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www.61k.com)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Ⅱ--1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www.61k.com]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 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Ⅱ--2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二、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www.61k.com]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物的颗粒粗大,且多呈亚角形,中部颗粒较细,多为块石、碎石、圆砾、角砾及砂等,尾部颗粒更细,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有时还有淤泥等软土。
洪积扇的地下水位在顶部埋藏较深,向中部及尾部变浅,在尾部及边缘地带常出露地表,形成条带状均沼泽地。
2、坡积裙
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坡积裙的物质组成直接来源于山坡,因此,一般分选性差,细小和粗大的颗粒相互夹杂在一起。有时由于重力作用,粗颗粒堆积在紧邻山麓,细颗粒则堆积得稍远一点。
3、山前平原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挟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中有煤系地层分布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 因此山前平原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4、山间凹地
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山间凹地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四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洼地。
三、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1、河谷
(1)河谷的分类
①侵蚀河谷: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构造河谷:由地壳错动所产生的低地,后来又经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Ⅱ--3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③火山河谷:分布在火山裂隙处的河谷。[www.61k.com)
④冰川河谷:经过冰川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⑥凤成河谷: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发育阶段
①少年期河谷: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加深加长,河谷成“V”字形,出现陡崖深谷。
(a)隘谷: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宽度与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狭窄,谷坡陡立、谷底完全被水淹没。
(b)嶂谷:两侧谷坡分得较开,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缓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没。
(c)峡谷:是嵌入岩层很深的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大多数狭谷的底部被水淹没。
②壮年期河谷: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对际的“U”字形,侧向侵蚀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
(a)河曲:由于河流侧向侵蚀时,若一岸遇到坚硬岩石,水流冲击坚硬岩石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冲刷对岸,久而久之,河谷变得弯弯曲曲,这样的河谷称为河曲。
河流受冲刷的一岸,弧形内侧朝向河床,称为凹岸;其相对的另一岸则为堆积的一岸,弧形内侧反向河床,称为凸岸。
(b)蛇曲:侧向侵蚀的继续发展,使河谷愈来愈宽,而河床则在河谷底部弯来弯去,这种河谷的地貌形态称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整个河流均达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几乎停止而堆积作用特别显著。河谷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特别发育,巨大的河流则出现广阔的冲积平原。
(3)河谷内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①河床:河床是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河床由于受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来弯去,经常改变河道的位置,这样,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就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块的碎石、卵石,但由于侧向侵蚀的结果常带来大量的细小颗粒,并可能有软土存在。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河流挟带来的粗大颗粒交错在一起,使河床下的堆积物复杂化。
山区河流河床底部的堆积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当下一次较大的洪水下来时,原来堆积的物质被搬运走了,而又雄积下来新的物质。平原地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
Ⅱ--4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②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www.61k.com]河流上游,河漫滩往往由大块碎石所组成,但是是不稳定的,再一次洪水到来时可能把它冲走。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_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河漫滩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浅,在干旱地区往往形成盐渍地。由于河流挟带的碎屑物不断堆积在河床的两侧,这样有时靠河床一侧的河漫滩地形较其他部分为高,河漫滩上的低洼部分则逐渐形成河漫滩湖泊或河漫滩沼泽地。
③牛轭湖:牛轭湖是河流产生蛇曲的结果。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河流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轭湖。在枯水和平水期间j牛轭湖内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为沼泽。在洪水期间,牛轭湖有时就和河流相接成为溢洪区,牛轭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
④阶地:阶地是地壳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就形成几级阶地。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阶地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这样,高阶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低。但是,高阶地靠山坡的一侧也可能有新近堆积的坡积层、洪积层,其压缩性高,结构强度反而低。在低阶地上,土的密度就较高阶地为小,地下水位也较浅,特别要注意低阶
