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2015全文-2015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18-03-13 所属栏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 : 2015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板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与成绩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虽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但在xx区人口计生委的工作方法中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政府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更加注重了人口、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他们在基层的具体工作中也越来越感到,在当前社会全面改革的浪潮中,人口和计生部门必须将自己的社会管理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由被动地接纳上级布置的具体工作任务转变到更加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建立工作长效机制,特别要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下工夫,找准本区域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开展工作试点并不断总结推广经验,才能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保证改革发展的大局。

(www.61k.com)

从起,xx区在xx市率先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结合区域内街道、乡镇的特点、难点及工作优势,确立了“现居住地管理”、“计划生育村 (居)民自治”、“新型封闭式物业小区管理”、“建立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中管理服务新模式”等课题,选定十三个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xx区人口计生委在现居住地为主管理、居(村)民自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现居住地管理

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的现居住地为主管理,是当前作好人口计生工作对基层政府的更高要求。随着xx区的快速发展,人户分离人员大量增加,加之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如何准确掌握现居住地人员的基本信息成了xx区人口计生委面临的最大难点。在全国人口信息还没有形成统一交流平台的情况下,xx区人口计生委对区内形成的人户分离人员率先实行现居住地管理,制定了《xx区计划生育现居住地为主管理办法》,在全面登记人户分离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清理本区内人户分离人员,通过自主开发的“管理与服务软件”、联系会、信函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再交流。在“wis”系统和国家外来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建成后,又积极运用这两种渠道开展交流。同时,xx区人口计生委还修订了《xx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实施方案》,将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率纳入现居住地考核,促进了现居住地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到底,已登记各类人户分离人员共7.8万余人,区内人户分离信息交流率92%,确认率为62%。

在现居住地管理中,xx区人口计生委还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即新建物业小区中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在xx的整体发展中,由于各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产业的重新布局,人口向近郊的聚集已形成趋势,而xx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段,各类功能完备的新型封闭住宅小区迅速崛起,而小区内的各种社会管理职能却难以及时到位。为防患于未然,xx区人口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对物业小区的专项调查,发现目前全区256个新型封闭住宅小区中已建立社区居委会或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有179个,未建立和未纳入的77个,而且相当一部分因基层组织缺位或工作不得力,使小区游离于行政管理和服务之外;同时,小区内居住人口结构复杂,据抽样调查小区内居住的人户同在人员占近40%,人户分离占36%,流动人口约占25%,居住人群收入较高,普遍重视“隐私权”,因而有关人口计生工作信息收集渠道不畅。

针对这种情况,xx区人口计生委开展了“高档物业小区计生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工作。通过与物业座谈以及在小区中针对育龄群众开展生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找到公司与政府合作的结合点——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思想统一后,政府加大了对物业公司在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指导,给予人力、物力支持,物业公司也指定了专人负责计生工作,从居民购房起就填写计划生育情况卡片,做到对入住人员底数清,同时为小区居民提供多方面服务,方便了居民。物业还出资制作了一些有关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品在小区内、楼道中开展宣传,并积极推动小区内居委会的建立。试点单位原有的13个小区在一年促成12个单独成立或挂靠到其他居委会,物业的前期工作也为居委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点成功后,xx区人口计生委及时召开了全区综合改革工作会,在全区推开这种管理模式,努力推进在物业中形成一种“社区管理、部门配合、物业协助、业主受益”的长效工作机制,谋求政府、企业与业主的互利“三赢”。

(二)大力推进实现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

20世纪90年代初,xx区开始在农村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章程、自治公约等形式,使计划生育逐步融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聂各庄“十星文明户”评比等一些典型的村民自治工作经验。初,xx区在继续总结、推动村民自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管理的新特点和社区居委会的组建工作,研究出台了《xx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指导意见》,推动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与居民自治整体工作同步启动。

在自治工作启动中,xx区人口计生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居委会还习惯于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对自治工作的概念、目的、形式等认识模糊。为转变这种观念,xx区人口计生委加强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宣传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涵义,要求结合社区群众的特点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宣传和需求调查,通过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的形式拟定有社区特色的居民自治公约和自治章程,依靠协会的资源和优势将居民自治工作的内容以适当的形式落到实处,形成“以宣传为先导、以章程为保障、以协会为载体、以需要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居民自治。通过努力,xx区出现了一批以自治承载的“相约健康在社区”、“生育文化社区”活动,诞生了精品 “社区计生卡通形象”,并有了“交互式自治”这样的创新工作形式。一些社区还引入香港社区服务理念,实施“新家庭计划”,建立生殖健康服务自助平台,以服务为出发点引导社区居民从关注健康到主动支持、帮助政府做好本社区居民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了“四自”理念的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的居委会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居民自治章程和公约,并根据指导意见全面开展自治工作。

(三)全方位推动计划生育综合优质服务

在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中,xx区人口计生委逐渐体会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其提出时还以较为单纯的技术服务为内涵,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知识宣传、技术服务、满足人的尊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这样一个综合优质服务的概念。这一结论的提出,为xx区人口计生委全方位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搭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框架。

1、在技术服务中,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服务网络推进优质服务,形成以区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点,以地区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为补充的“全方位技术服务网络”。

xx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免费为农村及城市无业育龄人群开展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为外地来京无业育龄妇女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接待外地来京人员9万余人,未出现一例并发症和事故差错。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近几年xx区人口计生委通过对服务机构外环境的改造装修、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严谨的工作制度和人性化的服务流程等对服务硬件、软件进行全面升级,为术后人员提供“亲情搀扶”、送健康礼品、发健康处方等温馨服务,就诊群众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8%。

为充分利用地区卫生资源,xx区人口计生委开展计生卫生联手,建成由66家医院和69家社区卫生站、有50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主体服务网络,不仅保证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还承担了免费发放避孕药具、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发放“健康处方”等服务,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xx区启动《xx区开展育龄夫妇享有生殖保健服务规划》,以政府工程的方式启动对城市无业、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的生殖健康检查,已有8万多名已婚育龄妇女接受了此项服务,并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还有2.8万名已婚育龄男性进行了生殖健康检查。

在药具服务工作中,xx区人口计生委以承接国际项目为切入点,在全区安装了500部自动售套机,同时推进免费药具的发放渠道,实现了在全区所有的居(村)委会、外来人口一站式办公地点、人才职介中心、社区卫生站、乡村卫生院(室)、66家医院、部分高科技公司、大型集贸市场电子市场、地下空间外来人口租住地等地设立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自取架,又增设了26个免费自取发套机,使生活在xx的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需要的服务。

