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从实际出发的例子-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从实际出发的例子

一 :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的事实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以及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激发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复习提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
导入  新课
以上,是我们在这一课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以上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那么,唯心主义世界观又是怎样认识界本原的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习第三节第三框。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别找出课文中列举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的观点。)
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
(I)"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3)"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5)"气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

(l)"心外无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观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无物""存在即被知"为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简单解释,并介绍,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贝克莱的生平。)

提问: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恩格斯语录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看漫画)他们分别是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哲学被划分为两大派别。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板书)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板书)
为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因为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要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板书)

  

代    表

观       点

唯物

主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基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

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等同于哲学物质概念,缺乏辩证法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    式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贝克莱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客观唯心主义

一切宗教、黑格尔

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捉摸的理念创造的

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请同学们举例。)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同的,它们的根本观点正确,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讲解。)
古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近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等同起来。这些对物质概念的解释,往往经受不住检验,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又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场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夫改变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观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也包含着一种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必然要求,即我们应该做到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项革命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已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同时,又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学性。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例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应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立足现实,着重体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是为了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们自身。
学习本课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板书)
古人创造了观念上虚假的神灵,又把它作为真实的东西去信仰,有很复杂的原因。它的消灭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我们在一切学习和工作中应坚持的正确观点。应该自觉同有神论划清界限。我国实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着我们在世界观上赞同有神论,更不是鼓励人们去信教。作为青年学生应做到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封建迷信不仅是唯心主义,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对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反动,因此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议一议”,某学生很努力,但在考试之前仍去测字算卦,以求考试过关,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碍人的行动,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而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取缔。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板书)
请同学们回顾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当地实际举例。例如:人口多、生产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这些现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应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围发生的事时刻在影响着我们。因此,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注意处理好自己同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种问题。
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要把事情办成,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义态度。把从实际出发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地办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板书)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每时每刻都在评价自己,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认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呢?为什么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们应当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认识、长处和短处。因为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来认识自己的现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优点,纠正缺点,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本课时结构图表如下:

板书设计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从具体工作来看)

承认工作对象的客观性,从它自身的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

1、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路线、 方针、政策

(2)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  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       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历史,多接触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力了解民情,了解国情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4、  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探究活动

了解中国的国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政策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认识。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谈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关于中国国情的表格,让学生调查填写,共同讨论怎样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基本国情

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

国土面积

  

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

  

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人口

  

工业机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学技术水平

  

东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全国平均生活水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第三,用哲学道理分析人们活动中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叫“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可利用学生学过的世界史知识稍加说明。

       2、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应同旧唯物主义作对比。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看,指出它实现了两个统一。一个统一是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观点是既唯物又辨证的。另一个统一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不仅对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证的,而且对社会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证的。

       3、旧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去改变世界。用这个对比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4、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还会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五、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      要结合“议一议”,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宜。主要是从世界观上划清界限,尽力减少宗教的影响。重点要多用事实列举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现在:第一,扰乱人心;第二,有碍社会安定;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在前一框题专门讲述过这一点,此处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教师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长处和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由学生谈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教师根据事前所做的调查,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要注意到,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别人,一是自己怎样办事。调查和讲解需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每个人的既成思想和行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别人认识它,它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所以教材才说,“把自己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来认识”,“彻底地反思自己”。中国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视正确认识自己的。

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

       1、对哲学史料的讲解,采取概述与重点介绍相结合的方法。

       2、在划界中进行介绍,在介绍中划界。介绍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作好理论说明。可先讲根本观点,后讲两类史料;也可先讲两类史料,后总结观点;还可按课文顺序进行。无论怎样,通过史料的介绍,最终要把理论观点说准。

七、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

       1、应采取历史的叙述,概括我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探索。一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贵的见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来是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就应当了解的知识,但可能会遗忘了,或者是当时就未理解,所以现在还需要进行简要地说明。教材对此有说明,但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报告》的一段论述,供教师使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对于第一个意义,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讲解。

       在理论方面,运用前面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阐述,抓住“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从国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实践方面,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作对比,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对比,以事实来证明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4、对于第二个意义,要从制定基本路线和执行基本路线两个方面去讲解。

