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重阳后菊花-菊花香里又重阳

发布时间:2018-03-02 所属栏目:中国古代文化

一 : 菊花香里又重阳

蓦然回首,已是“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的深秋时节。清晨拉一拉衣领,感觉西风已紧,凉意渐浓。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节近,潜意识里似乎已经嗅得一缕菊香。忍不住向高处寻觅,寻觅那丛菊的芳踪,寻觅那渐渐挨近的重阳。 头顶是碧云天,脚下是黄花地,“登高今夕是,九九是天长”,登上高处,秋入了襟怀,风盈了衣袖,真正的天高云淡,心情也如晴空万里,旷远而沉静。不经意间,会瞥见远处那一簇簇醉酒的枫叶,火一样红,霞一样艳,满含生机,透着灵气。“晓来谁染霜林醉”,是崔莺莺纤纤素手举起的琥珀杯,和着盈盈粉泪,醉了秋山,也醉了重阳。残月晓挂或落日西沉,空气中总缥缈着丝丝缕缕的清香,那是冷露无声湿了桂花氤氲出的淡雅芬芳,娇小纤弱的花朵却飘来云外的天香,陶醉了八月,也将陶醉九九重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一腔菊情都赋予了九九重阳。九月是菊花一统天下的时节,重阳是为菊花而生,菊花是为重阳而开。

携一壶高粱酒,邀三两酒侣诗朋,在菊花烂漫里浅斟低唱,慢啜细吟,重阳的味道会格外的浓郁呢!古人对重阳的钟爱是与菊花分不开的。故而九月又被称为菊月。古往今来,菊花以其高标隐逸孤傲脱俗的品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纵使山河动荡,去国离乡,也难改杜荀鹤“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的重阳情怀;“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是司空图浓得化不开的重九情结,菊花情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是白居易写给白菊花的款款情歌,个中的深意浓情,恐怕靖节先生更懂得;“九月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这是出塞北下关西深谙边疆征战苦的岑参对重阳的憧憬,登高举觞,向天长吟,菊香盈怀,真是令岑参心驰神往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与下一个重阳的早早作下约定,一两个重阳的赏菊饮酒总觉得品不足,咂不透;“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晏殊对菊花的一腔深情,对重阳的一曲别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易安纤纤素手轻提罗裳独上兰舟奏响琵琶,鱼书雁字浓蘸一杯淡酒,半篱菊香,终赢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影轻愁。

重阳,说不完的故事,登不完的高坡,插不尽的茱萸,赏不够的菊花,品不透的玉液琼浆,唱不尽的诗词歌赋。过一个重阳,就是一次对传统的回顾温习,就是一次对中国古老习俗的围炉夜话,就是对那一缕从秦时缥缈到汉时又弥漫到今天的菊香的巡礼。“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那是白乐天对重阳的无限留恋与向往。

重阳,正戴了星珰月佩,斜插着一枝茱萸,姗姗向我们走来。一品重阳,莫忘菊香,准备一樽酒,一炷香,一枝菊,一卷诗词,共品一回重阳。

二 : 重阳糕伴菊花酒

重阳糕伴菊花酒
——重阳节的来历和饮食

柳已青

重阳糕伴菊花酒


中国古代文化中,九为阳数,而日月数皆为九,故称重阳。重阳节,我觉得带有浓厚的道家学说的色彩,不论从节日的起源还是民俗的含义。

据学者杨琳考证,重阳节产生于东汉。东汉文献《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被视为关于重阳节最早的记录。

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记录了重阳节的宫廷的重阳节俗,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如果以此为依据,亦可说重阳节源于西汉。但是,《西京杂记》并不是刘歆写的,而是晋代葛洪假托刘歆之名编撰的书籍。所以《西京杂记》记录的重阳节的活动,可见在晋代,重阳节的民俗就已经成型了。佩茱萸,饮菊花酒,在两千年的时光之水中,仍然是重阳节流散的韵味。

九同久谐音,九月九为瑞阳,不论帝王,还是草民,对生命的诉求是一致的,平安长久。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这些节日的活动,在古人看来,令人长寿。清代康乾盛世,皇家要在这一天举办千叟宴。重阳节又叫为老人节,由此延伸。

登高宴饮,折茱萸插于头边,都是辟邪之举。唐代帝王在重阳节这天,都要登高游览,给群臣赐宴,喝着菊花酒,欣赏着美景,诗兴大发。于是,皇帝搞诗歌大赛。有的小官靠着登高赋诗,可以封官加爵。

中国传统的节日,似乎到了最后,都演变成美食节。美食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糕让重阳节变得可以品尝。糕类食品是古人重要的面食,用水将米粉或者面粉拌和成面团蒸熟,黏性较大。

糕的历史比重阳节还要早。古人称之为“饵”。在东晋,人们在重阳节这天食蓬饵。一为消灾辟邪,一为求长寿。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介绍蓬饵的制作方法:制作蓬饵时,把鲜嫩的白蓬煮烂捣细,搀和上米粉,加入糖,然后上锅蒸,当香气扑鼻时,就熟透了。在民俗的观念中,“蓬是御乱之草”,蓬草具有抵御灾乱的作用,所以以蓬子和米粉做糕食用。

重阳登高,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中国传统节日的食品,不仅好吃,名字也富有内涵,将讨口彩之风,发扬光大。

在六朝之前,中国古典文献中还没有出现“糕”字。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唐代重阳食糕非常流行,因为重阳节在唐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刘宾客嘉话录》中,还记录了一个不敢食糕的故事。有个叫袁德师的人,他的父亲名叫袁高。九月九日,袁德师参加一个重阳宴会,当热气腾腾、香气喷喷的重阳糕上席之后,同宴席之人,分而食之。面对大家热情地招呼“品尝一块”,袁德师连连摆手拒绝,他说:“我不敢吃,诸位全都吃了吧。”别人不解,他告诉大家,因为父亲名“高”,因避讳,不敢吃“糕”。古代人真是有原则。幸好他的父亲不是名“范”,否则,他会被活活饿死。

到了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成为节日的重头戏。“面夹双层多枣粟”,“佳果嵌来枣作泥”,有的加入桂花,有的加入菊花,重阳糕的做法和花样繁多。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今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秋高气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赏心乐事。诚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写:“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菊花具有五种美德,其中之一,它是[www.61k.com]神仙的食品,盛开在霜雪来临的凡间。

佳节又重阳。今天,人们秋游,登高远眺,眼看千秋落叶随风走,谁也不会有长寿成仙之想,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美好愿望,古今相同。重阳糕伴菊花酒,活在尘世亦风流。
 

三 : 比较阅读:白居易《咏菊》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比较阅读:白居易《咏菊》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后菊花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21.《咏》、《重》两诗都以菊为描写对象,分别表现菊花 、 的形象特点。(2分)

2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分别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本文标题:重阳后菊花-菊花香里又重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0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