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发布时间:2017-12-02 所属栏目:教案

一 :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 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 × × × ×|× × × × × ×|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儿高》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岛冰轮 江楼望月 海峤踌躇 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 素娥旖旎 皓魄当空 琼楼一片
银河横渡 玉宇千层 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2. 歌曲《月之故乡》
歌曲《月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韵辙是“江阳”韵,教学要点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声要到后鼻腔,并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上;其次,声音要求连贯自然,字与字之间要在声母之间连接,过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挚,体现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国人民对宝岛早日回归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四重奏等。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解放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带有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 教师朗诵著名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 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生回答问题:
a.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b.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 最佳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liang~~~~~~~~~~~~~~~~~~~~~ (用此音作为发声练习,为了配合歌词的韵辙“江阳”韵。)
 
liang~~~~~~~~~~~~~~~~~~~~~~~~~~~~~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 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 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 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 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 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 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 (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 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 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 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 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 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 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 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 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 、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 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 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 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 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 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 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           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           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         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 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 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 ,飞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说唱天地
单元教学内容
1. 欣赏:京韵大鼓《贺新春》,学唱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单元目标
1. 了解说唱音乐基本分类,认识说唱艺术的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特征。
2. 欣赏和学唱说唱艺术,逐步建立热爱中国说唱音乐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不同地区的说唱作品,初步感受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跨度比较大,长音较多,注意引导学生的气息支持,并注意咬字吐字、装饰音等。
2. 从伴奏乐器、前奏间奏、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等方面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并正确区分四种曲艺音乐。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聆听《贺新春》,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风格特点。
2. 学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 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准、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正确,气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 初步认识说唱艺术中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
教材分析
《贺新春》是一首新创作的京韵大鼓曲目,通过新春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面貌,表达了中华儿女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全曲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在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风格的同时,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为了表现抗战时期我国北方京津地区人民悲壮激愤的情绪,旋律选取了京韵大鼓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歌曲音域跨度近2个8度,运用七声音阶g宫调式写成。
全曲共分两个段落,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开头以高音区的平稳唱出“千里”两字,随之用四度跳进跃上“刀”字,又接以连续的高音下行级进唱出“刀光影”,曲调高亢,具有悲壮激烈的情绪特点。接着,以连续下行级进为特点唱出“仇恨”两字,突出悲剧色彩。到“月圆之夜人不归”时,以拉宽节奏、扩展句式篇幅和往低音区回旋等手法展开旋律,使音乐的悲剧气氛得以加强。第四句在“花香之地无和平”的“和平”两字上,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动乱和人们内心的不安。
第二段头两句“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用低回委婉的旋律来渲染骨肉情谊和赤子之心。到“为雪国耻”时再次触及高音区,尤其高音fa的出现更具悲壮色彩,后半句“身先去”又以拖腔往重低音区回旋,为第四句做了铺垫。最后一句,在高八度mi音上开始,然后攀上全曲最高音sol,以富有气势的旋律唱出“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满信心和力量,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全曲旋律进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旋律音调与北方方言声调紧密吻合,所谓讲求“字正腔圆”。为了做到唱腔旋律与方言声调相符合,使唱词的字音纯“正”,在许多字的前面加上了装饰音,如:“影、恨、夜、地、耻、去”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都听过说唱音乐吗?
学生回答设定:学生应该都听过目前流行的说唱音乐,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说唱歌曲。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说唱音乐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设定:说和唱结合(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一个歌曲片段)。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说唱结合的音乐,可谓是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到现在,我国说唱音乐的种类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说唱音乐八大类。
这个单元,同学们就要通过这几首说唱作品的欣赏和学唱来学习说唱音乐的基本特点。
2. 新课学习
(1)聆听音乐《贺新春》。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这首说唱作品你认为是哪个地区的?有什么特点?属于八大种类的哪个类别?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京腔京韵十足,有气势,是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同学们可以根据演唱者手中所敲击的乐器看出是属于鼓词类(引出京韵大鼓)。
(3)教师:京韵大鼓就是我国说唱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因为地方色彩浓郁,所以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会被作曲家加以运用。下面我们请大家欣赏一首以京韵大鼓旋律为基本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频。简单介绍《四世同堂》作品及电视剧。
(4)教师提问:《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这种说唱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绪?在电视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字正腔圆的演唱更好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迫害的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腔京韵很好地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3. 《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曲谱。
(2)重点练习音程跨度比较大和节奏密集的乐句,如: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先做简单的音程练习,以便更好地找到音准。
(3)练习切分节奏、空拍休止。

(4)朗诵歌词并加词学唱。
朗诵歌词1-2遍,教师提示旋律进行与朗诵时歌词的走向紧密结合。
例:“千里”两字,用普通话朗读和歌曲中的旋律   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时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体现,特别是字尾要注意归韵。
(5)听原唱2-3遍。
填词演唱,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及注意词曲对位的准确性。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教师请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 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每段情绪有何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歌曲通过下行级进及大起大落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当时北平地区受日寇迫害时的动荡不安。第二段从“一腔无声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开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来的上行级进到全曲结束时的最高音sol,表现了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及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每一句的情绪及咬字吐字),请学生讨论:如何演唱才能抒发出这种情绪?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注意每句的旋律进行,气息饱满,咬字吐字等。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影、恨、夜、地、耻、去”这几个主要字,注意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词曲对位的解决:  
 

二 : 九册音乐教案第一课1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听辨、练练

2、唱唱

3、听记

4、复习已学过的歌曲。

 

二、教学目标 :

1、认识保持银记号并在歌唱中运用。

2、听记四个小节的简易旋律。

 

三、教学重难点:听辨、练练

 

四、教学过程 :

(一)组织

1、师生互相认识,介绍

2、新授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听记

听琴声选择正确的音组填入空白的小节中。

A、师弹奏曲子,生聆听

B、生听记

C、边听边唱

D、复听,校对。

 

2、唱唱

A、《美丽的朝霞》

B、《秋天多么美》

 

3、练练

A、保持音记号

表示这些音要唱地饱满有力,充分保持它的时值。

 

(三)复习四年级学的歌曲

(四)师生再见!

 

听音乐出教室。

 

课后小记:由于这一届学生以前没有真正好好的上过音乐课,所以很多的音乐理论知识,他们是闻所未闻,更不用说在实际中运用出来了。所以降低课本的难度,不给他们负担,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慢慢掌握基本技能。

三 : 九年级音乐多情的黑土地教案

多情的黑土地之《阿里郎》与“二人转”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与学唱,了解朝鲜族的相关文化,并能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与韵味。二、通过欣赏二人转乐段,初步了解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及其发展变迁。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增进对我国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喜欢并愿意学习这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及地方音乐。
教学重点: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并了解二人转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阿里郎》第三、四句词与音的关系。
教具准备:vcd带1、2
教学过程:一、导入(2’)
(视频——伽倻琴)师:认识这种乐器吗?它是哪个民族的?
                  生:——
(视频——长鼓)  师:朝鲜族还有一种打击乐器也非常有名,它是?
                  生:长鼓
                  师:请听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二、欣赏(10’)
1.第一次欣赏(《阿里郎》视频)
                 师:知道“阿里郎”的意思吗?
                 生:——
                 师:简述
   2.第二次欣赏    师:既然“阿里郎”是这么动听的一个故事,那么就请同学们来听听歌曲是用几拍子写成的?
                 生:欣赏、感受、判断
   3.师与学生分析并试唱(可顺带分析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大多为三拍子,节奏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带有强烈的舞蹈性)
          三、试唱(18’)
   1.试唱前两句,配上歌词。
   2.听第三、第四两句,请学生配上第一段与第四段歌词。(注意减低难度)         
   3.唱唱歌曲的第一与第四段。(跟琴唱,跟视频音乐唱)
          四、二人转赏析(14’)
   1.导入
                 师:我国的朝鲜族生活在——
                 生:——
                 师:东北。我国东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还有着灿烂的文化。“二人转”就是发祥于此的一种曲艺形式。
                 师:那么什么叫“二人转”?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的伴奏乐器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2.欣赏与分析
   表现形式:
   伴奏乐器:
   3.读读
   4.简介二人转的新生
   5.拓展欣赏
         

