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谈谈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要充分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头作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www.61k.com)摘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需要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我们要正视问题,不断探索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农民仍过分依赖于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因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待改变,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愿有待加强;大部分农民习惯于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少,农业种植结构品种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缓,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分布发展不均衡。
(二)农资价格涨幅过快,农民的收益比例下降
近些年,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肉、蛋、禽的价格很不稳定,使很多养殖户没致富反致贫,养殖风险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种子、农药、化肥、燃油、农业机械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但粮食收购价格却持续走低,并出现卖粮难,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种植的投入成本,加大了投资风险,收益比例明显下降,出现舍不得投入,不敢投入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和发达国家和现实农业需要相比,我国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处于基层地位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必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地区化差异明显,仍有少部分地区采用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相关和必要科技、信息、防疫检疫、农副产品检测等农业基本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农民致富本领不强,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
随着近些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与改革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步伐比仍存在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意识和接受能力不高,对文化技能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掌握程度不深,生活适应能力不高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劳动生产技能落后,主动寻求发展愿望不高,发家致富本领不强,劳动力转移能力和经济效益不高。
(五)农村实用人才短缺,引领示范作用不明显
广大农村普遍缺乏能够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种植养殖能手、农产品深加工、农村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农民科技带头人等能力素质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主动将技术本领、致富经验、现代科技信息带给周围农民的农村现代实用人才。很多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情况的能人不能很好地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存在个人致富不管邻里现象,不能通过发展规模化经营或合作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发展农村经济。
二、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通过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农业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争取在农业重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鼓励创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循环农业和种植养殖业。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实体,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现代工业和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农村经济监管调控,保证农民能持续增产增收
要完善物价调节政策和调节方式,发挥好杠杆作用。强化价格监督,稳定农资价格,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农资从企业到农户的中间环节,降低农资成本,保证农民收益。建立价格监控体系,监管农资市场价格走势,严查严处哄抬价格行为。加强对农资质量的监管,严把准入管,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和惩处力度,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严格落实好国家的惠农补贴政策,保证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推动新的补贴和资金扶持政策向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倾斜。完善金融惠农政策,发展互助性、商业性农业保险,提高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降低农民的收益风险。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优质耕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期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与治理,加强黑土保护,保护地上水和地下水不被过度开发超采,继续开展退更换林和退耕还草工作。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的设施建设,加强基地建设和配套服务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四)努力开展文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创收本领
提高农民文化思想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是根本。要开展文化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转变农民观念,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增收能力,培养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务农经商农民和劳动力转移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就业观念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守法维权培训,提高创业本领和就业能力,实现增收致富。各级组织要健全劳务输出机构,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提供劳务需求信息,提供职业介绍,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注意跟踪服务,掌握农民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保护农民合法利益。鼓励外出农民带技术和资源回乡创业。
(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助推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
要充分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头作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培训力度,广开培养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努力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长期活跃在农村一线,在种植、养植、农副产品精细加工、农副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技术能手和经济能人,鼓励和创造条件让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奉献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均.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2]朱晓明.浅析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J].现代农业.2015(10)
[3]汪辉.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新经济.2015(32)
[4]徐江梅.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5(30)
[5]段贝丽.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
[6]任书毓.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二 :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地区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www.61k.com]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主要问题 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1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度发展,东部沿海已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这一地区形成三个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它们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1.2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几年里,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东部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基础设施推进很快。
1.3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东北带来了新的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发展速度,人均收入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开始重视资源配置效益,投资重点放在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迅速造就了一个繁荣的沿海工业增长地带,进而拉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些实践活动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成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空前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组织性和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了宏观经济效益。但这种倾斜式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空间比例的失调,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2区域结构趋同严重
放权让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助长了地方政府追求和保护地方利益的冲动,纷纷在附加值高、利润大、周期较短的加工工业领域内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引进、盲目搞配套、区际间无法形成分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2.3地方保护主义仍比较严重
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本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它集中表现出的是对外的排他性,既要向外争利,又要防止肥水外流。为此,地方政府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筑起各种壁垒,设置屏障,对外来产品的进入进行制裁,对区域、人力、技术、商品的进和出,实行封锁或者垄断。这种结果导致区际间的争夺原材料的“资源大战”,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2.4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增长的最优选择。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应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主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行为、则是制约区域利益关系格局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就是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有效调节、更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各地区都要适当调整经济结构,要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对“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给全国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有清醒认识,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使整个经济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以进一步增强各地区自身的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3.3实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在东部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努力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要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要处理好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关系。必须要发挥沿海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分工合作,互补互利,形成若干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地域单元、其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但同时地区差异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