2、在知识宣传中,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服务人群推进优质服务。xx区人口计生委构建了以“空间四条线、地上精品现、沟通面对面”的广覆盖宣传网络:一是抓住xx电视台、《中国人口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xx报等主流媒体,通过设专栏、出专版,开展对生殖健康知识、政策法规以及工作经验的总结宣传。二是抓住特色活动出精品,组织开展了“樱花香,碧水长、婚育新风传四方”的昆玉水系大型流动宣传、“独生子女艺术节”、“生殖健康进军营”等一系列精品特色活动。三是建成了以“生育文化墙”、“人口文化园”为代表的一批精品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四是树起了以人文关怀为基、以计生宣教公益广告组成的城市风景线。五是相继开发了针对大学生、公司员工、外来人口等不同人群知识需求的网络模版和dvd光盘,出版了以《xx区人口计生委对您的关爱一如既往》为主旨的一系列科普图书及电子图书。六是建成了三个计生宣传网站和一个网上人口学校,推进政务公开、宣传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并及时开通了网上行政审批

xx区人口计生委还尝试通过在互联网开设网上直播的方式组织了“关注新《条例》,专家与您零距离——《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网上宣传咨询活动”和“中关村白领,大方谈性——‘男性健康日’专题活动”,两次活动共得到近70万网民的关注。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服务,使xx区人口计生宣传的受众面不断扩大。但xx区人口计生委的目标还有更远。在圆满承接联合国人口基金在xx区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的“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项目后,xx区人口计生委根据需求调查,将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的时间从育龄人群拓展到中学生,在全区中学生中启动“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按照项目动作的方式总结经验,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xx首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教材,目前全区已有70% 的中学将此教育内容纳入了教学计划,直接受益学生已达9万多人次,家长受教育为3万多人,亲青服务咨询人数约1.5万人次。xx区人口计生委还拟将此项工程继续向小学高年级拓展。

二 : 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0日在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汪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中共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基本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全局,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革工作的战略部署,下好改革“先手棋”,抓好具体改革举措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进一步加大。承接落实国家和省下放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14项,完成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建立并向社会公布市级政府权力清单。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内资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同比增长30.6%和121.9%。加快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及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一办三中心”体系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监管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606个,实际办结时限提速51%以上。

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导向,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优化。深化民营经济改革,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基础类、公益类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7个国有企业项目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投资12.3亿元。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扎实做好“营改增”试点扩围工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市84个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30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稳步推进水、天然气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放款28.3亿元。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无锡农商行江阴、宜兴支行开业,互联网金融“开鑫贷”公司落户无锡,国联人寿、三房巷集团财务公司、全国首家物联网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省内首家市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批筹建,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准。引进外资商业保理公司2家、融资租赁公司11家,东亚银行无锡分行开业。

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目标,着力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促改革、增活力,城市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对接上海自贸区,设立驻自贸区代表处,复制推广33项改革事项,推行口岸无障碍通关,启用世贸通中小微外贸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试行多项外汇管理便利化措施。无锡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开通至首尔国际航线,韩亚航空进驻无锡,国际快件中心正式投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6万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新增国际友城2个,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民生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服务机制。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优化调整户口准入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市范围内户籍准入登记、迁移规定一体化。

(二)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结合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主攻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资源保障和协调服务,有效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4%、7.5%。发挥企业稳增长主力军作用,着力稳定工业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增速分别提高2.4和6.5个百分点。继续推动百企做强,15 家企业入围2014中国企业五百强,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积极优化金融服务,扩大有效信贷规模,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410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 561.5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7家,新增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1家、各类私募股权基金12家。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平台,全市累计为2006家企业提供转贷应急资金377.5亿元,钢贸行业债务风险基本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同比实现“双下降”。

在稳增长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提升规模层次,预计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业务收入增长40%以上,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获全国推广,无锡连续三年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入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城市。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会展经济、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苏南快递产业园获批全国快递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园区,新增国家4A级景区5家,无锡城市游客满意度居全国第一,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3万亩,农业园区化比重达40%以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不断提升科技和人才竞争力。推进“人才强企”工程,累计引进9名诺贝尔奖得主、11名外籍院士与民营企业共建研究院,成立“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无锡基地。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8.3件,同比增长23 %,国家专利奖获奖数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兴澄特钢获得“全国质量奖”,红豆集团获评“全国质量标杆企业”。无锡高新区(含宜兴环科园)、江阴高新区入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获评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四名。

(三)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开展“项目建设深化年”活动,持续实施项目攻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全年投资计划,重点实施180个事关后劲培育、民生改善和城市发展的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1%;完成工业投资1746亿元,增长12.5%,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593个。强化与央企、沪企等战略合作,加快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努力化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重大项目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中芯国际集成芯片、华泰汽车自动变速器等一批超50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海力士五期、万达文旅城、世茂旅游等一批超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进展较好;高德印刷电路板、隆基硅材料超薄单晶硅、红牛饮料二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地铁1、2号线开通试运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竣工试运行,北中路互通、广南路、环山西路、江阴大道、海港大道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锡澄运河江阴段航道工程基本完成。积极推进“一城一岛一带”建设,海岸城、万象城建成开业,巡塘古镇、灵山小镇一期、古运河绿地景观和亮化工程基本完工,重点区域功能配套不断完善。着力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共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64个,英飞凌半导体、博世汽车动力总成等一批投资超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成功签约,预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达55%以上。

(四)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深入实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城市宜居品质不断提升。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扎实推进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蓝藻打捞、调水引流等工作,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好转,连续七年实现安全度夏。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突出抓好燃煤锅炉整治和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污染防治,大力实施热网整合工程,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启动锡钢地块土壤修复工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78件,否决、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79个。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预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削减量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计划,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盘活存量和使用增量挂钩制度,预计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设立全国首个地级市环保公益发展基金。

制定实施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重点功能板块建设,促进特色发展与产城融合。加快中心城区更新,增加旧住宅区改造实施计划,整治改造城中村、旧住宅区、危旧住房分别达16.6万、205万和10.3万平方米。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市区拆除违法建筑 26.9万平方米,完成17条主要道路包装出新和56个背街小巷综合治理,推进147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试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完成造林绿化 2万亩,林木覆盖率预计达26.5%。新增8个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宜兴白塔村、惠山阳山村、滨湖古竹社区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阴新桥镇新型社区建设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宜兴周铁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获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无锡获评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宜居城市。

(五)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加大财政投入,精心组织实施,12件7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鼓励支持就业创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 14.9万人,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4.1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2万人。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和新老制度衔接,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8%,市区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40元、2230元和792元,市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630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4.5万人次获大病补偿9100万元,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0%和70%以上。拓宽“慈福”保险领域,在市区和江阴实施户籍居民住房财产保险制度,安康关爱保险受益老年人 48.38万人。支持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9张,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达90%。改善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全市新开工、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5186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397户。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2条、优化调整61条。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改造老旧自来水管网64.7千米,新增天然气用户8.3万户,改造老新村天然气7900户,一流配电网建成区面积836 平方千米,新增免费无线接入点2.7万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20家,培育建成放心粮油单位85家,214家平价商店累计惠民1.7亿元。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二。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水平,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6所、社会化早教机构23所,建成15个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实施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45个。深化与江南大学共建合作,支持民办院校创新发展。【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进家庭医生制度,6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中期督查,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书香无锡”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大运河无锡段参与申遗成功,惠山祠堂群列入省2016年推荐申遗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正式启动,“泰伯庙会”“均陶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紫砂文化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创建成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通过省级测评。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圆满完成第18届省运会参赛任务。建成西蠡湖慢游系统全民健身带,“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基本建成。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市五院、市少年宫、太湖新城国际教育园等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开展社区“减负增效”,全面清理面向社区的创建评比、机构挂牌、台账目录,理清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职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全市65个镇(街道)试点“政社互动”。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全市社会组织达11576个。继续开展公益创投等活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社区治理。扎实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打击暴恐犯罪,圆满完成青奥安保各项任务,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合格率分别达97.4%和98.6%。完善应急体系网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集中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整改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军民融合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史志、档案、侨务、台港澳、外事、民族宗教、人武、人防、气象、防汛防台、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红十字、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集中整改“四风”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和下发的文件分别减少26%和 18%。健全政府工作规则,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程序,重大事项按规定程序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5件,出台市政府规章 6件、规范性文件22件。认真贯彻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扎实做好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做好“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政务公开,政府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向社会公开,无锡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地市级第一,“无锡发布”被评为十佳城市政务新媒体。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政府性债务压规模、降成本、控风险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市民,向辛勤工作在村组、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广大干部员工,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锡单位,向驻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无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尚未充分激发;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少数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够有力,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不够牢固;政府性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大气、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有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不高,反腐倡廉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我们将对此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学优网http://www.61k.com
2015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作风建设“三个突破年”活动,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无锡”鲜明地写在无锡发展的旗帜上,把转方式调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奋力开创“四个无锡”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指标。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既考虑到新常态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留出了空间。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充分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无锡和全国一样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正在经历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深刻变化,承受资源环境脆弱、经济风险积累的压力,面临生产组织方式、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应当清醒认识到,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实现的,必须作出不懈努力,稳增长仍然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无锡来说,遇到的困难、风险和挑战要更大一些、更早一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加倍努力、付出更多。我们对当前经济运行和改革发展中的困难挑战不能无所作为,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工作压力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保持昂扬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紧紧围绕发展目标,谋划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利经济增长又利环境保护、既利有效投入增加又利风险防范化解的思路举措,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要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必须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工业投资增长12%;大力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3%、出口增长5%;有效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600亿元,其中新增本外币贷款800亿元左右。

