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亨廷顿:亨廷顿-个人简介,亨廷顿-研究方法
1、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因主张《文明冲突论》而闻名于世。2、伊斯沃思·亨廷顿(Huntington Ellsworth 1876—1947)美国现代地理学家。3、美国城市西弗吉尼亚城市名。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亨廷顿之后将有关理论,辑录成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亨廷顿在1957年发表的文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中解释了何为自由主义、何为保守主义。
亨廷顿_亨廷顿 -个人简介
亨廷顿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又译赛缪尔·杭廷顿,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亨廷顿早年是文武关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后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学界关注。
亨廷顿_亨廷顿 -研究方法
亨廷顿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可能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可能导致政治的衰败。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1个政治体系的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是界定其制度化程度的四个主要变量。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他认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这实际上赋予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同等的价值地位。
亨廷顿_亨廷顿 -生平经历
亨廷顿1927年4月18日生于纽约市1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妈妈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其姥爷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扒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16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岁时便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加入美国军队。之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这一年他23岁。此后他开始在哈佛执教,直至去世。自1950年开始他便是哈佛大学政府学院的高级成员。1959年至1962年期间他曾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亨廷顿在哈佛大学任教58年。
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为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亨廷顿以此为由头写作出版了处女作——《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此书自1957年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仍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关于美国国内军事关系的着作。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而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暂时逃出哈佛暂避风头。
在上世纪60年代,他凭《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誉。此书挑战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中的教条:经济和社会进步会给刚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带来政治稳定。
越南战争打破了亨廷顿平静的校园生活。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谋士,他在1968年撰写了一篇长达百页的关于越南战争的报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并寨的“战略村计划”并抨击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战略。这些主张自然是左右不讨好,所以难怪他的办公室会被人焚烧,他被人骂做“战犯”了!
1977年至1978年间,他参与了白宫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过程并协调各项相关政策。
他于1993年发表文章,讲述后冷战时期的暴力冲突。亨廷顿之后将有关理论,辑录成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籍被翻译成3九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然而,“9·11”事件却使人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顿那里,尽管人们无法甘心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在心底里还是忍不住会暗自佩服这个老头子目光的敏锐和思想的鲜活。
“9·11”事件后他又撰写出版了《我们是谁?》(Who are we?),针对美国的移民问题大发议论,同样引起一片争议。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代表了亨廷顿着作和文章的宿命:甫一问世便饱受争议,与各种奖项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才会被广泛但又是勉强地接受。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亚(《新闻周刊》编辑)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十七本着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亨廷顿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1个局外人,故意以1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着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亨廷顿曾经说过:“如果1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
亨廷顿_亨廷顿 -学术思想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亨廷顿
在政治思想上,亨廷顿可以称得上是1个异类:他的心是属于自由主义的,而他的头脑则属于保守主义。这位被人称为“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的人物其实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亨廷顿在1957年发表的文章《作为1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中解释了何为自由主义、何为保守主义。他写道,自由主义是1种宣扬个人主义、自由市场、法治的意识形态,而古典保守主义则并没有1种明确的主张,它是1种维护自由制度生存的理性。真正的保守主义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不应到国外四处讨伐或在国内引起激变。“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那些已经存在的制度。”这一思想在他的处女作《士兵与国家》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亨廷顿_亨廷顿 -主要着述
