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发布时间:2017-08-26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⑴ 教学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⑵ 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法.
3.教学目标
依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 知识技能
①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③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⑵ 数学思考
①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②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③ 通过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⑶ 解决问题
① 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 由探索点 到直线 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 到直线 的距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
⑷ 情感态度
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 点到直线的距离若动点A(X1,Y1),B(X2,Y2)分别在直线

点到直线的距离

若动点A(X1,Y1),B(X2,Y2)分别在直线l1:x+y-7=0和l2:x+y-5=0上移动,则AB的中点M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若动点A(X1,Y1),B(X2,Y2)分别在直线l1:x+y-7=0和l2:x+y-5=0上移动,则AB的中点M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因为直线l1:x+y-7=0和l2:x+y-5=0平行

所以AB的中点的轨迹为:x+y-6=0 ,设M(a,b) ,则 a+b=6

因为OM^=a^2+b^2 ≥[(a+b)^2]/2 = 18

所以OM的最小值为:3√2 (当且仅当a=b=3时取等号)

三 : 一线的距离

一线的距离

不长也不短

你攥紧那头

我扯紧这头

一线的力量

不大也不小(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你走我也走

我走你别走

一线的希望

不远也不近

我希望你招手

你希望我挥手

一线的结果

有果也无果

你精彩是我的微笑

我收获是你回眸一笑

写于2014年3月12日 今日修改。

四 : 爱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芳草碧连天,

情爱暖心间。

命运注定让你我相遇,

逢一场风花雪月邂逅。

我的眼里写满了爱的等待,

我的心里装满了柔情春天。(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

时光静好,

捧一份记忆在胸口,

我永远是你胸口的莲。

在你的世界最美绽放,

今生你是我永远眷恋。

/

多情话语,

凝结于含泪的笔端,

心游离在思念渡口。

梦里呼唤你的名字,

轻轻把爱放在枕边。

/

千年的一帘幽梦,

挂满了想你的眉梢。

千年的爱恋神话,

注满了生命源泉。

/

咫尺天涯,

守候那不变的诺言,

地老天荒,

相携岁月的诗篇。

记忆的扉页上刻下你的影子,

爱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本文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52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