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白洋潮阅读答案-《白洋潮》教案

发布时间:2017-08-13 所属栏目:红潮

一 : 《白洋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岱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wù)    遄(chuán)    踵至(zhǒng)   擘翼(bò)  蹴起(cù)    
镞镞(zúzú) 飓风(jù)     辟易(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激(shù)   湫(qiū)
4、重点字词:
1) 故事:旧例。       2)喧传:哄传。
3)吊:哀悼。         4)海塘:海堤。
5)遄:急速。         6)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7)辟易:惊惧后退。   8)礴:拍击。
9)旋:很快。
5、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
势欲拍岸而上(同上)
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6、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7、写作手法: 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

上一篇:北师大版《游记小品两篇》《白洋潮》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白洋潮》教案2

二 : 奇招击退红潮阅读答案

奇招击退红潮阅读答案

奇招击退红潮阅读答案——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相信同学们完成后会有收获。

(2013·临沂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3分)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1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8.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15.【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概括内容要点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明确对象的主要特征,快速从文中获取这些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述出来,最后根据提干要求精简语言。就本题而言,文章主要讲了红潮的“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两大危害。

【标准答案】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16.【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顺序判断和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清楚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及其作用,在说明文中,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本文就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标准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17.【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和作用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清楚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说明文中,常见的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其中,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第③段拿藻类同“救生圈”相比,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标准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18.【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这个共振率是项圈藻浮力细胞的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

【标准答案】B。

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三 : 《白洋潮》教案2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教学重点放在以引导学生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入手,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手法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以古鉴今,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积累词句理清思路1.疏通课文(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 湫(qiū)(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吊:哀悼。海塘:海堤。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辟易:惊惧后退。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1.  学生交流,通过ppt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文章品味妙处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1.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2.  整理字、词、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练习举隅】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代写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上一篇:《白洋潮》教案

下一篇:钱塘江观潮

本文标题:白洋潮阅读答案-《白洋潮》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7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