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乡村社会学-乡村社会学

发布时间:2018-01-03 所属栏目:农业科技知识

一 : 乡村社会学

一村一大各专业《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

2、乡村社会学——是从整体的角度,通过乡村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研究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最著名的有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4、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其特点: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为主要的职业群体;家庭是生活的单元;质朴的文化。

5、社会结构——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6、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其特点为: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经常性、持续性,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归属感。

8、地缘群体——属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群体。

9、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其具有规模小、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直接交往感情色彩浓厚、成员间有多重角色、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等特征。

10、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使之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社团、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其构成要素为: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能、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

11、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其特点为:组织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缺乏科学性;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明文 1

规定的组织规范,领导个人武断专行。

12、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特点为:专业化;照章办事;职权等级制度;任人唯才;非个人性。

13、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有五个显著特点:群众性;自治性;基层行;地域性;广泛性。

14、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是一个社会实体;具有多种功能;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是发展变化的。

15、乡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16、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17、生活方式——狭义的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最基本的要素是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

18、消费方式——乡村消费方式是乡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它既是农民消耗各种生活资料的生物、生理的自然现象,又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19、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20、恩格尔系数——是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21、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22、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劳动分工。

2

23、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变动。

24、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展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地区差异性、多因性、关联性等特点。

25、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6、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打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一般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27、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普遍性、特殊性、多重性、统一性。

28、越轨行为——是社会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29、群体越轨——是指利用职权为个人、小团体乃至本单位、本地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损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行为。这种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公职人员,而是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群体。

30、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神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31、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强制性。

32、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3、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34、社会变迁——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3

3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组织管理现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36、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二、问答题

1、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在这里,社会生活具有较广的涵义,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一般社会生活。

2、农村、农业、农民三者乊间的关系如何?

答: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农民是从事广义农业、以农为主的劳动者。农村或者乡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区,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乡村社会学中,农民被看作是乡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乡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3、学习乡村社会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就在于:1、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2、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3、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4、乡村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答:乡村社会的特点是:1、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3、家庭是生活的单元;4、质朴的文化。

5、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主要在:1、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社会活动。由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须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学会同他人合作和打交道,这就是社会化。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是适应和改造,个人首先必须学习社会既有的知识、规范。可见,个人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他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2、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必须社会化。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合格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这样,个人就要学习群体和社会经验。家庭要延续,乡村社会要发展,个人就必须社会化。

4

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2、学习社会规范;3、确定人生目标;4、培养社会角色。

6、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是:1、面对面的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2、家庭、邻里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3、模仿和亲身经验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4、随着乡村社会化的急剧变迁,乡村居民社会化的模式在发生变化。

7、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主业的劳动群体;2、利义相糅的价值观念;3、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念;4、政治意识。

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有哪些?

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的社会共同体,它与社会组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规模小,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地位,每个人在另外一个人心目中都被看作是特定的个人,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代替的。2、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3、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4、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5、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9、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中最重要与最普遍的一种。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其功能主要为:1、经济功能;2、生物功能;3、组织消费功能;

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5、休息与娱乐的功能。

10、家族的功能有哪些?

答: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家族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的整合与传播,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为:1、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2、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3、有助于个人完成社会化。其消极影响为:1、冲击党政基层政权;

2、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3、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4、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5、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6、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1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额活动目标;相对规范是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

5

12、家长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家长制的特点是:1、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首长手中,对下不分权,家长独揽权柄;2、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传统做法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3、管理缺乏科学性,命令随意性大,最高领导者的情感、好恶对组织活动产生重要影响;4、组织中缺乏沿革的办事规则,缺乏明文规定的组织规范,个人武断,人治大于法制。

13、科层制理论、主要内容及评述是什么?

答: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的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他从纯粹理性的观点出发,概括出了社会组织科层制的主要特征:专业化;照章办事;职权等级制度;非个人性等。在韦伯看来,理想的组织管理体系应该是具备上述特征。这种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从而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这种制度过分强调照章办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职权等级制度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现象。

14、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行群众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有:1、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3、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5、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并向人们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存在的问题:1、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矛盾。一是某些村党支部成员对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不积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充分行使职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包办了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二是某些村民委员会成员过分强调自治权,不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甚至与村党支部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2、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突出表现为某些乡镇政府领导人吧村民委员会当做是自己“手”和“腿”,不尊重和维护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试图把村委会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不时发生乡镇政府领导人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的现象。

15、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其构成要素包括: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群体,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2、一定地域。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4、一定的管理机构。5、具有自己的社区文化。6、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

6

16、乡村社区的特征是什么?

