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学语文评课稿-小学语文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7-09-22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一 :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www.61k.com]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因为课文表现了德高望众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而真情像一轮暖阳能温暖你潮湿的心;也像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三位年轻教师也带着这样的真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研了《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他们的教态、教法,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讨论、交流。这些精彩的发言也深深地启发着我,想对执教这一堂课的三位年轻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认识和体会。

罗正莉: 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者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特别抓住了老教授平静的神态的有关句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小黑板上出示了三个句子:

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者独具匠心,抓神态──“平静”一词。“平静地望着我”──这在问题中有三次出现。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体会到了在“平静”中,包含着老教授对青年人的真诚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

因为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几个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朗读,对引领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这节课的板书过于简单,提的问题却比较琐碎。教者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青年心理和行动上发生的变化(从灰心到恢复自信)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师生再进行一些互动,这样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共同来认识,探讨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真正做到“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语文等教学问题。

程丹丹: 在开课以后,教者出示的“青年由?自卑?到?自信?”这条线非常清晰。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 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组织学生多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到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带领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抓住“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是本课堂的一大特色。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这种阅读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把师生们从语言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明白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是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要抓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老师抓住了“老教授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这个比喻句。在课堂上,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深情的眼神包含着期望、关爱、鼓励、称赞、喜悦、提醒、更高的要求。学生将已学之词来理解眼神像潭水,说明他们的情感态度已经得到了升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这是一篇讲读课文。[www.61k.com]除了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还应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2、“为什么忘记是聋子?”可以通过找有关的句子来读,随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可是,教者除了自己讲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后,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这个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些重复了,这部分教学时间,可以训练学生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练笔机会。

徐洪凯: 板书及漂亮的钢笔字是课堂的闪光之处。放手让学生去学,留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值得赞赏的地方。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老妇人的语言,应该带着角色去读。说明老师已经发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尽管老师示范读了一遍,但收效还是不明显。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徐老师虽然抓住了老妇人是教授、首席、聋子这三个词语并板书在黑板上,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通过记事来写人的写作技巧。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非常鲜明: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2、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句话应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

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

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总之,“同研一堂课”,分别上出了三位年轻人的风采,特色。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涵的老教授和青年的真情,以及青年在拉小提琴中由自卑到自信的全过程。共同的教学目标均以“人本教育”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却给新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最终达到了同学校、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研目的。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吴老师的《唯一的听众》,吴老师把我和同学们带进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世界。[www.61k.com) 课堂中吴老师抓住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特点,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表达完全是在与文本对话之后的有感而发。教师鼓励、赞赏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学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在这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切的体会:老教授的爱护年青人成才,“我”的缺乏自信心。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写话,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听课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吴老师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吴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

二 :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因为课文表现了德高望众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而真情像一轮暖阳能温暖你潮湿的心;也像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三位年轻教师也带着这样的真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研了《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他们的教态、教法,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讨论、交流。这些精彩的发言也深深地启发着我,想对执教这一堂课的三位年轻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认识和体会。

罗正莉: 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者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特别抓住了老教授平静的神态的有关句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小黑板上出示了三个句子:

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者独具匠心,抓神态──“平静”一词。“平静地望着我”──这在问题中有三次出现。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体会到了在“平静”中,包含着老教授对青年人的真诚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

因为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几个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朗读,对引领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这节课的板书过于简单,提的问题却比较琐碎。教者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青年心理和行动上发生的变化(从灰心到恢复自信)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师生再进行一些互动,这样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共同来认识,探讨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真正做到“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语文等教学问题。

程丹丹: 在开课以后,教者出示的“青年由?自卑?到?自信?”这条线非常清晰。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 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组织学生多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到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带领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抓住“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是本课堂的一大特色。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这种阅读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把师生们从语言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明白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是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要抓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老师抓住了“老教授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这个比喻句。在课堂上,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深情的眼神包含着期望、关爱、鼓励、称赞、喜悦、提醒、更高的要求。学生将已学之词来理解眼神像潭水,说明他们的情感态度已经得到了升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除了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还应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2、“为什么忘记是聋子?”可以通过找有关的句子来读,随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可是,教者除了自己讲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后,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这个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些重复了,这部分教学时间,可以训练学生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练笔机会。