今年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无锡”鲜明地写在无锡发展的旗帜上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和“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描绘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美好蓝图,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发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是指导江苏工作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最重要任务。要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无锡”鲜明地写在无锡发展的旗帜上,使之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成为无锡#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61k.comend#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关键举措是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任务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强化“政银企”有效合作,着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链风险,努力实现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多措并举加速存量商品房消化,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效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调整优化债务结构,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虽然无锡农业占比较低,但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精心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现代职业农民。深入推进无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全市农业园区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45%以上。全力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学习身边好人,传承无锡优秀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先进文化,抵制有害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扎实做好惠山祠堂群申遗工作。积极培育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质转型,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全力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之中,以“要求严、措施严、对上严、对下严、对事严、对人严”的“六个严”标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决反对“为官不为”,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把转方式调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抓好经济发展是摆在无锡面前的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同时把生态环境的倒逼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自觉行动,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新路子。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政策对接,学习借鉴中关村科技园政策经验,积极开展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科技金融等鼓励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加快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技术,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50项,物联网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25家,打造无锡创新驱动的特色标志。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应用工程,积极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认真组织实施超级计算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推进云计算、微电子、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0%左右。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力度。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鼓励本土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扩大规模产出效应。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打击侵权行为,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立足百年工商城产业基础,弘扬“锡商精神”,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面向长三角乃至更广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把重大项目作为带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180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现有500万平方米科研载体作用,着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引,进一步加强与央企、沪企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招商新突破,争取新增超10亿元或3000万美元产业项目70个。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顺应新工业革命趋势,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模式,支持传统企业通过嫁接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提质增效,推动实施“机器换人”,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家。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做好产能过剩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实施质量强市战略。【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订,加强质量攻关,争创“名品、名企、名牌”,进一步扩大宣传和影响,让“无锡品牌”“无锡质量”成为推动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迈进的有力支撑。着力打造新商贸业态中心。整合放大无锡区位、交通、信息技术和资源禀赋等优势,鼓励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创新,提升各类电商服务平台功能,规范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物流和仓储企业,推动电商、快递和智能仓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华东航空快件集散中心,提升苏南快递产业园建设水平。培育发展现代都市服务业。在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服务、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提升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统筹锡澄宜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联合开发,精耕细作传统旅游业,积极发展主题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实现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

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互动,鼓励企业到自贸区设立公司,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形成一批可以全面推广的制度化成果。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在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流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着不让抓好外资外贸工作。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大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地区总部等引资力度,确保利用外资有所增长。奋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自主品牌和服务贸易出口比例,拓展外贸增长空间。加强口岸和功能载体建设。扩大口岸开放,新增一批指定口岸,积极推进设立无锡邮政口岸。完善综合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园区功能,增强对高端产业综合承载力。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络、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并购,推进境外经贸合作,提高全球范围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能力。加大城市对外交流,提升无锡城市国际影响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红线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计划,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燃煤锅炉高效清洁发展水平。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污染防治,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禁烧措施,加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确保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加强太湖水污染治理。加快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和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实施太湖周边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新沟河拓浚、九里河及伯渎港整治等重点工程,强化“河长制”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安全供水高速通道管理维护,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加强生活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试点,完善收运体系建设,增加终端处置能力,有效化解垃圾增长与处理能力的突出矛盾。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开展重金属污染物等专项整治和土壤修复试点。深入推进绿色无锡建设,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林木覆盖率26.7%以上。加强环保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坚持铁腕治污、依法治污,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大力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推进环境保护从污染治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

(三)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

突出以人为本理念,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找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力点,促进经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切实办好12件80项民生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普遍得益受惠。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一体两翼”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建设锡澄、锡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宜兴通用机场,推动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做好泰锡宜铁路及过江通道、新长铁路扩能改造、苏锡常南部高速无锡段等前期工作,加快新锡澄路等地方干线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市区段,启动锡溧漕河二期整治工程。推进无锡(江阴)港功能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着力提高中心城区能级。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配置,优化商贸商务服务,增添都市产业功能,巩固提升商业中心地位。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强背街小巷整治和保洁,抓好重点片区、重要路段的市容环境美化,塑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建筑文化和空间特色。加快“一城一岛一带”等重点区域开发。完善太湖新城产业布局和配套功能设施,加快马山岛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古运河及其周边片区开发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锡东新城、惠山新城、江阴临港开发区、宜兴东氿新城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建设民航无锡空中交通管理站,基本建成沪宁城际铁路惠山客运站,做好锡太高速前期工作。实施钱胡路等城市道路改造,改善重点片区道路通行条件。有序推进地铁3号线一期、1号线南延工程建设,提高地面公共交通与地铁接驳换乘能力,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5条。推进农村公路维护和提档升级。新建500千伏宜兴东、陆桥等输变电项目,完成西区燃气热电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改造老旧自来水管网60千米,新增天然气用户6万户,增设“苏邮惠民”便民服务站300家,免费无线接入点达4万个以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布局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布局,科学调整科研及产业用地性质,创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重点镇和特色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的修缮保护,建设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务实推进民生改善。提高居民收入和就业保障水平。努力拓宽增收渠道,重视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大力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以上。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市养老、医疗保险分别扩面6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扩面4万人,继续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为2.5万户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统筹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推进红丝带关爱中心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用好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2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完成60个城中村、191万平方米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在做好村庄规划基础上,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加强安置房、经适房、老小区等社区物业管理,继续推进老小区电梯和技防改造。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领域监管。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5%和99%。抓好市场保供稳价,建立价格惠民常态体系,健全市区 142家平价商店监管服务网络平台。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2家。建立完善城市公共配送体系,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优化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培育建设新优质学校,支持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加快市少年宫和一批新办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不断完善社会化早教体系。积极引进优质本科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推动省市共同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深化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强化医疗人才培养和学科、专科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完善急救站点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健康促进和慢性病干预。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水平。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争创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引进更多国际精品赛事,办好环太湖国际马拉松赛、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重大体育赛事。积极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

