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媚者无疆全文阅读-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 作者:程小程

发布时间:2017-08-11 所属栏目:幸福的拾荒者全文阅读

一 :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 作者:程小程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 作者:程小程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页面。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 作者:程小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

热带丛林里,一队中国士兵在完成侦察任务后进行最后的撤退。
万大军是侦察连的指导员,他的战友江南是连长。
“马上就可以回家了,真想他们娘俩。”万大军不知道为什么说了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不要出声,注意警戒。”江南低沉地声音喝道。
“老江……”万大军小声说,“你想你媳妇了吧。”
“闭嘴,你想成为靶子吗?”
“怕个,还有几百米就是我们的地盘了,我还怕他们!”万大军的外号叫万大胆,他曾一个人与十几个敌游击队员打过遭遇战。
突然,江南眼睛的余光看到远处一道白光。
他下意识地喊了声:“隐蔽,隐蔽!”
万大军没有意识到危险,看着江南说:“你他妈的发什么神经?”
话还没说完,江南扑到他身上,只听到子弹穿透物体的声音,很沉闷。
万大军明白是有人中弹了,他扶住慢慢倒下的江南,一股鲜红的血从江南的胸口喷涌而出。
“老江,老江,你他妈的怎么了?”万大军找到江南身上的伤口,用手捂住,冲身边的士兵喊,“给我干掉那个王八蛋!”
江南声音依然低沉:“别浪费时间了,快撤!”
万大军拿出急救包为江南包扎伤口,声音里带着哭声:“老江,挺住,我们就要到家了,你他妈的一定挺住。”
万大军背上江南,喊着:“撤,撤!”
江南在万大军后背上,声音微弱:“老万,我不行了,你回家替我去看看江雨他们娘俩。”
“你自己的老婆孩子自己去看!”万大军一边喊着一边拼命往回跑。
“老万,我答应你说的那个事了,你得说话算话。”
“什么事?回去再说。”万大军喘着粗气。
一口气跑回我方阵地上,放下江南,万大军瘫倒在地,嘴里大喊着:“叫医生!快叫医生!”
好几个医生冲过来,有人试试江南的鼻息,摇摇头说:“已经牺牲了。”

清晨的青云湖畔,一群学生在写生。
“云儿,你画的云彩为什么都是红色的?”一个男孩子好奇地看着一个女孩子的画板问。
女孩薄薄的嘴唇咬了一下油画笔,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沉思着。
“为什么不是白色的呢?白色纯洁、轻盈,就像你被风吹起的衣裙……”
女孩眼睛深如潭水:“我喜欢红色的云,红云的后面一定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
男孩在女孩身边坐下来,眼睛望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神情里有一种期待:“你就是这片云彩,我愿意做你背后的太阳。”
女孩笑了,露出一口洁白如玉的牙齿:“你是太阳?让整个太阳系的星星都围着你转吗?”
“是啊,都围着我转,而你是云彩,想什么时候遮住我都可以,我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色彩,但是你却可以让我的生活暗淡无光。”男孩紧紧握住女孩的手,深情地说,“云儿,我们永远都不分开,我情愿你是一片红色的云彩,我情愿一直躲在你身后,只要让我默默陪着你就行。”
“永远?你说的是永远吗?”女孩偎在男孩的怀里,水汪汪的眼睛里盛满柔情。
“是永远,我们永远都这样紧紧相拥,让青云湖见证我们的爱情,一直到我们都走不动了,我们要在青云湖畔慢慢老去。”
女孩幸福地闭上眼睛,男孩深深地吻下去,两个人似乎融为了一体。
远处正在写生的人们惊叹:“看那边,多浪漫的一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要共婵娟了,钟青要去深圳打理他爸爸的公司了,两个人只能举杯邀明月,千里寄相思啦。”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
“钟青真是命好,有那么一个有钱的爸爸,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女朋友,天底下的好事都落在他身上了。”
“嫉妒啦?李嘉诚还有一个女儿未嫁呢,你去奋斗一把,说不定你可以成为中国首婿的!”
“那不如去追比尔·盖茨的女儿,世界首婿的含金量多高!”
一个女孩拿了画好的画走到钟青和云儿身边,蹲在一旁,一声不响地看他们两个接吻。
云儿一睁眼看到她,吓了一跳:“琳琳,你干吗?”
钟青忙松开云儿,脸一红说:“冯琳,没有这样玩的,会吓出人命的。”
冯琳调皮地做了个鬼脸,痴痴地问:“云儿,什么滋味,我也想尝尝。”
钟青差点晕倒,旋即扑过去要抓冯琳:“来,我们也来一遍。”
冯琳躲到云儿身后惊呼:“云儿,这样的色魔你也敢许以终身啊?快闪了吧,我把我哥介绍给你,他看见女孩都不敢抬头的。”
云儿笑笑:“你们别闹了,看,我的颜料都让你们给弄洒了。”
“这幅画是我画的,送给你们俩,祝你们天长地久不分手,白头到老共渡舟。”冯琳展开那幅画,画面上是朝霞下的青云湖,钟青和云儿相拥在湖边。画纸的一侧写了一行字:青云湖见证钟青与万云的爱情。
钟青和万云一起拥住了冯琳说:“琳琳,这幅画太有意义了,谢谢你!”
冯琳看着钟青一本正经地说:“你要敢抛弃云儿,我就把你丢进青云湖里喂鱼,让你永世不得超生。”
钟青竖起右手发誓:“青云湖作证,我钟青今生今世只爱万云一个人,非她不娶,誓死陪她到终老。如有食言,人尽可诛,死后甘愿被打进十八层地狱……地狱的地下室,永世不得超生。”
冯琳拿过那幅画,在背面把钟青的誓言一字不漏地写下来,然后递给万云说:“好生收着,五十年以后再拿出来,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地下室,你有一票否决权。”
一个月后,钟青和万云大学毕业了。
钟青要去深圳子承父业。
“云儿,一起去吧,爸爸把公司都交给我了,我一个人怕做不了,我们两个人一起去做,然后在深圳成家。”
“现在还不行,我爸就我一个亲人了,岁数又这么大了,我还没有尽孝,怎么能抛下爸爸自己一个人去享受生活呢?”万云眼里闪过一丝忧伤。
万云的妈妈在三年前去世了,爷俩相依为命。
“那我也不走了,我留下来陪你。”钟青坚定地说。
“别这样,好男儿志在四方,再说了,你爸妈岁数都那么大了,他也想让儿子陪在身边。你先去深圳,等稳定下来之后,我会去找你的。”万云依偎着钟青,虽然不舍,但很理智。
飞机飞走了,深圳是天堂,自己爱的人先去那边占个位子,不管他守得住守不住誓言,万云都不会投让他下地狱的票。爱一个人,只会希望他飞得更高,过得更好。
送走钟青,万云在家里一心一意地陪着爸爸,尽一份做女儿的心,然后就是每天等着钟青的电话,两个人共诉着相思,甜蜜而快乐。

日子流水一样,不急不缓,生活闲适而安逸,万云过了一年这样的时光。
一年后的某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
他叫江雨,是爸爸万大军老战友的儿子。
万云听爸爸讲过那场战争,她知道那次撤退,离中国阵地还有几百米,江雨的爸爸为了救自己的爸爸,把生命留在了那片热带雨林里。
万大军拍着江雨的肩膀:“好家伙,这么高,简直就是一个小江南。怎么样,复员回来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3)
江雨恭敬地点点头说:“是的,万叔叔,您还是老样子,一点也不显老。”
“老多喽,给我挺机枪,都端不起来了。”万大军叫过万云,“云儿,这是你江雨哥,你们两个好好聊聊,我去买些菜,一会儿咱们吃饺子。”
房间里只剩下了两个人,江雨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一点都不拘束,主动问万云:“小云,你喝茶还是白水?我帮你倒。”
万云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你是客人,不能让你倒茶,我来给你倒。”说着去拿茶壶,两个人的手碰到了一起。
江雨看着万云娇嫩修长的手指,眼睛有些直。
万云脸一红,收起手,心里说,这家伙有些色。
江雨尴尬地笑笑,拿起茶壶倒茶:“小云,万叔叔曾给我寄过你的照片,我知道你很漂亮,可我没想到你本人要比照片还漂亮,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你!”
“你说什么?你珍惜我?你什么意思?”万云一头雾水。
“万叔叔没和你说吗?是万叔叔先向我爸爸提出来两家结为亲家的,我爸爸一直不同意,怕他的女儿像他一样五大三粗的,可是我爸爸临去世之前,突然答应了万叔叔的要求,同意我们两家结为亲家。万叔叔说,我一复员,就让咱俩结婚。”江雨说这段话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就像两个人交往了很久一样,就像万云天经地义地是他的未婚妻一样。
“啊!”万云像在听天方夜谭,吃惊地看着江雨,“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娃娃亲?”
“是啊,我这样英俊的有为青年,也只有天生丽质的你才配得上。”江雨笑吟吟地说。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我告诉你,不要想入非非了,我已经有男朋友了。”
“你相不相信一见钟情呢?我相信,我对你就是一见钟情。小云,我要谢谢你爸爸,把这么好的一个女儿许给了我,我一定要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你看你的手多滑润多美,我向你保证,一辈子都不会让你干一点体力活,哪怕是擦一下桌子都不行。”江雨认真地说。
“滚!无聊!”万云恼了,刚见到江雨时的好感荡然无存,她只感觉到了江雨的轻浮。
万大军站在门口,换上鞋,探头看向客厅问:“嗬,见到男朋友就不要老爸了?让我滚?那也得等你们的婚事办完我再滚。”
江雨忍不住笑了:“叔叔,她说我呢。”
万云瞪了江雨一眼,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万大军哈哈大笑说:“小子,没搞定吧,来,帮我做饭,一会儿看我怎么搞定她。”
做好饭,万大军示意江雨去叫万云。
江雨走过去,敲敲门说:“小云,吃饭了,吃……”
“走开,我不想见到你,你不走我就不吃饭。”
江雨无助地看看万大军。
万大军冲他摆摆手,拿了一串钥匙,开开万云的房门,进去又把门关上了。
万大军坐到女儿的对面说:“小云,我得和你好好谈谈。”
“不谈,你出去吧,我想一个人好好静静。”万云脸上很淡漠。
“不行,必须得谈,以前我没告诉你,是因为江雨还没复员,现在他来了,有些事得坦白了。我和你江伯伯有个生死约定,就是要把你嫁给江雨。江雨若不同意,这事也就罢了,可是人家喜欢你,同意娶你,那你就得嫁给他。”
“要嫁你嫁,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包办婚姻,你这是拿你女儿一生的幸福下赌注呢。就他那流氓德行,让我嫁他?我宁愿去当尼姑也不!决不!”万云说着眼泪下来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
“孩子,做人得讲诚信,你爸爸的命是你江伯伯救的,他临死前的嘱托我一定不能辜负了,否则我死了都没脸去见九泉之下的老哥哥,你江伯伯都为我牺牲了,受人之恩,必须得报,何况还是救命之恩呢?你就是做点牺牲也是应该的,话又说回来了,江雨那孩子是个好孩子,你嫁了他只会享福,他不会让你受一点委屈的,你相信爸爸,我的眼光没错。”
“我已经有男朋友了,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一毕业就和他去深圳了,他现在在那边等着我呢,你难道为了自己的承诺就可以让女儿做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吗?”
“孩子啊,我老了,念旧啊,每天一闭上眼就回到了那个战场上,就想起了你江伯伯扑到我身上替我挡子弹的情形,没有他,你早就没有爸爸了。爱情的事我不懂,但是我懂做人要有责任感,要有良心,只要你嫁给了江雨,爸爸的良心就安宁了,这些年苟且偷生也就值了。”万大军说着,眼里流出了两行热泪。
万云不知所措,双手抱着腿坐在床上,看着万大军,面前的爸爸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头上的白发令人触目惊心。她的心很痛,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人,一边是疼自己的爸爸,她不知该如何抉择了。
“爸,你先出去吧,我好好想想。”万云说。
万大军怜惜地看了一眼女儿,摸了摸她的头,走出房间。
可是,很快他又回来了,把一张纸条放在万云手上说:“江雨走了,这是他留给你的。”
万云看到上面几行苍劲有力的字:
“小云,对不起,吓到你了,我不是你想象中的无赖男孩,我也有自尊,我刚才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可能是我从没遇到过你这么美丽的女孩子,一心想娶到你,有些操之过急,让你误会了。不管怎么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一相情愿不会有好结果的,你不要太在意父辈的交情,你同意我就娶,我会成为一个好丈夫;你不同意,说明我们没有缘分,我决不会勉强你,只有你自己才能为你一生的幸福负责,你想好了再作决定。不管你如何选择,我都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能陪我去看看我母亲,这些年,因为万叔叔的许诺,她一直都把你当成儿媳看,一直念叨着想见见你,谢谢!我先走了,保重!江雨。”
万云反复地看着那张字条,良久,抬头迎向爸爸期待的目光说:“爸,你看过这张便条了吗?”万大军点点头:“是的,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那,你做主吧!”
万大军脸上有了暖意,牵着女儿的手说:“爸爸还是希望你能和江雨结婚,因为这是爸爸对一个逝者的承诺,你能理解爸爸吗?”
万云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像要虚脱了一样,拿出一幅画交给万大军说:“这也是一个承诺,我不知道我的背叛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万大军在那幅画上看到了钟青的誓言,颓然倒进椅子里,嘴里喃喃道:“都是债啊,都是债啊!”
万云抱着爸爸,爷俩哭成一团。
窗外,下起了雪,彭州很少见到下大雪的时候,一刻钟的工夫,外面已成了一片洁白的世界。
万大军扶住女儿,看着外面说:“下雪了,瑞雪兆丰年啊!”
万云抬头望向窗外,楼下雪地里,站着一个人,高大的身影一动不动,身上落满了雪。
第一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江雨病倒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5)
医院已经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他现在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身上插满了管子。
万客国际商城的装修已经停工,五百万的工程款待付,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一下子全落在了江雨的夫人万云的肩上。
她坐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外,脸上表现得异常平静,心里却是充满了焦虑。
徐非不知何时来到她的身旁:“万总,明城装饰的人又来催装修工程款了,他们扬言,再不付清剩下的五百万,他们要去我们的超市拉货品抵账。”
万云脸上还是淡淡的神情,隔着玻璃窗看了一眼监护室里的江雨,问:“我们账面上还有多少钱?”
“一百五十万,加上今天的营业款,不到三百万。”
“先付明城二百万,剩下的部分十天内付清。”
“可是,供货商的货款怎么办?长宁酒水今天要来结账的,还有五十多万的工人工资今天也要划出去。”
“能拖的尽量拖一拖,按先急后缓的原则,你去看着办吧。”
徐非是万客的副总,也是江雨的得力助手,今年才二十八岁,很精干的一个小伙子,对企业管理很在行,可是和那些习惯于死缠烂打的供货商打交道,他有些发憷。
万云见他没有要走的意思,问:“小徐,你还有其他的事吗?”
徐非想了想说:“万总,江总病得这么厉害,还是给小禾、小米打个电话,让她们回来一趟吧。如果江总有个三长两短,她们也能见爸爸一面……”
万云脸色一变,目光冷峻起来:“你说什么?你什么意思?你认为江总会死吗?不会,他不会的,他不会丢下我们不管的。这里没你什么事了,你回公司去吧!”
徐非不敢再多说什么,看了万云一眼,默默地走了。
二十多年了,万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江雨会突然离自己而去,她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万客还会回到从前,她也会回到从前,万客不用她操心,有江雨呢!
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她那时候有二十来岁吧,美丽的像花一样的年龄,虽然那时她并不爱江雨,因为是爸爸的约定,她嫁进江家,哭了三个月,江雨端吃端喝三个月,石头都可以被暖热了,何况她一个女人。
美丽的女人是不缺少爱的,但是被人爱一生一世,哪怕人老珠黄,那才是幸福,不,应该是幸运!
0她有时候也很庆幸自己被爸爸许配给了江雨,这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不管自己爱不爱他,他却二十年如一日地爱自己。二十年来,自己没洗过一件衣服,没做过一顿饭,没再哭过一次,这还不叫幸福吗?
其实她现在也很美丽,四十三岁了,可是见过她的人,都以为她不过三十岁,岁月好像除了留给她成熟,留给她财富,留给她幸福,再也没留给她什么,她的脸上连一丝皱纹都没有,皮肤还是那么光滑洁净,眼睛还是那么晶亮有神。最重要的是,江雨拿她当宝,没有一时一刻变过,女儿都上大学了,可是江雨还是每个月都要缠着她去电影院看一次电影,有时候她都烦了,但江雨不烦,他说就喜欢电影院里两个人相拥的感觉;每年江雨都要陪她去旅行两次,有时候她都觉得累了,可是江雨拿着全国地图找还没到过的地方,乐此不疲,他说他喜欢两个人手牵手行走在天地间的快乐!
现在,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给她的那些快乐,他还能记得起吗?
万云的脸上渐渐有了泪,看着江雨的脸,看着他的手,看着他身上插满的管子,她像被凌迟了一样,一下,一下。她想,如果割到一万下可以让江雨马上醒来,她都愿意,二十年,自己每天割江雨一下的话,应该是割了他七千多回了,江雨对自己的爱,是在每天都忍受着凌迟着的啊!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6)
她在心里低低地呼唤:“雨,我爱你,虽然我以前从没有对你说过,但我是爱你的,求求你再看我一眼,我们不要万客,不要百象山的别墅,不要每年两次的旅行,你醒来,从此以后我给你洗干净每一件衣服,我给你做每一顿饭,我把所有的快乐都给你……”
“小云,你已经在这儿守了两天两夜了,你不能这样,你回家休息一下好吗?江雨一醒过来我马上通知你!”
万云抬起头,泪眼迷离,她看到闺中密友冯琳坐到她身边。
“小云,你这样不行啊,你的身子要是再垮了,江雨醒过来,谁照顾他?”
万云双肩抖动个不停,眼泪如雨一样再也止不住了。
“琳琳,二十年了,我从没有对江雨笑过一次,你一定要让他醒过来,哪怕就让他看我笑一次也行!”
冯琳叹了一口气,伸出手揽住万云的肩说:“现在还说这些干什么?你回家去好吗?这里有我呢?你这个样子,如果他真的醒来,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万云摇了摇头说:“我不回去,我伤了他二十年,可是我才补偿他两天,我欠他的太多了。如果他醒不过来,我就陪他去了……”
冯琳苦笑了一下,拍拍她的肩说:“你们这两个冤家啊!”
这时候,江雨似乎有了反应,左手动了一下。
0万云惊喜地叫起来:“他醒了,你看,他醒了!”
冯琳是脑外科的主任,也是江雨的主治医师,她站起来,走进监护室。
万云紧张地隔着窗户朝里看。
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忙起来,万云甚至幻想着,用不了多大一会儿,江雨就会笑嘻嘻地从里面走出来,拉住她的手说:“云儿,我们去看电影……”
可是,走出来的不是江雨,是冯琳,她脸上带着笑意:“谢天谢地,他总算醒了,这回你该回家了吧!”
万云盯着她的眼睛看:“他没事了吧?我进去看看他。”
冯琳摇头说:“现在还不行,他还没有完全恢复意识,但是你要相信我,他已经醒了,他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才好照顾他。小云,听话好吗?回家去,洗个澡,吃点东西,然后睡一觉,等我的电话。”
万云看到江雨醒了过来,又听到她最好的朋友这样说,心里的阴霾一下子散去了许多,她点点头说:“我听你的,我这就回去,我会很快回来的,你要替我照顾好他!”
万云拿上包,想站起身,可是却一下子瘫倒在了休息椅上,她已经虚脱了。

徐非到办公室的时候,吓了一跳,发现坐了一屋子的人。
几乎是所有的供货商都来了,而且和往常不一样,因为以往与超市结账的都是业务经理或者业务员,而现在来的却都是老板本人。
徐非心里一沉,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轻咳了一声,挤出一丝笑意说:“各位老板辛苦!”
长宁酒水的经理于伦从徐非的老板椅上站起来,让徐非坐下说:“徐总,我们不辛苦,你辛苦了。我等着往厂家打款呢,你把我的账给结了吧。”
徐非看了一眼他手里的对账单,又看了一眼一屋子的供货商,心里很是慌乱,但是还得装作什么事都没有样子说:“于哥,你结账去财务就行了,怎么跑我这来了?”
于伦媚笑着说:“徐总,财务部葛经理说,你安排了,这次你不签字,谁也不能结账,所以只能劳你的大驾了。”
徐非皱了一下眉头,这个葛兰泰,不光是个“葛郎台”,还是个榆木脑袋,这不是添乱吗!我这样说,你就这样转告供货商呀!非常时期,就不知道灵活点?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7)
徐非拿过于伦的结账单,抓过一支笔就想签字,可是又停住了说:“于哥,你这个月好像应该只能结二十万的货款,怎么把下个月的三十万账单也拿来了?你没算账吗?”
于伦讪笑着说:“徐总,这不是夏季到了吗,农家山泉和流源果汁货源紧张,我得多给他们打些款过去,要不然可就断货了,你放心,这批货款结了,下次我再给你们万客压五十万的货,而且还要再搞一些促销活动。”说着,还把他的台历翻了一下,台历里夹了一个红包。
徐非不用看也知道,那个红包里肯定是一张购物卡。
徐非气得脸都绿了,这么多供货商坐在办公室,于伦可够精的,愣是能在这么多人的眼皮底下行贿。
徐非心里暗骂,妈的,你这个奸商,真是落井下石,江总不就是住院了吗?就把你吓成这样?想把所有的货款都结了?你想得美!
徐非沉思了一下,站起来说:“不好意思各位,我去趟卫生间。”
说完就往外走,于伦扯住他说:“徐总,你先把我的字签了,我很急的。”
徐非生气地打开他的手说:“你干什么,拉拉扯扯的,你急个屁,我急得就要尿裤子了!”
徐非可不是说着玩的,他记得第一次跑业务的时候,就是一紧张把裤子尿了,今天面对这么多闪烁的目光,他又有了小便的感觉。
徐非出了办公室,一闪身进了旁边的卫生间,掏出手机给万云打电话:“万总,你能不能来公司一趟,我感觉不对头啊!”
万云刚到家,换了衣服想去洗个澡,接了徐非的电话,很是奇怪:“你不要急,慢慢说。”
徐非把情况简要地说了一遍。
万云听完,也感觉不大对,急忙又换了衣服赶往公司。
万客连锁超市公司总部在彭州市向阳路上,沿路是门店,后院是办公室加仓库。三个月前,万客刚和彭州亿达地产签了租赁合同,想在中和路上,市政广场对面开一家面积达一万平方的国际商城,计划着把公司总部也搬过去,可是还没装修完,亿达地产就突然毁约了,江雨就是急火攻心才病倒的。
万云一到公司就直接去了徐非的办公室,她扫了一眼办公室里的人,径直坐到徐非的老板椅上,脸上寒寒的,没有一丝笑意。
徐非用一次性纸杯给她倒了一杯茶,端给她,垂手站在桌旁。
于伦看到万云,笑容可掬地走过来叫了一声:“万总。”
万云的脸上依然没有表情,她在等一个电话。
在来公司的路上,她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别看她是一个女人,可好歹也是万客公司分管财务的一个副总,跟着江雨管理超市这么多年,她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过,耳濡目染,她也知道该怎么跟这些供货商打交道。
她明白这些人的心理,别看万客红火的时候,他们像寄生虫一样,靠着给万客供货发财,可是一旦万客有了困难,这些人会像蝗虫一样,顷刻间跑个干干净净,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今天的事很奇怪,绝不会是供需双方的对账结账这么简单。超市结账是有账期的,也就是说每个供货商的结账期都不会是同一天,正常的结账也不用供货方的老板亲自来,业务员拿着合同和账单直接去超市财务就行了。今天的事,有点逼宫的味道,肯定是因为万客老总江雨病倒了,有人想从中作祟。
万云喝了一口茶,刚放下茶杯,手机响了。
“喂,哪里,人民医院?哦,老江醒了?好,好,谢谢,我马上过去。”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8)
这个电话是冯琳打来的,这是她在路上安排冯琳打过来的。
万云放下电话,看都不看那些侧着耳朵听她接电话的供货商,站起身对徐非说:“江总醒了,我得去一趟医院。哦,对了,他们在你这里干什么?”
徐非不知道江雨是真醒了还是假醒了,心里没有底,犹豫了一下说:“他们都是来结账的,你看……”
万云点点头说:“结账去财务吧,按合同办就是了。”
说完连头都没回就走了。
那些老板们看到万云走了,也都起身朝往走,还有人小声说:“真他妈的八卦,江总生个病就说他死了,害得老子跑了八十多公里路,还被交警罚了超速!”
于伦看了看徐非桌上的台历,赔着笑说:“徐总,那个,这个算哥哥请你喝茶的。我真是等着往厂家打款,要不我先把这二十万结了……”
徐非看到人都*了,长吁了一口气,从台历里抽出那个红包,打开看了看,扔给于伦说:“哟,于哥真大方啊,一出手就是两万。你回去看看合同怎么写的,供货商有给本公司人员行贿行为的,一经发现,对供货商予以行贿金额十倍的处罚,另外……”
徐非的话还没说完,于伦头上的汗就冒出来了说:“好了,兄弟,你别说了,这个月的账我不结了,我下个月再来,你先忙着。”
说着拿起那张购物卡就要走。
徐非叫住他说:“不行,你先别走,你得告诉我,今天的事是怎么回事。”
于伦只好站住说:“徐总,我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造谣,说万客的老总死了,国际商城也被亿达收回去了,还欠人家五百万装修款没给呢。你也知道,我是小本生意,上次被那个外国的骗子超市坑了三十多万,还没缓过劲来哪,所以就……你可别往心里去……”
徐非知道于伦说的那家超市,是几个骗子打着国外一家知名超市的幌子,在彭州搞的假招商,结果收了几百万的进店费就跑了。
徐非笑了,说:“你和万客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还不清楚万客的底吗?别说江总没什么事,就是他真的去了,万客还能就关张了不成?你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于伦尴尬地笑着走了。