五、课外作业(1’)
   欣赏《就差钱》《阳仔搞笑会》
板书设计:

《阿里郎》( 朝鲜族  伽倻琴 长鼓  )
问:歌曲《阿里郎》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
(二人转)
又名,是我国东北地区富有特色的曲艺形式,属走唱类。
表现形式:一_______一_______,服饰________,手拿________,
边____边____边____,讲述一段故事,唱腔__________,唱词__________。
伴奏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3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
2. 通过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感受大海的光彩和寓意于大海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
2. 歌曲《鼓浪屿之波》中的弱起节奏。
教材分析
1.《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之波》,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
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
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2.《西沙,可爱的家乡》
这首歌曲曲调活泼优美,热情地赞颂了西沙的美丽景色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为c大调,节奏较为自由而且稍有变化。
歌曲分为两大部分。前7小节为引子,曲调具有呼唤性。
第一部分:7─24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
第二部分:24─4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乐句连接紧凑,节奏由快到慢,尤其是40—43小节长达4小节的拖腔,更是将歌曲推向最高潮,更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 一、导入
欣赏以大海风光为主题的视频(有波澜壮阔的惊涛骇浪、有委婉细腻的潺潺溪流等)画面。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大海美吗?美在哪里?
生:讨论分析。
师:大海是美的,我们歌唱和赞美大海,大海是深邃的,寄托着我们无限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寄托着海峡两岸深情的歌曲《鼓浪屿之波》。
二、教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描写大海主题的歌曲,下面你们能否说出歌曲描写的是我国什么地方吗?
生:台湾岛、鼓浪屿、基隆港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那里美丽的台湾风光吧!
师:优美的画面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富饶美丽的台湾岛,使我们流连忘返。下面我们就用美妙的歌声来表达对它的赞美与热爱吧!
师:先提示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弱起节奏(后八分音符起唱)(出示4/4拍图示)。并要求学生划拍。八分休止符可以让学生用吸气或拍腿表示,同是强调第一拍重音。
生:第一遍随钢琴轻声视唱曲谱。(《鼓浪屿之波》歌曲学习)(教师提示:1、弱起节奏。2、视唱曲谱时的正确发声状态:上身挺拔,放松:嘴巴充分打开,吸气积极,总之视唱也要尽量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
师:同学们第一遍视唱得比较准确,弱起节奏完成得也很好,只是在乐句的连音处理上需要更好一些。之后教师分别在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唱出加连线与不代连线的两种不同唱法,让学生听后比较说一说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师:仔细听,哪一个你认为是加有连线的唱法,哪一种是没有的?
生:第一种没有连线,第二种是有连线的。
师:同学听得很仔细。很准确。再想想,两种不同形式的演唱,听起来在音乐发展上有哪些不一样?
    生:(没有连线)比较方整,生硬,较缺乏乐句间的连贯性。(有连线)较柔和,乐句间的线条比较鲜明,比较连贯,鲜明地描绘出了水中波纹流动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很有体会。连线的运用在这首歌曲作品中不能被忽视,下面我们分别把第一、第二乐句视唱一遍,同时再次体会一下连线在乐句中的作用。
生:同时划拍,视唱歌曲第一、第二乐句旋律,注意连线的正确唱法。
师:同学们刚才旋律视唱得比较准确。下面我们能不能在视唱较准确的基础上,小心地把歌词填进去,同时提示学生注意的几个要点:a.填词时要注意连线的处理,不要影响到乐句的连贯性与起伏性;b.乐句间的呼吸要积极、深入;c.注意歌曲中的弱起节奏;d.高音区避免声带用力,而是体会全身在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借用腰腹的力量,同时打开口、咽腔。
生:第二遍随琴轻声填出歌词,同时尽量注意体会教师提示的四个演唱要点。
师:同学们歌词填得比较准确,也比较完整。现在你们思考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完整地唱了一遍这首歌曲,结合音乐中乐句与歌词的发展,能不能说说这首歌曲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讨论并回答。
师:肯定后加以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此曲在结构上分为二段体: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六小节至第十三小节)。第二乐段(第十三小节至第二十二小节)。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从而达到全曲旋律的最高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高潮乐句唱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日光岩。
师:同学们想一想歌曲中为什么会提到日光岩?
生:风景名胜,制高点,日光岩中部的水操台遗址,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师: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鼓浪屿之波》动画)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站在日光岩上思念亲人的人,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那种情感已经随着海水漂向了远方美丽的台湾岛。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歌曲中,用自然、深情的声音去演唱呢?
再次提示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注意乐句间的换气要深沉,整首歌曲的力度变化应为:p—mp—f—p。
生:随琴在教师的带领下充满感情地、深情地第三遍演唱《鼓浪屿之波》全曲。
 师:同学们演唱得情绪很饱满,很投入,通过你们的歌声,仿佛把我带到了美丽的台湾岛,也感受到了那里的骨肉同胞思念祖国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了对大海的赞美以及对祖国宝岛台湾的深深思念。下面我们就超越遥远的时空,来看一看祖国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吧!
生: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动画。
    师:听完这首优美的歌曲,体会与《鼓浪屿之波》在音乐风格及情绪上有哪些不同?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两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都很优美抒情,但《鼓浪屿之波》在演唱形式上更加内在、深情,表达了骨肉同胞思念亲人的心情,而《西沙,可爱的家乡》在优美的同时,更增加了活泼、欢快的情绪。
    师:回答得很好。歌曲《西沙,可爱的家乡》是电影《南海风云》的片头曲。苏圻雄词、吕远作曲。歌词以优美的笔调和亲切的语句,写出了西沙群岛富饶的资源和美丽的风光,并以此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音乐以南海渔歌为基调,并吸取戏曲音乐甩腔的手法,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曲调活泼优美,热情地赞颂了西沙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歌曲为c大调,节奏较为自由,并赋予变化,歌曲分为两大部分。前7小节的引子曲调充满了呼唤性,好像作者对家乡美丽景色的赞叹之情,紧跟着在7─24小节的第一部分比较自由,像是海上渔歌,生动地描绘了西沙宝岛“绿树银滩,风光如画”的美丽景象。24─47小节为第二部分音乐较激情,是歌曲的高潮,唱出了南海渔民热爱家乡的喜悦心情。
    师:了解了歌曲的音乐结构,我们再次结合谱例完整地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
生:随录音小声哼唱旋律欣赏全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演唱《鼓浪屿之波》和欣赏歌曲《西沙,可爱的家乡》,感受到了大海的广阔与美丽,更体会到了骨肉同胞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1.     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和《海滨音诗》,加深学生对大海的了解和热爱。
2. 2.     学会用竖笛演奏《大海啊,故乡》。
3. 3.     通过创编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体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感受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的音乐情趣。
