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说说儒家、道家、发家、墨家的核心、主张和现实意义。要的是真才实料

发布时间:2017-08-14 所属栏目: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 说说儒家、道家、发家、墨家的核心、主张和现实意义。要的是真才实料

说说儒家、道家、发家、墨家的核心、主张和现实意义。

要的是真才实料。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主张的是“威武不能屈”,“以直报怨”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儒家的君臣父子讲的是有序、程序,和血统论根本无关。现代“血统论”、人情走后门登峰造极的年代,是文革彻底诋毁孔孟儒家的年代。可见,血统论、人情走后门,其根源在于诋毁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从未禁止竞争,学而优的原则,就是一种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的原则,就是,儒家主张正当的竞争。儒家所强调的秩序,其实就是反对混乱的恶性竞争,本质上是在保护通过正当手段竞争的人的利益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二 :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儒家文化 精髓 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现官方与民间儒学研究相呼应、相促进、相补充、相互动的大好形势,以发掘儒学现代价值、全球价值和未来价值为主旨的儒学现代化、当代化运动呈现出新文化破土前的勃勃生机,孔子热、儒学热、中华经典诵读热正在大陆兴起,儒商、儒将等字词频见报刊,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出现热销,仁义、礼信、孝悌等传统美德引起人们的怀念和追思,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活动、刊物、书籍、文章、网站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决定并快速在全球建设一百所孔子学院……

我们认为儒学在新时期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不断灿然,必有她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与不朽价值。她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她能够并且能永远与时俱进。在当代,儒学的巨大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1.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这一点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心缺乏治理而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为维持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品交换是自山的.竞争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不是无序的.健康发展的市场

经济应是有序经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除须依靠经济、法律等手段.还须有道德力量的维系。

实际上.道德的作用与经济、法律等手段是不可分的.不讲道德.任何法律、经济的手段也难以奏效。市场经济木身实质是信用经济、市场机制、市场工具.诸如商品、货币借贷、买卖、合同、契约、金融、期货等

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不讲信用.必然导致经济混乱及各种负而现象的产生。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

越激烈.越要求人们守信用、讲道德.越要排斥无信、欺诈、放纵等不义行为。市场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关

系.要求人们在讲利求利的同时讲义守信。儒家重义.诚实守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我们这一

传统美德.对克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背信毁约、尔虞我诈、欠债赖账等道德败坏、经济无序

现象.更显出了积极意义。

3.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文化泛滥,信息爆炸,国外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进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美国大片,日本卡通,韩国影视,等等。这些东西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过是一种供人娱乐休闲的方式,但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念,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从而失去了民族的根。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可以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那么在文化侵略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孔子的儒家思想应当起一个怎样的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既然如此只有发扬这个根本才可能发挥出儒家文化的作用。我以为就文化产业而言,首先应当有意识的将儒家思想注入文化产品中,并且扩展着这种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和平中庸,提倡道德理性,积极将这些思想注入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扩大中国儒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次,应当有意识融和其他的文化的精髓,补充儒家文化,使之更容易为其它国家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些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如果将这些内容儒家化,在传播出去,未尝不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一种良好选择。

4.儒家文化对国民性格影响

第一,求实乐观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孔子提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天人观中看出,虽然孔子一生坎坷不断,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孔子的生平事迹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然灾害与人祸,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难之中。尤其是在1840年后,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然而中国人民何曾放弃过?中国人民始终相信会有否极泰来之时。

第二,宽容和谐的处事原则

孔子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对世界的爱,在他的心中礼治是唯一有效的治国治天下之道,因此他赞成王道,教化万民,反对以暴力手段取得天下。这一点与基督教的济世哲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均认为自己有拯救世人的责任。但中国哲学是平易的,非暴力的;而基督哲学则可以通过一些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尽管孔子的思想有些理想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是认同这一思想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不可能会在强大的时候欺凌他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何曾欺凌过他国(蒙古帝国未受汉化,不计入此列),东亚封贡体系的建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第三,崇文尚贤与革故鼎新的精神

中国人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中国能人辈出,中国的科技、艺术、文学等曾几千年里领先世界,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人又是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南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孔子提倡理性社会的建立,必然要求对师长,对人才的尊重。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体现了中国人的革新观念。

5.儒家文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孔子的天人观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也有着指导意义。孔子敬天,注重天人合一,他曾求学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中是有顺应自然的成份的,孔子在构建他的哲学体系是吸收了这一思想的积极方面。因此以儒家的天人观中的优秀部分对待环境问题是积极而有效的。事实上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内涵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内容,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说就是孔子天人观在当今中国环境保护中的体现。积极的将孔子的思想在人民大众中作宣传,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与自然相适应的欲望,本能的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这里也有例证,中国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2 《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3 《周易》.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2003.6