《士兵与国家》
灵感来自于当时美国社会发生的一件大事: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为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亨廷顿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实际上提出了1个大问题:在1个信奉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里,国家究竟应该与代表着保守主义的军队建立1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军事上看,1个民主国家可能比1个独裁国家作战更为出色,但是在面对1个技术精良的非自由主义对手的时候,一支真正自由主义的军队往往缺乏所必需的效率。亨廷顿认为,只有保守主义才能给职业军队带来活力。与流行观点不同,亨廷顿认为,军事保守主义并不必然是反动。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凝聚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1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来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反叛、军事政变以及政府失效。该书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并不必然导致政治稳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5年前,《外交事务》季刊发表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去掉问号的同名单行本在政治学界掀起一场风暴。很多人都拒绝相信,在冷战结束后,未来的冲突竟然会围绕如此老式的东西。就影响力而言,只有乔治·凯南在二战后用笔名“X”写的关于如何遏制苏联的文章堪与此文匹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各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是该书的核心思想,也是亨廷顿最著名的预言。
《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Who Are We :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本书由西蒙和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2004年5月出版。本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国际问题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最新、最重要的着作。全书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认为美国已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关头,若不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着力阐述了美国在21世纪初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在世界上应起的作用,认为“伊斯兰好斗分子”是美国现实的敌人,还会面对中国这个“可能的潜在敌人”。此书甫出,即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收起广泛的争议与批评。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20世纪后期席卷全球的民主化浪潮,曾经被许多民主派视为民主自由体制的全面胜利和威权政体的最终败绩,亦曾使得不少独裁者不寒而栗,视为传统体制的风光不再。而此二者,不免夹杂过多的感情色彩,算不上对这次声势浩大的民主化运动深入的剖析。倒是亨廷顿此书,虽成于1991年,却以锐利的分析功力和明晰的观察视角引人入胜,成为分析此次民主化浪潮早出且较为深刻的着作。
本书当中,亨廷顿把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置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来民主和专制的扭结交替过程中间,对这次他之所谓民主化“第三波”的实质、原因、过程、特征和趋向条分缕析。在书中,亨氏以“民主马基雅维里”自况,以《君主论》式的洞见,为威权体制下民主派的行为提出5项重要准则,更使本书成为21世纪全球民主化新浪潮中行动的教科书。因之,此书出版之初,便不能不打上多舛的印记,而其对思想界显明的影响,亦势必在未来的发展中格外凸显出来。
二 : 彭晓辉:彭晓辉-个人介绍,彭晓辉-研究方向
彭晓辉,男,195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湖南。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著名性学家,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人类性学。在性学研究领域完成了学术著作18部,其中独著、主编和副主编的著作是9部;翻译世界最大的人类性学网站“赫西菲尔德性学资料库”(德国洪堡大学)网络性学教程和文献资料达120多万字,并任该网站的中文版负责人;发表涉及性哲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生物学、性伦理学、性教育学等涵盖文理两个学科范畴的论文有50余篇,有的获得了中国性学会优秀论文奖。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个人介绍
彭晓辉——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人类性学,中国性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理事。
[www.61k.com]10年来,他只招了6名研究生,还只能挂靠在其他专业名下招生。如今,这个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专业,又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
1992年,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的彭晓辉,开出一门专业选修课《性生物学》,主讲课程为《人体组织解剖学》《动物及人体生理学》等。
从1995年起,华中师范大学发展第一批素质教育选修课,彭晓辉将《性生物学》加入性心理学、性社会学的内容而扩展为《性科学概论》,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开放。
2000年,经华师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彭晓辉获得了性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资格。截止2011年共招收研究生8名。
2002年3月参加我国和瑞典合作的“中瑞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高级培训班”学习,取得瑞典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协会和北京大学分别颁发的结业证(中外通行)。
2002年11月应邀,代表我国性学会作为团长率领8人代表团到瑞典作学习和学术交流访问,获得瑞典性教育协会性教育熟练证书(欧美通行)
