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产品经济时代-免费产品经济时代 钱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17-09-19 所属栏目:生存战争商业时代

一 : 免费产品经济时代 钱从哪里来?

编者按:本文作者Shane Snow是一名科技作者兼Contently公司联合创始人。

创建一门新技术从来没有比今天更便宜,也更快了。

根据摩尔定律,提高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成本会稳步降低,而速度却会越来越快。技术的快速创新也导致了技术定价的新规则逐渐浮出水面,即便是那些刚刚推出的全新产品,价格也都降了下来。我把这种新规则命名为:“免费产品经济定律”,如下:

假如市面上的一款产品能够找到除直接销售以外的其他盈利模式,那么最终会出现一个免费的,可跟那个产品媲美的新版本。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常有发生

报纸早期的时候,还是要花掉消费者一些钱的。但是后来,报纸最终找到了一种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扩大传播度的新方法:广告。从那以后,我们买报纸或者杂志的钱就只占到报纸实际成本的很小一部分。

除了报纸跟内容经历了上述的转变以外,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网络。随着高速网络的拓展,一些最基本,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软件,比如说email,很快就变成免费的了。今天我们也看到,不管是在个人消费领域,还是在企业市场,都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向免费看齐,而且这个趋势还在提速。

之所以可以免费,是因为网络效应

投资人会给那些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公司先投钱,让他们去积累大量的用户基础,这种做法现在在创业公司当中都已经成为了被嘲弄的陈词滥调:诸如Foursquare, Twitter和 Facebook这样的大型网络平台在好几年里都一直赤字运营,直到他们的用户数达到某个临界点以后,盈利模式才逐渐被打开。

但是,网络效应确实有它的好处。它可以允许服务的提供者将多个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以进一步巩固用户,为竞争者筑起竞争壁垒。Google就很擅长做这件事:Google Docs, Gmail, Gcal和它的很多产品都把人们圈在了Google自己的生态圈内,而最后收拾上面的免费模式残局的,是Google的搜索广告和它背后的强大收入。

还有一个例子,个人手工艺品交易网站Etsy就允许用户免费创建他们的电子商务网页,而其他网站的该类服务通常都是收费的。那Etsy 的钱从哪里来?答案当然是,当消费者购买围巾或者胡子外形的iPhone外壳时,Etsy就可以向商家收取交易费。不过,它的软件绝对是免费的。

这事还发生在企业

最近的技术创新还引发了关于“企业市场消费者化”(consumer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这一概念的讨论。很多的企业软件都逐渐被那些轻量的,易于使用的,基于云端的,比如像Yammer这样的软件所取代。这种趋势的一个核心也是“免费增值”的定价模式。也就是说,很多软件都会提供功能有限的免费版,然后它们的客户仅仅会因为享受更高级的功能,或者数据托管服务而付费。

而随着app开发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公司也在推出越来越好的企业软件版本:这些版本功能越来越多,产品的免费力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有好几种盈利模式是可行的

为了提供免费产品,对公司来说,它们必须借助新的赚钱模式。即便是开源软件,它们也需要通过个人或企业捐助拿到钱。目前,在产品免费的前提下,在开发者中比较常用的赚钱模式有以下几种:

广告和赞助:一般做内容和做网络平台的都是通过这个方式赚钱,当然很多其他的产品也是这样。想想Twitter, Pandora, Words With Friends还有你现在浏览的网站。在很多情况下,公司都会向消费者提供付费版本,这些付费版本中没有广告。但是假如用户愿意,他们完全不用付钱就可以 享受服务(当然也要忍受广告)。

提供主机和存储:对很多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来说,用户都不需要为功能花钱,但是他们需要为带 宽,磁盘空间等等付钱。以Wordpress为例,它的产品是免费的,但是它每月会向那些将自己的博客放在它的服务器上,有自己的自定义域名的博客主收取 几美元。而那些按照人头来付费的企业产品,比如说Salesforce和 Mailchimp,则是根据数据存储和服务器使用时间,而并非它们本身的工具来收费的。

交易处理:像Etsy和PayPal这样的产 品,在交易市场中往往会提供免费工具,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它们服务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交易收费。这种模式甚至被用到了实物 上:Square就把它的信用卡刷卡器免费提供给用户,以扩大它的用户基数,然后通过经由它的庞大交易额收费。

