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们告诉大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吧!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本文仅就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www.61k.com”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其中规定:威廉三世死后,若无子,王位则由詹姆斯二世的幼女安娜继承。安娜死后,若无子,王位则由忠于新教的汉诺威选侯继承。同一法案又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 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到汉诺威乔治一世(1714年- 1727年)统治时代,英国内阁制始告形成。1721年,辉格党成为议会中多数党,其领袖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他经常主持召开内阁会议,位居其他大臣之上,实际等于首相。因此,沃尔波尔开创了政党领袖为首相的先例。1742年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他便同内阁其他成员集体辞职。从此,在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这种责任内阁制度,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亦称政党政治。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二、适宜资本主义滋生、繁衍的社会环境
英国的农村经济,较其他国家具有更加深刻的商品化性质。14世纪末,英国废除了农奴制,从此,绝大多数农民成为具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农民拥有余粮,也就有了一定的购买力,有了市场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国农村还兴起了外向型的养羊业。英国西部、北部地区降雨量大,年均达 1000毫米,日照少,平均只有3-5小时,故谷物易受涝灾,而牧草却生长茂盛,这些地区成为英国的畜牧地带。英国又是一个岛国,海岸线长达11450公里,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农民市场意识的产生、养羊业和农村工业的兴起,农村市场的开拓,表明英国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已开始被新的商品经济关系所取代,封闭的农业社会模式已开始被突破。
在传统农业经济解冻的同时,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由于养羊业获利丰厚,英国一部分贵族便乐于以新的方式经营牧场,从而走上资产阶级化的道路、成为新贵族。15、16世纪,英国又发生两起重大的事件,给旧的封建贵族以致命的打击。一是1455-1485年长达三十年的“玫瑰战争”,英国南北两方的贵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内战,使旧的封建贵族已相互残杀殆尽。二是亨利八世从1509年开始推行的宗教改革。在这场宗教改革中,共封闭了3000所以上的修道院,没收了约占全国耕地1/6的天主教会的土地。这些被没收的土地,通过封赠、低价出售途径,大都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确立了国教,最终清除了另一股强大的封建势力——天主教教会。
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的转变。在英国,人们对市场经济已不感陌生,整个社会环境都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市场,参与竞争,快快发财。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三、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和黑奴贸易
英国原始积累的规模,使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其途径主要包括: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
(一)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用暴力和经济强制剥夺农民,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同时也成为一无所有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圈地运动使英国实现了一场极为深刻的农业革命,时间上有又超前于工业革命,意义巨大,它摧毁了农业社会的基础,把广大农村改造为工业社会的大后方,它带动了土地贵族的资本主义化,使贵族的资本主义化更加普遍,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英国农村涌现出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农场、大牧场,给新兴大工业提供了必须的谷物、肉食和羊毛,在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廉价的雇佣劳动者,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而且也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二)殖民掠夺。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获得了制海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后,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对印度的劫掠。在七年战争后的十年间,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高达十亿英镑之多,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美洲和澳洲,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英国人在黑人奴隶贸易中所获得的暴利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非洲捕捉黑人,然后运往急需劳动力的美洲出卖。每次买卖奴隶都能获得巨大的利润。七年战争后,英国几乎独霸了世界奴隶贸易市场。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贩子,有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二 :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兴起
兴起背景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1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1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1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他们像走私掠船者一样行动,差不多就是海盗了,因此,如果他们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他们和她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这样一来,女王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因为她把它看作发展国家的1种方式。但是,这些新加入的竞争者,显然抢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以遮天蔽日的骇人威势,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1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1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1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兴起的前提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1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2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3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2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2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
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至于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更为普遍了。所有这些,意味着英国资本主义结构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成熟。
