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发布时间:2017-11-06 所属栏目: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 :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看中国古代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有神韵在,但为什么就看着那么不真实呢?反观西方油画,画出来的人如此逼真简直可以媲美照片。这是为什么?我知道国画比较看重神韵和写意,但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一个流派注重写实的人物画呢?不过话说有些风景画花鸟画倒还蛮写实。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张佳玮[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谢邀。

尽量尝试说简单些。


其一:所谓写实与否,透视和光影效果是个很关键的部分。

而西方画重视透视与光影效果,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
即:在没有透视及光影效果的时代,西方画也不写实。

公元前的埃及壁画: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公元后的拜占庭壁画: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对比一下: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结论之一:文艺复兴之前,其实西画和中画的人物画,大家都差不多,因为透视和明暗对比不靠谱,所以,都不算太写实。










其二:中国也不是一开始就写意的。实际上,有一个时期,其实很重写实,尤其是宋朝画院,界画、花鸟,虽然谈不到透视光影,但都很写实重视细节。比如:宋朝的楼阁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但是:但是:
宋朝之后,文人画流行,大家都爱玩山水写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工笔的地位;到明朝中后期,士大夫更懒得画工笔,大多笔墨文章,求写意淋漓去了。
那时节,画肖像的,太写实会被认为不摹古,且匠气。这是士大夫掌握作画话语权的直接结果。






而欧洲那边,在透视、明暗对比出现前,其实也不算写实。比如文艺复兴期间,博鲁盖尔这幅: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对比: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其实论”写实“,也不比《清明上河图》靠谱多少吧?博鲁盖尔这幅,都已经是《清明上河图》之后几百年的作品了。


但文艺复兴之后,一切慢慢变了。


比如,以下是画圣乔托的作品,文艺复兴前期。看着依然不算写实吧?不是他老人家型打得不准,或者构图不好,或者动作失真,主要是因为没有透视明暗对比凸显质感。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以下是拉斐尔师父吉兰达约的作品,好,但依然有些2D。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而看拉斐尔的这个,明显人体材质、开始当真了: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卡拉瓦乔是明暗对比的大师,17世纪初无数人学他: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而之后,北方画派(荷兰)对材质和光线又有了研究,比如伦勃朗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所以:透视、明暗效果和细部质感的成熟,使得西方画,是一个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哪怕到了19世纪,古典油画已经在透视、结构、细部描绘方面大成后,还是有些问题。比如: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安格尔这幅《大宫女》天下知名,他自己是19世纪前期古典画派最重要的人物,一向讲究素描的精确、透视的到位。但注意这个姑娘的脊椎骨:明显长得不靠谱,违反人体基本事实了。
即是说,到19世纪,透视和明暗对比效果已经很出色到足以乱真了,但在细节方面,西方画依然有不写实的一面。


实际上,莫奈、雷诺阿、西斯莱这些印象派之所以造安格尔的反,就是因为“古典画派没有画出我们眼睛所见的东西”。即:“西方古典画派,还是不够写实。”










做总结了。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视和明暗对比时,西画人物和国画人物,其实都不算写实。


中国自宋朝画院,重视写实过一段,但宋朝之后文人画盛行,也断了工笔匠们的念想。大家都开始刷写意+摹古了。


欧洲自文艺复兴之后,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画派的人体构图和北方画派的细部勾勒都发展出来后,就制造出了足以乱真的3D效果。
但是,哪怕到了19世纪,透视和明暗技法已经普及,西画在构图方面依然不算写实(参考安格尔)。所以才会出现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长期斗争。
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国画还更写实些。
之后,欧洲人走了透视和细部,而中国画家走了写意的路数。
大致如此。


网友安尼迪[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咱从社会角度稍作解释,大家看看听听吧。
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第一,我们得承认,某种绘画形式是否写实,源于我们现代人自己对“写实”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代人是从了解西画的写实概念中理解写实的,而绘画科学的应用是西画式写实概念的基础,比如光影结构透视解剖对比等。这些科学概念被引入艺术,是在社会基础科学得到长足进步后的结果。
我们只要对比中国与西方基础科学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艺术观察科学中对解剖学有较高要求,而这主要来自医学的发展。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我们现在都比较清楚,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人体医学解剖的认识。用形而上理念看待,对人体解剖的理解被应用在艺术里,显然推动了艺用解剖学的发展,因此西方的绘画与雕塑逐渐走向“科学化”的写实。但中国的医学发展较少涉及解剖,对人体内部病理的诊断也主要来自对人体外部的观察而得出的推理,所以解剖学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这也会产生对艺用观察方面的限制,艺术领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主要依靠外部观察后推论出的结果来确定绘画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意象式的线条
“三停五眼”等人物画结构基本规律,就是老祖宗们在当时的科学认识上总结出的艺术法则,其实非常管用。
艺用透视学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早期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也很初级。

第二,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方式,这基本就是由绘画材料决定。
中国特色的绘画工具主要以毛笔为主,特别是带有“锋”的毛笔。羊毫较软且蓄水量较多容易造成洇水,在宣纸上不宜长时间停留,狼毫较硬,但水分比羊毫更容易流失,所以使用中国的毛笔必须了解笔毫的特性,掌握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并合理控制下笔的速度和时间。至于画纸,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保存很好的中国早期绘画作品,多还是绘画在绢、帛等织品上。织品和宣纸的吸水程度,也决定了绘画可以采用的绘制手段。中国传统绘画颜料是以水来调和。这都造成中国传统绘画不适宜产生色彩的笔触造型,而更适合用晕染、叠加等方式产生画面色彩的变化。工笔画是这种绘画方式的极端发展,可以绘制出非常精细的造型和色彩效果。

结合前面所说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中国画用线条造型、晕染敷色,且采用初级艺用透视,其实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花鸟画之所以可以画得很精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花鸟在绘制时基本属于放大绘制,艺术家可以对花鸟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
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花鸟画依旧是线条造型(写意和大写意是中国画晚期的结果),在线条的“控制”下要完全表达当今我们理解的写实概念中的结构、透视、解剖……,不可能。(学过速写的人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说线条更适合用来表达意象式造型。
我们现在理解的写实人物概念主要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是使用色块、笔触造型,与中国造型方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以当年处在那种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老祖宗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写实概念的理解,我们不会认为这些人物绘画作品不真实,相反,我们只会觉得这些画已经很逼真了,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摄影术的情况下。

