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

发布时间:2018-01-13 所属栏目:语文

一 : 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分别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www.61k.com。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 ) ( ) ( ) ( ) ( )

liǔ shù

(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 )、( )、( )、(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 )、( )、( )。

2、《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像──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三、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 xing(嫑犇);“泊”不读 pé)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一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八个字。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教学后记】

新课程强调教学古诗避免枯燥的文字理解。在学习这两首古诗时,让学生自己先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意思。给学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疑问,再引导解决效果更好。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朗读心情感也更自然!

二 :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三 :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意思是:春夜,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夜里我听到的风声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作者先写早晨的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他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说说自己的感觉。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放大的课文插图和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的“声、知、少”都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鼓励学生用熟字或生活积累自己设法记忆字形。如,用“小”记“少”,用窗外的雨点形象记住“雨”。
  要提醒学生注意易混淆之处:“声”上面是“士”不是“土”,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竖弯钩;“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夜”的第四笔是竖,不是竖提。
  2.写字教学
  有的字重点笔画正好写在竖中线上,在指导学生观察范字时,可提醒学生抓住这些笔画,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夜:夜夜夜夜夜。
  雨:雨雨雨雨雨。
  声:声声声声声。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可以通过教师朗读或录音朗读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早晨醒来听到鸟叫、想到花开的心情来读,语速稍慢,“晓、鸟、少”的字音适当延长,读出古诗的节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巩固生字的练习,可放在教过生字后进行。让学生先把每个生字读一读,数一数笔画,再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第四题填空,应在熟读背诵和书写生字以后进行。
  (五)扩展活动
  咏春的诗不少,学完本课的《春晓》后,可在《学习园地》中介绍一些描写春色的诗句,注上拼音,让学生读读背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阅读、体味
  1.简介作者孟浩然。
  2.根据诗意编故事讲述。
  大意是孟浩然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着,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觉天亮了。起床后,边听边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雨声,走到窗前,边看边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名诗《春晓》。
  3.范读课文。
  4.猜猜看:课题中“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5.读古诗,学字词。
  6.背诵古诗,完成练习。
  例(二)
  角色扮演、情景体验
  范读全诗。
  质疑问难:哪些读懂了,还有哪些读不懂?
  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境:教师说诗意,学生扮诗人念出诗句。
  扮演角色,体验情景:学生扮演诗人吟诵诗句;学生扮演诗人,教师扮演奶奶(爷爷),“诗人”向“奶奶”讲述诗意,吟诵诗句。

四 :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二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夏日田园杂兴 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咏柳、夏日田园杂兴》课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1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