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5-08 所属栏目:教案

一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
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层。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二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二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二

江北中心小学 乐碧云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 学生合作学习。

(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 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 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 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 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 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 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 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 汇报学习成果。

2、 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 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 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莲山课件)地址 www.61k.com
本文转载


三 :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抓住“问答”,反复演练,突出教学的层次性,逐步推进,达到不露痕迹的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古诗,领悟古诗文字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背诗,介绍作者。

1、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松树下面交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学生说出是《寻隐者不遇》后,就由他(她)带领大家一起背诵。

背诵后屏幕上显示出诗文。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贾岛的了解。

(贾岛,唐朝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为僧,遇韩愈后还俗。他以推敲文字著称。)

请学生讲讲关于“推敲”的著名典故。

二、讲述诗意,深入探究。

1、喜欢推敲文字的贾岛用区区20个字,讲述了他寻隐者不遇的经历。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谁问?(贾岛。)谁答?(童子。)

问的话写出来了吗?(没有。)

贾岛曾写过这样几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让我们都来当他的知音吧,我们一定会体会到他这首诗的妙处。

让我们从童子回答的三句诗,来推想贾岛是怎样问的。

“言师采药去。”——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即“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去哪里采药呢?即“采药在何处?”

“云深不知处。”——到底在山的哪个地方?即“山中何处寻?”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确诗中隐含着三番问答,共六次对话。老师以诗人语气来问,学生一起接作答的诗句。

三、反复演练,循序渐进。

1、一“问答”,熟悉内容。

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练习分角色问答。

2、 二“问答”,体会情感。

指名上台表演“三番问答”。

表演后,老师通过采访“贾岛”进行点拨:

①当你听到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扮演贾岛的学生可能会说:“唉,真不巧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采药的目的想像隐者的为人,他隐居山林仍不忘利用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这无疑是贾岛敬仰隐者的原因之一。在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再请“贾岛”说说心里话,表达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②当童子指着眼前这座山,说就在这座山里的时候,你的心情又变得怎样?

(又生出了一丝希望。)

③当听到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师父在什么地方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彻底失望)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小节:三番问答中,贾岛的情感也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而后变得失望,后来又产生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了。

请这两位同学再次表演“三番问答”。“贾岛”的语气要反映内心情感的变化,可以加上自言自语。

3、 三练“问答”,具体描述。

《<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教学设计_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这次换两名同学表演,由其他同学添加提示语。提示语要描写出人物神态、动作或讲话的语气。提示语的位置还要有所变化,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前,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后,还可以在人物语言中间。

四、聆听音响,想像环境。

1、 我们再来看看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松、药、山、云)

2、从这些景物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味景物具有象征意义,能衬托隐者的高洁、飘逸的品格。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带有鸟鸣声的自然音响,让他们展开想像,还仿佛看到什么景物。

简单描述自己想像的自然环境。

4、说一说作文在什么地方可以加进景物描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可以加在文章开头、结尾或童子说到“就在这座山里”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烘托诗人来时喜悦、急切的心情,还可以暗中衬托隐者的品格。)

五、自由表达,改写古诗。

1、通过刚才的想像,我们可以把这篇20字的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哪些内容呢?

(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

2、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自己那支小神笔,寻觅着诗人的足迹,开始你快乐的创作之旅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

六、朗读作文,共同评赏。

1、 可由观众点播,也可自告奋勇,同学上台朗读习作后,师生共同评赏。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文,关注对话描写的几种不同句式的标点使用情况。

2、修改作文。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来自第一范文网。

四 :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最新文章:


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新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五彩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穿越昨日与明天的思考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五 : 古诗两首学后感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是啊,如果你读了许多书,之后会变得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走到哪里都不怕有任何的考试。而今天,我就学习了第22课古诗两首,可都是关于书的哦!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告诫自己儿子子聿的古诗。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写的是陆游与儿子子聿议论书上的东西。说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时候,是全力以赴的。小时候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与心血,只有到老时才能有所成就。而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给子聿说的理。陆游说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想深入透彻地理解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时间才能得到真知。在这首古诗里,诗人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观书有感》也是南宋着名的诗人朱熹写的一首说理诗。是诗人在读书读累时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池塘所写下的一首骑士后人的诗。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写景的。衬托了方塘的静,顿时使方塘为之生色。而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作者谈体会。只有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水,才能使池塘更加清澈。这首古诗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开阔心智,明晰事理;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这两首古诗都让我受益终生,只有读书才能知识渊博。正如那一句俗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六年级:方紫铱

本文标题: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74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