难点:体会不同体裁的作品描绘不同形象的大海。
教材分析
1.《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创作于1980年,是故事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3/4拍子,由两个段落组成,句法和结构都十分简单。它的第一部分强调中低音区,第二部分则向上方五度移动,强调了中高音区,并反复一次,既造成了歌曲的高潮,又没有引进新的音乐素材,显得精炼统一。作者运用了 作为歌曲的主导节奏,表达了海的摇荡。
2.《海滨音诗》
小提琴独奏曲,秦咏诚曲,作于1962年。这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乐曲由三段组成。
第一段:在乐队与竖琴波浪式音型的伴奏下,小提琴轻柔地奏出一段抒情的主题,它如歌、如吟、如诉,像是敞开的心灵,向着大海尽情地倾诉。
第二段:乐曲更富有激情。它以活跃的旋律短句,在不同调性上模进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像大海一样的坦荡宽广的胸怀。
第三段:扬中有抑,用主题的片段材料,将原来偏重抒情的旋律发展成深思的音调。最后,乐曲在主题再现中充满着沉思、遐想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师:欣赏《大海啊,故乡》视频片段。刚才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是否有人会唱这首歌曲?请一两位学生试着唱一唱歌曲片段。
生:两位同学分别演唱歌曲片断。
师:你们演唱得很好。看来你们对这首歌曲很熟悉,但是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吗?
二、欣赏:《大海啊,故乡》
师:介绍《大海啊,故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这首歌创作于1980年,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
师:结合《大海啊,故乡》谱例,谁能试说这首歌曲的调号及基本结构?
    生:哼唱旋律,分组讨论并回答。
师: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句法和结构都十分简单。它的第一部分强调中低音区,第二部分则向上方五度移动,强调了中高音区,并反复一次,既造成了歌曲的高潮,又没有引进新的音乐素材,显得精练统一。而全曲运用了 作为歌曲的主导节奏,表现了海的摇荡。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视唱节奏 ,并体会其在歌曲中的基本律动。再次完整欣赏。
师: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下面我们是否能用竖笛演奏它呢?
三、学吹竖笛《大海啊,故乡》
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熟悉并哼唱乐谱。
生:以组为单位练习吹奏。
师:个别针对性技术难点辅导。并强调吹奏时注意乐句的起始拍,气息的均匀等。
师:将全班分为两组,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师生共同合作吹奏完成全曲。
师:同学们的演奏很成功。
四、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
师:刚才我们用竖笛演奏了《大海啊,故乡》,并且充分感受到了用乐器来表达音乐情绪的那份快乐。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描写大海的器乐曲《海滨音诗》。谁能听出它是由哪件乐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小提琴是一件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最能够表达人物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乐曲的三个乐段(《海滨音诗》第一段、《海滨音诗》第二段、《海滨音诗》第三段)逐一地分段来赏听,现在给同学们三个选项:一、抒情;二、激情;三、遐想。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给它们归类。(《海滨音诗》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归纳。第一段:抒情主题。如歌、如吟、如诉,像是敞开的心灵,向着大海尽情地倾诉。第二段:激情主题。展现了大海坦荡宽广的胸怀。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发展成深思的音调,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五、音乐创编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演奏并欣赏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感受到了大海的无穷魅力。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为一个中学生,此时此刻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大海的赞美呢?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我们将全班分成四组,并设定相关主题。
舞蹈组:舞动的大海。
绘画组:梦幻的大海。
朗诵组:诗情画意的大海。
歌唱组:如歌的大海。(以组为单位展示与表演)
师生:共同组成评判组,参与打分,评选出优胜组,并颁奖。
师:各组的展示相当精彩,让我们为他们的成功展示鼓掌。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感受与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领悟大海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依恋大海,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环球之旅(5)──北美掠影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红河谷》。
2. 欣赏:《歌唱伙伴》《列•布朗底》《仪式歌》《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单元教学目标
1. 学唱、背唱《红河谷》,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正确的评价。
2. 通过欣赏四个风格不同的作品,感受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理解多种音乐要素(音阶、旋律、节奏等)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3. 能够为《列•布朗底》《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两首作品创编出符合该音乐情境、节奏、乐句的律动。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培养正确的歌唱习惯,背唱《红河谷》。
2. 了解欧洲移民后裔、印纽特人、印第安人、北美洲非洲黑人移民后裔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1. 准确演唱弱起小节和切分音,注意休止符。
2. 启发学生从音阶、旋律、节奏等方面了解北美音乐艺术的特点。
3. 根据歌曲创编符合该音乐情境、节奏、乐句的旋律。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分析歌曲《红河谷》的速度、力度、节拍特点,从而体会歌曲的深情,感受歌曲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
2. 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且背唱歌曲《红河谷》。
3. 对比聆听《红河谷》合唱版,启发学生初步感受多种演唱形式的音乐魅力。
教学重、难点
选用恰当方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红河谷》是一首有百余年流传历史的歌曲。由于歌中红河谷地理位置存在争议,加拿大人和美国人都视之为自己国家的民歌。该歌曲以朴实的曲调和歌词所表现出来的朴实的情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本歌曲为f大调,四四拍,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音域适中,易学易记。结构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起、承、转、合的单乐段结构,歌曲一、三句开始的三个音为连续的跳进,表现了留恋的深情,二、四句与前面的衔接处也是跳进式的起伏,在句法上采用一问一答、前呼后应的手法,第二乐句为半终止收束,第四乐句为完全终止收束。这四个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显示出歌曲旋律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特点。这些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这首歌曲还被改编成了合唱等多种音乐表演形式。《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 播放音乐风光片视频,教室里挂上北美地图,营造教室气氛,学生听着歌曲《红河谷》的音乐进教室,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导入课题。
2. 师:根据课前播放的音乐及现在你们看到的图片,同学们猜猜看,今天咱们要去哪个洲或者国家了解它的音乐呢?
生:北美洲。
师:有谁知道刚才你们听到的音乐叫什么名字?
生:《红河谷》。
师:听到《红河谷》还能联想到什么信息?有谁能帮我们介绍一下?
生: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有一个美国电影也叫《红河谷》……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红河谷》。
二、《红河谷》歌曲学习
1. 发声练习。

