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生产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1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1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生产 -基本特征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2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
在经济研究上有时也会使用颇具争议性的经济自由度指数。2个最著名的指数之一是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所发布的,另1个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泽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发布的。2个指数都试图测量每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规、政府干预程度、私人财产权利、和贸易自由为主。经济自由度指数将“经济自由”定义为“人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不受政府的强迫和约束”(这也被称为自由放任)。
他们以一些独立组织如联合国的资料来计算每个国家在不同项目上的分数,例如政府规模、税赋比率、财产权利的安全性、自由贸易的程度、以及市场管制的程度。许多发布的资料也被其他独立的智囊机构用作研究资本主义与贫穷之间的关系。弗雷泽研究所主张实行资本主义越彻底的国家有著更高的国民所得、最贫穷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寿命、更高的识字率、更低的婴儿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资源的机会、和较少的腐败现象。而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间最贫穷的10%人口所占有的总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则强调资本主义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额贷款所发挥的功能。
赞同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
赞同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一致,强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将国家的干预最小化。小政府主义的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唯一角色是保护参与者的权利和防止暴力、偷窃和诸如污染之类的破坏。
自由主义由于这一词被广泛的应用,并非每1个“自由主义”的政党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不过,绝大多数的自由主义政党在20世纪里都将维持资本主义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将自由贸易作为主要的经济计划。
保守主义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差异。在西方国家,保守主义通常赞同保持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很多在政治上自称为保守主义的人在经济上被称作重商主义。
客观主义,艾茵·兰德所主张的1种哲学理论,主张在个人的道德上,资本主义是唯一道德的经济体制,因为如果没有不可剥夺的、理性的自由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识形态认为,资本主义实际上是1种混合的经济形式,包括资本主义和国营因素。
重商主义赞同在国内建立1个几乎完全自由的市场,但是建议国家继续介入到保护国内商业和工业中以反对外国竞争。
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支持广泛的政府法规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经济问题上,社会民主主义者介于社会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者之间。他们认为政府有需要规范就业、贸易和劳力,有时也同意国有化一些特定的行业。(参见福利国家、政治自由主义)
分产主义(distributism)希望1个拥有私人财产的经济,并且几乎所有人平分这些财富。这可以在1个以农业为主国家的发生。在这种经济中,法律会限制合并以阻止更大的实体的产生。分产主义者赞同通过基层努力和合作来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是国家的法规。
法西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应该是私人企业与政府紧密勾结,由政府控制生产工具并全盘主导经济计划,强调消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生产 -意识形态
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赞同共同协作的经济:
社会主义赞同在社会民主下更大范围的国家控制。资本主义的一些领域或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门中,但是工业和劳力则受到国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产主义进1步要求由政府或社会控制生产,并主张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将生产工具公有化。共产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建立没有国家和没有阶级的经济形式的阶段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生产 -未来
在自由市场的概念上,许多人认为较少的税赋、较小的政府规模、和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为计算政府规模的标准,那么在过去1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政府都经历了巨大的规模扩张。美国政府的支出在过去1个世纪里从占GDP的3-4%持续跃升至33%,直到1983年里根总统在任时才停止增长。十六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政府支出从占GDP的8%跃升至45%。在美国,政府的非国防支出从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并从那时开始一直维持稳定直到2003年(一些计算将国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规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程度在西方国家是显著下降的。不过,自从1983年美国的非国防支出稳定化后,一些人经济学家佛利民也表达希望这种趋势能够逆转,朝向更资本主义的方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说道他相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在历经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长期管制后,已经借由商业的撤销管制而逐渐恢复了。
其中1种解释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避免管制各种市场失灵如污染、健保医疗、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过,支持较少国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和经济保守主义者,仍然会主张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经济上的竞争、税赋流至了拥有最多政治影响力的特殊利益团体、政府办事效率没有私营机构高、以及市场失灵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资、公共学校等等。
二 : 马克思历史发展视角下的人类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所有
[摘要]马克思以“结构”作为研究的方法,认为生产力本身并不是其研究的对象,一个物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能够成为一种生产力,否则就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罢了,和生产的动作或过程完全没有关系,生产力必须要摆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采理解才行,由生产关系来界定生产力,故生产关系(或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才是占关键地位的。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应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亦即在资本主义时代下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透过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互动来研究社会变迁,根据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先从静态层面揭示了由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组成的结构,然后从动态变迁的角度考察这种社会结构是如何通过内部的矛盾互动来发生变化。
[关键词]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01—13
一、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矛盾
按“唯物史观”来说,生产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其轴心正是生产关系,而这个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即为劳动力的承担背负者(也就是生产劳动者、普劳大众)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支配所有者(亦即企业资本家、土地产权主)两者间的社会关系。也因此,劳工的社会地位将由生产关系来决定,也会在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变化。从历史来看,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会变化、会发展;不过在时间流逝的过程里,生产关系如果只是发生部分变化,则还不能称为历史性的变化,所谓历史性的变化应是该体制的整体变革,必须是某个体制全面转换成另一个体制的革命性变化。
马(www.61k.com)克思考察欧洲社会发展的经济变迁史,区分了人类在“前资本主义的时代”主要的社会形态共有三类,也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于演进至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曾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那是指从远古石器时代的公有共产部落社会(即原始公社)开始,随着上古青铜器时代来临而出现社会分工与群众领袖的奴隶社会(较为古老的工作坊),进而演变成为中古世纪时因铁器工具普及与庄园制度形成而造就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工作场”——工场)。而尽管18世纪后期各种工具机的发明与运用固然大幅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但直到1784年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与普遍应用才代表着整体工业生产根本基础的提升,它不仅是所有工具机的基础动力,而且因为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来源,使得大型机具的生产(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线分工模式)成为可能(现代工厂)。换言之,蒸汽机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代表着它整合了资本主义总体的生产流程、生产分工。从此,资本主义就跃进为新的历史阶段,在全新的生产基础上运作。
总的来说,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而新的生产技术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全面性转变,新的产业结构在分工上比以往更加细密,其总体结构内部也必然是更加复杂与多元,反映出社会生产过程里分工阶层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而新的产业结构与新的社会分工,同时也因此而全面地提升了生产力,代表着一个新的生产关系与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型态已开始形成。以上这种社会体制阶段式的发展,基本上是生产关系从某个阶段质变而整体地转换到下一个阶段,并非单单只是部分的转变。因为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生产资料的支配所有者与劳动力的承担背负者间的阶级关系,此种阶级关系的变化正是社会体制变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阶级的区分肇始于生产力的发展,导因于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以及剩余价值的出现,至于阶级的兴起,则为社会分工的结果,也与私产的蓄积、资本的积累有关;而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演化的历史上,两个针锋相对的阶级为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被统治阶级以及控制生产资料与剩余价值的统治阶级。
当然,这些生产资料在最初的原始公社阶段时并不属于私有财产,而所有的土地和资源也都是公有、共产与共享的;然而,当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分工新型态的出现,某个集团成功地垄断了关键资源,透过经济力量创造出政治与法律制度,借此来控制其他人以捍卫其阶级利益时,则阶级异化的发展也就摧毁了原始公社的秩序。与此同时,包含宗教、道德、风俗、艺术、文学等文化层面,甚至是在整个社会上意识形态的精神层面也都出现类似变迁。新的生产关系影响了经济基础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形成了一个新的型态,让统治阶级得以剥削其他所有的人。