服务:假如人们可以享受到走红地毯般的待遇,他们也还是愿意付钱的。免费的产品通常通过为用户提供付费的“向上销售”服务来拉动消费。举个例子,尽管app本身是免费的,开源的程序开发者通常会通过技术支持向客户收费。

交叉销售或者“向上销售”其他产品:一般很多公司都会提供一个功能基础的免费产品,然后诱使潜在用户去购买他们盈利更大的付费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免费增值模 式。在产品链条的顶端是那些不能通过其他手段谋利的产品,而链条下面的产品都会变成免费的,以支持上面的付费产品(直到有其他人找到一种方法让付费产品也 变成免费的)。

为用户提供捷径:这个方法的意思是,为用户免费提供应用,但是假如他们想要作弊或者插队,他们就需要付费。诸如 FarmVille(类似开心农场)这样的社交游戏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有趣案例:应用内支付变成了用户规避耐心的好方法。事实上,在2011年的Open Mobile峰会上,FarmVille的移动总监称他们90%的游戏收入来自应用内支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需要付费的app或者游戏在质量,独特性或者品牌上面就输给那些功能免费,通过其他手段赚钱的产品。但是,正是因为免费模式的存在,整个行业的经济面貌都在快速改变。

我自己的案例

对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免费产品竞技定律听起来似乎是个坏消息,但是好消息是,假如你把你的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跟向用户收费相比,你可能为自己释放了更大的盈利空间。这一点看上去很矛盾,但Wordpress, Dropbox, Evernote, Aviary, Desk.com还有很多不计其数的每日应用都是通过将核心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而大规模成长的。

在我自己的公司Contently,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一个联通记者和内容发行方的市场。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创建了自己理想的软件工具:一个基于云端的编辑部管理自由撰稿人和编辑的工作流程系统。

有很多公司都会出售相似的工具,而且他们也都是按照人头付费。很自然,我们喜欢自己的工具多于喜欢他们的工具,所以我们一开始是想将我们的产品卖得比他们还贵。但是,我们随后意识到有一天可能会有人推出一个免费版本。为了让更多的人用上这款精良的产品,我们赶在这个人出现之前,大方开发了我们的平台。

人们通常愿意为一款免费的产品做很多事情,他们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反馈提供给你,而且他们通常也愿意接受你的一个向上销售的推销(在我们的案例中,这个向上销售是指面向大的媒体公司和机构的支付方案和VIP服务)。事实上,自从发布免费的Contently平台以来,已经有很多的财富500强公司和大型媒体公司向我们的支付方案抛来橄榄枝。

说到底,就是某些人会在某一天推出一个你产品的免费版。这个免费版可能在某些功能上不如你的那个版本,但是这并不重要。而且,用户的呼声越高,这事发生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假如这事迟早要发生,你还不如主动出击。

via FC

文:36kr

二 : 如何在免费产品经济时代生存

如何在免费产品经济时代生存_免费产品导语:时至今日,发明一项新技术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成本和时间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Rails框架程序员在Heroku平台上开发了超过一百万个应用程序。Heroku是一个能帮助码农节省大量开发时间的平台。假如市面上的一款产品能够找到除直接销售以外的其他盈利模式,那么最终会出现一个免费的,可跟那个产品媲美的新版本。Heroku的COO?Oren Teich提到,从过往经验来说,应用程序的主要成本都花在维护成本上。

根据,计算机运算能力提高的成本会稳步降低,而速度却会越来越快。技术的快速创新也导致了技术定价的新规则逐渐浮出水面,即便是那些刚刚推出的全新产品,价格也会将得很快。我们把这种新规则称为“免费产品经济定律”:

如果一款市面在售的产品可以找到除直销以外的盈利方式,那么最终它会完全被另一款类似的免费产品代替。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过去我们买报纸还是要花些钱的,但自从出版商找到一种不仅可以赚钱,还能扩大媒体影响力的方法——广告,现在咱们花在报纸上的钱其实连出版社的成本都不到。

这些效应也在其他行业同样奏效: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些世界范围内通用的软件都是要花钱的,比如email这样的产品(而且还很贵)。今天不仅是消费领域还是企业市场,越来越多的产品都走向免费,而且还有加速的趋势。

