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清代桐城派散文三大家-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与现代审美思想的交集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与现代审美思想的交集

摘要:桐城派文学理论及审美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桐城派“义法”等理论形成,剖析了桐城派散文审美风,论述了其与现代审美思想的交集。

关键词:桐城派;文学理论;审美风格;现代审美;交集
我国的古代散文发展绵延流长。先秦时期的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西汉时期的散文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卓越,他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时期的散文,在韩愈、柳宗元等大力推动下,树立了一种摆脱陈旧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到了明末清初,“桐城派”散文是最著名的一个流派。桐城派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桐城派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嬗变
(一)“义法说”:桐城派的基本理论的建立
1、归有光对桐城派的影响。归有光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生。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其散文在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唐宋古文的传统作风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所谓严肃的古文创作中来,使得文章更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特别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如《项脊轩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为散文的创作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到清代,桐城派的创始者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归有光的创作思想和理论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言有物”:桐城派文学理论的雏形。明末清初,同为桐城人的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振兴古文,桐城派理论初露端倪。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是戴名世,他提出了文章创作要“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这些观点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3、“义法”:桐城派基本理论的确立。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文章要有内容;“法”即“言有序”,文章要有条理、顺序、形式和技巧。对于文章审美,他主张“雅洁”。
方苞,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及至从《南山集》案中解脱后,“义法”说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备,1733年方苞编成《古文约选》及其后编选的《四书文选》,为“义法”说提供了示范,自此“义法”受到重视,推动了古文“义法”的广为传播。方苞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二)“神气说”:桐城派理论的推进。刘大櫆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在乾隆时期,刘大櫆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文章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刘大櫆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启后者。
(三)“义理说”: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义理说”提出者正是刘大櫆的弟子姚鼐。他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辞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姚鼐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桐城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姚鼐创作的散文简洁清淡,语言精妙,言而有物。其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对后世极具影响。
(四)“经世致用”:桐城派文学理论的拓展。“经世致用”的主张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现在出版的《曾国藩家书》可谓家喻户晓。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其在《欧阳生文集序》中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五)“能入能出”:桐城派文学理论的延伸。“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此理论由林纾从桐城派理论发展而来。林纾的理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司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理论及创作上的种种弊病,故而反对墨守成规,提出“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的主张。林纾认为学桐城古文,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同时他还认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亦即“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标榜桐城派,其实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比如他的《冷红生传》、《赵聋子小传》等,长于叙事抒情,写得生动而有感情,或杂以诙谐,能感动人,不像桐城派古文的谨严、平顺,与归有光古文倒有几分相似之处。
二、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
桐城派文学理论对其古文创作审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这样说,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就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本文仅以桐城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方苞、姚鼐及其古文《左忠毅公逸事》和《登泰山(www.61k.com]记》为范例,对桐城派古文的审美风格加以剖析。
(一)语言运用,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方苞在其古文《左忠毅公逸事》中不仅“言有物”,文章有内容,而且“言有序”,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是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清顺通畅。《左忠毅公逸事》开篇曰:“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语言运用不仅简洁明快,细节之处言之有物,而且文中内在联系脉络清晰,了了数句,已将左公形象刻画的生动而细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题材精当,人物刻画生动。
在历史上左光斗所经历的事有许多,然,方苞并未选择将左公的生平材料罗列在文中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而是选择了左公与史可法相交的所谓“逸事”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左忠毅公逸事》开篇到结束均不见左公材料的罗列,亦不见华丽辞藻,“视学京畿”,“微行”,“解貂覆生”,可谓字字珠玑。“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行为、动作的描写,语言文字的精确表达,人物刻画生动感人,犹如在目。
(三)论点鲜明,内在逻辑强,清新通畅。
姚鼐主张古文“义理、考据、辞章”缺一不可。《登泰山记》是姚鼐著名散文之一,该文充分体现他的观点,文中考据处处可见,如“古长城”、“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因为有了“考据”为依据,文章必然论点鲜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短短数句已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汶水济水走向及南北分界,鲜明地表现出来。在结构和逻辑上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清顺通畅,一气呵成。文章开篇即写泰山,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接下来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日:来泰山的路线“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的路线“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到了泰山之巅,“望晚日照城郭”;待日出,在日观亭观日出。整篇美文逻辑顺序清晰明朗,读来通顺流畅。
(四)写景传神,特征鲜明,情感内敛。
这一点在《登泰山记》里表现的尤为明显。“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写泰山之高“其级七千有余”,不肆渲染,更无铺陈。写泰山雪景、夕阳、云雾,虽了了数字,却将景色描摹的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真可谓写景传神,特征鲜明,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具备。然则,作为桐城派的代表,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粗看文章似乎不见姚公情感表露,细心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看,能够感觉出姚公内心的无限感慨——只是感情的表露更内敛,更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罢了。
(五)纪叙扼要,用词平易清新、洗练精悍。
无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还是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在叙述手法上都显得简扼要,不旁生枝节,能够抓住重点,“清真雅正”,颇有特色,这里不再赘述。
三、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与现代审美思想的交集
(一)语言美。“义法”“辞章”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创作要求,也是对语言文字使用的要求。从桐城派所撰写的古代散文和现代名家散文比较,可以发现,两者语言都极其精炼、朴素、清新、优美。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文学作品描绘美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散文时,既要用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味作者语言表达。
(二)真实美。桐城派散文要求“言之有物”,现代散文要求“体现真实”,两者可谓殊途同归。方苞提倡“义法”,“义”即“言有物”,姚鼐主张 “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著名作家吴伯箫也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就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散文名作欣赏〉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与现代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实更是一种美。
(三)意境美。散文最可贵的是文章要有灵魂、有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桐城派所提出的散文要有“文气、神气、行气”,手法表现上要率真与洒脱,同时内在以气相贯通,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营造意境的方式,可以是描写景象,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也可以是刻画人物、记叙事件,如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个中意境却浑然天成,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四、结语
从先秦散文到桐城派散文,其审美风格不断发生变化,也不断在延续。桐城派散文在继承了前世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魅力的审美风格,对后来者颇具影响,值得我们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章培恒.方苞姚鼐文选[M].凤凰出版社,2011.
[3]杨成章.散文名作欣赏[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巴金.探索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
[6]中国桐城派研究网http://www.tcp.gov.cn/tcp/yjh/about/

