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德育渗透教案-德育渗透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21 所属栏目:语文教案

一 : 德育渗透教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2)班

德 育 渗 透 教 案

《白 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www.61k.com]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德育渗透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www.61k.com]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

德育渗透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

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www.61k.com))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

德育渗透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

坚强。[www.61k.com)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附:板书设计

二 : 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渗透——《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一、熟读课文,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 

二、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三、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它融合了作者由于视角的独到而对人生对情感独特的感悟。本文节选部分既写自己又写母亲,可以由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课前布置预习,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写一篇两三百字的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自读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导语 :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是抗 

争命运的文章。(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答:还写了母亲。 

问: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 

第一部分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决定”活下来了。(古园的形体“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又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 

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 

第二部分 

导语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个别学生朗读1~3段,其他同学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个别学生朗读,评点,老师范读,再学生齐读。可配乐《懂你》) 

三、借鉴、吸收 

导语 :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对生命怎样感悟的?对母爱如何理解、回报?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爱母亲,学会回报等等。(结合课前读后感习作) 

结语: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才更深刻地理解母爱。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又如何看待“苦难”?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又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不必要刻意制造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勇敢面对,不要屈服。

[1]

三 : 体育与德育自然渗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在学习足球传球技术时,我适时的引入中国女排精神。向学生介绍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过去,十七年为着冠军目标努力的辛酸,今天女排重登冠军宝座的光荣……女排姑娘们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勇夺冠军、为国争光的精神倍受学生的鼓舞。学生不仅学会了技能,还接受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夹球跳比赛时,既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更具有强烈的德育因素。通过比赛,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还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计较胜负,赞扬对手,主动向获胜队学习,向他们表示祝贺。另外,除了自己有高超的个人技术外,还要有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鼓励胜利不搞个人英雄主义,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本文标题:德育渗透教案-德育渗透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7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