答:乡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它具有这几个显著的特征:

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2、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3、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4、从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乡村家庭的地位、作用更为突出。5、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血缘、地缘关系在乡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7、集镇有哪些作用?

答:集镇是币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其作用主要有:1、集镇作为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作用;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

18、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乡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地说:1、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劳动力的能力,这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有一个内在原因;3、城市的现代化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19、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答: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只能走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小城市和建制镇)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有:1、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5、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20、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制约,主要表现为:

1、它向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的自然环境,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等。这些资源的多少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2、它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特点。3、它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某些方面的变化,而且表现为,在本地区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居民迁往异地,也会因为要适应那里的自然条件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实现的: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化的自然则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结果。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人们提供着日益丰 7

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推动着生活方式的发展。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是生活方式的内在要素,它的形成与变迁又往往是科技进步的伴随物。每一次科技的重大发展都会促进生活观念的变革,进而促进生活方式的发展。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扩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使人们更加能动地利用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1、乡村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饮食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2、服饰消费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

3、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改善;

4、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

22、当代乡村婚姻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在自由恋爱婚姻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转换婚姻等落后现象。

2、变婚姻过程而言,一般要经历择偶、订婚和举行婚礼三个阶段。

23、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实现的主要途径有: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

3、优化分配体制,促进共同富裕。

24、社会分层有什么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有两大类:1、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2、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力。

25、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

1、社会流动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从而取代封闭、固化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社会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3、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大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8

26、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是什么?

产生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则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也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乡村社会流动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社会流动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

1、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可以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实现乡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增进和加强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从而持续不断地给社会机体带来生机和活力,确保整个社会良性运转、协调发展。

2、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利于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3、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解决乡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解决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4、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形成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5、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给农民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利于农民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形成新的地位角色。

27、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1、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乡村社区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乡村问题也同样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乡村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人类社会是由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工业社会的,乡村社区的发展历史比城市社区漫长、悠久得多,历史传统对乡村社区居民的影响比城市社区的居民的影响比城市社区居民的影响要大得多。

28、乡村人口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目前,我国乡村人口正面临迅速老化的问题。

3、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特别是乡村人口的素质仍显较差。

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将导致人均占有耕地的减少和对耕地的索取增加,造成乡村贫困化并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大量乡村人口将向城市转移,造成许多城市社 9

会问题。

29、乡村贫困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贫困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一般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贫困问题还很严重。1985年全国乡村人均年收入2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超过一亿,到2000年底,全国仍有3000万人口出于绝对贫困状态,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和其他自然条件差的乡村地区。

贫困问题的成因:1、环境条件恶劣。2、人口负担过重。3、人口素质过差。4、生产力水平过低。5、政策失误的影响。6、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1、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2、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声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3、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4、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5、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6、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改变救济方式,变单纯的物质救济为资金、技术、物质、信息、人才等多方位支持,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

30、乡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1、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尽管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但在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高达1/3以上,乡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1/4以上。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尽管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对义务教育的学制、实施及保障等有关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为9年,但乡村学龄儿童的失学率仍然居高不下。

3、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乡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待遇低,文化生活贫乏,有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包括一些从当地乡村考入师范院校的农家子弟不愿到乡村学校就业,即使被分配到乡村也不安心工作。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4、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由于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危旧校舍仍在使用,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教室倒塌压死压伤学生的恶性事件。

5、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由于乡村经济落后,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生不愿到乡村工作,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改行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10

6、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乡村除了基础教育落后外,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也极堪忧。通过基础教育进入变通院校就学的乡村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乡村学生将留在乡村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乡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1、乡村治安存在哪些问题?

1、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2、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3、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4、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5、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6、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32、社会控制有什么功能?