地上地形比较低洼的地段。这些地方有时积水,生长一些水草。这往往曾是河漫滩湖泊和牛轭湖的地方。有时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堆积物埋藏很深,成为透镜体或条带状的淤泥。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
(a)横阶地: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有坚硬岩石的地
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河水从高阶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带形,呈台阶式,
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前缘或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
1)侵蚀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这种阶地只有在山区河流中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待地壳上升时,河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
1)上叠阶地: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原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Ⅱ--5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2)内叠阶地: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物的厚度,甚至 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内叠阶地。(www.61k.com]
3)基座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2、河间地块
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在山区,分水岭通常是峻高的山脊;在平原地区,分水岭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河间地块本身的地质构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先是构造平原,受相反方向两条河流的切割而成为剥蚀准平原类型,有的原先是洪积扇或阶地,为几条吏流同时切割而成了河间地块。河间地块的地表水分别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别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岭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岭相一致(岩溶地区除外),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四、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每当雨季,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降低,堆积大量碎屑物,在两岸逐渐形成了天然堤。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或者,当河流的阶地达到非常大的面积时,这个具有平缓的微微切割的广大地区也称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在冲积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较低洼或水草茂盛的地方,过去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常有较厚的带状淤泥分布。冲积平原上有时被风成砂所掩盖,形成了复杂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段,称为河口三角洲。由于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处经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顶托,流速几乎为零,使淤泥等最细小的颗粒能全部堆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浅,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海岸线不断往海域方向扩张,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日益扩大,反之,则渐趋缩小。
Ⅱ--6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期,流速迅速减小,产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网。[www.61k.com]小的分流往往成为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后来又被河流冲积物所掩盖,成为暗浜或暗沟。
五、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1、湖泊平原
由于地表水流将大量的凤化碎屑物带到湖泊洼地,使湖岸堆积、湖边堆积和湖心堆积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倾斜的平原,称为湖泊平原。
湖泊平原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堆积起来的,淤泥和泥炭的总厚度很大,其中往往夹有数层很薄的水平层理的细砂或粘土夹层,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土的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变细。
湖泊平原上地下水位一般都很浅,土质也软弱。
2、沼泽地
湖泊洼地中水草茂盛,大量有机物在洼地中积聚,久而久之产生了湖泊的沼泽化。当喜水植物渐渐长满了整个湖泊洼地,便形成了沼泽地。
在平原上河流弯曲的地段,容易产生沼泽地,大多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地方。另一方面,当河流流经沼泽地时,由于沼泽地的土质松软,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往往迂回曲折,有时形成许多小的牛轭湖。
在山区山坡较平缓的地段,由于地表水排泄不畅或由于地下水的出露亦可形成沼泽地。
六、岩溶(喀斯特)地貌
1、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种漏斗状或盆状的凹地,常以较高、较陡的悬崖与周围相隔离。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形态上变化也很大,有时由数个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狭长形的带状地。
岩溶盆地的底部比较平坦(底部低洼部分常有软土、淤泥存在)。地表河流或地下暗河流经其中,常有漏斗、竖井、落水洞等分布。盆地边缘常有石灰岩的风化残积物(红粘土)及悬崖崩塌物的堆积;
岩溶盆地的周围常有各种形式的岩溶下降泉出露,地表水及周围的下降泉均由无数的落水洞或暗河所排泄。当洪水期间,这些落水洞或暗河被堵,排泄不畅时,则形成暂时积水,淹没盆地底部或成为一个季节性的岩溶湖泊。
岩溶盆地常一连串地沿着断层线、褶皱轴或主要节理方向上发育,因这些构造形迹的存在,使岩溶盆地更易发育。
Ⅱ--7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落水洞、竖井:是由于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凹地、高倾角节理、裂隙密集交叉处溶蚀扩大而成,起着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作用者称落水洞;不起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通道作用者,称竖井或天然井。[www.61k.com)