万云躺在宽大的浴缸里,三天前的一幕又重新回放。
亿达地产的老总叶茂盛亲自跑到万客,他把与万客签的租赁合同放在江雨的桌上:“江总,真不好意思,这个房子我们不能租了。”
江雨以为他开玩笑:“叶总,你这么一个大忙人,没事跑到我这里寻什么开心。”
叶茂盛的神情不像是开玩笑,他认真地说:“江总,我不是开玩笑的,我说真的,合同你收回去吧,你把国际商城的装修尽快停了,要不然你的损失会更大。”
“……”
叶茂盛:“真对不起,这件事是我欠考虑,我给你道歉,我会按合同上的约定给万客相应的赔偿。”
江雨终于认识到叶茂盛没有和自己开玩笑,脸色一变说:“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你一句欠考虑就完了?我都装修三个月了,你说你欠考虑?你玩我是吗?”
叶茂盛笑笑:“抱歉,江总,这幢楼我卖了,买家说不出租,我也没办法,我们合同上写得很明白,我是可以出售的,而且出售后怎么使用得人家业主说了算,希望你能理解我的难处。”
“你……”江雨想骂人,可还是忍住了,“那我投入的五百多万装修款怎么算?”
叶茂盛耸耸肩:“合同里没有这项,你可以认真地看看合同。”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9)
万云拿过合同,和江雨两个人仔细地重新审读一遍,她想,合同是经过律师审核的,也有公证处公证,应该不会有什么漏洞。
可是当她看到违约赔偿这项时,一下子呆住了,上面写得很清楚:甲方如果提前收回房屋,应按乙方所交纳租赁费的一倍予以赔偿,给乙方造成经营损失的,应通过物价部门的评估,对乙方租赁期内的经营损失全额赔偿。而万客与亿达签订合同时,双方本着诚信的原则,万客仅预付了亿达五十万元的租赁费,剩下的部分在万客装修完毕后才一次*清。也就是说,亿达只需要赔偿万客一百万元。因为万客没有开业经营,所以亿达不需要赔偿经营损失。
江雨看完合同,顿时傻了,只觉得血往上涨,脑子一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浴缸的水有些凉了,万云下意识地喊了一声:“老江,水凉了,帮我加些热水。”
说完这句话,她才回过神来,江雨还在医院躺着呢。
二十年了,她每次洗澡,都是江雨为她放好水,试好温度,甚至是隔几分钟都要进来看看水凉了没有,然后为她补一些热水,加完热水就站在浴缸边上欣赏她优美的*。她明白,加热水只是江雨的借口,想看她水里美丽的姿态才是真的,她也习惯了江雨爱抚的眼神,难得他对自己看了二十年,还有那么大兴趣。
万云想起江雨停留在她如雪肌肤上的温柔目光,有些怅然,当这个人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才明白那是一种多么深沉的爱。
万云伸手放了些热水进来,闭上眼睛,继续想那份合同。
叶茂盛是彭州知名的地产商,在彭州他的口碑很好,还是彭州市的人大代表,他们也曾打过几回交道,叶茂盛给她的感觉,一直是个中规中矩的商人,言谈举止都很有风度,就是因为对他的良好印象,才放松了警惕,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万云叹了口气,从浴缸里站起来,她要去医院看江雨,如果江雨一切好起来,这些问题他会弄清楚的,多年来,江雨总是能很妥当地解决一些非常棘手的难题。
她换上一件江雨从北京为她买来的长裙,淡黄的那种,她很少穿,不是不喜欢这件裙子,是不喜欢江雨把自己当成小女孩,可今天她要穿上,她要江雨睁开眼看到最美的自己,希望他能忘掉忧伤,快乐起来,振作起来。
她赶到医院时,冯琳直接把她拉到了主任办公室。
她急切地问:“老江怎么样了?我先去病房看看他。”
冯琳神情莫测:“你先坐下,我要和你好好谈谈。”
万云有种不好的感觉,心跳加快,不肯坐,双手抱在胸前,盯着冯琳看,希望能看出什么。
冯琳语调很平稳:“小云,你要有心理准备……”
万云听到这句话,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跌倒,她扶住桌角,勉强让自己的身体慢慢坐进椅子里:“江雨……怎么了?”
冯琳走过来,把手放在她的肩上,轻声说:“你不要怕,他现在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只是受到过度刺激,造成脑干出血,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他的下半生大概要在轮椅上度过。”
“他有高血压的,你不知道吗?”冯琳轻叹一声说,“这种病不能劳累过度,不能受刺激,如果多注意一下,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过了许久,万云才缓过劲来,江雨患高血压病她是知道的,她多次劝他吃一些降压药,可是他总是呵呵地笑着说:“我问过医生了,那玩意儿吃久了会影响夫妻生活的质量,我要是废了,你怎么办?”书包网 www.61k.com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0)
江雨总是为她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万云很自责,双手绞在一起,眼里满是期待地问:“琳琳,我求求你,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你一定要想办法治好他的病,他才四十五岁,不能就这样在轮椅上过完后半生。”
冯琳摇摇头:“能保住命就不错了,想完全恢复除非有奇迹发生。”
万云绝望地低下头,眼里流出痛苦的泪水,喃喃地说:“他这段时间太累了,为了国际商城的装修,每天都要忙到凌晨才睡,可是没想到国际商城又落空了,对他的打击太大了,这些都是那个姓叶的造成的,这个浑蛋,是他害了老江!”
这时,徐非和葛兰泰走了进来。
徐非轻轻叫了一声:“万总。”
万云拭去泪,看看他们两个人:“你们怎么来了?”
徐非说:“江总醒了是吗?我们想来问一下,国际商城的事怎么办?要不要起诉亿达地产违约?”
万云心里很乱,现在江雨病成这样,公司一摊子事,国际商城又搁浅放在那儿,她感到自己很无助。
“老江是醒了,可是还不能会客,你们不要去打扰他。小云,你要坚强起来,公司的事你得拿主意。”冯琳是认识徐非的,“小徐,你们要多帮帮你们万总,把公司的事打理好。”
徐非看看冯琳,又看看万云,点点头说:“我会的。”
徐非进入万客三年多了,三年前,他在一个供货商手下干小业务员,每天背着包到处跑,是江雨发现了他,并把他留在了万客。三年了,他从一个普通文员到门店经理,再到公司副总,万客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江雨对他有知遇之恩,不用别人说,他也会尽心尽力地干好工作,现在正是万客最关键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万云本来还幻想着江雨能很快地回到办公桌前,继续完成他的商业帝国梦想,听了冯琳的一番话后,她明白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了。
电影院里那个可以让自己依靠的肩膀,旅行路上那个搀扶着自己的手臂,每天早晨端到床头的早餐……都远去了。也许,这就是对她透支了二十年幸福的一种惩罚,今后的一切,都要靠她自己孱弱的肩去扛了。
她第一次主持了公司的高层会议。
会议室里,从未有过的安静,人们都望着她,目光复杂,心情也是复杂的。
以前,江雨是一个开朗的人,每次开会,都是在很热烈的气氛里就把工作安排完了。万云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女人,在公司里,人们背后都叫她“乌云”,从没有人看到她笑过。现在,她就更笑不出来了。
徐非把一周的经营运转情况作了汇报,公司总体经营正常,二十八家门店,销售额都呈上升趋势,下周三是五一劳动节,黄金周的促销计划已经安排下去了。不过,有一个小问题,在第五店和第七店对面分别有一家亿家超市正在装修,一家店面积达两千平方,是五店面积的两倍,另一家店面积也在一千多平方,超过了第七店的面积,他们的开业日期定在黄金周,会对五店和七店产生不利的影响,他已经安排运营部和两个店的店长密切关注亿家的一举一动,随时进行针对性的促销活动,以确保销售不受大的冲击。
葛兰泰拿着财务报表在念一周的收支情况。
周会周报制度是江雨制定的,自从万客开业以来,一直坚持,效果很好,能及时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万云听完工作汇报,忽然问徐非:“那个亿家超市的老板是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1)
徐非摇头说:“还不清楚,他们很低调,一直在悄悄装修,直到昨天把招牌装上才知道是开超市的。”
采购部经理付为正说:“亿家好像很有实力,所有货品全是自采,连我们的供货商都不知道亿家的底细。”
运营部经理南风尚说:“来者不善哪,我们万客的广告语是‘心中有万客,进店一家人’,亿家的广告语是‘只有亿家服务,才有千万顾客’,这不明摆着叫板吗?”
万云念了两遍亿家的广告语,问:“你是说亿家故意把万客两个字变化成‘千万顾客’对吗?”
南风尚今年二十六岁,大学里学的就是营销策划,进入万客刚一年就被爱才如命的江雨提拔为运营部经理。他反应敏捷,思维清晰,做过很多成功的营销案子。
南风尚说:“没错,亿家就是故意借广告语压我们一头,不过,我也想了一个新的广告语‘万客只会被模仿,未见一家超万客’。我估计这个广告语打出去,能把亿家老板气个半死。”
葛兰泰冲南风尚竖起大拇指说:“小南,高,巧妙地用了一和亿的谐音,难为你怎么想出来的!”
徐非“哼”了一声说:“高什么高?我们是彭州的商超老大,还需要自吹自擂吗?商业经营看的是实力,不是小孩子斗气,玩什么文字游戏。”
葛兰泰讪笑着说:“是,是,徐总说得对,我们是大公司,和一个新开张的小店斗什么气。再说了,要是重新更换广告语,又得花钱。”
南风尚见葛兰泰顺风倒,白了他一眼说:“话不能这么说,商业营销关键就是气势,小学生早晨跑操还要喊一二一呢,大公司要风度,更得要气势,被一家新开张的超市压着跑,消费者会怎么看我们?尤其是我们刚刚在国际商城受了挫折,更得拿出一点舍我其谁的霸气出来。”
一听到“国际商城”这几个字,万云的心又被牵痛了,她做了个手势说:“好了,广告语的事先放一放,大家谈谈国际商城这件事吧。”
徐非说:“既然亿达毁约了,我们还是早做打算吧,损失已不可避免,不如尽早解决了这件事,全身心投入到经营中去,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在寻找商铺上多加小心。”
“是啊,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明了的,我们就是起诉到法院也赢不了官司。”葛兰泰拿出那份租赁合同说,“早知道亿达会毁约,我们就把一千万的租金全给他了,那样还能赚一千万的赔偿金呢!”
南风尚看不惯葛兰泰阿谀奉承的嘴脸,讽刺他:“你早知道会尿床晚上就不睡觉了,你要是早把一千万给他,他傻啊,他毁约,再拿一千万赔你?这摆明了是设的圈套,既然他不仁,我们也不义,反正是赔了四百多万的装修款,就是拖下去我们也不会再有什么损失了,干脆就拖到底,把幕后暗算我们的那个人给逼出来,看看到底是谁摆了我们一道。”
“那又能怎么样?做大事的人要有大的襟怀,狗咬了人一口,人不能再咬狗一口吧。企业管理不是斗勇斗狠,有时候,输了就得认,想办法再赢回来就是了,何必在无谓的事上劳命伤财呢?”徐非不同意南风尚的想法。
南风尚冷笑说:“切,狗咬人一口,人当然不能再去咬狗,但是得给狗一点颜色看看吧,你打它一棍子,给它点教训,它今后就不敢再冲你叫了,要不然,保不齐哪天它还会咬你一口更狠的……”
万云听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心里拿不准该听谁的了,她想,如果老江在,他会怎么决定呢?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2)
徐非没想到南风尚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顶撞自己,很生气,可是他知道南风尚年轻气盛,再和他辩论下去,如果他说出什么更不中听的话来,自己就更下不来台,干脆不理他了,看着万云说:“万总,你看这事该怎么处理?”
万云脸色很难看,心里不是滋味,我要是有主意,还用问你们吗?
她感到很烦闷,看了看表说:“今天就到这儿吧,我想想再作决定。”
南风尚看万云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很着急:“万总,江总病了,现在你主持工作,有些事该下决心的就不能犹豫,要不然事情会越积越多,到那时你就更难决断了。”
万云收拾好东西,说了声:“散会。”起身朝外走。
南风尚摔了一下笔记本,小声说:“妇人之仁!”
万云回头看着南风尚,眼光寒寒地问:“你说什么?”
南风尚并不躲她的眼睛,也瞪着眼看她:“我是为了公司好,要是江总在,他不会像你这样拿不起放不下的,你这样会误了大事!”
万云知道江雨一直都很迁就南风尚,每次开会,南风尚都是直言不讳,所有的高管人员里,他年龄最小,可是就数他最狂。
如果江雨在,江雨会容忍一个二十来岁的孩子,当众指责自己的爱妻吗?他不会。
万云的话像结了冰一样,一字一句地说:“如果江总在,他会请你辞职的!”
南风尚愣了,他没想到自己一片忠心,却换来万云这样一句话。
南风尚凄然一笑说:“好,我辞职,不过不是向你辞职,是向江总。”

万云匆匆赶往医院,江雨已经转到了特护病房,嘴里插着氧气管,手背上打着吊瓶。
万云心里一酸,眼泪扑扑地往下掉。
冯琳看到她,心里也很难受,轻声说:“小云,坚强些,别在老江跟前哭泣,你陪陪他吧,他虽然不能表示什么,可你说的话他可以听见。”说完带上门出去了。
万云拭干净眼角的泪,握住江雨的一只手,那只曾经温暖有力的大手,如今有些凉。
万云百感交集,一时不知该跟他说些什么。
江雨没有任何感觉,他的整个右半身都是不能动的。
“老江,老江,我是小云,你的小云,你能听见吗?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就像你曾经陪着我那样,永远不会离开你,你笑笑好吗?我一直没告诉你,其实我是喜欢看你微笑的。”
“江雨,你不要老是这样睡觉,你不喜欢睡觉的,你以前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次你睡得时间太长了,睁开眼看看我好吗?你该饿了,你想吃点什么?让我也为你做一次饭好吗?”
万云喃喃地说着,声音颤抖,可是不敢再啜泣。
“老江,你还记得上次我们去漓江吗?在那间‘阿61阅读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17)
十五家门店,加上即将开业的购物中心,亿家的实力在下半年要一跃超过万客。到那时,彭州的商超天下将一分为二;凭着亿家凶狠的手法,万客能否守住剩下的一半天下也是未知数。
万云叹了一口气:“这都是天意,顺其自然吧。”
“哪有天意,只有人心。既然亿家把事情往绝了做,那我们还做什么谦谦君子。妈,这次价格战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在上半年就让亿家滚出彭州!”小禾说。
“唉,话好说,事难做啊!”万云忧伤地说。
“真不该让南风尚走。这小子鬼点子多,搞促销他有一套。”葛兰泰说。
徐非瞪了他一眼,小禾也瞪了他一眼。
葛兰泰笑笑说:“当然,徐总的策划能力要在南风尚之上。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你们两个人联起手来,肯定可以天下无敌。”
徐非沉思了一下说:“老葛,你把剩下几个门店的房产提前租下来,不要再有任何闪失了。另外,重新在那十二家门店周围寻找新店址,下半年我们搬家。”
万云说:“这个消息现在不要透露出去,以免动摇军心。”
葛兰泰说:“还有一个事,我看了刚从亿家采来的商品价格。他们的商品销售价都只比我们的进价高几分钱,看来他们对我们的商品采购价很清楚。如果我们把零售价调整成与亿家一样,那我们就会亏损。”
“南风尚说过的二八原则你还记得吗?不用把所有商品都调成进价,百分之二十就行。亿家调哪种商品我们就跟哪种。我相信亿家也不会拿所有商品打价格战的。徐非,你安排采价人员,要及时跟踪亿家的价格。”万云说。
亿家和万客终于开战了。
这是彭州商业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商战。两家在所有的门店外面都竖起了大型广告牌,门前摆开了促销摊,电视里,马路上,手机短信……到处都是两家超市商品打折的信息,连消费者都迷惑了,这两家超市在干吗?好像不是在开店卖商品,而是清仓大处理。
价格战的第二天,亿家就把商品价格又调低了几分钱。这是他们的极限价位,也是万客的死亡价位。高盛的用意很显然,万客不是要跟亿家的价格吗?这回让你跟也得死,不跟也得死。
这样的不对等的竞争,别说两个月,不用一个月,恐怕万客都得关张。
万客的客流一天比一天下降,很多忠实的老顾客也都被亿家吸引过去了。与亿家挨得最近的三个店,销售额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客流少得用“门可罗雀”这个词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葛兰泰把一周的财务分析报上来,亏损数字令万云揪心:净亏三百万。
很多供货商已经停止了供货,即使那些与万客关系比较好的供货商,也都推三阻四,一大堆理由拖延供货时间,或在数量上大打折扣。
万客的商品陈列已经捉襟见肘了,为了不让货架空着,有很多是一层货架上只摆了一种商品,缺货断码极其严重。
采购部所有的人都在和供货商吵架,所有的人都是嗓子眼冒烟,两眼冒火。
而所有的供货商都在躲着万客。
万客每天的销售额已经不够给供货结账的了。
商超零售企业的规则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资金周转得越快越好,即使没有利润,光是占用供货商的资金,也可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但是一旦销售不畅,资金回笼缓慢,供货商结账,工人工资,房租水电费,税收等等支出赶上来,那这个企业的资金链就算断了。
这是一个魔咒,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一字之差,就足可以要人命。
万客的高管每个人几乎都是几日几夜不合眼了。那又能怎么样?在这个零售企业的链条上,人不是最重要的,销售额、利润、周转率、现金、商品才是最重要。万客缺得太多了,而且哪一样都是致命的。
当年山东三株一年有近八十亿的利税,可是倒下来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万云亲自去亿家的店里转了一圈,发现里面促销员特别多,在不断地为顾客推荐商品。她知道促销员推荐的都是利润特别高的商品。万客也是这样做的,可是万客为了不使顾客反感,一般要求促销员不得强行推销。
在保健品货区、食品货区、服饰区等货区里,她看出了门道,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尤其是保健品类,亿家有三分之二的商品是万客没有的。保健品的批零差价万云是知道的,一只装了四瓶蜂蜜的礼盒,进价可能只要五六十元钱,但零售价可能要标到两百多。
亿家在保健品区放了十几个促销员,光是保健品,一天得有多少销售额,又得产生多少利润!
亿家的那些高利润商品都是从南京运来的。彭州市场很少,价格上没有参照物,消费者是不知道批零差价的。亿家超市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店外高调宣传低价商品,店内狂卖高价商品,总得算起来,不光不会亏,还有不菲的利润。
万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亿家的,回到公司就病倒了。她心里很清楚,万客大势已去,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书包网 www.61k.com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

自从江雨病倒后,万云一直在透支自己的体力。她实在是太累了,有很多次她都想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她不能够,丈夫的病情让她忧心似焚,公司一大摊子事让她手忙脚乱。这一段时间她尽管是心力交瘁,却仍然强打精神支撑着坚持到了现在。
现在,公司走到了这一步,好像病床上的江雨一样,虽然还活着,但是看不到明天。
她已经尽力了,她还能怎么办?幸福的时光恍若隔世,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所有的不幸就都降临到了她一个弱女子身上,她扛不动啊。
有时候她是羡慕丈夫的,尽管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无声无息地熬着生命里的灯油,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不用记着爱恨情仇,也不管成败输赢,更没有忧伤烦恼。世间的一切都飘忽身外,了无牵挂多好啊!
她一直想做一个普通的小女人的,画画儿读书听音乐,生活不急不徐,平淡轻松;现在好了,一切都即将结束了,她终于可以回归平静的生活了。
她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小禾看着已沉沉睡去的妈妈,焦急地问冯琳:“冯姨,我妈的病要不要紧?”
“不要紧,有点贫血,跟她这些日子劳累过度有关;又吃不好,营养也跟不上,好好休息一下应该没问题了。”
“冯姨,我想给我爸和我妈请个陪护。”小禾静静地说。
“嗯,是该请啦,当初你爸爸病倒的时候,我就劝你妈请一个人替替她。她不听,非说要亲自照顾他,结果把自己也累倒了。你放心吧,我帮你挑个人。”
“谢谢冯姨。公司现在情况不太好,白天我可能要一直待在公司里。我爸妈就拜托给您啦!”
“不用客气,你去忙公司的事吧。这里你就不用管了。”冯琳说,“小禾,好多人都说亿家的价格比你们低,为什么不把价格调下来?”
小禾苦笑。外行人只会看表面,她以为一样的商品自然该是一样的价格,她哪儿知道这里面的猫腻。
小禾赶回公司。她要找徐非商量一下,看下一步该怎么办。
小禾在财务部和副总办公室里都没找到徐非,他的手机也关机了。出纳追出来,很神秘地告诉她徐非在哪儿。
徐非和葛兰泰躲在会议室里对着一堆报表发呆。
“老葛,财务部很多人都在找你,你躲这儿干吗?”小禾奇怪地问。
“都是来结账的供货商,公司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我不躲起来还能怎么办?”
徐非因为缺觉,两眼通红,神情疲惫。“这么严重吗?我们连给供货商结算货款的钱都没有了?”
“是啊,十五号还有五十万的工人工资要发出去,水电费和税款也是一大项……”葛兰泰喃喃地说。
“那你们躲起来就有办法了?”小禾质问道,“每天的营业收入呢?”
“每天一大早就有供货商坐在财务部等着那点营业收入。”徐非声音嘶哑说,“实在是入不敷出啊!”
“那我们也把价格降下来,比亿家再低点,先把销售提上去再说。”小禾第一次看到徐非这么狼狈,心里也没了底。
“不行啊,那样更是死路一条了,”徐非说,“谁也不知道亿家要把价格战打到什么时候,如果赔钱卖货,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卖空货架,然后关张。”
小禾无语了,她没想到商业战争是这样的残酷。一个月前,万客还风光无限,她还踌躇满志;一个月后,万客竟然到了生死关头。
门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声响很大,像是在摔杯子砸桌子,有人在打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
出纳员一闪身走了进来,脸上惊恐未定地说:“徐总,不好了……付经理……被人打了!”
“怎么回事?”
“天齐干货的白经理找不到葛经理,和付经理吵了几句,就打了起来。”
“拉开没有?”
“拉是拉开了,可是咱们人多,几个保安把天齐的白经理打了一顿,他打电话叫人了。”
“怎么能打人呢?他走没走?”
“没有,躺在采购部里谁也拉不走,说要扒了付经理的皮……”
徐非对这个白经理还是有所耳闻的。他的外号叫白老三,和彭州几个混混都是哥们儿,以前为了把他的商品打进万客,把外地的同行狠揍了一顿。
付为正也真是昏了头了,这样的人惹他干吗?徐非在心里埋怨。
“老葛,我们欠白老三多少货款?”
“干货的库存一百多万,还有一半多的账没结。”
“真要命!”徐非汗都下来了,“今天想把白老三打发走是难了,要么把货款全给他结了,要么他得打为正一顿。老葛,还能凑够他的货款吗?”
“六十多万啊,一时半会儿上哪儿凑去?”
“你们都别出去,我去看看。”小禾说。
“不行,小禾,那就是个无赖。你惹不起。我们还是把各分店的营业款收一收,把账给他结了算了。”徐非扯住小禾的手说。
小禾冷笑说:“我今天一分钱都不给他结,我看他走不走。”说完挣开徐非的手,昂首走了出去。
白老三果然躺在采购部的沙发上,把脚都跷到了沙发旁边的饮水机上了,很是嚣张。
小禾走上前,一脚把他的腿踢了下来,喝道:“跑这里撒什么野?起开!”
白老三像被马蜂蜇了一样,双脚沾地站了起来,捂着鼻子的手一松,一股鲜血流了出来:“你谁呀?怎么的,还要再打我一顿吗?”
小禾抬手放在白老三的肩上,轻轻一推,他又坐下了。
小禾拉了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让采购部的员工给白老三倒了一杯水,递给他说:“白经理,喝杯水,消消气。”
白老三不接水杯,斜愣着眼看着小禾说:“你算干吗的?”
小禾猛地把一杯水全泼到他脸上:“你说我算干吗的?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这时,徐非和葛兰泰怕小禾出事,也硬着头皮进了采购部,看到小禾竟然用水泼白老三,吓了一跳。
徐非赔着笑脸说:“白经理,这是江总的女儿,江小禾。”
白老三被泼了一脸的水,腾地要站起来:“江雨的女儿怎么啦?你敢泼我?我弄死你!”
无奈小禾就坐在他对面,两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他根本就站不稳。小禾又一把将他推到沙发上坐下说:“姓白的,你觉着我爸住院了,万客没人了是不是?就跑这儿来闹事是吗?”
“我闹什么事?我是来结账的,按合同上的账期,你们今天得给我钱。”
“那你为什么要打我们的经理呢?”
“我没打他,是他打的我。你看,我的鼻子都出血了。”
白老三脸上血迹水渍混在一起,像是唱京剧的花脸,很是滑稽。
小禾从包里掏出纸巾,亲自去帮他擦。
白老三歪着头,伸手要拨拉小禾。小禾瞪着眼,手按到他脸上,声音忽然柔和下来:“躲什么呢,我又不打你。你看你,这么大的人了,动不动就打啊杀的。这也就是鼻子被打破了,如果脑袋给砍掉了半个,多不值啊!”
白老三被眼前这个美少女用纤纤玉手一抚摸,顿时浑身酥麻,脸变得酱红,喘息也粗起来。
“白经理,我们都是生意人,生意人求什么不求什么?求财不求气啊,哪有你这样硬赶着找气生的?你和万客也合作了这么多年了,你从万客赚了多少钱你心里没有数吗?万客欠过你的账吗?你说你今天跑到万客来打架,是谁的不对啊?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
这时候白老三叫的人上来了,一群人手持着木棍,叫嚷着闯进了采购部:“三哥,谁惹你啦?是哪个王八蛋,让他出来,我砍了他!”
小禾还在为白老三擦着脸,笑嘻嘻地说:“哟,黑社会啊,还带着凶器。白经理,你都是这样做生意的吗?”
白老三面对着玉人样的小禾,躲又躲不开,站又站不起来,想伸手拨拉她,看看自己一手的血污,又实在不忍心下手,只好对他的人说:“你们先在门口等着。”
小禾给他擦完脸,又重新给他倒了一杯水,递给他说:“白经理,你们混社会的叫黑道,我们做生意的叫商道,行行有道。做生意不是你这样做法啊,一言不合就打,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行了,江小姐……我这样称呼你可以吗?”
“不可以,我是万客的经理,你叫我江经理好了。”小禾似乎故意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白经理,供货商和商超是不是鱼水关系?有水才能养鱼,是万客把你这条鱼养肥了的。现在你非要把万客这口缸给打碎了,为什么呢?万客的水浅了?容不下你了?”
“不是,江经理,你听我说。我今天没想生气来着,我就是想把账结了,可是你们公司的人都躲着我。那个姓付竟然还觍着脸追着我要货,欠我六十多万不给,还要什么货?他这不是我的命吗?我也就是和他吵了几句,没想到他竟然叫保安上来打我!哼,也不睁开狗眼看看我是谁,敢打我!我跟你说,这事儿没完,他这顿打逃不掉!”

