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成功,在困境与压力中诞生

发布时间:2017-09-17 所属栏目:健康成长

一 : 成功,在困境与压力中诞生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磨难和不幸,不论是谁,都逃脱不了命运之神的捉弄。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和不幸,才锻造了我们的品格,增长了我们的智慧,并带领我们认识了人生的真谛,帮助我们走向事业的成功。这正如释迦佛祖所曰:“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

没有痛苦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人生。没有痛苦伴随的欢乐,是无趣廉价的欢乐。人生的交响乐只有配置了痛苦的低音,才构成为抑扬顿挫完整的乐章。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太顺利了,倒是一种不幸,挫折是我们伟大的老师。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会使人在遇到峭壁时想到不是绝境,而是梯绳。

俗话说:“自古成功多磨难。”在我们为事业的奋斗中,免不了遇到失意和嫉妒的伤害,而嫉妒是腐蚀剂,它可以毁掉一项事业或一个人一生的前程,但它又是催化剂,它也可为我们提供一次走向成功的契机。唐朝的鉴真和尚为到日本传法受尽磨难,诬陷,但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历经磨难,最终从天竺国取回真经。

失意如同逆境,而逆境有时是达到成功的通道。佛祖曰:“逆境是增上缘。”英国学者贝佛里奇也曾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在逆境的情况下作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善待失意是我们成功的阶梯。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说:“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著名的格氏试剂发明人格林尼亚在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在一次宴会上,有位女伯爵毫不客气的指责他说:“请站远点。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人的视线。”这句话使格林尼亚丢尽了脸面,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内心,但格林尼亚没有沉沦,而是辞别了父母只身去里昂发奋读书。在学习期间,格林尼亚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经过千百次艰苦试验以后,他终于发明了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鉴于他对科学的重大贡献,192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他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出后不久,格林尼亚就收到了那位女伯爵写有“我永远敬爱您”的贺信。

“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记得法国作家蒙特兰曾这样说过:“在别人藐视中获得成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证明了你不但战胜了自己,同时也战胜了别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这就是一个有志者的品德。真正的强者,能从雷鸣闪电的疾风暴雨中看到彩虹,大哲学家培根说:“奇迹往往是在厄运中诞生。”

成功是追求奋斗的结果,但成功不一定都是在辉煌的光环之下,而更多是在稀散的灯火阑珊处。一个秋天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仰望着晴朗的星空思考。不料他一脚踩空,掉进了路旁的一个深坑,由于坑太深他自己无法爬出,只好在等待中高呼救人。而当路人将他拉出坑后,泰勒斯忍着伤痛第一句话说的竟是“明天要下雨”,路人听完后笑着讥讽地说:“你连地下的路都做不好,还研究什么天?”

在当时,泰勒斯早已是个很了不起的天文气象学家,可他的许多观点并不被哪个时代所接受。但到了第二天,真的下起了瓢泼大雨,两千后,德国科学家黑格尔听了这个故事后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进深坑。”

科学的奋斗之歌不是诗情画意,许多惊人的发现,伟大的思想都是在荆棘丛中艰难开出的花朵。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站起来的猴子是会被他的同伴咬死的,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常常因为他和人们的习惯了的旧物不同,而遭到排斥,压制甚至暂时的扼杀,但是终于有更多的猴子站了起来,而那些咬死同伴的猴子,却永远匍匐在地下爬行。”

成功的金粒从失败的沙硕中千淘万滤而来,真理的闪光在谬误的背景下会显得更亮,在科学的入口处如同地狱的入口处一般,成功的道路总是历经坎坷和艰难,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和失败后实现,许多成功者中,都有一段在黑暗中爬行的经历,他们有时孤独无援,如同一只顽强的蜗牛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地蠕动,但他们最终见到了光明,并从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黑暗中,孕育出了成功和一个崭新的时代,大科学家牛顿告诉我们:“胜利者往往从坚持最后5分钟的时间获得成功。”

每个奋斗者都渴望成功,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奋斗了有可能失败,但不奋斗永远不会成功。失败与成功参半,痛苦与欢乐共存,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成功的关键就是要相信自己,并勇于一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触礁未必不是勇士,失败未必不是英雄。