免费的转变是源于网络效应

现在的各种VC,基金会给那些还没找到盈利模式的公司先投钱,让他们积累大量的用户基础,这已经成为了惯用的做法。像一些大型网络平台如FourSquare, Twitter,Facebook,都一直在烧钱运营,直到用户量突破某一个临界点,盈利模式才逐渐清晰。

这种网络效应还是带来了不少好处,服务商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免费产品来和对手竞争,Google便很擅长这点,它推出的一系列产品:Google Docs,Gmail, Gcal,用户依赖于他们的生态系统,然后再一锅端:通过其强大的用户基数作为广告利润的保障。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手工产品交易的网站Etsy免费的给商家提供平台,包括手机的应用程序都是免费的。这在别家通常都做不到,但同样它也挣钱,因为每一笔成功的交易Etsy都可以从商家拿抽取佣金。

如何在免费产品经济时代生存_免费产品

免费产品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技术的创新还引发了社会上关于企业市场消费者化,很多企业的软件都被那些小型的,便于分享的,类似于Yammer这类基于云平台的软件所替代。这种趋势的核心是“免费增值”的定价模式。本质上来讲,日后大多软件都会提供免费的初级版,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付费购买增值服务。

而随着app开发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公司也在推出更好企业软件版本:随着这些版本功能越来越多,产品的免费力度也越来越大。

它还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

企业为了使产品免费,即意味着要从其它地方找到盈利点。即便是开源的软件也需要企业或个人的捐赠。产品开发者最常用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几种:

:通常内容服务商和网络平台都通过这种方式赚钱。像Twitter, Pandora, Words With Friends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向消费者提供付费版本,这些付费版本中没有广告,如果你愿意忍受广告,也有免费版本提供。

:对很多SAAS产品来说,用户都不需要为功能付费,但是他们需要为带宽、存储空间、通话时间等付钱。以Wordpress为例,它的产品是免费的,但是它每月会向那些使用他们服务器的博主收费,自定义域名的博客主也会收取几美金。而那些按照人头来付费的企业产品,比如说Salesforce和 Mailchimp,则是根据数据存储和服务器使用时间,而并非它们本身的工具来收费的。

:像Etsy和PayPal这样的产品,在交易市场中往往会提供免费工具,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它们服务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交易收费。这种模式甚至被用到了实物上:Square向用户提供免费的信用卡刷卡器,以此扩大它的用户基数,从中赚取交易手续费。

:其实不少人还是挺享受VIP服务的,免费软件的盈利模式也更倾向于“升级销售”。比如开源程序的开发者也会向App开发者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支持。

:一般很多公司都会提供一个基础功能的免费产品,然后引导潜在用户去购买他们的付费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免费增值模式。在产品食物链的顶端是那些不能通过其他手段谋利的产品,而链条下面的产品都会变成免费的,以支持上面的付费产品,当然免费产品经济定律在此也生效,直到某一天付费产品也可能被其他免费产品替代。

:服务商先为用户免费提供应用,但是假如他们想要作弊或者插队,他们就需要付费。如FarmVille(挖菜游戏)这样的社交游戏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有趣案例:应用内支付模式很好赚取缺乏耐心的玩家的钱。而在2011年的Open Mobile峰会上,FarmVille的移动总监称他们90%的游戏收入来自应用内支付。

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些付费的应用游戏会竞争力上输给那些完全免费、在其他领域寻找盈利模式的软件,但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迅速的改变着整个行业的面貌。

设定你自己的免费产品(www.61k.com)(作者自身案例)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者而言,免费产品经济定律听起来似乎是个坏消息,但是好处是,假如你把你的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跟向用户收费的产品相比,你可能为自己释放了更大的盈利空间。这一点看上去很矛盾,但Wordpress,Dropbox, Evernote, Aviary, Desk.com等成功的产品都是通过将核心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而快速成长的。

在我自己的公司Contently,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提供记者和发行方之间沟通桥梁。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创建了自己理想的软件工具:一款基于云端的管理自由撰稿人和编辑的工作流程系统。

有很多公司都会出售相似的软件,而且他们也都是按照人头付费。很自然,我们喜欢更喜欢自己的软件,所以我们一开始是想将我们的产品卖得比他们还贵。但是,我们随后意识到有一天可能会有人推出一个免费版本。为了让更多的人用上这款精良的产品,没有计算眼前小利,最终推出了这个免费平台。

