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何晓莉 《醉翁亭记》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01 所属栏目:醉翁亭记中考题及答案

一 : 何晓莉 《醉翁亭记》教案

沙子中学MS-EEPO有效教育教案

Ms---备课方式:板块结构(Ⅱ)

备注:平台互动方式+要素组合方式+5F

何晓莉 何晓莉 《醉翁亭记》教案

概况:姓名:何晓莉 年级:八年级 班级: 4班 学科:语文 题目:《醉翁亭记》学情:这是第一课时,以前做过闻言词汇分类习题。[www.61k.com)

何晓莉 何晓莉 《醉翁亭记》教案

[www.61k.com]

二 :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2、 写作背景

3、出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2、 写作背景3、出处: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三 :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     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     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     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四 :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五 :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本文标题:醉翁亭记教案-何晓莉 《醉翁亭记》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36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