用“呜”进行练习。
2. 学生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红河谷》并在谱例上标记出呼吸记号、画出旋律线,并说一说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回答问题。
师:大家标出了几处呼吸记号?
生:7处!
师:这段乐曲共有多少句?
生:8句!
师:有重复的地方吗?
生:有!前4句和后4句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由于前4句和后4句的旋律是完全重复,所以这首作品属于由四个乐句构成的起、承、转、合的单乐段结构。
师:歌曲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生:歌曲的音域不宽,第一、三句开始的三个音为连续的跳进,表现了留恋的深情,第二、四句与前面的衔接处也是跳进式的起伏,整首歌曲结合歌词来看,歌曲表现出了优美抒情略带感伤的情绪。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
(2)手打出乐曲节奏并读出唱名。
师:这首乐曲是几几拍的?
生:四四拍。
师:看谱例,第一小节是什么小节?
生:这是一个弱起小节。
师:现在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先自己识谱。
下面请大家边打节奏边读出唱名。
(3)手打节奏,视唱。
师:弹旋律第一个音,当学生唱到第四句时,教师加入,帮助学生找音准。(教师范唱时应注意适当突出节奏重音,遇到切分音、休止符的地方可以采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聆听两个版本,让学生选择出正确的演唱,并跟着学唱。)
生:手打节奏,视唱。
(4)连贯学唱,注意换气的位置。
① 跟着教师一起连贯演唱歌谱,换气位置准确(只弹旋律)。
② 请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歌词。
③ 教师边弹伴奏边演唱歌词,学生演唱歌谱。
④ 教师弹伴奏,学生演唱歌谱,教师演唱歌词。
⑤ 教师弹伴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词,一组唱谱。
⑥ 给半分钟时间熟悉歌词。
⑦ 跟伴奏背唱歌曲。
3. 深入分析歌曲。
学生再次聆听范唱《红河谷》。
师:同学们想一想,咱们要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出这种优美抒情略带伤感的情绪呢?咱们来做个小试验吧!试想两种情境,用两种速度来演唱《红河谷》,一种是中速,另一种是稍快。看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及语气来演绎这两种情境。
生:按要求演唱。
师: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更能体现《红河谷》的情绪?
生:要深情、真挚地用较弱的力度及慢中速来演唱。
4. 聆听《红河谷》合唱版。
师:速度、力度可以影响甚至改变音乐的情绪,请问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音乐的情绪?
生:通过配乐、改变节奏等。
师:聆听另一个版本的《红河谷》,体会一下和之前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可给出齐唱、重唱、合唱三个选项)?
生:这是用合唱形式演唱的。
师:合唱版的《红河谷》和独唱版的《红河谷》有什么不同?
生:合唱版的作品声部多了,音响效果更丰富了,听起来歌曲更厚重了些。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合唱利用声部的穿插以及衬托给音乐作品增添了变化,增加了音乐作品的厚度,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首作品还通过转换调性,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色彩。
三、 课堂小结
音乐作品可以通过什么音乐要素来改变它的风格特点?情绪情感。因此,我们在演唱音乐作品时应该先认真分析作品,格外注意音乐要素的运用,这样才能正确地演唱歌曲。
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红河谷》演唱比赛。
要求:
(1)用恰当的音乐要素及演唱形式来表现作品。
(2)有感情地背唱。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四个风格不同的作品,理解多种音乐要素(音阶、旋律、节奏等)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感受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
2. 能够为《列•布朗底》《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两首作品创编出符合该音乐情境、节奏、乐句的律动。
教学重、难点
1. 启发学生从音阶、旋律、节奏等方面理解欧洲移民后裔、印纽特人、印第安人、北美洲非洲黑人移民后裔的音乐特点。
2. 根据歌曲创编符合该音乐情境、节奏、乐句的旋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听赏《歌唱伙伴》《列•布朗底》《仪式歌》和《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四首音乐作品。
1.《歌唱伙伴》
居住在格林兰岛东部的因纽特人也称爱斯基摩人,自古以来有歌唱竞赛或歌唱伙伴的习俗,“歌唱伙伴”是他们的一种歌唱交流活动。如果村里来了外村的访问者,村中的某一人就可能成为他的歌唱伙伴。成为伙伴的二人一起来到称为卡几格的礼仪小屋,聚集在这里的村民都观看他们二人为结成歌唱伙伴而举行的演唱会。首先,两个人各自创作新歌,教会自己的妻子,让她们记住。访问者的妻子唱她丈夫创作的新歌时,他的丈夫用手敲击放在榻榻米上的鼓,一边打鼓一边跳舞。结束后,把鼓拿给对方的男人,由他的妻子歌唱,该男人也一边打鼓一边跳舞。这样就完成了歌唱交流。从此以后,这二人就成了义兄弟,在各种情况下互相帮助。
因纽特人所使用的音阶基本上是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旋律音调以大二度、小三度为特点,音域多在五度之内,节拍以二拍子居多,鼓的伴奏多用均等节奏。本区的基本旋律如下:

2.《列•布朗底》
这是一首在欧洲移民后裔中流行的手风琴曲。在魁北克市北部约90英里的萨克内河•圣让湖一带流行,当地经常在晚饭后的团聚中演奏该曲。它与它所伴奏的舞蹈一起从不列颠岛传到魁北克省来,是至今仍在完整传承的保留曲目。演奏者用右手演奏极富装饰性的旋律,左手演奏按钮式手风琴的两个和弦按钮来打节奏,同时奏出固定低音。其中,无论是所使用的这种按钮式手风琴乐器,或者是乐曲的调式、音阶、旋法、节奏、固定低音等,都继承了欧洲传承过来的风格特点。
3.《仪式歌》
这是在内兹佩尔塞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一首民歌。这首速度缓慢的歌唱舞蹈被称为“帕克萨姆”,是在歌舞竞赛会开始时表演的,体现了印第安人的典型歌唱舞蹈风格特征。首先,由领唱者自高而低的下行旋律线来歌唱;然后,全体成员用相同的齐唱旋律来应和;再接下来,在中音区以相同的下行旋律多次反复。由几个人拿着鼓槌敲击单面鼓来伴奏,以相同的二拍子节拍相映衬。在歌唱的第一节即将结束的低音反复之前,作为第二节进行的预告,往往用鼓敲出八个或九个重音。
4.《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非洲黑人舞蹈,两个人一组进行表演,由独舞和用节奏伴奏两个部分组成。称为弗拉德弗德或布克坦辛的这种舞蹈,使用脚后跟、脚尖、脚背、脚底板来敲打地板作为节奏的,主要以下半身的动作来舞蹈。后半部分的霍尔曼舞是在木头制作的跳舞场地板上滑脚来制作特殊声音效果的。舞蹈虽有许多即兴因素,但仍可看到许多起源于非洲的标准动作。例如:用脚步来配合节奏,就是西非黑人舞蹈的普遍特征。伴奏节奏是从174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奴隶舞蹈派生出来的,原来是用鼓演奏,后来由于奴隶主为镇压奴隶们的反抗而禁止他们击鼓,所以才改用舞蹈者用脚的步法、手打拍子以掌握节奏。其结果是产生了由切分音起重要作用的复节奏,这种复节奏正是黑人非洲音乐的特色之一。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把教室分四个区,分别布置成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区、欧洲后裔区、印第安人区、美国的非洲黑人区。
同学们分成四个组,坐在四个区,代表本区的人民。上课回答问题时,以组计分,本组员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加10分,最后高分组取胜。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北美洲!我是你们的导游。下面有请每个区的区长(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地图上为本区授区徽(标在本区所在位置上),并介绍一下本区的特点。
生1:我是因纽特人,来自格林兰岛东部,大家都喜欢叫我爱斯基摩人,我们热爱唱歌,喜欢以歌会友,结兄弟。
生2:我是欧洲后裔,来自魁北克市北部,我们能歌善舞,经常在晚饭后的团聚中跳起欢快的舞蹈,用我们特有的演奏按钮式手风琴给舞蹈伴奏增添欢快的气氛。
生3:我是印第安人,是美国土著居民,居住在美国保留地上,继续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宗教和图腾等。
生4:我是美国的非洲黑人,我们是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作为欧洲人的奴隶而从西非移入北美洲的,在北美洲社会的新环境下,我们独创了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这些音乐形式、体裁风靡了当今的流行乐坛,比如:黑人灵歌、福音歌、布鲁斯、爵士乐等等,怎么样?都是当今流行的主流呢!
二、分别介绍四首音乐作品
1. 连贯聆听四首作品。
师:通过刚才各区代表的介绍,相信你们对这几个区的历史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下面考考你们,我给你们放四段音乐,请你们依次在题板上写下这些歌曲分别来自哪个区。
播放音乐,依次为:《仪式歌》 《列•布朗底》 《歌唱伙伴》 《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生:分小组,听音乐,写答案。
正确答案:(印第安)、(欧洲后裔)、(因纽特)、(非洲黑人)
师:宣布正确答案,给答对的组加分。
2. 逐一分析作品,并共同完成作品分析。
  歌唱伙伴 列•布朗底 仪式歌 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地区人种       
主要体裁       
音阶       
旋律       
节奏       
乐器       
风俗/特点       
【选项】
地区人种:
① 印第安人    ② 爱斯基摩人     ③ 非洲黑人后裔       ④ 爱斯基摩人
主要体裁:
① 在一定框架内的即兴发挥的音乐。
② 民俗音乐、故事歌、无伴奏独唱及呼应式合唱。
③ 在歌声中发出喉音,模拟动物声音的土俗信仰和动物信仰为中心的、以鼓为伴奏乐器的歌唱。
④ 以宗教礼仪、祭祀相结合的歌唱为中心,亦有歌舞器乐,以齐唱为主。
音阶:
① 无伴奏的五声音阶。
② 五声音阶。
旋律:
① 与语言的重音声调密切相关,有歌唱性和朗诵性的两种。
② 直线下行、弧线下行、右半抛物线等形式的进行。
③ 多装饰性手法,因歌唱者的不同而有多样的变化。
节奏:
① 由演奏者自由处理,多采用切分和其他的复杂的节奏型。
② 二拍子。
乐器:
① 鼓和其他打击乐器。
② 鼓、摇响器、笛。
③ 鼓。
④ 手风琴独奏。
风俗/特点:
① 演奏时常用一个短小的主题即兴演奏。
② 常用歌声作为对客人的欢迎。
学生聆听《歌唱伙伴》音频。
师:《歌唱伙伴》是爱斯基摩人在什么情况下演唱的歌曲?
生:歌唱竞赛、以唱歌结交朋友、是一种歌唱交流活动上演唱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对!如果村里来了外村的访问者,村中的某一人就可能成为他的歌唱伙伴。成为伙伴的二人一起来到称为卡几格的礼仪小屋,聚集在这里的村民都观看他们二人为结成歌唱伙伴而举行的演唱会。首先,两个人各自创作新歌,教会自己的妻子,让她们记住。访问者的妻子唱她丈夫创作的新歌时,他的丈夫用手敲击放在榻榻米上的鼓,一边打鼓一边跳舞。结束后,把鼓拿给对方的男人,由他的妻子歌唱,该男人也一边打鼓一边跳舞。这样就完成了歌唱交流。从此以后,这二人就成了义兄弟,在各种情况下互相帮助。
师:了解了因纽特人的以歌会友,下面我们去魁北克北部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
播放《列•布朗底》音频。
师:《列•布朗底》是这些欧洲后裔的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演唱的歌曲?
生:经常在晚饭后的团聚中演奏该曲,而且是载歌载舞,用手风琴伴奏。
师: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看看这些热情又和睦的人们,咱们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入乡随俗,现在咱们也跟着当地人跳起来吧!
生:在座位的行间里大家跟着音乐模仿的舞蹈动作,也可随节奏一拍一动,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自编简单的律动。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及音乐创造力。
师:跳了欢快的舞蹈,咱们告别了热情的欧洲后裔人民,现在咱们该到哪儿去了?
播放《仪式歌》音频。
师:《仪式歌》是什么民族在什么情况下演唱的歌曲?
生:印第安人,是在歌舞竞赛会开始时表演的。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到位!
师:欣赏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仪式歌》,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站。
播放《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音频。
生:主要以下半身的动作来舞蹈,舞蹈者用脚的步法、手打拍子以掌握节奏。
师:他们的舞蹈难吗?
师:咱们也分组编个舞蹈吧!以组为单位,每组创编一个8拍动作,这一个8拍中一定要出现一组切分音的节奏型,你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可以利用敲击身体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音效的这一特点,把它们组合起来,并且动作要协调,看哪个组编得最好。
生:分组创编动作,并展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四个风格不同的作品,初步理解了多种音乐风格。感受了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风格,并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希望课后同学们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音乐。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冬之旅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踏雪寻梅》。
2. 欣赏:
(1)中国作品: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器乐曲《咏雪》。
(2)外国作品: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3. 演奏:竖笛吹奏《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4. 音乐与相关文化: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
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会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 欣赏四首作品,感受描述冬景、抒发情怀的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表现要素。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用充满童真的情绪准确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2. 体验《咏雪》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3. 体验《雪橇》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情绪的准备,唱好弱拍起唱与大跳音程。
2. 体会器乐曲《咏雪》《十一月•雪橇》的音乐情绪,识别乐器音色,分析音乐要素的运用。
单元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 、欣赏法 、示范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模仿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学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2.《我爱你,塞北的雪》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 学生体会用正确的准确演唱连音与跳音并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3. 和谐地演唱二声部的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歌曲的意境表现。
教材分析
1.《踏雪寻梅》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简练而完整。二声部合唱中,低声部与旋律节奏同步,以主音为主,属音为辅,穿插不多的几个经过音构成平稳的低声部旋律进行。
2.《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创作于1981年,歌曲借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塞北的雪比作“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把生命溶进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舞姿轻盈心地纯洁”“是春天的亲姐妹,是春天的使者”这一派高雅圣洁的情景,怎能不使人引起联想?歌曲采用民族调式,旋律流畅优美,亲切朴实,歌曲的前两小节引子属于景色的描写,好似那白雪飘飘洒洒轻盈落下的情景,后四小节是歌曲主题的前两小节和结尾的后两小节的有机衔接,抒发出对塞北雪的咏叹,流畅自然地导出了歌声,音乐形象生动,借景抒情。歌曲的主体为五乐句的乐段,前三个乐句在“起”“承”“转”中自然展开,第四乐句是“合”的体现,第五乐句的收束给歌曲以更加肯定和稳定的感觉,歌曲中还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教学导入
1. 播放冬天雪景《雪花飞舞》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
2. 师生谈话。
师:前边大家看到的表现冬天雪景的画面,能使我们联想起哪些和雪有关的情景?
生:打雪仗、滑冰、坐冰车、白色圣诞等。
师:这是同学们现在能接触到的生活,雪带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与快乐,请大家用语言描述雪后大自然的美景。
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银白的世界……
二、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1.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刘锡津。
2. 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学生活动:学生听赏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赞颂、热爱。
教师提问:这样的音乐情绪是由哪些音乐要素决定的?人声的类别与音色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表格中的问题,并统一分析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按表格逐项回答,统一分析与理解。完成表格
速 度 力度 旋律特点 音乐发展
的手法运用 结 构 调式 音色特点 人声类别
              