人们通常愿意对一款免费的产品更慷慨些,他们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反馈给你,而且他们通常也愿意接受你部分升级服务的销售(在我们的案例中,这个升级销售是指面向大的媒体公司和机构的支付方案和VIP服务)。事实上,自从发布免费的Contently平台以来,已经有很多的500强公司和大型媒体向我们的付费方案表示强烈兴趣,总之一个字,爽。

说白了,就是某一天会有人推出一个你的产品的免费版。也许这个免费版服务质量不如你的好,但它会获得更高的声誉,而且这种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常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也许把你的产品变成免费版本反而能让你获得前所未有的商机。

viafastcompany

三 :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这句话对么?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对的原因是因为曾经的所谓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本身逐渐的开始细分,对产品经理的职责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化的时代已经慢慢开始。说不对是因为什么时候有过产品经理的时代?仅仅有一个想法就能做出来很炫酷的产品?仅仅有一个好的产品就够了?再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后期的运营推广…酒香还怕巷子深。

  Part 1:两句极具误导性的话

  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当年这句话真的是给不少的人打了鸡血,觉得产品经理这个title不错,好像做到一定的位置工资还不低的样子,于是便蜂拥而入。也有人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只好就来做产品了,当然不排除有很多人是真心的喜欢做产品…

  如果说我把这句话换一下,变成人人都是段子手、人人都是程序员、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工程师、人人都是医生、人人都是画家等等等,你告诉我哪个是成立的?既然你知道这都是不切实际的,那凭什么就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成立的?职位门槛低不代表着没有门槛,工作是适合每个人的,但是并不代表着每个人都适合这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和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2.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

  说实话,我一直想不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出处在哪里,有什么站得住脚的论据来支撑这种观点?还是说我们总是会把关联性误认为是因果性。

  “如果你深入研究过500强企业CEO的出身,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姑且不去考究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仅定性分析,从数据中可以大致知道500强企业的CEO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销售或者财务出身的,如果说想做CEO的话,那为什么不选择去做所占比例更高的销售或者财务呢?接下来看一下产品经理的现状。

  Part 2:产品经理的现状

  从国内产品经理社区文章的投稿质量能够看出,近一年文章的质量下滑的相当严重,文章的阅读量也是急剧下滑,大量流于表面且没有价值的文章不断涌现,另外其实也并没有觉得现在行业里的产品经理的平均水平有多高,当然也很有可能只是笔者太low,没有接触到高端的大咖,仅举几例作为佐证。

  例一:某次在产品经理的微信群里,有一个人发了他们公司产品经理的原型图,想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怎么样才能让Boss把这个产品开掉,说不想让这种人败坏了产品的名声…

  例二:朋友新入职了某汽车后端市场的产品经理,上班第一天就在吐槽上任产品经理那一堆shit一样的原型,以及幼儿园水平的流程图…

  例三:我之前在的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写的PRD文档,我是看了一上午,纠结了很久要不要重写,因为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最后我用红色的颜色进行更改和补充,放眼望去都是红…

  另外不少公司的产品都是挂着产品的幌子,做着产品并不相关的事,之前碰到的有的公司的产品是在做着运营的事情,也有是在打杂,真的纯粹是在做些事务性的工作,也有朋友是以产品的名义招进来的,然后变成了运营,然后变成了编辑,然后就愤而离职,也有朋友吐槽说每天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附一张之前被招进去的公司的工作职责描述,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实际并不是。产品现在大多数都是按照较高的水平进行招人,而实际的工作可能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标准,我表示能够理解买方市场的心理。

  另外也有着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涌进产品这个岗位,希望能够转型成功,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有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产品经理,只是看了那么几篇文章就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产品经理,毕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嘛,有的甚至以为产品经理画画原型就够了,真的是已经无力吐槽了。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你至少要懂用户、场景、需求吧,至少要能进行市场、行业、竞品分析吧,至少懂点技术、交互、视觉、运营吧,什么都不会就敢来当产品汪么?汪也是有软硬技能要求的好吧!