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社区扁平化管理。巩固社区减负成果,规范社区事务准入。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作用,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多元共治,建设和谐文明城乡社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推进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全面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好信访热点和遗留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依法做好征收拆迁工作,着力破解征收拆迁难题。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努力打造诚信无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打击逃废债力度,让“诚信无锡”和“法治无锡”相得益彰。加强平安无锡建设。深化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责任落实,强化隐患治理和监管执法,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认真做好台港澳、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提高军地融合发展水平。

(四)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

坚持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方面扎实开展“改革创新突破年”活动,加大重要改革推进力度,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尽快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切实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健全“一办三中心”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建设。【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财政支出,依法清理规范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适度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完善镇、街道财力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深入推进 “营改增”试点,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企业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加快国有资本证券化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重大决策、资本运作规范化水平。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薪酬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争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促进互联网金融、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推动上市企业兼并重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拓展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试点,推进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建设。深化农村领域改革。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融资试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及住房、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化社会事业改革。调整完善“管办分离”体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体系。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促进医养融合发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卫生、养老和社区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工作,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深化水电气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立项调研、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做到法定授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解决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规范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适应行政诉讼制度新变化,自觉接受司法监督。重视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依法保障群众和新闻媒体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强化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营造全社会法治氛围。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社会普法宣传,推动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积极推动公正司法建设,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作风建设突破年”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加强廉洁自律,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节庆、论坛、展会及评比表彰等活动,严格压缩 “三公”经费支出,完成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强化政府绩效管理、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广泛开展机关干部进社区活动,尽力帮助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完善“稳心留根”机制,开展“暖企行动”,使广大企业切身感受到政府优质服务的温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审计结果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做好政府组成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建立重要政府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主渠道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着力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政府系统惩防体系,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制约,落实好“一岗双责”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坚决纠正征收拆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教育卫生、行政执法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今年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我们将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深入调查研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编制好一个适应时代要求、体现中央精神、符合无锡实际、反映群众意愿的“十三五”规划。

各位代表,展望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无锡而努力奋斗!

三 : 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2月3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万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武汉全面深化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提升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践行“三维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大力实施“五大计划”,沉着应对各种压力挑战,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过万亿元目标,这是全市人民期盼多年、奋斗多年,凝聚着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性突破,是武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千亿台阶,达到11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2.85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9.32亿元,增长12.7%。

——先行先试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推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三联单”制度,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青桐计划”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600家。国务院明确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武汉三镇通地铁。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与4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共同串联起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同圆“地铁梦”,武汉交通格局正在改写。

——国际大通道网加快形成。新开通武汉至旧金山、莫斯科等国际及地区航线7条,累计达到31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均居中部第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通武汉至东盟四国的近洋航线,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同步推进“三创”工作,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文化新品牌亮点纷呈。首届WTA武汉网球公开赛成功举办。城市文化新地标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投入使用。“看武网、赏汉秀”成为城市新品牌。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93.7亿元,增长9.8%,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

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力量更加雄厚,武汉精神更加自觉,武汉自信更加坚定,武汉形象更加鲜明!勤劳智慧的武汉人民,正满怀豪情、奋勇前行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程上!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促转型,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强化工业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坚持不懈抓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06亿元。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一期、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武汉华星光电、东风雷诺、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倍增发展区新增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烟草、石油化工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汽车产销量均突破百万辆。启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50亿元,推进400户骨干企业改造升级。工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

提升服务业规模水平。大力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生产性服务业特色明显、业态优化。引进金融机构8家,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武汉民间金融街建成开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463亿元,增长13%。社会物流总额突破2.5万亿元,获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基地。举办各类展会708场次。工程设计产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成功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获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区,“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广告创意园区。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增长68.5%;武汉宜家、武商众圆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5A级景区达到3个,5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黄金十条”。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萌芽贷”等科技信贷,新增科技贷款176亿元、科技保险207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累计79家。各类创投机构330家,管理资本总量300亿元。建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探索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59名。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持10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海内外研究团队14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37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和23家。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3个。发明专利授权量39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309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编制实施加快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参与、推动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进武汉天马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达127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725亿元,增长20%。

(二)重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完成武汉国资公司与武商联集团整合重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口径预算管理有序推进。降低准入门槛,面向民间资本,推出38个总投资1012亿元招标项目。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照后证”等制度。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8万户,增长26.4%。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出台《武汉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59项减少到240项。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管理等领域机构调整有序推进,市、区、街(乡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基本建立。完成561家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推出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市、区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开展电视问政、民评民议活动,深化“治庸问责”,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持依法行政。组建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出台《武汉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074件全部办结。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累计216家;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64.29亿美元,增长21.4%;对外直接投资额8.25亿美元,增长3.8倍。开放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建设方案获国家批复;天河机场获批实行过境72小时免办签证政策,武汉成为过境免签城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教育园区建成使用。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协作开展了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武汉之窗”;成功举办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与硅谷11个城市共同发布加强合作《双谷宣言》,新增2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三)强基础,优环境,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日益彰显

强力推进城建攻坚。坚持市、区共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515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17个、开工17个、续建33个。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至黄石(黄冈)城际铁路、江北铁路一期、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全面展开,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天河机场T3航站楼建设冲出“地平线”,第二跑道及交通中心建设抓紧推进。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三环线北段改造工程完工。长江大道一期、姑嫂树路快速通道、水果湖片区交通改善工程竣工通车。轨道交通加快向新城区延伸,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机场线、21号线、27号线、29号线和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江汉六桥、东湖通道、东风大道、雄楚大街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微循环道路54条、慢行交通系统63.5公里。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排水干管100公里,疏浚管涵4956公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污水管网132公里。完成8个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建成地埋式垃圾转运站30座。城市排渍能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垃圾处理能力有效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有序开展。三环内“三旧”改造全面启动。完成11个城中村整体拆除。汉正街、二七片、龟北片、青山棚户区等重点片区改造加速实施。

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全面落实《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集贸市场、小餐饮、食品小作坊、建筑工地、背街小巷、铁路沿线、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和考评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城市综合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制订《武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全面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实施绿满江城行动计划。第十届园博会筹备工作扎实开展。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绿带基本形成,沙湖公园、戴家湖公园基本建成。新建绿道222公里,新增绿地668万平方米。出台《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完成6000亩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市域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开展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2天,比上年增加22天,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8%。【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积极推进。

(四)抓统筹,兴新城,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制订实施《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阳逻、吴家山、纸坊、常福、盘龙、纱帽等产业新城建设加快,落户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成效初显,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73.5%。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310亿元。赏花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新增家庭农场840个、农民合作社980个。农村产权改革确权登记任务全面完成。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大型泵站主引水港5条,更新改造骨干泵站179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0座,整治排灌港渠3286公里。中央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年度项目全面完成。新建“村邮站”500个。