漏斗:为倒圆锥状或漏斗状的低洼地形,由于水的侵蚀并伴随着塌陷而成。
溶洞、暗河: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当溶洞中有经常性的水流,而流量又较大(大于50L/s)时,则称力暗河。
2、峰林地形
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连续的石灰岩悬崖切割分离而成柱形或锥形的陡峭石峰,就形成了峰林地形。
许多石峰分布在一起的称峰丛或峰林。当峰林地形形成后,由于地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进一步的溶蚀作用,石峰的高度减低,相互间的距离增大,形成了孤立挺拔的孤峰,有时称为残峰。在厚层水平的石灰岩地区,当垂直节理发育时,经强烈的溶蚀作用而成密集壁立的石峰称为石林。
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崎岖不平,常有石芽发育,并有漏斗、竖井,、落水洞、暗河等分布。
峰林往往顺岩层走向排列,在背斜的轴部峰林最易形成,而且发育也较完善。在产状平缓、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地区,峰林则常成星点状分布。
3、石芽残丘
当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表面或裂隙流动时,常将岩石溶切成很深的槽沟,共长度小于五倍宽度者,称为溶沟,大于五倍者称为溶槽。溶沟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成为石芽残丘。
石芽的形态表现多种多样,有山脊式、棋盘式和石林式;或裸露于地面,或隐伏于地下。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土质较软。
4、溶蚀准平原
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较开阔的平原称溶蚀准平原。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残峰分布,地表为河流冲积层或石灰岩的凤化残积物(红粘土)所覆盖,河流两旁或
河床底部有时有灰岩出露,地面分布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暗河时出时没,常见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
Ⅱ--8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第 四 纪 堆 积 物
一、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可能遇到的第四纪堆积物有下列几种(见表3)。(www.61k.com]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表3
二、 主要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1、残积物
岩石表面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
残积物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颗粒较细,下部颗粒粗大,但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淋漓, 细小碎屑被带走,形成杂乱的堆积物,没有层理、具有较大的孔隙度。残积物颗粒的粗细决定干母岩的岩性,因此,有些地区残积物是粗大的岩块,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是细小的碎
Ⅱ--9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屑。[www.61k.com)残积物没有经过水平的位移,颗粒具有明显的棱角,但由于大的岩块受到重力作用在下坠过程中可能将周围小的岩块挤出,产生缓慢的、微小的水平位移。
残积物的成分与母岩的岩性密切相关,如花岗岩的残积物中,长石常分解成粘土矿物,石英常破碎成细砂;石灰岩的残积物则往往成为红粘土。
残积物的厚度取决于它的残积条件:在山丘顶部常被侵蚀而厚度较小,山谷低洼处则厚度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块。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因而在很小的范围内,厚度的变化很大。
残积物一般透水性较强,以致残积物中一般无地下水,但当堆积在低洼地段而下伏母岩又为不透水层时,则有上层滞水出现。
2、坡积物
高处的风化碎屑物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搬运,或者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或坡脚,这种堆积物称为坡积物。
坡积物的岩性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但与高处的岩性组成有直接关系。坡积物一般具有 棱角,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搬运,往往成为亚角形。坡积物没有经过良好的分选作用,细小或粗大的碎块往往夹杂在一起。但由于重力作用,比较粗大的颗粒一般堆积在紧靠斜坡的部位,而细小的颗粒则分布在离开斜坡稍远的地方。
坡积物中一般见不到层理,但有时也具有局部的不清晰的层理。新近堆积的坡积物经常具有垂直的孔隙,结构显得比较疏松。一般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在水中很易崩解。坡积形成的黄土,其湿陷性一般比洪积或冲积形成的黄土要高得多。
坡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坡积物非常复杂的地区,有时形成上层滞水。 坡积物的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厘米到一二十米。在斜坡较陡的地段厚度较薄,在坡脚地段堆积较厚。一般当斜坡的坡度愈陡时,坡脚坡积物的范围愈大。
3、洪积物
山区或高地上的暂时水流将大量的风化碎屑物挟带下来,堆积在前缘的平缓地带,这种堆积物称为洪积物。
洪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作用。距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粗大,碎块多呈亚角形;离山区或高地较远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颗粒形状由亚角形逐渐变成亚圆形或圆形。在离山区或高地更远一些的地方,洪积物中则往往有淤泥等细颗粒土的分布。但是,由于每次暂时水流的搬运能力不等,在粗大颗粒的孔隙中往往填充了细小颗粒,而在细小颗粒层中有时会出现粗大的颗粒,粗细颗粒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洪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层理,但在靠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层理紊乱,往往成为交错 层理;在离山区或高地远的地方,层理逐渐清楚,一般成为水平层理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Ⅱ--10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由山区或高地前缘向平原补给。(www.61k.com]由于山区或高地前缘地形高,潜水埋藏深,离山区或高地较_远的地方,地形低,潜水浅;在局部低洼地段,潜水可能溢出地表。此外,如粗大颗粒的洪积物尖灭在细小颗粒的上面时,潜水也可能在粗细颗粒的交接处溢出地表。
洪积物的厚度一般是离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厚度大,远的地方厚度小。在局部范围内的变化不大。
4、冲积物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是较好的地基。粗颗粒的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的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的密实度和振动液化的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是河流搬运的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