二 : 散文网,我的第三个家

散文网,我的第二天,第三个家……

第一个家‘生活真实家庭’第二个家‘空间和51’第三个家’散文网‘

这里有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实的故事,喜欢看”网友们”的故事,倾听电脑另一端的心声,当我心情正郁闷或者开心时,社会另一个角落有跟我同一状态的朋友……

都是有故事有爱好的人儿,看散文能陶冶人情操,还有编辑们和网友们帮忙修改的机会……

我爱上了我的第三个家——————“散文网”……

三 : 【阮泊人散文诗】风水轮流转,三代耀家风

【阮泊人散文诗】风水轮流转,三代耀家风

作者:阮泊人

|

我上面这一代人,

属於阮族十七代人。

父母叔伯,(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打铁、农耕,

先生产队后单干户的人。

种点稻,种点果树,

一年到头,

收获几千斤稻谷。

果子随出随熟可卖它三四千元。

养鸡鸭,养猪牛,

顺利时亦可赚一万几千元。

十七代父母叔伯没人当兵!

大家都留守乡土地。

|

十八代是笔者阮泊人这一代人。

锡富成为兵佬,

锡金成为散工,

锡强成为致富能手,

锡宇、志酬却成为教师和诗人。

改革开放,

不断向纵深发展。

上一代人的聚居优养生息,

到了现今就全国满跑。

最后锁定,

只生存於两广之城市!

身带着泥土地的气息,

背井离乡,

浪迹深莞城市!

|

十九代的阮玉华,

就是笔者的大儿子。

於一九八年出生属虎,

虎虎生威,

技术高、胆子大,

曾转战深圳华强北,

店长非他莫属。

他在深圳贰零壹肆年学车,

贰零壹伍年考得驾照!

一六年他买车,

至今以车代步上班!

他住塘夏,

上班驱车去福田龙华。

每天他早睡早起,

预防上班的路上塞车。

一个顽强的生命,

融入了深莞天地!

|

大儿子阮玉华若要来我这里,

只需启动导航器,

车速平稳,随意控制好方向盘。

他的住处到我这沙田,

仅是50公里!