 
 
 
 
 
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的形象特点与演唱特点。
音乐的形象特点:拟人化。抓住了情与景的结合塑造了大自然的美好。
4. 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
三、歌曲学习
(一)欣赏与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1. 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踏雪寻梅》,体验歌曲中人物对雪后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
教师问题: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怡然自得与求真向上。
2. 再听歌曲熟悉旋律。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着《踏雪寻梅》谱例聆听歌曲并跟随音乐哼唱主旋律。
3. 寻找歌曲歌唱的难点。
(1)第四小节弱起拍的歌唱节奏与音程的大跳。
(2)“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个乐句的连贯性。
(3)叮当声音的颗粒性和弹性歌唱。
4.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歌唱解决歌唱的难点。
具体指导如下:
(1)教师示范歌曲并带领学生击拍。击拍节奏方法:把手放到膝盖上,将四分音符分为左右两个八分音符进行分拍击打,解决弱起拍的节奏进入问题,“骑驴”的“骑”字要轻声演唱,而将语气重音放在“驴”字上,教师可用手势加以提示和强调。
(2)教师示范歌曲与指挥手势结合,学生模仿歌曲练习解决歌唱跳与连的表现处理。
(3)教师运用示范与讲解法,帮助学生学习声音的颗粒性与弹跳音的歌唱方法,例如:教师讲授“叮当”两个字咬字的方法是舌尖用力轻巧地弹动,学生模仿练习,用以表示清脆的铃铛声回响在旷野之中。
(4)再次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分析歌曲的力度层次。
(二)《踏雪寻梅》歌曲学习
1. 教师提要求:注意倾听这个版本,的作品和我们歌唱的版本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聆听合唱《踏雪寻梅》音频,听后回答:我们学唱的是齐唱版本,第二个版本是二声部合唱版本。
2. 学生练习二声部的歌唱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首先低声部模拟铃铛的声响叮当用声音寻找、模拟歌唱铃铛的质感,这样声音的金属感音色就具备。
然后高声部随教师歌唱或者请歌唱能力强的学生带领歌唱,低声部,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随琴歌唱。
3. 学生活动:学生歌唱二声部练习。
4. 二个声部配合演唱,在音色上与和声上力求音色统一和声清晰。
5. 学生活动:学生视唱歌谱。
6.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式与曲式结构:大调式两段体。
7. 欣赏动画《踏雪寻梅》。
(三)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1. 学生活动:学生边歌唱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如:双响筒与三角铁)
建议:双响筒从乐曲开始到结束,伴奏音型 ××  ×× ;而三角铁只需在两个地方进入,打击乐器的运用要简而精,所以“骑驴”的“驴”字上打击三角铁,“好花采得瓶供养”的“花”字上打击三角铁。
2.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与打击乐编配情况。
3. 学生活动:运用独唱分组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踏雪寻梅》,并由能力强的学生指挥。
4.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效果后,学生再度歌唱。
5. 学生活动:深化歌曲的意境。
请同学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骑在毛驴的身上,悠闲自在地听着旷野之中,清脆的叮叮当当之声,腊梅花散发阵阵诱人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抒发胸志。
(四)拓展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作曲家黄自与词作家刘雪庵的背景资料。
教师活动:教师评价表扬学生的精彩介绍。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演唱《踏雪寻梅》,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并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复习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表现轻快活泼的意境。
2. 欣赏《咏雪》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3. 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咏雪》主奏乐器的音色。
2.《咏雪》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材分析
   《咏雪》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作者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前奏曲──咏雪;第二乐章英雄的诗篇──娄山关;第三乐章叙事曲──追怀、展望与前进。作品题材取自毛泽东的诗篇,从结构上看,《咏雪》为奏鸣曲式。咏雪的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优美舒展,副部主题活跃,富于动感。引子由长笛、单簧管与竖琴、定音鼓开始演奏拉开冬雪的序幕。呈示部小提琴拉奏主题,主部主题优美舒展,依次在小提琴为主奏的弦乐器组演奏,然后再到以圆号为主奏的铜管乐器组依次旋律重复。副部主题活跃,富于动感。主奏乐器以长笛为主。展开部是多调性的转换。木管加入连续切分的节奏,音乐充满激情最后定音鼓连续弱奏进入再现。再现部先进入副部主题而后进入主部主题。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与复习
1. 教师导语: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歌曲《踏雪寻梅》,今天我们首先来复习演唱这首歌曲,请大家注意歌曲的意境应该怎样表现。
2.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独唱《踏雪寻梅》,全体学生再有感情地复习歌唱《踏雪寻梅》单声部与二声部。
3.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歌唱效果进行进一步排练,使学生尽量唱出歌曲的跳跃的童趣和孩童般的热情抒怀。在排练活动中,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不断练习相结合。
二、新课导入
(一)欣赏器乐曲《咏雪》
1. 新课情景创设。
教师介绍作品《咏雪》创作背景,《咏雪》是根据毛泽东诗词而创作,朗诵《沁园春•雪》。
2. 教师播放《咏雪》音频片段。
初步感受乐曲基本情绪。
3. 学生完整听赏《咏雪》,感受音乐情绪。
(1)学生思考判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小提琴;长笛。
(2)听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旋律。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
主部主题优美舒展;副部主题活跃,富于动感。
(3)学生活动:教师带领a组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活动,把纱巾作为律动的道具,让学生按音乐的要素感觉自由地随音乐舞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把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走向通过动作体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师播放音乐作品,并带领b组学生模拟长笛吹奏动作体会欣赏副部主题。
4. 主部主题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副部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
(1)教师导语: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咏雪》。
教师操作:教师播放音乐《咏雪》,并借助音乐结构图指明音乐进行到哪一主题。
《咏雪》结构图
引子                       
呈示部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展开部                           多调性的转换
再现部    副部主题            
          主部主题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音乐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进一步体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情绪。
(3)学生总结作品的音乐结构与各主题的主奏乐器。
(4)教师讲评的分析结果。
5. 完整欣赏。
再次聆听《咏雪》加深对各个主题的乐器音色及结构的再认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乐曲《咏雪》,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演唱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2. 结合《十一月•雪橇》欣赏,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3. 欣赏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运用示范法吹奏乐曲促进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十一月•雪橇》音乐结构。
2.《十一月•雪橇》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学分析
《十一月•雪橇》这是一首由三部曲式构成的乐曲,首部是一个三段曲式,呈示段在e大调上,但结束时转到了 小调上,中段在 小调上,旋律是呈示段的引用,但由于调性和织体上的变化使得中段与呈示段在色彩上形成对比,再现段旋律变为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气势更宽广,气氛更加动荡。中部由复乐段构成,该乐段是一个平行但是转调的乐段,基于a小调,结束在d大调上,反复时转为再现部的属准备。整个再现部织体都变化了,高声部派生出一个持续的象征雪橇铃铛声响的固定音型,而歌曲性的旋律则在中、低音区奏出,更显得深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复习环节
1. 复习歌曲《踏雪寻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先请一名学生独唱,再请全体学生合唱《踏雪寻梅》。
教师讲评学生的歌唱情况。
2. 复习《咏雪》。
教师活动:
(1)教师唱旋律《咏雪》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请学生听辨,顺序如下。
 