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样就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讲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16世纪以前,整个欧洲都受到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培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从中获得知识,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培根看来,知识并不像经院哲学那样只是空谈,严重地脱离实际,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识之所以成为力量,就在于它能起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活跃了17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解放了生产力。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个时期除英国之外,整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对英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波兰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创立“太阳中心说”;法国的数学家勒内·笛卡儿(1596年—1650年)发明了解析几何;意大利的科学家伽里列奥·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动力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1643年—1727年)继承和发展了伽利略的科学突破,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在这些科学成果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3大定律,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每当1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反映到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要有新的经济学理论为先导。这种新学说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大声疾呼,宣传它的优越性,指导人们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经济学理论在巩固和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单纯表现为货币的积累,而且也表现为生产的增长,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随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重商主义学说趋于崩溃,新的经济学说产生了。这种新的经济学说就是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本名为《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着作,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体现。它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国富论》的出版,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7)新兴产业的出现
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大约有1/5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此外,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织业、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到了17世纪初期,英国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极为普遍。但是,英国工业生产品的质量在当时还不及西欧的某些国家。那时,英国的粗毛呢还要到荷兰进行最后的加工。英国的冶金业、采矿业和采煤业,在16世纪到17世纪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的数量和加工的技术而言,在17世纪前半叶,英国还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也不如法国。不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成长有其本身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使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剧烈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1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1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1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总之,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种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系列排列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在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他们具备其中1个或几个因素,有的甚至很显着。但是,只有英国具有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这些因素积累触发了1种连锁反应,即1个递增的、自我持续的技术发展过程,这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
棉纺织技术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以他的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它能同时纺16—十八个纱锭,提高了工效15倍。这样初步解决了织与纺的矛盾。但珍妮机有缺点,由于它是用人力转动,纺的纱,细、易断而不结实。为了克服这个缺点,1769年,理发师兼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制造了水力纺纱机。从此,机器转动不再用人力,这是1个重大进步。水力纺纱机纺的纱,韧而粗,可作经线。由于它使用水力,必须靠河边新建厂房。1771年,在得比附近的克隆福得建立了第一座棉纱厂,雇了600个工人.这样就突破了原来的手工工场阶段,开始进入近代机器大工厂阶段。为了解决纱粗的问题,1779年青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综合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mule,音译为缪尔纺纱机,又称综合精纱机)。骡机同时能转动300—400个纱锭,极大地提高了工效,而且它纺出的纱,又精细又结实。纺纱机的不断发明和改进,出现棉纱过剩,这样又推动了织布机的发明。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提高了工效40倍。1791年,英国建立了第1个织布厂。随着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改进和使用,与此有关的工序也不断革新和机械化。如净棉机、梳棉机、漂自机、整染机等,都先后发明和广泛使用.这样,棉纺织工业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机械化。由于18世纪60—80年代发明的棉纺织机都是工具,它很快为英国其它轻工业部门(如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造纸、印刷等)加以改进采用了。19世纪初,英国整个轻工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动力技术
随着棉纺织工具机的发明和推广,原来的动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形势,因而使蒸汽机的发明成为迫切的需要和可能。正如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2页)1769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机械师詹姆斯·瓦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从此这个吞吐烟火的大力士“魔王”出世了。1782年,他经过改进又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使人类由二百万年来以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时代进入了近代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英国各个工业部门机械化。各种工具机都需要动力推动,蒸汽机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蒸汽机开始应用在轻工业上,17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以后,它陆续运用到各个工业部门,在冶金工业上开动鼓风机,在采矿工业上开动排水机,在交通运输业上开动火车和汽船等等。到1825年,英国已有蒸汽机1.5万台、马力37.5万匹。
领域发明者机器时间备注棉纺织领域约翰·凯伊飞梭1733年还可以织更宽的布幅,并把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造成纱缺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4年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1769年纺出的纱比一般的纱更细,更结实萨缪尔·克朗普顿走锭精纺机,又称 骡机1779年集中了水力纺纱机优点(拉伸机构)和珍妮纺纱机的关键技术(交替踏板)于一体,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动力领域瓦特改良蒸汽机(动力大,不受自然条件限制)1769年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他经过改进又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推动了机器普及和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领域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特点
社会特点