事实上,首个出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阶级社会为奴隶社会,那是当原始公社不合乎实际需要、逐渐式微之时,由奴隶社会来取而代之的。在奴隶社会中,拥有奴隶的主人为统治阶级,奴隶则为被统治阶级;接着出现欧洲中古世纪的封建社会,在帝王的支持与允许下,握有土地的封建贵族、庄园领主、武士僧侣等成为了统治阶级,农奴即是被统治阶级;降至近世资本主义社会兴起后,掌控经济优势和实力、拥有社会地位及势力的资产阶级(亦即有产阶级)即为统治者,反之,由普劳大众们所组成的劳动阶级(亦即无产阶级)便成了直接生产者与被统治者(可参考表-1)。
其实,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价值都源自于劳动者,但在当代的资本主义体系下,雇主(企业资本家)只愿意让劳动者分享由其所创造出的价值的一小部份而已,也就是大约仅能够让他们勉强糊口的程度罢了,甚至还不足以维持家庭之温饱,至于其它绝大多数剩余的价值则均被雇主中饱私囊去了。因此可以说,雇主给予劳动者的工资与由其所生产的成品是不成比例的,劳动者生产之成品(商品)为企业资本家创造了高额的利润(简单来讲,即商品市面售价减掉生产成品的研究开发金额、实际生产成本与行销流通费用后者),而该利润却几乎被企业资本家所独占,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所付出的贡献,无论是在精神、体力或薪资方面都受到了雇主的剥削。此即企业资本家的恶毒之处,也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因为欧洲在中古世纪以来长期为严守庄园制度与教会体系的封建社会,很不自由;在社会上,生活层面唯土地所有者的庄园领主马首是瞻,而在道德层面则以神为本,一切按圣经、神权的解释,所以人的行为、思想并不自由。嗣后,文艺复兴运动展开,开始反思与追求人的价值和权利,并以自由作为最高价值,这是过去一千多年来的不自由所反弹出来的思潮,所以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最高的价值就是自由,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其反映在经济行为上即为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对于受薪劳动者的剥削以从劳动生产中去吸取剩余价值,以及不断追求利润率的零和竞争与有效资源的重新配置,还有资本持续的积累、再积累。简单地说,就是以扩大私人所拥有的企业集团来垄断市场为目的。然而,恩格斯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Socialism:Utopian and Scientific)一文中亦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模式里,由于企业资本家竭力追求利润、瓜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使资本不断积累增长,随着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由私人所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为无产阶级(普劳大众)和资产阶级(企业资本家)间的分化跟对立,表现在社会生产上则为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间的对立。
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生产带来的循环性经济危机,加上小公司不断被大企业排挤、击倒与吞并,致使在由竞争至垄断的过程中,财富不断地集中到人数越来越少的资产阶级手中,反而是无产阶级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劳动力却变得愈来愈低廉,成为自由竞争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牺牲品(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而当这种阶级对立的情形发展到了极化之时,终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无可避免地爆发开来,即便是改革资本主义体系也无法防止这个后果——因为它是命中注定的,更是唯一的解决之道。。马克思透过对于过去历史的观察,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乃是人类阶级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而由受剥削的劳动者所发起进行的革命将导致此种社会的崩溃,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将带来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这个革命也将会是最后一役,因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从此降临,阶级斗争的历史至此便迈向其发展的终点(参考图-1)。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历史的演进流程里,每一国家所经由的发展途径与时期各自不同,并非每一社会必然都是循着图-1中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至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再经由普劳大众所发动的无产阶级革命来达到、进入未来社会的一贯模式。这是因为马、恩两人于理论建构时所能够参考的数据有限,无法得知不同人类社会演变的完整历史,囿于客观资料的不足,他们所指陈的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是针对于西方社会,意即已发展至完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贸易发达、工业技术先进的西欧国家而言的。
因此,有学者指出,有时一个更高发展的经济形态,有可能影响一个发展较低的经济形态,造成从“前封建社会”(即早于封建社会之前的奴隶社会)直接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另外,马克思偶然也指出,其实在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亦不乏所谓的中间阶层,即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群体,包括小本生意者、店铺持有人、自我雇佣的手工艺者、工匠、中小自耕农等等,这些不曾普劳化的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倚赖工资或薪水来维生,故有时也称作“小资产阶级”。
二、马克思及恩格斯设想中的未来社会
在《哥达纲领批判》(Critique of Gotha Programme)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后的未来社会称作是“共产主义社会”,并将其依发展成熟程度之不同而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意即在同一社会经济型态下,前者因为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解放)出来的,所以于各方面都还带着它所挣脱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而后者则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同世界”。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说成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有些论述中甚至把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但后来列宁(Vladimir Ilich Lenin)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定型为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个人的劳动直接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因此,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每一位生产者从社会储存中所领回的消费资料,正好与他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亦即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里,迫使人们奴役般地服从于社会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亦随之消失,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已非如往日般地只是过日子的手段而已,随着个人从“谋生”到“乐生”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自然地增长了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也都将会充分涌流,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按需分配理想。以上就是未来社会的所得分配原则。
至于在未来社会的生产管理原则方面,为了让人类能够真正自由地选择职业,社会将终止固定的分工模式,没有人拥有完全独立的活动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而社会将规范所有的生产活动,甚至帮人们计划好每天该做的事情,因此,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由社会全体成员所组成的自由生产者的“联合体”(笔者认为此即“公社”)。为了达到此一理想目标,当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之后,为了公共的利益,首先将根本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之后,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意指公社)所代替,由整个社会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来经营管理,依整个社会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领导,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自由地合作与自在地发展。
马克思与恩格斯否认“自由”乃意味着获得民权、得到来自国家的保障。由于天赋条件不同,完全自由的结果只会带来社会上的不平等,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同样通过其掌握的物质优势、社会经济影响力来奴役大众,建构符合、保护其阶级利益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故所谓的政治自由与公民权利只是种诈欺行为跟可耻的自由,不过带来被奴役的现实罢了。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将人类从这种依赖状态中释放出来,免除终生遭受剥削雇佣劳动的不平等待遇,以充分获得自我实现,而废除个人占有私有财产则是迈向此解放的必经之路。
所以,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前述两个原则,必须要用这个权力使生产资料脱离资产阶级的掌握,将其转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后的未来社会是以实行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来组织、进行社会生产,更是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异处,无怪乎马、恩曾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上面所谈的即是未来社会的财产所有原则,以之为基础,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所得分配原则与生产管理原则,便成为型塑未来社会、实现理想中共产天堂的三大原则,随之形成的便是市场上产品价值与货币交换的废除,世界上没有了竞争与营利的商品生产,各类大小企业通通直接收归国有国营(或公有公营),而社会分工情况和城乡分离现象的终止,也使阶级区分、党派利益、族群纷争、国家政府等迈向自然消亡的末路,人类能够透过由自己所组成的“生产者一消费者”联合的自由公社来自行管理,成为一个无剥削、无阶级、无冲突、无国界,完全平等、真正自由自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
三、所有制、所有权与产权的相互辩证
按照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提出的观点,人们在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种不会因人的意志而移转的客观经济关系,此“人们的相互关系”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或谓生活方式),而一定历史阶段中生产关系(及由其所衍生出之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形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至于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法律等制度便为其上层建筑,并因此型构了当代的社会经济结构;然而若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所型构出的社会经济结构按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给区别为原始部落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自列宁于其“过渡时期理论”开始所改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跟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乃一般社会主义国家与共产党政权所指的共产主义社会,即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天堂)等几个历史阶段后,则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绝大部分的演变是随着以生产技术的进步为主的生产力发展来作进化的,甚至连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亦为如此,但其实整个生产关系的核心关键就是对于物质资料(特别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就是财产的所有制度——所有制形式。