4 《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http://www.61k.com

5 《孔子专题讲座》http://www.61k.com

6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http://www.61k.com

三 : 秦晖: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满现实

网易财经12月16日讯以“重建改革生态”为主题的201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在“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性”上表示,儒家从它产生的第一天开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满现实,“这个不满现实你可以说它是哀叹人心不古,是一种倒退的,但是你可以说反映知识分子社会批判地责任或者说是良心。[www.61k.com)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告诉你儒家就是一味的只说“今上万岁,万万岁”,肯定不是儒家的,儒家就是敌人。”

以下为文字实录:

秦晖:刚才丁教授古今中外的传统都讲了一通,我当然是气局比较小,就讲中国吧,大家一讲到中国传统就容易谈到儒家,在座的秋风先生现在也是儒家的弘扬者,我就谈一谈儒家在传统时代、在现代它经历的一些事。儒家其实早在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时候就讨论过,儒家到底谁建立的?是周公建立的呢,还是孔子建立的呢?大家知道儒家建立一个学派显然是孔子开始的,但是孔子自己说他什么都没有创造,他完全做的就是继承,这就是所谓的述而不作,所谓的继承、传承,传承的是什么呢?传承的是周公之道,因此某种意义上讲,你说那一套是周公建立的也是对的。

实际上我觉得,所谓的儒家就是在原来西周时代或者说三代,大家知道儒家讲的黄金时代就是三代,以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当然抨击儒家的人说这叫复辟倒退,赞扬儒家的人说这叫做社会批判精神,不管是社会批判精神还是复辟倒退,都是讲儒家不满现实。儒家从它产生的第一天开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满现实,这个不满现实你可以说它是经过人心不古,是一种倒退的,但是你可以说反映知识分子社会批判地责任或者说是良心。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告诉你儒家就是一味的只说“今上万岁,万万岁”,肯定不是儒家的,儒家就是敌人。

那个时候为什么孔子说他传承的是周公之道,但是在周公那个时代并没有入学呢?道理很简单,周公时代那一套以家族、以血缘共同体为本位,用我的话讲小共同体本位的那一套价值观,和社会结构是契合的,因此大家都习以为常,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时候就没有人需要特别去捍卫它。可是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我们把它称之为叫周秦之变的世纪,这一套就开始被受到严重的冲击。讲的简单一点,就是原来那个时期人们都生活在一种类似家庭的氛围中,这个氛围是也上下之别的,但是这个上下它的权利和责任是结合的,也就是说讲的最简单一点,就是子弟,子弟要尊重家长,但是家长也会爱护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不需要制度制约,人的亲情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除了人的亲情以外,在熟人和亲人社会可以直接进行人际交往的那个群体中,即使不考虑亲情,我们也知道熟人群体、亲人群体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就是信息对称,一个就是重复博弈,这两点也就保证了不需要什么制度安排他们也可以做到权责对应,讲的简单一点就是上有慈父下有孝子。

这里有人说西方文明是不相信人性的,所以他们强调制度的制约,而中国人是相信性善的,所以他们就不太讲制度的制约。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我说在伦理道德这些东西能够起作用的范围内,其实西方也不太强调制度的制约,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即使像今天民主法治那么发达的西方,也没有人主张,假如这个共同体小到了比如说一个家庭,假如这个共同体小到了一个家庭,也没有人提出父亲应该是民主选举的,也没有人提出对夫权应该实行三权分立。道理很简单,这个人际关系那么密切的条件下,你用不着这个东西,虎毒不食子嘛,我们都知道,但是到了周秦之际,这个社会开始弥漫起一种军国主义的氛围,就是几个国家都要打仗,打仗就要集中资源,就不允许有小共同体本位了,然后各个国家就开始强调集权,强调集权就在小共同体内部挑唆那些离心倾向。

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国出现所谓的周秦之变,而周秦之变导致所谓的百家争鸣,毛泽东说的不错,在这个时期主要构成的对立就是两家,也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维护周治的,法家是要搞秦治的,从周治到秦治,如果用儒家说法就是叫做从王道成了霸道,用我的说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从长者的政治,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头,像父亲和儿子一样的,从长者政治变成了强者政治,也就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这个时期当然就是造成了礼崩乐坏,但是礼崩乐坏最后的结果呢?最后的结果应该说强者战胜了长者。所谓的秦治其实在儒家看来当然就是霸道战胜了王道,因此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中国社会一方面有这个秦治本身建立起来的传统,刚才丁学良先生讲了,这个传统都是复杂的,法家建立的这套强权政治的传统,这里我要讲这个传统的确对中国人民影响很大,而且这个传统它的深层次的东西往往和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我们经常讲中国人有忠君的传统,似乎大家好像都不言自明,中国人都是忠君的,其实哪里是这样,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人之所以服从皇上,按照韩非的说法很简单,第一,皇上可以给我高官厚禄,我忠君,我服从他可以有好处。第二,皇上可以杀了我全家,我不服从他对我有坏处,讲的简单一点,皇上可以重赏我、也可以重罚我,他有很大的权力,我其实害怕的就是这个权力。因此一个皇上一旦他没有权力,中国人是从来不把他当一回事的,这也就造成了中国这个土地上很难产生虚君这种东西。