西方写实油画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一直不重视意境在画面中的运用。到十九世纪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写意效果,并从东方艺术中(例如日本浮世绘)吸收了不少经验,逐渐学会意象化色彩、笔触的使用,画面开始脱离纯写实,逐渐带有写意效果。印象派就是一种色彩的意象造型艺术流派。

西方艺术界喜欢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倒是真的,这点确实是东方艺术的缺憾。
中国绘画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努力变法,在写意上走得更远,也受到过当时一些人的批评。当年吴冠中等前辈搞艺术的中西合璧,还有不少艺术界人士指责他们,想想还真滑稽。


不是说中国绘画没有发展出注重写实的流派,而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徐悲鸿等人留洋学艺归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之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接下来中国艺术界天翻地覆,但传承与变革的机会已遭腰斩,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写实流派,并不容易。
当今中国画艺术界不是没有写实人物画艺术家,只是更多人选择走捷径。先出名再画画,结果画也画不成了。
再有,我们对当代的中国画作品了解还是太少,所以形成中国人物画都不够写实的观点。
其实现在很多小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都开始运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学、解剖学等艺用科学,这样的国画写实人物作品有不少。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国画人物向写实流派发展的机会吧。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没有啊!

各位朋友有贴图,俺就不上图了。


网友沈临枫[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多图预警


身为中国画人物专业的大三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答。

先上结论,再展开

中国古代人物画看起来不那么写实是有先天(用线造型的传统本质)和后天(宋代以后社会主流观念对造型能力忽视)两大原因组成的。


——————————————————————分割线—————————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用线造型是中国画传统的本质?(看到这里肯定有一大波人跳脚——扯!淡!)

从工具上解释,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几乎都是线性的。(不服!说好的皴、擦、点、染呢!!??那么多效果你当没看见?)好吧,你自己试试看,画一群人,用勾线和皴擦点染五种方法哪个最快?必须是勾线啊,实用。

且不说后面四者都是依附于线条才成立的,历史向前推进,早在毛笔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中国人削竹为笔,用竹尖在地上书写,看吧,线性观念其实那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当然,石刀刻的甲骨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线造型,或者说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本质,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特征。

罗丹说,世界上不存在真实的线条。所以,中国画用线造型这事儿就已经决定了,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完完全全彻底的贴近现实,是行不通的。

但画画这事儿并不是越逼真就越好,与真实保持适当的远离,才是绘画的妙处所在。

用西方绘画举例


这是全力贴近真实的————写实主义的库尔贝(事无巨细完全按照看见的来哪怕很丑但只要真实一并画下来)(库尔贝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原原本本的写实主义,题主说的3D啊写实啊之类的以他为代表最合适不过了)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是极力远离现实的————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我画的是啥你看不懂就对了)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个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并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情绪的——梵高和席勒,我们可以统称为表现主义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作为参照,上几张中国古代的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梁楷,作为写意的代表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宋徽宗临唐代张萱《捣练图》,作为工笔的代表

(为什么选这两张下文再讲)


看出来了吗,中国古代人物画在面貌上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最接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探讨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够写实的问题。


第一部分总结:

毛笔工具带来的线性思维,对于中国画往写实方向走带来了障碍,而且不小;但聪明的古人索性反其道而行,利用线造型和平面化反而可以拓宽对人物的表现形式,这一点西方的艺术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意识到。

第二部分


为什么上面选那两张宋代的画作为代表?现在回答你

其实,中国古人的写实能力是有的,而且非常厉害。但是这一点体现最好的,不是绘画,而是雕塑。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兵马俑,秦代的水准。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说书俑,汉代的水准。

隋唐以前的绘画(壁画除外)均已失传的情况下,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人的写实功底。而宋代绘画正是这种能力在古代绘画中体现最好的。

这山峰。。。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螃蟹画的,够写实吧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谁说古人不懂解剖!!??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所以说,有造型能力的人画的变形才可以称之为变形,因为他有控制力;而没有造型能力的人的变形,只能叫画不准。

宋代画院里的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功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才在宋代的范围内找最好的画。

但是这种以宫廷画匠为主的模式在宋代之后走向没落,转而兴起的是文人士夫画。简言之就是我的职业是别的我不会画画我只是画着玩儿玩儿来抒发我的高尚情操。它的本意是只要画面感觉好了造型正不正确其实无所谓。


但在这我要强调的是,文人画的兴起阶段的形依旧是很美很考究的,只不过它们很古雅不似晚期的南宋院画那样艳浮罢了。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个阶段人物画的最好的非赵孟頫莫属了。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随着文人画占领统治地位,造型能力和写实倾向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排斥。但是造型能力的下降对山水花鸟画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人物画来说却是致命的。(写到这里想起来为什么老师上课总是说造型是第一位的了)



烂画的图我不想贴



到最后中国画里人物出现的最多的样子是这样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没办法,说穿了就是已经不会画人物了,哀


我不怪你们我知道你们其实都是专职山水画家。。。


(陈老莲任伯年们我对不起你,你们画得很好可是实在没办法放进来讨论写实的问题啊)


第二部分总结:

宋代以后绘画观念的转变导致画家总体的造型能力下降,写实不能。。。

————————————就这样结束了?——————————

不!!还没有


上面说的是社会主流,下面是非主流部分


早在明嘉靖、万历年代(1522—1620年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两大经典法宝:古典艺术和新产生的透视技法,被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带入皇朝,在南京等大都市传播开来。西洋肖像画的技法,引起了旅居京城的中国写真画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画作中,注入了一些西洋技艺,使传统肖像画在表现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样的肖像画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时人的欢迎、青睐。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惊呆了,佚名高手哇 %>_<%


明代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曾鲸(1566—1650年),祖籍福建蒲田,长期客居南京。其画法是以“墨骨”为主并结合多层烘染,是中国传统线描与光影明暗相结合的结晶。当时在南京追随曾鲸的肖像画家就有金谷生、王宏卿、张玉珂等。美术史上称这一时期的肖像画风为“波臣派”———曾鲸字波臣,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这一画派。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个其实很逗,古人的写实也仅限头部呵呵哈哈。。。。╮(╯_╰)╭

————————————结束了?—————————————


当然没有



上面是古代部分,下面是当代的



中国人物画能不能写实? 答案是当然可以!!