  Part 3:产品汪的宿命

  产品经理有的只是表面上的光鲜,看到的更多的都只是假象…未入行的想入行,刚入行的开始迷茫,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走,而有一定经验的产品汪,可能会发现产品汪的宿命…

  产品人其实挺无奈的,并不是说你有一个idea,然后就能够做出来很炫酷的产品,然后就能够改变世界,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斗胆拿被推上神坛的张小龙以及微信来说一下。

  据说有人曾问过腾讯CDC相关负责人一个问题“如果微信不是诞生在腾讯这家公司,微信还会有今天么?”答曰“昨天就没有了,哪来的今天。”这个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的结果却有可能是真的…

  下面这张截图的是2010年国外上线的一款IM,名字叫做Kik,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下面这张截图是2011年国内上线的一款App,名字叫做Talkbox,大家有没有觉得它也很眼熟: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对的,没错,这两款应用就是微信的早期版本的出处,微信成功的原因有一部分自然是归于产品本身的原因,然后更重要的却是背后的整个腾讯帝国的资源。试问如果微信出现在某一创业团队,而不是在腾讯,那微信会不会有今日的成就?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一款优质的产品的背后存在着无数的变数,比如来自大环境的变数,来自平台的变数,来自公司的变数,来自团队的变数,来自竞争对手的变数,来自用户的变数,来自自身的变数,在这些变数中有着自身可控的因素,也有着自身不可控的因素。

  想打造出一款优质的产品,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还需要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真的是缺一不可,有的时候即使是产品经理足够出色,也很有可能难以力挽狂澜,即使是运筹帷幄如诸葛亮,不是也有着六出岐山、客死五丈原的孤独与决绝么?真的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产品分为技术驱动型、运营驱动型以及产品驱动型这几大类,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品已经成为了标配,纯粹的靠产品取胜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渺茫,再好的产品也是离不开运营的。而为什么会说到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呢?接下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Part 4:基于行业现状的一些思考

  1.移动互联网增速放缓

  由下图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设备的数量的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说明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即将触及天花板,人口红利已经被蚕食殆尽,当人口红利消失后,现有的一些企业该如何生存?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2.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要么是赢家通吃,要么就是淘汰出局,各种App充斥在应用商店中,用户的转换成本也越来越低,不管是哪个细分领域的应用,如果不是做到行业前三就很有可能被用户抛弃,因为各行业用户安装与打开的应用仅1-3款。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另外即使做到行业前三,也很有可能是老大和老二合并,或者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

  3.用户获取成本与营收

  (注:本小节来源于科大讯飞易听说执行总裁刘舒先生在产品经理大会上的分享)

  我们先来看看用户获取成本。在2012年,移动互联网正处于疯狂增长期,也就是我们说的红利期;那时候我在联想做应用商店,我们是求着开发者来应用商店上传App(这种情况现在想都不可想象),所以那时候的CPA成本是0;到2014年的时候,CPA大概是1.5-2元;而在去年的时候,每个用户的CPA是5-10元。

  再来看用户活跃成本。在12年的时候,一个app只需要做到满足功能使用即可留存用户。比如墨迹天气,有功能用,基本上用户就会留存下来。而在2013-2014,一个类别都有很多款竞品了,留存拼的是用户体验,美观等。到了2015年,大家都知道了,留存用户靠的是红包,用户得靠补贴才会留下来。

  最后看收入能力。实际上最早享受用户红利的,当然是BAT。他们在红利期获取了大量的用户,用户的收入场景也自然被BAT把控在手里;所以如今再去做一个收入场景的话,会非常的难,因为用户的大部分需求都已经被满足了。我们以游戏举例(游戏是商业化最明显的):在2012年,每个小分类只有一款游戏;在2013年的时候,每个小分类有5-10款游戏;在2015年的时候,每周上线5款精品游戏。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现在的创业公司要去抢收入场景,已经是非常难了。

  笔者没有经历过移动互联网疯涨的时代,也无从考证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但是从定性的角度可以得出,用户的获取以及维系成本是越来越高的,而与此同时收入能力却是逐渐降低的,成本不断上升,收入不断下降,也就是说某些创业者很有可能是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4.投资人回归理性

  从图中近半年的各领域融资的占比可以看出,社交娱乐的融资占比急剧下降,而移动电商这些盈利模式比较清晰的模式的融资占比开始上升,说明投资人已经逐渐的回归理性,以往那种拿着商业计划书就能够忽悠到钱,并且不断的寻找下一个接盘侠的时期很有可能一去不复返。资本市场本来就是逐利的,投资人也不是做慈善的,而投资人回归理性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5.产品同质化严重

  作为产品狗,通常念叨的是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能够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现在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用户需求,市面上基本上都已经有相关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然,你仍然能够去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或者给出其他更合适的解决方案。产品的同质化已经越来越严重,而竞争壁垒也不是那么容易建立,所以现在更多的并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产品背后的资源之间的竞争。

  6.逃不过的BAT

  BAT的触手已经从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的很多领域,PC时代的BAT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是强势的么?答案是肯定的,如下图,可以看到在用户覆盖率TOP20的应用榜单中,来自BAT的应用占到了16款。而现阶段的一个创业者最后面临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种之一,那就是被BAT封杀、被BAT投资、被BAT收购或者对手变成了BAT。

  

产品经理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么?