有人经常遗憾,说辛亥革命要是没有就好了,如果当时不把秦朝推翻,如果保留一个虚君,搞君主立宪,中国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告诉大家,所有搞君主立宪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有一种,皇上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大家还很尊重他这样的传统,但是中国有这种传统吗?当然没有的,你一个皇帝,不要说你没有权力,你就是权力稍微削弱了一点,马上就有身价生命之忧,所以曹操就讲过嘛,他说射死无辜不知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君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如到我家。儒家到了秦治前夕,荀子他曾经有过一个重大的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创新,那就是把伐先王变成了伐后王,后来有人说先王是保守的、厚望是禁锢的,所以从伐先王变成伐后王,变成了一种改革的思想。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个话有道理吗?凭什么说先王就一定是保守、后王就一定是创新的呢?我们中国很多朝代里头提到险阻都是雄才大略的、后祖都是窝囊废,凭什么说后王就一定比先王好呢。其实先王、后王的区别在哪里?大家想想就知道,所谓的后王不是指未来的王,所谓的后王就是指现在掌权的王,而先王是什么呢?先王是尧舜禹、汤文武,这些人都死了,既赏不了、也罚不了,所谓伐先王无非就是遵守一种道德的原则,而伐后王是什么呢?伐后王就是谁有权力我听谁的。因此从伐先王到伐后王,实际上老师说忠君之道就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尊权之道,讲的简单一点,就是谁掌权我听谁的。这个原则的确很有用,这里我要讲,的确我们不能持一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像法家的这套建构,对秦以来的两千年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能够整合出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体制,这个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个大事当然既包括好事也包括坏事了,所以中国历史上治起来非常治、乱起来非常乱,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从这一点上来讲它的确是非常有用,但是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强者战胜了长者,道德上始终是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的,毛泽东说两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儒法之争,汉武帝以后法家再没有被秦治真正的挑战。汉武帝说他独尊儒术,在话语上也没有人对儒家产生挑战,但是这种说的是儒家、做的是法家的做法的确在社会中保持了非常大的张力,就是说对秦治的不满一直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这种传统如果在诸子百家中找根源,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儒家,或者说基本上来自儒家。因此毛泽东不喜欢儒家,很重要的就是儒家的这些东西阻碍着秦治的稳定。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我们到了晚清时代为什么西方那套东西会广泛的被中国人接受呢,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人晚清分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把我们打败了,说他们的器物了得了,于是开始搞军火工业,开始在器物上学习西方。但是有了洋枪洋炮还是打不赢,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都是在中国有了洋枪洋炮以后打的,甚至北洋舰队打的,结果还是打不赢,很多人就说,中国的制度有问题,于是有了所谓的制度上的学西方,就像不管是戊戌的改良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改变制度。后来已经建立了共和制,发现还不行,后来又有人说是中国人的心灵不行,于是又开始搞文化上的学习西方,或者国民行性的一种改造,这个说法我觉得是反映了部分的事实。讲的简单一点,实际是官方学习西方的过程,的确是这样。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其实一般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士大夫、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对西方那套产生共鸣,并不是按照这个逻辑的,甚至是倒过来的,早在1844年大家知道,1844年只是鸦片战争刚刚过去,鸦片战争以后才4年,而且那个时候根本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提坚船利炮的问题,中国也没有兴起搞洋枪洋炮的热潮,但是早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就对西方有所了解的人,很多人对西方的政治体制、国民价值观表现了高度的人口。简单讲,西洋国政民风之美,1844年的徐继畲和70年代第一代出使欧洲的郭嵩焘,他们最看中的就是这个东西,所谓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说实在的这些人当初也没有很深的近代科学知识,但是他们从最直观的角度就觉得,儒家讲的仁义道德已经没有了,不是指现在没有,而是秦以后被法家的他套搞掉了,讲的简单一点就是礼崩乐坏。现在这些东西保留在哪里呢?保留在西方,西方比我大清更仁义,主要指的是内政,当然和西方对其他国家的军队是两个问题,西方人侵略我们、欺负我们,我们是要抵抗的,但是西方人至少对他们自己人,西方国家把他们的老百姓当人,而我们的国家,秦始皇以来的这个国家是不把老百姓当人的,一看大家就觉得仁义在那里。因此很多人就知道,郭嵩焘,用今天话讲,他是国学大师,写过很多关于儒家的著作,他出国的时候已经58岁,以一个58岁的国学大使,其实并没有什么经过价值观的转换,并没有出现脱胎换骨,但是他觉得到了西方样样都好,就好在用儒家的语言讲,就好在仁义道德。这种所谓的仁义道德当然指的是他有一个针对的东西,针对的就是体制,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像郭嵩焘。

