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8-03-19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一 : 《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教师中心稿)



菊石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杨小军

    这是一所刚建的中学,今年暑期我刚刚调进来,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要求年轻教师开公开课,我义不容辞地开了一节《天上的街市》,现将上课实录整理如下:
     “学生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这位作家就是诗人郭沫若,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说完,我就出示课件《天上的街市》。
   “请学生仔细阅看我课前发给你们的几篇有关郭沫若的介绍、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的材料。”话音刚落,学生们开始阅看材料。我看到一位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表扬他:"这位学生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学生都抬起头,估计基本看完,我说:“刚才大家通过阅看材料,了解诗人及创作此诗的社会背景,请学生们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2分钟后,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 于是我说: “哪位学生来诵读这首诗?”沉默几秒钟后,一女生举手,“好,你很勇敢,请你来朗读一下。”女生站起来,流利的读完这首诗。我没有立刻评价该女生的朗读,而是说:“请你说说自己这样朗读处理的理由”“通过刚才阅读材料,我认为郭沫若有些情绪低落,但他又对美好生活向往,所以应该读出向往、低落的感情基调。”“听了这位学生的朗读,你们认为读的怎么样,我请一位学生点评一下。”一男生站起“刚才她读的还行,不过没有感情。”“刚才这位女学生读的很流利,但是读的语调较平,重音,节奏掌握得不是很清晰,但她对文章基调分析的很对。下面杨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部分学生朗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抑扬顿挫读的时候,就已经将你自己的理解、你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同样,下面杨老师的朗读,就融入了杨老师感情,也体现了我的的理解。请学生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和诗歌中出现形象的字词要重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在悠扬的乐曲中,我想到以前还是单身汉时,下班回家总是伴着星星,看着万家灯火,特别向往那种幸福、温馨、团聚的生活,今天读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特别的动情。读完之后,久久没有说话,我看学生们也沉浸在其中。
    “老师这里把这首诗节奏、重音已经标注好,请学生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说完,我就出示课件。“请学生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朗读,然后我请各学习小组来朗读,看哪一小组读的即流利又有感情。”学生开始朗读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按照学习小组集体尝试朗读起来,两分钟后,各组学生已经坐直身体,我知道他们都做好了准备,“好,请一、三、五、七组学生依次把这首诗朗读一下,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听听他们是否把作者感情读出来了。一组开始。”四分钟后,四组都读完了,二组的一位学生举手,“请这位学生发表一下看法。”那位学生站起来说:“刚才几组学生读的很流利,但重音好像过分强调了些。”“这位学生发言很好,我们读课文时不要过分强调重音,要自然些,比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当场我把这诗句读了一下,我看见部分学生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刚才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下面请学生们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揣摩一下这些诗句有何不同。”我边说边出示课件: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我想那隔河的牛女,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小声的自己读着,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二、四两句读起来有些别扭,而且‘牛郎织女’比‘牛女’更好一些,更清楚一些。”“这位学生发言很精彩”我补充道,“‘牛郎织女’确实比‘牛女’意义更准确,音节读起来更舒缓,更符合此首诗的意境。由于诗人是五四运动时期所写,那时正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期,语言不像现在这样娴熟、通畅。通过这几句的揣摩,告诉我们,文章要多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和谐美,感受语言的情趣美,增强我们的语感。”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身同感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请大家思考这样几组问题: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那些遐想? 3、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我的话音刚落,学习小组长就召集成员展开讨论。讨论声渐渐减弱,一小半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位男学生站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两者之间都是亮的。”我追问一句“如果只有一盏街灯,我们看它会不会想到明星?”“不会,诗中说的是无数的街灯像明星。”那学生补充道。“由街灯想到明星,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1、都是亮光体2、数量都很多,而且远望街灯和远眺星空非常相似,所以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自然而然联想明星。”
“诗人由远远的明星想到了哪些事物?” 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学生一阵小声讨论后,一位男学生举手回答:“诗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以及牛郎织女的生活。”“刚才这位学生找的较准,那么他所讲的街市等现实存在吗?”我追问了一句,学生集体回答:“不存在,是诗人想象之景。”“诗人笔下的天上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诗中哪些诗句可以说明?”我继续追问道。许多学生又仔细阅读起诗歌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我等了一会儿,看见举手的人多了一些,请了一位男学生回答。“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诗中有一句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位学生说的很对,哪位学生能补充完整些?”我刚说完,一位女学生举手,“请你来补充”我笑对她说。“天上的生活还是自由、幸福的,光明的,美丽的,诗中讲有美丽的街市,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天上有无数的明星。”  “这位女学生说的很准确、很完整”我称赞道,“那么作者为何要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请大家联系社会背景来思考?”(事前发的材料中有传统牛郎织女的传说)我抛下这个问题后,教室鸦雀无声,个个紧锁眉头在思考,个别几个则在讨论,沉寂之后,一位女学生举手回答:“传说中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一年见一次面,现在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可以在天街闲游,他们很幸福,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我认为这是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的夸赞道。“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 ,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前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产生了一些问题,我把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两个:1、诗中为何用那朵而不用那颗来形容明星?2、诗歌的第一小节是不是可以去掉?哪位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小节不能去掉,因为诗中后三小节的内容都是在第一小节现实基础上想象的,不可以省略。”“分析得很对,想象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我补充到。
    教室又陷入沉寂。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平常我们常用朵来形容什么?”“花”学生答道。“花儿给人怎样的感受”我启发地问道。“花儿很美好”学生继续答道。“我知道了”两位男学生恍然大悟地叫起来。我示意其中一位站起来回答,“这里用朵形容明星,说明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映衬天上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那位学生刚说完,我观察到许多学生眉头舒展开了,“刚才这位学生讲的很精彩,任何问题只要我们由表及里地抓住关键点,就会攻破它”我小结道,“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我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得朗读开来。
“让我们一起来输理一下诗人的思路,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街市,想到了物品、珍奇,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这里诗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我边问边出示课件。“通俗的讲: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无中生有”我补充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举了两个例子:“1、我班许悦学生在上周的《距离》随笔中就运用了联想,她由距离联想到《南京零距离》,联想到主持人孟非,联想到赵本山演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距离产生感情’这句话;2、学生们爱看的《哈里·波特》,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就是运用了想象。下面请大家做一组有关联想、想象的练习”.说完,我就出示课件:图形联想.
我先做示范:“比如三角形,我们把它倒过来,我联想到中国古代计时的沙漏,联想到我们要珍惜时间,请大家让思维驰骋,让智慧火花进行碰撞.”两分钟后,我试探性的说:“我请第一排的学生来说一说,其他学生注意听,看他们讲的好不好?”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直线联想到地平线,想到日出日落.”第二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圆想到了太阳.”第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圆想到了硬币.”第四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想好.”第五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曲线想到心电图,从而想到健康.”第六位学生略带愧疚的站起来说:“我没有想好.”第七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四边形比三角形多一条边,而四边形却没有三角形稳定联想人不能太贪婪,否则会像四边形一样不稳定.”第八位学生慢慢得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想好.”“刚才这几位学生发言,尤其是第五、第七两位学生发言很精彩,深刻,这些学生的发言如同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之锁,在座的学生一定有精彩的联想,课间请学生们相互交流一下.”我小结道。“下面还有一道想象题:‘雨细细簌簌的下着,把荷塘笼罩住,微风徐来,吹动了莲叶.池塘周围有几朵红莲 ’。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按要求完成。”
   “最后,请大家和我一起再把《天上的街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音乐声想起,学生们开始朗读.
   “学生们再见!”
   “老师再见!”
教学后记: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一是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三环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诗歌,独立阅读诗歌。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四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五是设计联想、想象训练。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精品课程)