在我们一生的奋斗中,失败的事会经常发生。古人曰:“失败是成功之母。”天文学家克普勒说:“失败是迈向灿烂幻想之路上的起步”以微笑迎接失败,以佸淡对待竞争中的成功,得到者永远属于那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人。记得有位成功者如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脚印,每一个错误的发现,都会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通途,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高山,有的只是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我们敢于坚持并勇于总结教训,成功的路碑就会昭示我们怎样迈步,如果你能把坚强当做一粒种子,那么继续奋斗便是它生长的广阔沃土,爱迪生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好似他们都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但他们的初衷与希望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美国教育家海伦曾经这样说过:“当一个人感到有种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就绝不应该去爬行。”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也曾经讲过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

二 : 贫困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形式的巨大变化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我国每年将有近万名贫困生就业出现困难,贫困大学生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和逐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贫困大学生就业绝对人数大幅增加。按照目前贫困大学生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推算,在毕业生就业大军中贫困生约占20%。在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中,高校贫困毕业生是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是摆在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面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

由于贫穷,许多学生为了交学费,家里东借西凑负债累累,这使他们深感沉重和内疚。进了大学后,校园里贫富差距凸现,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在自卑、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常常怨天尤人,感叹世间不平;常常为自己家庭贫穷而苦恼,怨恨父母无能。而且由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破坏了校园稳定和正常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二)贫困大学生的(www.61k.com]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就业,不仅有助于他们按时还贷,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可持续操作,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体系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对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保证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价值,人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对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意义。追求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平等的要求越来越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人们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机会成倍增加,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取向上凸显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于尽快分担家庭重担,回报家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毕业贫困生的考研比例比普通毕业生大约低40%。同时,在就业地的选择和职业的取向上显示出浓厚的功利色彩,一般不愿到基层、边远山区去,而倾向于“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并且由于其经济状况不佳,所以更趋向于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很多贫困生与普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势

“毕业等于失业”成了时下大学毕业生最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1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这也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的就业观念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未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贫困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贫困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家族思想的影响.精英情结比较严重.认为“上大学=成功=国家精英”.“读书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加上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就业后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回报。这些都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难以走出思想怪圈,比较看中“人才”、“干部”,青睐“白领”.而对技术性、实用性的职业比较排斥。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有业不就。挑三捡四”的现象。这也成为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诱因之一。

(三)偏低的综合素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没有得到启蒙教育.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同时由于思想局限性,他们的家长也不可能对他们的社交能力、见识增长和实践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上了大学.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押在了学习上。他们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往往会降低伙食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性原因。

(四)匮乏的社会资源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往往更能决定他的去留,而对于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其家庭经济地位决定着他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水平绝大多数贫困生都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走关系,托熟人”的作用:同时由于“囊中羞涩”和由此产生的自卑.他们一般生活封闭,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较少能得到来自同学、朋友、老师的社会支持。因而,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难度会更大。

三、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的几点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关注与支持贫困生就业,将他们“扶上马”,送上“人生大道”,是高校“扶贫工程”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积极引导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观折射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首位。针对毕业生对就业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相关部门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对毕业生开展教育,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充分认识自我;从而树立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观,科学的职业选择观,道德诚信观等新的就业观;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充分认识“先就业、后择业”更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和谐融合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社会问题在高校中的一个折射,贫困大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更负载着一个家庭脱离贫困的希望,这一点在偏远山区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贫困大学生不能就业,这种贫困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贫困大学生同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社会应对贫困生就业予以深切关怀和高度关注,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应当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切实规范就业政策,为贫困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进一步做到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能力就业。

(三)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应把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只有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能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不好高鹜远,形成积极的就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去选择适合自己未来的职业。高校应从学业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如开展职业测评,将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之上;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掌握有效求职面试技巧,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消除自卑胆怯心理,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总之,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关注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积极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是高校“扶贫工程”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必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

三 : 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讨

摘要:作为中国经济改革阵痛的产物——下岗职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呈现逐渐增长态势,政府从再就业、税收、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针对下岗职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实施若干年了,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解决了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成本的泡沫化增长,对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这将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也最为棘手的问题。作者通过调查走访,深入下岗职工家庭,探究在党中央大好政策下,下岗职工再就业遭遇的困境,政府下一步工作重点,以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下岗职工带来福音。

关键词:下岗职工 税收政策 金融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 人力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己基本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暴露出来,其中下岗职工问题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与预测,1995年,劳动人口(在15岁~64岁之间)为79160万人,2004年为93871万人。2010年劳动人口达到96799万人,2020年将达到99696万人,比1995年增加2亿多人,约增长25.9%.再加上每年近900万的新增劳动力,其中5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国家出台了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使得数千万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并形成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岗再就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结构性,短暂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下岗职工生活及再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2010年春季作者组织调查组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再就业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并选取菏泽地区、临沂地区、济南地区、青岛地区、德州地区作为调查点。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下岗职工或其子女,共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7058份,回收率为94.1%,剔出无效问卷84份,回收有效率为98.8%。同时辅之以询问法,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下岗职工及其子女。在此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下岗职工的特点