社会控制之所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尤其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因为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1、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2、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3、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33、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是什么?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在乡村社会控制过程中,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

34、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有哪些?

社会舆论是众人关于某种现象或某一事件的议论的意见,它包含了对于些种现象或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评价。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作为一种公意,作为众人的议论和意见,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另外,社会舆论还具有强化、鼓励某种现象或某种行为的作用。人们往往在舆论的推动和引导下强化自身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社会舆论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制约作用。

35、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11

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1、从主观方面来看,越轨行为者的思想道德水准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乃至私心极度膨胀等等,是导致他们发生消极性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

2、从客观方面来看,社会控制体系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和控制方式失当等等,是造成当今我国乡村消极性越轨行为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

36、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1、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分配格局的影响。

2、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社会保障的民生功能。社会保障的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4、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

37、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农村风险的加大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乡村社会进步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保障农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8、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1、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2、农村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标准;3、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做法;4、农村养老保险采用储备积累的做法,自助为主、互济为辅;5、用一体化思想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9、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其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40、什么是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一些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时表达的一种观点,是反映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点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他们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条件不尽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他们 12

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只要这些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就会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管理组织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在上述诸方面变得越来越像是变得越来越相似,即表现为趋同。

41、什么是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依附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发达国家由于急于发展经济而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依赖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双方在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虽然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所发展,但因合作的最大利益流向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不发达国家不可能获得快速发展而发达起来,是依附型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对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带阻止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教育与思想的侵入,自力更生。

4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按照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和“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提出的。如前所述,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而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这对人类(当代人及其后代)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包含如下一些基本方面:1、可持续的经济发展。2、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3、可持续的社会发展。4、可持续的人口发展。

13

二 : 乡村马社火

“正月新春社火欢,男女老少乐翻天”,对于乡村老百姓来说,过年最开心最喜庆的事,就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耍一场社火。这样,年味才能像烧酒一样浓烈火辣,才能烙印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所以,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老家村庄里耍黑社火的短文,重温和再现了自己儿时唱秧歌、看社火的那些温暖记忆。现在,我还要再写一点有关社火具体来说是有关马社火的文字。

乡村人或者曾经的乡村人应该都知道,乡村社火分黑社火和马社火两种形式。黑社火的活动扭秧歌、舞狮、跑纸马等都主要靠人力,所以也叫步社火,一般在晚上表演,这也是黑社火得名的原因;马社火活动主要是组织马队,然后让装扮成秦腔戏角色和神话人物的男孩女孩(俗称“马身子”)骑在马上按角色次序排成一列,敲锣打鼓挨个走村串巷去拜年,由于要依赖马匹畜力,所以叫马社火,同时由于一般在白天表演,所以又叫白社火。在乡村,有的村庄耍黑社火,有的耍马社火,有的黑社火和马社火都耍,那就要多热闹有多热闹了。

较之黑社火,马社火要复杂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很多财力物力人力。首先,马社火要装扮一些神相和秦腔戏人物即“马身子”,不仅需要“搭脸”的凡士林、油彩、画笔等物什,而且需要服饰道具,除了莽衣莽靠、朝服战袍、软帽头巾、凤冠霞帔、褶裙水袖、云靴彩鞋等,还需要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黑白长短各式口条,购置齐备这些“戏箱”得花费不少资金。其次,马社火需要数十匹健壮而比较温顺的马,这在几十年前的农村来说不算是什么难事,可现在就困难得多了。最后,马社火需要村庄的人心齐,因为一方面装扮的“马身子”需要大人们看护防止马匹受惊摔下来,同时既然是去给邻村拜年那么村庄的孩子青壮年男人一起前呼后拥而去才显得自家村子里拜年的隆重厚道实诚,要让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社火耍好,没有一个德高望重大家信任而又懂行的社火头是不行的,而这样的人一般很难找。

