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39本我_自我_超我中挣扎的女人_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弗朗西斯卡
(河北师范大学
I106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050016)
1672-789422-052-02文章编号:(2010)
“力比多”。称之为
弗朗西斯卡在与罗伯特·金凯相遇后情欲和责任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自我”与“本我”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浑浑噩噩……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们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本我”最终战胜了“超我”中所强调的社会道德标准,二人落入爱河。在这短暂的四天中,他们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弗朗西斯卡的心里有着对爱和对性的美好梦想,她向往着浪漫美好的生活方式。她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希望得到丈夫的关注。可是这些随着婚姻生活的打磨和时间的流逝都变为平淡。在偶然的一个心灵假
“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裤袋里浏览商店期中,她被那个自称
的橱窗一样的最后一个牛仔”的潇洒落拓不羁所深深吸引,两个人让情爱之火熊熊燃烧了四天,并用这四天的温暖来慰藉余生的清冷孤寂。小说的这一部分把女主人翁的本能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弗朗西斯卡内心深处寻求愉悦及浪漫生活的本能冲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段站在道德的之外的爱情也给读者以很大感触,有人甚至为这段道德之外的爱情流下感动的眼泪。但在读者心中更多的感觉应该
矛盾,因为在他们的美好爱情的标签下还有一个很是遗憾、
现实的问题让读者不禁替他们思考———当爱情与伦理道德相抵触时,应该怎样选择?所谓的伦理道德是什么呢?这就
“超我”(superego)。是本文第二部分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河北·石家庄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
格三重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廊桥遗梦》的女主人翁弗朗西斯卡的婚外情行为做出了细致的心理分析。而女主人翁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以及表现出的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们认识到人在诱惑前的欲望以及在道德前的良知,二者互为矛盾,但又存在于人性之中,而如何做出应该的行为则成了大众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心理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伯特·詹姆斯·沃勒著作。这部书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发行量极为可观。故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已婚但孤独的女人弗朗西斯卡与一个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从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是关于一段婚外情的讲述,而这个一向被传统观念和世俗意识所抨击的话题却在这个小说中用感性的方式感动了读者,而女主人翁最后选择留在丈夫和孩子身边的决定更是深深打动了读者
·金凯之间那短暂而的心。我们不光为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
永恒的爱感伤,更为她为了家庭的责任而放弃自由爱的选择而感动。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为基础,对弗朗西斯卡放弃激情选择家庭的这一行为做出深刻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人格三重结构说”中提出了人具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种心理过程。本我(id)是“一团混沌,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享乐原则”,尽最大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与“本我”相比“自我”(ego)则代表了理性和审慎,“自我既能接受本能的冲动,但又要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即在个体欲望和现实之间起调和作用的应该行为,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则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是追求完美的“道德原则”。
2“超我”原则
“超我”原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产物,表现
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样一个意识。“超我是本我的压制者,依靠的是‘求善原则’”。小说中,当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讨论他们的未来时,当她面临是选择自由的爱情还是选择家庭的责任时,她做出了留在丈夫和孩子身边的决定,并给罗伯特·金凯说了以下的话:
我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是的,这里的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有浪漫情调,没有性爱,没有在厨房里烛光中的翩翩起舞,也没有对一个懂得情爱的男人的奇妙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没有你,但是我有那该死的责任感,对理查德,对孩子们。单单是我的出走,我的身体离开了这里就会使理查德受不了,单是这一件事就会毁了他。
除此之外,更坏的是他得从当地人的闲言碎语中度过余生:那人就是理查德·约翰逊,他那意大利小媳妇几年前跟一个长头发的照相的跑了,理查德必须忍受这种痛苦,而孩子们就要听整个温特塞特在背后叽叽喳喳,他们在这里住多久
1“本我”意识
影片中因丈夫和孩子外出而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遇
到了前来问路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从他身上,弗朗西斯
·金凯卡感受到了从未在自己丈夫身上有过的激情。罗伯特
对她说过: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弗朗西斯卡的本能意识在与罗伯特·金凯一起度过的那四天美好时光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id)是一种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也是人类的一个生理特点。“本我”的目的就是在原始冲动的驱使下追求一切欲望的满足,而性欲则是本我欲望中体现最为明显的一个。弗洛伊德把无数个本能中强调了最基本的两个:死亡和爱。而在所有爱的形式中两性间的爱又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强烈的。弗洛伊德52