       总的来说,要结合本节第一框题说过的“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从制定路线来说,要介绍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过程,说明它的正确性。应对基本路线的内容有一定的说明,分析时主要是明确它符合我国的实际;要简要地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我国国情的关系,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可以主要分析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状况,着重说明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应联系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来说明它的正确性。

       讲述第二个意义,要注意介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点。《十五大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上引文还不是全部内容,而是同党的基本路线有关的内容。所以,在讲述第二个意义时,应联系到这些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八、教学重点、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教学重点

对于这个含义,学生在理解中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关键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东西,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义

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2、“从哲学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是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东西。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一点:整个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即客观现实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客观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要不断地随着变化。在看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

4、“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要清楚党的基本路线是主观的东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客观的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在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时候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党的基本路线又在指导着我们改造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指引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不断地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

5、“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是教学难点 

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想问题、办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够在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够明白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要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来想问题、办事情。但青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够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总体来说,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学习历史,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了解中国的国情。

书本最后讲到了青年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1)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关系到后面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的学习,在这里主要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7、“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教学难点 

这一部分书本主要用小字进行了说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旧唯物主义虽然也是坚持唯物的观点,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较,它们本身又有着缺陷:

(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混淆。

(2)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没有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种机械的运动,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发展。

(3)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走向了唯心主义。

教法建议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说明,或者针对我国社会上或其它各种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实际的瞎指挥、科学研究上的脱离实际的后果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些地区的不顾实际的做法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清楚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讲述我国国情的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参照学生找出来的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如果违背这些基本国情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3、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代青年不了解国情的后果。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师可以先将这两个派别的哲学家的不同观点列出来,让学生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教师针对这些观点让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总体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5、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下哲学史,但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在这个过程中要偏向于讲述自古以来不同哲学家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争论,说明任何一种哲学首先都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只要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正确观点进行说明即可。

二 : 从云端发出的歌声

如果不能回归相思的发源地

如果命运坠落在爱的阶梯

如果人生填补不了奢望的沟壑

只能勃发激情燃烧晦黯的涂层

/

登山的人总是想早点望见日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迷迷蒙蒙的雾霾拖住时间的青睐

请求神灵赐予一扇清风

空蒙的景色任凭消踪

/

清新的空气里流动清晰的语言

昔日埋下的种子裸露芽尖

期盼中的收获有所预见

就是难以明白日子的深浅

/

和熙春风伴随阳光照面

难懂的话题破解在烛光之夜

丰腴的日子交变成一个画面

你我的和声荡漾出五彩的世界

三 :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的事实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以及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激发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第三,用哲学道理分析人们活动中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叫“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可利用学生学过的世界史知识稍加说明。

       2、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应同旧唯物主义作对比。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看,指出它实现了两个统一。一个统一是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观点是既唯物又辨证的。另一个统一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不仅对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证的,而且对社会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证的。

       3、旧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去改变世界。用这个对比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4、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还会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五、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      要结合“议一议”,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宜。主要是从世界观上划清界限,尽力减少宗教的影响。重点要多用事实列举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现在:第一,扰乱人心;第二,有碍社会安定;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在前一框题专门讲述过这一点,此处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教师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长处和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由学生谈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教师根据事前所做的调查,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要注意到,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别人,一是自己怎样办事。调查和讲解需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每个人的既成思想和行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别人认识它,它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所以教材才说,“把自己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来认识”,“彻底地反思自己”。中国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视正确认识自己的。

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

       1、对哲学史料的讲解,采取概述与重点介绍相结合的方法。

       2、在划界中进行介绍,在介绍中划界。介绍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作好理论说明。可先讲根本观点,后讲两类史料;也可先讲两类史料,后总结观点;还可按课文顺序进行。无论怎样,通过史料的介绍,最终要把理论观点说准。

七、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

       1、应采取历史的叙述,概括我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探索。一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贵的见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来是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就应当了解的知识,但可能会遗忘了,或者是当时就未理解,所以现在还需要进行简要地说明。教材对此有说明,但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报告》的一段论述,供教师使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对于第一个意义,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讲解。