有了“戏箱”,有了社火头,村庄里大多数马都被喂得骠肥体壮,就等马社火开场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前些年,正月初十一大早,装扮“马身子”的青少年男女和“搭脸”的师傅们就在村里的场房里集中开始“搭脸”。“搭脸”是件细致活儿,涂凡士林、打低粉、描眉画眼抹胭脂、涂油彩,小生、须生和旦角的脸还好侍弄些,花脸、丑角的脸就不好弄了,一会儿画红色一会儿画黑色一会儿又画黄色,若是张翼德、关二爷、包龙图的脸,须得花上老半天时间才能画好。“搭脸”的师傅其实不是秦腔剧团里的专业装扮人员,他们都是“半道上出家”的本村人,这些人喜爱秦腔喜欢唱戏有外地剧团来唱戏时他们经常去后台看人家如何装扮默默记在心里,等到耍马社火时他们一边回忆一边对照买来的脸谱图片自己琢磨,给村里的社火解决了困难成了大家公认的师傅。我们村早些年的师傅就有福伯、德贤叔、亚兵爸等人,他们都已经去世好多年,但他们耍社火时“搭脸”的情景我却时常想起。“搭脸”不仅是精细活儿,而且是件累活儿,一个花脸下来“搭脸”的师傅就会腰酸腿痛眼冒金花,更不用说那些油彩胭脂白粉是如何刺鼻如何呛人了。“搭脸”的师傅辛苦,装扮“马身子”的人也辛苦,他们得一动不动保持一种姿势,让师傅们在他们的脸上轻描重抹尽情涂染,坐得久了,他们也一样腰酸腿痛浑身不舒服。

“搭脸”一结束,“马身子”们可以吃一点家里人送来的饭,但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上路后就得大小便上马下马地折腾,会影响整个队伍的行程。吃完饭,大家手忙脚乱地装扮“马身子”,扎包头,梳发髻,穿衣服,戴帽子,插簪子,穿靴子,分配好各自手里拿的道具,笏板大刀金枪神鞭等一应准备齐备。此时,养马的人家已经把自己的马喂饱草料刷洗干净嘴上了嚼子头上戴着红花鞍上搭着崭新的被褥由饲养马的大人牵到村上的麦场里等候“马身子”上马。马社火有个大家默认的规则,一般来讲,自家的孩子装“马身子”就得骑自家的马,由大人牵马照看,没有养马的人家的孩子是没权利扮“马身子”的,当然那些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家的孩子除外的,他家虽然没马但还是有好些人愿意给他牵马坠蹬服侍他耍社火,而且他们往往会被社火头们安排在马队的前面。

“马身子”上马后,得按照角色和马的体型来安排马队的顺序,体型高大健壮的马一般安排在队伍前面,马上驮的自然是几位大神,走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金印的先锋王灵官,然后是手持神鞭的黑虎元帅赵公明、后面是天官、财神、土地,再后面的“马身子”就按秦腔折子戏和神话故事人物的依次排开。《二进宫》、《打銮驾》、《华亭相会》、《三英战吕布》等折子戏角色扮相得当韵味十足,《劈山救母》、《封神榜》、《三打白骨精》等神话人物活灵活现仙风渺渺,一时间,在宽阔的麦场上人们仿佛穿越古代步入仙境,与古人同行与神仙比肩,真有点人神共庆今古同乐的味道。再加上锣鼓手们敲打出的高亢激越而又富有节奏的锣鼓声,使得节日的气氛一下子火爆浓烈起来。

社火马队排列停当在庙里敬完家神,马社火就浩浩荡荡向邻村前进了。一路上,锣鼓手得走在社火的最前面,他们边走边敲打,不停的变换鼓点节奏使锣鼓声变得铿锵而富有穿透力,大老远的都可以听到。后面的“马身子”一个一个手拿道具挺直腰身摆出各自的架式,以增强社火的观赏性给村庄争光。时间一长,有的人胳膊、腰腿酸痛使不上劲,也可以放下胳膊放松身子歇息一下,但在靠近邻村之前无论如何得打起精神摆开架式的。

马社火靠近邻村时,邻村人已经摆好香案和礼品在等候了!

