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印象派绘画-传统绘画构图与印象派绘画构图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7-09-08 所属栏目:leonidafremov作品

一 : 传统绘画构图与印象派绘画构图的变革

【摘要】 本文从绘画形式反映特定创作观念的角度,通过对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绘画所形成的充分表达主题的构图传统,以及印象派绘画通过寻求构图形式的随机性,对这一传统所形成的突破;并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构图与传统绘画构图的主要异同,从而揭示印象派绘画构图所体现的现代艺术观念及其对现代绘画产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构图;印象派;理想化;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产生以前的西方主流绘画虽然面貌不同,风格各异,但一直承传着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完美再现现实美和表现深刻主题的传统,所以现代绘画界一般都将其看作传统绘画,使其与注重形式探索的现代绘画相区别。美术史上一般不把印象主义画派看作是现代派绘画,但无论从其对传统的对立的激烈程度来看,还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范围来看,都应当将其划规到大的现代绘画的范围里。尤其是印象派绘画构图形式中所体现的一些艺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艺术有相一致之处,是最早冲破传统艺术藩篱的超越时代的创新实践。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构图
绘画从原始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发展,不断丰富和成熟,从最原始的松散随意的构图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纯装饰构图,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与表现相结合的构图,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丰富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审美意识。
一般而论,中国到魏晋时期、欧洲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相继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随即产生了比较成熟、完美,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因素,在画面上寻求围绕意象表现的“经营位置”。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更重视现实中的美的把握,在绘画构图中溶入了科学的透视法,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并更重视绘画主题的完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理想化的构图模式,并在欧洲绘画中形成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在构图的理想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达·芬奇是最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大师,他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在艺术、力学、解剖学及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由于他将科学思维引入艺术,对绘画构图及人物造型研究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在构图中,特别善于运用稳定、饱满的三角形结构,使画面形象之间产生力学中三角形般的稳固关系。如《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图1)这幅名作,大师就别出心裁地将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三个人物加一只羊组合在一个三角形框架中,既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又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结构。后人在人物、静物绘画中常用的三角形构图可以说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这种创造。
稳定是绘画构图的第一法则。中世纪的宗教画像中,虽没有刻意追求画面的稳定,但出于对神的崇敬,神的像一定要安排在画面的正中部位,这自然就形成了端正稳定的构图结构,即所谓“偶像式”构图。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有“偶像式”构图特征。其结构是对称的,非常平稳,但与一般宗教画不同的是,大师在构图上做了很多精妙的安排,他用透视线引导观者视线到画面正中耶稣的形象上,还巧妙地运用耶稣后面的窗户衬托耶稣的形象,取代了一般宗教画用头顶光环突出耶稣和圣人的方法。既有力地突出了耶稣的形象,又很好地把神灵与现实联系起来。另外,画面中分列耶稣两旁的十二门徒错落有致地形成起伏线结构,在平稳的构图中,这种起伏线结构有效地丰富、活跃了画面,很好地表现出画中人物情感的波澜,也反衬了端庄平静的耶稣形象。
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和弗朗西斯卡等也都非常讲究构图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画面造型的坚实严谨,在创造出具有理想化特点的构图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一种追求构成性的风格倾向,对后世有显著影响。17世纪的维米尔、18世纪的达维特以及19世纪的安格尔、米勒、塞尚等都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风格传统,而20世纪的一些追求平面构成的绘画更是将这种构成原则演绎到极致。