Ⅱ--11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土等等,一般呈层状或透镜体。(www.61k.com]水下部分则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或湖相的堆积物混合组成,呈倾斜的沉积层。
三角洲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埋藏比较浅。
三角洲冲积物的厚度很大,分布面积也很广。由于三角洲冲积物的颗粒均较细,含水量大,土呈饱和状态,承载力较低,有的还有淤泥分布。在三角洲冲积物的最上层,由于经过长期的压实和干燥,形成所谓硬壳,承载力较下面的为高。
5、湖泊堆积物
湖泊内由于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湖泊堆积物。 湖泊堆积物由于成因不同,可分为:
(1)机械堆积物
自粘土至卵石、漂石均包括在内。一般夏季堆积的粒度稍大一些,如细砂等,冬季堆积的多为粘土颗粒、粉土颗粒。
(2)化学堆积物
有石膏、岩盐、芒硝、硼砂以及泥灰岩、石灰岩及铁质的化合物等等。其中石膏、岩盐、芒硝、硼砂为咸水湖堆积物。
(3)生物化学堆积物
湖盆中的生物死亡后所产生的有机堆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堆积、淤泥和泥炭等。 湖泊堆积物具有较好的分选作用,一般湖岸堆积物的颗粒较粗,湖心堆积物的颗粒较细。山区湖泊堆积物一般较粗;平原湖泊堆积物一般较细。湖泊堆积物的特点是具有明显均匀的很薄的水平层理。
湖泊堆积物中淤泥和泥炭分布广、厚度大,承载力低。湖泊堆积物中的湖相粘土或多或少含有碳质、沥青质、石灰质、石膏质等,常具有淤泥的性质,灵敏度很高,承载力更低。但这种粘土分布广,具有水平、均匀的层理,差异性小。
6、沼泽堆积物
在地表水聚集或地下水出露的洼地内,由植物死亡后腐烂分解的残杂物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沼泽堆积物。
沼泽堆积物主要为泥炭所堆积,而泥炭为有机生成物,呈黑褐或深褐色,其中还包含有部分粘土和细砂。
泥炭的性质和含水量关系很大,干燥压密的泥炭较坚硬,湿的泥炭压缩性较高。泥炭是尚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在作为建筑物持力层时尚需考虑今后继续分解的可能性。
Ⅱ--12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7、滨海堆积物
滨海堆积物是指海洋中靠近海岸的、海水深度最深不超过20m的、经常受海潮涨落作用的狭长地带的堆积物。(www.61k.com)滨海堆积物由于经常受波浪的作用,因而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不易进行,主要是风化碎屑物的机械堆积作用。
滨海堆积物根据其堆积条件可分为:
(1)陡岸堆积物
以粗大颗粒为主,是由陡岸悬崖上的崩塌岩块和海浪冲来的卵石、圆砾所组成。如陡岸下海水较深,则往往有淤泥和砂砾的混合堆积物。
(2)海滩堆积物
堆积物一般有规律性,靠陆地边缘以卵石、圆砾、粗砂为主,往海域方向逐渐变为较细的颗粒,由砂、淤泥混砂等渐变为淤泥。
(3)泻湖堆积物
一般以淤泥堆积为主,同时也有化学堆积作用。
滨海堆积物的颗粒由于海浪不断地冲蚀,滚成了圆形,分选性较好。同时由于海水动荡不已,而且常常露出水面,所以常有波痕、泥裂、交错纹,雨痕等等。
海滨堆积物的宽度与波浪及岸流的力量大小和海域的原始地形有关,其宽度最大可达 数公里。在靠近河流入海处,滨海堆积物中常夹有成分不同的河流冲积物。在很陡的山地河流流入海洋时,可以携带大量的风化岩块或卵石;水流平缓的河流一般则携带大量的泥砂。这种河流堆积物往往破坏了滨海堆积物的分布规律。
8、冰川堆积物
凡与冰川活动或与冰川融化的冰下水活动有关的堆积物,称为冰川堆积物。
冰川堆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冰碛堆积物
由固体状态的冰川直接堆积、未经过水的冲刷或搬运的堆积物。
(2)冰水堆积物
由冰川局部融化后的冰下水所挟带的碎屑物所堆积成的,称为冰水堆积物。
(3)冰碛湖堆积物
冰川在移动时刨蚀所成的岩屑,被冰水带到冰碛湖,形成具有粗细颗粒交替沉积(夏 季堆积颗粒粗、冬季细的纹泥,或称季候泥)的冰碛湖堆积物。
冰川堆积物一般没有分选性,杂乱而无层次,巨大的岩块和细小的砂、砾堆在一起, 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
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岩块冻结在一起,互相间没有摩擦作用,因此冰碛堆积物中,岩
Ⅱ--13
地貌单元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块保留尖锐的棱角。[www.61k.com]冰川两侧及底部的岩块,由于和谷底或谷壁的摩擦,常常有擦痕存在。
冰川堆积物的厚度是不一致的,决定于冰川的形态与规模。一般山区冰川所堆积的厚 度不大,且不是连成一片。
冰川堆积物中有时含有大量的岩末,这些岩末的粘结力很小,透水性弱,在开挖基坑 时,如果造成地下水较大配水头梯度时,容易形成基坑坍塌。
9、风力堆积物
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往往搬运一段距离,在有利的条 件下堆积起来,称为风力堆积物。
风力堆积物中最常见的为凤成砂及风成黄土。风成砂的来源很广,各种成因的砂,只 要经过风的搬运,均可形成风成砂。风成砂也可由岩石受到吹蚀作用而直接形成。
风成黄土也是由各种成因的粉土颗粒,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到比砂更远的地方堆积而 成。一般不见层理,具有大孔性和垂直节理。
Ⅱ--14
二 :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概述,地形地貌-空间单元
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六大基本地形(地貌形态)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
地形_地形地貌 -概述
(www.61k.com)如果要进1步追究,这里的山岳为什么如此高耸?那里的山丘为什么显得低矮?为什么河流 会从这里通过,而且弯弯曲曲?湖泊的边岸为何如此平直?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地形的观察上是解答不了的。而必须进1步研究高山和低山内在的岩石特征和差异,或者研究 地质构造有无控制之类;湖岸的平直,是否有巨大的断层通过;河道的弯曲,是否在流域范围内有软硬不同的岩层控制所致。总之,我们研究了地表形态的差异原因或成因以后,才能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地貌的具体内容。所以,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1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总之,地貌学乃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
地球的地形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处在漫长的演化之中, 陆地和 海洋互相转换。 考古发现, 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 海洋生物 化石,表明这里曾是海洋,后来由于 地壳隆起抬升为 高山。关于海洋与大陆的演变,有著名的 大陆漂移说和 板块构造说。
外营力是堆积.侵蚀.搬运;内营力分为地震(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互相挤压而造成的地震) 目前在台湾最大的平原是兰阳平原,最大的山脉是:中央山脉。
地形_地形地貌 -空间单元
按照地貌形态的空间规模差异,可以把地貌形态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单元。
1、星体地貌形态:占有整个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2个单元。
2、巨地貌形态:占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单元,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态:占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单独的山脉和盆地。