邻村人是怎样得到消息做好准备的呢?这就要说到“探马”了。

马社火里的“探马”其实就是联络员。在马社火开拔时,“探马”一定要赶在社火队伍前提前向邻村主事的人通知本村社火将前来拜年的消息,然后离开这一村庄又提前奔向下一个村庄。用作“探马”的马一般体格健壮跑得快,而马身上的那人一定得戴一顶白色礼帽,反穿羊皮袄把白花花的羊毛露在外面,手提一面铜锣,在马身上一路边走边敲,这样路上行人和周围的村庄就知道有马社火要路过。

“探马”一报,邻村的人得到消息就做好了相关准备。社火进村后,邻村人鸣炮接应,村庄的社火头和其他人跪倒在香案前点香磕头给邻村拜年,邻村人拿出挂红鸣炮后系在赵爷的神鞭上,然后,社火再围绕邻村的村庄转一圈为家家户户祈福求平安,最后在鞭炮声和送别声中离开,向下一个村子走去。临走时,邻村人一定得馈赠些礼品,有麻花、点心、水果糖、饼干,也有烟酒之类的东西。也有些村子,“探马”去报时,村子里无人主事没法接应,“探马”只好回报社火头说明情况,社火队伍就会掉头直赴下一个村庄,若是“探马”来不及或忘记回报,社火照常行进到这个村子,看到冷清冰凉的景象,势必会影响两个村庄的关系的。

就这样,在喜庆吉祥的大年里,马社火游走于四邻八村之间,传递着节日的祝福和问候把乡村的春节推向高潮,演绎着一个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我孩提时,村里一直都耍黑社火,对马社火的这些印象和记忆,是我快上初中时才有的。

我小学五年级那年春节,大约在初九的晚上我们村的几个大人去临近的冯庄看戏,受到了人家的嘲弄,说我们村耍不起一台社火!偌大的一个村庄,竟然被人家这样嘲讽!他们几个人忿忿不平,回来后商量了大半夜。第二天,他们的带头和倡导下,村里的人纷纷解囊掏钱,有的多有的少,一天时间居然集中了不少钱。正月十一,就派人去天水办来“戏箱”,虽说行头不全,但也能凑合着耍一台马社火了。正月十二,我们赵关寨子终于耍起了马社火。从此,我便有了马社火的记忆。

咱村里有了马社火,看着别人扮“马身子”骑在马上神气的样子我好羡慕,好想自己也扮一回“马身子”!但“马身子”却与我无缘,因为要扮“马身子”,自个家里得养马,而那时我家时运不济,不论是养牛还是养马,不管老小,一般只养几个月就都死去,我扮“马身子”的愿望也就很难实现。后来,隔了两年,家里又养了匹小黑马,公的,瘦骨嶙峋,奇迹般被我家养了好几年。小黑马来我家后,我经常牵它去放牧,并且努力割青草给它吃,父亲也像照顾孩子一样喂养它。经过精心喂养,第二年年底小黑马长高了也强壮多了,父亲说过年时让我骑上它扮“马身子”,我高兴极了!不过,小黑马有两个坏毛病,一是不让人骑,谁骑它它就回头咬谁;二是喜欢走叉叉路,有时牵它在大路上走稍不留神一扭头就向叉路上奔去。这让我感到害怕,我对父亲说,大,咱家的这马能耍马社火吗?父亲说,能,你怕什么!有我呢!到时候我给它带上嚼子,牢牢的扯住缰绳,不信它会乱跑,我就不信咱家的人耍不了马社火!

有了父亲的鼓励和照看,上初三那一年,我终于扮了一回“马身子”,而且还分享到了马社火“谢将”后的美食。

正月初十马社火开始,除了雨雪天,要从十一耍到十五。元宵节这天,马社火不去其他村子拜年,而是敲锣打鼓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在我们村内外绕几圈,传递新年喜气驱邪避灾保佑村庄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到了十六,新年落下了帷幕,马社火也该歇马息鼓“卸将”了。

“卸将”就是唱一折《五福堂》的戏,是对马社火活动的一次表彰和总结,同时也借是诸神之口送给村庄百姓的祝愿。在围着塑料布的土台子上,装扮好的天官、王灵官、黑虎赵爷、魁星、财神刘海依次出场,灵官明察善恶,赵爷伏妖除魔,天官云端赐福,魁星来点状元,刘海广撒金钱,众神各司其职,赐福赐禄送吉祥,添财添寿保平安。众神赐福之时,村里的庄户人家都得端上一壶酒一两个凉菜或者拿上香烟、点心、麻花之类的东西前来“贺台”。谁家不来,别人不说自家觉得没面子,或者觉得会影响一家人来年的时运的。