写实了就会变得和西方画一样吗? 答案当然是不!!!

我答这道题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在中国,比起其他画种,中国画人物画是最强的。

但是有太多人不知道这一点

不废话,上图



蒋兆和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黄胄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周思聪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何家英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方增先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周昌谷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顾生岳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李震坚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黄发榜(亲爱的榜爷,在木板上画)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刘国辉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吴山明(用宿墨)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吴宪生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尉晓榕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盛天晔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花俊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潘汶汛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邓先仙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吴冠华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当我写下这串名字的时候,我无比得自豪,因为我感觉到此刻我就与中国的美术史紧紧相连。

感谢每一个看完的人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Nalak[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试答。
首先,中国人物画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于线条和气韵。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刚,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萨。而且细节度非常高,这点不亚于西方古典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左图为现代临摹,线条的差别显而易见。图片来源:豆瓣一片关于 元中国书画的帖子。


但是中国人物和花鸟画,画面显得特别平面、无纵深(导致不真实)。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中国画并不系统地运用透视术,整幅画面经常会有好几个灭点或者轴侧图像(家具大多是轴侧),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二是因为中国画对光影变化的表现是很主观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学客观地表现光感。画家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想象,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达空间远近或者光影变化。(这在山水画中很明显,并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笔人物、花鸟画中,为了表达细节,笔下的浓淡变化就更少了,这样就造成画中人物体积感很差,虽然细节到位了,但是没有真实感。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宋徽宗的《摹捣练图卷》,前段时间上博展览看了原作,非常非常细致。。。那发丝。。那衣服纹样。。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看宋钦宗仁怀朱皇后像 和 拉斐尔的《披纱巾的少女》 就能明显看出体积感的差异。
(不过个人认为帝后人物像大多匠气十足,艺术价值不高。。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例子拿来和拉菲尔比其实不太公平,中国人物画追求的境界也不在力求真实这一点上)
而工笔花鸟画,因为表现对象比较小,虽没有体积感,看上去仍然比较真实,但仔细看还是非常二维的。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宋徽宗的 《桃鸠图》


补充:匿名用户。。提到的画材的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宣纸或者绢布都不是可以反复覆盖、慢慢涂抹的画材,中国画颜料也很难在纸上混色,所以要画光下那种明暗深浅颜色跨度都很大、渐变还要柔和的肤色非常难。表现在画上就是中国人物画一般都是白描勾线再填色(平面化的感觉),因为中国画颜料很难不勾边直接互相交接——而油画可以柔和地从浅色过渡到深色,让画面中的形体边线彻底消失。


网友匿名用户[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画画和画像是两码事,一个是文化行为,一个是市场行为。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专门的肖像画市场,没有出现专门以给人画像为谋生手段的职业,所以中国古代肖像画技术没有得到发展。欧洲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暴发户多了起来,然后就出现了大量对肖像画的需求,画家们为了多赚钱苦练写实技术,然后欧洲的写实技术就突飞猛进了。


网友顾扯淡[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受邀,但是。。。
嗯 我完全不懂 试着从侧面提供一点资料

个人觉得是用毛笔和宣纸的作画质量分辨率太低
另外就是传统文化下面中国人不太喜欢研究解剖尸体而造成的写意风格流行

下面的大部分文字和图片都来自职业中医黑(笑) 能靠点儿谱吗

1045年(宋庆历五年),在环州(治所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兵反宋的欧希范及其部属243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害于宜州西门外,其中56人被剖腹。推官吴简和画工等人把挖出的脏腑进行仔细观察,实绘下《欧希范五脏图》,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的人体解剖图。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个是明代李梴编撰、刊于1575年的《医学入门》中的脏腑图。。。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左边是明代高武撰的《针灸聚英》中的“五脏六腑之图”刊于1529年;右边是人体解剖之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a在1543年出版的《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http://ww2.sinaimg.cn/large/6f6fc3dfjw1dhuxswgzzxj.jpg



这是两张人体解剖图。上一张出自1774年威廉姆·亨特的《孕妇子宫》;下一张是出自1830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胖哥注:王清任应该是中医史上唯一具有实证精神的人的,他修改过很多中医里的错误知识,可他对人体的认识还是充满了错误。他画这图时可是1830年啊!)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皇上如果知道了御医用的是这种教材会不会有种坑爹的感觉。。。




话说公元9世纪到11世纪的著名画家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有谁。。。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开始不忌讳解剖尸体,事实上解剖尸体和绘画的提高也确实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文章,现在我也认识几个职业画画的工作之余都会去选修解剖课,用他们的话说这算必修课,对自我提高有很大的助益。











网友ling meng[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作为一个画了很多年油画和国画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 —— 材料是决定性因素。材料决定技法,技法决定审美。这三者虽然会互相影响,但宏观来说,基本是这个顺序。
为什么中国造宣纸和墨,西方产生油画,则和地理条件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是绘画的作用,西方绘画大量用在传播宗教上--如教堂壁画,因为平民识字少,因此很需要易懂的视觉冲击。虽然中国的寺庙也有大量壁画,但相比起绘画来说,我们发展较多的是印刷术。
此外,在发明大规模生产的颜料之前,西方画家个个都要自己制造颜料,相当于个个都是化学家,因此是相当专业的工种。我国画家则很早就和文人身份结合在一起,绘画观念上很先进,但是。。。不看重写实。