一般来说,所有制有三层意义。最广义的所有制乃为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所有制与劳动力所有制等在内,中层意义的所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品所有制两者,而狭义的所有制仅专指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也是最普遍为世人所熟知、被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接受的定义。考虑到生产资料的归属决定了劳动者与产品的归属,故本处所要探讨的所有制亦采用此一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与矛盾关系不但促使着彼此间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也促使着所有制形式发生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表面上看起来是生产资料由谁来占有的人与物间的关系,但由上述社会经济的结构分析中可得知,其内涵不仅仅包括人与物(所有制)、人与人(生产关系)间的关系,甚至对于社会的组成、历史的演进来说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种类型的所有制形式都是在特定历史发展条件跟社会环境因素下所形成的具体型态,是为生产关系于社会上的现实基础跟具体体现,其存在和发展非但与生产关系一般由社会生产力的条件来决定,而其演进和变革也同样是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
至于财产所有权(财产关系、产权关系)则为财产归属形式、所有关系(即所有制之形式、占有的方式)于国家法律层面(法制)的表述方式,属于上层建筑概念的范畴,其中生产资料所有权更是一切财产所有权中最具重要决定意义者。除了在没有国家与法律的原始部落公社时期因采用统一由全体来共同占有、共同生产、共同享有,并由自己劳动而非占有他人劳动的方式来实现(意即公有共产、按需分配),所以只存在着实际使用行为上的占有而没有现实中实质形式上的归属(实质形式上的所有也就是没有占有方式上的问题);但在随着社会公众事务的职业分工(各司其职)与阶层化(管理VS被管治)、商品一货币的交换/交易(循例集市→市场体制)、生产资料之私人性积累(私有化)以及封建国家体系(上古帝国/奴隶社会→中古庄园/封建社会→近代民族/王权国家)的产生后,不但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诸如领主对农奴或企业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亦出现了实质形式上的所有(也就是除了在实际使用行为上的占有外,也开始有了现实中实质形式上的归属——占有方式和所有制形式上的问题),居主流地位、拥有物质优势与经济实力的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便透过受其所掌控的国家机器,以法律形式将生产活动(生产关系)中的以生产资料为主的所有制度(所有制形式)给规定了下来,于是产生了法律形式上财产的所有权制度。无怪乎马、恩两人说: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按: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领主之于农奴、雇主之于劳工等)……可将所有制看成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对象而言。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失的,并且是直接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把所有权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上层建筑的所有权制度乃是受所有制形式所制约、随着生产关系和私有制度的变迁而反映于阶级社会的产物,而居主流地位、拥有物质优势与经济实力的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则也利用其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与政治等影响力量来改变(反作用力于)已过时的旧所有权制度以使之与当代主流的所有制形式相适应,以促进新生产关系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与发展,其最终将于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之时逐渐随着国家与阶级的消失而消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将成为整个社会公共的生产资料,也就是生产资料将会是由该涵盖全社会规模的社会大工厂——“自由生产者之联合体”来共同占有的。换言之,即马克思区分了“事实上的财产”(actual property)以及“法律上的财产”(legal property)间之意义与关联性。
马、恩对于生产关系的描述虽然并不是基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概念来作为其立论的依据,但当在定义、描述所谓的生产关系时却又不可能不去用权利义务的用语来从事此等工作,因此,马氏所指“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其意旨应为财产所有权并不外于生产关系,乃是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于上层建筑中与所有制形式相适应,且在某种特别意义上所使用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用语;故虽然西方国家多数将所有权从一静态之抽象形式(然实则为社会中一具体的型态——所有制形式)于法律制度上予以定义成“所有者依法对其所有物之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之排他性支配权”来作为人对物的关系(所有制形式)于法律形式上的表述,但马克思却驳斥“能够任意支配的物并不就是财产”,而应该是“物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并且不以权利的移转为标的时,才成为物,即成为真正的财产”(对生产关系来说、表现于经济基础为所有制形式之具体社会型态,反映于上层建筑则是指所有权制度的抽象法律形式),意指对于物(生产资料)之支配虽然是因为在现实中有着除了实际使用行为上的占有以外的实质归属形式的产生而才有了实质形式上的所有(亦即占有的方式——所有制形式)并进而有了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所有权的出现,但仍必须动态的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此处乃泛指货币价值或生活作息上的得利,即使用→利用之谓),就像虽然是因生产力的发展而造成了生产关系的改变,然生产力仍必须置于生产关系中来看才是有意义的一样。而如若于国家法律形式上以所有权(所有权制度中的)的“权利”(right)用语为表述来称呼阶级社会中对于生产资料与财产的占有方式(实质形式上的所有制形式)的法制化跟合法性(也就是指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制度),则在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方面与其相呼应的,便是用在所有制(所有制形式)下对于生产资料与财产所拥有之“权力”(power)一词为体现来形容阶级社会中对于生产资料与财产的占有方式于实质形式上的归属/所有,其所代表的乃为对于物质优势与经济实力的真正拥有。所以,权力并非如权利般为一种法律上的规范性概念,而是在某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下,对于能够在现实中充分依照所有者自身意志来控制生产资料与财产的具体状态的描述,可理解为对从事与人交往或对物的有效控制的行动可能性的具体范围(以对照所有权制度乃法律形式上抽象之“规范性”的法定所有权利而言,则所有制形式实乃实质形式上实效之“具体性”的实际所有权力);虽然也有学者将权力给解读成为某种暴力(武力)或是强制力,但这其实也只不过是权力的其中一个来源罢了。
总的来说,当人们于拥有合法的权力(关于落实占有方式——所有制形式的相关法律条文之规范)时才会有相应的权利(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所有权)产生,而在拥有实质有效的权利(意指就像是上层建筑不能够违背经济基础之客观规律而必须与其相适应、相符合,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所有权制度亦不能够去违背实质形式上的所有——所有制形式之客观规律而必须与其相适应、相符合)时才拥有真正相应的权力(现实中依照自身意志有效控制的具体范围——实质形式上的所有),故这种在逻辑上对于财产的“权力一权利”间的辩证关系的描述其实是一种基于事实情况上的描述,其间的转变乃是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产物,可将每个时代的所有权制度给看成是由该时代所具有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的所有制形式反映于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必然结果,是以不同的生产关系即体现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及所有权制度,且绝非仅靠法律所能够赋予的。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虽然财产的所有权与产权看似相同(且两者并非有形之物,但也都并不是假的),就法学逻辑上来说仍有着差异,产权所代表的是一种权力(财产归属之所有制形式)在运作时的媒介、一种于市场上交往(物的交易或人的往来)时的形式,象征的是于其交易时所具有的价值,便如同商品价值跟货币价值般,乃与实质形式上的所有——所有制的形式皆为直接物质生活的生产/交往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因为在现实的交往当中,所有权制度的明晰是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之一,如果没有对财产权利本身的界定就根本不存在交易的问题,而在所有权制度的产权关系已经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活动当事人所拥有的资源(具体实质之物、商品、劳动力或专业劳务),即需要根据该资源的产权强度来给予等价的补偿(也就是该物、商品、劳动力或专业劳务的货币价值)。因此,当于市场交换时,可以说是产权的价值互换(而非所有权的权利互换),以之来进行交易的经济活动当事人就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故只要有交易费用的存在(含买卖交易、管理交易、限额交易等),产权也就是随之而存在,居主流地位、拥有物质优势与经济实力的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尽可能使交易费用降到最低以维护其阶级利益或者政府为了能够统一交易费用的标准并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一是运用法律与经济体制、由国家机器或站在人民利益考虑的政府来强制规定产权的交易;另一则为建立一中介组织以将市场的交易带入组织中方便来进行内部交易。
因此,在物的交易或人的往来方面,财产的所有制与所有权、产权这三者之间是有差别但却有密切关联的:0所有制形式乃是对生产关系来说表现于经济基础的财产归属之具体社会型态——实质形式上的所有,蕴含的是实质形式上对于财产实效之“具体性”的实际所有权力,是所有权跟产权的基础,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结构以及财产实质/具体归属、有效控制的层次;而财产所有权制度为财产所有制形式反映于上层建筑的抽象法律形式,乃是法律形式上抽象之“规范性”的法定所有权利,算是产权制度/体系内的一环,属于社会经济财产所有法律制度的层次;至于产权则是以所有权为前提,是所有制跟所有权落实于直接物质生活的生产/交往活动时的价值实现(毕竟得要先拥有才有可能拿去进行买卖交易),其所属于的是在社会经济市场体制交易运行制度/体系内的层次。
四、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制度
按马克思的看法,私有制作为与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相对立的形式,是一种只有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是属于私人所有的情况下才存在的社会型态,但其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例如在上古奴隶社会的奴隶制度以及中古封建社会的庄园制度下,这些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的“私人”是指奴隶跟农奴的主人/领主而非奴隶跟农奴本身,这是一种私有制的形式。同时,还有一种是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形式——士(家教、私塾、讼师)、农(靠祖传或自己挣得一小片土地的小农经济)、工(家庭式的小型铁工铺、五金材料行、木工、锁匠)、商(个人自营马车、家庭式杂货店)业中的个体户。因此,如果就传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从中古封建社会演进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就是其生产力(技术)的发展致使其生产方式、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关系的转变(也就是说,农奴是属于特定领主的财产,但身为无产阶级的雇佣工人却是将其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给并不一定是同一人的资本家们),然若自资本主义式生产方式兴起的发展历程来看,则其最初始祖/成因应该为那种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形式,也就是个体经济。