“卸将”一毕,一年的马社火就耍完了。“贺台”的那些东西被社火头集中起来放在院落宽大又喜欢热闹的人家,到了晚上扮过“马身子”的、“搭脸”的、敲锣打鼓的、放过炮的-----,所有参与耍马社火支持过马社火的人都在这家院落里集中。院子中央两两一组放了十几张学校的课桌,桌上摆上凉菜、点心、麻花、糖果,大人凑大人,孩子找孩子,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愿吃什么就吃什么,筷子不够,就用折来的短竹棒或者麻杆吃,吃着吃着有人便哄抢起来,一时间,嬉笑声,咒骂声,碗碟的碰撞声混成一片,仿佛进入了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时代。

我扮“马身子”的那一年,也有幸参加了“贺台”宴,兴奋激动之中,我抢到了几根麻花,用竹棒吃了好几口凉菜。那些凉菜,那些麻花的味道简直棒极了,可能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菜肴了。可惜后来我再也没有吃过!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乡村马社火的印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头,让我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如今,村庄在不断地老去,当年耍马社火的福伯、德贤叔、亚兵爸和我的父亲等酷爱马社火的老人都先后作古,安息在村庄的土地里。随着打工潮的不断高涨,村庄的青壮年大多出去务工,越来越多的土地走向荒芜,养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了现实的必要性,村庄里喂养牲畜的人寥寥无几,马匹自然就少得可怜。没有懂行热爱的人,没有马匹,老家村庄的马社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那些“戏箱”也不知堆在哪个角落积满灰尘散发着霉味呢?

马社火不仅在我老家的村庄消失,也在周围的一些村庄消失,甚至在有着西北最大骡马市场之誉的盐官镇,马社火也正在楼群商铺的挤压下逐渐地消失,这算不算是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胜利和成果呢?

还是那句话,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马社火是我们乡村春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如彩虹般绚烂夺目,在农村民俗文化中风采奕奕让人依恋。所以,乡村马社火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叙写,更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乡村马社火不应该只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现实的风景。

我相信,乡村马社火会有回归和发展的春天,会让我们的春节更加热闹更加气象万千!

三 : 乡村社会学

一村一大各专业《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www.61k.com)

2、乡村社会学——是从整体的角度,通过乡村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研究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最著名的有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4、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其特点: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为主要的职业群体;家庭是生活的单元;质朴的文化。

5、社会结构——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6、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其特点为: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经常性、持续性,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归属感。

8、地缘群体——属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群体。

9、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其具有规模小、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直接交往感情色彩浓厚、成员间有多重角色、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等特征。

10、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使之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社团、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其构成要素为: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能、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

11、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其特点为:组织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缺乏科学性;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明文 1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规定的组织规范,领导个人武断专行。(www.61k.com]

12、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特点为:专业化;照章办事;职权等级制度;任人唯才;非个人性。

13、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有五个显著特点:群众性;自治性;基层行;地域性;广泛性。

14、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是一个社会实体;具有多种功能;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是发展变化的。

15、乡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16、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17、生活方式——狭义的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最基本的要素是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

18、消费方式——乡村消费方式是乡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它既是农民消耗各种生活资料的生物、生理的自然现象,又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19、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20、恩格尔系数——是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21、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22、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劳动分工。

2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23、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www.61k.com]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变动。

24、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展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地区差异性、多因性、关联性等特点。

25、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6、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打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一般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27、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普遍性、特殊性、多重性、统一性。

28、越轨行为——是社会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29、群体越轨——是指利用职权为个人、小团体乃至本单位、本地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损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行为。这种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公职人员,而是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群体。

30、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神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31、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强制性。

32、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3、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34、社会变迁——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3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3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www.61k.com)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组织管理现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36、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二、问答题

1、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在这里,社会生活具有较广的涵义,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一般社会生活。

2、农村、农业、农民三者乊间的关系如何?