三 :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04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的小康。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人,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一条根本措施。
而如今农村义务教育有质量下降,农业科技教育滞后,农民文化素
质教育举步为艰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要取得成效,从长远
的观点看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随着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教育对农村建设的 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村 人口素质,才能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科技文化;农民文化素质;对策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ge,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dr
op in quality,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lag, the
farmer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akes a step for jian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countrysid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needs to obtain the result, from the long-term viewp
oint looked relies on in the farmer quality enhancement.Along with rural
reconstruction thorough, the rural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o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foundational function, only then takes the corre
sponding countermeasure measure, develops the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s,
promotes the rural population quality, can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
ture adjustment, increases farmer's income, realizes agricultural and the
rur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Three agriculture” question; Technical culture; Farmer
culture quality; Countermeasure
前 言
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
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
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随着
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
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
简称“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
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
的进程,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所以,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
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 又开始有了生机。但在“三农”问题上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 现象,国家花大力气投入,下面农村老百姓喜欢,而地方上却有人认为:农民学 不学技术照样可以种庄稼,农民工不经过培训同样能够挣到钱,政府没有必要为
农民操那么多心。好象农民的问题跟经济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地方和部门在“ 三农”问题上有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民的扶持,影响到党 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切实贯彻与落实,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从全国农村总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第四次全国人口 普查资料表明,中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在1.8亿人以上,占同期全世界 成年人口9.6亿的20%左右,居世界之首,而且大多数在农村。在中国农村约4.6 亿的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22.5%,小学文化程度占45.4%。中国农村劳动者的 科技素质也相当低。一部分农村青年虽不是文盲,但仍是“科一盲”。农村学校的 毕业生当中,能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很小,每年仍有100万个以上高中毕业生和 600万个以上初中毕业生返回农村。这些回乡青年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学过技术, 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农民。从全国农村技术人员的占有水平来看,也远远满 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要。中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约占 全国农业人口的0.061%,远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 .
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现阶段中国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中
存在多种问题,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其对新技术、新成果, 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差,所以现有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被广泛推广应用,还远未发挥 出其应有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 达70% -80%,而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的地区仅为40%,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一半。 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多途
径,提高农民内在的科技文化素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是挖掘农民增收潜 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中国过去靠“勤劳致富”,但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的勤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人们致富的 手段已经朝着科技致富和知识致富的方向发展。对某县10个村100户农民进行了 连续7天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其家庭收人越高、劳 动效益越高、思想越开放、生产经营门路越多、市场经济观念越强、种植结构越 合理。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科技进步,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
遍偏低,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转移难度较大,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在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证明, 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 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 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收入客观上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因此,我国农 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劳 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各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 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 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 讲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
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 制约经济的发展。对这种情形,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贫,与 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因此,从根本上讲,农业、农村、农民的富裕 之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二、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
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 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九 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 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 以上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各 级政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千万不可忽视农村劳动者科技文 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表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科技知识是创造社 会财富的原动力,是社会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在现 代知识经济社会里,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 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促进一个国家 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本,即接受教育、掌握知 识的劳动力,当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越多,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大, 投入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愈显著。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阻碍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缺少有形资本,而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接受过高水平 教育、有技术的劳动力及其后备力量。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
最根本的手段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农 村中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当前针对“三农” 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在今天,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不 断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即创新。例如: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 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 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 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其结果把大 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转移,为国家二、三产业建设、繁荣城 镇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见科学技术知识一经为人所掌握,它的力量和 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三、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 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 科技素质整体水平较低。我国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以及将其运用于农业