1、工业企业下岗职工多于其它产业,尤其纺织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最高。纺织企业职工多为女性职工,导致下岗职工中女职工数量明显高于男职工。

2、被调查的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2岁,而且年龄分布相当集中。“4050”人员构成下岗职工的主体,下岗职工普遍工作年限较长,掌握技能单一,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家庭负担沉重。

(二)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1、下岗职工的收入状况。下岗职工的收入普遍偏低,生存压力较大,从所选的五个调查点的下岗职工所获取的政府补贴收入中,可以看出各级政府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较好。

2、下岗职工的支出状况。利用下岗职工的支出调查分析图,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仅次于生活支出,而且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负担沉重的教育支出。

3、下岗职工下岗后感受到的最大压力,62.1%的人选经济收入下降;31.8%的人选再就业困难;1.2%的人选难以向家人交代;3.4%的人选社会地位下降;1.5%的人没有回答。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下岗职工找工作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年龄大;第二是学历低;第三是缺少技术;第四是竞争太激烈;第五是社会服务跟不上;最后是就业观念影响。下岗后,78%的下岗职工都积极的寻找工作,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只有22%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偏大或照顾家庭等原因没有找工作。下岗职工即使是找到工作,也很不稳定。经调查显示从下岗至今始终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人不太多,只占15%,大部份人长期变更工作地点,究其原因:有46.2%的人因学历和年龄不适而被迫离开;有28.5%的人因工资太低不愿干;有11%的人因不签劳动合同而离开;第四,有8.4%的人因劳动条件太差离开;第五,有5.9%的人因其他原因而离开。

(四)下岗职工的支持服务工作评价

1、对各再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表示不满。少数下岗职工接受过职业介绍,但成功率很低。在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中,没有接受过各种职业培训的占91.3%,接受过培训的仅占8.7%。企业的再就业办公室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时,下岗职工都不愿参加,有的怕耽误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有的又觉得培训内容不适用。

2、只有24.8%的人从再就业中心或有关部门获得过就业信息或职业介绍方面的服务,另有75.2%的人没有得到过。

3、问及对自己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是否了解时,只有16.9%的人说了解,而有83.1%的人不清楚。原因在于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办公室普遍对下岗职工缺乏宣传,解释工作。

4、国家曾经对下岗职工制订过很多优惠政策,但调查结果是,有42.6%的人对国家政策不了解;57.4%的人了解一些;没有人十分了解。

5、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工作非常到位。调查到的所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全部按时、足额领取。

虽然有部分下岗职工成功从事个体经营,每月还能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生活状况良好,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虽然能够找到工作,但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都较差,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改善下岗职工生存状况,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

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者的优惠政策。政府将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社区服务型企业。通过规定下岗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数量比例,下岗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的办法,对合乎规定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政策。二是对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实施低门槛准入政策,且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下岗失业人员申办有限责任公司,允许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只要首期出资不低于3万元即可注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下岗职工凭借《再就业优惠证》一律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项目收费。另外,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可以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现在的问题是,工作中我们发现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存在一定问题:

(一)再就业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政策内容不能完全体现目的。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但其人员范围只包括4类,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人员范围没有包括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显得过于狭窄。其次,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独资合伙企业享受不到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经营不能比照“个体经营”享受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即使其新招下岗失业人员符合一定条件也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这显然不合理,不利于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

(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所有企业只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均可享受税收优惠,而不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性企业不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周期长短、利润高低都给予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若企业生产经营政策有悖于国家产业政策,但是按照优惠政策均可享受税收优惠,这样不但造成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浪费,且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目前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来看,鼓励企业向新型产业投资的意向不突出,投资者为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及安全,多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和服务行业、商品流通业。这样不利于提高生产性企业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长期来看,并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三、突破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的出路探讨

为了稳定我国就业局势,维护当前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一)政府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保障

就业问题不是阶段性、单一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的解决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长期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正是由于我国就业现状的特殊性,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长期坚持下去,长期推行积极就业政策。

1、进一步优化鼓励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下述两条原则: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应集中在政府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即使安置了失业人员再就业,也不应给予税收优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就业率,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经济技术落后地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落后地区应进一步实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落后地区的税收优势,从而吸引投资、减少失业和人才外流,促进经济发展。另外,为使下岗职工真正得到减免税费政策的实惠,有关部门在层层分解税费收缴任务时,针对下岗职工所减免的部分要从收缴任务中扣除。