学生活动:
(2)学生听辨后回答教师所唱旋律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顺序。
(3)教师播放《咏雪》音频主部与副部主题,学生说出主奏乐器音色。
3. 教师讲评学生的复习结果。
二、欣赏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1. 教师导语:世界上很多音乐家都写过大量的和雪有关的音乐作品,现在请同学说说你知道的哪些作曲家还写过和雪相关的音乐作品?
学生回答:《雪花》《铃儿响叮当》《雪绒花》。
2. 大家知道很多和雪相关的题材作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雪橇》。
学生活动: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柴可夫斯基。
教师介绍《十一月•雪橇》的相关资料。
这首作品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首作品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作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十一月•雪橇》。
3. 乐曲欣赏《十一月•雪橇》。
(1)教师播放《十一月•雪橇》,同时指示音乐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整听赏。
  引子  +    首部(三段式) +    中部  +   连接部   +    再现部
(2)学生活动。
学生谈自己听音乐的感受。
呈示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展开部:活跃的舞曲风与坚毅、粗犷的音乐情绪转化。
再现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3)学生活动。
听乐曲《十一月•雪橇》呈示部,学生用手指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线特点与情绪特点。
学生分析呈示部旋律特点与音乐情绪:
呈示部:旋律走向以向上迂回起伏为主,音乐情境展现出悠闲、舒适与逸静的氛围。
(4)学生活动。
学生听《十一月•雪橇》展开部分析展开部音乐的风格与特点:
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在桌面随音乐打击音乐节奏,以两个食指交替运动模拟音乐的节奏。或者学生掉转椅子,把椅子当雪橇随音乐颠动身体,体会音乐的情绪。
学生分析音乐风格特点:展开部的音乐,由跳跃与活跃的舞曲风的音乐向坚毅与粗矿的音乐情绪的对比发展;进而回复活跃的舞曲风,提高音区的表现使之具有色彩性的变化发展;最后转化成调式的转变,做出最鲜明的妙趣横生的对比。
(5)学生听唱与记忆呈示部主旋律。
4. 再听《十一月•雪橇》,请学生在讲台或利用幻灯片,指示音乐结构图带动大家听赏。
5. 教师评价学生的听赏效果。
三、竖笛吹奏
欣赏声乐曲舒伯特《菩提树》和器乐曲《铃儿响叮当》。
教师范奏《铃儿响叮当》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互教互评。
学生吹奏《铃儿响叮当》并为乐曲即兴编配打击乐器。
教师或学生示范吹奏《菩提树》,学生练习,互教互评。
教师讲评学生的吹奏情况与打击乐器编配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欣赏了乐曲《十一月•雪橇》,体验了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并欣赏了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也促进了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

五 :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2

发布时间:2017-03-14

5.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6.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
(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 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两节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1. 单弦牌子曲
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
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时称“双头人”。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
《风雨归舟》单弦牌子曲的一个传统小段,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风雨中渔舟飘摇以及风消云散渔舟归来的情景。唱词典雅生动,押“言前”辙,一韵到底,流利酣畅。唱腔运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词曲结构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为六个乐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词,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着八句唱词。
《风雨归舟》在唱腔之前有一个篇幅较长(12小节)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节和第11、12小节是岔曲乃至单弦牌子曲经常运用的过门音调,在唱腔的间歇处反复出现,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唱腔的第一、二句节奏较为徐缓,稍自由,具有吟诵性特点,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尤其在“享清闲”“抚琴饮酒”处,更显得飘逸悠闲、自得其乐。唱腔从第三乐句的后半部分进入到对风雨情景的描述,经过第四乐句的过渡,进入第五乐句时,唱词采用钳字、加垛等手法进行了句式扩充,其中多处状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情景描述的生动性。唱腔善于根据唱词声调的起伏,抓住唱词中所描述的状态,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发布时间:2017-03-14


唱腔的第六乐句“天晴雨过风消云散”的描述,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感情,唱词也同样采用了钳子、加垛等扩充句式的手法,对结构篇幅进行了扩展,用一字一音的叙述性旋律对情景事物进行了生动地描述、铺垫。最后在“长街换酒钱”时,以较为舒缓流畅的旋律来结束全曲。
2. 四川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欣赏四川清音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女演员用清脆明亮的嗓音和灵巧的舌头,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因此,四川清音又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
   《布谷鸟咕咕叫》是一首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清音曲目。唱词以布谷鸟的叫声来比喻春耕大忙的开始,描绘了一幅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图画,表达了新时代农民愉快劳动的欢欣喜悦的感情。曲调采用传统曲牌《鲜花调》改编而成,鲜花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结构较为均衡,以一个基本曲调多次反复来演唱多段唱词。
全曲由四个段落构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节奏明快,全曲以十六分音符贯穿,多一字一音,具有轻快跳跃的情绪特点;二是旋律优美、活泼,突出高音do与中音mi的六度跳进,与节奏明快相结合更显流畅轻快;三是旋律音调与四川方言声调紧密吻合,使曲调既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又充分展现了四川方言的音乐美,其中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姐姐妹妹多活跃(哇呵)”“荞子脸红抿嘴笑”“一看就双脚跳”“呵嗬一声喊糟糕”等处,都充分显现了方言美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统一的特点。
3.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发布时间:2017-03-14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以问答形式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广袖”舒展悠扬的慢板旋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变化,舞蹈性的节奏。“忽报人间曾伏虎”高音区强力度转换到中低音区的大跳旋律,节奏自由。“泪飞顿作倾盆雨”强音唱法,难以抑制的激情。这首评弹词曲结合恰当。其中,“魂”字利用韵母作拖腔处理,加强了对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 ,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显生动。最后“雨”字的闭口韵,运用了颤音拖腔中渐强渐快的唱法,展现了似汹涌海浪般的由远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评弹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集体演唱上节课学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起回忆其特点。
2. 作品欣赏
(1)欣赏动画《风雨归舟》 。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单弦牌子曲来源及历史,自主欣赏的感受。
(3)聆听《风雨归舟》并完成表格一。
曲 名 表演形式 流传地区 地方特色 伴奏乐器
风雨同舟       
教师和学生一起哼唱过门旋律,提醒学生注意这是单弦牌子曲的经典旋律,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特征。
 
(3)简单介绍八角鼓,加深对此演唱形式的印象,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3. 欣赏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
(1)欣赏动画《布谷鸟咕咕叫》。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四川清音特点及来源,及自主欣赏的感受。
(3)播放音频《布谷鸟咕咕叫》,注意唱腔有什么特点?请在书上用符号标出。“哈哈腔”──在句末处:     
1=e  2/4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西洋乐话
单元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xx年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发布时间:2017-03-14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此曲为二部曲式结构(a、b)。在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新旋律,经过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整首作品抒发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带有期盼、祈祷、虔诚、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是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终曲。《弥赛亚》是世界清唱剧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尔创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为主体,全剧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形式)组成。亨德尔以无比虔诚的心和火一般的热情,废寝忘食地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写作中乐思连绵,思绪万千,音符就像喷泉般地从他笔下喷涌出来,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写作,成为音乐史上的佳话。当写完《哈利路亚》这首合唱的时候,他激动得泪如雨下,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确实认为我实实在在地看见整个天国就在我面前,我看见了伟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演唱《哈利路亚》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立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整部作品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声。第一段气势雄伟的欢呼声:“哈利路亚”。第二段为赋格段,主题和答题构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亚”动机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答题构成的赋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亚”动机再次出现在伴唱声部中。第五段运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题,在相互交替中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五个“哈利路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发布时间:2017-03-14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或《弦乐小夜曲》。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本节课所听是第一乐章,和声古典、平衡、简洁、透明。这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前两小节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题雄壮、有力,副部主题柔美而抒情,通过轻快的跳音、颤音以及短小的乐句展示出活泼、欢快的青春活力。再现部之后有短小的尾声。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著名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发布时间:2017-03-14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变奏三:节奏变化。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游吟骑士黄昏或晚间在情人的窗下所演唱的爱情歌曲体裁,19世纪开始,作曲家把某些爱情歌曲改名为小夜曲。主要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通常由男声独唱,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旋律优扬、委婉、缠绵。作为器乐曲,是指18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由小型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重奏、合奏的管弦乐套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d小调小夜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被称为“三大器乐小夜曲”。