这是弗朗西斯卡的“超我”抑制阶段,读者看到一个受到家庭责任以及社会道德所限制的女人内心的矛盾与自责,她内心产生对家庭对孩子的强烈的内疚与忏悔。在这个阶段她痛苦,她悔恨,别无其他,表现出来的是鲜明的“道德
。在这里道德和良心已经占据了弗朗西斯卡的全部灵原则”魂,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美好愿望。在这里女主人翁的“本
受到了最大的压制,她那一度在本能冲动下失去的理智我”
与责任感又重新找了回来。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的生命力远远没有“自我”和“本我”强大,人类来看,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则是以“本我”和“自我”的形式存在
纠结的。的,所以女主人翁的内心又是矛盾的、
带来社会的舆论压力;她怕随着自己的离开,属于她和罗伯特·金凯那份美好的爱情也会随着道德责任的指责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最终,弗朗西斯卡的“超我”战胜了她的“本
,使“自我”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下得以体现。在这个阶段我”
她是矛盾的、痛苦的,但又是现实的,奉行的是“现实原则”。对于身处平淡婚姻中的弗朗西斯卡来说,富有激情浪漫神秘感的罗伯特·金凯是那样的令她着迷,像醇酒般香烈的婚外情使她沉醉;而对她的丈夫,她又想不出任何背叛的理由,因为循规蹈矩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们给了她和睦的家庭。这一次次的斗争之后,弗朗西斯卡最终决定放弃那段激情,甘于回到平淡的生活,用回忆来祭奠这段短暂而难以磨灭的爱情。
总之,在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理论剖析下的弗朗西斯卡给读者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在自我、本我、超我三种人生层次中不断挣扎的平淡婚姻中的女人的形象,并且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本能意识的作用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对美好生活和愉悦感的追求也是无尽的,婚姻也是如此。一切婚姻在岁月的打磨下都会变为生活琐碎和平淡,而当美丽的诱惑和富有激情的新鲜感出现时,人还要以道德的标尺衡量一下行为,做出应该的选择。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爱是富有责任的。
编辑孙静
3“自我”控制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里,自我的处境最为艰难:它既要承受本我的欲望冲击,满足本我的欲望冲动,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自我”既缺乏“本我”的活力又没有“超我”的严格。它调解本能意识驱使下的“自我”以使其符合社会准则的要求,使之行为得体。因此,“自我”则是在个体欲望和现实之间起调和作用的应该行为。
再拿以上的对话中对女主人翁矛盾抉择时的心理描写为例,说明弗朗西斯卡在做出选择家庭留下来的时候的内心纠结。这个女人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对性对爱的发自内心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发自她的本
(上接第48页)队展开讨论,之后随机选一团队为代表同大家分享,最后,教师点评。准备案例时尽量选择我们国内的本土案例,学生比
!!!!!!!!!!!!!!!!!!!!!!!!!!!!!!!!!!!!!!!!!!!!!
2.4校内校外的实践项目建设
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模拟实训是不够的,学生的亲身经历也不够深刻,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校内校外的实践项目建设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从亲身体验参与中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学习。校内实践项目建设比如说模商会的筹办,该活动从其发起举办到实际团队的竞争,包含了诸多服务项目。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有个很好的锻炼。校外实践项目建设主要是通过主动联系相关服务企业,同其合作,尽量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服务企业的实习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陈一星.团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6(8):36~38.
[2]刘小明,周楚,黄丽娜.共同学习:促进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26~28.
[3]于宁.情景教学法在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纵横,2009(6):199~200.
[4]王卫红.营销策划教学创新技能与策略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
2010(1):81~84
[5]郭英红.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07(6):62~63.
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上较熟悉,分析起来更好理解接受。另外,寻找案例,因为现在通讯很方便,大多学生的手机都可以上也可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网。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2.3课堂模拟实训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情景,使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完成实践体验的环节来达到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的目的。服务行业本身是一掌握知识、
个人员参与性极强的行业,因此,服务营销的教学应适当结合情景模拟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施课堂模拟实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模拟实训项目的选择应明确,目的性强,可操作性强。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项目有比较宏观的把控,并要清楚地传达给学生。(2)模拟操作仍然以先前分好的团队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具体策划,包括项目分工、扮演角色分配、行动程序的组织、时间的安排等。教师仅是观察监督者。(3)教师应做有效的回顾与点评。通过对各团队表现的整体回顾,教师可以找出此情景模拟实训中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哪些环节行为应该更好地改进,哪些环节表现是值得表扬的,也可以同学生一起来分享模拟的感受,交流从中学到的知识,并且鼓励各团队间相互点评,相互沟通,共同提升。
编辑林雨
53
二 : 数据结构图之四(最短路径--弗洛伊德算法)
【1】为什么需要弗洛伊德算法?