2、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供信贷支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议银行业建立中小型企业融资网络,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有效益产品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该政策实行时,注意对中小企业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对信誉好、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企业,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对暂时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政府帮助促成其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并酌情予以信贷支持,使其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政策的制定上应支持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消化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金融机构应给予的的的贷款,鼓励企业主动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3、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医疗、事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做好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三是积极稳妥的推进了保险制度改革,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四是拓宽社会保障投资渠道,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针对国企现阶段的人员负担,应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自我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费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使筹资渠道多元化。在加强基金征缴、努力开拓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严格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发展第三产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攻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满足人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社会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业等;二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广告、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1、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

我国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据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联动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为下岗职工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2、大力发展社区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政部开始倡导社区服务,近年来又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建设。十几年来,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已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下岗职工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多位“4050”人员;下岗职工的工作年限较长,专业技能单一,文化程度偏低;可见,对下岗职工来说竞争性就业机会成功率极低,而社区服务就业门槛低,对劳动力年龄和技能要求不高,为“405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条件。我国应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通过增加便民服务项目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形成以家政、康复、婚庆礼仪、托老、法律咨询、托幼为内容的产业链条。可社区就业将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并越来越成为安置“4050”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就业能力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措施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简单、规模较小、可模仿性较强,工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且职业相对稳定。但这种办法进解决了劳动就业中的劳动者数量的问题,对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出现劳动力剩余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可见,传统做法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对策尽管有它的合理性,但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视长期效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在知识经济社会,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同发展技术教育联系起来,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长期性对策,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将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主要是要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实行终身教育。将就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及高校教育等相衔接,并由高校及国家正规培训机构实行“累积学分制”,即当短期学习或培训某一专业或技能的学分达到规定水平时,可授予相应的文凭和技术资格等级证书,所需经费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也欢迎其他资本进入该领域中来,以转化更多的低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洪静。浅议国有施工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

[2]吴翠珍。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

[3]李杨,夏艳。下岗职工非正式社会支持与再就业求职行为研究[J].求实,2006;06 。

[4]袁高鹏。关于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支持体系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03。

四 :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本该是位大夫,可现在却是个病人,一个资深病人。我是以一个老牌病人的身份,跟各位交流一下生病的体会。所以我只能保证以毫不隐瞒的态度来说说我自己的经验,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让各位借鉴的东西。这个开场白有两个目的。一是请各位不要对我抱太大希望,二是我自己先给自己减轻一下负担。我写作的时候,也总是先给自己减去负担,劝自己:别去想这一回能写得多么好,能够在哪儿发表,甚至得一个什么奖,这一回只当是闲来无事自己跟自己说说话,写一篇废品吧。这样劝过自己心里就比较轻松。

困境不可能被消灭

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生活中都难免有些艰难,谁心里都难免有些苦恼和困惑。甚至可以这样说,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这是与生俱来的,甚至终生不能消灭的,否则人生岂不就太简单了?

设想一下,要是有一天生活中的困难都被消灭干净了,人生实在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下棋,什么困阻都没有你可还下的什么劲儿?内心世界比外部世界要复杂得多,认识内心世界比认识外部世界要困难得多。心理的问题浩瀚无边,别指望一蹴而就即可解决所有我们心里的迷惑。那么指望什么呢?我想,人们能够坐在一起敞开心扉,坦诚地说一说我们的困惑,大胆地看一看平时不敢触动某些心灵的角落,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心里的困惑存在一天,这办法就不会过时。就是说,一切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都要由这样的开端来引出。自我封闭,是心理治疗的最大障碍。

与人交流达到新境界

困境不可能没有,艰难不可能彻底消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宣泄与倾听,却可能使人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或说达到一种新境界。什么新境界?我先讲个童话,《小号手的故事》。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回家。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号,他便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国家,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叫人把他唤来,问,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国王听了非常同情……看到这儿我就要放下了,心说又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接下来无非是国王很喜欢这个年轻号手,而且看他才智不俗,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呢,肯定是他与公主白头偕老,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我猜错了,这个故事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结尾。这个国王不落俗套……他下了一道命令,请全国的人都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身世,让所有的人都来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断地讲,人们不断地听,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地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他的号声已经不再那么低沉、凄凉了。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了。 所谓新境界,我想至少有两方面。一是认识了爱的重要;二是困境不可能没有,最终能够抵挡它的是人间的爱愿。什么是爱愿呢?是那个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号手呢,还是告诉他,困境是永恒的,只有镇静地面对它?应该说都是,但前一种是暂时的输血,后一种是帮你恢复起自己的造血能力。后者是根本的救助,它不求一时的快慰和满足,也不相信因为好运降临从此困境就不会再找到你,它是说:困境来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谁也不能让困境消灭,每个人必须自己鼓起勇气,镇静地面对它。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爱愿,并不只是物质的捐赠,重要的是相互心灵的沟通、了解,相互精神的支持、信任,一同探讨我们的问题。

