“语文天地”。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与其他学科整合学习的单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认识生活中的汉语数字。学法教师导法指导朗读法等学生学法读与写相结合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了解语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以及简单的数量关系词。2.积累目标:学写“横、竖”两个笔画,学会正确使用几个量词。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生字目标:指导学生认识19个汉字,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 听故事导入新 ,教学数字歌。2.细读感悟点:(1)学习生字,完成练习“说一说”。 (2)教学《山村》,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将给学生听,引起学生的兴趣。(3)做“数一数,填一填”,背《对韵歌》.3.能力训练点:指导看图讲故事。4.拓展延伸点:说一说生活中的量词,并造句。板书设计

3.数字

一 二  三  四  五六 七  八  九  十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418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