小禾心里咒骂:你是谁?你就是一个有奶便是娘的小人。万客与亿家打仗,只是略占下风,你就想顺着风向溜,赚了便宜想跑。遇见本小姐我了,怕是你的腿脚不够快!
“白经理,谁打谁都不过是举手之劳。我公司的人是打你了,可是我也帮你洗了脸,还帮你收拾半天了。你也该知足了吧?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今后还要合作的,何必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难道说你一个大男人,还不如我一个小女子的心胸开阔吗?”
听小禾说到给白老三洗脸,房间里所有人差点都忍不住笑了。
“小江,那个,那个……”白老三本就是红脸汉子,服软不服硬,被小禾不卑不亢的一番话说得竟然无言以对了。
他想了半天才说:“不打姓付的也行,你今天得把我的账结了。”
六十多万现金,万客凑一下也够了,但小禾知道现在公司困难,打发了一个天齐公司,还有更多的供货商等着呢。如果其他公司都追着结账,那万客真要关张清算了。
“白经理,你是不是觉得亿家来了,我们万客就不行了,急着结清货款换东家呢?”
“小江,不是,我和万客合作了这么多年,我知道万客的实力。如果江总在,一个亿家算什么呀!”
“呵,还是不相信万客。江总不在还有我呢。我也是堂堂名牌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高才生,管理万客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吧?”
“那个,那是自然的,虎父无犬子啊,你比你爸还要强!”白老三这话说得很诚恳。
“那好,既然你相信我能把万客干好,那我们今后接着合作。今天先给你开二十万的支票,等我们发完工资,剩下的全结清,怎么样,白经理?”
“这个我不同意。你今天把六十万的支票开给我,我明天一早就给你上货。我也等钱打给厂家。”白老三没想到小禾拿话绕他,急忙否定说。
小禾看了徐非一眼。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
徐非见小禾一个人就把白脸红脸全唱了,局面已完全被她控制住,不由感慨万千;真是一个天生经商的材料,小小的年纪,临危不惧,收放自如,真让他们这些七尺男儿无地自容。他看到小禾的眼神,心领神会,上前扶起白老三,热情地说:“白经理,这儿太乱了,走吧,去我的办公室坐会儿,我们慢慢谈。”
徐非葛兰泰加上小禾,三个人前呼后拥把白老三拉到徐非的办公室。
白老三的手下还在门口等着,问:“三哥,还打吗?”
“打个屁!江总是我哥们儿,我能拆他的台吗?你们先回吧,小江说谈完事,晚上请我吃饭。”
徐非愣了一下,心里想,这浑蛋粗中有细哪,该不是对小禾想入非非了吧。这个小禾也是,你那么漂亮的一个女孩子,多看谁一眼谁都会失眠半年,还偏偏去撩拨他。美人计倒是起到效果了,如果引火烧身可该怎么办?
小禾不以然地笑笑说:“是啊,我晚上要请白经理吃饭。”
白老三听到小禾这样说,在手下面前捞足了面子,很是兴奋,拍了拍葛兰泰的肩说:“老葛,既然刚才小江说了,算了,你先给我开二十万的支票吧,剩下的我月底来结。”
葛兰泰没想到这事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很高兴,怕白老三反悔,马上小跑着去财务部把支票拿了过来。
白老三拿着支票,吹了吹上面的墨迹,装进口袋里说:“小江,晚上去哪儿吃?要不要我接你?”
小禾面带笑容地说:“晚上等我电话吧,不劳你大驾了,我有车。”
看着白老三上车远去,徐非担心地问:“小禾,你晚上真请他吃饭?”
小禾白了他一眼说:“请他吃饭怎么了?有你这个护花使者在,我怕啥!”
晚上,小禾要徐非陪着,一起请白老三去吃海鲜。
白老三看到徐非也来了,有些失意。他也知道自己这只癞蛤蟆吃不到小禾这只白天鹅,既然浪漫不成,那就让万客浪费点吧。他马上打了一圈的电话,把他的狐朋狗友叫来了十几个人。
徐非看着坐得满满的一桌子人,皱着眉头小声对小禾说:“这浑蛋是宰我们哪,这一桌下来,恐怕一万块钱都下不来。”
小禾毫不为意,脸上带着轻松地笑容说:“很好啊,我们两个在这里浪漫晚餐,下边还有这么多的弟兄陪着,很像香港电影里的黑社会老大啊!我喜欢这样的气氛。”
服务生把几个凉品端上来,然后要给小禾倒酒。徐非拦住说:“给她来杯果汁吧。”
“我不喝果汁,来一杯红酒。”小禾似乎很开心。
徐非叹了口气,万客现在的局面让他高兴不起来。今天在这里灯红酒绿,明天不知又会有什么头疼事在等着他。
“徐非哥,开心点,人生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行乐不要想着彼时的难过,要不然,今天的浪漫真成了浪费了。”小禾笑说。
“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徐非想,既然你要此时的快乐,那我也不管彼时的难过了,今日有酒今日醉,谁不会。
徐非要了杯白酒,他很长时间没喝酒了,忽然有种一醉方休的强烈欲望。
白老三那帮子人都是酒肉之徒,每个人都倒了满满一高脚杯的白酒,五粮液啊,三百多一瓶,便宜这帮孙子了。徐非看着服务生一杯一杯地斟酒,像抽了他的血一样心疼。
小禾举起杯,冲着白老三说:“三哥……”
白老三听小禾叫他三哥,不由得心花怒放,咧开嘴笑着说:“好,好,叫我三哥好,我就认你这个妹妹了。妹妹,今天白天听你的,晚上也听你的,你说这酒怎么喝,就怎么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5)
小禾颔首一笑说:“那好,三哥,我先敬你三杯酒,第一杯酒谢谢你这么多年来对万客的支持。”
说完,一杯红酒一饮而尽。
白老三看了看手里的杯子说:“妹妹,我这可是白酒,这一杯下去可是有点大。”
小禾扬着空杯说:“在心在意不在酒,你可以随意喝。”
“好个在心在意,那我也干了。”白老三说着一仰脖子,一大杯酒连味都没品直接倒进了胃里。
小禾说:“谢谢!”然后端起第二杯酒说:“第二杯酒,谢谢你今天给妹妹我这个面子。我干了。”说完又是一饮而尽。
白老三想要夹菜的手赶紧缩回来,端起酒杯说:“妹妹,太快了,我这胃滚烫滚烫的,你让我吃点凉品降降温。”
小禾笑了:“那我等着。”
“那多不好意思,妹妹是千金之躯,女中豪杰,我今天就舍命陪君子啦。”白老三说着又灌进去了一杯酒。
小禾亲自给他夹菜,白老三受宠若惊地站起来说:“小禾妹妹真会疼人……”话还没说完,小禾又把酒杯端起来了:“三哥,这第三杯酒,你得先干了,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你喝了我再告诉你。”小禾笑吟吟地说。
“好,我干。”白老三是艺高人胆大,仗着自己有点酒量,咬咬牙,又是一杯酒下肚了。热菜还没上,他竟然喝了一瓶五粮液。
小禾也干完杯中酒说:“三哥,我想把第五店转让给你,就是万客效益最好的那个分店。”
“什么?”徐非惊呼,拉拉小禾的衣襟小声说,“小禾,你喝醉了吧?”
小禾摇摇头。
白老三也吃了一惊:“妹妹,可不兴开这么大玩笑的。”
“我没开玩笑,我是认真的。”小禾一本正经地说。
徐非百思不解地看着小禾,不知她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反过来一想,万客是江家的,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去吧,干脆坐在一旁看起了热闹。

白老三对万客二十八家门店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小禾说得没错,第五店不仅位置优越,而且销售一直是万客所有分店里的龙头,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分店,小禾为什么要让给他呢?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小江,妹妹,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能说详细些吗?”
“白经理,三哥,既然咱都兄妹相称了,我就不瞒你了,自从我爸爸病倒后,我爸爸的病情你知道吧?”
“知道啊!我去看过他了,我很替他难过。”
“我爸爸的病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我妈妈没做过管理,她不懂经营,现在她也累病了。作为当女儿的,我心里很难受。我不想让妈妈再步爸爸的后尘。万客的现状你也是清楚的对不对?凭我妈妈,凭我,根本担不起这么重的担子。所以,我想把万客的资产处置一下。我们留下几个小店,够糊口的就行了。”小禾忧伤地说。
“你说得不错,是够难为你们娘俩的了,可是,五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留下来呢?是不是因为亿家在对面开店,竞争不过他们呢?”
“竞争不过亿家?他们三家店,我们二十八家店,我就是拿十家店往里赔,十八家店赚的钱也够养活我们全公司几百号人了。”
“那你们公司现在资金情况怎么这么差啊?好多供货商都说万客竞争不过亿家,说万家要倒,这是事实吗?”
“我们资金情况的确不乐观,但还不至于被亿家挤垮。我转让门店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不想让妈妈太累了,想让她省点心,好好照顾爸爸。处置完公司资产,我还要回学校上学。我们家的钱够花的了,不想再为了跟谁竞争把幸福的生活给弄得乱七八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
“是啊,你说人争个什么劲哪,你看江总,一口气开了二十多家店,身家得有几千万吧,可是一病倒,你给他一分钱,他也花不出去啊!人啊,没什么意思,知足点好。小江啊,你的想法好,是个孝顺的孩子。”白老三感慨地说。
“那好,三哥,这事我也就是给你说了。你回去考虑考虑,同不同意给个话。”
“还考虑什么呀,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成人之美,就这么说定了,我接那个店。”白老三吃了口菜,咂了咂嘴说,“来,妹妹,哥回敬你一杯,合作愉快!还有,今天这顿饭我请了!”
“三哥真是爽快人,好,合作愉快!”小禾与白老三碰了下酒杯。
徐非闷闷不乐,自己一口气把杯中酒喝干了。
白老三已经有些不胜酒力了,看徐非不高兴,又端起一酒要和徐非喝一杯,可是还没站起来,自己就先倒在了桌子上。
小禾看到白老三醉如烂泥,嘴角露出轻蔑的笑,对他那些朋友说:“白三哥交给你们了,我就不陪各位了。你们可别亏了三哥的盛情,慢慢享用这桌*大餐吧。”说完拉着徐非出了酒店。
一上车,徐非脸色非常难看地问:“小禾,处置公司资产的事太大了,你和万总商量了吗?”
“没有啊,我不想再让妈妈操心了。”
“你太草率了,小禾……”
“好了,徐非哥,我还饿着呢,找个地方我们吃点东西吧,边吃边聊好吗?”说着,小禾把头靠在了徐非的肩上。
徐非扶正小禾,边开车边说:“小禾,是不是不舒服?你喝得太急了,要不我们去吃韩国菜吧,给你醒醒酒。”
小禾又把头靠在徐非肩上说:“是啊,头晕得厉害,你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吧。”
两个人找了家韩国菜馆,选了张偏僻的桌子坐下。
徐非点完菜,静静地看着小禾。小禾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故意不开口。
“小禾,你刚才说的处置资产是真的?你是怎么想的?”徐非终于忍不住了。
“看目前的情形,我们肯定得关几家店,不如送个人情,把和亿家竞争最激烈的五店转给白老三。白老三的为人你不知道吗?让他去和亿家纠缠去吧。”小禾淡淡地说。
“你是想借刀杀人?”徐非若有所思。
“我们现在亏损这么严重,下半年还有十二家店的房产到期。我想借这个机会,陆续把这十几家店关了,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的。另外再转几家店,让给在彭州比较有实力的人去做。单挑我们斗不过亿家,群殴总可以吧。”
“这些都是江总辛辛苦苦打拼了十几年攒下来,你忍心全关了?万总会同意吗?”
“那又能怎么办?二十八家门店,一个月的费用就是一百多万,你说我们还能扛多久?”小禾神情凝重,有些伤感地说,“壮士断腕是令人心痛,可是还有别的办法吗?我们得面对现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想玩下去,就不能输得精光,就得学会韬光养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徐非轻声念出这一对联,半是无奈半是苦涩。
“我想我还会和亿家再争一次,但绝不是现在。”小禾坚定地说。
徐非也想过关店的事,但这个念头只是在心里一闪而过。他不敢说出口,关店之举对于万客,是一种耻辱,是承认失败了。可是现在根本就没有和亿家斗下去的资本了,关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从容的撤退总比落花流水要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7)
小禾说还要和亿家斗一次。如果亿家的国际商城成功开业,亿家就会成为彭州商界的巨无霸,万客便沦落成一只蚂蚁。蚂蚁和大象掰手腕吗?徐非叹了口气,他不愿再往后想了,虚无缥缈的事,不想也罢。
“关店的事动作要快,明天我们一起去医院找万总定下来,然后马上操作,既然认输了,就不要藏着掖着了,以免夜长梦多。”徐非说。
“徐非哥,那就辛苦你,今天晚上把具体关店的方案拿出来。”
“你想保留几家店?”
“那十二家店一定是要关的,然后保留几个地段好、亿家插不进去的店。我想,保留五六家店吧。”
“关掉这么多?”
“亿家三家店就把我们打败了,这难道不是教训吗?”
“唉,是我太无能了,连累万客走到了这一步,真是愧对江总的栽培!”徐非一脸的愧疚。
“徐非哥,你不要太自责,也许是我们江家该有这一劫吧。”小禾安慰说。
徐非摇摇头,不知该说什么了。以前江总在的时候,他总是感觉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现在江总病倒了,给自己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自己却连阵地都守不住,败军之将,无话可说。
他有些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经理人,还能不能在商超圈子里混了。
两个人吃完饭,结完账往外走时,小禾的手机响了,她看了一下号码,是南风尚打来的。

南风尚这段时间除了去书店看书,就是逛街。他喜欢研究街道两边的店铺。当年万客开分店时,大多店址都是他选的。
在闹市区开店很轻松,只要有合适的房产,谈下来,签完合同就可以开张,但是要在稍偏僻一些的地方开店就不那么容易了。就拿二十七店来说,当时那儿是一片废墟,朝外走一步是农村,朝里走一步是城市。南风尚在那儿整整做了一个月的功课,把整个商圈摸了一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经商的多少,务农的多少,三年内的城市规划等等,拿了厚厚一本调查报告出来;又做了江雨很长时间的工作,才说服江雨在那儿开店。事实证明,他的功课没白做,二十七店的销售是逐月逐年地上升。
开店选好商圈是第一位的。沃尔玛为了选一个店址,可能要耗时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光商圈考察的投入都可以投资一个店,为什么?这就是商圈的重要性。同是闹市的两家店,经营同样的商品,一家店不用特别装修,两三个店员一年可以卖出几百万的销售额;另一家店虽然装修华丽,但一年最多也就是几十万销售额。一步金一步银这句话从古传到今,不是没有道理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话,每一句都是金玉良言,不信是愚蠢的。
南风尚还做了一件别人都没想到的事,就是一离开万客,马上跑去已经停工的万客国际商城附近,转了一个星期,没事就和周围的居民聊天下棋,在那儿混得很熟。
万客的国际商城自从停工后,住在这一片的居民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说这儿要改居民楼的;有说要改大酒店的;还有的说叶茂盛欠了银行巨额债务,要拿这座楼顶贷款的。
国际商城对面有一家一百多平方米的饭馆,是在商城开始装修时的租的。饭馆的老板是个精明人。他知道国际商城一开业,人气肯定旺,光里面的员工都有几百人;再加上每天上万人的客流,饭馆的生意很肯会火;于是就通过关系,租下了对面的房子,贷款开了这家饭馆,就等着日进斗金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8)
可是他没想到,国际商城装修了一半,突然就停了;万客的人全撤走了,他的饭馆生意冷清,前途未卜。他不知道国际商城还会不会上马,迫于还贷压力,打出了转让的招牌。
南风尚很高兴,马上和那个老板接触,最后连装修费都没花,就把那家饭馆接了过来;一个像是甩掉了烫手的山芋,一个像是捡了个大元宝,大家心照不宣,皆大欢喜。
没过一个月,亿家就把国际商城拿过去了,虽然改为购物中心,但仍是开大型商场,那个老板悔得肠子都青了。
南风尚把那个饭馆改成了尚品快餐店,他现在成了老板。
南风尚天生就具备商人的素养,他的目光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大街上到处都是机会,有的人急着丢掉,有的人却在捡拾。骑着马找马的蠢事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偏偏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做。
南风尚也时刻在关注着万客与亿家的竞争,当他发现万客跟进亿家也开始按进价销售时,心急如焚。万客拿所有门店和亿家三家店玩,这是一种拼命的玩法,与赌博无异;如果亿家败了,损失的只是三家新店,伤不到它在南京的老本;但是万客要是败了,连退路都没有了。
他打电话问葛兰泰万客的经营情况,葛兰泰一五一十地向他说了一遍。
南风尚听了不由得心惊肉跳,知道万客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他想徐非跟了江总多年,商场上历练了多年,怎么做事还这么鲁莽?人家亿家就是想玩死你,给你搭个梯子让你爬上去跳楼,你还真爬啊。
他又硬着头皮分别去亿家和万客的店里查看了一番。两相对比,他不由长叹一声,江总十几年的心血,看来要毁于一旦了。
南风尚想了很久,决定给小禾打个电话。
“小禾,你在哪儿呢?我想你了,我们见一面好吗?”南风尚本来想一本正经地邀请小禾出来的,谁知一开口又变了味,虽然说的是心声,可是给人的感觉还是他那一贯的玩世不恭。
说完这句话,他自己都有些后悔,为什么自己不能装得衣冠楚楚呢?
“南风尚,你有什么事电话里说吧,这么晚了,我要休息了。”小禾拒人千里之外。
“小禾,我说的是真的,真的很想见你,给我个机会呗。我想和你继续讨论一下企业管理的问题,当然还有关于万客的一些想法。我是鼓足了勇气才打的这个电话,你就别打击一个大龄青年男人脆弱的心灵了好吗?”
“万客的事你得和我妈谈。她在医院里呢,你不如去找她。”小禾不想和南风尚见面,万客都成这个样子了,有什么好谈的?见了面听南风尚油腔滑调的奚落?
“小禾,你对我的成见就这么大吗?连见我一面都不肯?我没别的意思,就是看到万客的经营出现了问题,有些话不吐不快,想谈谈看法,也许会对你有用;当然我也可以找万总谈,可是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在一起容易沟通。”南风尚用少有的庄重语气说。
小禾犹豫了片刻,她知道南风尚对万客的感情,也知道他的能力;可是现在万客已陷进了泥淖中,纵是神仙圣手,也不可能妙手回春,何必去徒添烦恼。
“算了,南风尚,我们还是不要见了,有些事顺其自然吧。”小禾狠了狠心说。
南风尚感觉心里一阵疼痛,为自己这份无处安放的感情,也为自己被冷落的尽忠之心。他挂上电话,苦涩地笑了笑,看来自己真的成了局外人。
徐非问小禾:“是风尚打来的电话?你该听听他的意见,也许他还有更好的办法。”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9)
“不要迷信他,他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小禾笑笑,挽住徐非说,“今天夜色真好,我们走走好吗?”
徐非看看小禾说:“我这几天没休息好,我想回去好好睡一觉。我送你去医院吧,你陪陪你妈妈,也顺便把你的决定告诉她,以免太突然了,她不好接受。”
“哼,你就这么不想和我在一起?算了,你回去睡你的觉吧,我一个走走。”小禾生气地甩开徐非,一个人向前走去。
徐非看着小禾走远,也感觉自己有些不近人情,可是自己又能怎么做呢?他爱的是万云,怎么可以再和小禾纠缠不清呢?爱情的事,本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还不如趁早快刀斩乱麻,心里踏实。
小禾以为徐非会追上来,走了一会儿,忍不住回头看他,发现他已经走了。她站在原地愣了半天,泪水无声地流下来。
小禾一个人默默地走了一会儿,不知不觉走到了医院门口。
万云已经好多了,她正坐江雨的病床前,握着江雨的手,喃喃自语。
小禾上前叫了声妈,一下子抱住万云,头埋进妈妈的怀里,心里的委屈换成眼泪,汹涌而出。