网友cassie[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我认为要想分清楚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写实,而西方人物绘画却极尽写实探索之能事,这就要从中西方对艺术审美的差异上来寻找答案了。做艺术审美形态差异的溯源就要牵涉到中西哲学和文明上的构建,说得简单一点,中国的文明离不开儒释道和老庄,就像我们对美的言说从来不追根究底,对书画的品评也以妙品神品等加以区分一样。
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有:“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心,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中对所谓“形似”的追求甚至是嗤之以鼻的,苏轼就有“论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论述,这在当时士大夫为主导的中国画坛是一种根深蒂固并且被广为接受的观点。
难道在不追求将绘画禁锢在”形似”中的古代中国,绘画是毫无章法的吗?谢赫的《古画品录》指出绘画要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所以说要讲究气韵,追求传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也是,这些中国古典绘画理论都是带有哲学色彩的,有着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贯穿在绘画当中的大通达。
再回过头来看西方,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所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相互交融催生出现在的整个西方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都注重理性,古希腊的匠人和艺术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追求完美的比例,期望创造完美的范式,用自己所知的理解未知的。但是这些赤裸而精准的真实怎么能发生在如此含蓄的中国呢?这不但有违伦常更加违背了中国人天性中的保守。所以西方朝着理性地哲学思辨方面发展,他们解剖,画出比例图,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所知的更加清晰深刻。为什么西方没有采用埃及人的方法呢?这就牵涉到表现得真实和再现的真实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带有光感阴影和透视的无比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的绘画,就是西方绘画在研究了如何准确地再现真实后在纸上,帆布上所模仿下来的一种视觉幻象。
按照中西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并且必然要如此的。西方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要把所知的一切进行演绎。而中国,有太多澄怀观道,太多坐忘,太多逍遥萧散是需要意会神领的。这就是根本的影响中西绘画为何如此且必然如此的原因。关于对细节的精确记录和刻画两个地域的都不会太差,前面大家也都给了详细的回答还有图片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网友蒙面大侠[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中西画作写实能力的差异,其实不用分析到解剖学发展的差异,甚至都不太谈得到透视问题的阶段。

写实,本身是一件无比纯粹的事情,就是把视网膜接受到的二维信息原封不动投射到画纸上而已。只要能做到手眼完美配合,就能做到百分之百写实。透视学发展为造型思想和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解剖亦然),但透视学本身只是在观察现实世界过程中的总结性产品,是描绘几何光学中若干特例的朴素工具。当人们观察得足够诚实和客观,就应该发现并总结出透视这种东西。近大远小谁看不见?近处纵放的桌子两条边不平行,谁看不见?问题就在视而不见。

照相机是一部不懂透视不懂解剖的愚蠢机器,却是无与伦比的写实大师。照相机唯一会做的是观察。而理性、诚实地观察客观世界,正是中国人不擅长又不屑于做的事情。

诚然古代中国的绘画受到画材的制约,笔墨不能覆盖的特性,明暗晕染的困难,对线条的依赖,都是写实绘画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同样的画材在今天的画家手上,完全可以塑造准确的形体并表现出有说服力的体积感。真正的决定性内因,还是不会观察,做不到用足够理性足够客观的态度观察。

在一个学习基础素描的孩子的眼中,鼻子不是鼻子,是若干几何体块的组合,哪一个中国画家能有这样的魄力?印象派画家的眼中,鼻子不是鼻子,是几抹不同色彩的反射光的组合,哪一个中国画家能有这样的胆识?

中国画家,连一个立方体的光影明暗都没画过,是手上的笔墨画不出,还是眼睛里根本看不见?

所以中国的写实画没跟上时代,和中国的自然科学没跟上时代是一个道理,从未真正重视理性观察客观世界罢了。重视什么我就不展开了,熟悉国学的自然知道。

当然这里只讨论写实能力,不涉及审美,更不涉及艺术价值。今天中国画已经自成语境,写实也早已不是艺术中的重要因素。写实问题,更接近科学。


网友刘斯坦[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主要原因在于审美趣味的区别,西方人物的写实传统来自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的审美偏向于人,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均如此,他们以人体为美。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偏向于自然,轻视对人的审美,人成为了自然的配角。

此外就是需求问题,我们古代对人物绘画的最大需求是道释人物和古代先贤先圣,一般用于壁画,属于宗教教化功能,不需要写实,甚至于最好不要写实。唐宋对人物写实有小高潮,但这是搭了唐宋绘画重写实的顺风车。如永和兄所言“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 李永学的回答 ”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人对人物肖像没有喜好,官员和有钱人没有保留自己画像的想法。当然明朝还是出了波臣派这样的小众派别,这个答案有提及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 沈临枫的回答。


网友冉冉[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排名比较高的答案看起来很高端,但是其实是在回避问题,题主问的是为什么中国画没有走上写实的道路,可是他们回答的是,中国画以前也是写实的。这根本就是重复问题啊。

我觉得是东西方审美意趣所决定的,而这种审美本身又是建立在我们的人种特点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
我印象中谷崎润一郎写的荫翳礼赞里很好的讲过这一点:

东方的文化,审美,是“去光”的,没有强烈的直射的光线,在适度的,经过选取的亮度之下,阴影之中,将要被描绘的事物的细节一一显示出来,更多的细节延伸至黑暗当中,带着神秘和不可言说的美感。更多地模棱两可,更多地欲语还休,正是荫翳之美。

奥尔罕帕慕克也间接的描写过中国的审美。
安拉的细密画师们,笔下的美女,千百年来都是杏仁眼三角形嘴,这是来自中国的伟大画师们的传承。即使是斗胆描绘爱人的画师,尽管他心中浮动着爱人的甜蜜模样,也不无沮丧的发现,他最终绘下的,仍然是一个中国美女。

我觉得这两者,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东方文化的审美,是一种适度遮光条件下,平面化、细节化的审美,而且是追求意趣、风度,胜过实际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有一种高度的“标准”和“一致性”。对美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定性定义。
这就导致了一种结果,所有被描绘下来的“美”,都是合乎定义的美,也就是一个摸样的美。
这是脱离了实物,抽象了的美。
发展到更后来,追求的就更加和写实南辕北辙,或者说,中国的绘画,是求仙问神的修行,笔画精神,都是在追逐理想中的美。
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追求的是在凡人的身上发现神性,以及美。
(延伸一点的话,我觉得这可能已经是哲学上的差别了,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的艺术试图透过神的眼睛观看世界,表现世界整体的普遍性,而欧洲人,他们透过凡人的眼睛,诠释世界个体的特殊性。)
其实这一点,在东西方的传统服装上都有体现,但是那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到了今天,大部分东方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式的审美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二维向着三维世界的转变。但是更远的未来会怎么样,东方的审美意趣是彻底成为西方审美的细部补充,还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复兴,都是难以预测的事情,没有人能知道。