在构图稳定和突出主题结合方面,大师的绘画与宗教画也有一致性。达·芬奇强调画面要单纯,使主题鲜明突出。他曾指出:“在历史画中,千万不要在人物和背景上加繁琐的装饰,从而混乱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或者背景的本质特征。”显然,大师强调的单纯性是包含了绘画的装饰功能和主题表现功能的,是以对绘画形式充分研究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绘画形式表现主题的要求。不是一味追求画面的装饰性、丰富性,也不是一般的偶像崇拜,而是从艺术层面探讨绘画手段对主题的表现,真正使充分表现主题成为绘画构图中的最为重要的原则。
与达·芬奇同样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构图也非常讲究构图的稳定和主题的表现,而在主题的表现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女性化的柔和与优美。如代表作之一《椅中圣母》一画,不仅画中圣母子形象刻画非常优美,而且其S形结构的运用堪称经典。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同样优美的造型中隐含十字形结构,既与所表现的宗教教义相吻合,又使构图形式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左右两边人物服饰外形的刻意变化,使画面避免了十字形对称结构所容易产生的呆板,也使这幅画成为对称中求变化的典范之作。
拉斐尔在构图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基督变容》一画及其草图(图2)中。这幅画巧妙地将几组人物组合在三个圆形框架中,三个圆形下大上小,沿统一轴线上下串连,很自然地产生向上升腾的感觉,很好地表达了基督复活升天的主题。而草图中的圆圈、轴线等辅助线条则清楚地证明了作者的这种构思。
有的画家更善于表现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主题,而出于这类主题表现的需要,构图结构就要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如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与上述大师相比更讲究动感与力量的表现,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如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的构图中有一种椭圆形的涡旋状结构框架,既体现出近乎圆形的饱满完整,又产生一种旋转的感觉。作者正是运用这种涡旋状运动的形式感,很好地表现了画中人物有的上升进天堂,有的下降入地狱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的满构图式和富有动感表现的风格带有一种原始性,也有北欧民间绘画的特点。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格吕奈瓦尔德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这种构图特点。构图有较强的动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这种构成风格对现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有显著影响。17世纪的艺术继承并发展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成果。像伦勃朗、维米尔、委拉斯贵支等都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文艺复兴画面稳定,主题突出的原则。而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的作品更多地是继承了米开朗基罗动感强烈的构图,其代表作之一《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图3)也是非常富有动感的作品,同时又是将动感与稳定感完美结合的典型作品。在其动荡的画面中,人物和动物纠缠在一起,丰富多彩的形与色都融化在整个运动之中,为了加强劫掠的主题表现,画家强调了各重要形象的高大与动感,还把地平线压得极低。我们知道,地平线压低会显得形象更高大,而正在运动中的高大形象必然会给人带来紧张感和压迫感;为了加强不稳定感,画家运用了一个倒三角形——一种最不稳定的结构,但为了画面的统一与完整,画家又使画面全部形象抱成一个圆形,使构图非常饱满,这种巧妙地将圆形与倒三角相结合的结构完美地使动荡与秩序统一起来。
但无论是稳定的还是动感的构图,绘画构图走向成熟以后逐渐形成一些原则、一些规范,无论表现什么样的绘画效果,画面的构图整体上都是要具有一种完整的结构,尤其是这种结构应当很好地体现理想化的美、运动以及作品的主题。
这一构图传统直到19世纪仍得到发扬光大。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图4)是突出的例证。构图中运用了显著的起伏线结构,在人物形象高低起伏中,以高点突出了主要的人物,高低起伏又产生了类似于波涛起伏的动感。同时,德拉克洛瓦在画中还运用了辐射线结构,运用向外扩散的辐射线结构很好地烘托了画面火热的气氛,强调表现了画面中扩张性的力。这些手段对充分表现法国革命斗争的主题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从多位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构图运用是非常精心而考究的,已完全摆脱了早期绘画的随意性和装饰性,以及一般宗教画的简单呆板。体现出围绕主题的表现而进行的缜密严谨而又灵活多样的组合与建构。而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透视线集中指向耶稣、明亮的窗户衬托耶稣,以及两旁动态的门陡形形象与稳重端庄的耶稣的对比等;再如拉斐尔《基督变容》一画中三个圆形串连制造出向上升腾的感觉,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涡旋状结构产生上下旋转的效果,以及鲁本斯在《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们》中、德拉克洛瓦在《自由领导人民》中以完整的构图表现剧烈的动荡等等,无不体现了构图形式对特定主题的巧妙、独特而又充分、给力的表现。
二、印象派绘画构图的变革