(五)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全民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8.6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8万人,扶持自主创业2.9万人。社会保险净增参保59.4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20%。保障性住房新开工8.5万套,基本建成4.9万套,分配入住3.6万套。公租房、廉租房实现并轨管理。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贴20多亿元。新建改建社区养老院104家,新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地141处。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完成10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新增适龄幼儿入园学位9000个。高考全口径升学率保持在93%以上。教育云“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6个,总数达109个。新增三级医院6家,总数达45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完成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成50个中心村卫生室。全科(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200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五城”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万多场。5项文艺精品获国际和国家奖项。启动建设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成功举办武汉国际杂技节、男篮亚洲杯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1350个幸福社区创建工作,社区组织协助政府服务事项由165项减至16项,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新增社会组织2103家。长江救援志愿队用生命托起城市大爱,感人事迹享誉全国。“六五”普法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有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全国深化平安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争创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不断加强,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我们在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做好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相关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仍然是武汉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新常态下,武汉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也会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主要是:产业规模不够大,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尚需时日,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压力和困难增大;国有资本能量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凸显,改革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城市服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依然突出,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工作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多元化群体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创新社会治理更加迫切;政府工作中还有缺点和不足,“庸懒散”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万亿倍增”的新目标,提出用七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2015年是向“万亿倍增”目标迈进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非常重要。

当前,武汉的发展已步入上升通道,我们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更具有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等战略,为处在战略交汇点上的武汉,提供了难得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把武汉的事情办得更好,把我们的城市发展得更好!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支点之点”,突出运用改革方法释放发展潜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出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江城,突出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指标是我们在科学分析后确立的,是我们期望的发展目标,是增强信心、稳定人心的目标,更是提振全市干部群众精神的目标。我们立足于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就是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在武汉发展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实实在在的增长。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基、两业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谋划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版”。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制订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10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工业投资突破3000亿元。确保东风雷诺、东风新能源汽车、格特拉克变速箱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确保武汉天马二期、东本三厂、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二期、金发科技、圣德利薄膜太阳能电池、武桥海工装备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武汉华星光电、长飞科技园、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投资5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顺利实施。提升工业倍增发展区承载功能,加快四大工业板块建设。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重点推进300项技改项目。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加快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推进金融创新,引进金融机构8家以上,新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3家,推动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完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整体配套功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努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积极申报“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5A景区创建工作,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趸船码头综合整治、景观亮化提升等工程。支持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高端定位、总部优先,加快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等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申报开展“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

(二)坚持改革引领、开放先导,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力。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力、强动力、扩空间效用明显的改革开放举措,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学优网http://www.61k.com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分行业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制订公共服务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计划。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创新政府采购方式,探索实施通用类货物“商场供货(含电商)+网上竞价”采购。

完善现代市场#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61k.comend#体系。深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实行“宽进严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模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充实招商引资重点目标企业库,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各中心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各开发区和新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以上,招商引资总额增长30%以上。实施外贸转型工程,外贸出口增长6%以上。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提升对外开放功能。拓展国际大通道,新开国际及地区航线3条;开通武汉至日韩近洋航班;提升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水平。力争获批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提升铁路口岸开放功能。加快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工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做好英国领事馆开馆服务和美国领事馆开办签证协调工作。【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推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以上。扩大“双谷双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城市的交流互动。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推进国际化示范街区建设。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完善阳逻港集疏运体系,深化与长江流域城市航运合作。大力发展临空临港产业。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深入落实全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

(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建设创新型城市

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武汉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创新,用最大的热情、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多的投入推动创新,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示范区创新引擎作用。完善落实“一区多园”机制,推动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市开花结果。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改革政府科技资金管理、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特区、人才特区。新增科技贷款余额150亿元、科技保险保额200亿元;新引进创投机构30家。深入实施“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探索人才与风险投资结合机制。积极支持和引进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在创新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制。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标准战略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对接产业需求,研发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壮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按照千亿目标,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万亿倍增”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扩大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集聚规模,推动各开发区、各区积极创建科技园区,依托园区培育和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20%。

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深入实施“青桐计划”,充分激发百万大学生创业潜能。新增大学生创业特区15个,吸纳10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廉租办公室、创业工坊和人才公寓,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创新型机关、园区、街道、社区创建,把“创新”镌刻在武汉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落。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城市之魂。

(四)坚持建管并重、品质为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遵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规律,更新城建理念,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城市安静下来,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启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管理。

持续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投入不减、力度不减,加快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50亿元。

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区共建体制,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资产上市融资,增强平台公司资本化运作能力。

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天河机场三期、阳逻港集装箱三期、武深高速武汉段、汉孝大道武汉段、硚孝高速武汉段、四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沿江高铁、武西高铁规划建设。支持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完善市域快速交通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牢记“地铁生日”,确保3号线一期建成通车,实现中心城区地铁初步成网;精心组织已开工地铁线路建设,开工建设1号线径河延长线和24号线。加快过江通道、城市环线和快速路建设。建成东湖通道、江汉六桥、三官汉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临空港区跨府河大桥。实现二环线全线贯通。完成三环线、东风大道、雄楚大街和21号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青山长江大桥、岱家山大桥、巨龙大道延长线。实施汉阳大道、中山大道景观提升工程。

切实抓好“绿道年”、“路网年”、“停车场年”建设。中心城区,武昌地区重点建设环东湖绿道;汉口地区重点建设张公堤绿道,连接汉江绿道、汉口江滩,形成串联汉口主要区域的绿环;汉阳地区重点建设环墨水湖绿道。新城区,重点建设环后官湖绿道、环青龙山绿道、环金银湖绿道与府河湿地绿道、木兰景区群绿道。全市新建绿道228公里。围绕改善提升重点功能区、大型生活区等区域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改造连通道60条,形成对接快速路的次支路网;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多途并举,加快配建一批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严格交通管理,力争每个区消除4-5个堵点,使城市拥堵状况明显改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对接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形成“快、干、支、微”的公交线网新格局,让地面公共交通快起来。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阳逻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完成余家头自来水厂改扩建、琴断口自来水厂升级工程,启动白鹤嘴、宗关自来水厂改扩建。新建排水干管100公里。启动北湖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深隧工程建设,推进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新增污水管网100公里。建成长山口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智能电网。建成天然气高压外环线,构建全市天然气调度“一张网”。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整体拆除城中村10个以上,还建房项目开工、竣工各300万平方米以上。各中心城区完成50万平方米以上的旧城、旧厂征收任务,启动两片以上棚户区改造。逐步消除D级危房,确保居民住房安全。

各位代表,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市民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不便和影响,广大市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与我们一道,共担压力、共建家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调整重点、把握节奏、优化时序、强化管理,快完工、慎开工,尽量缩短建设施工影响市民出行的“阵痛期”,让广大市民尽早享受到快速路网的便捷,更多享受到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带来的美好生活!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升华理念、提升标准、完善制度,巩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在街道层面探索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市场化。全面提升主次干道、窗口地带保洁水平。强化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物业服务质量监管,破解住宅小区综合管理难题。深入开展“三创”工作,力争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治城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催生“武汉群星”现象的常态机制,让城市明星在武汉有地位、载入史册,激励广大市民学习、争做模范市民、功勋市民,不断增强城市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让城乡环境更美。深入实施绿满江城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环线生态带,启动建设四环线生态带示范段、机场高速公路生态廊道。继续推进两江四岸江滩建设,建成武青堤江滩一期。基本建成龙灵山生态公园。全面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造林绿化10.6万亩。