网友知闻Rogue[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私以为这其实与国画一直只是读书人的技艺并没有很好地独立出来有很大关系。
西方人物绘画之所以那么写实,究其历史原因是很血腥的,为了研究人体很多画家自己亲自解刨尸体,甚至去刨坟偷尸,在当时一个好画家对于骨骼肌肉很可能要比一个医生更了解。我们现在所学习所了解的透视解刨知识,就是那些咱们耳熟能详的大画家在阴暗的地下室像变态医生一样解刨尸体得来的;反观中国传统绘画,它一直并没有正式的单划分出来,多是作为读书人的附属技能存在的,他们饱读诗书自恃清高,是干不出来解刨人尸的事的,古人对于死后坟茔的敬重就更不会去刨坟了,连中医也没怎么发展出系统的人体解刨手术,所以说对于人体的理解自然达不到写实的高度。
还有就是轻视工业,士农工商,一等的自然瞧不起三等的,工业上的新发现不会及时反馈到绘画上。反观西方绘画因为相对独立,就不会受到读书人臭脾气的影响,积极吸取科学的新知,印象派的发展其实就与工业上发现了光的丰富颜色(三棱镜)有很大关系。
至于花鸟鱼虫,因为比较小,解构简单,动作单一比较容易画的写实。
所以归根结底的说,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没有很好地独立出来罢了,是幸也是不幸。
其他的就是西方发展出来的油画等颜料是厚涂颜料,更适合做写实绘画。

补充阅读:
英国展出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精确度惊人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其实达·芬奇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第一个解剖尸体研究绘画的画家,但绝对是最出名的一个!
《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油画》
十九世纪末光学的发展推动了绘画色彩的革命。印象派首当其冲,用油画实证了光学与色彩的关系这一基本理论----一切色彩都来自于光,来自于太阳的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印象派画家之父--莫奈曾说过:我们的绘画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色彩斑斓的绘画将永远占有沙龙展出的所有地盘。过去那种酱汤色,暗棕色,暗绿色调的绘画将永远回不来了。
推荐阅读:@Nalak提到的,所讲颇为不错。


网友匿名用户[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中国人现在的照片也不写实啊。


网友蒙面大侠[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应该可以给你答案。其实我讨厌乏味的长答案。
思维模式主导文化走向。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概念模糊。中国人的思维重视直觉和经验,习惯于通过直观感受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是深入的做逻辑上的分析,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也容易造成缺少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
中国近两千年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便是在学术上的思想不正当。不正当的地方,简单地说,便是大家以为行是很难的,知是很易的。这种思想便误了中国,便误了学者。——孙中山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体,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带有感情色彩。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
两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小国,都未出现正式宗教,对思想没有过多干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学术思维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并产生一批伟大思想家,但希腊产生了理性之光,中国却错过了机会,原因是中国人感性知识以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切都为了实用,就连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都是实用主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人家日本就是现实主义,“开发民智”、“日本精神,全盘西化”、“脱亚入欧”)。苏格拉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咱们孔子则是因为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郁而亡。
这种实用主义限制了中国人的智慧,即不去发明“没用”的科学技术,比如@泰一说过的空间几何,还有“中医”,它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极典型的重视直觉和经验。

所以你看,西方人画个画要先学人体解剖学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理性给了他们探索精神。我不否认那些写意的画作有别样的美,更不是为了贬低古代中国的艺术水平,所以我们承认中国古人的形象思维已经发展到非常丰富的程度,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停留在原始思维的阶段。原始思维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浑沌、无序且完全是异化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缘象比附水平多么高于原始思维,这种高水平也只能是量上的。就质而言,两者并无不同。


网友蒙面大侠[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画常常有着不同的目的。而重现人眼所见的现实,并不一定是画家作画的目的。

「眼见为实」的历史没有想象的那么长久
比如考虑『理想国』中对画家的说法:首先是神造的床,然后根据神造的床工匠造的床,然后是根据工匠造的床画家绘制出来的床。工匠所做的床是真正的床(理念/神造的床)的影子,而画家的床是真实的床的影子的影子。

于是画家就很不开心,想要的并非是模仿现实(因为现实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而是想要模仿真实的世界。正如欣赏现实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对于真实世界的模仿并不一定要等同于现实世界在人眼中的影像。比如伊斯兰画家的作品常常试图去体现由『神』的眼睛而非是从人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


其次,所谓的重现人眼所见的真实,西方画并不一定是做到了。比如看到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些作家,基本上所有人都是鹅蛋脸,但是在没有指出的情况下,欣赏者常常觉得是『好写实呀』,而非是『怎么又是鹅蛋脸』。
一个简要但是常常省略了重要细节的模型是眼睛接受到光线,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就人类就感觉到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模型省略了很多事情。在传递信息给脑之后,在产生直觉之前,有着很多的处理,比如对于朝向的辨认,比如颜色的对比,但是更重要的是辨认一些特征(比如祖母,克林顿等等)。并且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可以被训练的,而现代人接受了不少的训练。
正是现代教育(或者文化环境,或者别的什么)训练使我们能够去容易的辨认写实画的一些特征,比如说这个代表阴影,那个代表在远处。所以判断欧洲人的画是否更加写实应该找一些没有现代教育的人去评价。
比如当初曾经有欧洲人向土著展现欧洲写实风格的画作,但是土著们纷纷表示『你这个写实不行不行的,真正的写实是我们这个....』

以上基本上是根据『艺术与错觉』的回忆得出来的,如果有兴趣,强烈建议去阅读贡布里希的这本书『艺术与错觉』。(好吧,其实还有一些是来自于『意识探秘』的回忆)