带权图中单个源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www.61k.com]
那如果要求图中每一个顶点与其它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呢?类似可以想到的方法为:
每次以一个顶点为源点,重复执行地杰斯特拉算法算法n次。
这样,理论上我们便可以求得每一个顶点与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总的执行时间为O(n3)。
好吧!为了实现这个中需求,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求解算法:弗洛伊德算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弗洛伊德算法的精妙,我们先看简单的案例。
如下图是一个最简单的3个顶点连通网图:
【2】弗洛伊德算法
弗洛伊德算法是非常漂亮的算法,简洁直观大气上档次。
不过很可惜由于它的三重循环,因此也是O(n*n*n)的时间复杂度。
如果你面临需要求所有顶点至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它是很好的选择。算法代码如下图:
关于本算法再不做详细赘述。如若感兴趣,下面的代码案例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3】弗洛伊德算法实现
注意:本算法的实现案例与迪杰斯特拉算法相同都是在求同一个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不同的是这个算法可以求得所有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模拟实现代码如下:
1 #include <iostream> 2 #include "SeqList.h" 3 #include <iomanip> 4 using namespace std; 5 6 #define INFINITY 65535 7 8 typedef int* pInt; 9 typedef pInt* ppInt; 10 11 template<class NameType, class DistType> 12 class Graph 13 { 14 private: 15 SeqList<NameType> Vertices; 16 DistType **Edges; 17 int nVer, nEdges; 18 19 public: 20 Graph() 21 : Edges(NULL) 22 , nEdges(0) 23 , nVer(0) 24 {} 25 ~Graph() 26 {} 27 28 public: 29 int GetVer() const 30 { 31 return nVer; 32 } 33 34 istream & operator>>(istream &in) 35 { 36 int v, u, value; 37 int i, j; 38 NameType item; 39 cout << "请输入顶点的个数: " << endl; 40 in >> nVer; 41 cout << "请输入顶点的数据信息: " << endl; 42 for (i = 0; i < nVer; ++i) 43 { 44 in >> item; 45 Vertices.push_back(item); // 保存全部顶点 46 } 47 /////二维数组的创建并初始化 48 Edges = new DistType*[nVer]; // DistType *ar[10]; 49 for (i = 0; i < nVer; ++i) 50 { 51 Edges[i] = new DistType[nVer]; 52 for (j = 0; j < nVer; ++j) 53 { 54 Edges[i][j] = 0; 55 } 56 } 57 cout << "请输入边的个数: " << endl; 58 in >> nEdges; 59 cout << "请输入边的信息:" << endl; 60 for (i = 0; i < nEdges; ++i) 61 { 62 in >> v >> u >> value; 63 Edges[v][u] = value; 64 Edges[u][v] = value; 65 } 66 return in; 67 } 68 ostream & operator<<(ostream &out) const 69 { 70 int i, j; 71 out << "顶点信息 " << endl; 72 for (i = 1; i <= nVer; ++i) 73 { 74 out << Vertices[i] << setw(5); 75 } 76 out << endl; 77 out << "矩阵信息:" << endl; 78 out << setw(10); 79 for (i = 1; i <= nVer; ++i) 80 { 81 out << Vertices[i] << setw(5); 82 } 83 out << endl; 84 for (i = 0; i < nVer; ++i) 85 { 86 out << Vertices[i+1] << setw(5); 87 for (j = 0; j < nVer; ++j) 88 { 89 if (0 == Edges[i][j] && i != j) 90 Edges[i][j] = INFINITY; 91 cout << Edges[i][j] << setw(5); 92 } 93 out << endl; 94 } 95 out << endl; 96 97 return out; 98 } 99 // 弗洛伊德算法实现 100 void ShortestPath_Floyd(int** p, int** D) 101 { 102 int v = 0, w = 0, k = 0; 103 // 初始化数据 104 for (v = 0; v < nVer; ++v) 105 { 106 for (w = 0; w < nVer; ++w) 107 { 108 D[v][w] = Edges[v][w]; 109 p[v][w] = w; 110 } 111 } 112 for (k = 0; k < nVer; ++k) 113 { 114 for (v = 0; v < nVer; ++v) 115 { 116 for(w = 0; w < nVer; ++w) 117 { 118 if (D[v][w] > D[v][k] + D[k][w]) 119 { 120 D[v][w] = D[v][k] + D[k][w]; 121 p[v][w] = p[v][k];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打印矩阵信息 128 void PrintArray(ppInt pp) 129 { 130 cout << setw(10); 131 for (int i = 1; i <= nVer; ++i) 132 { 133 cout << Vertices[i] << setw(5); 134 } 135 cout << endl; 136 for (int i = 0; i < nVer; ++i) 137 { 138 cout << Vertices[i+1] << setw(5); 139 for (int j = 0; j < nVer; ++j) 140 { 141 cout << pp[i][j] << setw(5); 142 } 143 cout << endl; 144 } 145 cout << endl; 146 } 147 // 求解完成后打印所以路径信息 148 void PrintPath(ppInt pp, ppInt DD) 149 { 150 int v, k, w; 151 for (v = 0; v < nVer; ++v) 152 { 153 for (w = v+1; w < nVer; ++w) 154 { 155 cout << "V" << v << "-->" << "V" << w << " weight:" << DD[v][w] << endl; 156 k = pp[v][w]; 157 cout << "Path:V" << v; 158 while (k != w) 159 { 160 cout << "-->V" << k; 161 k = pp[k][w]; 162 } 163 cout << "-->V" << w << endl; 164 } 165 } 166 cout << endl; 167 } 168 }; 169 170 template<class NameType, class DistType> 171 istream & operator>>(istream &in, Graph<NameType,DistType> &g) 172 { 173 g >> in; 174 return in; 175 } 176 177 template<class NameType, class DistType> 178 ostream & operator<<(ostream &out, const Graph<NameType,DistType> &g) 179 { 180 g << out; 181 return out; 182 } 183 184 185 void main() 186 { 187 Graph<char, int> myg; 188 cin >> myg; 189 cout << "打印所有输入信息:" << endl; 190 cout << myg << endl; 191 cout << "求最短路径....." << endl; 192 int numVer = myg.GetVer(); 193 ppInt pPathmatirx = new pInt[numVer]; 194 for (int i = 0; i < numVer; ++i) 195 { 196 pPathmatirx[i] = new int[numVer]; 197 for (int j = 0; j < numVer; ++j) 198 { 199 pPathmatirx[i][j] = 0; 200 } 201 } 202 ppInt pShortPath = new pInt[numVer]; 203 for (int i = 0; i < numVer; ++i) 204 { 205 pShortPath[i] = new int[numVer]; 206 for (int j = 0; j < numVer; ++j) 207 { 208 pShortPath[i][j] = 0; 209 } 210 } 211 myg.ShortestPath_Floyd(pPathmatirx, pShortPath); 212 cout << "分别打印矩阵结果:" << endl; 213 cout << "各顶点最短路径:" << endl; 214 myg.PrintArray(pShortPath); 