4、中地貌形态:占有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比如独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态:占有数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比如沟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态:从数平方厘米到数平方公里,是复杂地貌形态的最小单元,比如洼地、浅沟等。
微地貌形态和小地貌形态可以称为单独形态,整体地貌形态、巨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和中地貌形态则可称为复杂形态,由单独形态构成。而在实际上,各个地貌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地形_地形地貌 -地图表述
地貌形态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组成和年龄,还有平面形态、垂直剖面形态以及纵剖面形态。平面形态是地貌形态在平面坐标系上投影的形状,常以直径、扁率、长轴长度、短轴长度、面积、弯曲系数等参数表示。其中,弯曲系数为δ = L' / L,L'为曲线长度,L为直线长度。垂直剖面形态,又叫横剖面形态,包括坡形、坡面长、坡度等。纵剖面形态,包括起伏特征、大小等。
在测绘领域,地貌形态的描述主要是数字参数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标。高度用
以表现地貌起伏,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现坡面的倾斜程度。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地表是1个曲面,任一点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1个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区域内谷地长度与面积的比,为σ = L / A,L为区域内谷地长度或数量,A为区域面积。切割深度是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表述为D=E高-E低。
在地图上,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等高线。例如,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形_地形地貌 -形体要素
地表形体是由每个基本的地貌要素构成,包括面、线和点。
地貌面,亦可以称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积形状构成。地貌面的构成参数也可以称作特征参数,可以确定地貌面的空间特征。自然地貌面
可以分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两地貌面之间所成二面角夹角2°和55°为界限。0°~2°为平面,2°~55°为斜面,55°~90°为垂直面。
地貌线是两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线,可以分为坡度变换线和坡面变换线2种,包括山脊线、山麓线、谷底线等。坡度变换线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产生的交线,坡面变换线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线。地貌线的表现形式可以有直线、曲线和折线,而事实上,大多数地貌线由于受自然侵蚀转而成为圆棱面。
地貌点是地貌面或线的交点,比如山顶点。
地形_地形地貌 -词条图册
三 : 12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
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
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
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 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
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
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
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
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物的颗粒粗大,且多呈亚角形,中部颗粒较细,多为块石、碎石、
圆砾、角砾及砂等,尾部颗粒更细,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有时还有淤泥等软土。
洪积扇的地下水位在顶部埋藏较深,向中部及尾部变浅,在尾部及边缘地带常出露地
表,形成条带状均沼泽地。
2、坡积裙
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
裙状地貌。坡积裙的物质组成直接来源于山坡,因此,一般分选性差,细小和粗大的颗粒相互夹杂在一起。有时由于重力作用,粗颗粒堆积在紧邻山麓,细颗粒则堆积得稍远一点。
3、山前平原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
山坡上面流所挟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地形,靠近山麓地形
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中有煤系地层分布
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 因此山前平原的范围不断扩
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4、山间凹地
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山间凹地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
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四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洼地。
三、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1、河谷
(1)河谷的分类
①侵蚀河谷: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构造河谷:由地壳错动所产生的低地,后来又经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③火山河谷:分布在火山裂隙处的河谷。
④冰川河谷:经过冰川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⑥凤成河谷: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发育阶段
①少年期河谷: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加深加长,河谷
成“V”字形,出现陡崖深谷。
(a)隘谷: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宽度与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狭窄,谷坡陡立、谷
底完全被水淹没。
(b)嶂谷:两侧谷坡分得较开,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缓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没。
(c)峡谷:是嵌入岩层很深的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大多数狭谷的底部被水淹
没。
②壮年期河谷: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对际的“U”字形,侧向侵蚀
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
(a)河曲:由于河流侧向侵蚀时,若一岸遇到坚硬岩石,水流冲击坚硬岩石后,由于离