答: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农民是从事广义农业、以农为主的劳动者。农村或者乡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区,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乡村社会学中,农民被看作是乡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乡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3、学习乡村社会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就在于:1、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2、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3、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4、乡村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答:乡村社会的特点是:1、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3、家庭是生活的单元;4、质朴的文化。

5、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主要在:1、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社会活动。由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须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学会同他人合作和打交道,这就是社会化。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是适应和改造,个人首先必须学习社会既有的知识、规范。可见,个人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他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2、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必须社会化。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合格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这样,个人就要学习群体和社会经验。家庭要延续,乡村社会要发展,个人就必须社会化。

4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2、学习社会规范;3、确定人生目标;4、培养社会角色。(www.61k.com]

6、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是:1、面对面的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2、家庭、邻里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3、模仿和亲身经验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4、随着乡村社会化的急剧变迁,乡村居民社会化的模式在发生变化。

7、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主业的劳动群体;2、利义相糅的价值观念;3、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念;4、政治意识。

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有哪些?

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的社会共同体,它与社会组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规模小,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地位,每个人在另外一个人心目中都被看作是特定的个人,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代替的。2、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3、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4、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5、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9、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中最重要与最普遍的一种。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其功能主要为:1、经济功能;2、生物功能;3、组织消费功能;

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5、休息与娱乐的功能。

10、家族的功能有哪些?

答: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家族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的整合与传播,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为:1、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2、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3、有助于个人完成社会化。其消极影响为:1、冲击党政基层政权;

2、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3、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4、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5、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6、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1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额活动目标;相对规范是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

5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12、家长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家长制的特点是:1、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首长手中,对下不分权,家长独揽权柄;2、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传统做法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3、管理缺乏科学性,命令随意性大,最高领导者的情感、好恶对组织活动产生重要影响;4、组织中缺乏沿革的办事规则,缺乏明文规定的组织规范,个人武断,人治大于法制。[www.61k.com]

13、科层制理论、主要内容及评述是什么?

答: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的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他从纯粹理性的观点出发,概括出了社会组织科层制的主要特征:专业化;照章办事;职权等级制度;非个人性等。在韦伯看来,理想的组织管理体系应该是具备上述特征。这种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从而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这种制度过分强调照章办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职权等级制度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现象。

14、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行群众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有:1、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3、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5、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并向人们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存在的问题:1、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矛盾。一是某些村党支部成员对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不积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充分行使职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包办了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二是某些村民委员会成员过分强调自治权,不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甚至与村党支部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2、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突出表现为某些乡镇政府领导人吧村民委员会当做是自己“手”和“腿”,不尊重和维护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试图把村委会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不时发生乡镇政府领导人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的现象。

15、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其构成要素包括: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群体,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2、一定地域。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4、一定的管理机构。5、具有自己的社区文化。6、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

6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16、乡村社区的特征是什么?

答:乡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www.61k.com)它具有这几个显著的特征:

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2、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3、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乡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4、从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乡村家庭的地位、作用更为突出。5、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血缘、地缘关系在乡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7、集镇有哪些作用?

答:集镇是币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其作用主要有:1、集镇作为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作用;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

18、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乡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地说:1、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劳动力的能力,这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有一个内在原因;3、城市的现代化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19、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答: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只能走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小城市和建制镇)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有:1、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5、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20、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制约,主要表现为:

1、它向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的自然环境,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等。这些资源的多少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2、它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特点。3、它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某些方面的变化,而且表现为,在本地区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居民迁往异地,也会因为要适应那里的自然条件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实现的: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化的自然则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结果。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人们提供着日益丰 7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推动着生活方式的发展。(www.61k.com]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是生活方式的内在要素,它的形成与变迁又往往是科技进步的伴随物。每一次科技的重大发展都会促进生活观念的变革,进而促进生活方式的发展。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扩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使人们更加能动地利用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1、乡村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饮食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2、服饰消费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

3、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改善;

4、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

22、当代乡村婚姻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在自由恋爱婚姻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转换婚姻等落后现象。

2、变婚姻过程而言,一般要经历择偶、订婚和举行婚礼三个阶段。

23、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实现的主要途径有: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

3、优化分配体制,促进共同富裕。

24、社会分层有什么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有两大类:1、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2、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力。

25、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

1、社会流动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从而取代封闭、固化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社会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3、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大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8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26、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是什么?