南风尚再次被小禾打击了一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别人眼里,他一直是很优秀的,*倜傥,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似乎是他的代名词。多少女孩子争相向他示好,可是小禾偏偏不把他当回事,根本不用正眼看她。爱情的魔力就在于此,她可以毁掉一个人的自信心。
南风尚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被毁掉的人,他总会在低落时找到调整情绪办法。
“芙蓉啊,哥哥想你了。”南风尚打电话给苟芙蓉。
“啊,想我?为什么?”
“我在金巴黎西餐厅呢,过来吧,我要还债。”
“还债?还什么债?风尚哥,你喝大了吧?”苟芙蓉一头雾水。
“你来吧,来了之后我告诉你还什么债。”
苟芙蓉倒不想知道南风尚还什么债,但是听他的口气,像是有些醉意阑珊,担心他喝多了,于是马上打的来到金巴黎。
南风尚果然一个人在喝酒,一瓶红酒已经干掉了一大半。在西餐厅里酗酒,他可真够有品的!苟芙蓉感到好笑,夺过酒瓶,歪着脑袋看他:“风尚哥,失恋了是吗?”
“切,我会失恋?你也太小看我这样人见人爱,花看花开……”
“车见爆胎,厨师见了坏菜!”苟芙蓉被他逗得大笑起来,“还有一句,女人见了躲起来,男人见了马上变态。”
南风尚惊讶地问:“有后面这两句吗?”
“我就不能加上啊,说,还什么债?”
“你上次不是说要我请你吃西餐吗?还嘴债!”
“虚情假意,你肯定是请另外的女孩,被人放了鸽子,又不想浪费这顿饭,找我来送顺水人情。这次不算,下次再请!”苟芙蓉句句话都戳到南风尚的要害。
南风尚讪讪地笑说:“芙蓉啊,你真善解人意。”
“让我说中了吧。嘻嘻,我研究过心理学,所以今后别和我耍心眼。”
“你有异能?天哪,怪不得我第一次见到你就感觉你像一个人!”南风尚大惊小怪地说。
“像谁?”苟芙蓉好奇地问。
“像那个谁,那个谁,要不这样,既然这顿饭不算,不如你把账结了,算你请我的,我再告诉你。”南风尚卖起了关子。
“南风尚!你太小气了,骗我来结账是吗?I服了you,本姑娘才不上你的当呢,爱说不说。”苟芙蓉看着南风尚一脸的坏笑,杏眉倒竖着说。
“你真的有异能啊,你怎么知道我是让你来结账的,我真忘了带钱包了。”南风尚很认真地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0)
“宁信世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这张嘴。信你我是见了鬼了,让我翻翻!”苟芙蓉说着动起手来。
南风尚边躲边说:“别闹,别闹,芙蓉姐姐。我错了,我认罚,再加一顿饭好不好?”
“这还差不多。”苟芙蓉摆了摆手说,“坦白从宽,告诉我,你为什么一个人跑这里来喝闷酒?”
“天地良心,我就是想请你的,只是在等你的时间里,我忍不住尝了尝这瓶酒。”
苟芙蓉开心地笑了,和南风尚在一起,想不开心都不行。这个大男孩,总是花言巧语得让人舒服。
“芙蓉,这段时间累坏了吧?是不是数钱数到数不清,睡觉睡到睡不醒啊!”南风尚连安慰人的话都带着戏谑。
“你怎么知道?你还别说,真是的呀!我们店这段时间客流特别多,一个收银员一天收好几万现金,天天累得直不起腰,可惜,那些钱都是过路财。”苟芙蓉面带倦意地说。
“从现在起,彭州零售业要进入亿家时代了。”南风尚幽幽地说。
“都是进价销售,没什么利润,为了争人气罢了。”
“你这样认为?看来你那些书算是白买了,是不是放在床上当枕头了?”南风尚又调侃起来。
“你这人怎么这样,阴风阳气的,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芙蓉,高盛是一个高手,他不是有个冷面杀手的绰号吗?他不光冷面,还冷血,你要信他的进价销售,那你才真是见了鬼呢。”
“怎么讲?”
“我这么跟你说吧,超市商品的正常定价原则是三六一,高盛现在用的手段是四四二定价法,所以亿家不是没有利润,不光有利润,而且利润相当可观。”
“什么三六一,四四二,你说明白点。”苟芙蓉精神大振。
“就是百分比,现在亿家的商品价格,百分之四十是进价,百分之四十微利,百分之二十是暴利,你说他赚不赚钱!”
“你怎么知道的?”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我去亿家转了一圈,一目了然。亿家里有很多商品都是从南方进货,还有很多是独家定做的。这部分商品价格是不透明的。那肯定是暴利商品,加价率至少在一倍甚至一倍以上。”
“哦,是啊,有很多商品在彭州是没见过的。你真厉害,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看来这超市的经营学问大了啊。”
“学无止境,所以你在亿家,不要光看表面,光学皮毛,要会钻研背面的东西,比如商品陈列,位置最好的肯定是利润最高的;没有利润的商品肯定是放在角落里;越是广告做得多的商品,越是藏着卖,对不对?”南风尚引导她说。
“有道理,但也不全对,收银台前那些货堆摆放得可都是名牌产品。”
“这是另一个学问,就是因为超市总是把名牌商品藏起来卖,厂家没办法,只好花钱买货堆买货位,超市赚不到差价,但可以稳赚一笔使用费。你知道那一个货堆每个月的使用费是多少吗?”
“哦,我说呢,原来厂家交了使用费啊,风尚哥,快说是多少?”
“我哪知道是多少,这事你得去了解啊!”南风尚见她上路了,进一步引导他,“超市里的学问光看是看不出门道的,你得多问多听多想。这道题算是作业,下次记着回答我,答对了加一顿饭。”
“你太坏了,不理你了。”苟芙蓉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很兴奋。她觉得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必要去弄清楚它。
南风尚悄悄地笑了,苟芙蓉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替他工作了。他知道这个女孩子求知欲强,只要给她出个填空题,她肯定会答出一百分。书包网 www.61k.com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1)
“风尚哥,万客自从你离开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我听我哥说,现在万客的仓库都空了。这事你知道吗?”
“遇到了亿家这样的对手,是万客的不幸。”
“我哥说,如果你一直留在万客,局面不会这样。”
“你哥是抬举我,别说是我,就是江总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南风尚苦笑着说。
“无米是什么意思?你指哪方面?”
“万客这些年光注重开分店了,在配货系统建设上投入太少,没有在进货渠道上下工夫;一家独大的时候倒没什么,一旦来了像亿家这样强劲的对手,才看出短板在哪里。这都是教训。”“你说万客能过得了这一关吗?二十八家店呢,分布在彭州的角角落落里,不会轻易输给亿家吧?”
“很快就有结果了……”南风尚看着窗外,夜色沉沉,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第二天,关于万客关店的消息传到了南风尚的耳朵里。
他正在做一个促销计划,虽然小禾对他不屑一顾,可他不能对万客的生死袖手旁观。他一夜没睡,苦思冥想,想到了一个缓解危机的办法,只能是缓解。至于万客最终能不能走出危机,那得看它的造化。
付为正在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风尚,万客完了……”
“完不了,老付,你要有信心,困难是暂时的。”南风尚没把事情想得太糟。
“完了,刚开过会,关店计划已经出来了,除了总店留下,所有的店都要关掉。”付为正的声音听起来让人辛酸。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南风尚拿电话的手哆嗦了一下。
“小禾作的决定。本来是计划关二十家的,万总批示只留一家店,而且把五店转给了卖干货的白老三,今天就办交接。风尚,我难受,你说这他妈的这算什么事……”付为正声音哽咽,说不下去了。
“全关掉!万总疯了?十几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全毁了?”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南风尚打蒙了。二十八家门店,每个店都是江总带着他们辛苦拼来的,一下子全关了。他的心里像被谁捅了一刀,不见血只有痛。
南风尚颓然倒在椅子上,看了看桌子上写好的促销计划,泪水终于顺着脸颊流下来了。他一把抓起那份写了一夜的计划书,撕了个粉碎,一扬手,漫天雪花。
“他妈的!”南风尚暴吼了一声,心里的愤怒陡然放大,他不知道自己在骂谁。
本来南风尚想睡一会儿然后去找万云的,可是此刻睡意全无,心里乱得不行;好容易安静下来,匆匆洗了把脸,冲出门去。
南风尚是一脚把徐非的办公室门踹开的。
徐非显然也是一夜没睡,精神萎靡,看到一脸怒意的南风尚,面无表情地问:“你也知道了?”
南风尚一言不发,上前抓住徐非的衣领,“啪”的一拳打过去,打在他脸上。
徐非还是面无表情,也不还手,任南风尚发泄。
南风尚就是想找个人好好打一架的,可是徐非不还手。他顿时泄气了,松开徐非:“你怎么不还手?”
徐非冷冷地问:“还打吗?”
南风尚摇摇头,拿过纸巾扔给他,要他擦去鼻血,然后说:“我们都欠打!”
徐非回到办公桌前,低声说:“该打的是我,我想公司里每个人都打我一顿,那样我才会好受些。”
“你是公司的老人,为什么看着小禾那丫头胡来不制止?为什么不劝劝万总?二十八家店,就这样全关了?你就这样认输了?”南风尚连珠炮似的质问道。
“不关又能怎样,天天亏损,天天架在火上烤,也许这是最好的结果,早死早托生。”徐非一副终于得到解脱的表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2)
“你这样认为?懦夫!”
“你骂我什么都行,败军之将我无话可说,你还有什么事吗?没有的话请你离开,我想好好睡一觉。”
南风尚紧紧咬着嘴唇,咬出血来,一脚踢开身旁的椅子,愤愤地摔门而去。
一出门,万云正好走过来,看到他,脸上很惊喜:“小南?你怎么来了,好久没见你了,还好吗?”
南风尚漠然地看着她:“我很好,你也好吧!”
“我还行吧,小南,到我办公室坐坐,我想和你好好聊聊。”
进了万云的办公室,南风尚闷闷地坐下,万云问:“你是为关店的事来的吧?”
南风尚强压住心头的不快,逼视她:“万总,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吗?”
“小南,我知道关店是你和公司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现实,毕竟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一下子散了,我心里也不好受,可是,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天下哪有千秋万代的王朝,你说是吧?”
“筵席可以散,但也要好合好散,这样窝囊地作鸟兽散,对万客所有的人都是一种侮辱,对江总也是一种侮辱!”
万云摇摇头说:“小南,男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女人不同。我是一个女人,有着和其他女人一样最朴实的想法,就是好好陪着丈夫过完一生,看着女儿平安地长大。我一直是这样想的。本来万客就只是老江的事业,我只是一个欣赏者。我欣赏他的奋斗精神,那是一个男人的精神寄托;看着他每天为了事业忙碌但快乐的样子,我也开心。可是自从老江病倒后,我想清楚了很多事情,一个人两手空空地来到世上,最后又得两手空空地离开;无论你是多么的努力,最后的结局都一样。你说人活在世上争个什么劲?只有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财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与人争斗,不是我想要的,现在女儿也长大了,我没什么后顾之忧了,我不想活得太累。把店全关了后,我想全心全意地去医院照顾老江,安安静静地过完下半生。小南,你说我的想法对吗?”
“这是江总十几年的心血,你就忍心给毁了?如果有一天他醒过来,你怎么去面对他?”
“我想,如果有一天老江醒过来后,他会理解我的做法的,没有经历死的人,是不会懂得生的意义的。”
“江总落到这个境地全是亿家害的。这口气你能忍,我咽不下。江总对我不薄,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我不能眼看着万客倒了。你把所有的店都关掉,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万云诧异地问。
“是,我不同意。虽然我现在不是万客的员工了,但我的心一直在万客;是江总发现了我,是万客培养了我;作为一个男人,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恩怨分明;我有责任帮助万客走下去,为了江总,也为了万客几百口子员工。”南风尚掷地有声地说。
“你想怎么做?”万云有些感动。万客到了今天这一步,难得还有人肯站出来;难得南风尚对万客一往情深,不离不弃。
“停止关店计划,继续经营下去。我可以立生死状,如果我不能帮万客打败亿家,如果万客在我手上关掉一家门店,我愿意从这座楼顶跳下去。”南风尚站起来激动地大声说。
“小南,做生意不是赌气,更不是赌命。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们必须得正视现实。亿家对万客不是一般的商业竞争,我总感觉他们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个秘密也许只有江雨知道,所以……”万云语重心长地劝说。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3)
“我不是在赌,我对自己对万客有信心。万总,我毛遂自荐一回,请你把万客交给我管理,一年之内,我要打败亿家,让万客重新做回彭州商业老大的位置;否则我金盆洗手,永不涉足商超业,到那时你再关店,行不行?”
“说得好!南风尚,我支持你。”
“风尚哥,我也支持你!”
小禾和小米推开门,站在门口,兴奋地看着南风尚。

“小米?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万云又惊又喜,一下把小米拉过去,仔细地端详起来。
南风尚看到小禾,转身走到窗前。他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想多看她一眼,又怕面对她那副不冷不热的样子。
小禾走到南风尚身后,拍了他的肩一下:“喂,看什么哪,我在这儿哪,你不是说想我了吗?见了我还躲着,原来又是花言巧语啊!”
南风尚慢慢转身,还是那副不羁的样子:“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水深火热处。”
“又来了,行了,别酸兮兮的啦,我是在水深火热处呢,就等着你这个救世主来解救呢。你刚才说的那番话我和小米都听见了,你说用一年的时间打败亿家是吗?”
南风尚摇头说:“你错了,我不是耶稣,我是南风尚。”
小米走过来,挽住他的胳膊,开心地说:“风尚哥,你想我了吗?”
“小米,你不是说不毕业不回家吗?大学毕业了吗?”南风尚拿开她的手问。
小禾瞪了他一眼。
南风尚满不在乎地笑笑。
“放暑假了,然后是找实习单位,所以我不用再回学校了,我要和你一起打败亿家。”小米说着又凑到南风尚耳边小声说,“风尚哥,我想你了,不是因为你我真不回来了。”
“小米,是不是又说我坏话?”小禾好奇地问。
“不告诉你,这是我们两人的秘密。”小米仰着小脸说。
“懒得理你,南风尚,你刚才说的话算不算数?”小禾问。
“当然算数了,风尚哥何时说话不算过,对不对风尚哥?我就喜欢你斗志昂扬的样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亿家赶出彭州。”小米抢着说。
南风尚笑笑:“小米,你这话说对了一半。我没说过要把亿家赶出彭州,我只是想,我们不能被对手吓倒,要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去战斗,像江总那样去努力争取属于我们的东西。”
“我爸爸是你的偶像吗?”
“岂止是偶像,我简直像崇拜毛主席一样崇拜他。难道你没发现吗?万客二十八家门店,星罗棋布于整个彭州城,对亿家形成包围之势。这多么符合毛主席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江总太高明了,亿家还没进入彭州,他就把局布好了;如果我们再下不好这盘棋,可真辜负了江总一番苦心了。”
南风尚口若悬河,但万云怎么听着都感觉是信口开河。她看着两个女儿跃跃欲试的样子,泼冷水说:“南风尚,你就别盲目乐观了,什么农村包围城市,不挨边。”
“妈,我觉得风尚哥说得对。你别老是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啊!”小米撒娇说。
小禾走到万云面前,认真地说:“妈,我们不妨听听南风尚的想法,如果有一线希望,我们还是不要关店的好。你其实也不希望关店对不对?你是怕女儿挑不起这副担子。现在南风尚肯来帮我们,肯来与万客一起共渡难关,你还怕什么?你也知道他的能力,我想我们该再试一次。如果老天真的不帮我们,那也没办法,一年后,哪怕是倾家荡产我们也认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4)
“对,妈妈,你不是最喜欢听刘欢的歌吗?刘欢说了,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小米摇着万云的肩说。
两个女儿一阵劝说,万云心动了,她松口说:“唉,这哪是成败的小事,关系我们江家的荣辱生死啊!现在关店我们还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一年后站不起来,那可是要流落街头的。小南啊,不是我信不过你,而是现实太残酷了。自从亿家来到彭州,我们就一天舒心日子没过上,江雨还被整得生不如死。你说我能不小心吗?”
南风尚点点头:“是的万总,我理解你的心情。我昨天一夜没睡,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知道开口容易闭口难,许诺容易践诺难。商场如战场,谁也不敢拍着胸说,我要怎么着。社会复杂,瞬息万变,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此时也不知道彼时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相信一句话,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如果我们老的时候发现两手空空,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什么都没做’。我想,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会两手空空,困难是存在的,但远没到不可解决的程度,亿家是强大的,但也远没到不可战胜的地步。这些年跟着江总,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一条是坚忍,坚强和忍耐是事业成功的要素。我相信,江总能做的,我也可以做到。我要用事实来证明,关键的时候,我可以替江总顶上去!”
小禾吃惊地望着南风尚,像是第一次认识他一样。这个在她心目中一直是个嘻打哈笑、特立独行,连走路都摇头晃脑,永远长不大似的男孩,原来还有这样强的责任感,这样丰富的感情,这样不凡的心胸。看来,她是真不了解他啊!以前他给自己写信,文字花团锦簇的,她以为那是南风尚为了追求自己搬着书抄的。今天听他这一番话,有理有据,高屋建瓴 ,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成熟稳重的南风尚。
“风尚哥,我相信你能做得比我爸更好,我站在你这边。”小米一下子跳到了南风尚身边,差点跌倒了。南风尚赶紧揽住她的腰,扶住她:“小米,别澳洲袋鼠似的,跳来跳去的。”
“我才不是袋鼠呢,我妈是袋鼠,遇到点困难就把头钻到沙子里埋起来。”小米嘟着小嘴说。
万云有些哭笑不得:“小米,你这个臭丫头,你这样看你妈妈呀,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好。”
“小米,你老实点,我们谈正事呢。”小禾瞪了小米一眼,又转向南风尚说,“我们有十二家店的房产是年底前到期,已经被房东下了解约通知了,我怀疑是亿家做的,这事你知道吗?也就是说,年底前我们如果不能另选店址迁走的话,必须得关掉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店的理由之一,想借着这个机会,整合一下资源,把效益不好和与亿家有正面竞争的店全关了。”
“有这事?房东解约?”南风尚沉思一下说,“看来亿家是一直盯着我们哪,没来彭州之前就开始布局了。真是狼子野心!抢了国际商城还不算,还要把所有的店都抢去。如果我们主动关店,那岂不是正中亿家下怀?”
这时葛兰泰敲门进来,看到南风尚,握着他的手,眼圈发红地说:“风尚,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啊!”
南风尚拍拍他的肩:“老葛,物也在人也在,你放心,飞不了。”
“老葛,什么事?”万云问。
“万总,白老三在外面等着呢,问什么时候去五店办交接。”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5)
“交什么接,告诉他,我们不转了。”小米又要跳起来,看了一眼南风尚,轻轻把脚放下来说。
葛兰泰看看万云。
万云和小禾都把目光看向南风尚。

万云和小禾盯着南风尚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的时间。
房间里空气似乎凝滞了,没有人说一句话,连一分钟都安静不下来的小米也紧张得大气不敢出。
南风尚从万云和小禾的目光里看到了焦虑,也同时看到了期待。他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好像自己是走在悬崖边上,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只要自己点点头,那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必须小心翼翼地一直走下去。
“万总,这事得您决定。”南风尚说。
万云一直都想知道亿家到底和江雨有什么仇恨,为什么要对万客赶尽杀绝。既然南风尚与小禾都想把这个游戏继续下去,那好,就再坚持一年吧。不管成败,也许能在最后揭开亿家的真面目,生也罢死也罢,但求一个明明白白。
万云说:“老葛,你去通知白老三,五店我们不转了,关店计划作废。”
“真的?那好,我这就去告诉白老三,可是,万总,不关店的话我们的资金的问题得抓紧解决了。”葛兰泰喜忧参半地说。
葛兰泰临出去前冲着南风尚使劲点了一下头:“风尚,我就知道你还会回来!”
“小南,从今天起,万客就交给你了,你就放开手脚干吧。”万云说。
“风尚哥,我做你的秘书好不好?”小米高兴得又要跳起来。
“万总,我还有三个条件。”南风尚思忖说。
南风尚提的三个条件并不苛刻。
第一,公司要准备五百万的流动资金,这笔钱单独核算,归南风尚使用,一年后完璧归赵;第二,南风尚要有公司人财物的绝对支配权,任何人不能干预;第三,南风尚要和万云签一份合同,合同期一年,以今天的数据为基础,亏了南风尚赔,赚了归公司,一年内他不领任何报酬,合同期满,如果赢利在一百万以上,他要五十万的报酬。
“小南,你认真想过没有,一是五百万的流动资金够不够,二是如果亏了你怎么赔?三是一年后如果是不亏不赚也将意味着你白干一年,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万云很感动,南风尚的合同其实是捆绑他自己的一个绳索。这样的合同与卖身契没什么两样,她有些于心不忍。
“五百万足够了。”南风尚笑笑说,“我对自己有信心,不会亏,真要是亏了,你放心,我赔得起。”
“小南,我知道你是一个自信的人,但这个合同对你不公平。你的心情我理解,可也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了,只要你努力了,无论盈亏,都该给你报酬。”万云说。
“万总,我想得很清楚,你只要同意,我们就可以签合同了。”南风尚毫不犹豫地说。
“小南,这样吧,第二条与第三条改动一下,一年合同期满,只要能保持今天的水平,你都会得到五十万的报酬,如果赢利在一百万以上,按一定比例另提分红。小禾小米,你们两人看这样行不行?”
南风尚摇摇头:“万总,不用改,我主动请缨接受挑战,当然该承受一定的压力。”
“风尚哥,你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了。”小米激动地说。
“南风尚,我有一个问题,你说人财物你有绝对支配权,你是说公司的财务也由你管理吗?”小禾问。
南风尚一惊,他听明白了小禾话里的意思。
“这一条我没说清楚。万总是董事长,分管财务,我在她的监督下工作。我只向她一个人负责,但是我安排的采购结账、正常开支等工作,万总和财务部一定要大力配合。小禾,你觉着我这样解释你满意吗?”南风尚看了看小禾,很欣赏她的细致入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6)
财务是一个公司的命脉,也是是非的根源,不要小禾提醒,他也绝不会染指财务部的。
万云说:“这个没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小南要是把财务一并都接过去最好,我是真不想再操心了。”
“南总,你打算给我安排个什么职务?”小禾笑着说。
“整个公司都是你们家的,你还需要什么职务吗?万客现在是困难时期,高管人员不仅不能再增加,我认为还要调整一下。我的计划书明天就可以交到万总手上。”南风尚知道小禾是开玩笑的,但他此时可没心情说笑。
“风尚哥,我不要薪水,做你的见习秘书好吗?”小米摇着南风尚的胳膊说。
“我到万客就是工作的,可不是来养尊处优的,要什么秘书啊。”南风尚毫不客气地拒绝道。
“风尚哥,你忘了,我们是黄金搭档啊,上次亿家开业我们合作得多好啊。风尚哥,答应我吧。”小米可怜巴巴地恳求着,说着绕到了南风尚的背后。
南风尚的后背顿时冷飕飕地隐隐作痛起来,一把将小米捉到面前:“你学完袋鼠又要学老鼠吗?是不是又想咬我?”
小禾看南风尚一脸的紧张,问:“怎么了小米,你咬过他?”
小米被南风尚的表情惹得笑弯了腰,蹲在地上说不出话来。
万云看着三个年轻人开心的样子,自己的心情也顿时多云转晴了,笑着说:“小南,我支持你。我这两个女儿一对促狭鬼,你是不能留在身边,要不然,有你受的。”
“妈……”小禾小米一齐声讨万云,“哪里有你这样做妈的,胳膊肘朝外拐。”
小米搂着万云撒娇:“我不管,我一定要给风尚哥当秘书。他要不同意,我天天去他办公室捣乱。”
万云被缠得没办法,无奈地看着南风尚:“小南,小米有实习任务,你要是不为难的话,就让她跟着你打个下手吧。”
南风尚摸了摸后背的伤疤。
小米马上举手作发誓状说:“风尚哥,我发誓,以后我保证不咬你。”
南风尚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让小米去财务部,那儿能学到真本事,将来也好接万总您的班。”
“我不去,整天跟‘葛郞台’那个老头子在一起,我要变成化石的,”小米叫道,“南风尚,你为什么要躲着我?我又不是病毒!”
葛兰泰正好推门进来,笑眯眯地说:“小米,我听到你提我的名字了,是不是背后说我坏话?”
小米做了个鬼脸:“我夸您哪,我说您是万客的宝贝。”
小米刚才嚷嚷得那么响,葛兰泰全听清了:“不敢当,我哪是什么宝贝,顶多也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化石。”
所有的人都看着小米大笑起来。
小米窘得脸通红,伸手掐了南风尚一把:“都是你害的。我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从明天起,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万云叫住小米说:“小米,别闹了,你和姐姐去办公室把聘任合同整理出来,我们有事要商量。”
葛兰泰挨着南风尚坐下说:“这次是把白老三得罪了。他说我们耍他,本来是小禾要请他吃饭的,因为小禾说把五店转给他,他一高兴就主动把账结了,一顿饭花了一万多块;今天又不转店了。嘿,你们是没看到他那张脸哪,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他不肯走,要把所有的货款结了。万总,怎么办?”
万云忍不住笑了:“小禾那孩子是他能惹得起的吗?”
南风尚有些郁闷:我也惹不起啊,我躲小米如躲病毒,小禾躲我如躲瘟疫,都躲得远远的,沾上了就会受伤;小米伤害我的肉体,小禾摧残我的心灵。天啊,这什么世道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万云看到南风尚在走神,问他:“小南,这事你做主吧,从现在起你是万客的总经理了。”
南风尚怔了一下,抬起头,眼睛还有些迷茫:“我是万客的总经理了?哦,是的,老葛,还欠他多少钱?”
“南总,祝贺你,你一来我就有信心了。昨天做梦还梦见你呢,现在好了,你来了万客就有希望了。”
南风尚皱了皱眉头,拍马屁也不看时候。
“我是问你我们欠白老三多少钱?如果账上有的话,把支票开给他吧。”
“四十万,我们账上有钱,我去开支票。”葛兰泰颠颠地走了。
万云把江雨办公室的钥匙找出来,放在南风尚手上。
南风尚感到这枚小小的钥匙好似有千斤重。他攥紧又松开,松开又攥紧,如是再三,心里百感交集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 作者:程小程 《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页面。