(1)它是从棉纺织轻工业开始的。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广,获利大。加之,英国的棉纺织工业是新兴工业,它受封建行会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较少,容易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同时英国当时的棉纺织品质量不如印度和中国,为了竞争也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
(2)它是以解决动力问题作为关键和重要标志的。从古代至近代,人类社会是以使用什么样性质的生具作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期、铜器时期、铁器时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机器出现以后,则往往是以使用什么样性质的动力作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蒸汽时代、电汽时代、原子时代等。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既是英国工业革命和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突破轻工业部门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3)它是以机器的发明、使用和制造为中心。用机器操作代替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主要标志,用机器制造机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对象,机器生产是这次革命的结果,机械化是这次革命的中心。英国最早在18世纪60年代以发明纺纱机和蒸汽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前后经历了各种各样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如棉纺织工业部门发明了上10种的机器;蒸汽机也不止1种,从单动式蒸汽机到联动式蒸汽机,再到高压蒸汽机等;在冶金工业和采矿工业上有鼓风机、辗压机、抽水机、凿井机、曳运机等;在交通运输业上有蒸汽机车和汽船等;在机器制造工业上有“移动刀架”,各种蒸汽锤和金属加工车床;最后到19世纪30—40年代完全能用机器制造机器,并且大量向国外输出机器,作为工业革命完成的界标。当时,英国从工厂到
矿山、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它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胜利行进的协奏曲。机器霸占了英国生产的历史舞台,手摇纺车、人力车、马车等都逐渐退出了生产的历史舞台,放进了历史博物馆。
(4)它是以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同时也尽量吸收了前人和别国的先进技术。英国是第1个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引进和利用的外国先进技术不多,只能靠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但是,他也不是完全闭关自守、一律排外,外国的先进技术可以利用的他还是尽量吸收。如汽船、净棉机等就是美国发明的,英国很快把这种先进技术引进来,加以应用和推广;蒸汽机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本在1690年制成了实验性的蒸汽机,后来英国技师萨费里在1698年制成蒸汽水泵和纽可内在1704年又加以改进制成矿井抽水机,最后瓦特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加上新的研究和试验,才在1769年制成单动式蒸汽机。
技术特征
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时又显现出某些阶段性。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蒸汽—机器时代的技术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技术体系与以前的以农业为中心的技术体系不同,与19世纪中叶逐渐孕育并开始形成的以电气的应用为中心的技术体系也不同。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工业革命初期的许多技术发明主要还是工匠们的经验结果,科学只是起了辅助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许多科学家逐渐对科学的应用产生了兴趣,加速了科学和工业的结合,使得许多技术上的发明成了科学在工业上的应用。
(2)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所组成的机器系统的出现,是这一技术系统的另1个特征。以工作机的发明为起点,解放了双手;动力机以蒸汽机为动力源,通过复杂的传动机构将动力传给工作机。
(3)机器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用机器生产机器,它是在各种技术的体系化过程中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工匠个人的技能已经不能够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技能的地位相对降低了,机械设备及劳动手段的作用提高了。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机器劳动使得进1步分工成为必须,产生了工匠和工程师的分工。同时,也使得工人把技术看作是异己的力量。
蒸汽—机器时代的技术体系从工业革命开始孕育,经过了约100年的形成期,逐渐成熟起来,并日益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社会后果
历史意义
英国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1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英国在工业革命80年左右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机器大生产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列宁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世界市场”。(列宁:《哈利·奎尔奇》,《列宁全集》第19卷,第370页)
(2)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1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工厂制的确立,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经济中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随着工业和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市,城市人口猛增。19世纪40年代,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工人已达480万。
(4)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1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谷物价格不断上涨,刺激了农业的改节和发展.。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已取得完全的胜利。1851年,英国的农业工人巳达144万。
(5)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因此,1825年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37—1848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无产阶级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宪章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英国的政治舞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6)英国工业革命对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英国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它的成果和经验必然为其它国家所吸取。特别是在1825年英国解除了机器输出的禁令以后,机器大量出口,1825—1840年英国机器出口价值由2万英镑增60万英镑,增长了30倍。同时,英国的新技术和技术人员也不断外流。这样它对其它国家的影响就更加显着。因此,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都比英国快,完成时间都比英国短。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只用了约60年时间(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只用了约50年时间(19世纪初至19世纪50年代末),德国只用了约40年时间(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日木只用了约30年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等。
(7)英国工业革命对以后的技术革新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跟随蒸汽机而来的是叶轮机、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相继发明和应用;跟随铁而来的是钢的制造和使用;跟随火车、汽船而来的是汽车、飞机的发明和飞驰,……等等。这一项又一项的发明像闪烁的群星一样不断增添在人类的科技史册上。英国工业革命只是机械发明光辉时代的曙光。
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
英国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在19 世纪30—40 年代,主要经济部门大机器生产占了主导地位,开始了机器生产机器,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英国之后,也进行和完成了工业革命。