徐洪凯: 板书及漂亮的钢笔字是课堂的闪光之处。放手让学生去学,留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值得赞赏的地方。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老妇人的语言,应该带着角色去读。说明老师已经发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尽管老师示范读了一遍,但收效还是不明显。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徐老师虽然抓住了老妇人是教授、首席、聋子这三个词语并板书在黑板上,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通过记事来写人的写作技巧。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非常鲜明: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2、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句话应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

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

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总之,“同研一堂课”,分别上出了三位年轻人的风采,特色。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涵的老教授和青年的真情,以及青年在拉小提琴中由自卑到自信的全过程。共同的教学目标均以“人本教育”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却给新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最终达到了同学校、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研目的。

今天上午听了吴老师的《唯一的听众》,吴老师把我和同学们带进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世界。 课堂中吴老师抓住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特点,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表达完全是在与文本对话之后的有感而发。教师鼓励、赞赏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学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在这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切的体会:老教授的爱护年青人成才,“我”的缺乏自信心。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写话,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听课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吴老师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吴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

三 : 小学语文组评课稿集

评《识字八》

陈淑芳

看了庄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识字八》这一节课,感触很深。不论是教材分析,还是整个的教学流程,都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节识字课,也是自己今后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努力的方向。

在整堂课中,庄老师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因为目标的确定具体,所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的学会了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的意思,对于孩子学习和识记生字能力的培养点点滴滴都落到了实处。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词语,读准字音,标出生字词,培养了孩子的自学习能力,并且引发了孩子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归类识记生字。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有识记生字,读词语,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懂得了这种方法,目标就水到渠成的达到了。特别是这一环节中交流发现: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的?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教会识字方法,在识字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2、引导学生发现“载”和“奔”都是多音字在本课中都读四声。3、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填”“嫦”“娥”,分析字形的方法记住“射”,阅读运用中记住“宇宙、载、箭”现实生活中认识“卫”。

(三)借助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庄老师用词语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的兴趣,在读中发现问题,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联系生活中的认知经验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如:《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紧接着,陈老师又采取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自己查资料中进一步了解当今科技成果。阅读方法也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表达能力,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

(四)指导写字

写字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抓住生字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识字活动高效,更是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总之,庄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体现了“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观念的转变。

评《雪地里的小画家》

柳海哨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是第一册教材中不多见的一篇美文。我觉得张鹏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的设计思路,重点突出,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这堂课的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他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拉进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老师说:打开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然后余老师出示了生字“啦”,引导学生用“啦”来说话,并且让孩子读准字音,明确这个字要读轻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学好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课件的精彩运用,可以说是这节课一大亮点之一。

二、挖掘、拓展让识字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认少写,"有"自主识字"的愿望。识字是低段语文课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调动孩子的已有识字经验,放手让孩子剖析识字过程,让一部分识字能力颇强的孩子,带动了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新授虫字旁时,张老师适时地拓展让孩子对偏旁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说出带有虫字旁的还有那些生字,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课外识字兴趣,增加了识字量。另外学习生字也各有特色,让同桌互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基本是形声字,学生基本能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睡”,眼皮垂下来了,这样一说很形象,学得更扎实,让学生记住字形的同时也记住了字义。

利用帮“小雪花”识字的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到喜欢的方式,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探索识字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中还安排了复习易学课文《日月明》和识字歌,复习了旧知识,拓展了新能力,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卡罗纳》评课稿
蒋小苗

我听了 周小拉老师的课,受益非浅。周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周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

《月光曲》评课稿

徐明璋

《月光曲》文词优美,感情细腻,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距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在这节课上,教师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理清脉络。

黄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二、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在教学中,黄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会使语言的体会、感悟直白而平静,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课堂上黄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

三、设身处地,走进贝多芬的心。

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双重的,学生在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把自己与贝多芬融合起来,从而走进贝多芬的心,在了解盲姑娘善良的基础上也感受到贝多芬“让自己的音乐为穷人造福”的志向,和对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贝多芬此时感动正是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学生此时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内心受到了一次人间美好情感的洗礼。

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这就是黄老师这节课最让人感动之处,我们相信,学生此时内心的情感在涌动,生命在跃动。