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深入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加快建设临江环湖沿河公园。加强沉湖、涨渡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湿地原生态。切实保护长江、汉江、梁子湖等战略水源地安全。研究制订《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

大力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重点治理PM2.5和PM10。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按照“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的理念,加快建成园博园,确保园博会如期开园、精彩开幕,打造“百年精品、世纪园博”。

(五)坚持统筹城乡、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新城区“独立成市”

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走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推进新城区产业、功能和城市格局现代化。

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项目向新城聚集。加快建设城镇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四级联创”,创建一批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宜居村庄”。

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推进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提档升级。探索“菜篮子”工程跨区域发展,在市外合作共建养殖基地。启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13个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5万亩。建设武汉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值2500亿元。高水平建设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推进赏花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4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更新改造134处骨干泵站,整治3500公里排灌港渠,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

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推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鼓励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资源资本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和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600家。

(六)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福祉

民生决定目的。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圆梦人”,让市民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以创业兴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新增创业2.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1万人。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配套政策,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改革社保业务办理方式,新建一批社保经办服务点,探索推进资源共享、全市通办。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集中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社保问题。社会保险净增参保35万人次,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住房保障目标任务。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抓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优质教育均等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继续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学区制、托管制,建立教育联盟和学校共同体,深化小学小班化试点,提高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水平。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化发展。建立“年度教师”评选制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院校办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流的大学之城。

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名医、名科、名院、名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分类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新办高水平国际性医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先进市。推进医养融合,实现中心城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全覆盖。开工建设市老年病医院。认真实施预防保健强基工程。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文化五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实施实地观看各类演出观众突破1000万人次、服务读者突破1000万人次、1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等“三个千万人次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支持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加快建设盘龙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加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做好万里茶道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办好WTA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持续推进国家足球试点城市建设。【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法治观念;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社区律师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市”建设;培育社会组织1800家以上。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工作。深化平安武汉建设。创新发展具有武汉特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管控服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薄弱问题、突出问题整改,有效防止和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强化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实事。

1、缓解市民出行难。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30条,增加公交车辆400台。建设30条、120公里公交专用道。改造提升三环线内道路交通标志标识、信号灯、护栏和安全防护等管理设施。建设公共停车位13500个。修复老旧破损人行道15万平方米。开展新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实现村村通客车。

2、改善就学就医条件。新建、完善300所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安装学生直饮水系统。继续为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本市民手册和一张100元的“武汉通”公交乘车卡。提档升级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乡镇卫生院。启动订单式培养100名社区全科医生。为全市6万名新生儿实施免费耳聋基因筛查。

3、加强扶残济困。为一户双(多)残低保家庭发放护理补贴。对距离办理国家规定退休手续五年内的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正常缴费的灵活就业残疾人给予补贴。为本市户籍14周岁以下患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脑瘫等重大疾病,且家庭贫困无力继续承担后续住院治疗费用的儿童,一次性提供5万元以内的临时大病医疗救助。

4、实施文体惠民。为2122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在三镇选择35家游泳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20天免费暑期游泳。对3500名青少年开展游泳、足球、网球免费培训。更新农村健身器材300套。

5、便利群众生活。新改扩建公共厕所100座。建设84座地埋式垃圾收集站。新建社区蔬菜便民店100家。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30万张“武汉通”式居住证。连片整治265个社区、60条城市道路架空管线容貌。在全市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机”69个。

6、改善空气质量。安装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设施80套。推动100个建设工程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淘汰7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从今年5月1日起,市域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7、改善老旧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100个老旧社区“幸福社区”创建工作,重点完善社区道路、排水、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推进200个老旧社区绿化提档升级。续建100个社区消防室。

8、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在校园周边、集贸市场周边、老旧社区和城乡接合部,规范、设立小餐饮便民服务区36个。在白沙洲、四季美、皇经堂三大批发市场建设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站。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A、B等级达到65%以上。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3万批次,双月公布抽检信息。

9、完善养老服务。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44元增加到180元。提档升级30家社区养老院。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50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40家。

10、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新建10个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实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举办面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报告会50场、剧目演出20场。

各位代表,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切实谋划好推进“万亿倍增”、创新驱动等事关武汉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项工作,充分凝聚各方智慧、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使之成为科学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全面实施《武汉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明确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制定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实现各区(功能区)、各政府部门及街(乡镇)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完善决策咨询制度。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交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对行使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检查,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办理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做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深化“治庸问责”,扎实开展十大突出问题整改,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切实履行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十一条禁令。抓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反“四风”长效机制,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责任重大。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务必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四有”要求,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精力倾注在“能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奋发有为激情干,求真务实科学干,敢于担当带头干,只争朝夕抓紧干,守规矩、有作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和全市人民一道,让武汉每天不一样!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实现“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光荣使命,鼓舞我们砥砺奋进;全市人民的信任期盼,鞭策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谱写武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四 : 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2月3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万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武汉全面深化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提升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践行“三维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大力实施“五大计划”,沉着应对各种压力挑战,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过万亿元目标,这是全市人民期盼多年、奋斗多年,凝聚着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性突破,是武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千亿台阶,达到11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2.85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9.32亿元,增长12.7%。

——先行先试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推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三联单”制度,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青桐计划”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600家。国务院明确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武汉三镇通地铁。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与4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共同串联起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同圆“地铁梦”,武汉交通格局正在改写。

——国际大通道网加快形成。新开通武汉至旧金山、莫斯科等国际及地区航线7条,累计达到31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均居中部第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通武汉至东盟四国的近洋航线,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同步推进“三创”工作,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文化新品牌亮点纷呈。首届WTA武汉网球公开赛成功举办。城市文化新地标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投入使用。“看武网、赏汉秀”成为城市新品牌。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93.7亿元,增长9.8%,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

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力量更加雄厚,武汉精神更加自觉,武汉自信更加坚定,武汉形象更加鲜明!勤劳智慧的武汉人民,正满怀豪情、奋勇前行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程上!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促转型,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强化工业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坚持不懈抓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06亿元。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一期、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武汉华星光电、东风雷诺、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倍增发展区新增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烟草、石油化工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汽车产销量均突破百万辆。启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50亿元,推进400户骨干企业改造升级。工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

提升服务业规模水平。大力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生产性服务业特色明显、业态优化。引进金融机构8家,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武汉民间金融街建成开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463亿元,增长13%。社会物流总额突破2.5万亿元,获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基地。举办各类展会708场次。工程设计产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成功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获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区,“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广告创意园区。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增长68.5%;武汉宜家、武商众圆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5A级景区达到3个,5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黄金十条”。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萌芽贷”等科技信贷,新增科技贷款176亿元、科技保险207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累计79家。各类创投机构330家,管理资本总量300亿元。建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探索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59名。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持10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海内外研究团队14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37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和23家。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3个。发明专利授权量39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309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编制实施加快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参与、推动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进武汉天马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达127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725亿元,增长20%。