215 cout << "各最短路径前驱顶点下标值:" << endl; 216 myg.PrintArray(pPathmatirx); 217 cout << "打印全部最短路径:"<< endl; 218 myg.PrintPath(pPathmatirx, pShortPath); 219 // 释放二维数组 220 for (int i = 0; i < numVer; ++i) 221 delete []pPathmatirx[i]; 222 delete []pPathmatirx; 223 for (int i = 0; i < numVer; ++i) 224 delete []pShortPath[i]; 225 delete []pShortPath; 226 pPathmatirx = NULL; 227 pShortPath = NULL; 228 } 229 // 备注: 230 // 最短路径弗洛伊德算法实现 231 // 整理于2013-12-05 232 // 测试输入程序为: 233 /* 234 请输入顶点的个数: 235 9 236 请输入顶点的数据信息: 237 A B C D E F G H I 238 请输入边的个数: 239 16 240 请输入边的信息: 241 0 1 1 242 0 2 5 243 1 2 3 244 1 3 7 245 1 4 5 246 2 4 1 247 2 5 7 248 3 4 2 249 3 6 3 250 4 5 3 251 4 6 6 252 4 7 9 253 5 7 5 254 6 7 2 255 6 8 7 256 7 8 4 257 打印所有输入信息: 258 顶点信息 259 A B C D E F G H I 260 矩阵信息: 261 A B C D E F G H I 262 A 0 1 5655356553565535655356553565535 263 B 1 0 3 7 565535655356553565535 264 C 5 3 065535 1 7655356553565535 265 D65535 765535 0 265535 36553565535 266 E65535 5 1 2 0 3 6 965535 267 F6553565535 765535 3 065535 565535 268 G655356553565535 3 665535 0 2 7 269 H65535655356553565535 9 5 2 0 4 270 I655356553565535655356553565535 7 4 0 271 272 273 求最短路径..... 274 分别打印矩阵结果: 275 各顶点最短路径: 276 A B C D E F G H I 277 A 0 1 4 7 5 8 10 12 16 278 B 1 0 3 6 4 7 9 11 15 279 C 4 3 0 3 1 4 6 8 12 280 D 7 6 3 0 2 5 3 5 9 281 E 5 4 1 2 0 3 5 7 11 282 F 8 7 4 5 3 0 7 5 9 283 G 10 9 6 3 5 7 0 2 6 284 H 12 11 8 5 7 5 2 0 4 285 I 16 15 12 9 11 9 6 4 0 286 287 各最短路径前驱顶点下标值: 288 A B C D E F G H I 289 A 0 1 1 1 1 1 1 1 1 290 B 0 1 2 2 2 2 2 2 2 291 C 1 1 2 4 4 4 4 4 4 292 D 4 4 4 3 4 4 6 6 6 293 E 2 2 2 3 4 5 3 3 3 294 F 4 4 4 4 4 5 7 7 7 295 G 3 3 3 3 3 7 6 7 7 296 H 6 6 6 6 6 5 6 7 8 297 I 7 7 7 7 7 7 7 7 8 298 299 打印全部最短路径: 300 V0-->V1 weight:1 301 Path:V0-->V1 302 V0-->V2 weight:4 303 Path:V0-->V1-->V2 304 V0-->V3 weight:7 305 Path:V0-->V1-->V2-->V4-->V3 306 V0-->V4 weight:5 307 Path:V0-->V1-->V2-->V4 308 V0-->V5 weight:8 309 Path:V0-->V1-->V2-->V4-->V5 310 V0-->V6 weight:10 311 Path:V0-->V1-->V2-->V4-->V3-->V6 312 V0-->V7 weight:12 313 Path:V0-->V1-->V2-->V4-->V3-->V6-->V7 314 V0-->V8 weight:16 315 Path:V0-->V1-->V2-->V4-->V3-->V6-->V7-->V8 316 V1-->V2 weight:3 317 Path:V1-->V2 318 V1-->V3 weight:6 319 Path:V1-->V2-->V4-->V3 320 V1-->V4 weight:4 321 Path:V1-->V2-->V4 322 V1-->V5 weight:7 323 Path:V1-->V2-->V4-->V5 324 V1-->V6 weight:9 325 Path:V1-->V2-->V4-->V3-->V6 326 V1-->V7 weight:11 327 Path:V1-->V2-->V4-->V3-->V6-->V7 328 V1-->V8 weight:15 329 Path:V1-->V2-->V4-->V3-->V6-->V7-->V8 330 V2-->V3 weight:3 331 Path:V2-->V4-->V3 332 V2-->V4 weight:1 333 Path:V2-->V4 334 V2-->V5 weight:4 335 Path:V2-->V4-->V5 336 V2-->V6 weight:6 337 Path:V2-->V4-->V3-->V6 338 V2-->V7 weight:8 339 Path:V2-->V4-->V3-->V6-->V7 340 V2-->V8 weight:12 341 Path:V2-->V4-->V3-->V6-->V7-->V8 342 V3-->V4 weight:2 343 Path:V3-->V4 344 V3-->V5 weight:5 345 Path:V3-->V4-->V5 346 V3-->V6 weight:3 347 Path:V3-->V6 348 V3-->V7 weight:5 349 Path:V3-->V6-->V7 350 V3-->V8 weight:9 351 Path:V3-->V6-->V7-->V8 352 V4-->V5 weight:3 353 Path:V4-->V5 354 V4-->V6 weight:5 355 Path:V4-->V3-->V6 356 V4-->V7 weight:7 357 Path:V4-->V3-->V6-->V7 358 V4-->V8 weight:11 359 Path:V4-->V3-->V6-->V7-->V8 360 V5-->V6 weight:7 361 Path:V5-->V7-->V6 362 V5-->V7 weight:5 363 Path:V5-->V7 364 V5-->V8 weight:9 365 Path:V5-->V7-->V8 366 V6-->V7 weight:2 367 Path:V6-->V7 368 V6-->V8 weight:6 369 Path:V6-->V7-->V8 370 V7-->V8 weight:4 371 Path:V7-->V8 372 */View Code
关于本代码中的SeqList.h文件,可以从随笔《顺序表》拷贝一份即可。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顺序 选择 循环 总结
三 : 伯恩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PAC人格结构理论/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PAC)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世纪50年代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www.61k.com。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目前PAC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咨询,企业管理等方面。
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补式的。如果用图表示发出者-接受者的心态交互作用的交互模式,线是平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不幸的是,传统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在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回答。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跟其后。
一般来说,工作中最有效的交互作用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人们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但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也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主管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想要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法成长、成熟,不知如何贡献自己的想法。因此,虽然互补式的交互作用确实能发挥作用,但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并且最不可能带来问题的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肯定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寻找肯定。肯定(Stroking)的定义为对另一个人表示认可的任何行为。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认可,例如人们之间身体上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接触。多数工作中,表示肯定的主要方法是语言的,如“Pedro,上个月你有极佳的销售记录。”行动上肯定的例子如在背部轻拍一下和有力的握手。