产生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www.61k.com]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则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也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乡村社会流动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社会流动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

1、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可以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实现乡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增进和加强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从而持续不断地给社会机体带来生机和活力,确保整个社会良性运转、协调发展。

2、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利于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3、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解决乡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解决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4、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形成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5、合理的乡村社会流动,有利于给农民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利于农民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形成新的地位角色。

27、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1、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乡村社区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乡村问题也同样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乡村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人类社会是由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工业社会的,乡村社区的发展历史比城市社区漫长、悠久得多,历史传统对乡村社区居民的影响比城市社区的居民的影响比城市社区居民的影响要大得多。

28、乡村人口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目前,我国乡村人口正面临迅速老化的问题。

3、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特别是乡村人口的素质仍显较差。

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将导致人均占有耕地的减少和对耕地的索取增加,造成乡村贫困化并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大量乡村人口将向城市转移,造成许多城市社 9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会问题。[www.61k.com)

29、乡村贫困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贫困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一般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贫困问题还很严重。1985年全国乡村人均年收入2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超过一亿,到2000年底,全国仍有3000万人口出于绝对贫困状态,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和其他自然条件差的乡村地区。

贫困问题的成因:1、环境条件恶劣。2、人口负担过重。3、人口素质过差。4、生产力水平过低。5、政策失误的影响。6、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1、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2、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声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3、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4、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5、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6、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改变救济方式,变单纯的物质救济为资金、技术、物质、信息、人才等多方位支持,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

30、乡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1、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尽管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但在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高达1/3以上,乡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1/4以上。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尽管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对义务教育的学制、实施及保障等有关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为9年,但乡村学龄儿童的失学率仍然居高不下。

3、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乡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待遇低,文化生活贫乏,有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包括一些从当地乡村考入师范院校的农家子弟不愿到乡村学校就业,即使被分配到乡村也不安心工作。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4、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由于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危旧校舍仍在使用,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教室倒塌压死压伤学生的恶性事件。

5、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由于乡村经济落后,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生不愿到乡村工作,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改行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10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6、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www.61k.com]乡村除了基础教育落后外,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也极堪忧。通过基础教育进入变通院校就学的乡村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乡村学生将留在乡村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乡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1、乡村治安存在哪些问题?

1、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2、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3、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4、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5、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6、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32、社会控制有什么功能?

社会控制之所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尤其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因为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1、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2、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3、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33、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是什么?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在乡村社会控制过程中,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

34、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有哪些?

社会舆论是众人关于某种现象或某一事件的议论的意见,它包含了对于些种现象或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评价。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作为一种公意,作为众人的议论和意见,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另外,社会舆论还具有强化、鼓励某种现象或某种行为的作用。人们往往在舆论的推动和引导下强化自身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社会舆论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制约作用。

35、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11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1、从主观方面来看,越轨行为者的思想道德水准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乃至私心极度膨胀等等,是导致他们发生消极性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www.61k.com]

2、从客观方面来看,社会控制体系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和控制方式失当等等,是造成当今我国乡村消极性越轨行为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

36、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1、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分配格局的影响。

2、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社会保障的民生功能。社会保障的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4、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

37、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农村风险的加大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乡村社会进步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保障农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8、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1、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2、农村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标准;3、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做法;4、农村养老保险采用储备积累的做法,自助为主、互济为辅;5、用一体化思想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9、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其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40、什么是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一些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时表达的一种观点,是反映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点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他们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条件不尽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他们 12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只要这些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就会经历同样的过程。(www.61k.com]这就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管理组织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在上述诸方面变得越来越像是变得越来越相似,即表现为趋同。

41、什么是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依附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发达国家由于急于发展经济而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依赖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双方在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虽然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所发展,但因合作的最大利益流向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不发达国家不可能获得快速发展而发达起来,是依附型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对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带阻止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教育与思想的侵入,自力更生。

4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按照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和“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提出的。如前所述,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而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这对人类(当代人及其后代)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包含如下一些基本方面:1、可持续的经济发展。2、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3、可持续的社会发展。4、可持续的人口发展。

13

本文标题:乡村社会学-乡村社会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9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