随着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与财产积累的发展,一些无法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小生产个体户(特别是农业跟工业)逐渐改采联合经营或关门歇业,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也慢慢地出卖、转让给了其它同业或有兴趣承接经营者,其本身则为了自家生计而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雇佣工人,于是开始出现了所谓的“简单协作”模式。随着如此的不断循环以及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跟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跨国市场的开拓、亚非拉美殖民地及其自然资源的占有和贸易量的大幅增加,准备好了晚近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本的“简单协作”发展成了“工场手工业”,各行业之间的外部分工转移成了各个工场的内部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的积累与市场竞争亦更加剧烈,无产阶级的人数也跟着增加;接着,“工场手工业”也渐渐无法满足持续扩大中的市场需求,蒸汽机及各式机械遂被引进入了生产活动里头,使其扩展成为大型生产线专业分工的“现代大工业”(或“机器大工业”,也就是现代工厂),引发了所谓的“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确立(或实现)了晚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但却也因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积累与市场竞争循环的白热化,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跟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便是必然结果,使原本社会上中产阶级中的极少数人成为了现代大资产阶级(即富者人数虽越来越少但财富却越来越集中,而贫者人数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贫),取代了中古世纪的僧侣、贵族与武士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流阶级。总的来说,虽然商品的流通(市场买卖、交易/贸易)这个生产过程里的最后产物不但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跟起点,更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有了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非便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而是只有当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拥有者在市场上找到愿意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时(虽然其可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自由出卖,但其除此之外却也是自由的一无所有,缺乏任何实现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资本才会产生。而资本一旦出现,便标志着一个社会生产过程新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所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就是资本的历史起源),并非单纯的仅由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形式转换而已,乃是意味着对于与其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相结合的直接生产者(个体户)所有权利的剥夺。亦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生产资料和劳动外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的解体,被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是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给排除掉了。
换言之,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增进便是由于其发展出了高度的社会性以及复杂的分工协作模式所造成的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也就是指在技术-生产方式上的进步),亦即为生产的社会化,变成是“社会性的”生产力,但在同时间里的生产关系却也仍然还是属于“私人性的”,生产力仍然是被私人(资产阶级)所拥有或控制,而此“社会性的生产力”与“私人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紧张跟对立关系便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若欲解决上述矛盾,则马、恩认为便得要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使其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或称发挥上层建筑之反作用力),以此来回归、适应当代社会的本性,由整个社会公开和直接地占有此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外不适用于其它任何管理方式的生产力,使生产关系也变成是社会性/公共性的生产关系。简单来说,也就是在于要来充分实现财产(特别是指对于在生产资料上的)所有权的社会化,将原本由资产阶级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变成为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公共财产、由整个社会来共同占有。
至于其方法便是经由广大无产阶级因产生阶级意识而从客观存在到对其自身阶级利益的觉悟所引爆的无产阶级革命,取代原本的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来掌控国家机器(获得统治国家之执政权),并进而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由资产阶级所拥有/占为己有的全部生产资料,将相互竞争的个人对于工商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及私有制/所有权给废除掉,代替整个社会将之变成为归属于国家所拥有的财产,也就是把社会上的生产资料全都集中在国家、即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而这也就正是“国家”的最后一个作用跟为整个社会所能够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无产阶级专政一由无产阶级透过国家机器来专资产阶级的政。因为在社会(或无产阶级之国家机器)占有了生产资料后,商品的生产、交易与产品对于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价值、货币和市场也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产生于社会生产内部之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性组织——自由生产者之联合体——公社所代替,由其针对全社会与全体成员的需要对社会生产来进行集中、统一、有计划的调节与管理,自此阶级对立与冲突、社会分工及矛盾遂逐渐消失,大家都是属于完全平等的同一种阶级(也就是没有阶级之分了),每个人都可自由、快乐且随意地发展,国家因缺乏任何功能便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人们也才可以完全自觉地由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历史,借由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大步迈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天堂。
其用意就是要以公有制的形式去彰显无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来重新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直接结合,亦即劳动者在经济主体中占有最高的支配地位,既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更是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者与全权支配者。且此时的所有并非单个个人的所有而是整个联合体(公社)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换言之,即生产资料是属于此社会联合体所直接统一的个人(由公社在全社会范围内所直接、单一、共同占有的社会财产)。而劳动也不是单个个人的劳动,乃是联合起来的共同劳动,个人劳动将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每个劳动者更只能以其自身的劳动而不能以其它任何形式(如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来参加社会生产,个人也并不能够提供除了劳动之外的其它任何东西,至于供个人消费的那部分产品则是按照共同协议来实行直接的社会分配,且除了该等消费资料外,个人也不能够得到任何财产(当然,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待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人们道德崇高时才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天堂,也就是指人们的劳动从谋生到乐生的发展),像以往那种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双重身份参加社会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个体劳动者以及集体经济单位里的劳动者之单个个人在此公有制条件下都是将不复存在的。
因此,尽管一般在概念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把群体价值给当成是优于或高于个人价值的集体主义者,但其实公有制在其看来只不过是个人发展的社会形式或社会基础罢了,公有制的形式及职业工作本身仅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性)才是其最终、最大的目的。而此“全面而自由发展之个人”(或曰全人,totalman)乃是透过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来发展个人各方面的能力,让每个人经由从事不同的劳动工作来发展、实现其自我潜能,并非由于片面的生产劳动而将个人给局限在于单一的社会职能之下、终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的“局部发展之个人”(就连每当年关将近所引发的跳职离职潮亦同,因为虽然表面上是换了一个工作没错,然实际上做来做去也只是为了求一顿温饱而庸庸碌碌,不是其个人本性的自我实现)。故“群体价值/集体主义/社会本性”跟“个人价值/个人主义/个人(自我)本性”不但不是相互对立或有高低、先后之分别,且反而还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前者(公有制)是为了要能够达到、实现后者(个人之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性)而存在的,乃为一种隐喻性的、马克思式的个人主义。马克思提出了公有制的历史使命和理论内涵,但并没有具体地去设计未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其后由列宁将此单一的社会公有制称为全民所有制,并经过其和斯大林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后,将全民所有制变成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国营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尽管理论上是属于整个社会和全民所拥有的,但于实际演变上却是由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机器代替其来达成此目标的,且体现在尚未将经济基础全都转变/过渡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亦即没有完全落实单一的国有制之前的实际营运上也是由国家统一来做管理与经营的),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里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的基础乃是一套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呈现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以及合作社集体农民所有(也就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两种形式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意涵为以下三点。
1.国家所有制是最高级、最发达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体现出最成熟、最彻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乃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角色、支配地位、优势力量和决定作用的,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唯一形式与目标。
2.要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使小农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具体做法便是兴办国营农场、城市农业,并把农村众多的“小经济”以合作社和劳动相组合的形式给连结起来,使其成为农民在劳动、分配跟生活等方面最紧密结合的联合组织,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所保留下来的权宜之计,待农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便应当逐步地向前者来做过渡。
3.于此制度下,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透过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与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断增长、完善的办法来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生产者们的物质及生活需要,并实现着按劳分配的原则。
列宁的“国家辛迪加”(The StateSyndicate)与马、恩把整个社会看成是一大工厂的“自由生产者之联合体”间最主要的差异处是在于后面两人把国家机器比拟成当无产阶级在对付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之革命斗争运动成功、取得胜利以后所需承袭的一个社会组织,其帮未来社会作出的唯一贡献即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强行占有生产资料,将之全部没收、通通收归为公共所有,原本对于人的统治将会被对物资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替代,政府机关(国家机器)终将因行政干预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毫无用武之地还有全体人类道德高尚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资充足而成为多余的长物,更间接致使国家最终走向自行迈向消亡的末路;但列宁却是充分利用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力量把国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者,使国家所有制(国家拥有对于人民及其财产之无限权力)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唯一基础,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公有制的变形。在“国家辛迪加”的理论模型里,列宁把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比拟成一家属于全民、由国家来经营与垄断,且各人之劳动及报酬均皆平等的超大型公司,整个社会就是它的总管理处,全体人民都是它的员工。