肯定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正负面混合的。当正面的肯定(Positive strokes)被接受时,感觉很不错,有助于接受者产生良好的感觉。负面的肯定(Negative strokes)将产生身体上或感情上的伤害,使接受者降低对她或他自己的良好感觉。正负面混合(mixed strokes)的例子是下面这个主管的评论:“Oscar,考虑到你在这个领域经验不多,那可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设计。”在这个例子中,主管以家长对孩童的评判方式进行沟通,所包含的关于缺乏经验的负面的肯定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感或是对员工以前曾给予自己的负面肯定进行报复。
通过避免使用惩罚性的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提倡成人之间的沟通,主管通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用这种方法对待迟到的员工时,主管可能会说:“早晨好, Maria。你今早遇到什么麻烦了,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这样对话则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成人的问题解决型谈话(“我好——你好”),这将降低今后迟到的可能性。 有条件的肯定和无条件的肯定也是有区别的。当员工操作正确或者避免了问题的发生时,他们表示的就是有条件的肯定(Conditional strokes)。销售经理可以向员工保证道:“如果你多卖出3份保险契约,我就给你加薪。”无条件的肯定(Unconditional strokes)的提出与任何行为都无联系。虽然,无条件的肯定可以使人感觉很舒服(例如,“你真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这些肯定可能使员工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它们没有指出如何得到更多的肯定。如果主管们在行为校正框架中,即奖酬由有效行为决定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肯定,他们将得到更好的结果。虽然员工渴望被肯定,但有时主管们却不愿利用这种方式。
PAC人格结构理论与冲突解决方法间有一些天然的联系。家长心态会导致强制策略的使用,而孩童心态可能会缓和冲突或努力避免冲突。因为运用成人心态和正视策略,持“我好——你好”的立场的人更可能找到双赢的结果。同样,许多行为观点与行动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曾运用过PAC人格结构理论的组织指出PAC人格结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PAC人格结构理论的培训能使员工进一步洞察自己的个性,也能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有时别人的反应与自己是一致的。一个主要的优点是改进了人际沟通。当交叉式的沟通发生时,员工能够感觉得到,并能采取措施将其恢复到非交叉式的沟通,特别是在成人之间的模式中。结果总体上改进了人际交互作用。PAC人格结构理论在依赖于顾客关系的销售和其它领域中特别有用。
培养自持的行为与PAC人格结构理论的结合能成为增强人际沟通效果的有力工具。它们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使员工对自己和他人感觉很“好”。同时也都保证了使用更多的基于成人心态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它们改进了沟通与人际合作。虽然它们可以被个体所实行,但当它们被广泛地用于整个组织并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时,这些工具将是最有效的。同时,对于小型群体和委员会中工作的人们所面临的更复杂的挑战,它们也建立了重要的解决基础。
根据PAC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存在着以下十种类型:
(一)PP对PP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
(二)AA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三)CC对CC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
(四)PC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如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
(五)CA对A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PA对A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作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七)PC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八)CP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讲理智,而乙方却易感情用事,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中。
(九)PC对P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这经常表现在上下级、家长和子女之间。
(十)CP对CP型
在这种交流型中,甲乙双方都把对方作为权威看待而表现出一种服从的意向,这在同事和朋友之间经常发生。
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剌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PAC人格结构理论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旅游者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旅游决策下发生的,从该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视旅游者为一个决策者。把旅游者视为决策者,有利于我们理解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当一个人决定外出旅游时,一定会做出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决定,例如,选择什么样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何种旅游方式,在何处就餐,在哪里住宿等。旅游者在做出上述决定时,一般会受到旅游者的三个自我的共同影响与作用,旅游者的任何决策都是他的三个自我协调后的结果。一般来说,瞬时决策多由“儿童自我”所产生,常规决策多由“成人自我”完成,而重大决策由“父母自我”独断作出。因此了解旅游者在旅游购买决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并针对其角色地位与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旅游营销策略,就能较好地实现旅游营销目标。
例如外出旅游,提出这一要求的可能是“儿童自我”,因为潜在旅游者的“儿童自我”很容易被旅游所带来的快乐所吸引,旅游的许多动机较明显地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之中。所以,促使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主要由人们的“儿童自我”引发,我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当一个人离家外出旅游的时候,孩子似的兴奋状态在他的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很多行为表现得像个孩子,可以说,旅游者的快乐、好奇心支配着旅游者的行为。人格中的快乐、好奇心、“我想要”的那一部分支配着人的大部分情感。所以,人们的“儿童自我”状态最易受到旅游的吸引。不管一个人年龄有多大,往往只要一想到公园、海滩、草原、高山、瀑布、高级宾馆、游乐场所,心情就会激动不已,潜在旅游者的自我状态就会跃跃欲试。尽管“儿童自我”本能地受到旅游乐趣的吸引,但“父母自我”状态往往持保留态度,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更容易对其“儿童自我”状态追求快乐的愿望给予指责和批评,持保留态度。或者不明确表明态度。例如,人们在购买了一些奢侈品后往往有一丝潜在的罪恶感,其实是他的“父母自我”在进行自我批评,对于旅游这样无法产生实际效应和财富的消耗金钱的活动,多数情况下,“父母自我”都会持反对态度。,因此,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的要求与“父母自我”状态的希望和要求可能不完全一致,在此情境下,应该对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同时做工作,即从旅游宣传促销的角度来说,需要激发“儿童自我”的动机,说服“父母自我”,让其“成人自我”做出有利于旅游的决策。
首先,可以通过广告和宣传让人们的“儿童自我”状态激活,促进“儿童自我”状态的“我也要去”旅游动机的产生。印刷精美的旅游宣传册,生动、形象的旅游电视广告展播,精彩的活动和特色,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片头插有一则广告,一个年轻女子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诉说着到了香港一刻也停不下来,吃东西买东西,买东西吃东西。这则旅游广告其实就是在传递“香港是购物天堂”这一信息,激发观众的“儿童自我”,达到其宣传目的。