原文地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精品课程)作者:黉门先生

七上1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七上2课《走一步,在走一步》教学…

七上3课《短文两篇》(《蝉》《贝…

名师课堂:七上4课《紫藤萝瀑布》…

七上5课《童趣》教学设计、课堂实…

七上6课《理想》教学设计、课堂实…

七上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两篇…

七上8课《人生寓言》课堂实录及相…

七上9课《我的信念》教学设计、课…

名师课堂:七上10课《〈论语〉十则…

名师课堂:七上10课《〈论语〉十则…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二

名师课堂:七上12课《济南的冬天》…

七上13课《夏感》教学设计三篇[www.61k.com)(含…

七上14课《秋天》教学实录三篇及相…

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上16课《化石吟》教学设计及相关…

七上17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七上18课《绿色蝈蝈》课…

七上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七上20课《山市》教学设计及相关资…

名师课堂:七上21课《风筝》课堂实…

七上21课《风筝》教学实录及相关资…

七上22课《羚羊木雕》课堂实录及相…

七上24课《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及…

七上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七上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七上28课《女娲造人》设计、实录及…

七上29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堂…

七上30课《寓言四则》设计、实录及…

七下10课《木兰诗》教学实录及相关…

七下17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四…

七下18课《竹影》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名师课堂:七下19课《观舞记》课堂…

七下20课《口技》教学实录及相关资…

七下21课《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及…

名师课堂:七上23课《散步》课堂实…

七下22课《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七下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七下16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两…

七下15课《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及相…

七下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堂…

七下24课《真正的英雄》课堂实录及…

七下25课《短文两篇》之《夸父》《…

七下27课《斑羚飞渡》实录两篇及相…

七下28课《华南虎》实录两篇及相关…

七下29课《马》实录两篇及相关资料

七下30课《狼》课堂实录(余映潮)…

八上1课《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

八上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及相关…

八上3课《蜡烛》教学设计、课堂实…

八上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

八上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

八上6课《阿长与〈山海经〉》实录…

八上8课《台阶》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八上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八上11课《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

八上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课堂…

八上14课《故宫博物院》实录两篇及…

八上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

八上17课《奇妙的克隆》实录、点评…

八上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

八上19课《生物入侵者》实录及相关…

八上20课《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赛课获奖作品:八上21课《桃花源记…

赛课获奖作品:八上22课《短文两篇…

八上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与相关…

八上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八下23课《马说》课堂实录(卢望军…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及…