随着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19世纪欧洲的绘画开始有了较显著的变化,产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新的流派。但对传统绘画冲击最大的还应属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在造型方面,风景画松散的用笔,人物画平面化、简练的造型,都体现出对传统的、权威的古典式绘画造型的反对。但如果说单从印象派绘画的造型还不足以说明其对抗传统艺术的程度的话,那么,印象派绘画在构图形式方面的变革则可以从根本问题上提示其反传统、“解构”传统的意图及其主要手段。印象派在构图方面,真正实施了对传统绘画构图原则的冲击,实施并完成了对绘画构图传统的“解构”。从直观效果上看,代表性的印象派绘画确实没有了传统绘画构图中的严谨的结构,感觉相对松散、无序。即使其中有一些结构秩序,也与传统绘画不同,像是将传统的结构秩序打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而从观念上,印象主义作为一种绘画观念,也像后来的解构主义一样,对传统艺术哲学观念、正统原则和标准发起挑战;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尤其是后者非常符合印象主义的构图原则——反对传统的整体统一的构图原则,创造一种松散的和不确定形式感觉。
印象派的绘画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与传统绘画观念相对立的倾向,反对理想化且程式化的古典风格及其构图模式。而是从某种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自然朴实的精神,以及当时的一些新的艺术思潮,重视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构图中强调灵活性和偶然性,因而形成了对理想化构图模式的一种反对倾向。如德加的一些作品,以及马奈、莫奈的作品。其构图都带有近乎随意的、非理想化的构成意向。这种非理想化倾向明确表明印象派画家们具有一种反传统的气质,并非常干脆地打乱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构图原则,使文艺复兴以来各种经典的构图模式作古。
印象派绘画的构图对传统构图观念的突破主要在于重视构图的随机性和有意识的反常规性等方面。这些构图更贴近生活,有的似乎是生活中一个很偶然的片断,没有作任何艺术上的处理。但事实上这正是艺术家们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念。
中国写意画虽然讲究随机性,逸笔草草,挥洒自如,却从未放松对构图的内在法度的要求。谢赫在“六法”论中强调绘画要苦心经营。只不过这种法度是由画家在心中掌握,看上去不存在经营,实际上经营就在其中,所谓“胸有成竹”也就是这个意思。
印象派绘画的构图看上去是随意选取现实中的一角,在画面上不进行严谨的组织。但应当说印象派绘画并不是不讲构图,而是不按传统构图要求组织构图。其构图也是很讲究平衡与完整的,如马奈的《圣拉扎尔车站》(图5)一画,把“母与子”这种传统性的题材放在一种很偶然的情境中,母亲与女儿一左一右,形成一种对比变化中的均衡;小女孩背对观众,没有老套的那种“亲情”表达,背景也是简单的平行垂直线构成的栏杆,产生一种平面化的效果;莫奈的《草垛》(图6)画面也是在对比变化中形成均衡;画面中没有优美而意味深长的景物,只有非常平常的两个草垛。
印象派绘画很多作品表现的都是现实中某个非常普通的角落,或某个非常平常的场景,但却都平易自然,有着更强的亲切感。这都体现出印象派画家反对传统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绘画本身的表现语言特性的艺术观念。而其构图仍然讲究相对平衡,在构图最基本的原则上与传统绘画构图无二。而正是由于对文学性主题的强烈排斥,使传统大师们那种围绕主题对构图所做的精心安排不在了,画中的复杂而精妙的关系没有了,画中展示的只是对现实的某种随机的截取,和对自然的关系有意识的保留。马奈在绘画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追求,他寻求一种平面构成的造型语言,从形式上看是达·芬奇、弗朗西斯卡、维米尔等构成性风格的发展,只是画面中没有这几位大师那样深遂的主题表现,而是追求一种鲜活生动的直观效果,具有其独特的轻松与洒脱的气质。雷诺阿、惠斯勒等印象派人物画家也有类似的倾向。
概括地说,印象派的这种随机型构图其随机型特性体现在鲜明的现实性和非理想化的直观性等方面,其视觉(效果)特点是自然、生动、灵活。
后印象派及随后一些画家许多作品的构图也是这种随机型构图的延续,但同时为构图输入新的内容。如塞尚造型的坚实感及对绘画本质的新的思考,高更在太平洋中荒蛮岛屿上寻求的原始性和东方趣味,荷兰人凡·高鲜明的色块和跃动的线条图,劳特累克的具有表现性的构图,以及博纳尔、维亚尔具有装饰性和平面构成性质的形式等。
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艺术观念和造型语言有新的研究,提出要把客观物象概括为几何形体,简化物象,揭示其本质性结构。这种思想对立体主义及整个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
可以说这种随机型构图是艺术形式发展成熟后,向新的方向发展的标志。是现代艺术的开始。而塞尚有关本质性结构表现的思想则使这种发展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凡·高和高更等的[www.61k.com]艺术创作则各自为这种新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三、印象派构图变革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构图是绘画结构形式的直观体现。而作为绘画的形式,也与绘画的内容密切相关。印象派在构图上的改变实际意味着整个绘画观念的改变。
印象派画家们的变革是多方面的,但将其联系起来看,这些变革都是基于绘画审美观念的转变。印象派画家们是出于一种对已有僵化了的传统模式——尤其是传统构图模式的反感,以及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的关注。人们比较重视印象派在造型、色彩以及题材等方面的突破,因为这些是显而易见的。但构图方面的突破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因而往往不被重视。正如上文中与传统经典绘画的构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印象派的构图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绘画构图的原则界线,形成完全不同的建构模式。而这种新的构图模式是与新的题材、新的造型、色彩感觉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创新的内在支撑,又是各种创新的必然结果。
之所以说是各种创新的内在支撑,是因为构图是绘画形式的基本框架,体现出绘画中各种形式因素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体现形式与题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或者可以说一幅绘画作品中的所有因素都要通过构图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画家要画一种新的题材,用一种新的造型及色彩表现手法,往往需要一种新的构图样式,不然就成为旧的绘画的翻版。比如说,印象派画家画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理想化的、典型化的,完全自然——甚至是偶然的现实情景,一方面其形与色要更直接地反映画家的即时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完全不受限制地从现实中截取偶然性的片断,没有任何人为组织、设计的痕迹。这样才能体现绘画的真实与自然。