       在理论方面,运用前面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阐述,抓住“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从国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实践方面,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作对比,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对比,以事实来证明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4、对于第二个意义,要从制定基本路线和执行基本路线两个方面去讲解。

       总的来说,要结合本节第一框题说过的“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从制定路线来说,要介绍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过程,说明它的正确性。应对基本路线的内容有一定的说明,分析时主要是明确它符合我国的实际;要简要地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我国国情的关系,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可以主要分析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状况,着重说明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应联系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来说明它的正确性。

       讲述第二个意义,要注意介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点。《十五大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上引文还不是全部内容,而是同党的基本路线有关的内容。所以,在讲述第二个意义时,应联系到这些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八、教学重点、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教学重点。

对于这个含义,学生在理解中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关键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东西,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义

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2、“从哲学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是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东西。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一点:整个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即客观现实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客观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要不断地随着变化。在看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

4、“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要清楚党的基本路线是主观的东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客观的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在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时候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党的基本路线又在指导着我们改造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指引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不断地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

5、“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是教学难点。

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想问题、办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够在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够明白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要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来想问题、办事情。但青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够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总体来说,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学习历史,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了解中国的国情。

书本最后讲到了青年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1)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关系到后面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的学习,在这里主要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7、“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教学难点。

这一部分书本主要用小字进行了说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旧唯物主义虽然也是坚持唯物的观点,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较,它们本身又有着缺陷:

(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混淆。

(2)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没有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种机械的运动,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发展。

(3)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走向了唯心主义。

教法建议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说明,或者针对我国社会上或其它各种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实际的瞎指挥、科学研究上的脱离实际的后果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些地区的不顾实际的做法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清楚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讲述我国国情的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参照学生找出来的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如果违背这些基本国情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3、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代青年不了解国情的后果。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师可以先将这两个派别的哲学家的不同观点列出来,让学生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教师针对这些观点让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总体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5、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下哲学史,但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在这个过程中要偏向于讲述自古以来不同哲学家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争论,说明任何一种哲学首先都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只要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正确观点进行说明即可。
  第 1 2 页  

四 :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的事实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以及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激发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第三,用哲学道理分析人们活动中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叫“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可利用学生学过的世界史知识稍加说明。

       2、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应同旧唯物主义作对比。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看,指出它实现了两个统一。一个统一是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观点是既唯物又辨证的。另一个统一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不仅对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证的,而且对社会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证的。

       3、旧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去改变世界。用这个对比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4、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还会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五、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      要结合“议一议”,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宜。主要是从世界观上划清界限,尽力减少宗教的影响。重点要多用事实列举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现在:第一,扰乱人心;第二,有碍社会安定;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在前一框题专门讲述过这一点,此处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教师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长处和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由学生谈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教师根据事前所做的调查,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要注意到,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别人,一是自己怎样办事。调查和讲解需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每个人的既成思想和行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别人认识它,它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所以教材才说,“把自己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来认识”,“彻底地反思自己”。中国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视正确认识自己的。

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

       1、对哲学史料的讲解,采取概述与重点介绍相结合的方法。

       2、在划界中进行介绍,在介绍中划界。介绍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作好理论说明。可先讲根本观点,后讲两类史料;也可先讲两类史料,后总结观点;还可按课文顺序进行。无论怎样,通过史料的介绍,最终要把理论观点说准。

七、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

       1、应采取历史的叙述,概括我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探索。一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贵的见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来是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就应当了解的知识,但可能会遗忘了,或者是当时就未理解,所以现在还需要进行简要地说明。教材对此有说明,但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报告》的一段论述,供教师使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对于第一个意义,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讲解。

       在理论方面,运用前面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阐述,抓住“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从国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实践方面,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作对比,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对比,以事实来证明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4、对于第二个意义,要从制定基本路线和执行基本路线两个方面去讲解。

       总的来说,要结合本节第一框题说过的“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从制定路线来说,要介绍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过程,说明它的正确性。应对基本路线的内容有一定的说明,分析时主要是明确它符合我国的实际;要简要地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我国国情的关系,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可以主要分析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状况,着重说明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应联系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来说明它的正确性。

