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梦溪笔谈二则-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检测题

发布时间:2017-10-14 所属栏目:梵天寺木塔

一 :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检测题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1)其(    )有钳                 (2)岁以大(    )(3)(    )天寺木塔               (4)(    )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    )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1)千万地  蔽:             (2)以大穰  岁:(3)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如此  故:(5)以金钗  贻:             (6)人其板  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1)密使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大穰  以:(3)钳搏之  以:                (4)以瓦布之  乃:(5)乃以瓦布之,动如初  而:    (6)钉板上下弥束  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c.其虫旧曾有                    d.问塔动因e.钱帅登,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8分)(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二 : 庸人笔记二则

庸人笔记二则

题记:房客搬家走了。原先说好的干干净净交房的承诺又违约了,只见室内一片狼藉。在联系人清扫的空儿,我瞅见窗台上一厚本子书,于是翻动看看。忽的看见里边夹杂着几篇旧文稿,不见首尾。读起来自觉也还算有几分意趣,故而整理起来。再成稿件,发于博客,供朋友们赏读。

妻出差,去了外地。来来去去得十多个日子。而撇给我的是一个个孤寂的白昼与夜晚。

在送她时,我的心里便有股酸楚楚的滋味,碍于男人的面子,加之身旁总是人来人往,偌多的临别话语无缘掏出。心多恨,泪迷离。

妻急切的走着,仿佛被将要前往的新地域或新事物而兴奋着,离愁便被淡化了。我的叮嘱她似乎没能听进去。我一遍再遍的叮咛;她总是回答一句我知道了,我感觉却她没怎么认真听。而随之是我再二三,三而再的叮咛。蓦地,我忽的觉得我的啰嗦似乎很是多余,而妻子怎么不理解我的心情呢!莫名的恼恨因境而生——不知道是恨妻子,还是恨自己。(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妻子走了。连日来,我的心情变得焦躁,坐卧不宁。婚后夜间很少外出的我忽然成为了朋友家的常客。不善喝酒的人却天天憧憬与朋友们酒醉而归,甚至不思归。即就是在家的夜晚,也是将电视挨着个的换台,却没看明白演的是什么。直至各个频道临终告别,并雪花一片。

于是,床头上又堆上了弃之多日的书。拿起书,翻来翻去却品不出意味,看了后页忘记前页。无以聊赖的寂寞在困扰着我,每每打熬到黎明,才晕忽忽睡去。没几日,我便感觉喉咙发塞,心口发闷,心尖疼痛,似乎再难以支持。我将要卧床不起了。

可离去的妻却无有任何的消息。被离愁之苦所缠绕的我,常常在惊梦中醒来,又在迷蒙中睡去。我恨不得即刻飞往妻的所在,与妻团聚。无以慰藉的我啊!满腹衷肠,无处叙说;满腔激情,难与人言。

妻终于有了归期。

车站上,人流滚滚。我不时或翘足观望;或疾步奔走。顺着车厢的门挨个的寻觅。倏的,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啊!这可是我朝思暮想的妻了。泪水忽的模糊的我的眼睛,我匆忙抹去。大凡男人的泪眼是羞于见人的,而我毕竟还算是个男人么!我伸出的手本欲去接行李,却紧紧的抚在了妻的手上。再而成为紧握,而这一握,再也没有分离。我们舍弃了汽车,从车站步行回家。平日里一定会选择坐车的,长长的五公里路哟!今日却成了短短的,溢满绵绵情意的五公里。

未觉间便到家了。进了家门,一杯温水湿润了妻干燥的嘴唇;一盆热水洗去了妻脸颊上的浮尘。我用满满的怀抱去消除妻长途奔波的疲惫;妻亦用倾心的热情填充了我的焦渴与困顿。

当当的敲门声,中断了我们的温柔。是母亲叫妻去吃饭了。

母亲告诉了妻,我近来的日子。妻的脸红红的,抿着嘴儿不住的笑。也不住的拿眼睛瞟我,倒是我竟多些羞涩了。

晚间,待我紧闭了门,欲撒欢了。妻说:你个死鬼,回家就不能叫人先歇一会儿。

我讪讪无语,却颇为得意的笑了。

三 :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同步训练

1.填空题

《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庆州生子方虫:           为两段:

千万地:                 未布瓦,上轻,如此:

贻以金钗:                  其虫曾有之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上的害虫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禹门大蛇》,回答问题。(湖北省鄂州市2003年中考题)

禹门大蛇

(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门(地名,山西河津,古龙门所在地)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duò)水中。数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1)①用现代汉语写出“穴禹门下岩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的停顿之处(每句限标一处)。

树为之起伏,如 弓 张 弛 状。蛇浮,死 水 之 漩隈。

(2)问题回答: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写在下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人有负盐负薪者》,回答问题。(山东省济南市2003年中考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宋  政治  文学  沈括

2.地域  全,都  覆盖  送  过去

3.①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消灭干尽了,因此当年庄稼大丰收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③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的精湛

4.略

5.(1)①答:住在禹门下岩石洞中。(或:在禹门下岩石洞中居住。或穴居在禹门下的岩石中)  ②答:如弓/张弛状。蛇浮,死/水之漩隈。  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划分节奏要注意体会各部分意义是否完整,各部分意义关系是否清晰。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2)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可能是:蛇头伸入“伺食”时可能被水中怪物(如水中巨龟、鳄鱼等)咬住了,蛇企图挣脱。它可能抓住了水中的一个活物,但活物太大,不能如以前一样起身,又舍不得放弃。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6.(1)c。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懂“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寻找与之相同的一项。“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是“用”,在这儿作介词来用。选项中只有“徐喷以烟”中的“以”是这种意义和用法。  (2)李惠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句子的翻译既要将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体现出来,又要注意通畅易懂。  (3)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4)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四 :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5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设置问题:

(《以虫治虫》):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

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

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

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

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

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10.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迁移训练.
本文标题:梦溪笔谈二则-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检测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87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