新境界的另一方面就是镇静,就是能够镇静地对待困境,不再恐慌了。别总想着逃避困境,你恨它,怨它,跟它讲理,其实都是想逃避它。可是困境所以是困境,就在于它不讲理,它不管不顾、大摇大摆地就来了,就找到了你头上,你怎么讨厌它也没用,你怎么劝它一边儿去它也不听,你要老是执着地想逃避它,结果只能是助纣为虐,在它对你的折磨之上又增加了一份自己对自己的折磨罢了。

我敬重我的病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么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的吗?

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再比如说死亡,你一听见它就着急、生气、发慌,它肯定就会以更加狰狞的面目来找你了;你要是镇静地看它呢,它其实也平常。死,什么样儿?就像你没出生时那样儿呗。死,不过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吓唬吓唬你,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到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当然不能骗自己,其实这件事你想骗也骗不了。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死对我曾是诱惑

在我双腿瘫痪的时候,以及双肾失灵的时候,有人劝我: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我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那时候,尤其是21岁双腿瘫痪的时候,我可是没发现什么生命的诱惑。我想的是,我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那时候,我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因为大夫说,要是肿瘤就比较好办,否则就得准备以轮椅代步了),另一个字是“死”;我祈祷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我想我只能接受这两种结果。到后来,现实是越来越不像肿瘤了,那时我就只写一个字了: “死”。

但我为什么迟迟没有去实施呢?那可不是出于什么诱惑,那时候对我最具诱惑的就是死;每天夜里醒来,都想,就这么死了多好!每天早晨醒来,都很沮丧,心说我怎么又活过来了?我所以没有去死,绝不是生的诱惑,而是死的耽搁,是死期的延缓,缓期执行吧。是什么使我要缓期执行呢?是亲情和友情,是爱。

困境使我知命

那时候我也还是不大想活,希望能有一个自然的死亡。但是死亡一经耽搁,你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你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结果让卓别林把这女的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的回答妙极了,令我终生不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大师的态度,不悟透生死的人想不出这样的话,这里面不仅有着非凡的智慧,而且有着深沉的爱心;是说,这是困境,是我们谁也逃避不了的困境,但是,我们在一起,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这就是爱!我就是靠了这种爱而耽搁和延缓了死亡的,然后才感到了生的诱惑。你要是说这爱就是生命的诱惑,也行。但那决不是生理性生命的诱惑,而是精神性生命的诱惑,是生命意义的诱惑。不过,我觉得“诱惑”这个词并不算很贴切;“诱”字常常是指失去了把握自己的能力,“惑”呢,是迷茫的意思。所谓“四十而不惑”,大概就是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吧。所以,当终于有一天我不再想自杀的时候,生命不见得是向我投来了它的诱惑,而是向我敞开了它的魅力和意义。所以我说,对病,对死,对一切困境,最恰当的态度是敬重,它使我提前若干年“知命”了。所谓“知命”,就是知道命运反正是不可能都随人愿的,人呢?务必不能逃避困境,而是要正眼看它。你下棋吗?你打球吗?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

爱需要自己去建立

如果你觉得这仍然不够,你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思索,与天,与地,与上帝或与佛祖都谈谈,那样就能让你更清楚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总之,千万别把自己封闭起来,你要强行使自己走出去,不光是身体走出屋子去,思想和心情也要走出去,走出一种牛角尖去,然后你肯定会发现别有洞天。我写过,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地狱和天堂是人对生命、以及对他人的不同态度罢了。友谊、爱、以及敞开自己的心灵,是最好的医药。 但是,爱,或者友谊,不是一种熟食,买回来切切就能下酒了;爱和友谊,要你去建立,要你亲身投入进去,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得到。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必定已经改换了一种心情,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但你要是逃避困境——但困境可并不躲开你,你要是封闭自己,你要总是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你要是不在爱和友谊之中,而是在愁恨交加之中,你想你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其实,爱、友谊、快乐,都是一种智慧。