其次,劝说“父母自我”状态,避免“严父自我”的批评,引导“慈母自我”的关怀,鼓励其同意“儿童自我”状态的要求。最有效的办法是打动“父母自我”状态中本来就存在的一些合理安排空闲时间的动机,最好的动机即旅游活动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现实中我们会注意到,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很乐意去做的工作和任务,很具有吸引力。例如,某些旅行社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著名高校旅游线路推出后大受欢迎,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教育意义更胜过其游玩意义。
最后,在成功地激发了旅游决策者人格中的“儿童自我”、说服了“父母自我”之后,还应该设法打动他们的“成人自我”状态。一般而言,是否外出旅游以及到何处去旅游等比较重要的决策可能在旅游者的“成人自我”说服“父母自我”后作出决定。“成人自我”状态一般对如何到达旅游地、住在何处等问题关注比较多,这样旅游公司就可以对旅游者的“成人自我”做更多有关旅游地的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宣传,以引起旅游者对交通工具、住宿的宾馆等的注意和兴趣。只有这样充分了解旅游购买决策过程中不同人格自我参与程度和范围以后,我们的市场营销计划才可能真正有效。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成人自我”状态在“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状态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他一方面要满足和取悦“儿童自我”状态,另一方面还必须设法适应“父母自我”状态,在他们都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出明智而合理的旅游决策,使旅游活动成为现实。
总之,我们把一个人的人格看成是三个单独的但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人格在旅游者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不过,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旅游动机不仅仅存在于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之中,其他的还有一些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意义可能也是“父母自我”应该考虑的,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在旅游活动中联络和增进感情、消除工作疲劳、提高社会地位、威望等都可能成为“父母自我”状态中旅游动机的来源。这些动机受到激发,同样也具有鼓励和满足“儿童自我”状态外出旅游的要求。
2.PAC人格结构理论与旅游服务中的客我关系
PAC人格理论除了可以用于分析旅游者的决策过程,还可以有助于我们在客我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客人的心理状态,提高服务质量。根据PAC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两种:
(1)平行式交往,例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等。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对话和交流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旅游者在交往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客人和导游之间都互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客我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客我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
(2)交叉式交往,例如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等。在交叉交往状态时,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和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随其后。在旅游服务的客我交往中,我们要提倡平行式交往,避免出现交叉式交往。根据PAC人格分析理论,在旅游服务的客我交往中常见的人际交往有具体表现【见下表】。
由于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成人状态。因此我们在与客人进行交往时需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旅游者,给他们以成人刺激,同时引导客人也进入成人状态,做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客我人际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例如,客人以“父母自我”的模式开始交流,导游适宜地以孩童的心态做出反应。
交往类型 | 特点 | 举例 |
---|---|---|
严父—严父 | 客我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均采用“父母自我”状态的严父出场进行交流 | 客人对服务人员说:“马上给我拿杯啤酒来!”服务人员很忙,随口就答:“你不见我正忙着嘛?你叫他给你拿!” |
成人—成人 | 双方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双方 | 客人对服务人员说:“能否麻烦你帮我拿个杯子来?”服务人员说:“没问题,我马上就去拿。” |
严父—依从型儿童 | 客人表现出权威和命令的行为和口吻,说话就像家长对孩子一样,导游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做,他的回答就像孩子对家长一样。 | 客人对服务人员说:“你们怎么搞的?还不快上菜?快去厨房催一下!”服务人员回答:“真对不起,我马上就去催。” |
任性型儿童—慈母 | 客人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导游则表现为关怀和慈爱的行为。 | 客人说:“我不想要这道菜了,不管怎么样,我就是不要了。”服务人员回答:“哦,这样啊,那就退掉,换一个您喜欢的菜如何?” |
四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www.61k.com)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 “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区别而又紧密联系。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从联系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同时,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化发展是人们努力缓解和消除挫折、冲突、痛苦和焦虑等心理过程中,通过一些顺应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连续性与规律性,并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些方法主要是:求同作用、移置作用与升华作用。求同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统中。弗洛伊德认为存在四种求同类型:自恋性求同作用;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强制性求同作用。移置是指心理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种移置作用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除了上述肯定现实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紧张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否认现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这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和反向机制等。
1、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无意识、意识二部结构。最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构成的,即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他说:“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1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无意识的过程衍生的,但因为它的意识层又包括前意识层,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或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早期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隐蔽的、深沉的部分。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心理过程。它包括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与本能相关的各种欲望,是“由本能冲动构成”的,这其中尤以被压抑的欲望—性欲为主。这些冲动和欲望,由于不能被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所见容而得不到自由的表现,被压抑或排斥到意识域下。但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无意识中仍然活动着,以求满足。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前意识是指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召唤的记忆。前意识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即不让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察官”丧失警惕时,先前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就会伪装成精神病、过失、梦、俏皮话等形式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意识是随时可以直接被感知的心理部分,他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映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它源于无意识。他认为:“意识效果只是潜意识的一个遥远(按即次要的)的精神产物,而后者不单是以此种方式呈现在意识界,而且它的出现与运作常常为意识所不知”。