之所以说这种构图是各种创新的必然结果,是因为重视即时感受的创作方法体现出一种绘画审美观念的完全转变,完全否定或者说“解构”了已有的正统的审美观,形成一种对自然的、鲜活生动的现实事物的审美追求,这样的追求所产生的画面必然不同与传统绘画中的精心设计与组织,而是一种新鲜生动的直观感觉。
西方美术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都在理性地探寻和谐完美的艺术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在和谐”的美学理想,并以“数”的关系理解和谐的形式,发现了在艺术界影响深远的“黄金分割率”。柏拉图则从思辩哲学的角度将这种“数理形式”解释为“理式”;亚里斯多德则进一步提出了“质料”与“形式”的哲学概念,而罗马诗人贺拉斯从艺术角度将这一对概念明确阐释为“合理”与“合式”。
“所谓‘合式’(decorum),又译‘得体’、‘妥帖’、‘妥善性’、‘工稳’、‘适宜’、‘恰当’、‘恰到好处’等,是贺拉斯对艺术形式的最高要求,体现了古典主义典雅方正的艺术原则。”[1]121一切都必须依照一定的规矩、准则,艺术表达应当“尽善尽美”。[2]139
总之,从古希腊、罗马以来,思想界、艺术界都认为美是和谐的“数理形式”,或是精神理式的外化,是“尽善尽美”的符合规矩的形式。这一思想对整个西方美学及艺术影响极大,也“可以说塑造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基本品格”。[1]51因而可以理解达·芬奇等文艺复兴艺术家在绘画构图方面所做的深入探索。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思想界、艺术界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前文中提到的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叔本华、克罗齐、弗洛伊德等都从不同角度着重研究了感性心理现象方面的问题,掀起了非理性主义的热潮,艺术界也产生了重感性形式,轻思想内容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及其他新思潮,直到现代主义的产生。而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思辨理性哲学则受到了普遍怀疑与轻视。
印象派的绘画从题材内容上看与同时代的现实主义绘画类似,体现出明显的直接反映自然的倾向,而且比现实主义更加排斥绘画中的主观感情。这与传统绘画强调理想化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而在表现形式上,印象派绘画也完全不受传统规范的约束,排斥传统绘画的构图原则,以及常用的造型和色彩方法,力图从各个方面与传统绘画相区别,表达全新的艺术感受。应当说印象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艺术观。印象派绘画产生时正是法国文学艺术界“自然主义”产生影响的时期。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著名作家左拉。左拉早期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趣向,如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等都带有对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的模仿。后来,他逐渐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产生兴趣,同时受到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作家在写作时应以科学实验式的方法,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
从史料中看,左拉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奈也有过交往。他们和大多数印象派画家都属于处于上升阶段的中产阶级及市民阶层的代表,不满于贵族和上层文化的规范与惯例,力图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及他们的个性。他们经常交流思想,并通过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从不同角度体现他们的共同认识:就是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自已的眼光看世界,真实地反映直观的现实。莫奈的《日出·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画中什么素描造型,什么高雅的美,什么完整的构图,统统都被打破了。尤其是构图方面,完全依据直观的感受、即兴地组织画面,与传统绘画的构图相比,整个画面感觉飘忽不定,画中没有清晰的形象,没有前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或题材也都不见了”。[3]221从而使传统的结构模式完全解体。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反传统的艺术观念还有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和印象主义二者是否有相互的直接影响难以考证,但在核心内涵上印象主义与唯美主义还是有一致性的。二者应当说是一个大的反传统思潮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唯美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就是艺术的非功利性。也就是唯“形式”为美,寻求超功利的、不负载任何政治或道德或思想的“纯粹形式”美。而在绘画创作中,印象派的绘画在当时迈出了追求艺术的非功利性的最早、最有影响的一步。如前文所说,印象派绘画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都注重绘画形式因素的探索,而有意识排除传统绘画中文学性主题的表达。如马奈的《圣拉扎尔车站》(图5),莫奈的《草垛》(图6)等,都刻意表现现实中带有偶然性的、看上去无任何主题思想的情景。而正是为了表达这种偶然性和无主题性,作品的构图也相应地体现出随意性。