按马克思与恩格斯原本的主张,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列宁所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乃是为了要来排除掉资本家对于工人劳动剩余价值之剥削,以及避免于私有制度下和社会大生产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然而,在经过了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发展跟实践经验后,就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来说,可将社会主义的社会看成是一种制度模式,在这种制度模式中,非但社会的经济事务属于公共领域而非私人领域,更通过一个中央的权威当局来控制生产资料与生产本身,且此中央权威当局为了要达到对于生产资料和生产本身之控制,也只有经由废除私人企业及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以创造一“计划经济的体系”来达成此目标。因而,不论是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最终都将会是经由国家的整体行动来进行整合的。这可说是系因于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机器为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于体制面必须高度集权以充分、牢牢地掌控所致,故公有制、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机器的集权专政此三者,实属三位一体的三角循环,密不可分、缺一而不可行。
五、如何把握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运动中的角色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主体,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中获得新认识,必须在不断解答时代提出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根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实现自己的角色意义。
(一)准确分析时代与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重大课题
认识时代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代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又要分析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线和脉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诠释现实、审视现实,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使之在连续不断地解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时代问题“化”入理论之中,将理论“化”入时代问题之中。
(二)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并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到其创始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去分析,结合那个时代的特点来说明。同时,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确的解读,揭示其契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要从时代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中国国情,并对这些经验和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三)科学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当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两种类型: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可以批判吸收其合理元素以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而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决不允许其任意滋长。如今大量的社会思潮纷纷登上意识形态舞台,当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乃至无害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力量能够在相互冲突、交锋、博弈中得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被加工、改造、提炼、上升,以符合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要求,乃至于能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特别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得到滋长,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四)始终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特别策划了题为“未来10年十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经过对812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中国未来10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按照调查策划者的设计,这里说的“主流价值观”,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与执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的根源在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人民主体性弱化和价值主体错位是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主要根源。”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为目的。把人民的利益意识、利益意志、民主意识和自由愿望等方面实现好,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表达出来,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和建构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而牢固立于主流地位。
(五)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支撑
意识形态要巩固其地位,需要有其相应的阶级力量作支撑。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必须壮大和培育其阶级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所维护或者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力量,即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才会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新涌现的新兴社会阶层,要针对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治表达,通过筛选、加工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代表性、群众影响力和政治亲和力,让更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支持者和拥护者。
因此,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进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引导时代的向前发展。
三 : 有关象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文论史上,我们提到象征主义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波德莱尔,他的《恶之花》可谓是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的开山之作,以致历史学家奥古斯丁坦·蒂埃里称他为“现代的但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在《波德莱尔的位置》一文中也充分肯定了波德莱尔的价值,他说:“有了波德莱尔,法国的诗歌终于走出了国境。它使全世界的人都读它;它使人不得不视之为现代性的诗歌本身;它产生模仿,它使许多心灵丰饶。”[1]由此可见,象征主义在前期出现的重要历史地位。
我们知道,要研究西方文论史,思潮问题是1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从文艺复兴,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现代主义,学者们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讨,并确认它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各领风骚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文学现象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同时,在研究的不断深人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关于象征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象征主义思潮的产生分前期与后期2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的是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以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为代表。该派以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的“迎合”论而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宪章”。他“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2]但最早提出“象征主义”概念的却并不是波德莱尔,而是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1885年,有人在攻击颓废派之际点了莫里阿斯和马拉美的名,莫里阿斯十分气忿,当即反唇相讥道:“所谓颓废派在艺术中追求的是纯粹的概念和永恒的象征?”[3]他认为用“颓废派”称呼他所褒举的包括马拉美在内的一组诗人是不恰当的,他建议称他们为“象征主义者”,于是,便有1886年莫里阿斯的《象征主义宣言》的发表。前期象征主义诗论主要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它最终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到了20世纪初,后期象征主义崛起,并从法国扩及欧美等国,这一时期力陈象征主义在文学史的地位,并将其置于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加以考查和描述的,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或称新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其余的代表还有英国的叶芝、西蒙斯等,他们都是诗人兼评论家,既有创作实践又有理论批评。
瓦莱里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他的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作为马拉美的门生,他在受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熏陶与影响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诗是1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是“1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即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其象征主义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www.61k.com]实质上是:语言(词)——意象(形)——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这种象征主义诗歌“音乐化”的界定,实际上是将波德莱尔寻找对象与心灵对应关系的“应和”论更加深化了。
除了瓦莱里,叶芝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史上的1个传奇人物。1899年,一本名叫《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的书在伦敦问世,从此正式把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等近代法国诗人作为1个流派系统地介绍给了英国或英语文学界。英语诗人似乎才开始有意识地在创作中重新发现象征本身的价值。该书作者阿瑟·赛蒙斯把这本划时代的著作题献给他的爱尔兰朋友威廉·巴特勒·叶芝,后者后来被公认为用英语写作的象征主义大师。