2007年,《性科学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在学校的BBS上,有“上华师不选《性科学概论》,等于白上华师”的帖子。
2011年,由于其人类性学研究生彭露露求职中遇到困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性教育中专业教师的问题。
2011年5月10日在应邀南京师范大学的讲座其观点遭遇媒体误读:“遭遇性侵犯女性应主动递上避孕套”其后他被迫开通了微博,全面阐述其观点。他自己也戏称自己为:“递套教授”
2011年9月他将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性科学概论》课程视频上传至微博,将大学课堂推入社会。使更多的人受益。用140字内的文句来开讲“微性学”。
他的学生则在对他的QQ印象评价为“潮男”。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研究方向
现任专业学会或协会职务。具有医学和生物学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尤其在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和性法学等领域有较深的研究和探讨;从事性学研究和性学教育及咨询、计划生育相关的性问题指导及咨询、相关法律中涉及性问题的指导和咨询。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担任职务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主要作品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雷人观点
2011年5月10日晚,中国性学女硕士彭露露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受邀在南师大做了一场名为“性与人际交往”的讲座。晚上5点50分,离讲座开始还有10分钟,记者来到南师大仙林校区学正楼401教室,可容纳25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也挤满了学生。讲座中,彭教授抛出多个前卫的性学观点,数次挑战传统性观念底线。而他的“遭遇性侵犯女性应主动递上避孕套”这一观点,更是当堂激起一名男生的强烈反驳,双方展开激烈的“唇舌之战”。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微性学堂
彭晓辉的微博最早是2011年4月7日开的,他将自己的微博定为“微性学堂”。教了二十几年的书,学生18000多人,而现在发一条微博,就有60万人收听,这让他很欣慰。
2011年5月10日,彭晓辉在南京某大学作演讲,5月12日,当地一媒体刊登消息称他在演讲中提倡“女性遇到性侵犯要主动递上安全套”,网上骂声一片:“主动递上避孕套是保护和纵容强奸犯”“这是‘叫兽’异谈”,有人还送给他1个外号“递套教授”。
“傻瓜也不会那么讲。”彭晓辉8月24表示,他当时是说,如果1个女性,经过反抗或使用其他手段都无法抗拒性侵犯时,最后一道屏障是递上避孕套,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以免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媒体的“标题党”让彭晓辉觉得很委屈,他决定出来发声。恰好几个网站都主动找到他开微博。就这样,彭晓辉在七个网站开了微博,几乎一星期时间,他都在微博上澄清。
在此过程中,彭晓辉发现微博是普及性教育的新途径。因为“只有不断地说,才能被人理解”。如今,彭晓辉在七个网站微博的粉丝人数达到60万。彭晓辉认为,从教二十几年,他的学生才18000多人,但微博粉丝就有60万,这种传播效果是不敢想象的。他打算在9月开学后,要求选修性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是他的粉丝,要备案,还要看表现打平时成绩分。
性科学概论_彭晓辉 -争议事件
邀请女优
演讲被泼粪
2014年11月7日,广州第十二届性文化节开幕,参展厂商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晓辉演讲。下午14时许,在彭晓辉演讲时,一名大妈突然冲上台来,举起提前准备好的粪便,向彭晓辉当头泼去,彭晓辉措不及防,头部、脸上、脖子、身上一片污秽。 女子事后被警方拘留。
三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
假如我们想知道麻雀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什么样子的,是否需要把众多的麻雀都抓来,1个1个来进行解剖呢?显而易见,这样太复杂,太费时费力了。如果我们只是从众多的麻雀中选一、二个为代表加以解剖,同样可以了解到这1类鸟的生理结构特点。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1种思路,也是1种方法。教育科研个案研究法是1种由小见大,以点及面的研究方法,运用此法进行研究,便可通过个别案例获得整体的规律性的认识。
(一)个案研究法概念
1.含义
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1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学困生、临界生、艺体生、优秀教师、品行缺陷者等,也可以是个别团体、组织如先进班集体、优秀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典型单位,等等。
教育科研中的个案研究更多的是用于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如有的学生才能特别优异,学习特别勤奋,需要加以介绍,树立榜样。有的学生的行为与情绪与一般学生不同,一般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促进其进步或改变其行为特征,因此需要予以单独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症结所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确定矫正的适当方法,以促进其发展。
2.特点
个别性。研究对象往往是个别的人、事件、团体,这种对象具有单一性、具体性的特点。但通过对个别案例的研究往往可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如学校中评选差生,贴票签的做法会挫伤学生积极性,损害自尊心,不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
典型性。只有典型性的个别案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才具有研究的价值。
深入性。即对个案多方位、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从空间上说,它要研究个案生活环境的一切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从时间上说,它要研究个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静态分析,也可以动态分析。研究越透彻,越全面,针对性越强,结论越具有说服力。
综合性。个案研究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如测试学生智力用测量法,了解其行为表现用观察法,了解其成长环境用调查法,等等。
针对性。任何个案研究都是针对个案通过发现个案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形成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促进其成长和进步。