评《菜园里》

张鹏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出示课件,让学生参观美丽的菜园画面,感受真实的蔬菜,贴进学生的生活;到后来让学生自己摸摸、看看、实物蔬菜,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轻松、愉悦的“语文乐园天地”,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认识蔬菜名称,使枯燥的字词练习,变成有趣的游戏,使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积于展示自己,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教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课堂应成为学生的乐园,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与空间。这节课中,教师和学生成了和谐互动的“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与尊重,鼓励与赞赏,引导与帮助,激发了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语言富有童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三、使用实物教学,使本课生字词与实物认识双丰收

采用词语卡片和实物蔬菜相结合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互动游戏,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由字到词,再到认识蔬菜及其名称,最后看实物蔬菜进行交流。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蔬菜特点的了解,逐层深入,立体教学,实现了生字词与实物认识双丰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书写不够重视。总之,这节课还是非常成功的,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与学生同乐,轻轻松松让学生识字,值得学习。

评《好汉查理》

温春晖

《好汉查理》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

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皮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

刘小青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脉络,在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后,引导他们走近查理这个小男孩,说说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认为他是个好汉吗?为什么?进而质疑:是什么让查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一遍遍朗读杰西的话,让学生想象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及对方的感受。课尾,一个颇具深度的提问“罗伯特送给查理的仅仅是一把刀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在爱的主题下蕴涵了“信任与理解”的思想。

此外,刘老师始终抓住“好汉”这一关键词,从含义到体现之处再到一起来夸夸查理,首尾呼应,中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刘老师对某些新词如“羡慕”、“拔刀出鞘”通过联系上下文等进行理解,对了解人物特点有一定帮助。

《慈母情深》 评课稿

黄松蓉

徐老师执教《慈母情深》。她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语言,紧紧就抓住了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等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她感动的句子时,徐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徐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如教学“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极其瘦弱”,“龟裂”,“立刻”等词语体会母亲工作辛苦,身体单薄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在朗读中表现出来。母亲那瘦弱,为子女操劳的形象时时揪住学生的心。琅琅的读书声中充满了酸涩的情感!慈母形象不仅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刺痛了在坐的所有老师!

《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稿

薛小平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以下就是我听完本节课后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张老师放映了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入到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导问:看了这幅图画,你想说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由此激发学生朗读时的喜悦。然后让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张老师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1、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形式找到“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2、在学生找到并读出对应句子时,同步多媒体展示四种动物的脚印,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3、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做“我会说”“我会填”“我会连”的游戏。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针对青蛙冬眠一事,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并出示其他动物图片,作为课外知识拓展。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掌声》评课稿

刘小青

《掌声》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人生。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温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英子的神情和动作的句子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在教学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文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的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身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下午我领略了杨聪巧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真是受益非浅,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中,为将学生心中感受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温老师精心地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课的开始温老师以谈话的形式请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得到过谁的掌声?什么时候,你为谁鼓过掌?得到掌声时心里怎样?这样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就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容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温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英子的忧郁和开朗时,先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读后说“发现”,然后又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依据,这样的教学过程渗透了学法,让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中走进文本,感受英子的形象,领略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
三、重视朗读,并将读落到实处,这主要体现在:
1、读有要求:温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讲读第一段与第四段时让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来感悟英子,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温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产生直觉,抓住英子的心理,细读揣摩,把各种情感体会溶入朗读读出了一个丰满的英子。
3、朗读形式多样。
四、人文渗透情感激昂
整堂课是由掌声走进课堂,又有掌声走出课堂,并且把掌声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人文关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

周小拉

这篇课文的课题首先就带来了视觉冲击,孩子们兴趣浓厚,充满了疑惑,都急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这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种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并不容易上,很容易变成一篇枯燥无味的解说词,缺少语文的味道,整堂课就会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此蒋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孩子们周末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观看历史纪录片,搜集20世纪的大事件。

做足了课前准备后,在语文课堂上,蒋老师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让孩子通过文本中的字词句和资料去感受“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蒋老师也用多媒体来教授本课。因为只有活生生的事物摆在学生的面前,他才能从内心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她用视频直观地告诉孩子这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这些变化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就明白了课文中位什么要借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变化。

整堂课教授下来,仍然存在着有些许遗憾,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蒋老师的语言还不能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之中,亲和力不够,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蒋老师可以试着让自己更成熟地面对各种类型的课文,让学生们轻松进入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评课稿《我是什么》

庄珠妹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今天陈淑芳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

本堂课有3个大亮点

1.谜语导入:首先陈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2.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陈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3.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陈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比如:第2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评课稿-小学语文评课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43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