       讲述第二个意义,要注意介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点。《十五大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上引文还不是全部内容,而是同党的基本路线有关的内容。所以,在讲述第二个意义时,应联系到这些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八、教学重点、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教学重点。

对于这个含义,学生在理解中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关键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东西,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义

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2、“从哲学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是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东西。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一点:整个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即客观现实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客观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要不断地随着变化。在看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

4、“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要清楚党的基本路线是主观的东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客观的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在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时候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党的基本路线又在指导着我们改造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指引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不断地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

5、“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是教学难点。

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想问题、办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够在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够明白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要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来想问题、办事情。但青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够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总体来说,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学习历史,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了解中国的国情。

书本最后讲到了青年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1)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关系到后面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的学习,在这里主要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7、“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教学难点。

这一部分书本主要用小字进行了说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旧唯物主义虽然也是坚持唯物的观点,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较,它们本身又有着缺陷:

(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混淆。

(2)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没有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种机械的运动,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发展。

(3)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走向了唯心主义。

教法建议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说明,或者针对我国社会上或其它各种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实际的瞎指挥、科学研究上的脱离实际的后果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些地区的不顾实际的做法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清楚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讲述我国国情的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参照学生找出来的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如果违背这些基本国情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3、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代青年不了解国情的后果。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师可以先将这两个派别的哲学家的不同观点列出来,让学生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教师针对这些观点让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总体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5、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下哲学史,但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在这个过程中要偏向于讲述自古以来不同哲学家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争论,说明任何一种哲学首先都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只要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正确观点进行说明即可。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复习提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
导入  新课
以上,是我们在这一课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以上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那么,唯心主义世界观又是怎样认识界本原的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习第三节第三框。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别找出课文中列举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的观点。)
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
(I)"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3)"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5)"气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

(l)"心外无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观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无物""存在即被知"为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简单解释,并介绍,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贝克莱的生平。)

提问: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恩格斯语录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看漫画)他们分别是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哲学被划分为两大派别。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板书)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板书)
为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因为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要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板书)

  

代    表

观       点

唯物

主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基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

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等同于哲学物质概念,缺乏辩证法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    式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贝克莱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客观唯心主义

一切宗教、黑格尔

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捉摸的理念创造的

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请同学们举例。)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同的,它们的根本观点正确,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讲解。)
古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近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等同起来。这些对物质概念的解释,往往经受不住检验,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又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场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夫改变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观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也包含着一种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必然要求,即我们应该做到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项革命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已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同时,又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学性。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例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应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立足现实,着重体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是为了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们自身。
从学习本课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板书)
古人创造了观念上虚假的神灵,又把它作为真实的东西去信仰,有很复杂的原因。它的消灭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我们在一切学习和工作中应坚持的正确观点。应该自觉同有神论划清界限。我国实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着我们在世界观上赞同有神论,更不是鼓励人们去信教。作为青年学生应做到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封建迷信不仅是唯心主义,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对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反动,因此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议一议”,某学生很努力,但在考试之前仍去测字算卦,以求考试过关,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碍人的行动,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而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取缔。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板书)
请同学们回顾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当地实际举例。例如:人口多、生产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这些现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应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围发生的事时刻在影响着我们。因此,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注意处理好自己同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种问题。
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要把事情办成,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义态度。把从实际出发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地办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板书)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每时每刻都在评价自己,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认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呢?为什么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们应当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认识、长处和短处。因为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来认识自己的现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优点,纠正缺点,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本课时结构图表如下:

板书设计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从具体工作来看)

承认工作对象的客观性,从它自身的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

1、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路线、 方针、政策

(2)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  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       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历史,多接触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力了解民情,了解国情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4、  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探究活动

了解中国的国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政策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认识。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谈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关于中国国情的表格,让学生调查填写,共同讨论怎样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基本国情

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

国土面积

  

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

  

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人口

  

工业机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学技术水平

  

东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全国平均生活水平

  

本文标题:从实际出发的例子-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59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