与先前很大不同的是,叶芝的象征主义绝不只是简单承袭已知的象征,而是对传统加以创造性的吸收,使普遍性与个人性结合,相得益彰。他迥然不同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果说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之一是围绕着“自我”抒情的话,那叶芝的自我抒情却充满了现代意识和感性,他把诗中的自我戴上了种种“面具”,这在后来被称为“面具理论”;他把自我和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形成了内在的底蕴,而且他那一套独特的象征主义体系使他的自我内涵大大丰富、复杂了。叶芝自己做过1个比喻,作品就像一棵树那样成长、发展,虽然花与叶会呈现种种变化,但根是同一的,是深深扎在这片土壤中的。
从神秘经验、文学阅读(包括传统文化)和民间口头传说为主要源泉而形成的象征主义及象征主义美学风格,使其理论在理性与感性有了巧妙的结合的同时,更多的含有了神秘主义的成分,以致他的文学创作就是寻找形象(象征)以表现激情和他所谓的(超验)真理的过程。“我相信我所寻求的真理会像诗的题材一样,自某一激情经验的瞬间来临……我确信,只有等我找到那1个或数个正确的形象,那激情经验才会来临”。与此同时,对他来说,象征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的抱负在于利用象征揭示其背后的(趋自然的)真实之境。他曾说,诗歌如果不表现高于其自身的东西便无价值可言。这与受他的象征主义理论影响而仅得皮毛的意象主义有所不同,叶芝的象征体系虽出于非常,但亦非凭空捏造,故能赋予其诗以骨肉,使作者充满自信。
在古往今来关于象征主义的研究中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的,是杰出的美籍捷裔文学理论家、著名的比较学者雷内·韦勒克。他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学史上象征主义的概念》这篇论文中。在这篇论文中,韦勒克从概念的阐释出发展开他关于象征主义的思路,做出了象征主义是“19世纪现实主义之后主要的文艺风格”[4]的结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1步探讨和剖析了象征主义这一术语所包含的确切内涵。他指出,应是“把1885年至1914年之间的欧洲文学称之为象征主义时期,并把它看作1个以法国为中心向外辐射,同时在许多国家造就了伟大作家和诗歌的国际运动”。[5]
象征主义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历史时期,当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式微的时候,异军突起,在西方文坛独领风骚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对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极为深远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文学史家和文学理论家们的共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象征主义,是研究现代主义乃至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1个不可缺少的前提。象征主义有理由在文学史上获得一席光荣的地位。当然,这绝不意味象征主义是完美无缺和无可疵议的。象征主义也经历过任何1种文学思潮所经历的起落过程,最终,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退出历史舞台。
注:[1]《戴望舒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2]《当代西方文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3][5] 《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四 : 合金钢:合金钢-名词定义,合金钢-产生发展
合金钢是指钢中除含硅和锰作为合金元素或脱氧元素外,还含有其他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钒、钛、铜、钨、铝、钴、铌、锆和其他元素等),有的还含有某些非金属元素(如硼、氮等)的钢。合金钢中由于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合金元素,并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便可分别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淬透性、耐磨性、耐蚀性、耐低温性、耐热性、热强性、红硬性等特殊性能。
合金钢_合金钢 -名词定义
合金钢中文名称:合金钢英文名称:alloy steel。定义:为得到或改进钢的某些性能而在钢中加入1种或多种合金元素规定含量界限值(GB/T 13304)的金属材料。应用学科: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金属材料(二级学科);钢铁材料(二级学科);钢铁材料品种(二级学科)。合金钢alloy steel钢里除铁、碳外,加入其他的元素,就叫合金钢。在普通碳素钢基础上添加适量的1种或多种合金元素而构成的铁碳合金。根据添加元素的不同,并采取适当的加工工艺,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无磁性等特殊性能。合金钢_合金钢 -产生发展
合金钢合金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工业上较多地使用合金钢材大约是在19世纪后半期。当时由于钢的生产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大,机械制造业需要解决钢的加工切削问题,1868年英国人马希特(R.F.Mushet)发明了成分为2.5%Mn-7%W的自硬钢,将切削速度提高到5米/分。随着商业和运输的发展,1870年在美国用铬钢(1.5~2.0%Cr)在密西西比河上建造了跨度为158.5米的大桥;由于加工构件时发生困难,稍后,一些工业国家改用镍钢(3.5%Ni)建造大跨度的桥梁。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还将镍钢用于修造军舰。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加快机械的转动速度,1901年在西欧出现了高碳铬滚动轴承钢。1910年又发展出了18W-4Cr-1V型的高速工具钢,进1步把切削速度提高到30米/分。可见合金钢的问世和发展,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和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和军事工业的需要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电弧炉炼钢法被推广使用,为合金钢的大量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化学工业和动力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合金钢品种的扩大,于是不锈钢和耐热钢在这段期间问世了。1920年德国人毛雷尔(E.Maurer)发明了18-8型不锈耐酸钢,1929年在美国出现了Fe-Cr-Al电阻丝,到1939年德国在动力工业开始使用奥氏体耐热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60年代,主要是发展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的时代,由于航空工业和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新钢种,如沉淀硬化型高强度不锈钢和各种低合金高强度钢等是其代表性的钢种。60年代以后,许多冶金新技术,特别是炉外精炼技术被普遍采用,合金钢开始向高纯度、高精度和超低碳的方向发展,又出现了马氏体时效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等新钢种。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有上千个合金钢钢号,数万个规格,合金钢的产量约占钢总产量的10%,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量使用的重要金属材料。
山西双环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质的大型环件、锻件、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环法兰和塔筒连接法兰等,并自主研发重型锻造机械设备的大型企业。
合金钢_合金钢 -合金元素
合金钢合金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有硅、锰、铬、镍、钼、钨、钒、钛、铌、锆、钴、铝、铜、硼、稀土等。其中钒、钛、铌、锆等在钢中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只要有足够的碳,在适当条件下,就能形成各自的碳化物,当缺碳或在高温条件下,则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锰、铬、钨、钼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其中一部分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另一部分形成置换式合金渗碳体;铝、铜、镍、钴、硅等是不形成碳化物元素,一般以原子状态存在于固溶体中。合金钢_合金钢 -主要分类
合金钢的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生产、使用和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分类。
(1)按用途分类,大体上可分为:建筑结构用钢,机械结构用钢(除了合金结构钢)外,还包括合金弹簧钢和轴承钢等),工具钢(包括工模具钢和高速工具钢)以及特殊性能钢(不锈耐酸钢、耐热不起皮钢、无磁钢等)。
(2)按合金元素的总含量可分成:低合金钢(5%以下)、中合金钢(5~10%)和高合金钢(超过10%)。
(3)按所含主要元素分类,有铬钢、镍钢、钼钢、铬镍钢、铬镍钼钢等。
(4)按合金钢的金相组织又可分成:铁素体钢、珠光体钢、贝氏体钢、马氏体钢、奥氏体钢,以及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等。
一般分类
合金钢种类很多,通常按合金元素含量多少分为低合金钢(含量<5%),中合金钢(含量5%~10%),高合金钢(含量>10%);按质量分为优质合金钢、特质合金钢;按特性和用途又分为合金结构钢、不锈钢、耐酸钢、耐磨钢、耐热钢、合金工具钢、滚动轴承钢、合金弹簧钢和特殊性能钢(如软磁钢、永磁钢、无磁钢)等。
在钢中除含铁、碳和少量不可避免的硅、锰、磷、硫元素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合金元素,钢中的合金元素有硅、锰、钼、镍、硌、矾、钛、铌、硼、铅、稀土等其中的1种或几种,这种钢叫合金钢。各国的合金钢系统,随各自的资源情况、生产和使用条件不同而不同,国外以往曾发展镍、硌钢系统,我国则发现以硅、锰、钒、钛、铌、硼、铅、稀土为主的合金钢系统合金钢在钢的总产量中约占百分之十几,一般是在电炉中冶炼的按用途可以把合金钢分为八大类,它们是: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不锈钢、耐热不起皮钢,电工用硅钢。
调质钢1.中碳型合金钢,合金元素含量较低;2.强度较高;3.用于高温螺栓、螺母材料等。
弹簧钢1、含碳量比调质钢高;2经调质处理,强度较高抗疲劳强度较高;3用于弹簧材料。
滚动轴承钢1高碳型合金钢,合金含量较高;2具有高而均匀的硬度和耐磨性;3用于滚动轴承。
合金工具钢量具钢1高碳型合金钢,合金元素含量较低;2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机加工性能好,稳定性好;3用于量具材料。
特殊性能钢不锈钢1低碳高合金钢;2抗腐蚀性好;3用于抗腐蚀、部分可做耐热材料。
耐热钢1低碳高合金钢;2耐热性能好;3用于耐热材料、部分可做抗腐蚀材料。
低温钢1低碳合金钢,根据耐低温程度合金元素有高有低;2抗低温性好;3用于低温材料(专用钢为镍钢)。
根据碳化物的倾向分类
合金钢根据各种元素在钢中形成碳化物的倾向,可分为3类:
合金钢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锆等。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锆等。
这类元素只要有足够的碳,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形成各自的碳化物;仅在缺碳或高温的条件下,才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
②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锰、铬、钨、钼等。这类元素一部分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另一部分形成置换式合金渗碳体,如(Fe,Mn)3C、(Fe,Cr)3C等,如果含量超过一定限度(除锰以外),又将形成各自的碳化物,如(Fe,Cr)7C3、(Fe,W)6C等。
③不形成碳化物元素,如硅、铝、铜、镍、钴等。这类元素一般以原子状态存在于奥氏体、铁素体等固溶体中。合金元素中一些比较活泼的元素,如铝、锰、硅、钛、锆等,极易和钢中的氧和氮化合,形成稳定的氧化物和氮化物,一般以夹杂物的形态存在于钢中。锰、锆等元素也和硫形成硫化物夹杂。钢中含有足够数量的镍、钛、铝、钼等元素时能形成不同类型的金属间化合物。有的合金元素如铜、铅等,如果含量超过它在钢中的溶解度,则以较纯的金属相存在。
钢的性能取决于钢的相组成,相的成分和结构,各种相在钢中所占的体积组分和彼此相对的分布状态。合金元素是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起作用的。对钢的相变点的影响主要是改变钢中相变点的位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①改变相变点温度。一般来说,扩大γ相(奥氏体)区的元素,如锰、镍、碳、氮、铜、锌等,使A3点温度降低,A4点温度升高;相反,缩小γ相区的元素,如锆、硼、硅、磷、钛、钒、钼、钨、铌等,则使A3点温度升高,A4点温度降低。惟有钴使A3和A4点温度均升高。铬的作用比较特殊,含铬量小于7%时使A3点温度降低,大于7%时则使A3点温度提高。
②改变共析点S的位置。缩小γ相区的元素,均使共析点S温度升高;扩大γ相区的元素,则相反。此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均降低共析点S的含碳量,使S点向左移。不过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等(也包括钨、钼),在含量高至一定限度以后,则使S点向右移。
③改变γ相区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般在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能使之发生显著改变。例如镍或锰含量高时,可使γ相区扩展至室温以下,使钢成为单相的奥氏体组织;而硅或铬含量高时,则可使γ相区缩得很小甚至完全消失,使钢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铁素体组织。
合金钢_合金钢 -结构钢