(二)重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完成武汉国资公司与武商联集团整合重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口径预算管理有序推进。降低准入门槛,面向民间资本,推出38个总投资1012亿元招标项目。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照后证”等制度。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8万户,增长26.4%。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出台《武汉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59项减少到240项。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管理等领域机构调整有序推进,市、区、街(乡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基本建立。完成561家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推出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市、区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开展电视问政、民评民议活动,深化“治庸问责”,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持依法行政。组建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出台《武汉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074件全部办结。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累计216家;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64.29亿美元,增长21.4%;对外直接投资额8.25亿美元,增长3.8倍。开放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建设方案获国家批复;天河机场获批实行过境72小时免办签证政策,武汉成为过境免签城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教育园区建成使用。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协作开展了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武汉之窗”;成功举办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与硅谷11个城市共同发布加强合作《双谷宣言》,新增2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三)强基础,优环境,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日益彰显

强力推进城建攻坚。坚持市、区共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515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17个、开工17个、续建33个。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至黄石(黄冈)城际铁路、江北铁路一期、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全面展开,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天河机场T3航站楼建设冲出“地平线”,第二跑道及交通中心建设抓紧推进。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三环线北段改造工程完工。长江大道一期、姑嫂树路快速通道、水果湖片区交通改善工程竣工通车。轨道交通加快向新城区延伸,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机场线、21号线、27号线、29号线和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江汉六桥、东湖通道、东风大道、雄楚大街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微循环道路54条、慢行交通系统63.5公里。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排水干管100公里,疏浚管涵4956公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污水管网132公里。完成8个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建成地埋式垃圾转运站30座。城市排渍能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垃圾处理能力有效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有序开展。三环内“三旧”改造全面启动。完成11个城中村整体拆除。汉正街、二七片、龟北片、青山棚户区等重点片区改造加速实施。

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全面落实《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集贸市场、小餐饮、食品小作坊、建筑工地、背街小巷、铁路沿线、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和考评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城市综合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制订《武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全面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实施绿满江城行动计划。第十届园博会筹备工作扎实开展。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绿带基本形成,沙湖公园、戴家湖公园基本建成。新建绿道222公里,新增绿地668万平方米。出台《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完成6000亩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市域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开展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2天,比上年增加22天,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8%。【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积极推进。

(四)抓统筹,兴新城,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制订实施《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阳逻、吴家山、纸坊、常福、盘龙、纱帽等产业新城建设加快,落户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成效初显,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73.5%。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310亿元。赏花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新增家庭农场840个、农民合作社980个。农村产权改革确权登记任务全面完成。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大型泵站主引水港5条,更新改造骨干泵站179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0座,整治排灌港渠3286公里。中央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年度项目全面完成。新建“村邮站”500个。

(五)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全民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8.6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8万人,扶持自主创业2.9万人。社会保险净增参保59.4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20%。保障性住房新开工8.5万套,基本建成4.9万套,分配入住3.6万套。公租房、廉租房实现并轨管理。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贴20多亿元。新建改建社区养老院104家,新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地141处。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完成10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新增适龄幼儿入园学位9000个。高考全口径升学率保持在93%以上。教育云“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6个,总数达109个。新增三级医院6家,总数达45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完成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成50个中心村卫生室。全科(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200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五城”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万多场。5项文艺精品获国际和国家奖项。启动建设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成功举办武汉国际杂技节、男篮亚洲杯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1350个幸福社区创建工作,社区组织协助政府服务事项由165项减至16项,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新增社会组织2103家。长江救援志愿队用生命托起城市大爱,感人事迹享誉全国。“六五”普法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有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全国深化平安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争创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不断加强,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我们在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做好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相关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仍然是武汉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新常态下,武汉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也会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主要是:产业规模不够大,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尚需时日,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压力和困难增大;国有资本能量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凸显,改革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城市服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依然突出,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工作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多元化群体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创新社会治理更加迫切;政府工作中还有缺点和不足,“庸懒散”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万亿倍增”的新目标,提出用七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2015年是向“万亿倍增”目标迈进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非常重要。

当前,武汉的发展已步入上升通道,我们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更具有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等战略,为处在战略交汇点上的武汉,提供了难得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把武汉的事情办得更好,把我们的城市发展得更好!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支点之点”,突出运用改革方法释放发展潜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出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江城,突出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指标是我们在科学分析后确立的,是我们期望的发展目标,是增强信心、稳定人心的目标,更是提振全市干部群众精神的目标。我们立足于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就是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在武汉发展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实实在在的增长。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基、两业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谋划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版”。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制订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10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工业投资突破3000亿元。确保东风雷诺、东风新能源汽车、格特拉克变速箱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确保武汉天马二期、东本三厂、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二期、金发科技、圣德利薄膜太阳能电池、武桥海工装备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武汉华星光电、长飞科技园、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投资5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顺利实施。提升工业倍增发展区承载功能,加快四大工业板块建设。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重点推进300项技改项目。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加快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推进金融创新,引进金融机构8家以上,新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3家,推动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完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整体配套功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努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积极申报“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5A景区创建工作,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趸船码头综合整治、景观亮化提升等工程。支持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高端定位、总部优先,加快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等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申报开展“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

(二)坚持改革引领、开放先导,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力。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力、强动力、扩空间效用明显的改革开放举措,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分行业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制订公共服务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计划。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创新政府采购方式,探索实施通用类货物“商场供货(含电商)+网上竞价”采购。

完善现代市场#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体系。深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实行“宽进严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模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充实招商引资重点目标企业库,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各中心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各开发区和新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以上,招商引资总额增长30%以上。实施外贸转型工程,外贸出口增长6%以上。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提升对外开放功能。拓展国际大通道,新开国际及地区航线3条;开通武汉至日韩近洋航班;提升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水平。力争获批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提升铁路口岸开放功能。加快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工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做好英国领事馆开馆服务和美国领事馆开办签证协调工作。【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推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以上。扩大“双谷双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城市的交流互动。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推进国际化示范街区建设。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完善阳逻港集疏运体系,深化与长江流域城市航运合作。大力发展临空临港产业。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深入落实全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

(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建设创新型城市

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武汉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创新,用最大的热情、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多的投入推动创新,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示范区创新引擎作用。完善落实“一区多园”机制,推动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市开花结果。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改革政府科技资金管理、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特区、人才特区。新增科技贷款余额150亿元、科技保险保额200亿元;新引进创投机构30家。深入实施“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探索人才与风险投资结合机制。积极支持和引进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在创新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制。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标准战略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对接产业需求,研发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壮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按照千亿目标,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万亿倍增”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扩大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集聚规模,推动各开发区、各区积极创建科技园区,依托园区培育和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20%。

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深入实施“青桐计划”,充分激发百万大学生创业潜能。新增大学生创业特区15个,吸纳10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廉租办公室、创业工坊和人才公寓,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创新型机关、园区、街道、社区创建,把“创新”镌刻在武汉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落。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城市之魂。

(四)坚持建管并重、品质为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遵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规律,更新城建理念,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城市安静下来,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启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管理。

持续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投入不减、力度不减,加快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50亿元。

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区共建体制,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资产上市融资,增强平台公司资本化运作能力。

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天河机场三期、阳逻港集装箱三期、武深高速武汉段、汉孝大道武汉段、硚孝高速武汉段、四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沿江高铁、武西高铁规划建设。支持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完善市域快速交通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牢记“地铁生日”,确保3号线一期建成通车,实现中心城区地铁初步成网;精心组织已开工地铁线路建设,开工建设1号线径河延长线和24号线。加快过江通道、城市环线和快速路建设。建成东湖通道、江汉六桥、三官汉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临空港区跨府河大桥。实现二环线全线贯通。完成三环线、东风大道、雄楚大街和21号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青山长江大桥、岱家山大桥、巨龙大道延长线。实施汉阳大道、中山大道景观提升工程。