他一边开车,

一边把我的定位信息截屏发到我微信。

我给他确认位置信息,

不久,他就

自驾车来到租房慰问我。

电瓶车压服了自行车,

摩托车又快了电动车。

私家车的出现,

摩电单车就哑口无言了!

我服了大儿子,

一车转动,

滚滚多思!

|

十九代人的侄子阮嘉为,

於二零一六年冬季参了军!

开赴广西边境城市,

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母亲!

“一人参军,

全家光荣!”。

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浪花开通江!

江上往来人,

湖里一叶舟。

耐住寂寞,

驱走孤独!

天降大任,

当起人民解放军战士!

|

【作者阮泊人2017年02月07日,

15点12分周二,

创作於揭西。】

|

{注:此首散文诗作者阮泊人,

南国诗人、广西诗人、

广西民间文艺家。}

|

四 : 清代桐城派画家遗墨鉴赏

清代桐城派 清代桐城派画家遗墨鉴赏
方以智《疏树古亭图》

安徽 马起来

绵延于清代一百余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其传播之强,生命力之盛,令人惊叹!因此,说到桐城派,人们自然会想到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他们都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有的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大师。桐城派,在两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不仅在著书立学方面,影响广泛,而且在书画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于此择其几位画家遗墨与读者共鉴赏。

方以智《疏树古亭图》 纸本墨笔 纵52.4厘米 横30.3厘米

《疏树古亭图》绘野山幽谷,溪河平静,疏树散落,草亭孤立,视野之内既无陈舟,也无人踪,惟有那尽染尘埃的秋叶在风中摇曳。全图运墨疏淡,表现出一种空灵冷落、远避世俗的隐逸境界。据说《疏树古亭图》,是他去世前一年满怀明末遗民的悲恸而制作的,情调凄苦,故而画面僻荒冷落。笔墨虽然平易朴实,却不乏深厚功力。图上题文,书写得体,风神流动。所绘深得元人冷静幽隽之韵。此画历经三百多年,传承有序,图下左右分别钤有“方苞之印”、“灵皋”、“处观”、“靖侯珍藏”、“朱霞长寿”、“臣涌许氏子宣珍藏书画印”等鉴藏印章。

方以智(1611-1671年),明末清初画家、思想家。字密之,号浮山愚者,安徽桐城人。明崇祯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据载,“博通诸艺,著述宏富,书法绘事俱绝擅”。方以智绘画面貌较为多样,有山水、花卉、人物、虫鱼。山水得元人法,不计形似而有思趣,赢得人们的喜爱。明亡后,他削发为僧,法名大智、无可。隐居山林,百念皆空,粗衣淡食,宣扬佛教。“兴起偶作书画,借以抒发情怀。”方以智一生以清节为重,交游甚广,是一位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现代学者把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四大学者”。

清代桐城派 清代桐城派画家遗墨鉴赏

清 姚文燮《玉峰琼树图》

姚文燮《玉峰琼树图》 绫本设色 纵178.6厘米 横49.6厘米

此帧山水是一个细长条幅,构图有一定难度。由于作者恰到好处地轻描淡写,略施色彩,却有一种苍润古雅的情韵。

《玉峰琼树图》绘主峰净岩,涧瀑冲跌,云遮雾掩。山腰一茅舍掩映于秀挺嘉树之中。近处峡谷之间一老人拽杖沿小道依山而上,只见面前站有一人,怀抱拐杖,当是屋主得知友人前来,特下山迎接,极富生活情趣。幽谷行人,静动映衬,使寂静的山野显得灵动出神。整个画面笔法简劲,以少胜多,格调高雅,给人以玉峰琼树、古朴明洁的美感。画幅右上自题七言诗一首,行笔流畅、纯熟优美。款署“庚申秋客长安写寄五崖老年学兄正。同学弟姚文燮”。钤“文燮私印”、“奔壶”印。庚申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作者时年53岁,当为盛年时期一幅上乘代表之作。

姚文燮(1628-1693年),字经三,号羹湖、无异堂等,安徽桐城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官中书,晚年辞官隐居。“诗、书、画皆有名,诗入古调,画亦精妙”。著有《咏园诗集》、《羹湖诗选》、《无异堂集》等书籍。

作者 马起来

本文标题:清代桐城派散文三大家-桐城派散文的审美风格与现代审美思想的交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74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