心力的作用而冲刷对岸,久而久之,河谷变得弯弯曲曲,这样的河谷称为河曲。
河流受冲刷的一岸,弧形内侧朝向河床,称为凹岸;其相对的另一岸则为堆积的一岸,
弧形内侧反向河床,称为凸岸。
(b)蛇曲:侧向侵蚀的继续发展,使河谷愈来愈宽,而河床则在河谷底部弯来弯去,这
种河谷的地貌形态称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整个河流均达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几乎停止而堆积作用特别显著。河谷
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特别发育,巨大的河流则出现广阔的冲积平原。
(3)河谷内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①河床:河床是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河床由于受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来弯
去,经常改变河道的位置,这样,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就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块的碎石、卵石,但由于侧向侵蚀的结果常带来大量的细小颗粒,并可能有软土存在。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河流挟带来的粗大颗粒交错在一起,使河床下的堆积物复杂化。
山区河流河床底部的堆积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当下一次较大的洪水下来时,原来
堆积的物质被搬运走了,而又雄积下来新的物质。平原地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
②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河流上游,河漫滩往
往由大块碎石所组成,但是是不稳定的,再一次洪水到来时可能把它冲走。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_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河漫滩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浅,在干旱地区往往形成盐渍地。由于河流挟带的碎屑物不断堆积在河床的两侧,这样有时靠河床一侧的河漫滩地形较其他部分为高,河漫滩上的低洼部分则逐渐形成河漫滩湖泊或河漫滩沼泽地。
③牛轭湖:牛轭湖是河流产生蛇曲的结果。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河流截弯取
直,原来弯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轭湖。在枯水和平水期间j牛轭湖内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为沼泽。在洪水期间,牛轭湖有时就和河流相接成为溢洪区,牛轭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
④阶地:阶地是地壳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
就形成几级阶地。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阶地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这样,高阶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低。但是,高阶地靠山坡的一侧也可能有新近堆积的坡积层、洪积层,其压缩性高,结构强度反而低。在低阶地上,土的密度就较高阶地为小,地下水位也较浅,特别要注意低阶
地上地形比较低洼的地段。这些地方有时积水,生长一些水草。这往往曾是河漫滩湖泊
和牛轭湖的地方。有时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堆积物埋藏很深,成为透镜体或条带状的淤泥。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
(a)横阶地: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有坚硬岩石的地
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河水从高阶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带形,呈台阶式,
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前缘或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
1)侵蚀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这种阶地只有在山区河流中
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待地壳上升时,河
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
1)上叠阶地: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
原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12地貌单元的分类_地貌单元
2)内叠阶地: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物的厚度,甚至
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内叠阶地。
3)基座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2、河间地块
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在山区,分水岭通常是峻高的山脊;在平原地区,分水岭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河间地块本身的地质构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先是构造平原,受相反方向两条河流的切割而成为剥蚀准平原类型,有的原先是洪积扇或阶地,为几条吏流同时切割而成了河间地块。河间地块的地表水分别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别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岭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岭相一致(岩溶地区除外),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四、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每当雨季,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降低,堆积大量碎屑物,在两岸逐渐形成了天然堤。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或者,当河流的阶地达到非常大的面积时,这个具有平缓的微微切割的广大地区也称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在冲积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较低洼或水草茂盛的地方,过去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常有较厚的带状淤泥分布。冲积平原上有时被风成砂所掩盖,形成了复杂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段,称为河口三角洲。由于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处经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顶托,流速几乎为零,使淤泥等最细小的颗粒能全部堆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浅,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海岸线不断往海域方向扩张,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日益扩大,反之,则渐趋缩小。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期,流速迅速减小,产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网。小的分流往往成为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后来又被河流冲积物所掩盖,成为暗浜或暗沟。