在传统绘画中,人物画就要表现神圣的或高贵的人物形象,风景或景物也要体现高贵的人们生活的环境及所用物品,或者非常典雅优美的景物。而在19世纪,这种传统一再被打破。库尔贝、米勒把社会最底层的打石工、农民搬到画面上,已引起上层社会的愤怒,而莫奈把毫无高贵典雅之美的草垛、日出时无具体形象的“印象”等郑重其事地画到画面上,同样是一场反传统的革命。而且由于这种革命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所以从艺术上看,比现实主义库尔贝等画家们的革命更加深刻彻底。而与“偶然性”的内容相适应的随意松散的构图则在这种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这种随意松散的构图不是随意乱来、简单拼凑,相反的,是画家带着对艺术的非同一般的虔敬和责任感,很有目的性地进行的全新探索。与传统绘画构图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更多的是在寻找不同于传统绘画主题的基础上,寻求不同于传统绘画观念的构图,他们有意识地在现实自然中寻找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感觉,并忠实于这种感觉,致力于将这种没有传统绘画模式痕迹的感觉充分地体现于绘画形式中。
印象派画家正是这样的改革者,力图推动绘画进一步体现感性和直接感觉的表达,从而体现绘画不同于文学及其他艺术种类的独特性。这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印象派画家在色彩和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创新也是非常显著的,但围绕新的创作理念所进行的构图上的创新则是印象派绘画创新的最核心部分。因为这种创新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相对固定的模式的更有力的冲击,是向注重形式创新的现代艺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佟景韩,等.欧洲19世纪美术·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志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 :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绘画艺术:现代印象派白俄罗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leonidafremov(1955-),中文常翻译为李奥尼德·阿弗莱莫夫,白俄罗斯画家。继梵高之后,当代最著名的现代印象派艺术家。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其作品主要用调色刀与天然油料的搭配在画布上作画。以刀作画,他的绘画[www.61k.com]技巧、色彩上的层次运用纯熟浑厚,令人惊叹。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leonidafremov生于白俄东部的维帖布斯克城,毕业于该地同名艺术大学,这所大学是由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马克·夏加尔创办的,惹眼的是合伙人中的名字——超感性主义(Suprematism)的创始人马勒维奇(Malevich)和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在那个令人烦恼的年代,LeonidAfremov发现只有共产主义题材海报才能在苏联卖得掉,在1990年他只得去以色列发展,2周内他在那里找到一份广告公司制作户外广告的差事。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交货前夕,这个倒霉的人的工作室被抢占并毁坏了,而后他移居美国,现居佛罗里达州。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阿佛瑞莫夫(Leonid Afremov)使用调色刀代替画笔来描绘风景、城市和人物,创造1种独特的风格,用色大胆、明亮,传达他的乐观,他的雨天画作尤其出色,总能一扫雨天的阴霾, 而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129@365绘画艺术:白俄罗现代印象派斯画家leonidafremov作品

三 :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虽还具呆板僵硬痕迹,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再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20-1590年的手法主义画家不关心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对形式因素予以极大的热情,热衷于表现扭曲的体态、奇特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反映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审美精神相异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古典主义绘画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枫丹白露”。“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再加上物理光学,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空气中的色彩变化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比如说,同样是教堂,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就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阳光灿烂的时候,物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响,会偏光源的色调,而背光或投影也并不是灰色的,而是有丰富的色彩构成;再比如说,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黄色,而笼罩在金黄色里的树干和石头展现的并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画家们将这些色彩规律运用到绘画里,“色彩学”也就运应而生。

印象派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主义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科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日本,英国,中国,西班牙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