五 : 职场“闲人”的三大困境与出路

  有的人一天到晚在公司忙得四脚朝天,有的人却整日在办公室里闲来无事混日子。最近,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接待了多位职场“闲人”。

  做数据管理的mark说:“我的工作太无聊了!每天上午一点事情做完后就开始守着电脑发呆,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可干,领导难得想起还有个我。每个月到手才2500块,工作没有价值。都27岁了,感觉自己每天就是在虚度人生。”

  在某集团公司上海分公司做文员的lisa也在为工作太“闲”而发愁:“基本没什么事,整天上网聊天、偷菜、打游戏,听上去好像很舒服,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有事做我会觉得比较充实,而且这份工作我并不喜欢。有人说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真的是这样吗,我很困惑!我只是希望看得到前面的出路,现在的状态,烦透了!”

  demo在北京某营业厅卖手机,她说:“我的工作就是站柜台,有人的时候介绍推荐一下产品,没人的时候就坐在那里发呆。几张产品资料彩页翻了又翻,实在没啥可看的。大家都在上网各玩各的,一上午接待只接待了3个客人。闲,闲得要发疯了!”

  就业力专家、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闫岭认为,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职场,职场“闲人”有着相似的通病:工作没有价值感,前途迷茫看不到出路;职业危机深重,被边缘化,成为了最易被踢出局的“隐形人”。

  闫岭认为,造成“闲”的原因可能来自主、客观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事者缺乏对自我职业的掌控和规划。这类职场“闲职”往往可替代性强,缺乏目标和价值感,常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心态,对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也极为不利。

  闫岭提醒职场“闲人”们,要寻找走出当前职业困境的突破口,有三大策略可行:

  策略一:“混沌”之时找方向

  这些觉得苦闷的“职场闲人”们,大多是空耗大把时间的迷茫者。之所以会困惑的根本原因是,懵懵懂懂撞上了一条自己不适合也不了解的职业道路,始终无法正确判断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喜欢、没激情,不适合、不顺利,造成了工作混沌和游离的状态。

  不仅如此,长期处于“混沌”状态下的人,终日浑浑噩噩,工作能力差强人意,都使得“混沌”群体在寻求新工作的过程中无所适从,举步维艰。更多人苦于不知道今后的职业生涯该如何起步,深陷于职业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欲摆脱目前的“混沌”状态,首先要“找方向”,即积极行动,做好准确的职业定位:

  1、理性分析,调整心态。首先要理智客观地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把自己的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和不匹配之处都如实地摆出来,理性分析目前工作不如意的深层原因。

  2、分析利弊,扬长避短。找出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同时把自己过往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梳理,激活潜在的价值。

  3、找准定位,远离混沌。通过职业取向、商业价值以及职业机会三大系统找出的最佳职业定位及职业。澄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调整和沟通,在新的阶段抓住最重要最想要的,牢牢锁定职业目标。

  策略二:“悠闲”之际找事忙

  假如暂时没有很好跳槽机会,或者认为转型的时机还未到,那么当前要做的就是充实那些空闲的时间,找事干,让自己忙起来。

  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有计划地参加一些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可以是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提高自己表达、演讲、销售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培训,还可以加强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参加求职及职业规划技术方面的特训等,以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另外,可以主动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主动担当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似是替他人分担工作,实则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工作经历,也向老板展现了个人的能力,为将来争取更大的工作平台。

  策略三:“边缘”之上找机会

  “闲”处待久了,压力也小了,不受人重视,处在公司的边缘地位,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得不到同事和上级的承认,产生职业疲惫感。闫岭认为,要积极摆脱这种状态,“闲”人应该找机会来表达自己不希望被忽视的愿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比如,可以与上司充分沟通,让他知道你的职业抱负和职业发展规划。抓住一些好的工作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多与同事交流,打开人脉等。

  不过,面对形同“鸡肋”甚至没有希望改变的闲职,且真的干得不开心,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建议还是要果断弃之,结合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找一份更能展示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新平台。

  向阳生涯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理想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做自己喜欢并且有成就感的事,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可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实地工作,为更好的“收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尽管累到极点时,很多人会做一些希望能够“钱多活少”的白日梦,可事实上,一旦真的“闲”下来,马上又会陷入恐慌的危机。职场“闲人”想要尽快让自己忙碌起来,认清自己,准确定位,盘活个人所具备的潜力和资源,规划长远才是关键。

本文标题: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成功,在困境与压力中诞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798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