网友石韦属[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宋苏轼有言:‘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这样的思想对于文人绘画影响很大。求深意,而非形似。 某种程度上,这个思想跟现代艺术很相像。


网友匿名用户[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毛笔和宣纸的质地决定的吧


就比如莫奈的印象派。。。起源与他一开始是个画瓷器画的。。可以想象油彩在瓷器上的画面效果。。。就和印象派一个样。。。扯远了。。


网友莫野明[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你觉得他不写实,实际上是看不懂……国画画的才是写实,这是东方的哲学体现。插播一句,最喜欢道家的自然大法……
首先,大家都知道桌子的几何形状是平行的,透视是是眼睛的错觉,你睁着眼睛摸和闭着眼睛看那是完全两种东西。桌子真不长透视那个样,估计古代的人喜欢画CAD图吧,哈哈。我记得有个国外的记录片说,欧洲油画在某个时期忽然变得非常写实,据说是用了通过凸透镜,在黑箱里打到画布上画的,为模特点个赞,真能挺。
第二,我们现在接受的西方文化太多,所以潜意识是非常接受西方画风的,要么看看身边还有什么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老东西么?就算课本也是白话文多,退步到一个什么地步了?让民国的小学生写个半白半文的作文都比现在初中生更有味道。近现代艺术也是从欧洲流传开来,包豪斯新文化艺术什么的,都是西方文化的结晶,全国洋化造成近现代的东方艺术也受西方艺术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总觉得现代人超越不了祖宗,因为特么的断代了啊祖宗你造么,愧为后代完全是不肖子孙的我啊!毕加索也是受了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启发呢,他还和张大千是互相欣赏的好基友!走出国门后别忘了回来呀~~~
第三,谁说国画不能反复画,我学了一点国画皮毛,听一个小地方的老师说那个绢纸上的莲花瓣儿要至少来回晕染八次,才艳,才透,还要看人晕染的好不好才能过关。八遍你还能看见下面的纸纹,清清楚楚像纱一样漂亮。我不怎么会水彩,不知道水彩晕染八遍还挺得住不?我都多少玩过,至今仍用国画手法画水彩,其实这两个部分手法挺像的,都要晕染。
第四,一直觉得挺可惜的。最近鸡汤看得挺多,但觉得有个事儿是对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就无法往前走,我觉得文化也是一样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艺术,是不能继续往后路走的。特别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东方的文化和艺术,用素描和水粉考进的学校一直是我比较遗憾的事,但文化和艺术之路毕竟是不需要什么文凭的,只要有爱就可以了。非常纠结我记住的油画大触比国画大触的名字和画作更多,无论东西方,只要美的就是满满的爱意。
最后,如果让一个喜欢东方文化和艺术的人来,他会告诉你西方艺术非常非常的赞,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祖宗这么多年来好容易保下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文化,人一辈子都学不完。
瓦为祖宗骄傲!


网友Clark[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题主真正想问的意思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里面的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人物的脸好像都是为了拼凑一幅画面而从同一个素材库里拖出来的一样,没有特点,千篇一律。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这些男男女妇的脸,真心长得都一个样子。
我觉得这个和没有发展出透视和明暗没有关系,即便是线描一样可以表现出人脸的结构特点,缺乏透视和明暗没有解释为什么古代画里面的脸长得都是一个样子。单眼皮,双眼皮,厚嘴唇,薄嘴唇,高颧骨,尖下巴,宽额头,高发际,塌鼻子……这些面部特征不是所谓没有透视和明暗就能解答的,是什么让中国古代的画家完全无视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一定是有别的原因。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上面这些画也没有透视和明暗上面这些画也没有透视和明暗

或者说古代的中国人可能都是脸盲?哈哈哈。当然这是我的瞎说啦,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还希望有高人解答我的疑问,关注坐等。


网友王晓妍[中国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我只是做个补充。。。。。。比例的不协调也是人物不写实的重要因素。

上述的答案基本已经回答很完善了,只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中国画中的人物画,不论是纸本还是绢本,甚至是壁画,若是涉及到帝王的人物画,帝王的比例会大于其他将臣等人,这也是于写实于透视完全无关的,突出的就是权利地位,皇室威严。比如众所周知的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环绕于宫女中间的就是唐太宗了,左侧就是吐蕃使者,很明显,人物的比例已经造成了画面的不真实,除了帝王头像比例的大,我们能看到吐蕃使者三人也是从大到小排列。其实这幅画的角度并不是画者的角度,是唐太宗的角度出发的,君临天下的心理使然。 环绕于宫女中间的就是唐太宗了,左侧就是吐蕃使者,很明显,人物的比例已经造成了画面的不真实,除了帝王头像比例的大,我们能看到吐蕃使者三人也是从大到小排列。其实这幅画的角度并不是画者的角度,是唐太宗的角度出发的,君临天下的心理使然。


这个心理和古埃及壁画中的人物画心理是一样一样的,古埃及壁画中人物脸都是侧面,而身体都是正面,腿以下又是侧身,也叫侧面正身律。这也是古埃及当时的观察法(即心理主观因素)所致的,他们绘画也不讲究透视,人物大小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社会地位来定。

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中国人物画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

这么总结看来,除了明暗光线、线条、气韵、纸张等原因外,这种政治心理因素也是值得考虑的。

二 :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捣练图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

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作品简介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

《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家简介 张萱(公元713—7 5 5 年),唐代画家,[4]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定进步意义。

创作背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昉

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张萱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尝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描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情景,人马、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开元、天宝年间。

作品赏析

《捣练图》工笔重彩,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

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

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洛神赋图

作品典故

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11]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2],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创作背景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的《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的《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8]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9]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

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10]的特点。[9]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9]

艺术价值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画家简介

他传世的唯一一件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创作的,一共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模范”故事,并在每段前面自己抄录张华的一段赋。原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后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题跋和乾隆皇帝亲自画的一束兰花。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有画家签字的画。[14]

