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东城区花园小学 吴少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评得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二 : 苏州叶在壮书法讲课稿
叶老师书法备课教案之一——修改稿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有人认为,书法特别讲究形体造型,故称之为“造型的艺术”;
有人认为书法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特征的,故称之为“线条的艺术”;
有人因为书法的表现不是具体的物象而称之为“抽象的艺术”;
也有人因为书法是表现人的感情的,表现人对自然的不同感受的,所以给书法下了“表现艺术”的定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书法内涵包括三方面:
一方面汉字是一种载体,它的点画和结构,根据所承载内容的要求而自由变化。
另一方面是表现内容,即书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三是字为心画,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向的艺术。
墨法
浓、淡、润、澡,影响作品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贯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境。
墨分五色——“五色”说法不一,
或指焦、浓、重、淡、清;
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
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
浓墨,‘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故浓墨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可以表达端严高亢的情绪。
用浓墨,用笔必须沉劲在纸内,而不能浮在纸面。
淡墨,淡墨给人以淡雅古逸之韵味,但不宜太淡,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但不宜作
篆,隶,正书。
使用淡墨的三种方法:
A、以水稀墨;
B、先醮浓墨,再调以清水后运笔;
C、润笔后,笔尖醮墨。
要注意对水份的把握及运笔时力度和速度的调整。
枯墨。枯墨的使用常常会出现飞白、枯笔和渴墨的效果,是书家在创作中经常运用。
飞白:其特征是笔触中丝丝露白,是欣赏者常谈到的“很有味道”。
枯笔:用干枯笔墨表现出的笔画,能较好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运笔时,用笔毫迅猛磨檫纸面,使笔画呈现毛而不光的笔触。
渴墨: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磨檫纸面而形成枯涩苍劲的墨痕。
运用“枯笔”与“渴笔”这两种笔法,可以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意境,表现出苍古雄峻的风格特点。
润墨: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
润墨是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润晕化开。润墨需快捷灵动,使点画有丰腴圆润,而不觉浓肥的韵致。
润墨适宜表现外柔内刚的意境,运用在行、草书的创作。
墨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沉酣墨池,功夫精熟,才能水到渠成。
在创作中,几种墨法需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作品墨色淋漓尽致。变化多端。
书写姿势
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
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书写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
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
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
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
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
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执笔主要靠手指,运笔则主要靠手腕。
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
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
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
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执笔部位
一般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运笔方法
使用整个笔毫的三分之一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
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
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
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中锋与侧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
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画运笔方向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笔锋的指向也须随之变化,否则就很难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
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呈直角,即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线上。这种运笔方法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原因是笔锋所在的笔画的一侧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因注墨不匀、不畅,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状)。
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还有一种侧锋行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夹角,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用。
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提笔与按笔
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
按笔,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总是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的.如落笔(起笔)由提笔转按笔,从起笔转为行笔,又须提笔,以便保持中锋行笔,收笔前还须按笔,直至最后提笔作收。在运用提、按时,
没有提,无所谓按,没有按,也便没有提。有时,提按之间的转换、变化是很微妙的。
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过渡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人在写捺脚、悬针竖、撇等笔画的露锋收笔时之所以犯难,就是没有掌握笔法。
要用手腕摆起笔锋,用较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笔锋的弹性大小、笔画的粗细、运笔的缓急不同,其转换也有难易之分。总之,习书者在练习书法时,应特别注意这种笔法。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藏锋起笔,通常又叫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
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笔。藏锋收笔,通常又叫回锋收笔。即在收笔时,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如横画或垂露竖。
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
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起笔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如起笔时,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收笔时,笔锋自然离纸。
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而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用。
方笔与圆笔
方笔与圆笔,主要是就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
所谓方笔,是指笔画的棱角突出、明显,而圆笔,则指笔画的外部轮廓多呈圆弧状。造成两种形态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锋、露锋以及转锋、折锋的笔法运用所致。
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转而成圆”的说法。
前人在笔法上,一般都是方圆并用的,只不过各有偏好和侧重罢了。如,颜真卿、苏东坡是圆多方少,欧阳询,柳公权则是方多圆少。方笔与圆笔,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圆笔者潇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他还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奉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其强调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是正确的。
初习书者,自然应当首先努力练习笔法,笔法正确熟练,结字章法等练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
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
折(横折、竖折、撇折)、
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
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
三 :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一、说教材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