二 : 伍皓说新闻全文阅读 作者:伍皓

伍皓说新闻全文阅读 作者:伍皓 《伍皓说新闻》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伍皓说新闻全文阅读页面。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业务笔记: 伍皓说新闻 作者:伍皓


新闻标题切忌抽象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前几天,财经记者浦超送来一篇消息,我改了个标题:《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公开上市》。
他原稿的标题是:《普洱茶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这是我布置他去采写的,所以我对这件事的大致情况是了解的。但刚接到这篇稿件,我扫了一眼标题,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是我安排去采访的这条新闻。
一只基金上市的非常明了的新闻,记者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让人有些不着边际的标题?我觉得弄清楚记者做这个标题的意图和出发点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对以后新闻标题的制作有所借鉴。
看一看稿件的导语,就搞明白记者所起《普洱茶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标题的来源了。导语是这样的——
“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上市,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云南普洱茶投资进入了资本运作时代。”
从导语可以看出,记者认为这件事里面有3个新闻点:一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上市”;二是“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三是“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新闻标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记者对新闻价值侧重点的判断。如果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有多个新闻点,记者选取哪一个新闻点作为标题,说明他的意识里是把这一个新闻点当成侧重点,他认为这一个新闻点的新闻价值最大。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双题新闻(即主标题和副标题),说明记者或者编辑判断这则消息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新闻点都很重要,不忍取舍。
记者、编辑给新闻起标题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拈来,其实都经过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哪怕是下意识地写下一个标题,他的头脑中也是有一个思维活动的。
上面这一则新闻,记者说他没有多想,下意识地就把“进入资本运作时代”用作标题了。
没有多想不等于没有思维活动存在。探究他在起这个标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他是自然而然地判断“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这个新闻点是整则消息新闻价值的侧重点。
而我判断整则消息中最有新闻性的新闻点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上市”,这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新闻标题。
我感兴趣的是记者为什么会“下意识”地认为“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最有新闻价值。我觉得记者这种“下意识”的思维活动颇值得研究。
所谓“下意识”,其实指的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各自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思考问题时就会条件反射地遵循这种思维模式,形成我们常说的“不假思索”的现象。
中国人是习惯于抽象思维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喜欢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明明夸人高寿,我们不说他有###十岁了,要说“松柏常青”;明明想说世事无常,我们不说经历了哪些磨难和变迁,要说“沧海桑田”,等等。文人不屑于把话说直白,似乎一直白就没有“文气”、就不是文人了。
我读过的一些世界文学名著,记得都是这样一些书名:《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嘉莉妹妹》《大卫·科波菲尔》《卡拉马佐夫兄弟》《简·爱》《茶花女》《马丁·伊登》《三个火枪手》……比比皆是,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写谁的故事就以谁作书名,一目了然,明明白白。我们不,我们的名著里没有《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只有《西游记》;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红楼梦》;没有《梁山的108个好汉》,只有《水浒传》。别说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水浒”二字,就是现在的中国人,能知道“水浒”二字何意的恐怕也仅是少数。
这样的思维习惯反映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是很多记者、编辑喜欢在标题里堆砌形容词,或者大而不当地描述,读者看上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要报道的是个什么事儿。
但新闻毕竟不是文学,新闻就是痛痛快快告诉读者发生了件什么事,别云里雾里地把读者的头都绕晕。
所以我主张把真正的新闻做进标题,那些抽象的描述以及形容词、副词,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记者李怀岩从云南天文台采访完为“嫦娥一号”绕月工程配套观测所做的准备工作回来。我正在家里写这篇随笔的时候,他打来电话跟我商量,说想写一篇“嫦娥奔月在即,云南天文台严阵以待”的消息。
“什么‘严阵以待’!”我说,“找出真正的新闻来写进标题!”
过了一会儿,稿件送过来了,我先看标题:《北京、昆明将是唯一可以接收绕月卫星传输数据的地方》。小伙子接受了我的意见,算是把“新闻”做进了标题。
通篇看完之后,我将标题又改为《“嫦娥一号”传回的“天籁之音”将在北京、昆明两地接收》。一是因为既是北京、昆明两地都可以接收,就不能说是“唯一”,原标题不准确;二是因为稿子里讲届时接收的主要是绕月卫星传送回来的30首歌曲,是真正的来自太空的“天籁之音”。
书包网 www.61k.com

成稿之后,能不能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1)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嗯,稿件写得有声有色。能把一篇正面的经验报道写得可读性这么强,说明你下了工夫。”伍晓阳站在我旁边,看我一字一句审改他的稿件《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这是我布置他采写的一篇稿件,完成得相当出色。只是看完之后,我心里有一个疑问:矛盾调处中心好是好,但各地都已经建立有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什么还要再搞出这么一个调处中心的机构?这不是机构膨胀、职能重叠吗?
伍晓阳根据他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向我解释: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组织,有很多问题单靠群众组织是调解不了的;而调处中心则是政府设立的,代表政府对矛盾纠纷进行依法调解,有相当的行政效力。调处中心统一接件,对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指导的职责,有些事情可以交给他们去调解……
“把你讲的这些写进稿子去呀。”我笑着说,“听你这么一解释,我对这个调处中心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关系算是弄明白了,可是很多读者怕是还弄不明白呢。”
既然我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普通读者也一定会产生这些质疑。我们既然已经预先想到读者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那么就应该在稿件中回答它。
“我觉得做记者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写稿的时候我们尽可以一气呵成,但报道写完之后,能不能不急着交稿?不妨把自己当成普通读者,用‘挑刺’的办法,自己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
可能,自己能够想到的问题总是有限的,但要养成去想的习惯;只要拼命地去想,不挑出点毛病誓不罢休,我就不信提不出几个疑问来。
也许,自己给自己稿件提的这些问题不能解答读者的全部疑惑。一篇稿件见报、上网之后,读者特别是网友往往会提出一些你想都想不到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你报道的新闻事实或者某个细节表示质疑。我们不可能让读者对我们的报道完全不怀疑,但如果我们在成稿之后、发稿之前经过了“自我质疑”这么一个思考过程,并在稿件中有所释疑解惑,至少读者有可能提出的主要疑问我们自己也还是能够预想到的。能把主要的疑惑在稿件中加以解释,报道的可信度定能大大增强。
有许多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出笼,并不是记者有意要去造假,而是被捕捉到新闻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成稿之后没有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忘记了“自我质疑”一番。
像近一段被网上广泛质疑的“华南虎”照片,网友觉得疑点很多。如果编辑们在刊登这张照片之前也能有意识地去找找疑点,我不信读者都能看出的问题,经过那么多专业训练的编辑记者就愣是看不出来。
“华南虎”照片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就是拍到一张照片那么简单,而是证明了华南虎在中国并没有灭绝,这就非同小可了。但读者、网友们自然不会轻信这样的结论,所以不能怪现在的读者太会吹毛求疵,要怪只能怪有关的编辑记者没有预先设想到读者有可能提出的疑点,并对这些瑕疵事先作一些补救。被疑有假之后,相关编辑记者才想到去采访一些当事人,并通过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称“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绝无疑问”。但是,已经疑窦丛生的读者还会相信这样的说辞吗?早干吗去了?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成稿之后,能不能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2)
自己精心采写的报道受到置疑,编辑记者心里都是很郁闷的,也会很委屈:读者为什么会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读者还会提出这么个问题来?很简单,记者和读者都有各自的思维定式:记者总是因为相信自己所采访的东西才会去写稿,而读者的思维定式是“值得怀疑”。记者和读者思考的方向自然不是“一路”。
这就是说,如果记者能够改一改自己的思维定式,对自己所写的新闻也能像读者一样去“怀疑怀疑”,那么他跟读者的共鸣就会更多一些。读者能想到的问题,自己自然也就会想到了。
晓阳有些犯难的样子。我看出他心里一定在想: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发稿之前都要自我质疑一番,那还不要累死了?
是的,新闻往往是“急就章”,有时候抢时间是第一位的,容不得慢慢去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每篇稿件都要去自我质疑一番,谁也做不到。但是,对自己精心经营的重点稿件特别是正面报道,还是值得去下这样的工夫的。记住:新闻价值越大、越是有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报道,越容易受到读者的质疑,记者、编辑就越应该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正面报道尤其难以让读者信服,他们会本能地怀疑是记者在做人家的“吹鼓手”。这时候记者问一问自己“读者会提出些什么问题”,把读者的疑问尽可能地想到、回答到,你采写的正面报道才能在读者挑剔的眼光中为他们所心悦诚服地接受。
2004年,我采写“交通局长的楷模”——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的先进事迹,我就给自己提出了几个“值得怀疑”的问题:交通是腐败多发的部门,赵家富作为交通局长,真的就能如此廉洁奉公?说他清廉,为什么他家是一栋三层小楼?他有个亲戚在交通局,是不是“以权谋私”?他育有一儿一女,是不是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等等。想到这些疑点之后,我便有针对性地去采访,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时,所有媒体的采访记者都在忙不迭地采访赵家富的先进事迹,而我却很“不合时宜”地提出这些看起来有些“刁钻”的问题,有关部门和赵家富的家属当时对我要问这些问题还不那么高兴。但是我想,我要问的这些问题,也一定是报道赵家富先进事迹之后许多读者心里的疑问,我必须回答读者心中的这些问题,赵家富才会真正可信、可亲、可敬。我还是坚持按我的思路去作了采访。
最终的报道效果证明我是对的。在对赵家富事迹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最让读者和新闻界记忆深刻的还是我采写的这篇《对一位英模人物的“污点调查”》。有研究者为此专门撰文指出,我采写的这篇通讯对于正面典型报道具有“破冰”意义。新闻界谈及正面报道的创新,至今还对我的这篇报道津津乐道,在网上能够搜到不少对此的研究评价文章。
现在回想起来,对赵家富的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在于当时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给自己提出了那么几个“自我质疑”。我“自我质疑”了,读者对赵家富的先进性就再没有更多的怀疑了。
伍晓阳听从了我的建议,高高兴兴回到办公室里去修改稿件。除了我提出的机构重叠问题,他还自己又想了几个问题:政府设置的调处中心效能会高吗?调处中心如何才能不代替其他调解组织的职能?群众不服调处中心的调解又怎么办?针对这些疑问,他在稿件中都巧妙地有所回答。
“这样,稿件就更完美了。”我一边看稿,一边对小伙子的努力给予赞许。


统计数据这样用 新闻才不乏味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则新闻,通篇都是阿拉伯数字——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1月至9月,云南省生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猪肉产量万吨,增长。9月末全省生猪存栏为万头,增长,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为万头,增长。”
读起来是不是味同嚼蜡?这样的新闻你肯定不喜欢。
偏偏值班过程中屡屡遇到记者拿来这种满篇数字的稿件,审这样的稿件我总是头昏眼花,头皮发麻。
也难怪,记者从统计局拿份材料回来就发稿,真的很省事。
有的记者似乎离开了有关部门提供的文字材料就不会写稿了,但机关里搞材料的人同记者的思维习惯却是不同的。记者最需要的是事例、是细节、是人物!
记者浦超今天写来这篇《云南生猪存栏开始回升》。还好,小伙子总算动了点脑筋,除了这一堆数字之外,还对生猪存栏为何回升作了简要分析,加了几句“云南省政府最近出台了《扶持生猪生产的意见》”之类的话,好歹还有那么一点点新闻。
可是还很不够。小伙子已经有了“用活数字”的意识,但说不上已经把数字“用好”了。
我们提倡少用干巴巴的数字,而用生动形象的事实说话;但新闻里不可能把数字都消灭干净,统计数据也并非毫无新闻价值。关键是新闻写作中如何才能把数字用活、用好、用生动。
浦超这篇稿件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当我们遇到有关部门提供来的统计数据的时候,能不能不只是把这些数据照抄一遍了事?我们完全可以多下点工夫。
一是解读。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数字的变化预示着什么?冷冰冰的数字跟群众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名堂”来当然更好,我们自己解读不了,那就向专家去请教好了。
二是挖掘背景。这些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它的背后一定有多种多样的综合因素,包括人的努力、科学得当的措施等。数字的背后,总会挖得出有价值的新闻。
这篇生猪存栏回升的消息,要是不就数字报数字,而把报道的思路、视野拓得更宽一些,想一想,这些数字后面还有多少的背景可以写呀:肉价疯涨,农民不愿养猪,政府给养猪农民发放“猪头补”,母猪也开始上保险了,云南很多地方为猪建“小区”……这些事儿不都很有新闻吗?甚至可以再采访一户养猪农民,请他谈谈以前养猪如何亏损,他把母猪都忍痛杀了,现在又如何有了积极性,多养了多少头猪。选取这么一个有代表性的“人”来做养猪的新闻,不照样可以反映出生猪存栏回升的主题?把数字融入这些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之中,这篇稿件不就做活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一定津津有味。
统计数据就应该这样来用。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新闻表达方式。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给财经记者的四点忠告(1)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我们的两位财经记者浦超和刘娟一起走进我的办公室。
他们都是很勤勉的记者,在我看来已经相当出色。但他们自己却觉得报道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为此而苦恼。
这段时间我跑得甚是辛苦,从大理回来,紧接着就去了玉溪的新平县,然后又赶去红河,几乎就是连轴转。记者们有阵子没能跟我交流了,看到我的办公室终于开门了,就接二连三来找我谈心。
我的一篇下乡调研的稿件已经写了两天,都因为办公室人来人往没能完稿,这会儿刚续写了三五百字,他们俩又进来了。我停下手上的稿子,先跟他们谈。
“能不能给我换个岗位?”浦超说,“财经记者做久了,越做越觉得没劲儿了。”
浦超平时以报道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为主。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这些公众信息虽然是重要的财经报道题材,但往往都比较程式化、公文化,而且公布的多是各种经营数据,缺少新闻赖以引人入胜的新鲜事件,即使不得不公布的“事”,也经常语焉不详,真正的内幕永远无法从上市公司公告中知晓。做记者,如果每天都写这些枯燥、乏味的公告新闻,千篇一律,确实够没劲儿的。
很多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新闻工作的乐趣就在于每天接触到的事情都是新鲜的。而财经记者似乎难以体验到这样的乐趣,他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与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新闻的激情很容易消退。
“看来,我们需要认真探讨一下财经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我招呼他们俩过来一起讨论。略加思索,我说:“给你们几点忠告吧,有助于使你们的工作变得有趣些。”
第一,财经报道莫要总是“马后炮”,可以多作一些预测性报道,信息发布要尽可能地有一定的“提前量”。靠上市公司公告吃饭的财经记者,至少不算是一个出色的财经记者。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在提供给媒体之前,往往第一时间就已经在公司自己的网站公布,这样的报道是始终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别说读者感到价值不太大了,记者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但是如果记者能够真正把上市公司跑熟,发展上几个内线,可以提前获得一些内幕消息,哪怕比别人提前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报道出来,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股民会抢着看,自己写起来也带劲儿。只要有内线,很多股民关注的消息完全可以提前获知,如什么时候要召开股东大会、讨论什么议题总是可以事先知道的吧?再比如,中报、年报的基本内容也是可以提前得到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都可以作一些有理有据的预测性报道。一般来说,我们不主张把尚未发生的事实当成新闻来写,但财经报道是应该多作一些趋势性的预测报道的,读者也欢迎这一类的报道。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给财经记者的四点忠告(2)
刘娟对云铜、云铝等几大冶金企业都跑得比较勤,前段时间云铜在内蒙古赤峰市新建基地以及云铜的大红山新矿投产、中铝入主云铜等大动作,刘娟都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这些报道还是没能脱开传统经济报道的范式和思路,是作为经济新闻来报道而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财经事件”。“云铜也是上市公司,我们却忽略了去关注云铜这一系列大动作将会对其在股市上的表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云铜高层和有关专家都曾预测云铜的股价达到70元轻而易举,这才不到一个月,果真就从不到30元涨到超过了70元。但我们当时却只想到报道云铜的这几件事,没有想到去作趋势预测报道。”她说,“伍总讲的这一点启发了我。”
我们三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社长田舒斌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赶紧向他报告:“他们俩觉得财经报道难做,压力很大。我们正在探讨这个问题。”
社长看着他们俩,和蔼地说:“你们的报道我平时也注意到一些,总的印象是很勤奋,报道量并不少,但感到零碎了些。占有这么多的材料,简简单单弄篇小消息就把这些材料丢一边了,可惜了啊。过一段时间还应该把手头积累的这些材料重新梳理梳理,之后加以整合,进行二次利用、N度开发,还愁不能写出较有深度的财经报道吗?”
社长还有别的事,参与了一会儿我们的讨论,又匆匆离开了。
我告诉浦超和刘娟:“舒斌社长刚才谈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做财经报道,人家披露什么你就报道什么,零敲碎打,报完就了事,自然枯燥乏味;但如果能把一些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联系起来,从中探寻出企业发展的脉搏,寻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一种财经现象,写出来的报道就会很有意思。比如,云南的几只资源股,驰宏锌锗成为去年第一61阅读络举报,但这位副市长毕竟是因为被网络曝光后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最终受到查处的,不少网友为此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认为这是“网络民意”的一次胜利,而我们的稿件完全站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立场,如此直截了当地去反对网络曝光的举报方式,跟网友们的“反腐热情”形成尖锐的对立,那真的是要“讨骂”的。

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巧加引导而不是强加于读者(2)
我又把记者找来,让他再次修改稿件。我说:“我们引导舆论的意图是好的,但作为记者,还得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如果记者的倾向性过于明显,就会引起部分读者的反感,不仅引火烧身惹来读者骂,事实上想引导舆论的目的也难以奏效。”
记者拿来第五稿,我扫了一眼,改动并不大,只是把原来记者的一些主观叙述都换成了律师、检察院、纪委人士的观点,在文章结尾处加了一句“也有一些人对网络公开曝光官员隐私表示赞同”。连小标题都没有改,一起笔也仍然是一段“定性”式的话:“关于曝光炒作式的网上举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法律专家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士,他们认为这种举报方式容易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并可能干扰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的调查,因此不值得提倡。”
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能不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我在心里想着:为什么很多新闻报道会招读者骂?他们引导舆论的出发点无疑都是好的,但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完全站到了自以为正确一方的立场上,使用的也是类似不容置疑的结论性语言,摆明了不管读者认同与否都得接受。很多记者以为只有像这样“旗帜鲜明”才算引导舆论,殊不知读者对你强加的观点是不会轻易买账的,他们只会认为你是某一方观点、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要想达到引导舆论的理想效果,记者只能是“客观公正”,至少“看上去要客观公正”。
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我想:首先,标题和导语都要尽量避免使用肯定句式和结论性语言;第二,也要给不同意见以表达的空间,各种观点都应该展现出来,所谓兼听则明,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第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在文章中的篇幅要大体相当,过于厚此薄彼,实际效果有时候还不如不说。对不提倡网络曝光的意见厚到近千字,而对赞成网络曝光的意见薄到只有一句话,持赞成意见的读者看了不是反而更气愤吗?什么叫引导舆论?引导的不是本来就认同你意见的那一部分读者,而是要让原本不赞成你意见的那一部分读者接受你的说法。如果这部分读者觉得你厚此薄彼,连你辛辛苦苦讲的一大堆正确意见也懒得去理会了,你想引导舆论不是白费力气吗?
“看来,还得辛苦一趟去作些补充采访。不能对赞成网络曝光的意见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有人赞成这样做,赞成的理由是什么,也要给人家讲充分。这样,记者的立场才算是客观公正。”我说。
“正、反意见都摆出来,既不厚此也不薄彼,那还不简单!可我们要是没个是非,又怎么来引导舆论,引导读者理性对待网上举报和网络曝光呢?还是不太明白。”记者提出他的疑问。
这就要靠记者引导舆论的艺术了。记者还得研究一些“读者心理学”,掌握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就有助于提升记者引导舆论的水平。比如,读者普遍有“权威认同”的心理,对某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和意见,但多数人更容易接受权威机关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再比如,从行文的习惯来说,读者通常会产生接受你放在后面的意见的心理,阅读时会产生后面讲的意见是针对前述意见所作评判的心理暗示。只要能娴熟运用这样一些“小技巧”,记者无需跳出来分个谁是谁非,也能很自然、很巧妙地引导舆论。
听我这样一说,记者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去作了补充采访。交上来的第六稿,小标题由原来的《如此举报不宜提倡》改成了《网上举报: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样的“模糊句式”,导语也改成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表述:“‘副市长殴打情妇遭举报,被罢免职务’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后,引发各方激烈争论,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亦不乏。”
接下来,记者首先引用了几名网友的言论,又采访了几名群众,分别讲他们为什么“拍手称快”并赞成网络曝光的理由:网上曝光可以对有关部门形成舆论压力,促进问题早日解决;传统举报途径不畅,很多举报如泥61阅读络落马’事件所带来的,应是让更多人反思和警醒,而不是示范效应。”
很好!我向记者伸了一个大拇指:“通篇没有一句话讲对网络曝光要理性认识,但声色不露间达到了引领读者去思考和反省这一问题的目的。记者就应该像这样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去巧加引导而不是强加于读者!”