三 :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看中国古代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有神韵在,但为什么就看着那么不真实呢?反观西方油画,画出来的人如此逼真简直可以媲美照片。这是为什么?我知道国画比较看重神韵和写意,但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一个流派注重写实的人物画呢?不过话说有些风景画花鸟画倒还蛮写实。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张佳玮[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咱从社会角度稍作解释,大家看看听听吧。
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第一,我们得承认,某种绘画形式是否写实,源于我们现代人自己对“写实”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代人是从了解西画的写实概念中理解写实的,而绘画科学的应用是西画式写实概念的基础,比如光影结构透视解剖对比等。这些科学概念被引入艺术,是在社会基础科学得到长足进步后的结果。
我们只要对比中国与西方基础科学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艺术观察科学中对解剖学有较高要求,而这主要来自医学的发展。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我们现在都比较清楚,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人体医学解剖的认识。用形而上理念看待,对人体解剖的理解被应用在艺术里,显然推动了艺用解剖学的发展,因此西方的绘画与雕塑逐渐走向“科学化”的写实。但中国的医学发展较少涉及解剖,对人体内部病理的诊断也主要来自对人体外部的观察而得出的推理,所以解剖学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这也会产生对艺用观察方面的限制,艺术领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主要依靠外部观察后推论出的结果来确定绘画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意象式的线条
“三停五眼”等人物画结构基本规律,就是老祖宗们在当时的科学认识上总结出的艺术法则,其实非常管用。
艺用透视学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早期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也很初级。

第二,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方式,这基本就是由绘画材料决定。
中国特色的绘画工具主要以毛笔为主,特别是带有“锋”的毛笔。羊毫较软且蓄水量较多容易造成洇水,在宣纸上不宜长时间停留,狼毫较硬,但水分比羊毫更容易流失,所以使用中国的毛笔必须了解笔毫的特性,掌握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并合理控制下笔的速度和时间。至于画纸,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保存很好的中国早期绘画作品,多还是绘画在绢、帛等织品上。织品和宣纸的吸水程度,也决定了绘画可以采用的绘制手段。中国传统绘画颜料是以水来调和。这都造成中国传统绘画不适宜产生色彩的笔触造型,而更适合用晕染、叠加等方式产生画面色彩的变化。工笔画是这种绘画方式的极端发展,可以绘制出非常精细的造型和色彩效果。

结合前面所说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中国画用线条造型、晕染敷色,且采用初级艺用透视,其实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花鸟画之所以可以画得很精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花鸟在绘制时基本属于放大绘制,艺术家可以对花鸟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
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花鸟画依旧是线条造型(写意和大写意是中国画晚期的结果),在线条的“控制”下要完全表达当今我们理解的写实概念中的结构、透视、解剖……,不可能。(学过速写的人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说线条更适合用来表达意象式造型。
我们现在理解的写实人物概念主要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是使用色块、笔触造型,与中国造型方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以当年处在那种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老祖宗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写实概念的理解,我们不会认为这些人物绘画作品不真实,相反,我们只会觉得这些画已经很逼真了,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摄影术的情况下。

西方写实油画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一直不重视意境在画面中的运用。到十九世纪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写意效果,并从东方艺术中(例如日本浮世绘)吸收了不少经验,逐渐学会意象化色彩、笔触的使用,画面开始脱离纯写实,逐渐带有写意效果。印象派就是一种色彩的意象造型艺术流派。

西方艺术界喜欢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倒是真的,这点确实是东方艺术的缺憾。
中国绘画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努力变法,在写意上走得更远,也受到过当时一些人的批评。当年吴冠中等前辈搞艺术的中西合璧,还有不少艺术界人士指责他们,想想还真滑稽。


不是说中国绘画没有发展出注重写实的流派,而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徐悲鸿等人留洋学艺归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之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接下来中国艺术界天翻地覆,但传承与变革的机会已遭腰斩,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写实流派,并不容易。
当今中国画艺术界不是没有写实人物画艺术家,只是更多人选择走捷径。先出名再画画,结果画也画不成了。
再有,我们对当代的中国画作品了解还是太少,所以形成中国人物画都不够写实的观点。
其实现在很多小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都开始运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学、解剖学等艺用科学,这样的国画写实人物作品有不少。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国画人物向写实流派发展的机会吧。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没有啊!

各位朋友有贴图,俺就不上图了。


网友安尼迪[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多图预警


身为中国画人物专业的大三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答。

先上结论,再展开

中国古代人物画看起来不那么写实是有先天(用线造型的传统本质)和后天(宋代以后社会主流观念对造型能力忽视)两大原因组成的。


——————————————————————分割线—————————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用线造型是中国画传统的本质?(看到这里肯定有一大波人跳脚——扯!淡!)

从工具上解释,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几乎都是线性的。(不服!说好的皴、擦、点、染呢!!??那么多效果你当没看见?)好吧,你自己试试看,画一群人,用勾线和皴擦点染五种方法哪个最快?必须是勾线啊,实用。

且不说后面四者都是依附于线条才成立的,历史向前推进,早在毛笔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中国人削竹为笔,用竹尖在地上书写,看吧,线性观念其实那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当然,石刀刻的甲骨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线造型,或者说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本质,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特征。

罗丹说,世界上不存在真实的线条。所以,中国画用线造型这事儿就已经决定了,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完完全全彻底的贴近现实,是行不通的。

但画画这事儿并不是越逼真就越好,与真实保持适当的远离,才是绘画的妙处所在。

用西方绘画举例


这是全力贴近真实的————写实主义的库尔贝(事无巨细完全按照看见的来哪怕很丑但只要真实一并画下来)(库尔贝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原原本本的写实主义,题主说的3D啊写实啊之类的以他为代表最合适不过了)

这是极力远离现实的————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我画的是啥你看不懂就对了)

这个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并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情绪的——梵高和席勒,我们可以统称为表现主义




作为参照,上几张中国古代的

梁楷,作为写意的代表

宋徽宗临唐代张萱《捣练图》,作为工笔的代表

(为什么选这两张下文再讲)


看出来了吗,中国古代人物画在面貌上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最接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探讨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够写实的问题。


第一部分总结:

毛笔工具带来的线性思维,对于中国画往写实方向走带来了障碍,而且不小;但聪明的古人索性反其道而行,利用线造型和平面化反而可以拓宽对人物的表现形式,这一点西方的艺术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意识到。

第二部分


为什么上面选那两张宋代的画作为代表?现在回答你

其实,中国古人的写实能力是有的,而且非常厉害。但是这一点体现最好的,不是绘画,而是雕塑。


兵马俑,秦代的水准。

说书俑,汉代的水准。

隋唐以前的绘画(壁画除外)均已失传的情况下,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人的写实功底。而宋代绘画正是这种能力在古代绘画中体现最好的。

这山峰。。。

这螃蟹画的,够写实吧

谁说古人不懂解剖!!??