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合金钢结构钢其牌号由代表屈服点的汉语拼音字母(Q)、屈服极限数值、质量等级符号(A、B、C、D、E)3个部分按顺序排列。例如Q390A,表示屈服强度σs=390N/mm2、质量等级A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2.合金结构钢
其牌号由“两位数字十元素符号+数字”三部分组成。前面两位数字代表钢中平均碳质量分数的万倍,元素符号表示钢中所含的合金元素,元素符号后面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的百倍。合金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Me<1.5%时,一般只标明元素而不标明数值;当平均质量分数≥1.5%、≥2.5%、≥3.5%,…时,则在合金元素后面相应地标出2,3,4,…。例如40Cr,其平均碳的质量分数c=0.4%,平均铬的质量分数Cr<1.5%。如果是高级优质钢,则在牌号的末尾加“A”。例如38CrMoAlA钢,则属于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
3.滚动轴承钢
在牌号前面加“G”(“滚”字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后面数字表示铬的质量分数的千倍,其碳的质量分数不标出。例如GCr15钢,就是平均铬的质量分数Cr=1.5%的滚动轴承钢。铬轴承钢中若含有除铬外的其它合金元素时,这些元素的表示方法同一般的合金结构钢。滚动轴承钢都是高级优质钢,但牌号后不加“A”。
4.合金工具钢
这类钢的编号方法与合金结构钢的区别仅在于:当c<1%时,用一位数字表示碳的质量分数的千倍;当碳的质量分数≥1%时,则不予标出。例如Cr12MoV钢,其平均碳的质量分数为?c=1.45%~1.70%,所以不标出;Cr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2%,Mo和V的质量分数都是小于1.5%。又如9SiCr钢,其平均?c=0.9%,平均?Cr均<1.5%。不过高速工具钢例外,其平均碳的质量分数无论多少均不标出。因合金工具钢及高速工具钢都是高级优质钢,所以它的牌号后面也不必再标“A”。
5.不锈钢与耐热钢
这类钢牌号前面数字表示碳质量分数的千倍。例如3Crl3钢,表示平均?c=0.3%,平均?Cr=13%。当碳的质量分数?c≤0.03%及c≤0.08%时,则在牌号前面分别冠以“00”及“0”表示,例如00Cr17Ni14Mo2,0Cr19Ni9钢等。
合金钢_合金钢 -工具钢
合金刃具钢
刃具钢应具有下列性能要求:
(1)高硬度(60HRC以上)
(2)高的耐磨性
(3)高的热硬性(红硬性)
(4)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塑性
(一)低合金刃具钢
1、化学成分特点高的含碳量(0.75~1.5%);为了提高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加入Cr、Mn、Si、
V、W等合金元素;
2、热处理特点预处理为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为淬火+低温回火。
3、常用钢种9SiCr、9Mn2V
9SiCr钢圆板牙淬火回火工艺,
(二)高速钢
1、化学成分特点①高C:0.7%~1.5%;②加入Cr提高淬透性;③加入W、Mo提高热硬性;
④加入V提高耐磨性。
2、热处理特点退火+1270℃淬火+560℃~580℃回火(三次)。
3、典型钢种W18Cr4V、W6Mo5Cr4V2W18Cr4V钢盘形铣刀淬火回火工艺曲线,作用。
合金模具钢
(一)冷作模具钢用来制造在室温下使金属塑性变形的模具,如落料模、冷镦模、剪切模等。(属高碳钢>0.9%)
(二)热作模具钢用来制造对金属进行热变形加工的模具,如热锻模、压铸模等。(含碳量0.3%~0.6%,含C量太高,导热性下降)
合金量具钢
1.用于制造量具的合金钢称为合金量具钢。例如制造卡尺、塞规、量块等。
2.量具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经受磨损,要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要有较高的尺寸稳定性。
3.为提高尺寸的稳定性,淬火后要进行冷处理。(-50℃~-78℃)。
合金钢_合金钢 -用途
09MnNb、16Mn、15MnTi钢属低合金结构钢,用于制造桥梁、车辆、锅炉、油罐、建筑结构和化工容器等。
14MnVTiRe、14MnMoV、18MnNb、14CrMnMoVB钢用于制造大型船舶、重要桥梁、电站设备及锅炉、化工、石油等中高压容器。
20Cr、20MnV钢,适于制造渗碳小齿轮、小轴、活塞销等。
20CrMnTi钢,常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上的齿轮。
18Cr2Ni4WA、15CrMn2SiMo、20Cr2Ni4A钢,常用于制造大型渗碳齿轮和轴类件。
40MnB、40Cr、35CrMo、40CrMnMo钢,用于制造重要调质件,如主轴、曲轴、连连杆和齿轮等机械零件。
65Mn、60Si2Mn钢属弹簧钢,主要用于制造截面小于25mm的弹簧,如车箱板簧和机车板簧、扭杆簧等。
GCr15、GsiMnMoV钢属轴承钢,主要用于制造滚动轴承的内圈、外圈和滚动体,也可用于制造冷冲模、冷轧辊等。
CrWMn、CrMn、9Mn2V钢,用于制造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量规、块规塞规等。
W18Cr4V、W6Mo5C4V2钢,用于制造高速切削的刃具,如钻头、铣刀、滚刀、拉刀、铰刀车刀等。
5CrMnMo、3Cr2W8V钢,属热模具钢,用于制造热锻模、热压模、压铸模等。
Cr12、Cr12MoV钢,属冷模具钢,用于制造冷冲模具、冷切剪刀具等。
1Cr13、2Cr13、3Cr13、4Cr13钢,属马氏体不锈钢,用于制造抗弱腐蚀性介质并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还可用来制造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医疗工具等。
1Cr18Ni9、1Cr18Ni9Ti钢,属奥氏体不锈钢,用于制造耐硝酸、冷磷酸、有机酸及盐、碱溶液腐蚀的设备零件。
Mn13钢,属耐磨钢,用于制造拖拉机链轨板、挖掘机铲齿、球磨机衬板、铁路道岔等。
5CrMo、4Cr10Si2Mo钢,属耐热钢,用于制造在高温下工作的零件或构件。
合金钢_合金钢 -作用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含量超过0.23%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7、镍(Ni):镍能提高钢的强度,而又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镍对酸碱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高温下有防锈和耐热能力。但由于镍是较稀缺的资源,故应尽量采用其他合金元素代用镍铬钢。
8、钼(Mo):钼能使钢的晶粒细化,提高淬透性和热强性能,在高温时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抗蠕变能力(长期在高温下受到应力,发生变形,称蠕变)。结构钢中加入钼,能提高机械性能。还可以抑制合金钢由于淬火而引起的脆性。在工具钢中可提高红性。
9、钛(Ti):钛是钢中强脱氧剂。它能使钢的内部组织致密,细化晶粒力;降低时效敏感性和冷脆性。改善焊接性能。在铬18镍9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适当的钛,可避免晶间腐蚀。
10、钒(V):钒是钢的优良脱氧剂。钢中加0.5%的钒可细化组织晶粒,提高强度和韧性。钒与碳形成的碳化物,在高温高压下可提高抗氢腐蚀能力。
11、钨(W):钨熔点高,比重大,是贵生的合金元素。钨与碳形成碳化钨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在工具钢加钨,可显著提高红硬性和热强性,作切削工具及锻模具用。
12、铌(Nb):铌能细化晶粒和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及回火脆性,提高强度,但塑性和韧性有所下降。在普通低合金钢中加铌,可提高抗大气腐蚀及高温下抗氢、氮、氨腐蚀能力。铌可改善焊接性能。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铌,可防止晶间腐蚀现象。
13、钴(Co):钴是稀有的贵重金属,多用于特殊钢和合金中,如热强钢和磁性材料。
14、铜(Cu):武钢用大冶矿石所炼的钢,往往含有铜。铜能提高强度和韧性,特别是大气腐蚀性能。缺点是在热加工时容易产生热脆,铜含量超过0.5%塑性显著降低。当铜含量小于0.50%对焊接性无影响。
15、铝(Al):铝是钢中常用的脱氧剂。钢中加入少量的铝,可细化晶粒,提高冲击韧性,如作深冲薄板的08Al钢。铝还具有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铝与铬、硅合用,可显著提高钢的高温不起皮性能和耐高温腐蚀的能力。铝的缺点是影响钢的热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16、硼(B):钢中加入微量的硼就可改善钢的致密性和热轧性能,提高强度。
17、氮(N):氮能提高钢的强度,低温韧性和焊接性,增加时效敏感性。
18、稀土(Xt):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71的十五个镧系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但他们的氧化物很象“土”,所以习惯上称稀土。钢中加入稀土,可以改变钢中夹杂物的组成、形态、分布和性质,从而改善了钢的各种性能,如韧性、焊接性,冷加工性能。在犁铧钢中加入稀土,可提高耐磨性。
合金钢_合金钢 -存在状态
合金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硅(Si)、锰(Mn)、铬(Cr)、镍(Ni)、钼(Mo)、钨(W)、钒(V)、钛(Ti)、铌(Nb)、锆(Zr)、钴(Co)、铝(Al)、铜(Cu)、硼(B)、稀土(RE)等。磷 (P)、硫(S)、氮(N)等在某些情况下也起合金元素的作用。
根据各种元素在钢中形成碳化物的倾向,可分为3类:
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锆等。这类元素只要有足够的碳,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形成各自的碳化物;仅在缺碳或高温的条件下,才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
②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锰、铬、钨、钼等。这类元素一部分以原子状态进入固溶体中,另一部分形成置换式合金渗碳体,如(Fe,Mn)3C、(Fe,Cr)3C等,如果含量超过一定限度(除锰以外),又将形成各自的碳化物,如(Fe,Cr)7C3、(Fe,W)6C等。
③不形成碳化物元素,如硅、铝、铜、镍、钴等。这类元素一般以原子状态存在于奥氏体、铁素体等固溶体中。合金元素中一些比较活泼的元素,如铝、锰、硅、钛、锆等,极易和钢中的氧和氮化合,形成稳定的氧化物和氮化物,一般以夹杂物的形态存在于钢中。锰、锆等元素也和硫形成硫化物夹杂。钢中含有足够数量的镍、钛、铝、钼等元素时能形成不同类型的金属间化合物。有的合金元素如铜、铅等,如果含量超过它在钢中的溶解度,则以较纯的金属相存在。
合金钢_合金钢 -钢中作用
钢的性能取决于钢的相组成,相的成分和结构,各种相在钢中所占的体积组分和彼此相对的分布状态。合金元素是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起作用的。对钢的相变点的影响主要是改变钢中相变点的位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①改变相变点温度。一般来说,扩大γ相(奥氏体)区的元素,如锰、镍、碳、氮、铜、锌等,使A3点温度降低,A4点温度升高;相反,缩小γ相区的元素,如锆、硼、硅、磷、钛、钒、钼、钨、铌等,则使A3点温度升高,A4点温度降低。惟有钴使A3和A4点温度均升高。铬的作用比较特殊,含铬量小于7%时使A3点温度降低,大于7%时则使A3点温度提高。
②改变共析点S的位置。缩小γ相区的元素,均使共析点S温度升高;扩大γ相区的元素,则相反。此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均降低共析点S的含碳量,使S点向左移。不过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等(也包括钨、钼),在含量高至一定限度以后,则使S点向右移。
③改变γ相区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般在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能使之发生显著改变。例如镍或锰含量高时,可使γ相区扩展至室温以下,使钢成为单相的奥氏体组织;而硅或铬含量高时,则可使γ相区缩得很小甚至完全消失,使钢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铁素体组织。
对钢加热和冷却时相变的影响钢加热时的主要固态相变是非奥氏体相向奥氏体相的转变,即奥氏体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和碳的扩散有关。合金元素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镍、钴等,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激活能,增加奥氏形成的速度;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钨等,强烈妨碍碳在钢中的扩散,显著减慢奥氏体化的过程。钢冷却时的相变是指过冷奥氏体的分解,包括珠光体转变(共析分解)、贝氏体相变及马氏体相变。由于钢中大都存在几种合金元素的相互作用,致使对钢冷却时相变的影响也复杂得多。仅举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为例,大多数合金元素,除钴和铝外,均起减缓奥氏体等温分解的作用,但各类元素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不形成碳化物的(如硅、磷、镍、铜)和少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钼、钨),对奥氏体到向珠光体的转变和向贝氏体的转变的影响差异不大,因而使转变曲线向右推移。合金钢_合金钢 -区别
合金钢焊条合金钢与碳钢相比含有较多其他元素。合金钢是指钢中除含硅和锰作为合金元素或脱氧元素外,还含有其他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钒、钛、铜、钨、铝、钴、铌、锆和其他元素等),有的还含有某些非金属元素(如硼、氮等)的钢。根据钢中合金元素含量的多少,又可分为低合金钢,中合金钢和高合金钢。而碳钢主要指力学性能取决于钢中的碳含量,而一般不添加大量的合金元素的钢,有时也称为普碳钢或碳素钢。碳钢也叫碳素钢,含碳量WC小于2%的铁碳合金。碳钢除含碳外一般还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按用途可以把碳钢分为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和易切削结构钢3类。碳素结构钢又分为建筑结构钢和机器制造结构钢2种按含碳量可以把碳钢分为低碳钢(WC≤0.25%),中碳钢(WC0.25%——0.6%)和高碳钢(WC>0。6%)按磷、硫含量可以把碳素钢分为普通碳素钢(含磷、硫较高)、优质碳素钢(含磷、硫较低)和高级优质钢(含磷、硫更低)一般碳钢中含碳量较高则硬度越高,强度也越高,但塑性较低。五 : 资本追捧的移动直播海外抢地盘,直播产品发展何去何从?