五、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1、湖泊平原
由于地表水流将大量的凤化碎屑物带到湖泊洼地,使湖岸堆积、湖边堆积和湖心堆积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倾斜的平原,称为湖泊平原。
湖泊平原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堆积起来的,淤泥和泥炭的总厚度很大,其中往往夹有数层很薄的水平层理的细砂或粘土夹层,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土的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变细。
湖泊平原上地下水位一般都很浅,土质也软弱。
2、沼泽地
湖泊洼地中水草茂盛,大量有机物在洼地中积聚,久而久之产生了湖泊的沼泽化。当喜水植物渐渐长满了整个湖泊洼地,便形成了沼泽地。
在平原上河流弯曲的地段,容易产生沼泽地,大多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地方。另一方面,当河流流经沼泽地时,由于沼泽地的土质松软,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往往迂回曲折,有时形成许多小的牛轭湖。
在山区山坡较平缓的地段,由于地表水排泄不畅或由于地下水的出露亦可形成沼泽地。
六、岩溶(喀斯特)地貌
1、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种漏斗状或盆状的凹地,常以较高、较陡的悬崖与周围相隔离。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形态上变化也很大,有时由数个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狭长形的带状地。
岩溶盆地的底部比较平坦(底部低洼部分常有软土、淤泥存在)。地表河流或地下暗河流经其中,常有漏斗、竖井、落水洞等分布。盆地边缘常有石灰岩的风化残积物(红粘土)及悬崖崩塌物的堆积;
岩溶盆地的周围常有各种形式的岩溶下降泉出露,地表水及周围的下降泉均由无数的落水洞或暗河所排泄。当洪水期间,这些落水洞或暗河被堵,排泄不畅时,则形成暂时积水,淹没盆地底部或成为一个季节性的岩溶湖泊。
岩溶盆地常一连串地沿着断层线、褶皱轴或主要节理方向上发育,因这些构造形迹的存在,使岩溶盆地更易发育。
落水洞、竖井:是由于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凹地、高倾角节理、裂隙密集交叉处溶蚀扩大而成,起着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作用者称落水洞;不起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通道作用者,称竖井或天然井。
漏斗:为倒圆锥状或漏斗状的低洼地形,由于水的侵蚀并伴随着塌陷而成。
溶洞、暗河: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当溶洞中有经常性的水流,而流量又较大(大于50L/s)时,则称力暗河。
2、峰林地形
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连续的石灰岩悬崖切割分离而成柱形或锥形的陡峭石峰,就形成了峰林地形。
许多石峰分布在一起的称峰丛或峰林。当峰林地形形成后,由于地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进一步的溶蚀作用,石峰的高度减低,相互间的距离增大,形成了孤立挺拔的孤峰,有时称为残峰。在厚层水平的石灰岩地区,当垂直节理发育时,经强烈的溶蚀作用而成密集壁立的石峰称为石林。
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崎岖不平,常有石芽发育,并有漏斗、竖井,、落水洞、暗河等分布。
峰林往往顺岩层走向排列,在背斜的轴部峰林最易形成,而且发育也较完善。在产状平缓、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地区,峰林则常成星点状分布。
3、石芽残丘
当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表面或裂隙流动时,常将岩石溶切成很深的槽沟,共长度小于五倍宽度者,称为溶沟,大于五倍者称为溶槽。溶沟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成为石芽残丘。
石芽的形态表现多种多样,有山脊式、棋盘式和石林式;或裸露于地面,或隐伏于地下。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土质较软。
4、溶蚀准平原
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较开阔的平原称溶蚀准平原。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残峰分布,地表为河流冲积层或石灰岩的凤化残积物(红粘土)所覆盖,河流两旁或
河床底部有时有灰岩出露,地面分布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暗河时出时没,常见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
第 四 纪 堆 积 物
一、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可能遇到的第四纪堆积物有下列几种(见表3)。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表3
二、 主要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1、残积物
岩石表面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
残积物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颗粒较细,下部颗粒粗大,但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淋漓, 细小碎屑被带走,形成杂乱的堆积物,没有层理、具有较大的孔隙度。残积物颗粒的粗细决定干母岩的岩性,因此,有些地区残积物是粗大的岩块,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是细小的碎
屑。残积物没有经过水平的位移,颗粒具有明显的棱角,但由于大的岩块受到重力作用在下坠过程中可能将周围小的岩块挤出,产生缓慢的、微小的水平位移。
残积物的成分与母岩的岩性密切相关,如花岗岩的残积物中,长石常分解成粘土矿
物,石英常破碎成细砂;石灰岩的残积物则往往成为红粘土。
残积物的厚度取决于它的残积条件:在山丘顶部常被侵蚀而厚度较小,山谷低洼处则厚度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块。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因而在很小的范围内,厚度的变化很大。
残积物一般透水性较强,以致残积物中一般无地下水,但当堆积在低洼地段而下伏母岩又为不透水层时,则有上层滞水出现。
2、坡积物
高处的风化碎屑物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搬运,或者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或坡脚,这种堆积物称为坡积物。
坡积物的岩性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但与高处的岩性组成有直接关系。坡积物一般具有 棱角,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搬运,往往成为亚角形。坡积物没有经过良好的分选作用,细小或粗大的碎块往往夹杂在一起。但由于重力作用,比较粗大的颗粒一般堆积在紧靠斜坡的部位,而细小的颗粒则分布在离开斜坡稍远的地方。