所以说,有造型能力的人画的变形才可以称之为变形,因为他有控制力;而没有造型能力的人的变形,只能叫画不准。

宋代画院里的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功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才在宋代的范围内找最好的画。

但是这种以宫廷画匠为主的模式在宋代之后走向没落,转而兴起的是文人士夫画。简言之就是我的职业是别的我不会画画我只是画着玩儿玩儿来抒发我的高尚情操。它的本意是只要画面感觉好了造型正不正确其实无所谓。


但在这我要强调的是,文人画的兴起阶段的形依旧是很美很考究的,只不过它们很古雅不似晚期的南宋院画那样艳浮罢了。

这个阶段人物画的最好的非赵孟頫莫属了。



随着文人画占领统治地位,造型能力和写实倾向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排斥。但是造型能力的下降对山水花鸟画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人物画来说却是致命的。(写到这里想起来为什么老师上课总是说造型是第一位的了)



烂画的图我不想贴



到最后中国画里人物出现的最多的样子是这样

没办法,说穿了就是已经不会画人物了,哀


我不怪你们我知道你们其实都是专职山水画家。。。


(陈老莲任伯年们我对不起你,你们画得很好可是实在没办法放进来讨论写实的问题啊)


第二部分总结:

宋代以后绘画观念的转变导致画家总体的造型能力下降,写实不能。。。

————————————就这样结束了?——————————

不!!还没有


上面说的是社会主流,下面是非主流部分


早在明嘉靖、万历年代(1522—1620年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两大经典法宝:古典艺术和新产生的透视技法,被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带入皇朝,在南京等大都市传播开来。西洋肖像画的技法,引起了旅居京城的中国写真画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画作中,注入了一些西洋技艺,使传统肖像画在表现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样的肖像画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时人的欢迎、青睐。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惊呆了,佚名高手哇 %>_<%


明代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曾鲸(1566—1650年),祖籍福建蒲田,长期客居南京。其画法是以“墨骨”为主并结合多层烘染,是中国传统线描与光影明暗相结合的结晶。当时在南京追随曾鲸的肖像画家就有金谷生、王宏卿、张玉珂等。美术史上称这一时期的肖像画风为“波臣派”———曾鲸字波臣,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这一画派。


这个其实很逗,古人的写实也仅限头部呵呵哈哈。。。。╮(╯_╰)╭

————————————结束了?—————————————


当然没有



上面是古代部分,下面是当代的



中国人物画能不能写实? 答案是当然可以!!

写实了就会变得和西方画一样吗? 答案当然是不!!!

我答这道题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在中国,比起其他画种,中国画人物画是最强的。

但是有太多人不知道这一点

不废话,上图



蒋兆和


黄胄



周思聪


何家英


方增先

周昌谷



顾生岳


李震坚

黄发榜(亲爱的榜爷,在木板上画)



刘国辉



吴山明(用宿墨)



吴宪生



尉晓榕



盛天晔



花俊



潘汶汛



邓先仙


吴冠华

当我写下这串名字的时候,我无比得自豪,因为我感觉到此刻我就与中国的美术史紧紧相连。

感谢每一个看完的人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沈临枫[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给出的答复:

四 :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南京师大附中艺术组 朱建军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 缃倘砑?BR>光盘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四.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五.全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课堂教学随笔


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讲内容多,年代跨度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应在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略讲一下,避免学生厌烦,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技法放到前面上,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后讲,讲绘画技法时选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一张是明代曾鲸画的《张卿子像》,另一张是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讲到写意时可在课堂上边介绍边演示技法,也请有兴趣的学生上来画,一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震撼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学生进入角色后,为下面的作品欣赏打下了较好的课堂基础,在进入讲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特点时,我选用了一张学生较熟悉作品,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让学生感到即亲切又陌生,很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张画的内容,我首先把课件的长卷缓慢的放映一遍,同时介绍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画中的主人公,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再把长卷分为五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分别详细介绍,为加强效果,每段都选用了不同的中国古典音乐配置,做课件时,把重要人物都用图像软件进行局部处理,拉近,放大,比原画更清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五段分别欣赏完后,再以录像的形式配上音乐慢慢的放映一遍,把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带进充满遐想的绘画艺术境界中。
最后教师点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形神兼备,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张画把握得是很好的,最后结束这张作品的分析。
为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还选取了几张盛唐时期的人物画进行欣赏。张萱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周肪画的《簮花仕女图》,让学生先说说喜欢这些作品的哪些方面,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每幅作品详细讲解,为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结束时布置同学们课后通过找资料查出《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虢国夫人,下一次上课时告诉大家,给学生增加一点悬念,期待下次上美术课时知道结果。
我认为高中美术欣赏课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效途径是打破常规,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适时寻找教学契机和切入点,这些都是上好每节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 :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www.61k.com)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捣练图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www.61k.com)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www.61k.com]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作品简介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

《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家简介 张萱(公元713—7 5 5 年),唐代画家,[4]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定进步意义。

创作背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昉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www.61k.com)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张萱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尝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描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情景,人马、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开元、天宝年间。

作品赏析

《捣练图》工笔重彩,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www.61k.com)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洛神赋图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作品典故

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11]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www.61k.com)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2],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创作背景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的《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的《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作品赏析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8]传世精品。(www.61k.com]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9]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

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10]的特点。[9]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9]

艺术价值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画家简介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他传世的唯一一件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创作的,一共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模范”故事,并在每段前面自己抄录张华的一段赋。(www.61k.com)原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后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题跋和乾隆皇帝亲自画的一束兰花。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有画家签字的画。[14]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28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