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代表画家:凡高,塞尚,高更。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满印象派过于客观的描绘世界,停留于对物体表面光色的兴趣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铸管化的客观。

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的后期。换句话说,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与印象派本质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一个艺术派别。后印象派包括许多艺术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凡高和高更。后印象派的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主张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派主要是不满意印象派主张的对光与色的客观追求。它强调绘画要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在主体描绘上通常都进行夸张与变形;另外它也不太赞同印象派只对外光的追求,而把绘画场景转向室内。

后印象派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可明显比新印象派大的多的多了,它是现代绘画的重要奠基,是野兽派、立体派、象征派、表现主义等现代画派的模糊前身。

四 :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www.61k.com]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虽还具呆板僵硬痕迹,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再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20-1590年的手法主义画家不关心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对形式因素予以极大的热情,热衷于表现扭曲的体态、奇特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反映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审美精神相异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古典主义绘画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枫丹白露”。“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再加上物理光学,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空气中的色彩变化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www.61k.com]比如说,同样是教堂,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就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阳光灿烂的时候,物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响,会偏光源的色调,而背光或投影也并不是灰色的,而是有丰富的色彩构成;再比如说,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黄色,而笼罩在金黄色里的树干和石头展现的并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画家们将这些色彩规律运用到绘画里,“色彩学”也就运应而生。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主义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科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日本,英国,中国,西班牙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www.61k.com]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代表画家:凡高,塞尚,高更。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满印象派过于客观的描绘世界,停留于对物体表面光色的兴趣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铸管化的客观。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的后期。换句话说,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与印象派本质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一个艺术派别。后印象派包括许多艺术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凡高和高更。后印象派的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主张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派主要是不满意印象派主张的对光与色的客观追求。它强调绘画要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在主体描绘上通常都进行夸张与变形;另外它也不太赞同印象派只对外光的追求,而把绘画场景转向室内。

后印象派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可明显比新印象派大的多的多了,它是现代绘画的重要奠基,是野兽派、立体派、象征派、表现主义等现代画派的模糊前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本文标题:印象派绘画-传统绘画构图与印象派绘画构图的变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797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