(1)生产力发生飞跃。工业革命是从工具的变革开始的,首先是属于生产力发展中的革命。生产力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生产工具,一项是人。通过工业革命这两项都发生了革命变革。通过工业革命,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手工工场过渡到了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标志着技术革命的新工具即蒸汽机普遍用于各种主要生产设备,并形成为社会生产能力。通过工业革命,创造和掌握工具的人也发生革命变革。个体的劳动农民和手工工人变成了产业工人。由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资本家是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使它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因而通过工业革命,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力发生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尾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是区分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先进与否,反映出1个社会内部发展水平的高低。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社会制度优越于旧社会制度的重要表现,战胜旧社会制度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决定着新的社会制度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速度生产力发达与否,是1个国家、1个民族繁荣昌盛还是贫困落后的标志。总之,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发生了飞跃,这就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前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就彻底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也要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大工厂,资本主义工资雇佣劳动制度这种生产关系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和管理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所有制方面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剥削阶级内部力量的对比。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统一性、标准化,资本主义国家每1个经济部门、地区都转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每个国家的经济地理结构。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商品经济最终代替了自然经济。
(3)上层建筑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教导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了,最后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中的基本组成部分。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由于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贵族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不得不与它结成联盟,而且在这个联盟中新贵族占了主导地位,它的政治代表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掌握国家政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这个联盟便日益瓦解。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在剥削阶级内部产生了尖锐的夺权斗争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形成了统一的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因而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逐步并最终相对稳定下来。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于商业决定工业,商业家在资本家中是主要组成部分,因而重商主义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总之,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商品经济是外向型的开放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商品经济的扩大,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这就形成了新的世界形势和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必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有先有后,这就要决定当时国际舞台上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英国是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当时它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与亚、非。拉等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实力,这样,世界性的经济、文化科学的中心,就由亚洲完全转移到了西欧。工业革命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地区侵略手段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欧美已经走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亚、非、拉和其他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制度地区的主要矛盾中,前者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必然要为后者带来沉重的灾难。
(5)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加深与加剧。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也决定了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随着技术革命而来的必然是: “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参加生产者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黑暗面的加剧和扩大。”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对抗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了,工农业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城乡矛盾加剧。最后,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地区的掠夺也加强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陷人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中。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无产阶级革命” 。而工业革命本身也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影响与启示
社会影响
从工业革命开始历经100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成为其组成部分,这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当形成现代的世界格局,后来又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整个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引起了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变革,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生产领域各个环节的革新环环相连,相互促进;由纺织业革新开始,引起系列变革,促使新兴工业部门兴起。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飞跃又带动了农业技术革新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工业革命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造就了相互对立的2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首先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美和亚洲扩展。工业革命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的扩展,进1步强化了国际分工。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其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1步加强。