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瓦房小学教师毛利辉无疑是今年以来最有名的“网络红人”之一。年初,他将他的学生们衣衫褴褛的“走光”照片贴在了网上,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爱心狂潮”。
我们的记者非常敬业,不仅深入大关县寻访到毛利辉,与毛利辉促膝交谈,听他诉说心底里最真实的话,还同毛利辉一起翻山越岭,亲身体验乡村教师的艰难生活。
记者传了稿件回来。值班副总编觉得有一些细节拿不准,把稿件送到我这里。
这是一篇有冲击力的深度报道,看得出来记者下了工夫。他选取的报道视角也十分独特,没有停留于对这次爱心事件的简单追踪,而是探讨了“爱心狂潮”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诸如:全国各地已有7000多件包裹寄到了瓦房小学,一直到现在还有捐赠在源源不断涌来。捐赠品主要是一些衣物,足够孩子们每人分上好几百件;而瓦房小学的孩子们用不完,又没有一种机制能让这些捐赠惠及更多的山区穷孩子。还有,毛利辉和他的学生们在网上成名以后,不断有机构来邀请他们出席各种筹资、义演等活动,使他们深陷于“商业”的困扰之中,等等。
值班副总编拿不准的是文中的几个细节。记者为了表现这次“爱心狂潮”也给当地带来一些苦恼,用了这样一些事例:乡里邮局的邮递员为了处理蜂拥而至的“爱心包裹”,工作量剧增又领不到加班费,不堪重负辞职不干了;不少爱心捐赠因地址不详被直接寄到了县教育局,局里不得不花一些人力物力财力转运这些包裹,为此怨声载道;很多衣物因为是旧的,卫生局还得花钱出人来集中消毒;县里为处理这些捐赠品已经花了好几万元,成了这个贫困县“沉重的额外负担”;毛利辉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每个月的话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等等。
值班副总编担心这些细节给整个报道带来负面效应,下不了决心签发这篇稿件,要我来定夺。
我认为他这个关把得是对的。尽管记者写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怀疑其不是事实,但是,新闻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肩负着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义务。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体现他的价值判断,并向受众无声地传播着这种价值观。
如果把这些新闻事实都不加取舍地写进稿件,那些为山里孩子们奉献爱心的人们就会特别寒心:既然爱心捐赠都被当成了“沉重的额外负担”,那还要奉献什么爱心呀,真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这样一来,稿件传播的就是“奉献爱心没有价值,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
实际上,记者真正想表达的价值观并非“爱心不值得提倡”,而是“让爱心惠及更多的山区孩子”,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稿件选取的这几处新闻事实,却无助于记者对这种积极价值观的表达。
值班副总编主张将上述内容全部删除。我想了想,新闻事实毕竟是新闻事实,作为记者当然应该尊重事实。但尊重事实没有错,对事实的表达也应该讲求艺术。我说:“这样吧,稿件留给我,我来打磨一下。”
我动手修改这篇稿件。我采取的表述方法是:完全客观地描述事实,而摒弃所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记者也不对客观事实作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比如,只讲很多包裹寄到了县教育局,县教育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转运,这是客观描述事实;而引用县教育局一些职工的抱怨,就掺进了主观的价值判断,是需要摒弃的。
我想,在客观的新闻事实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的时候,新闻记者只要能做到尊重事实、客观描述事实,至少不去传播消极的价值观,也就算尽到了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吧。


我们的报道为什么总像是在“强词夺理”?——浅谈中国记者和西方记者的差距(1)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涉藏外宣研讨会在西藏林芝召开。
做记者这么多年,每年也都要参加一些业务研讨方面的会议,能够从会议中、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领悟到一点东西,哪怕只是一个观点、一句话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很大的收获。
主持人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老外们对西藏极为关注,但我们想说的,却并不是西方受众最迫切想了解的,这种“自说自话”的对外报道方式使得我们的对外传播效果不理想,我们宣传的东西很难为西方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必须改进对外报道的方式方法。
主持人的话引起我的思考: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水平怎么样,直接关系国际舆论对西藏问题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说,国际社会接受西方记者的涉藏报道比接受我们的报道要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与西方记者在新闻理念、报道艺术等各方面的确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都是搞新闻工作的,西方记者写的东西即使在我们看来有不少是被歪曲了的事实,但人家写出来就是有人信,而我们自以为很正确的报道却鲜有人理睬,这种现象实在发人深省。
埋怨西方人“固执”“不友好”是没有用的,只能从我们自身的对外报道中去寻找差距。我们要真正同西方媒体进行舆论竞争,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努力缩短我们与西方记者的差距,着力提高我们自己对外报道的国际表达水平。
我们和西方记者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最主要的方面呢?会议期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把差距一点一点地找出来,然后围绕这些差距一点一点地去改进,总是可以一点一点地向西方记者的报道水平靠拢的。
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北京来的黄燕女士首先为我们作“海外媒体关注的西藏热点问题”的情况介绍。她在演讲中的一段话,让我体会到我们与西方记者在新闻理念上的一个差距。
黄女士举了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却让我深受启发:西方人写信,习惯于先写收信人姓名,然后再写门牌号码、街道,最后才写城市名;而我们中国人写信,一定是先写某某省某某市某某街道某个门牌号码,最后才写收信人姓名,跟西方人的习惯正好完全相反。
这说明什么问题?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以小见大,由近及远;而我们中国人说话写文章,都习惯先戴上一个大帽子,然后再举出事例来说明。
我体会黄女士说的意思,我们中国人这样的表达方式固然有开门见山、立场鲜明的好处,但多少会让人觉得你这“立场”是强加给别人的,虽然也不乏事实依据,但列举的事实都是为了去证明你事先已经预设的结论。在西方人看来,怎么都像是在“强词夺理”;而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先从小事讲起,层层递进,一件事引出十件事,一个方面引出多个方面,最后的结论是自然而然得出的,受众当然觉得要比我们说的“可信”。

我们的报道为什么总像是在“强词夺理”?——浅谈中国记者和西方记者的差距(2)
随手翻翻我进藏途中从飞机上带下来的那份《成都商报》,这种“导语戴帽子,然后才说事”的新闻叙事方式还真是不少,如一则《乱享公交优先权司机遭处罚》的消息,从标题看应该是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但其导语就是先戴上一顶帽子:“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交管部门在城区道路专门设置了公交优先道,并制定了严格的通行规定,然而,这些公交优先车道目前却经常被一些图方便的社会车辆占据。”在“帽子”之后,记者才开始讲“昨日下午”十余位侵占公交优先道的违法司机被交警现场处罚、教育。
《南方都市报》算是国内比较新锐的媒体了,因为一位同门师弟在那里做副总编,所以一直比较关注这张报纸。今天的《南都》上,我也看到有这种“先结论,后叙事”式的新闻,如一则讲看病将不再排队的消息,就是先给出一个“长期以来,排队挂号、排队取药和排队缴费一直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的焦点”的结论,然后再讲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为解决看病排队问题推出的措施;一篇题为《如何面对“捂盘”?曝光广州开发商“捂盘”六大招数》的深度报道,文章一上来也是先扔给读者一个硬邦邦的结论:“在上涨迅速的楼价面前,广州市场上的囤货惜售现象也愈演愈烈。记者近段时间以来通过观察了解到,与早期取得预售证之后迟迟不公开销售不同的是,部分开发商的捂盘招数已经升级换代。”
应该说,在国内读者看来,这种表达方式并无不妥,因为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的;但如果对西方人去说,他们就会认为你武断、主观了:你还没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凭什么就先要我接受你的主观判断啊?!
黄女士认为,受“大处着眼”思维定式的束缚,我们对外报道的选材往往出现“大而不当”和“大而空”的问题,如“青藏铁路开通一年西藏迎来旅游业空前繁荣”这样的题目,我们觉得是可以讲给老外听的不争事实,但西方人是不情愿一上来就接受这样空洞的结论的。西方记者的笔下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标题,他只会很婉转地讲一个旅游者西藏之旅的经历和观感,让读者自己得出青藏铁路给旅游带来了便利的结论,而不需要记者去把这样一个结论强加给读者。
我赶紧看了一眼自己带到会上来准备汇报的云南藏区报道选题计划,果真有几个是这样的“大而空”的题目,如“云南藏区农牧民从生物资源开发中受益”。我想,如果是西方记者来做这个题,一定会选择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来说,而绝不会在标题中就给出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论。
我略加思索,将这个题目悄悄改成了《被一株兰草一朵山菌改变的云南藏民》。“兰草”指兰花产业,“山菌”指松茸产业,这样就比笼统地讲“云南藏区农牧民从生物资源开发中受益”要具体、形象得多了。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1)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昨天傍晚才从红河赶回昆明,上午参加了社里的一个电视电话会,下午武警云南森林总队来了人,接我去给他们的宣传干部做个讲座。
负责跟森警部队联系的记者秦晴陪我过去,这个讲座也是她替我应承下来的。刚下乡回来,累得要瘫,何况还安排了晚上要飞香格里拉去作报道选题调研。但是秦晴说:“不行啊,我都答应人家了,总队把各州市支队的新闻宣传干部也全召集上来了。你不去,我就太没面子啦。”
谁叫我曾经放出话:记者都要把各自分口的单位跑得跟自家人似的,需要我出面帮助“密切关系”的,一定义不容辞。为了秦大记者的面子,我只得委屈下自己疲惫的身子。
总队希望我讲讲新闻消息的写作,我想写作这玩意儿是要靠多写才磨炼得出来的,两三个小时怎么就能讲得好写作。《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这个题目是我临时想到的。
想到讲这个题目,完全是有感而发。“假新闻”是这段时间里全国新闻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其实除了“假新闻”,我们的媒体上还充斥着数不清的虽说不上假、但并无多少价值的新闻,我们权且称之为“垃圾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垃圾新闻”实在是浪费读者的时间、污染他们的眼睛。我衷心希望在座的宣传干部——当然也希望所有的编辑记者——不要成为新闻垃圾的制造者。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可以称为“垃圾新闻”呢?除了虚假新闻是当然的新闻垃圾,我还列举了以下21类。因为都是临时想到一条就说一条,也就顾不得孰轻孰重,去排列个先后次序了:
1.极端个别的事拿来发新闻。如,一高中生中暑昏倒,也居然出现在报端。法制报道中更是充斥着这一类对公众来说毫无意义的个案。有些跑法制口的记者,每天听一两个庭审,什么案子都写篇稿,就算完成了每天的发稿任务。
2.大家都在做、而你写的还不如别人做得好的事拿来发新闻。全军都在搞训练,而你所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工作并无特别新颖、独到之处,就不要写新闻。
3.并不新鲜的做法拿来发新闻。写新闻的人自以为写得很新鲜,不妨到网上用关键词搜索一下,你写的这些别的地方早就在这样做啦!
4.只有一个设想、还没有做的事拿来发新闻。有的宣传干部,单位领导一有个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写稿吹捧。这种事等做了且有了效果再报道也不迟。当然,报道公众关心的预告性新闻另当别论。
5.鸡毛蒜皮的事拿来发新闻。一个战士病了,另一个战士送他去医院;两个战士吵架斗嘴,班长出面制止了……如果这些事也当成新闻来报,报纸再扩100个版也不够。但看看现在的报纸上,这类鸡毛蒜皮的事还真不少。比如,八一前夕,连队搞个演讲比赛也上了报纸。

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2)
6.纯属日常工作、毫无新闻性可言的事拿来发新闻。不能把大众媒体当成哪个单位的“黑板报”。比如,一个森警支队对森林防火安全进行例行检查,这是支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值得报新闻。但是现在报纸上这类纯工作性的稿子偏偏还层出不穷。
7.只见数字不见事例的新闻。这一定是从单位的工作总结中摘出来的统计数字。不要以为数字就代表成绩,一篇稿子里如果出现5个以上的数字,读者很可能要被你绕晕。除了专门的研究者,没有人会去关心一堆枯燥的数字,你这种宣传其实是徒劳的。
8.没有任何消息来源的新闻。你无法交代清楚你的消息来源,我就有理由怀疑这条新闻是你编造的。非新闻单位的宣传干部写稿往往忽视交代消息源,因为他可能觉得写的是身边事,自己就是消息源,但请记住:读者并不知道你写的就是你本单位的事,署名的时候没有多少媒体会连你的单位名称都给你署上。
9.时效严重过时的新闻。严格说来,今天发生的事今天报是新闻,隔夜就不是新闻了。但是,几个月前、几年前发生的事,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写新闻,甚至为此闹出笑话的大有人在。几个月前你采访过的一件事,现在翻出来写新闻,其实你的采访对象在这几个月里说不定已经意外去世了,他还怎么“对记者说”啊?
10.炒冷饭的新闻。别的媒体已经大报特报过,或者你自己以前都报过不知多少回的新闻,如部队每个月一次的“士兵恳谈会”,如果并无新的发现、新的动态,就不要一报再报了。
11.吹61阅读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1)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一上班,我就看到业务通报,有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对澄清新闻要一边研究一边做,逐步丰富认识,完善具体做法,以便正确及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晚间,有作者传来一条稿件。我收到后一看,正好是一条澄清新闻:《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
今年6月11日,香港海关发出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含氟)”中检测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并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随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
这位作者参加了今天下午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公司宣称,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是: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
发不发这条稿件我很是犯难。
牙膏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生活日用品,香港对三七牙膏发出回收令,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发出警示,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兹事体大。这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澄清,否认三七牙膏中含有二甘醇。从维护“国产”声誉和我国出口产品形象出发,这样的澄清新闻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发。
我之所以犹豫的原因,是这篇新闻尽管题材重大,但通篇看下来,文中出来澄清的是两个人,都是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自己的人,一个是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一个是技术总监李琼。尽管导语中提到经过了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但甚至都没有采访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个“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的结果,就再没有一个字提到检测机构。
而且,香港和新加坡、新西兰的检测机构检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现在云南的检测机构没有检出,是否云南的检测机构就比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的权威呢?云南的检测机构为云南企业的产品作出的检验,难道就不会被怀疑为“地方保护”吗?
我心里实在打鼓:澄清新闻虽然很有读者市场,但这样的澄清新闻能够让人信服吗?澄清新闻若不能让人信服,还不如不发。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是权威发布,反之,不能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很难说不是越抹越黑。
由此想到采写澄清新闻,有几条是一定得把握住的:
第一,来源一定得权威。权威来自监管部门和中立机构,而不是当事的任何一方。只是当事一方的独白,就不是“澄清”而是“辩解”。而自我的辩解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小偷说他没有偷别人的东西,他自己说不管用,除非有人能证明他的清白。
第二,立场一定得中立。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什么人想发言就给他发言的地方。记者不能去充当任何一方的代言人。但是立场中立也不等于没有立场。甲说有媒体就报有,乙说没有媒体就报没有,甲和乙都不会有损伤甚至都有利可图,受损害的只能是记者和媒体的形象与声誉。被人当枪使还让自己受伤,不要去干这种傻事。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2)
第三,题材一定要重大。哪些事值得去澄清,哪些事不用理它,心里都要有数。涉及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流传广泛,已经是众所周知,不澄清则可能误导公众、对公众利益产生损害的流言和传言,才值得去做澄清新闻;只涉及“小众”甚至一两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管他谁是谁非呢。即使对方是名人,最好也不要去追逐。名人对骂,媒体何必争着抢着给他们提供对骂和辩解的舞台呢?纯属私人恩怨的那些糗事儿,即使“澄清”了又有何意义,大家还不是当成“八卦”一笑了之,记者和媒体的格调却丢了。不要把澄清新闻的着力点放在小部分人的互相攻击上。
第四,证据一定要充分。光有结论没有证据,起不到澄清的作用。即使有确凿的证据,写新闻还要交代证据的获取、论证过程,还得把证据解释明白,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这么回事儿。要澄清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光摆出“没有”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怎么送检的,检测机构是用什么标准检测的,他们为什么得出“不含二甘醇”的结论,都要让检测机构自己来说,或许能让人相信。你写进新闻的证据推翻不了传言,澄清新闻就失去了意义。
第五,疑问一定要解决。三七牙膏为什么香港检测就有二甘醇,云南检测就没有,肯定是每个读者都会质疑的问题。既然要写澄清新闻,就要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疑问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香港为什么就会检测出二甘醇呢?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表示,被香港海关检测的“有可能”是假冒产品。自己都还不能肯定和证实,又怎么能解决读者的疑问呢?
第六,涉媒一定要慎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谓要“澄清”的,多是其他兄弟媒体的报道被指“失实”。现在舆论监督环境确实不好,只要有媒体刊发批评报道,被批评方就没有不千方百计要挑媒体“失实”毛病的,只有指责媒体“失实”,他自己也才好有台阶下。这一类涉及媒体报道的“澄清”,还是慎重些好。有些媒体因为被批评方恰恰是自己的广告客户,或者对方媒体恰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正好趁机打击一下其他媒体,殊不知你在损害其他媒体的公信力的同时,自己的公信力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多数人不会去记住哪个具体的媒体名称,只会说:“瞧瞧,又是假新闻,媒体信不得。”当然,我们不能庸俗到因为同是媒体就互相庇护,但至少应该去了解一下兄弟媒体采写这条所谓的“失实”新闻的背景、过程,直接找到采写者,听听他的看法是必需的。
第七,意见一定要兼听。谁发布新闻就报道谁的意见,是记者最容易养成的习惯动作。但既是澄清新闻,就一定涉及当事的另一方,没有起因何来澄清?澄清新闻摆明了至少是涉及双边的新闻,兼听则明。从乙方得到澄清,最好反过来再采访一下甲方对此的反应,这样写出来的澄清新闻就会显得公允。
第八,自己一定要查证。光听别人出来表态澄清,总是让人手心里捏一把汗。听到传言,记者去亲自查证,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澄清新闻。有一条最经典的澄清新闻:前些年,西方通讯社报道金日成“遇刺身亡”,我驻平壤记者并未从朝鲜官方去探询消息,而是眼见为实,在参加朝鲜一次国务活动时亲眼见到金日成了,才火速传回一条仅49个字的简讯:“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谣言不攻自破。记者主动针对传闻、流言去亲自调查核实,采写出来的才是澄清新闻的上乘佳作。比如对三七牙膏,记者如果不是仅听牙膏厂说,而是自己买盒牙膏送去检验,自然就能得到澄清。这两天网上有个热帖,批评关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粉煤灰质量没有问题的澄清新闻是“2007年最任劳任怨为他人揩屎奖”“2007年最忠于一方当事人材料的报道”,批评者的理由就是“稿子里没有显示一个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通篇都是材料”!且不去评判对整个报道的批评有无道理,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还是值得在采写澄清新闻时去身体力行的。
最后,广告一定要去掉。很多澄清新闻无形中变成了对发布一方的“软广告”,这是很令读者反感的。还是说这条“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吧,澄清牙膏里到底含不含有二甘醇就行了,作者还用了整整两大段来介绍三七牙膏的悠久历史、优良品质和获过的各种奖项,还通过昆明牙膏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琼之口,信誓旦旦表示“以前不用二甘醇,以后也绝不用二甘醇”。广告味儿太浓了。
我提醒作者,香港的曝光和昆明牙膏有限公司的澄清,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牙膏二甘醇风波”,与其采写厂家单方面的澄清新闻,不如从这一角度进行调查采访,采写深度追踪报道。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1)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那个叫訾北佳的原北京电视台记者,用几笼自己做来自己吃的“纸馅包子”把全国人民都忽悠了;
那个叫訾北佳的著名的新闻造假者,这些天来真是把全国新闻界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神经搞得紧张兮兮。
周五下午我也主持开了一个会,通知所有采编人员一律不得缺席,原来已经安排有采访的也一律改期,因为要传达对訾北佳“纸馅包子”造假事件的通报和###、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加强新闻管理的最新精神。
“纸馅包子”自然是不好吃的,现在訾北佳自己酿的这个苦果自己咽下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新闻造假而被刑拘,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并无第二人。
訾北佳带给全国新闻界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地震。但是说心里话,对这个新闻造假者,我有点同情。
訾北佳事件的“标签”意义,在于从今往后,“新闻造假”不仅仅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跟其他形形色色假冒伪劣的制造者一样,同列为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说得通俗点儿,訾北佳这回“祸”闯大了。
之所以有点同情訾北佳,是因为我在想,这个倒霉蛋儿一定是看到身边许许多多的同行都或多或少使过一些“造假”的“障眼法”,也都没有出什么事儿。事情闹大了,当事人找上门来,顶多发个“更正”或“道歉声明”;更多情况下,新闻单位都爱面子,不到万不得已连“更正”和“道歉”也不会轻易做的,内部批评教育一下、扣点儿人民币了事。他哪里想得到这回“祸”会闯这么大呢?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造假”之风对新闻界的浸淫之深。我们且别只顾着幸灾乐祸,每一个新闻人还是都认真检点一下自己先。
还要追问的是,訾北佳为什么要造假?有许多的论者已经指出,姓訾的不过是在北京电视台打工的“新闻民工”,跟其他在工厂里打工的民工没什么区别,也是要靠计件拿钱的,甚至比工厂里的民工更惨,前期的采访、差旅、制作等费用都要自己垫资,播出了这一切才有回报,播不出自己就赔大了。我也相信这是真的,訾北佳造假绝不像有些人推测是为了追求轰动、“出名”。如果出于这个动机,那他现在应该心满意足了,这回全国新闻界还有谁比他更“出名”啊?养家糊口、谋生活恐怕才是他想得最多的。很多新闻单位,监督起别的单位、部门和企业来起劲得很,像“山西黑砖窑”这样的事件哪个新闻单位都趋之若鹜,无不扮演着劳动者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新闻单位的镜子是从来不照自己的。你善待记者编辑了吗?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让他们成长成才的空间了吗?所以,我有点同情訾北佳。
訾北佳又为什么能造假?大家都归结到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最新通知也要求新闻单位建立和完善选题报告、采访安排、刊播终审等管理制度。但我相信,“不得造假”的制度在任何新闻单位都是有的。

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2)
比如说,选题制度能说没有吗?每个媒体都有“编前会”这样的制度。更多的情形是,老总们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选题汇报,或者闭门造车,凭自己的经验决定什么选题要做。一锤定音之后,记者们就得去做。我曾接待过几次从北京、广州等地大老远跑来云南的记者同行,他们接到举报线索,但是来调查采访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建议他们把情况如实向编辑部汇报,他们苦笑着说,这个选题是编委会上定下来的,我们敢说不做了?我们老总可不像你,哪里有得商量啊!
我问,那你打算怎么办?
硬着头皮做呗,好歹要弄个稿子回去,否则交不了差。他们告诉我。
要是碰到老总自己“精心策划”出来而且很“得意”的选题,就更不容记者“挑战”了。有次去同城一家报纸拜访他们的当班总编,正碰上有记者来汇报:“老总,你出的那个题目,采访了,不太好做。”总编就咆哮了:“废什么话!6点前见不到稿子,自己收拾东西走人!”
有本畅销书叫《没有任何借口》,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引为新闻操作的基本理念。
记者能奈其何?因此不少新闻其实都是记者这样“硬做”出来的。硬做新闻,不说记者就会去“造假”,“掺假”一定是难以避免的。
作为业务领导,我当然也希望记者都能不折不扣、“没有任何借口”地执行我的报道意图,但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毕竟不同于车间里生产零配件,照着设计图纸操作就行。
很敬佩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说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座丰碑你还别不服气。他当上堂堂万人大社的社长之后,全社从上到下不分长幼谁都还直呼他“穆老头儿”,即使刚入社的年轻人也都可以为一篇稿件怎么写跟他争得面红耳赤。
现在,“业务民主”似乎在许多新闻单位都很遥远了,遥远得像是痴人说梦。不要说你不可以与老总们去争辩,手里掌握着毙稿权的编辑,记者也得想方设法去讨好。就算你不痛快,也只敢在心里暗暗骂上几句。
而我相信,如果业务民主的优良传统能够在新闻单位内部得到弘扬,记者可以无所顾忌地与领导争论业务,编辑与记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彼此沟通,记者与记者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提醒,类似的新闻失实问题一定会减少许多。
我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尽我所能地在我们这个小环境里去努力营造起业务民主的空气。有一次我带几个记者去怒江采访,记者们在饭桌上就跟我争辩起来,一点也不给我面子。州上陪同的领导下来后悄悄对我说:“你们这几个记者也太没大没小了,连我们都实在看不下去。”我说:“还好。他们倒不是不尊重我,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讨论问题的。”
这个周五,11点钟我们照例与实习生讨论选题。邢村村说:“昨天布置给我的‘艾滋病患者当上电台主播’的选题,我去电台跑了,电台说没有这回事。地方有几家报纸报道了,都是根据那名艾滋病患者自己的说法报道的,电台为此还给报社发了措辞严厉的交涉函,也给了我一份。这个选题我还做吗?”
我心里庆幸我们有这样自由讨论业务的民主空气。这个选题是接到线索后,我和另外两个副总编一起碰头敲定下来的一个重点选题,而且专门在业务通报上向全体采编人员都进行了通报。像这样大张旗鼓提出来的选题,如果没有业务民主,记者定会去“硬做”新闻的。我想,明明是个失实的新闻,几家地方报纸还能报出来,大约也是定了选题记者就只好“硬着头皮”做出来的吧。
从实事求是出发,我们可以推翻自己精心作的策划,放弃这个选题,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处理办法。但是邢村村介绍采访情况的时候,我想的是她跑这个采访真的很辛苦,说不做就不做了,还真有点对不住她这整整一天的劳动。我记起那天晚上快8点了,她还给我发了条短信,说刚采访完,正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复短信问她吃过饭了没有,她说还没有。当时我心里就很是感动,觉得做记者每天东跑西颠的,真的好不容易。
那么,新闻不能“硬做”,但是能不能寻找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巧做”呢?我脑子紧张地转动着。邢村村汇报完,我也基本考虑成熟了:“不如我们就换个思路来做:一条假新闻引出的‘艾滋病主播风波’。通过各方对此事的反应,比如,电台生怕自己跟艾滋病患者扯上关系,听众也难以容忍一名艾滋病患者来当主播,以此透视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接纳程度。”大家都说我这个点子出得“巧”。
如果业务领导们在选题布置下去以后,在报道完成的全过程中,愿意多花些工夫与记者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出些“巧做”的主意,记者可能就会去“巧做”新闻而不是去“硬做”报道了。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怎样被异化的?(1)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大家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好不好?
当然好了,现在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都设立新闻发言人了,经常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中国政治体制走向民主、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老百姓的“知情权”也得到充分尊重了。还有,当记者也“省事”多了,呵呵。
唉,我说未必呀!在咱们中国本来有很多很多好制度,实行着实行着就走了样、变了味。在我看来,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正在被异化。真不是滋味儿。
我等新闻中人盼新闻发言人制度盼了好些年吧,现在终于是个“衙门”都设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了,原以为新闻采访应该很“省事”了,其实不然。到哪里去采访,以前都顺顺当当,可现在不行了,都告诉你:“上面有规定,新闻只能由发言人统一发布。不是不想接受你采访,是不敢呀。记者同志,你还是先去我们新闻中心拿个批文下来,我再给你们介绍情况吧!”明明我看到相关的“情况”就摆在他的办公桌上,但没有新闻发言人的首肯,他就是不跟你说,有书面材料也不提供,能把做记者的气个半死。
这样的事,我们的记者已经碰到好多回了。有一次,记者驱车几百公里去一个基层单位采访,找到局长,局长慢悠悠从抽屉里摸出一份红头文件:“对不起,省厅明文规定,本系统新闻采访一律由省厅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统一归口管理,没有他们的批件,恕不奉告。”急得记者当场跟局长大吵一架。后来我们费尽周折,终于跑到省厅发言人办公室去弄了个批复传真下去,人家局长还是不认,非要见到有大红印章的原件才算数:“谁知道你们这个传真件是不是伪造的?!”几百公里啊,是派人送这么一张纸下去还是记者返回来取?记者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我说:“把那张传真纸揉成团,砸他脸上,走人!”
有的地方,有些人,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糟蹋得完全变了形,新闻发言变成了新闻封锁,“信息公开透明”变成了对新闻采访的“公开限制”。记者采访就只剩下发言人“喂料”给你吃一条途径,其他的采访渠道都掐死。新闻发言人制度被“异化”到这个分儿上,实在是开历史的倒车,也与中央在全国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丝毫不是什么民主、开放的进步,恰恰是对新闻记者新闻采访权和人民群众知情权的无理践踏!
今天,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全省法院系统新闻发言人暨法院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请我去授课。既然让我去讲,我就不客气了。这些话憋在心里已经好久,不吐不快!有真话不说,也不是我的性格。我在演讲台上目光烔烔地盯着下面密密麻麻坐着听讲的新闻发言人们,有的人开始变得不那么自然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怎样被异化的?(2)
我的新闻讲座素以大胆、尖锐、直刺积弊、毫不留情面而闻名。云南省自实行新闻职业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制度以来,先后办的十几期培训班都是我去讲“新闻职业道德”,讲得能让不少人脸红心燥;每年也都还有些部门和行业要请我去讲上一二十场,我对这些部门和行业新闻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都直言不讳。我的讲座从来不打草稿,所以想说就说,口无遮拦。上个月,全省监狱系统举办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据说是大大小小每个监狱都来了人,我也讲监狱系统的新闻报道不要“自锢为监”,毫不客气地讲了很多监狱系统发生的“丑闻”和媒体的报道实例。我想总不至于揭了监狱的短就投我进监狱吧?哈哈!今天也一样,法院也不会因为我讲的话不那么入耳就判我的刑。所以我就放开了讲。
全省每个州市中院和部分基层法院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宣传干部全都在场,这可是表明我们媒体立场的一个难得机会。我站在媒体的角度,讲媒体对新闻发言人的期望和要求,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大致讲了这么一些要点:
第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增强党和政府的声音,主动引导舆论。但是你可以主动发出声音,可以增强你的声音,却不可封杀别的声音。引导舆论不是垄断舆论,事实上也做不到。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理解为对新闻采访的限制和绝对控制,不仅徒劳,而且十分不明智。
第二,新闻发言人绝不能有任何凌驾于媒体之上或者施舍于媒体的想法,只能是真心与媒体交朋友。平时不认真交朋友,有事才来跟媒体说三道四甚至发号施令,没门儿!
第三,务请记住,新闻发言人是为了方便媒体采访而存在,而不是反过来给新闻采访增加障碍。新闻发言人应该尽一切可能给新闻采访创造方便的条件,在提供方便条件的同时,有义务为记者提供权威、真实、准确的“官方”信息。
第四,聪明的新闻发言人会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主动提供给媒体,而不是躲躲藏藏,等到记者找上门来才出面表态。人之常情,你主动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告诉给了媒体和记者,媒体和记者自然会在心理上同你产生亲近感,后续报道怎么报、用什么口径报道、报哪些不报哪些都还有得商量;如果是媒体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挖到的线索,对不起,这时候你的说法就是“仅供参考”了。这是大实话。
第五,新闻发布会是新闻发言人“主动引导舆论”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但请记住,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是靠新闻发布会就能“吃饱”,所以勤开发布会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媒体“报料”更重要,有时候还要讲究点策略,今天给重点联系的这家媒体提供点儿“独家”和“猛料”,明天再找点儿“独家”和“猛料”提供给另外一家。不要寄希望于所有媒体都会对你新闻发布会上的“大路货”大做文章,能在边边角角给你对付上一条已经算对得起你花钱、费力开的新闻发布会了。
第六,新闻发言人总想多塞些“正面宣传”给媒体,但请注意,不要觉得事无巨细都能上报上电视就一定是“好事”。正面宣传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还要深思熟虑。我举了前不久某中院发布的一则新闻:杨老汉辛酸奔波两年才终于赢得一场小官司,出于小老百姓对法院的敬畏和感激,给法官送来一面锦旗。这就实在不值得写新闻大肆宣扬。
第七,新闻发言人往往并不接触具体的业务工作,要让自己真正有“发言权”,还得悉心钻研业务。拿法院的新闻发言人来说,碰到大案要发布,你对案子即使不能比审判员了解得更透彻,但至少要比在场的所有记者都要了解得更透彻。只会照本宣科念完新闻通稿就喊“散会”的新闻发言人,没有哪个媒体和记者会满意。
书包网 www.61k.com