 

  7.机会已经很少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可以粗略的分为内容型、社交型、电商、工具型、娱乐型等这几类,而基本上每个领域都是已经有着巨头的出现,如果说选择细分领域的话,用户群过小,很有可能导致不能成为一个市场,而选择较大的市场的话则很有可能最开始的对手就是巨头,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靠产品杀出一条血路,已经是基本没机会了,而BAT也好像是根本没有机会超越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当年搜狐、新浪、网易等巨头只手遮天的时候,当时的人也认为没有机会了,后来不是出现了现在的BAT么?颠覆往往来自于边缘地带,就好像说能够打败微信的绝对不会是下一个微信。但是在没有发生范式的变革或者说重大的创新之前,当前的格局是会保持不变的。

  Part 5: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那产品经理以后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现在做App的产品经理的不都也是从最初的Web端过来的那么一批人么,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载体在变,需求在变,用户在变,场景也在变,但是人总是会有需求的,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在变化。

  总是会有那么一个职位去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这个职位并不一定叫做产品经理,对吧,不然产品经理这个词没有出来之前那些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叫做什么?总会有那么一个职位是存在的,去在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进行平衡。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职位,中高端人才都是稀缺的,而你的价值在一部分上取决于你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在未发生范式变革或者重大的技术创新之前,产品经理可能的出路在哪里呢?

  1.回归商业化本质

  传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先跑马圈地,先积累一定的用户基数,通过各种活动去留存用户,并且提高用户的活跃度,然后再想商业模式,在海量的用户的基础上考虑变现。在蛮荒时代是可以先占山为王,然后再慢慢的考虑变现,而现阶段的产品经理则需要先考虑清楚商业模式是什么,在商业逻辑以及用户的心理模型层面能不能走通,而不是单单的去考虑用户的体验与需求。

  2.深耕细分领域

  随着行业的发展,产品经理也开始慢慢的细化,比如招聘中看到的社交产品经理、电商产品经理、CRM产品经理、工具产品经理等,虽然说大家都在互联网行业,不同的细分领域的玩法也都是不一样的,5年的社交产品经理在社交方面的造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胜于2年电商产品经理+3年社交产品经理的。所以选择一个细分领域,不断的去深耕也是一个好的出处。

  3.互联网+

  纯线上互联网企业已经很难生存,而投资人也更加青睐于重模式。到底是说互联网+,还是说+互联网,其实并不一定非要在意于这些概念,说到底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以提升行业的效率,或者说去减少成本。而此时则需要既懂互联网,又对传统行业有着一定了解的跨界人才。

  4.企业级市场

  其实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参照PC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也可以参照着美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美国的企业级市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也已经有着几十家的上市的软件服务商,而在中国的企业级市场则暂时未出现巨头。虽然说BAT早已试水企业级市场,但是自身的基因以及资源、流程、价值观则会成为其进入企业级市场的阻碍。参照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企业级市场也是很有机会的。

  至于说VR/AR,持观望态度,因为根据以往的历史规律,那些称之为下一个XX的,很有可能都是没有能够成为下一个XX,而所有人都以为是下一个风口的时候,则也是很有可能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另外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我们总是会高估近期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低估远期事件的发生概率,重大的变革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到来,只有你在发生之后回过来看的时候,它们才会显得那么明显。

  不管怎样,科技都在不断进步的,我们的生活也都在不断的变好的,对吧?还是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总是会发生的。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以上就是最近自己在考虑的一些问题,最后说一句,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只希望能够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于我:0岁产品汪王家郴,公众号(产品经理从0到1),每周都会在公众号上写点东西,欢迎关注,求指教、求分享、求交流,奔走在产品的道路上,漫漫产品路,与君共勉。

本文标题:产品经济时代-免费产品经济时代 钱从哪里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16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