(3)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着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了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的供应地,成为他们投资的场所、牟利的乐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对亚非拉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列强的血腥侵略和残酷的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另一方面,列强在经济侵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
工业革命的社会启示
(1)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发展进程发生着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步伐。而以发电机、电动机为代表的电力应用所产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2)1个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英国通过对代表当时先进科技水平的纺织机、蒸汽机的研制和广泛应用,实现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后,法国、德国和美国,都是由于分别成为科技强国而先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作为世界科技中心已长达80年,依然保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强盛势头,因而确保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军事强国地位。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科技立国”方略的实施,为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我国,只有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真正能够在21世纪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英国工业革命的1个历史功绩,是通过将先进技术、工艺和机器向其他国家的输出,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群的诞生,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可逆转。
(4)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正是我国闭关锁国、1步步走向落后的历史时期。而落后就要挨打,这对于我国已是血的教训。今天,我们终于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这是我国重新走向世界、走向繁荣、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把我国建成科技发达、经济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各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早迟不一、国情不同,他们特点也各有异,但它仍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因此,认真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不仅对于研究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影响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1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对美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在论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人们总不忘提及它的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税收政策等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还有一点必须补充进去,那就是市场的扩大。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凯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顿、卡特莱特以及瓦特等人的发明等等,这里就不去叙述了。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说是得天独厚之处。这当然要首推它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通过吞并、廉价购买等等手段,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东起太平洋,西濒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的领土辽阔的大国。仅半个多世纪,领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领土的矿产、水利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就为它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农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专业化布局便形成起来。东北部是传统的工业区,西部是辽阔的农业区,而且依自然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小麦王国”、“牧牛王国”、“棉花王国”和葡萄园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1大特点,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工业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产地南部,产粮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补,需要加强商品交流。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甚至成10倍地增长。美国工业革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随着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战后重建南方的过程也使南方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1个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19世纪初年,美国人口只有700万左右。到19世纪中叶,国土面积如此庞大,人烟更显得稀少。年轻的美国以开放的气势,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仅19世纪后半期,移居美国的人口就有2700万之多。美利坚合众国居民的主体,就是由外来移民构成的。美国工业革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在独立后的一段日子里,政治上虽已取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在经济上却还一时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因此,工业革命也是它争得经济独立的出路。在促进工业革命方面,联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游资,贷款给工业界;实行关税保护;鼓励科技进步,实施专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国工业革命又1个有利条件。
与英国一样,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业。都还在18世纪末,美国人便仿造了珍妮纺纱机。不久又发明了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纪初又从英国引进织布技术。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随后,服装、制革、玻璃、毛纺等行业也实现了使用机器生产。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2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2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1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是不足为奇的。
对法国的影响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都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祸不断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愈发举步维艰。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起资产阶级的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情况才有明显好转。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工业革命的环境由此而大为改善,于是开始起飞。到40年代末,蒸汽机数量从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机马力的降低说明,蒸汽机已开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机主要是用于采矿时从矿坑中抽水,需要大马力。这时已可安装到轻纺工业中作为动力装置。法国的纺纱机已有了11.6万台。