对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是这样描述的:“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就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他们进入接待室。”“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可成为意识。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的系统。”4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控制无意识,使无意识留在最底层。
2、晚期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 年)中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本我:也称“伊底”(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本我由遗传本能、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是一种未知的控制力,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释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紧张,并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它在要求满足方面没有是非观念,不考虑道德约束。本我的这种机能履行了生命的第一原则,即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是在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别的发展而产生的专门的组织。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理性的、意识的现实化的本我。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意识就隶属于这个自我。”6 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的,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基本上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他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而逐渐形成的。超我遵循“至善原则”,监督管制本我活动,并指导自我,它具有下列三种功能:(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最受社会谴责。(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自我周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一方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调节整合精神活动。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以“一仆三主”来生动地予以比喻:“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与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则使人心理上患病。“三部人格结构”是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 展现个体的人从本能、欲望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它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过渡环节。
(一)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看人格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反对扼杀人的本性,提倡“人性复归”,从此开创了尊重人和研究人的新时代。近代科学首先突破人的禁区,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关于人体的科学有了不小的发展。近代哲学研究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问题。当时,哲学家对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纯粹受自然规律制约的感性实在;另一类是根据唯能论的观点,把人看作是脱尽物质纠缠和自然约束的精神实体。19 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自身的研究更趋深入。现代西方哲学吸收了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学说,超越唯物与唯心的抽象对立,用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摈弃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独断论”,产生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应当说,这从一个侧面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秉承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义蕴,关心人、审视人、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揭开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活动和人格心理发展的奥秘,是弗洛伊德从事理论探索的根本宗旨。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人格内部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人对现实环境和社会文明规范的适应、求同、移置与升华。
从这两个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由单一层面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和去构造人格心理的做法,重新构造了由潜意识与意识、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等多层次的复杂心理人格系统,而且摆脱了传统哲学单纯从人的外在形式或某种能力出发去规定人的本质的做法,注重在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中,具体考察人类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的认识,同时充实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正基于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人格心理和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远远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需要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他偏重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面去解释人的现实存在和行为动机,比较轻视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决定性意义,这使他的人格理论涂抹上主观唯能论的色彩;二是他将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局限于精神病人等非健康人群身上,这影响了人格论的一般性。
(二) 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人格论