20年后,有多少经济学报道还敢再拿出来?(1)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中国头牌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应邀来昆明为云南省领导干部作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上午我也起了大早,赶去听讲。报告会后,有领导向厉先生推荐我,在先生面前夸我是北大的“杰出”校友。抬爱的结果,是我被邀请与厉先生和夫人共进晚餐。
厉以宁先生名动天下,所到之处身边都围满了人,直到餐后、临睡前才终于清静下来。我陪着先生去小花园内散步,幽静的小径上再无其他人打扰,我得以就经济学传播的几个问题向先生求教。
随着财经媒体的崛起,经济学家成了学者中间最“吃香”的一群人,经济学家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那么,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对“经济学家明星化”的现象又怎么看呢?
厉以宁:经济学家就是研究经济的学者,只不过经济学家作为“智库”,可能会更多地影响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策,更多地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媒体对经济学家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过多地炒作经济学家,反而会使经济学界多了些浮躁之气。有些经济学家不是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现象去作严肃的、艰苦的、科学的研究、论证、评估和分析,而是成天想着如何才能以稀奇、古怪、大胆的言论去取悦媒体,这是颇值得忧虑的。
中国经济学界素以“好斗”“好争论”闻名,媒体天性使然也是喜欢“斗辩”和发起“争论”的,因为这能使媒体获得更多读者的眼球。所以,经济学界几乎每一次“论战”,都给媒体提供了“猛料”。经济学家之间的论战越激烈、越血腥、越有火药味,媒体就越发被刺激得兴奋异常,就越发来劲。
厉以宁:学术界的争论是正常的,没有争论也就没有学术。但是媒体过多、过滥地介入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反而妨碍了经济学界的学术之争。有时候,媒体的声音反而掩盖了真正经济学家的声音,有的经济学家抛出的观点本来不占主流,却夹着媒体的热捧声音分外响亮,调门奇高。学术观点之争往往被媒体推波助澜演化为人身攻击,让人感到很难说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了,这会败坏经济学界的学风。
我这样理解厉先生这番话的深意,经济学家研究的多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把问题搞透彻。但公众并没有学者那样的学识素养,如果把经济学家们在学界内部的争论意见都不加选择地端到公众面前,反而使得公众莫衷一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发展方向产生困惑。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在经过广泛争论之后,终会形成一定的共识,媒体还是应该多报道这些共识,少报道一些分歧和争论为好。毕竟,经济学研究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20年后,有多少经济学报道还敢再拿出来?(2)
厉以宁:是的。比如,关于人民币升值,经过这么些年的争论,经济学家们已经逐步取得了共识:人民币大幅升值对我绝对不利,人民币小幅升值利大于弊。媒体大力宣传经济学界达成的这些共识,就有助于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但如果报纸上一会儿说人民币升值好,一会儿说人民币升值不利,老百姓就被搞糊涂了,说不定还会丧失对人民币的信心,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学术争论无禁区,宣传报道要守纪律。
那么,在经济学传播过程中,或者说媒体在报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学观点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些什么呢?
厉以宁:经济学报道一是要准确,二是要经得起考验。“准确”是说,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学家一时一地的片言只语未必就是准确的结论。媒体不能觉得哪个经济学家权威、哪个经济学家说的话新奇就去报道,还要问一问这个说法有多少根据,是否经过实证。比如,有一些经济学家放言“中国的GDP水分很大”,媒体就跟着炒,但是媒体想过这个结论准确吗?我刚去过重庆,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跟我讲,他们统计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只能统计到农民寄回来的钱;农民吃的用的和没有寄回来的钱,都没有计入GDP;即使国有企业有一些虚报浮夸,但占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只会瞒报;国外是把家庭保姆的收入都计算在GDP之内的,所以美国经济学家说,如果你跟你家的保姆结婚,GDP就减少了,可我们的GDP统计保姆的收入了吗?所以据我研究,中国的GDP不是有水分的问题,而是实际的GDP还要大得多!报道不准确的结论,就是对公众最大的不负责任!所以,媒体对还拿不准的、或者个别经济学家未经实证的观点不宜公开大肆宣扬,要么发发内参是可以的。
一方面,媒体时常传播一些似是而非、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真理最初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被多数人所认识。厉以宁先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股份制”的经济学家,因此有“厉股份”之称,但从股份制理论的提出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间仍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媒体往往又犯着“急躁、武断”的毛病,干着“扼杀真理”的事,还自以为是在“维护真理”。
厉以宁:经济学报道的第二个要义,就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济学是一门需要较长时间来验证的科学,经济学的新闻报道能够没有“时间验证”的意识吗?经济学的研究究竟谁对谁错,是要靠实践和时间来检验的,媒体也不要匆匆忙忙下结论。媒体的报道要做到20年过后再来看,你这篇报道还是对的。股份制经过了20年,终于被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社会承认了,但是当年媒体批股份制批得可厉害了,全国媒体几乎一边倒,似乎我厉以宁就是洪水猛兽,是在搞“私有化”。那时候我借调在中央领导同志办公室,能接触到很多的内部材料,连内参里都是清一色批判我的。可20年过去了,媒体是否反思过20年前的这些报道?现在这么多满天飞的经济学报道,20年后还有多少是敢再拿出来自己看看的!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0年后,有多少经济学报道还敢再拿出来?(3)
实事求是地说,媒体也有媒体的苦衷。“新闻是易碎品”,媒体很难去考虑20年以后的事情,更多考虑的是明天我这条新闻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不过,新闻学理论中也还有一句话:“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作为媒体的编辑记者,还是尽力而为地多树立起“历史意识”吧。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说实话是很困惑的:在如何对得起眼前的读者和如何对得起历史之间,我们常常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厉以宁:经济学家的任务只能是提供利弊得失的比较,两害之间取其轻,两利之间取其重,供领导决策参考,代替不了决策,经济学是起这个作用的。而政治家的作用是掌握好“度”,不要过度。媒体的职责大约也是要把握好“度”吧。至少在传播经济学观点的时候,利弊得失都要向公众解释清楚,而不能一味地捧或者一味地杀。说“利”就百利而无一害,说“害”就百害而无一利,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历史的态度。
中国只有一个股市还算是相对成熟,不像国外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也都很健全、完善,所以中国的股民多。股民多,也是近年来财经报道特别是股市报道走俏的重要原因。媒体对股市的报道万众瞩目,然而又极其敏感,当真是开不得半点玩笑。
厉以宁:正因为股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媒体怎样报道股市,怎样引导股民,就最能体现一个媒体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当前最为迫切的,媒体要加大对股民的风险教育。我在广州的一个记者见面会上就公开说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宣传,股民千万信不得。害人哪!你尽报道什么老太太把本来要去看病的钱拿去炒股,马上大赚了一笔;报道什么夫妻俩索性卖掉房子、在股市旁边搭帐篷睡地铺炒股,结果没多久就赚回来两套房子的钱。报道这些事做什么?这是对公众极其不负责任的误导啊!可能有这样的事,事情也都是真的,但媒体只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行了吗?不是还有很多股民没有赚钱,甚至赔了钱,赔到倾家荡产,你为什么不去报道,这不也是真实的事实吗?国家出台印花税,媒体又大嚷股市的寒冬来了,“熊市”开始了。你弄明白国家出台印花税的政策调控意图了吗?不是要打压股市,而是为了限制股民频繁倒手交易,引导股民着眼于中长期,真正“投资”于股市而不是“炒股票”。很多媒体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弄懂,就在那里瞎嚷嚷。股民要是看了你的报道跳楼了、自杀了,媒体是不是谋杀?!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个别和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新闻学关于“新闻的真实性”理论确实解决不了“新闻选择”、“新闻取舍”或曰“新闻过滤”的问题。可悲的是,新闻又从来是只喜欢个别不喜欢一般,只喜欢特殊不喜欢普遍,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理念使然,而这个理念又向来是被新闻学当做信条的,对编辑记者浸淫已深。要解决新闻过滤上的这个问题,还得靠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厉以宁:新华社、人民日报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相对来说还比较客观公正,而一些市场化的财经媒体对经济学、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报道确实值得商榷。缺少媒体自律的经济学传播不仅搞乱人们的思想,因为完全不负责任的报道搞垮一个企业、搞垮一个产业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海南、广东“香蕉事件”,一篇“香蕉致癌”的假报道,就使得整个香蕉产业遭受致命打击,可怜的是蕉农啊!可我还时常听到一些新闻记者吹嘘自己的报道如何狠狠“收拾”了一个企业,如何把整个一个行业都“灭”了,以此来显示自己报道的威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新闻界实在应该反思啊!
夜已渐深,天已凉。我还有满肚子的问题要向厉先生请教,但先生年事已高,也该让他早点歇息了。
看来作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厉以宁先生并未厌烦与我谈论经济学传播这一“边缘话题”。他邀我去房间,拿出他夫人何玉春女士的摄影集——每幅摄影作品都有厉先生的亲笔配诗——郑重地签上他们夫妇的名字,赠送于我。“这本集子,你在书店是求不到的。每一本都由我亲自决定赠予。”厉先生慈爱地对我说。
“其实我自己这辈子最满意的还是我的诗词。我的学生们说,我讲诗词比讲经济学讲得还好。”先生爽朗地笑着,“你下次到北京的时候,来找我,我送你我的诗词集。”
大家就是大家。大家的学问都是相通的。我这个大学里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完全没有想到厉先生在古典诗词上竟也有如此高深的造诣。


记者要注意克服“单点思维”多一点“组合意识”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晴
我问:如果你参加云南省民政厅的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种自然灾害的受灾情况,你会怎样写新闻?
记者甲:我会原原本本报道会上通报的灾害发生次数、受灾人口、受灾损失等各种数据。做到准确无误是作好这个报道的关键。
记者乙:在报道民政厅通报的全省面上的受灾情况基础上,我想还可以对上半年云南省发生的几次主要的、大的灾害稍作回顾。如年初的滇西雪灾、入春后的滇中大旱、6月份的宁洱地震等,做成像“新闻链接”的形式。
记者丙:我想,除了报道受灾数据,对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应该作一些分析性的评述,对全省各地采取的主要救灾措施和产生的救灾效果也可以适当反映。只是不知道会上通报这些方面的情况没有?
我的第二个问题:你参加民政厅的灾情通报会,写稿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再找其他部门也提供一些跟灾害有关的情况,或者在写稿的时候把你过去曾经采访到的和你通过别的途径了解和掌握到的其他部门提供的跟灾害有关的情况也写进你的稿件?
记者甲、记者乙、读者丙:通常都不会想到要这样去做。
我给记者们推荐一篇稿件,是《云南今年灾情偏重859万人受灾期待爱心》。这篇消息有一点很值得借鉴:组合意识。
消息很短:
云南今年灾情偏重 859万人受灾期待爱心
记者从云南省民政厅获悉,2007年为云南省灾情偏重年份,截至6月14日,已相继发生的雪灾、地震、干旱、洪涝等灾害共造成全省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截至6月,云南已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冷冻、病虫害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中地震、干旱、低温冷冻和风雹等灾害尤其突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民生命安全、灾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截至6月14日,全省因灾死亡54人,伤病857人,饮水困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亿元。
据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预测,今年下半年全省6大流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较大洪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中等偏重以上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比去年略有上升;环境污染事故比去年增加。
云南省红十字会通过长期募捐救助平台“博爱捐助港”募集了不少资金并已相继对灾区进行救助,云南省民政厅等单位和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救助机制。目前广大受灾群众正期待着更多社会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有记者跟我说,不怎么样啊,很平常的一则短消息。
“是的,并不是消息精品。”我说,“但短短4段文字,记者引用了三个消息来源: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云南省红十字会,把三个单位分别提供的情况有机地组合在一篇消息里了。”
我问了这位记者,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从云南省民政厅灾情通报会上获得的素材,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对下半年灾情趋势的预测和云南省红十字会“博爱捐助港”为灾区募集资金的情况,是她前不久分别采访这两家单位时积累的资料。
如果单写民政厅通报的灾情数据,消息实在很单薄,灾害协会的灾情预测和红十字会的募捐呼吁就更为单薄了,硬做文章也不是不可以,但消息的信息含量就少得可怜。而记者把这3条本来各不相干的新闻用“灾害”这一根主线加以组合,好歹是篇像模像样的新闻。
可惜的是,记者下的工夫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能够将甲、乙、丙三位记者提出来的“药方”都予以采纳的话,就会形成一篇较有厚度的减灾报道。
我把同志们对这篇稿件的“把脉”意见打电话转告已经去玉溪市采访的记者,她说:“是的,会议采访也要多走出会场去采访!”
呵呵,她还记得我写过的这篇小文。那篇小文讲的是记者作会议报道,包括参加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报会,不妨跳出会场多下些采访工夫。
从写作的角度,记者树立起“组合意识”,运用“组合式报道”的技巧,也有助于把报道作出彩。
事实上,做记者的是不常有“组合意识”的,更多的时候是“单点思维”:采访哪个单位就写哪个单位,参加哪个单位的发布会就报道哪个单位介绍的情况,介绍的是哪方面的事儿也就写哪方面的内容,往往不去考虑是不是也可以把从其他渠道获知的关联情况也“组合”进来。
“组版”是做编辑的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这里面就经常要运用到“组合技巧”。编辑是不能缺少“组合意识”的,记者每天采来的不同稿件,高明的编辑会找出这些不同稿件的内在联系,将之合理地组合在版面上,要么关联主题拼版,要么同题材组合等等,通过“版面语言”向读者无声地传达着报纸的编辑思想。这是编辑的“组合意识”。
现在我想说的是,记者在采写稿件的时候,也应该树立一点这样的“组合意识”。适当的“组合”,会让你的报道更有厚度、更具冲击力。


报纸不是黑板报 分内之事莫报道(1)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晴
一位通讯员今天写来一篇稿件,我没有同意发。
稿件的标题还有些新闻性:《老汉驱车五百里做面锦旗送法官》。应该是篇不错的社会新闻,我心想。但看完内容,我却哑然失笑。文字不太长,转贴于此,也方便大家来共同评析:
老汉驱车五百里 做面锦旗送法官
7月9日下午,云南省丽江市的杨老人专程赶到五百里外的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向民事一庭送上锦旗,以表达对该庭的感激之情。
杨老人对办案法官说:“如果不是你们公正执法和排除干扰的办案精神,我的权益就不会得到保障,我坐了9小时的车来到这里,送上锦旗以表达谢意。”
2004年10月6日,杨老人的女儿杨某乘坐云P05516号货车由腾冲驶往大理。10时40分,当车行至320国道K3397+250米处,路上另有两车超车,致使杨某乘坐的货车被剐擦并冲下道路东侧深77米处,造成了杨某当场死亡、其他人不同程度受伤、车辆受损的交通事故。
原告杨老人于2005年1月向某中院提起诉讼,中院民一庭于2005年3月22日、7月29日两次开庭审理此案,并依法判令肇事车辆赔偿杨老人经济损失元。一审宣判后,被告方不服,上诉至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高院于2006年9月26日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并于同年11月13日依法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回想两年来诉讼的艰辛,杨老人感慨万千,原来以为自己是外地人会受到不公正的判决,想不到某中院民一庭的法官能公正执法,因此全家特做“披荆为民判案,高效公正清廉”的锦旗并专程送来表达感激之情。
我问通联这篇稿件的记者:“你觉得这么个事儿值得采写新闻吗?”她说:“我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传给我两天了,我一直没动,但是下面的通讯员一天好几个电话催着我帮她发一发。而且,我看今天好几家云南当地的报纸也都已经用了,想着怕还是有点新闻价值吧。”
我不愿对一些报纸居然会采用这样的稿件作出评论。我说:“新闻价值在哪里呢?是‘原来以为自己是外地人会受到不公正的判决,想不到某中院民一庭的法官能公正执法’吗?法官判案难道还分本地人外地人?秉公执法是法官的应尽之责呀,怎么能当成多了不起的事情写进新闻呢!”
通篇看下来,也就主人公杨老人对办案法官说的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公正执法和排除干扰的办案精神,我的权益就不会得到保障”中透露出一点信息,这里面可能另有隐情、有故事。但“干扰”是什么、来自哪里的“干扰”、法官又如何排除“干扰”的,稿件却又只字未提。
虽然是一篇通讯员来稿,我也希望我们的记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告诉记者:“办报虽然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但正面报道绝不等同于好人好事的表扬稿。像这样把一个单位、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要当成新闻来写,那我们的报纸不就办成黑板报一样了?但有意思的是,翻看报纸,这样的表扬稿还真是随处可见。”

报纸不是黑板报 分内之事莫报道(2)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毫无新闻价值的表扬稿登上报纸版面呢?我进一步思索着:一方面,可见“人情稿”“关系稿”对新闻界的浸淫之深,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新闻本来应该是神圣的、有公信力的,但在那些希望通过走关系托人情上稿的人心目中,新闻已没有任何神圣的感觉,而是他们可以任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一种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工具而已。可悲的是,我们很多的编辑记者自己也丧失了新闻的神圣感,一个红包、一桌饭、一杯酒、几句奉承话,就有可能成了“人情”和“关系”的俘虏,任人玩弄于股掌,心甘情愿充当了人家的工具。
另一方面,编辑记者其实个个心里都明镜儿似的,既是“人情稿”“关系稿”,往往也都是没什么意思的稿子,因此谁也没心思去把这一类的报道精心做好,记者不肯花工夫去发掘“新闻点”,编辑也懒得编,大家都应付,横竖交个差罢了,只图见报对得起肚子里的酒水、兜里的红包就行。
但是,托人情走关系要上稿的单位和部门,还有采写编发“人情稿”“关系稿”的编辑和记者,又都低估了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他们以为表扬和自我表扬一下就是成绩了,读者却往往从字里行间读出别样的意味。这就是正面报道的“负效应”。
其实发这么一篇稿件,可能有一系列的负效应是通讯员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秉公执法是法官的应尽之责,办了一个当事人觉得还算公正的案子就大吹特吹,群众是不是就会想,这个法院平时办案是不是都习惯于偏袒本地人、难得公正一回呢;当事人送了一面锦旗就如此沾沾自喜,看来这个法院多年以来怕是也就被群众赞扬了这么一回;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车祸案子都审了两年多,法院的审判效率可真低呀!
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并非好感的这种种感受,都是正面报道有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可是,记者编辑在采写编发稿件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逐一去考量过正面报道的负效应呢?批评报道记者编辑都会字斟句酌,生怕哪句话有所不慎引火烧身,作起正面报道来,心理上的防线就先松懈了大半,哪里还会去换个角度看看有什么负效应!
我从这篇被我“枪毙”的稿件中还读出了一种心酸:车祸中杨老人丧女之痛已够凄惨,为讨公道老汉苦苦期盼两年多才得到一纸判决,我不知道这两年老汉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他终于得到了公道,而这公道本来就是他应得的,却要巴巴儿地奔波9个小时去给法官送锦旗。由此可见我们的老百姓要打赢一场官司有多艰难!我们的法院又是多么高高在上的衙门啊,明明是你对不住老汉,一个不需多少法律常识的人都断得清楚的车祸赔偿,都要拖两年之久,反过来还要让人家老汉来感恩戴德,这是什么事儿啊!
我对我们的记者说:“这个事儿也不是一点新闻价值都没有,新闻就藏在这篇表扬稿里,要说还真能做出一篇好新闻来。”
“是吗?这么没意思的事儿还能做出好新闻?”她觉得好奇。
“从杨老汉一件简单官司被拖两年反要送锦旗看老百姓打官司难,你敢不敢从这个角度做篇时评?”我问。