切实抓好“绿道年”、“路网年”、“停车场年”建设。中心城区,武昌地区重点建设环东湖绿道;汉口地区重点建设张公堤绿道,连接汉江绿道、汉口江滩,形成串联汉口主要区域的绿环;汉阳地区重点建设环墨水湖绿道。新城区,重点建设环后官湖绿道、环青龙山绿道、环金银湖绿道与府河湿地绿道、木兰景区群绿道。全市新建绿道228公里。围绕改善提升重点功能区、大型生活区等区域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改造连通道60条,形成对接快速路的次支路网;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多途并举,加快配建一批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严格交通管理,力争每个区消除4-5个堵点,使城市拥堵状况明显改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对接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形成“快、干、支、微”的公交线网新格局,让地面公共交通快起来。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阳逻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完成余家头自来水厂改扩建、琴断口自来水厂升级工程,启动白鹤嘴、宗关自来水厂改扩建。新建排水干管100公里。启动北湖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深隧工程建设,推进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新增污水管网100公里。建成长山口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智能电网。建成天然气高压外环线,构建全市天然气调度“一张网”。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整体拆除城中村10个以上,还建房项目开工、竣工各300万平方米以上。各中心城区完成50万平方米以上的旧城、旧厂征收任务,启动两片以上棚户区改造。逐步消除D级危房,确保居民住房安全。

各位代表,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市民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不便和影响,广大市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与我们一道,共担压力、共建家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调整重点、把握节奏、优化时序、强化管理,快完工、慎开工,尽量缩短建设施工影响市民出行的“阵痛期”,让广大市民尽早享受到快速路网的便捷,更多享受到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带来的美好生活!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升华理念、提升标准、完善制度,巩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在街道层面探索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市场化。全面提升主次干道、窗口地带保洁水平。强化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物业服务质量监管,破解住宅小区综合管理难题。深入开展“三创”工作,力争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治城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催生“武汉群星”现象的常态机制,让城市明星在武汉有地位、载入史册,激励广大市民学习、争做模范市民、功勋市民,不断增强城市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让城乡环境更美。深入实施绿满江城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环线生态带,启动建设四环线生态带示范段、机场高速公路生态廊道。继续推进两江四岸江滩建设,建成武青堤江滩一期。基本建成龙灵山生态公园。全面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造林绿化10.6万亩。

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深入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加快建设临江环湖沿河公园。加强沉湖、涨渡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湿地原生态。切实保护长江、汉江、梁子湖等战略水源地安全。研究制订《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

大力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重点治理PM2.5和PM10。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按照“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的理念,加快建成园博园,确保园博会如期开园、精彩开幕,打造“百年精品、世纪园博”。

(五)坚持统筹城乡、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新城区“独立成市”

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走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推进新城区产业、功能和城市格局现代化。

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项目向新城聚集。加快建设城镇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四级联创”,创建一批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宜居村庄”。

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推进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提档升级。探索“菜篮子”工程跨区域发展,在市外合作共建养殖基地。启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13个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5万亩。建设武汉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值2500亿元。高水平建设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推进赏花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4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更新改造134处骨干泵站,整治3500公里排灌港渠,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

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推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鼓励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资源资本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和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600家。

(六)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福祉

民生决定目的。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圆梦人”,让市民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以创业兴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新增创业2.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1万人。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配套政策,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改革社保业务办理方式,新建一批社保经办服务点,探索推进资源共享、全市通办。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集中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社保问题。社会保险净增参保35万人次,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住房保障目标任务。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抓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优质教育均等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继续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学区制、托管制,建立教育联盟和学校共同体,深化小学小班化试点,提高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水平。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化发展。建立“年度教师”评选制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院校办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流的大学之城。

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名医、名科、名院、名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分类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新办高水平国际性医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先进市。推进医养融合,实现中心城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全覆盖。开工建设市老年病医院。认真实施预防保健强基工程。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文化五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实施实地观看各类演出观众突破1000万人次、服务读者突破1000万人次、1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等“三个千万人次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支持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加快建设盘龙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加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做好万里茶道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办好WTA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持续推进国家足球试点城市建设。【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法治观念;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社区律师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市”建设;培育社会组织1800家以上。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工作。深化平安武汉建设。创新发展具有武汉特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管控服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薄弱问题、突出问题整改,有效防止和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强化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实事。

1、缓解市民出行难。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30条,增加公交车辆400台。建设30条、120公里公交专用道。改造提升三环线内道路交通标志标识、信号灯、护栏和安全防护等管理设施。建设公共停车位13500个。修复老旧破损人行道15万平方米。开展新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实现村村通客车。

2、改善就学就医条件。新建、完善300所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安装学生直饮水系统。继续为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本市民手册和一张100元的“武汉通”公交乘车卡。提档升级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乡镇卫生院。启动订单式培养100名社区全科医生。为全市6万名新生儿实施免费耳聋基因筛查。

3、加强扶残济困。为一户双(多)残低保家庭发放护理补贴。对距离办理国家规定退休手续五年内的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正常缴费的灵活就业残疾人给予补贴。为本市户籍14周岁以下患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脑瘫等重大疾病,且家庭贫困无力继续承担后续住院治疗费用的儿童,一次性提供5万元以内的临时大病医疗救助。

4、实施文体惠民。为2122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在三镇选择35家游泳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20天免费暑期游泳。对3500名青少年开展游泳、足球、网球免费培训。更新农村健身器材300套。

5、便利群众生活。新改扩建公共厕所100座。建设84座地埋式垃圾收集站。新建社区蔬菜便民店100家。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30万张“武汉通”式居住证。连片整治265个社区、60条城市道路架空管线容貌。在全市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机”69个。

6、改善空气质量。安装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设施80套。推动100个建设工程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淘汰7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从今年5月1日起,市域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7、改善老旧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100个老旧社区“幸福社区”创建工作,重点完善社区道路、排水、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推进200个老旧社区绿化提档升级。续建100个社区消防室。

8、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在校园周边、集贸市场周边、老旧社区和城乡接合部,规范、设立小餐饮便民服务区36个。在白沙洲、四季美、皇经堂三大批发市场建设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站。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A、B等级达到65%以上。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3万批次,双月公布抽检信息。

9、完善养老服务。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44元增加到180元。提档升级30家社区养老院。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50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40家。

10、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新建10个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实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举办面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报告会50场、剧目演出20场。

各位代表,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切实谋划好推进“万亿倍增”、创新驱动等事关武汉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项工作,充分凝聚各方智慧、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使之成为科学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全面实施《武汉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明确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制定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实现各区(功能区)、各政府部门及街(乡镇)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完善决策咨询制度。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交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对行使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检查,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办理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做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深化“治庸问责”,扎实开展十大突出问题整改,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切实履行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十一条禁令。抓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反“四风”长效机制,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责任重大。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务必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四有”要求,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精力倾注在“能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奋发有为激情干,求真务实科学干,敢于担当带头干,只争朝夕抓紧干,守规矩、有作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和全市人民一道,让武汉每天不一样!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实现“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光荣使命,鼓舞我们砥砺奋进;全市人民的信任期盼,鞭策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谱写武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标题:政府工作报告2015全文-2015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23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