人格论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分化和发展角度考察人格的整体构成,它必然涉及人的机体及其活动对象,因而,人格论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或心理哲学),它同时也是人的本质论和人性论的一种独特模式。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夸大人的生物本能和自然属性,忽略或抹杀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另一种把人的社会本质绝对化,否定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机制的意义。两者各执一词、不及其余,都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揭示:一方面,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的生命实体,同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起源于动物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中包含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不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在其无法回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势必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于人的本质之中,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两种属性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相同的,它们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本质中的自然属性尚处于支配地位,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最终形成人和动物进化的既然不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发展规律。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表明,他坚持身心统一论的观点与辨证方法,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关系上考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肯定人的生物特征与心理功能,又肯定人的现实活动与社会特征。在他的人格结构中,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现实环境和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个人的动机、欲望和行为无不受到本能冲动的驱使,面对现实的选择,接受社会价值规范的审判。这些都是他的人格论中积极的、合理的思想成果,丰富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且,这种人格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我对自我、超我的基础性和原发性意义,片面肯定人的早期心理体验对形成个性特征的关键性作用,尤为突出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对人的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制约作用,看不到人格的内部冲突实质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反映,具有把人类社会心理学化和人的心理生物学化的倾向。这种情况既取决于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科学的特定要求,也反映出弗洛伊德在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上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
(三)从人的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关系看人格论
人类认识活动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即理性和非理性,整个认识史,不仅是人类理性的发展史,也是人类非理性不断涌动的过程。理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理智、科学逻辑等,非理性是指人的潜意识、意志、本能、直觉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同样是认识上古老而常新的论题。古代的灵魂说与理念说之争,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理性与非理性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形态。从整个人类认识史来看,人类的理性和零件的力量是主流,而非理性和非逻辑则是暗流。从19世纪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这股暗流汇成一种广泛的时代潮流,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中,逐渐形成新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
弗洛伊德的思想与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深受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曾经之言不讳地制出:“精神飞行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将确立了潜意识的基础地位,但是,他未抹杀人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而是试图通过精神分析的途径,用意识来把握潜意识,用理性来把握非理性,使意识和潜意识、理性和非理性达成新的统一。一方面,他的人格论突破了以往仅仅把意识、思维和理智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唯一形式的传统做法,系统地考察了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征,充分肯定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模式还十分注重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法。……他完全使自己面临了这两个原则的固有对立,并辨证地找到一种新的综合”。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中非常重视自我的理性作用,强调精神分析原是一种使自我能够逐渐征服本我的工具。他还同样强调超我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企望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本我与超我的结合,使之升华为人类生活中较高尚的行为目标。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创建以来,在全世界一直发生着广泛的影响。世人对它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要采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积极作用
第一,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这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推动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
第二,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他深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并师从叔本华,他的人格理论处处体现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有意识就有无意识,有生的本能就有死的本能,有本我就有超我;在人格结构内部,本我、超我二者始终处于相互矛盾、斗争、冲突的过程中,这个冲突又由自我去调节,从而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人格就是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斗争和平衡中形成和发展的。
第三,弗洛伊德发现了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对本能的研究,也冲击了先前传统的、陈旧的观念,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消极作用
第一,弗洛伊德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作用是不正确的。弗洛伊德偏激的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是人格最重要的动力,而意识和理性仅仅被看作是本能和欲望的伴随因素,这不符合人的实际。
第二,弗洛伊德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去解释人格,他认为人格的实质是生物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人的所有内部的冲突都是本能冲突之间的无意识斗争,其理论中的道德意识也是为本能思想作铺垫的。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的关系描述就是这种冲突模式。这种观点是反社会的。
总之,弗洛伊德的学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崇拜他的,把他看作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相媲美的犹太伟人,诋毁他的,把他看作是“一头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野猪”。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本质的客观探索而形成的人格理论及其整个学说,对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格研究仍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39本我_自我_超我中挣扎的女人_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弗朗西斯卡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