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修筑速度相当缓慢。整体看来,法国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为数不是很多,工业革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来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虽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复辟王朝是靠反法联军刺刀的保护重建统治的,前景如何难以测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愿甘冒风险去投资工业,宁肯将资金投放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包债、放国债而起家发财,几个世纪来形成了传统。在他们看来,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担风险,还可利用手中的资金影响操纵有价证券市场。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放债和股市交易,而不愿大量直接投资于工业。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操纵的政权,自然以金融贵族的意志为转移去施政,这就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开始之时还不明显,到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日益尖锐起来了。这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真正起飞后不久,又因统治者的政策而受阻。法国工业革命尽管起步很早,但是进进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资金不足,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半个多世纪下来,仍然水平不高。这正是它的突出特点。
工业革命的最大转机,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之后。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以强力的手段稳定了形势,又以种种顺应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帝国时期被称作“农业黄金时代”。到60年代后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表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对德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意志还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有数10个邦国和自由市。同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并非所有邦国都同时开始了工业革命。以普鲁士为带头人,并不断扩大在全德意志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德国工业革命的1大特点。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普鲁士的资产者逐步引进英国的机器,使用机器的纺织厂开始建立。就在这时,普鲁士政府出面,联合了十八个相邻的邦国,于1834年建立起关税同盟。十八个同盟国互相取消商品进口关税,还统一了税制。这个全德性质的关税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经济领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统一市场,为工业革命的腾飞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鲁士经济改革告一段落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为提高,产值增长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到工业革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工业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50、60年代出现了1大批股份公司,铁路线长度迅速增加,铁路运货量增长27倍,生铁产量增长5.6倍,钢产量增长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货币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单位、商业法规、交通管理等等的统一,更使工业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战争后从法国攫取来的50亿法郎赔款,充实了工业资本;割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金属矿钾盐和铁矿石,为化学工业和冶金业提供了巨量的原料。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在其腾飞之时,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错之际,这就有利于它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得到开展。同时德国政府又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这就使工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从而使得德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个别产业
新动力与能源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发明单向蒸汽机
1782年 瓦特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785年 瓦特在诺丁汉郡建立第1个蒸汽纺纱厂。
1800年 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1811年 莱切斯特郡工人卢德捣毁机器。
1820年 煤矿卷扬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更加迅速增长。
1825年 蒸汽机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煤产量179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
钢铁工业革新
1709年,A·达比(Abraham Darby I)采用焦炭取代木炭炼铁,获得成功,并很快获得了这项技术专利。
1750年,亨茨曼(B.Huntsman)发明坩埚炼钢工艺。坩埚炼钢工艺是转炉炼钢技术发明前最重要的炼钢方法,是欧洲历史上钢首次被熔化冶炼。
1873年,波特获得搅拌精炼法专利。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时代意义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
英国工业革命_英国工业革命 -深远影响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
⒈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⒉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5.机械化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
世界格局: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⒈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⒉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⒊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三 : 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
[王建雄]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网友王建雄对[王建雄]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给出的答复: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推导一块。
骨牌的第一块,大部分要归功于海外殖民地的建立。 @王建雄的回答有一定道理, @胡小周的回答隔帽子远,牛头不对马嘴。
网友蒙面大侠对[王建雄]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给出的答复:
原因比较多。上面的分析提到了一些,我略微加深讲一下。
1 关于能源问题。上面讲到了关于开发和改进蒸汽机。其实需要比较一下当时中国和英国的经济中心的组成情况:中国经济中心在江南,占绝大部分的是轻工业,按照李伯重的说法,是属于“极轻”的经济;而英国作为欧洲的经济中心,重工业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以此推断,中国对煤作为能源的需求并不大,不足以推动一些发明和创造。
2 关于人性: 纯属无稽之谈。宗教因素并不能说明任何经济上或者制度上的优越之处。如果欧洲本身在制度上有优越处,应该能从各种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但实际上无论是熟练工人,生产效率,燃料使用效率(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谈宗教对工业革命的促进完全是嘴炮一记。
推荐两本书:《大分流》《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简单易懂,一目了然。
另@沙萤,外向,求索开辟是嘴炮话。以发现新大陆为例,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领先欧洲大概9条街,为什么欧洲人能发现新大陆?是因为开创精神吗?不是的。当时的航海主要动力是风向和洋流,人力划桨只能进行短途的航行。而1500年左右世界的洋流分布图决定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是存在的,中国则最远能到非洲一带,无法反着洋流发现美洲。
欧洲重商重利则是“欧洲中心论”里面的另一个“印象流”言论。事实上在工业革命前,欧洲市场的公平程度比中国更差(详见《大分流》)。或者最起码来说,这种“重商重利”并没有使欧洲比亚洲在经济上更好,比如比较他们的生产效率,熟练工人数目,燃料利用率等等。
网友何悦之对[王建雄]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给出的答复: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