八上26课《三峡》课堂实录及点评

八上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

八上28课《观潮》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八上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及相关…

2013中考备考:初中学业水平备考建…

名师课堂:八下14课《大雁归来》课…

八下15课《喂——出来》教学实录(王…

八下17课《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两…

八下18课《吆喝》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八下19课《春酒》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八下20课《俗世奇人》教学实录及相…

名师课堂:八下21课《与朱元思书》…

七下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

八下13课《旅鼠之谜》课堂实录及相…

七下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

八下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

八下11课《敬畏自然》课堂实录及相…

八下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

八下23课《马说》课堂实录(…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八下25课《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及…

赛课获奖作品:八下28课《醉翁亭记…

八下29课《满井游记》课堂实录及相…

八下30课《诗五首》教学设计(附:…

九上3课《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及…

九上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

九上5课《敬业与乐业》课堂教学实…

九上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

九上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学实录…

九上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及…

八下10课《组歌》课堂实录及相关资…

七下9课《土地的誓言》实录及相关…

七下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七下7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两…

七下6课《黄河颂》课堂实录、点评…

八下9课《海燕》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8课《短文两篇》——《日》、《…

八下7课《雷电颂》课堂实录及相关…

八下6课《雪》教学实录及相关资料

九上12课《心声》教学实录及有关资…

九上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上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

九上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及备…

九上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上17课《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

赛课一等奖:九上18课《杨修之死》…

九上20课《香菱学诗》教学实录

九上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九上23课《隆中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九上24课《出师表》教学实录与反思

九上25课《词五首》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七下5课《伤仲永》课堂…

七下4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七下3课《丑小鸭》课堂实录

七下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

七下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

八下5课《再塑生命》课堂实录及课…

赛课一等奖:八下4课《列夫·托尔斯…

八下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八下2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赛课获奖作品:八下1课《藤野先生…

名师课堂:九下1课《乡愁》实录(…

名师课堂:九下2课《我用残损的手…

九下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九下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实录

九下6课《蒲柳人家》课堂教学实录…

九下8课《热爱生命》课堂教学实录

九下10课《那树》课堂实录

九下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课堂实录

九下12课《人生》课堂实录

九下13课《威尼斯商人》课堂实录及…

九下15课《枣儿》教学实录及反思

九下14课《变脸》教学实录及反思

九下16课《音乐之声》教学实录

九下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九下19课《鱼我所欲也》…

九下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九下21课《曹刿论战》课…

名师课堂:九下22课:《邹忌讽齐王…

含视频| 手机发表

名师课堂:九下23课:《愚公移山》…

名师课堂:九下24课《蒹葭》教学实…

名师课堂:九下7课《变色龙》(宁…

九年级下册17课《公输》教学简录

赛课获奖作品:九上25课《江城子密…

名师课堂:九下5课《孔乙己》课堂…

名师课堂:八上13课《苏州园林》课…

名师课堂:九下24课《关雎》教学实

名家经典: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名家经典: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云南省一等奖:《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九下24课《关雎》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

名师经典:余映潮老师《说屏》课堂

云南省一等奖:《小石潭记》课堂实

重点推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录

重点推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堂视

三 : 《隆中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教学目标 ] 

1 、了解 “ 隆中对策 ” 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 教学设想 ]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 教学准备 ]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 “ 三顾茅庐 ” 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 三顾茅庐 ” 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 “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 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 “ 隆中对策 ” ,后人也称它为 “ 隆中对 ” 。(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 , 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 “ 夏口 ” )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 “ 夏口 ” ,属于荆州管辖,刘表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 “ 找位置 ” 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 ----“ 隆中对策 ” ,即文章第 4 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 “ 人和 ” ,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 “ 曹操 ” 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 “ 曹操 ” 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 “ 曹操 ” 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 “ 孙权 ” 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 “ 刘表 ” 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 “ 刘表 ” 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 “ 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 ” !(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 “ 刘璋 ” 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 “ 荆州北据汉、沔 …… 此用武之国 ” ;而刘璋的地盘是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 “ 曹操 ” 、 “ 孙权 ” 、 “ 荆州 ” 、 “ 益州 ” 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 “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 “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 “ 贤能为之用 ”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 “ 人和 ” 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 “ 谈古论英雄 ” 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 “ 谈古论英雄 ” 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 “ 龙队 ” 、 “ 凤队 ” ,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 “ 龙队 ” 、 “ 凤队 ” 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 “ 惧强 ” 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 “ 隆中对策 ” 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 “ 时人莫之许也 ” ,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 “ 时人莫之许也 ” ?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 “ 卧龙 ” 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 “ 身长八尺 ” 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 “ 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卧龙 ”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 “ 傲气 ” 、有一种 “ 傲骨 ”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 “ 白帝城托孤 ” 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 “ 隆中对策 ” 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 “ 龙队 ” 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 教学反思 ]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四 :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

初一语文《狼》


胡明道执教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

本文标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教师中心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55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