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 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受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 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些新技术,如旱作 农业技术,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掌握不了技术要领而难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优势 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化肥施用问题,目前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用量高达246.4 千克,比世界每公顷104.2千克的平均用量高出1.4倍。但由于不少农民没有掌握 化肥施用技术,造成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如此,我国农业技术人 员也比较匮乏。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 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一名。2000年我国农科院校在校生 总计26.2万,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拥有三名。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 万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在校生数,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 人。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领域成了科技人员的低谷区,这对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无 疑是雪上加霜。可以说,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导致我市乃至其他地方目前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
2、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缺乏人才。常言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消除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桎梏,再加之繁华都市生 活的诱惑,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磨难,加速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 教育投入与人才成长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理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 入还是较大的,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基数 太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 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 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 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候鸟那样, 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而留在农村 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 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 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这就给我们的各级政府怎样使农村经济和 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严格来讲,当前农村劳动 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总量概念,而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会经 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的数量却相当有限,高素质的农民群体规模并不大,远不 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问题还
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低素质劳动者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 各种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供子女上学不堪重负。这对于原本不富裕 的、很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个不小的包袱。为了子女,为了生存,他 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而节衣缩食, 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即在 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 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农
民子女辍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达到1/3以上,学校对此 束手无策,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 仅某市农村每年就有数十万计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从全国农村来说这将是个 不小的数字。如果各级不想办法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下决心采取措施杜绝 各类学校乱收费现象,使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农民有接受继续 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机会。那么,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永远存在, 我们在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是实施
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最 终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措施。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青少年
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 农村的未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田, 知识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 越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 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 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办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适龄儿童 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建设服务,严防 把农村基础教育办成变象的升学教育和收费教育;二是专门为农村基础教育立法, 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以及农民子女 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等,使农村基础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农 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凡是 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在比照城市教师同等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环境补 贴,使农村中小学留得住人才,教师安心工作。同时以县为单位建立城乡教师轮 换工作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化,提升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国家可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每年都拿出一定 资金,建立“农村青少年教育基金”,调动农村青少年学习和学成回乡建设的积 极性。具体做法是: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学习,并且毕业后愿 意回家乡工作者,在与当地县乡政府签定回乡工作协议(学生家长担保)后,可 以根据其考入不同档次学校,国家拿出该基金给以相应的资助(如全额、半额资 助或特别奖励等),如果毕业后不履约者,由学生家长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 种办法既可以解决那些因家庭困难、贷款读书又不可行但学习又特别优秀的农民 子女求学的后顾之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同时又调动了广大农民 送子女学习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农民群众对 政府的信任与拥护,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利国利民。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培训手段单一,招生规 模不断萎缩,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面临“人散网破”的境地。如果以这种局面来 从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想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与新时期农村经 济建设相适应,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农民教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04_农村经济发展
育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加,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 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指导,各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网络体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县 乡两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管理与培训手段,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录音录象及其它声像媒体等 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络优势,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专 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培养造就 一大批既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3、改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传播方式,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全方位的
信息平台。 过去在农村中,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知识主要是靠基层农业技术人员 的培训与指导的方式来获得。现在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被
精简、合并,以及农技人员为了生计下海经商、打工等原因,已很少见到有技术 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作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在乡镇与农户间存在“最后 一公里”的距离。农民要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与经营,只有靠农户 间的交流或自己看书看报来完成,但这种有主动性学习的农民毕竟占少数,并且 获得的信息准确度和及时性都较低。同时,对于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地处偏僻、 科技意识不是很强的农民来说,要使其掌握到所需生产技术、提高致富能力,还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一定方式和手段给予培训引导才能实现。
这就给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部门如何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
送到农民手中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今后有线电视、电话、电脑进入农户的 比例会不断提高,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农村信息化水平会有 较大的发展。但目前,农村信息组织化程度和利用率都还较低,与农民渴求依靠 科技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 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 如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话、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构建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 培训与就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信息等信息平台,在农村大力实施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96168—信息到农家”和农业信息“111”工程,
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各种信息,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 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朝臣,鲍步云,陈学法."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6,5(5):6-9.
[2]谭明方.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J].农业经济问题,2002,(12):25-29.
[3]刘华周,马康贫.农民文化素质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江苏省苏北地区四县农户问卷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1998,(10).
[4]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改革与理论,2003,(03).
[5]李富英,熊卫卫.发展农业科技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J].农业科技管理,2006,(6):79-93.
本文标题:浅谈发展农村经济问题-谈谈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