救活“过时新闻”的两个小窍门(1)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今天处理的来稿中有这样两条新闻,新闻是好新闻,可惜都过时了。
一条是地方通讯员的来稿,写云南省云龙县公安局破获一起以泸水县六库镇退伍军人郭洁祥为首的团伙流窜持续杀人案。自1996年以来,这个团伙先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采用持枪抢劫和其他方法作案6起、杀死7人。导语里称这个大案是“日前”破获的,我在文章里找啊找啊,一直找到文章最后一段,才弄明白这是今年2月份破获的一起大案。
我问怎么回事,2月份的事现在才写稿子来?与这位通讯员通联的记者转告我这位通讯员的苦衷:“这件事领导一直不让报,现在才同意发稿。”
另一条是记者浦超采写的一篇新闻调查《云南: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亟待树立和谐执政理念》,导语一上来就写:“近期以来,云南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我通读完全文,发现一共写了4件事:一件发生于2006年12月初,一件发生于2006年11月22日,一件发生于2007年3月下旬,另一件发生于2007年2月14日。
我把浦超叫到办公室:“稿子在导语里讲近期云南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这多多少少有点批评的意思。而举的4个案例又都是发生在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前。你想想如果这样批评的话,人家会服气吗?不惹麻烦才怪呢!有关部门肯定会找上门来说,这些事都早已经平息了,你们干吗还要翻旧账,写这文章的记者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什么叫新闻?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最好是今天发生的事实。但在新闻的实际操作中,我们时常看到太多的被冠以“日前”“近日”“近期”“最近”的新闻,如果真是几天前发生的事倒也罢了,把几个月前甚至过了年头的事当成新闻来写的记者还是大有人在的。其实,这些所谓的新闻都是陈芝麻烂谷子了,我把这些只敢以“日前”“最近”来糊弄读者却不敢写出具体发生时间的新闻称为“伪新闻”。
但是这两条新闻的情形还跟那些“伪新闻”有所不同,虽然新闻的时效过了,但新闻的价值还在。
在办公楼碰到那位与通讯员通联的记者,他问我通讯员的这篇稿子能不能发。我说,案子比较重大,读者也会相当关注,此前又没有公开报道过,但新闻已经过时了。不过还是值得抢救的,要把已经过时的新闻救活,就必须寻找最新的新闻由头。
没有新闻由头记者就不能写新闻。新闻可不能学现在流行的“无厘头”。
“案子2月份就破了,所以破获就不是最新的新闻由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新的由头。”我请他转告通讯员,“比如,犯罪嫌疑人被正式批捕,就可以是一个新的由头;如果也早就批捕了,那么不如索性再等一等,等到开庭审判,也就有了新的由头。实在不想等到开庭再报道,另外寻找别的由头也可以,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归案、受害者的身份全部查明等等,也都可能成为新的由头。或者,现在八一建军节快到了,也可以从关注退伍军人的生活、心理健康和如何加强退伍军人日常教育管理的角度切入,从而引出这样一个退伍老兵团伙犯罪大案。总之,不管怎么操作,都得找到最新的由头才行。”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救活“过时新闻”的两个小窍门(2)
用最新的新闻由头去激活已经错失时效的“旧闻”,这是救活“过时新闻”的第一个小窍门,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新闻操作方法。
对第二篇稿件,我让浦超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报道切入方式。我说:“稿件的立意相当不错,通过对几起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比较分析,提出‘和谐执政’的问题,文章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但是从云南近期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入报道显然是不合适的,容易授人以柄不说,客观地讲跟新闻事实也不符。云南近期并没有连续发生群体性事件啊,你们讲的都是过去时的事情。”
“你们能够想到用深度报道、分析报道、综述报道的办法把几件‘过时新闻’重新串起来,让旧闻重新焕发出新闻的恒久价值,这样的创意值得嘉许。”我认为这是救活“过时新闻”的又一个小窍门。
“但是在操作‘过时新闻’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化地贴上‘最近’‘日前’这样的标签,以为就可以向读者交代了,就可以在这个标签之下堂而皇之把旧闻翻出来当新闻写了。没这么简单,至少是对新闻、对读者都不太尽心、尽责任。”我启发浦超,“‘过时新闻’可以串起来开发成为新的新闻,就像每一颗珍珠都是旧的,但串起来后就可以成为佛珠,也可以成为项链这样一些新产品,但是总要找到一根合适的线才能把它们串在一起。”
“‘和谐执政’正是你们找到的这根线,但你们却没有用这根线去‘提’那些旧事,而是希望用‘云南近期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来引出这些旧事,这就显得突兀了,也背离了文章的主线。”我跟浦超商量,“只要你做的是‘过时新闻’,哪怕你采用的是追踪报道或者深度报道的操作手法,都仍得记住‘没有新的由头不能写新闻’这一新闻的铁的定律。你看这样行不行?###总书记刚刚发表了“6·25”讲话,这就可以是你们提出‘和谐执政’问题最新也是最大的由头。你们不要试图用‘近期’这样的表述去模糊读者的视线,不如直接告诉读者:为什么要‘翻旧账’?是因为学习领会“6·25”讲话,深感‘和谐执政’的理念还需牢固树立。你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对云南省几起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获得一些启示,这样就顺着‘和谐执政’这一根线,把一年前西双版纳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等4颗‘旧珍珠’很自然地串在一起了。而且,一开始就要交代这4起事件有处理得比较好的,有处理得不妥当的,从中都可以获得借鉴,千万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故意隐去有些事件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置这一重要的事实。这是一个记者负责任态度的体现。”
听完我的建议,浦超兴奋地说:“眼前一亮啊,伍总。反思‘和谐执政’本来就是我们写这篇新闻调查的初衷,我们还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引出这个话题,如何引出这些已经失去时效的事件。看来,老老实实向读者交代写作初衷不就行了!”
“是啊。”我说,“读者是记者的上帝。特别是做‘过时新闻’,记者为什么要旧事重提,记者是怎么考虑的,记者觉得翻出这些陈年老账还有什么新闻价值和意义,这些一定都是读者心中疑惑的问题。因此,记者就很有必要把你之所以要做这个‘过时新闻’的动机、背景和理由交代清楚。”
这也算操作“过时新闻”报道一个小小的窍门吧。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记者,凭什么“赫赫有名”?(1)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晴
一个记者,怎样让自己有影响力?
做名记者、名编辑,几乎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梦想。然而,在现在的新闻环境之下,信息如此多元,名记者、名编辑的出现又谈何容易!范长江跑一圈《中国的西北角》、穆青写一个焦裕禄就一举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记者,能够在圈内有一定的声名,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就已经算是很有成就了。只有电视上天天出镜的新闻主播在全国人民面前混个脸熟,才被公认为是“名记者”,这样的新闻环境本来就不正常,不说也罢。
而对数以万计没有机会在电视上“露脸”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就努力使自己在有限的范围内“赫赫有名”吧。那么就要问了,一个记者,凭什么才能让自己“赫赫有名”?
今年,4名新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来我们这里实践锻炼一年。抵达的第二天,我就给他们开座谈会,我讲的中心意思就是:一个新闻人,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新闻之路。
走什么样的新闻之路,抑或选择什么样的报道题材、从业方式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将决定一个记者一生的成就。
有的记者非常敬业,也非常勤奋,三天两头都有稿件面世,报纸上也没少出现他的名字。但是,并没有因为他采写的稿件多,他的影响力或者说他的“名气”随着就大。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新闻只会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不会去关心这篇新闻是谁写的了。除非这篇新闻他觉得跟自己不无关系,或者说他认为的确是篇佳作,才会在浏览之余顺便瞅一眼作者是谁。
因此记者要想“赫赫有名”,没有别的途径,只能用自己的稿件说话。稿件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一个记者的影响力。这听起来像“废话”,但实际上,有很多的记者并不明白怎样让自己的写作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如果不觉得我不自量力、好为人师的话,我说说自己的几点小体会:
第一,一定不要放下舆论监督的武器。这是一个记者手中所能拥有的最有力的武器。7年前我刚刚调到云南不久,逮到一个机会,做了一篇揭露某县为推广烤烟“样板田”而强行拔掉农民麦子、与群众发生激烈冲突的长篇报道,稿件产生的“冲击波”始料未及,据说当地共有十余名干部因此受到处分。这篇精心写作的舆论监督稿件被认为是我在云南的一个“精彩亮相”。很多人向我的同事打听:“你们新来的这个记者什么来头呀?”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但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记者并不缺乏舆论监督的热情,甚至发展到“热衷”甚至“狂热”的地步,但往往又“打”不到点子上,无论什么鸡毛蒜皮,见到就胡乱捅一气,却又不痛不痒。这并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社会美誉度。人们只会认为这个记者不知轻重,是个不懂事的“小记者”。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记者,凭什么“赫赫有名”?(2)
如果一面写批评报道,一面又想着借批评别人捞点“好处”,那你的名声基本也就彻底毁了。很多人标榜自己是“揭黑记者”,标榜自己是“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记者,最终沦为被人所不齿,大抵都是因为不善掂量,捅得不是地方,值得捅的在捅,根本不值得捅的也在捅。
舆论监督一定得少而精,抓大放小,精心选择监督题材和曝光的时机、频度。“见好就收,伺机出击,时不时来它一下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做新闻的智慧。
第二,一定要舍得花比批评报道多出几倍的气力作精正面报道。记者越来越有看不起正面报道的倾向,似乎揭露社会阴暗面才是记者的天职。其实不然,正面报道的精品往往为你赢得“满堂彩”。新中国新闻界的一座丰碑——穆青凭的是写了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英雄而“赫赫有名”,直到今天仍令后学者高山仰止。
甚至,以我的孤陋寡闻,似乎还未听说有哪位仅凭“揭黑”就能够真正成为新闻界“大腕”的。
我在西藏时,先是参与了孔繁森的报道,后又主要执笔推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的报道。这些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的正面典型报道,使得我当时在西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调来云南工作之后,我仍然坚持有意识地每年至少发掘和推出一个能够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正面典型:2004年,我写了“交通局长的楷模——赵家富”;2005年,我写了“时代先锋”——缉毒警察吴光林;2006年,我写了“苦难中飞出的阳光鸟”——14岁少年杨英咏;今年,我刚刚完成了缉毒英雄罗金勇和他的真情妻子罗映珍的报道。尤其可以自豪的是,这些人物都是由我首先发掘出来,率先报道,之后引得全国各主要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除了写人物,每年我都还要尽力发掘一些典型经验报道,如丽江文化体制改革启示录,写了一组五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要大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用。文山州教育体制改革,经我们报道之后成为云南全省学习的榜样;云南省计生新政的系列报道,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文件形式转发全省县以上计生系统,这使我走到哪里,只要碰上计生系统的同志,多数都会被谬赞上几句;今年报道的德宏州“网上信访”经验在全国被广泛推广,这又使得我在德宏声名远播……
虽然说记者应该不图名不图利,但不能不图报道的影响力。以我的经验,绝不是只有批评报道才有影响力,正面报道精品的影响力也能产生“轰动效应”。
而且,既报忧又报喜,有忧报忧,有喜报喜,是一个记者尊重职业精神、坚守客观公正原则的体现。一个地方出了丑闻,“一丑遮百好”,也不是媒体应有的态度。
媒体和记者常被人讽为“吹鼓手”,每个记者无论喜欢不喜欢作正面报道,日常工作也都免不了“以正面报道为主”。要说的是,应景式、应付式的正面报道即使做得再多,也不会给你增添多少“美名”。读者对“吹鼓式”的正面报道实在厌烦,因此,正面报道必须更用心去做,在采写每一篇正面报道的时候都得想:正面的东西要产生反响,比批评报道要难得多了,所以要花比作批评报道多上好几倍的精力才行。
第三,多作关注民生的报道会为你赢得广泛尊重。关注民生,是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一个记者如果能对民生问题保持持续的关注,人民群众也就会对他给予特别的关注。
这些年来,我把贫困农民、边疆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等困难群体始终装在心里,每年都要精心策划一批民生报道。2004年,我深入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很多地方都是山高路远,不少地方从来就没有记者造访过。我们这一组报道首次集中、系统地把这些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传达给外界。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并直接推动了国家“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程”的出台。2005年,我和几位同事三访苦聪山寨,报道苦聪人所面临的困苦,促成国家有关部门在苦聪山区实施了彻底改变苦聪人命运的扶贫攻坚,苦聪人民自撰春联,把我们称为“苦聪人的恩人”。苦聪群众还自发上山采了几桶野蜂蜜,千里迢迢从大山深处运到昆明,送到我们手中。我至今仍珍藏着这一桶没有经过任何加工,还掺杂着蜂窝、枯枝、败叶的蜂蜜,没有舍得吃。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这应该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爱戴,比获得新闻评奖还要让我满心欢喜!


记者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今天开始,我做值班总编,一个月。
虽然是星期天,记者们的发稿热情仍然未减,一个上午就处理了10多条稿件。为大家的敬业精神感动。
印象深刻的是记者李倩发来的一篇稿件。今天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李倩主动抓来了一条鲜活的消息:《香港学子云南快乐实习》。
香港大学生到内地实习,而且是到云南的媒体来实习,本身就很有新闻性;放在香港回归十周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从香港学子首赴云南实习这个小切口来反映滇港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就更有新闻价值了。新闻抓得准不多说了,特别值得称道的还是这篇消息的写作。
如果按照我们早已熟悉和习惯的传统的消息写作模式来写,我想导语有可能会写成这样:“为了加强滇港两地的交流合作,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近日组织了27名学生赴云南实习。”
接下来,也许会写滇港两地经过磋商,决定从今年起接受香港学生来云南实习,这批香港学生被安排在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春城晚报》等媒体实习采访。最后,顶多再引用一两个实习学生的话来表明这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香港学生对内地的了解,很受香港学生的欢迎。如此这般,一篇典型的、严谨的新闻消息也就写成了。
但是李倩没有这样写。她没有干巴巴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五个W齐全就万事大吉,而是给读者讲了几个小故事:在导语部分,她首先讲了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学生陈诗慧每天早晨挤公共汽车到《春城晚报》社去实习的故事,然后讲陈诗慧采写了一篇叫做《历史的今天》的稿件,写的就是关于香港回归、滇港合作的内容,紧接着又讲了前些天陈诗慧去采访“爱心送考”时发生的小故事、这批学生的领队吴伟强如何照顾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小故事、其他学生如何喜欢吃云南过桥米线和喜爱昆明漂亮又便宜的鲜花的小故事。通过这样一个个小故事、小细节,把“香港学生赴云南实习”这件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给人“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人的天性是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刻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因此,记者要学会讲故事,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既然是讲故事,就要有人物、有情节、有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但记者写新闻、特别是消息往往不是感性地讲故事,而是习惯于理性、平直、呆板的表述方式。
其实每个记者都有讲故事的天赋。记得上周末的晚上,单位全体同志到建水古城去玩,夜里住在朱家花园的老宅子里,偌大的宅院里只有我们这些人,阴森恐怖得吓人。睡不着,大家就突发奇想,都穿上房间里备着的古装,扮出恐怖片里常见的僵尸模样,满院子乱窜着去吓别人。玩到深夜两三点钟还不尽兴,又约了###个人,找到一间无人居住的空房子,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互相都看不见对方。大家就在屋中间席地而坐,轮流讲鬼故事。那些故事个个讲得绘声绘色,令人毛骨悚然。讲到恐怖处,屋子里会突然发出一些人的尖叫声,把人吓得魂飞魄散。
我想,这就是讲故事的感染力吧。我们每个季度都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形式都搞过了,为此我还提出下个季度的活动就搞一次故事大赛。每个记者其实都是很会讲故事的,只是在写新闻的时候就忘记了给读者去讲故事。
记者采写通讯、特写这一类的新闻作品,还会讲出一些故事来;而写消息的时候却时常忘记也需要讲上一两个小故事,以增强消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昨天写的采编日记《反应报道何时才不“泛泛而谈”》,今天看到一篇跟帖说:“能有这样的记者,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意外。因为在我的记忆中,记者只能写‘八股文’。口号式的导语,说教式的叙述,让人望而生厌。楼主能有这样的思维和想法,相当不错。”
我想,有些新闻消息的写作之所以“让人望而生厌”,很重要的原因是记者不善于在新闻中多讲些故事吧。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经验报道要跳出“公文化”窠臼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记者浦超传给我他执笔写的《曾经暴发蓝藻的洱海是如何变清的》。
通读了3遍,找不出文章有什么可以改动的地方。这是浦超的优点:文字干净利落,行文严谨,甚至很少能挑得出错别字。我又把稿子呈给总编辑李承祖,承祖也没有多少改动,只提了一个修改意见:把最后一段中大理州代州长何金平表态性质的几句话换成更有实质内容的话,并移到第二个小标题中去。我照此修改了一下,然后签发了这篇稿件。
似乎无可挑剔,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签发之后把稿件调出来再通读一遍,渐渐找到了些感觉。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文章无懈可击的另一面,可能就是无法传递给读者阅读的激情和快感。也就是说,在追求严谨的同时,往往会损伤到文章的生动性。
于是找了浦超过来,跟他谈我对这篇稿件的感觉。“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觉得原本可以写得更好。”我说。
文章是传统的三段式,三个小标题。第一个小标题写的是洱海曾经两度暴发蓝藻,有一点现场采访的内容,村民回忆当年湖泊被污染的情景。第二个小标题写洱海治理的六大措施,第三个小标题写洱海变清的五点启示,都一二三四地进行了罗列。
“读起来有没有‘公文化’的味道?更像是洱海治理的经验介绍材料,新闻的味道弱了一些。”我请浦超自己体会一下。
经验报道难写,干新闻这一行的都有同感。记者都憷写经验类的报道,就因为稍不留神,便很容易流于公文化,让读者觉得记者在帮采访单位写一个工作总结。
“如果我执笔写这篇稿件,可能会这样来写。”我跟浦超探讨,“我可能不会面面俱到地去介绍洱海治理的六大举措五点启示。其实这些措施其他湖泊的治理中也都在用,只是抓的力度不如洱海。面面俱到地写,反而让人觉得洱海治理也没什么新意,本来有的一些新意也被淹没了。”
浦超好奇地问:“那你会如何来写呢?”
“我会尽量用新闻语言,而避免用公文语言。”我回答。
什么是新闻语言,什么又是公文语言?小伙子对此似乎仍然困惑。
我给他举例:“洱海周边建成了环湖截污工程”,这就是公文语言;而我会写如何到地底下去看这个截污工程,看到掩盖在城市地下的截污管道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会写环保局局长介绍截污工程是怎样在困难情况下下决心说干就干搞起来的,这就是新闻语言。
我再举一个例子:稿件中写到为了抓好入湖河道的日常维护,环保部门专门从沿河村民中聘请了350多名河道协管员,这也是公文语言;而我可能会写我们采访到的一个河道协管员,写他每天要做的工作,写他如何劝阻和监督村民群众往河里排污,写他对管好入湖河道的感想和认识,而这些才是新闻语言。
要是我来写这样一篇介绍洱海治理经验的报道,我告诉浦超我的想法:我想没有必要去写环保部门介绍给我们的“提高认识”“理顺体制”等六大治理举措。如果六条都写,受篇幅的限制,每条措施都只能一两百字概述一下主要内容,这样对每条措施的介绍就只能是枯燥乏味的公文语言了。而我会提炼出洱海治理中创造出的几个最新鲜、别的地方没有做过或者做不到位的好办法,如“行政区划为洱海治理而调整”、“环湖截污管道可地下跑车”、“洱海边上连垂钓的身影都没有了”、“350名协管员管住入湖河道”、“沿湖农村也有了垃圾清运车”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办法远比“领导重视”“理顺体制”等公文语言更有新闻价值,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会把提炼出的这几条新办法每个做成一个小标题,用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例子来写。五点启示也可以全部不要,而把这些意思放到每个新办法之中,通过沿湖群众的感受来表达。群众的朴实语言要胜过记者自己去总结归纳出的几条干巴巴的“经验”和“启示”。
“如果采用这种创新的办法来写洱海治理的经验,应该可以跳出经验报道‘公文化’的窠臼了。”我说。
改进和创新正面报道是整个新闻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经验类报道更难突破。
“伍总,我就按照你讲的思路再写一篇,争取有所突破!”浦超的劲头上来了。


把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告诉读者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记者李倩来说,《新华每日电讯》编辑曹波又打电话催我们写一篇采写罗金勇、罗映珍夫妇感人事迹背后的故事。
《电讯》开设了“新闻背后”的栏目。以前,记者觉得采写经过之类的东西不是新闻,只有写业务文章的时候才会想到去写这些,认为只有圈内人才会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感兴趣。
其实不然,把采写新闻背后的故事告诉读者,有助于读者增进对新闻本身真实性的认识。尤其是典型人物的报道,读者往往心存疑虑:是不是真的就像你们写的那样好呀,怕是你们记者笔下生花吧。
这时候,你把采访的前前后后,把你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感受和认识都原原本本和盘托给读者,既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也解开他心中的疙瘩。
所以,新闻背后记者的活动和经历,也是新闻。这样的新闻能拉近读者与记者、读者与新闻人物之间的距离。
2004年,我写交通局长的楷模赵家富,除采写主打通讯《有这样一位交通局长》之外,还专门写了篇《对一位英模人物的“污点”调查》,讲的就是我们作为记者对赵家富事迹调查核实的过程。新华社破天荒地作为通稿播发,结果引起的社会反响甚至超过了主打通讯,还被认为是典型人物报道的重大创新。
新闻背后的新闻,某些时候新闻价值甚至大过新闻本身。
“那写些什么呢?比如,我们是从公安厅的一台晚会上知道这件事的,罗映珍一开始很不配合我们采访,还指责我们是不是想通过写她来出名,这些事能写吗?”李倩小心翼翼地问我。
我笑了:“为什么不能写呢,就是要把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那些细节告诉读者。要写读者想知道而又无从知晓的东西,如,这个人物是怎样发现的?是记者自己采访到的还是有关部门策划的?罗映珍的日记真的是她自己写的还是记者代笔的?记者写的时候有没有做什么‘小动作’等等。把读者的这些疑问原原本本、老老实实作个交代,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从“工作视角”向“百姓视角”转变才能使报道“三贴近”
2005年5月15日 星期日
打开电脑,看到陈鹏发来一篇稿件:《云南“无障碍旅游”时间表遭到质疑》。
这是陈鹏在西双版纳、大理、丽江进行旅游业专题调研的成果。小伙子这回没少花力气,调研非常深入,问题抓得准,稿件也有相当的思想高度。看得出来,小伙子努力想把稿件写得生动一些,遣词造句都很讲究,还引用了大量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然而,通篇读下来,仍然略感枯燥。
为什么呢?大概还是因为工作性、专业性太强的缘故吧。旅游业界的专业人士也许尚有兴趣读完这篇稿件,但要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读,就要耐着点性子了。
将近3000字的稿件,只听见云南省旅游局说:要抓紧推行“无障碍旅游”。然后又听见旅行社和各州、市旅游局说:“无障碍旅游”行不通。推行者、反对者都各有一番道理,讲道理时还都是一套一套的旅游专业术语,能不枯燥?
这实际上是一个报道视角的问题。所谓报道视角,就是我们站在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及我们采写的新闻是从谁的角度来反映问题。记者采访新闻,往往习惯于“采访对象视角”,把我们的报道视角等同于采访对象的视角。我们采访谁,就自觉不自觉地从谁的视角出发来写新闻。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性、专业性太强的新闻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而受欢迎的新闻,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新闻。工作新闻是记者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采写的,是不是工作新闻就一定是工作性强、不受读者欢迎的呢?工作新闻能不能也尽量做到“三贴近”?
答案是:工作新闻也是可以做到“三贴近”、可以受到读者欢迎的,关键是要转变报道的视角——从工作视角向百姓视角来转变。
比如说,新闻讲政府近期开展了某项工作、出台了某项政策,这就是“工作视角”。但我们如果不直接讲政府的工作,而是讲某一个群体的老百姓最近生活状况有了些什么新的变化、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不停留于转述政府出台的某项政策,而是深入挖掘这项政策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改变,这就成了“百姓视角”了。
《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在一次新闻学术研讨会上给我们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我国手机用户突破3000万。就这么一个新闻事件,绝大多数记者写了我国通信事业如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从无到有,现在突破3000万了。而有一位记者则别出心裁,写了一个特殊的手机用户——“我买到了第3000万部手机!”前者是工作视角,而后者则是百姓视角,孰优孰劣,不辩自明。
报道视角,是个习惯问题,是个意识问题。你在报道中有没有换个视角看问题的意识,而不拘泥于仅仅从采访对象的视角看问题?我们是不是跟着采访对象的视角跑了呢?我们的报道视角是不是被采访对象的视角所局限了呢?
回过头来再看陈鹏的这篇稿子,调研“无障碍旅游”,除了旅游局和旅行社的工作视角,有没有百姓视角呢?当然有,那就是广大的旅游者。从旅游者的视角来看,在推行“无障碍旅游”之前,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旅游的,有些什么苦水要倒?在他们看来,“无障碍旅游”将怎样改变他们的旅游生活?“无障碍旅游”在云南一些州、市推不开,最近有没有旅游者因为这些州市的“抵制”而遭遇“障碍”?这样的事例多不多?旅游者对此有些什么议论和看法?
如果从百姓视角来报道“无障碍旅游”,陈鹏不妨再多采访一些旅游团队、旅游者,换个角度,重新采写一篇《云南:“无障碍旅游”遭遇重重“障碍”》,相信会产生“轰动效应”。因为从百姓视角来采写的报道摒弃了工作性,实现了“三贴近”,自然也就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EXC])
书包网 www.61k.com


伍皓说新闻全文阅读 作者:伍皓 《伍皓说新闻》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伍皓说新闻全文阅读页面。

三 : 郑响波文集全文阅读 作者:郑响波

本文标题:媚者无疆全文阅读-商业版“无间道”:进退诀全文阅读 作者:程小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45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