坡积物中一般见不到层理,但有时也具有局部的不清晰的层理。新近堆积的坡积物经常具有垂直的孔隙,结构显得比较疏松。一般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在水中很易崩解。坡积形成的黄土,其湿陷性一般比洪积或冲积形成的黄土要高得多。
坡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坡积物非常复杂的地区,有时形成上层滞水。 坡积物的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厘米到一二十米。在斜坡较陡的地段厚度较薄,在坡脚地段堆积较厚。一般当斜坡的坡度愈陡时,坡脚坡积物的范围愈大。
3、洪积物
山区或高地上的暂时水流将大量的风化碎屑物挟带下来,堆积在前缘的平缓地带,这种堆积物称为洪积物。
洪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作用。距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粗大,碎块多呈亚角形;离山区或高地较远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颗粒形状由亚角形逐渐变成亚圆形或圆形。在离山区或高地更远一些的地方,洪积物中则往往有淤泥等细颗粒土的分布。但是,由于每次暂时水流的搬运能力不等,在粗大颗粒的孔隙中往往填充了细小颗粒,而在细小颗粒层中有时会出现粗大的颗粒,粗细颗粒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洪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层理,但在靠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层理紊乱,往往成为交错 层理;在离山区或高地远的地方,层理逐渐清楚,一般成为水平层理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12地貌单元的分类_地貌单元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由山区或高地前缘向平原补给。由于山区或高地前缘地形高,潜水埋藏深,离山区或高地较_远的地方,地形低,潜水浅;在局部低洼地段,潜水可能溢出地表。此外,如粗大颗粒的洪积物尖灭在细小颗粒的上面时,潜水也可能在粗细颗粒的交接处溢出地表。
洪积物的厚度一般是离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厚度大,远的地方厚度小。在局部范围内的变化不大。
4、冲积物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是较好的地基。粗颗粒的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的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的密实度和振动液化的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是河流搬运的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
土等等,一般呈层状或透镜体。水下部分则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或湖相的堆积物混合组成,呈倾斜的沉积层。
三角洲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埋藏比较浅。
三角洲冲积物的厚度很大,分布面积也很广。由于三角洲冲积物的颗粒均较细,含水量大,土呈饱和状态,承载力较低,有的还有淤泥分布。在三角洲冲积物的最上层,由于经过长期的压实和干燥,形成所谓硬壳,承载力较下面的为高。
5、湖泊堆积物
湖泊内由于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湖泊堆积物。
湖泊堆积物由于成因不同,可分为:
(1)机械堆积物
自粘土至卵石、漂石均包括在内。一般夏季堆积的粒度稍大一些,如细砂等,冬季堆积的多为粘土颗粒、粉土颗粒。
(2)化学堆积物
有石膏、岩盐、芒硝、硼砂以及泥灰岩、石灰岩及铁质的化合物等等。其中石膏、岩盐、芒硝、硼砂为咸水湖堆积物。
(3)生物化学堆积物
湖盆中的生物死亡后所产生的有机堆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堆积、淤泥和泥炭等。
湖泊堆积物具有较好的分选作用,一般湖岸堆积物的颗粒较粗,湖心堆积物的颗粒较细。山区湖泊堆积物一般较粗;平原湖泊堆积物一般较细。湖泊堆积物的特点是具有明显均匀的很薄的水平层理。
湖泊堆积物中淤泥和泥炭分布广、厚度大,承载力低。湖泊堆积物中的湖相粘土或多或少含有碳质、沥青质、石灰质、石膏质等,常具有淤泥的性质,灵敏度很高,承载力更低。但这种粘土分布广,具有水平、均匀的层理,差异性小。
6、沼泽堆积物
在地表水聚集或地下水出露的洼地内,由植物死亡后腐烂分解的残杂物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沼泽堆积物。
沼泽堆积物主要为泥炭所堆积,而泥炭为有机生成物,呈黑褐或深褐色,其中还包含有部分粘土和细砂。
泥炭的性质和含水量关系很大,干燥压密的泥炭较坚硬,湿的泥炭压缩性较高。泥炭是尚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在作为建筑物持力层时尚需考虑今后继续分解的可能性。
7、滨海堆积物
滨海堆积物是指海洋中靠近海岸的、海水深度最深不超过20m的、经常受海潮涨落作用的狭长地带的堆积物。滨海堆积物由于经常受波浪的作用,因而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不易进行,主要是风化碎屑物的机械堆积作用。
滨海堆积物根据其堆积条件可分为:
(1)陡岸堆积物
以粗大颗粒为主,是由陡岸悬崖上的崩塌岩块和海浪冲来的卵石、圆砾所组成。如陡岸下海水较深,则往往有淤泥和砂砾的混合堆积物。
(2)海滩堆积物
堆积物一般有规律性,靠陆地边缘以卵石、圆砾、粗砂为主,往海域方向逐渐变为较细的颗粒,由砂、淤泥混砂等渐变为淤泥。
(3)泻湖堆积物
一般以淤泥堆积为主,同时也有化学堆积作用。
滨海堆积物的颗粒由于海浪不断地冲蚀,滚成了圆形,分选性较好。同时由于海水动荡不已,而且常常露出水面,所以常有波痕、泥裂、交错纹,雨痕等等。
海滨堆积物的宽度与波浪及岸流的力量大小和海域的原始地形有关,其宽度最大可达 数公里。在靠近河流入海处,滨海堆积物中常夹有成分不同的河流冲积物。在很陡的山地河流流入海洋时,可以携带大量的风化岩块或卵石;水流平缓的河流一般则携带大量的泥砂。这种河流堆积物往往破坏了滨海堆积物的分布规律。
8、冰川堆积物
凡与冰川活动或与冰川融化的冰下水活动有关的堆积物,称为冰川堆积物。
冰川堆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冰碛堆积物
由固体状态的冰川直接堆积、未经过水的冲刷或搬运的堆积物。
(2)冰水堆积物
由冰川局部融化后的冰下水所挟带的碎屑物所堆积成的,称为冰水堆积物。
(3)冰碛湖堆积物
冰川在移动时刨蚀所成的岩屑,被冰水带到冰碛湖,形成具有粗细颗粒交替沉积(夏 季堆积颗粒粗、冬季细的纹泥,或称季候泥)的冰碛湖堆积物。
冰川堆积物一般没有分选性,杂乱而无层次,巨大的岩块和细小的砂、砾堆在一起, 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
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岩块冻结在一起,互相间没有摩擦作用,因此冰碛堆积物中,岩
块保留尖锐的棱角。冰川两侧及底部的岩块,由于和谷底或谷壁的摩擦,常常有擦痕存在。
冰川堆积物的厚度是不一致的,决定于冰川的形态与规模。一般山区冰川所堆积的厚 度不大,且不是连成一片。
冰川堆积物中有时含有大量的岩末,这些岩末的粘结力很小,透水性弱,在开挖基坑 时,如果造成地下水较大配水头梯度时,容易形成基坑坍塌。
9、风力堆积物
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往往搬运一段距离,在有利的条 件下堆积起来,称为风力堆积物。
风力堆积物中最常见的为凤成砂及风成黄土。风成砂的来源很广,各种成因的砂,只 要经过风的搬运,均可形成风成砂。风成砂也可由岩石受到吹蚀作用而直接形成。
风成黄土也是由各种成因的粉土颗粒,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到比砂更远的地方堆积而 成。一般不见层理,具有大孔性和垂直节理。
本文标题:地貌单元-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