3.意义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1种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名教育研究者。但由于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上,开展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严格控制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2个典型的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1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个案涉及的人与事较少,教师有条件对个案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便于掌握个案的全面情况。同时,个案研究可以对少数个案进行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便于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我们只有在对个案全貌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进(www.61k.com)行补缺补差。
此外,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二)个案记录整理与分析
一般来讲,个案研究由3个主要活动构成,即确定研究对象,个案记录、个案记录的整理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工作是个案记录的整理与分析。
1.个案的整理
对个案进行研究,要全面拥有个案信息。研究者为了保证信息不遗漏,需要对个案信息有详细准确的记载,这就使得研究者在了解个案的过程中会随时记录有关个案的各种信息,但研究者囿于当时情境,忙于记录,往往要等到事后才能对记录进行整理。
一般来说,可将有关个案的记录整理为三部分:第1种为个案本身的记录;第二种是个案在学校表现记录;第3种为家庭和社会背景记录。
(1)在个人记录中,除必要的辨认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籍贯等外,还应包括健康状况,如身高、体重、缺陷,各种感觉能力,重视记录和目前健康状况的总评。另外,收集学生历年的学习手册、鉴定;考试成绩、作业本、日记、周记等也很有必要。
(2)在学校记录中,除个案现在就读的学校、年龄和班别外,尚应包括过去所有的成绩记录,能力兴趣、人格等测评结果,操作评语,课外活动状况,所得的奖励、教师的评定,以及同学的判断等。
(3)在家庭与社会背景方面,应调查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区的文化状况,父母的管教方式及对被研究者的态度,被研究者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与家人的情感状况,从事家庭活动与计划的教育,来往密切的亲友和邻居的情感,平时常交的朋友或法律记录等。
2.个案的分析
在个案记录整理后,应当对这些记录加以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最后得出有关个案研究的结论。个案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特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因此,在全面地了解个案信息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最为常用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个案研究的有效性。
个案记录经整理后仍然只是原始粗糙的材料,不能直接说明问题。要把这些原始记录转化为说明问题的信息,需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对之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通过分析与综合找出个案的本质特征,从而使事实材料不仅成为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成为证据确凿,富有意义的东西,并由此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分析与综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2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但其目的却只有1个,那就是揭示事物的矛盾,发现事物的规律。分析着眼于把研究对象这个整体分解为1个个的组成要素或部分,分别进行考察研究,从认识现象推移到认识本质。例如,为了研究某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他的个性心理特点分解为一般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兴趣、意志情感、能力水平、动机形成等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认识并考察研究各个部分所特有的性质与构造,这就是分析过程。综合的过程与此相反,它侧重于将事物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认识本质到认识对象整体,循上例而言,我们在对某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有关这个学生在习惯、兴趣、才能、动机等方面的一些认识,此时,如果我们将这些认识联系起来考虑即可形成关于这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的总体认识。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1个综合过程,综合不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因素简单地罗列或相加,而是将各部分、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分析到综合,是思维认识过程中的1个质的飞跃。
个案研究法包括了大部分主观的材料,无论根据被研究者个人的陈述,或是他人的判断,以至谈话者的意见,皆不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判断错误或处理不当,将使被研究者蒙受莫大的损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 : 席力:席力-个人简介,席力-研究方向
席力,博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席_席力 -个人简单介绍
席力,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生于1973年。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到2002年6月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9-2002.5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做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2003.3-2004.3在葡萄牙INESCMicrosistemaseNanotecnologias研究所做博士后,从事自旋电子学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学材料、纳米软磁薄膜、磁性吸波材料等。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国防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主持军口863创新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席_席力 -研究方向
1.自旋电子学材料研究席_席力 -研究工作
1.半金属性双钙态矿氧化物高Tc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席_席力 -发表论文
1.LiZhang,ShihuiGe,YaluZuo,BangminZhangandLiXi,"InfluenceofOxygenFlowRateontheMorphologyandMagnetismofSnO2Nanostructures",J.Phys.Chem.C,2010,114,7541-7547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