发布时间:2017-03-14


6. 《欢快的农民集会》
(1)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同学听后说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欢欣鼓舞的热闹场面。
(2)再次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对照谱例1、谱例2、谱例3,为各段音乐取一个名字。
(3)简介作曲家贝多芬。
(4)师生共同总结古典音乐作品的特点: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7.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从多层面了解了作曲家和其主要作品。熟悉了所学作品的主题旋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希望同学课后多听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音乐带给人类的美好。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这三部作品,了解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了解音乐体裁“音乐瞬间”及其创立者。
3. 掌握“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并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背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初步了解音乐瞬间、摇篮曲这两种音乐体裁形式。
3.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教材分析
“音乐瞬间”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立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小品体裁。1828年出版的舒伯特《音乐瞬间》包含六首作品,这些钢琴曲结构都短小精悍,形象集中,是这一体裁的代表作。第三首则是这类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曾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使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玲珑剔透、精致小巧。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进行曲》是柴可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中的选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音乐表现了玩具世界里,木偶兵列队前进时活泼可爱而又滑稽幽默的形象。音乐先由木管乐器吹出带有三连音的跳跃节奏,接着乐队加入,不同乐器组的音色轮番出现,使音响更加丰富。
《斯拉夫舞曲》选自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集作品第72号中的第二首。德沃夏克以捷克以及东欧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两部《斯拉夫舞曲》集。这些作品反映了那里的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展示了斯拉夫人的民族性格。本课选听的斯拉夫舞曲是三拍子,e小调。乐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乐曲旋律十分优美、抒情。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勃拉姆斯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和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法柏夫人。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被她优美的歌声深深地感动,特意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中选取一首童谣,以那支圆舞曲为基调,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全曲旋律恬静优美,充满了母性的温柔,切分节奏的伴奏形式表现了母亲轻轻拍着孩子时的律动。歌曲为二段式。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发布时间:2017-03-14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 播放三段音乐片段(《音乐瞬间》《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请同学判断分别是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体裁哪一种?(出示听音乐辨别乐曲体裁)
2. 教师补充讲解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音乐体裁。重点讲解音乐瞬间这一体裁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强调曲名和体裁名相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音乐欣赏
1. 分别聆听音乐:《音乐瞬间》 《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聆听音乐后,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并试着回答图表中的问题:(表格填写)
(1)作者是谁?
(2)什么体裁?
(3)节拍?
(4)旋律进行特点?
(5)主奏乐器?
(6)情绪特点?
(7)曲式结构?(教师说出《音乐瞬间》是自由曲式结构。)
(8)选自哪部作品?(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2. 请同学说一说听音乐后的感受:(温暖、优美、抒情、自由舒展。)
3. 简介作曲家生平。
   ① 舒伯特简介;  ② 柴可夫斯基简介;  ③ 德沃夏克简介。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三、欣赏《摇篮曲》动画
1.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摇篮曲这一体裁的特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境下演唱的?
安静、温馨、柔美。摇篮曲最初是母亲对宝贝哼唱的眠歌,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2)哪些音乐要素起了重要作用?
旋律优美、力度较弱,速度中速,节奏舒展。
总结补充:旋律优美抒情,大多采用级进、小跳写作手法,旋律平稳跳动不大,体现了母亲温柔地哼着眠歌的音乐形象;速度采用中速,符合叙事语气;力度较弱,营造亲切安静的氛围;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模仿出摇篮摇摆的节奏,并采用弱起小节,更体现出平和温柔的意境。
(3)简介作曲家勃拉姆斯生平和此曲的创作背景。
2. 解决《摇篮曲》中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1)学生跟琴模唱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
(2)练习呼吸:教师带学生标出呼吸处(每一乐句换气),指导学生练习缓吸缓呼的方法。
(3)练习咬字吐字:教师带同学用正确方法念一句歌词(要求:为更好表现妈妈那亲切温暖的母爱,强调朗诵歌词时,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要拉长。)同学们可举一反三进行练习。
四、《摇篮曲》歌曲学习
1. 让我们一起随琴或跟录音哼唱全曲,请同学进一步体会摇篮曲意境。(注意:要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同时强调学生的正确坐姿。)
2. 视唱曲谱。(注意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及弱起小节的演唱)。
3. 填词演唱全曲,教师钢琴伴奏。(注意歌曲前、后部分力度的对比,前弱后强;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
4. 学生分组背唱全曲。(注意体会歌曲意境。)
5. 教师或同学指挥,学生随录音一起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一起领略了浪漫派音乐的几个作品,初步感受了其音乐特点,认识了音乐家,了解了音乐瞬间这一体裁并知道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学唱了那充满母爱、温馨、甜美的摇篮曲。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多聆听些其他浪漫派的作品和不同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

发布时间:2017-03-14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德彪西《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舞剧《彼得路什卡》“俄罗斯舞曲”,初步感受欧洲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了解欧洲音乐历史发展历程:巴罗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派的进程;复习和巩固本单元所学作曲家,音乐体裁,作品名称,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1.     感受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能准确判断作品所属乐派。
教材分析
《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是印象派代表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性作品,他的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是使用全音阶。乐曲开头就单独呈示了一遍全音阶,音响充满奇异的色彩。乐曲意在表现透过树林传来的教堂钟声这一现象及其在作曲家思想中留下的印迹。这种飘摇不定、色彩斑斓的景象是印象派作曲家偏爱的创作题材。
《俄罗斯舞曲》选自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现代舞剧《彼得路什卡》第一场,讲述了一个被魔术师赋予生命的木偶彼得路什卡的故事。这段是独舞加群舞,动作滑稽,乐曲音响激烈尖锐,充满现代色彩。采用回旋曲式abaca'',第二插部因为调性变化有了很大发展。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1.     导入
观看一组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莫奈《日出印象》、塞尚、雷诺阿、修拉)。同时聆听德彪西的《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片段。
  请同学猜一猜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和音乐作品。说出听后感受。(模糊、瞬间印象、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等。)
2. 2.     聆听《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音乐
同学可边听边绘画或写诗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1)教师简介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
(2)教师弹奏并指出全音阶是该作品的典型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此时期音乐,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
3. 3.     聆听《俄罗斯舞曲》音乐
(1)同学都听到哪些音乐形象和情节?学生试着描述音乐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补充,介绍故事内容,并简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
(3)复听音乐,教师分析乐曲结构与风格。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音乐更多地通过厚重、刺耳的音响以及强烈的节奏来展现。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卡片(红、黄、红分别代表三段)进行曲式结构的提示。第一部分的主题即全曲的主要旋律,第二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全曲的最后,还有一个较长的结尾。全曲简洁的旋律、富有弹性的节奏和独特的管弦乐色彩,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个性。
4. 乐派
请同学谈谈对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音乐现代派音乐的感受,你能说一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更喜欢哪个乐派的作品,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等一切领域……道德层面的下滑也是一重要因素,人们开始由对神和大自然的讴歌转向对自我感受的陶醉和描述,继而追求感官刺激和个性的解放,从而导致音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发布时间:2017-03-14


5.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作品,并对本单元部分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使大家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对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有了一较深的印象。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鼓浪屿之波》。
2. 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
3. 学吹竖笛:《大海啊,故乡》。
4. 音乐创编: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海的景色。
单元教学目标
1. 本单元从学唱《鼓浪屿之波》导入“大海”的主题,感受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怀。
2. 通过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海滨音诗》等不同的作品,感受大海的变幻多姿,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的情感。
3. 通过用竖笛演奏《大海啊,故乡》,体验演奏一首乐曲的成功与快乐。
4. 在丰富的音乐创编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感受《鼓浪屿之波》中表达的思乡情感,并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
2. 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海滨音诗》,分辨乐曲段落,感受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大海”的形象。
3. 在音乐创编活动中,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在学唱《鼓浪屿之波》过程中,注意歌曲的分句、起伏,弱起节奏,做到深情地演唱。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本文标题: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5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