原标题:直播出海:创业者漂洋过海“抢地盘” 一大波made in China网红美女要占领全球
“未来趣娱不会做国内市场,我们定位是关注海外95后的娱乐平台。”Next Entertainment(未来趣娱)CEO、Funlpus趣加集团创始人Andy Zhong很坦白表示,“国内直播模式优于国外,在国外可以很好复制和借鉴。”
1月5日,由映客和Funlpus趣加集团共同创立的未来趣娱宣布获得金沙江创投、梅尔菲德投资公司及Signia Venture Partners等2500万美元A轮融资,其旗下直播平台MEME直播首次正式在内陆亮相。早在去年10月,MEME直播就在台湾试运营,近期还将进入日本、韩国、美国等市场。映客创始人奉佑生直言,MEME直播就是映客的海外版。
(MEME直播截图)
近日腾讯也在香港、马来西亚和泰国,推出直播应用“VOOV”。据悉,该应用曾一度登顶香港App Store下载榜首。就东南亚市场而言,较知名的直播平台还有“It’s Me”、“Live.me”、陌陌和“Nonolive”等直播类应用。就连中东市场,也有中国创业建立的7Nujoom直播APP。
直播出海:Copy to China到Copy to America
当下,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有7亿,PC互联网用户有3亿,有4亿人只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而美国PC用户和智能手机用户基本是重合的。加上国内90后、95后的崛起,各方不断跨界融合,在这种特性,激发出了更符合原生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微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 年后,中美互联网出现了黄金交叉。美国在PC时代的优势,逐渐被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所取代。微信先做了订阅号,Facebook到2015 年才开始做,差了两三年。火了几年的直播,也逐渐被国外Facebook、Twitter等等效仿。某种程度上,Copy to China变成了Copy to America。
网络环境和手机硬件都为直播类产品奠定了市场基础。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娱乐精神及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都非常符合直播类产品的发展。
据了解,在台湾较火的直播平台有王思聪投资的17直播、Live.com等,MEME直播刚上线2个月表现也较好。在趣加集团的游戏主业务的影响下,Andy把游戏中的社交性也融入其中。伴随主播经验值不断成长,游戏性更强下,更易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打赏体系只是一部分,就像游戏中,付费用户和和不花钱的玩家一样能玩的很好。只要订好规则,用户体验时都会很享受。”
很明显,香港、台湾逐渐成了创业者和国际接轨的“试验田”。如香港全民快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主打明星视频、演唱会直播直播应用“It‘s Me”,在泰国区上线以来,连续多日居iOS娱乐类下载榜Top1,2016年6月8日登顶iOS免费下载总榜Top1。
Andy用“试点”来形容未来趣娱在台湾市场的发展,这个选择原因也不言而喻。总体来讲,台湾和内地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外来文化,一系列的尝试下更易出现新的东西。相比大陆虽然台湾互联网发展较慢,但相对竞争者较少。言论较自由的环境下,新一代对社交需求旺盛。台湾本身市场具有国际化等特点,更容易和国际接轨。
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而东南亚等国并不意味着完全落后。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越过了PC阶段直接进入移动智能手机时代,跳跃式的进阶,裂变中身处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跃跃欲试。
海外直播现状
提起海外直播,不得不说“直播鼻祖”Meerkat,但它的命运并不好,可谓兴于Twitter,衰于Twitter,发展仅18个月便走向了末路。
起初Meerkat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来自Twitter,用户可以使用Twitter账号登陆Meerkat,并发起直播或者分享内容,走红后迅速获得了百万级用户。2015年3月,其获得了来自Greylock Partners等风投机构给出的1200万美元投资,估值达到4000万美元。
但Twitter也看到了直播甜头,通过之前收购的Periscope推出了直播相关业务,并封杀了 Meerkat。2015年5月,Meerkat尝试支持Facebook账号登录,其希望利用Facebook的社交优势再次崛起。然而,3个月后,Facebook开始测试Facebook Live。无法和Twitter和 Facebook两大社交巨头直播业务相抗衡,2016年10月,Meerkat CEO Ben Rubin向外媒表示,决定放弃直播视频社交网络业务。
2016年2月,Facebook开始推出其视频直播Facebook Live。并快速将其推广至30余国家和地区的用户。4月,Facebook已将这项服务放在了其应用内部的显要位置。毫无悬念,依托Facebook强大的熟人社交流量,快速成为主流直播软件。
此外,Facebook将推出一个新功能“Facebook Live 360”(环景直播视频),用户看到直播的视频内容,可以使用鼠标或者改变智能手机的角度,观看到全视角的场景。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也宣布在近日推出直播,在“搜索”页面增加了“Top Live”选项,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做自动推荐,用户能在此对直播内容做查找,但其直播和“Top Live”搜索功能只能在美国地区使用。
除了基于社交平台上的直播,专注游戏直播Twitch更垂直精准。Twitch是一个面向视频游戏的实时流媒体视频平台,前身是Justin.tv,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打造一个电子竞技视频平台,后续发展过程中,也添加了脱口秀等娱乐直播内容。2014年8月,亚马逊以约9.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其所有流通股。
直播软件核心是社交,严重依赖着入口和传播渠道。相比较国内市场,海外直播平台数量少了太多,基本都是兴起于原有社交平台,但竞争同样激烈。很多新秀刚起身,就逃不开被收购或者打压的命运。Facebook、Twitter、Snapchat的强势入局,大平台挤杀对手优势可见一斑。
国内直播现状:洗牌、混战、前赴后继
回看国内直播,在一次次政策的“洗牌”下,渐趋于规范化,后来进入者相对受限较大。同质化的影响下优质内容,头部IP也不断被争抢。随着一下科技5亿美元E轮融资,似乎在直播领域画下了分割线。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计27起投融资,涉及金额超190亿人民币,30多家家投资机构参战,其中不乏BAT及上市公司。除此之外,巨头们也纷纷布局自己的直播平台,去年疯抢顶峰时至少有300多家直播平台。据方正证券预测,2020年直播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移动直播市场将达295亿元。
直播出海:创业者漂洋过海“抢地盘” 一大波made in China网红美女要占领全球
国内外综合来看,直播行业盈利模式趋于明朗,但尚未形成闭环。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户打赏分成。以映客、花椒、一直播平台打赏为例:打赏金额超过50万的土豪有1084名,其中映客土豪最多,一线城市占43%。据《2016直播行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土豪总共打赏15.148亿元人民币,61%的打赏金额在50-99万之间;
2、插片广告。如Twitch平台,主播可以在自己直播的间隙休息时间,选择让播放广告。广告收益大部分归Twitch,也有一部分归主播本人;
3、与赞助商合作。如映客在天猫“双11”期间,拿下其移动直播领域唯一战略合作伙伴。还创新了一系列直播营销新玩法:代言人直播、“最红主播”选拔赛、一键进入主会场、开播就发红包、天猫专属虚拟礼物“买买买”等;
4、电商等广告收益。如此前AB直播2小时卖出1万支美宝莲口红;
5、线下活动。如Twitch和游戏设备厂商等的活动以及官方线下活动的收益。
结语:
虽然直播行业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除了头部较为出名的几家,新入的企业很难再插足。背后资本方支持是关键,但平台优质内容也很重要。暴力、色情内容的管控,同样是国内外所有直播平台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内一波波清洗,巨头们试水后国内外一步步的卡位,移动直播迎来了它的2017年。
本文标题: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特征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