包括最极端的保守派,你听他公开的语言,他是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郭嵩焘当时他在英国当大使的时候,朝廷给他派了一个副使,是专门监视他的,这个人说郭嵩焘崇洋媚外、说郭嵩焘老称赞他们的东西,对我们的现实不太满意。后来把这个副手的日记公布了,后来一看他的日记里面讲的很多话比郭嵩焘有过之无不及。因此人们学习西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民主共和是天下为公,获得三代余焉,三代就是孔孟倡导的东西,在中国早已经没有了。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后走向共和的道路,而没有走君主立宪,有人说是因为激进主义的原故,其实在我看恰恰与中国的传统有关,中国的传统其实是从来没有忠君这么一说。大家知道在西方各国,很多实行所谓封建制的国家,就是没有中央集权的,国王的实际权力很少的,包括日本、包括英国都是这样,他们所谓的王朝,那个皇帝的选员其实是一以贯之的,讲的简单一点,现在的英国女王他的血统可以追溯到1066年,从北欧跑到英国去开创了现在已经延续了将近一千年,当然日本几本上没有出现过一两百年就异姓的现象。其实他们的这个国王经常是大权旁落的,但是大权旁落也没有人跟他争,我觉得争的那些人是把这些国王不是当作权力,而是当作人来尊重的,也就是说你没有权力我也不会把你杀了或者是覆巢无完卵,但是在中国的确没有这个条件。民主共和之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很重要的就是当时人们认为这叫天下为公。在1844年的时候,徐继畲对美国的评价要比对英国还要高,就很难说用坚船利炮来解释,因为大家知道,1844年的时候美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强国,美国强大19世纪后期,而且没有也没有把中国打败,鸦片战争是中国和英国打的,并不是中国和美国打的,按照徐继畲讲,华盛顿是天下为公的人,是我们三代的彝。

实际上一直到戊戌时代,其实严格说学习西方和遵守儒家的传统一直都没有什么矛盾,真正有了矛盾是在戊戌以后,戊戌以后造成了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和当时的民族危亡有关,但是很重要的也和日本的影响有关,因为日本学习西方走的是一条中央集权道路,从原来明治维新的状态变成了天皇集权的状态,中国就想学日本,于是变成与诸侯林立的状态对立。如果你这么看当然就和儒家有矛盾,于是就发生了对立。

但是整个时期,其实儒家的地位我觉得一直受到两种东西的冲击,第一种东西,就是对中国现实政治中的那些最邪恶的东西,如果你持一种回避态度,就是说后王我惹不起我就去惹先王,荆轲不敢刺亲王就去刺孔子,荆轲刺孔子是很多人对儒家非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些自以为是标榜为孔子信徒的人,这里我要讲,这个现象从汉初就开始了,汉初就有一个专门拍马屁的人,被后来的儒家骂的很厉害,朱熹就说他根本就不是儒家,说这个人是搞了一些皮毛,总而言之说这个人根本就是糟蹋了儒家。像这样一些人他们又走上了另外一条,叫做荆轲颂秦王的道路,其实儒家的困境就是在荆轲刺孔子的假激进和荆轲颂秦王的假保守中给搞的很尴尬的。假如这个荆轲如果能够刺秦王就不需要去刺孔子,而且他更不需要去颂秦王。在面对秦治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仿佛在这两者中间振荡,儒家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到了现代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传统呢?当然刚才已经讲了,传统是有很多成份的,这个成份如果转换为思想流派,也就是诸子百家其实都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在我们中国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所有的创新其实也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根源,其实有些东西也可以说在任何民族的传统中其实都存在,比如有些人说自由,有些人说自由是来自西方的东西,中国人是不懂这个东西的,还有一些人说中国人是只讲道德不讲权力的,或者说只讲应该做什么而不讲可以做什么的,其实这个说法我觉得都是不对的。其实老实说,就自由而言,不要说人,就是动物,它也是都是要自由的,区别仅仅在于所有的人,包括最极端的,像希特勒,他本人都是要自由的,区别仅仅在于,他允许不允许其他人自由而已,我们讲的社会进步其实讲的简单一点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这一点从古代到现代有很大的区别,至于说自己想要自由任何人都这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是这样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尊重别人的自由就是所谓的权力,其实这个权力之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讨论过,大家可能都知道,当时有一个叫做拔一毛以立天下而不为,很多人都骂他,最重要的是孔子说,为天下就应该抛头露撒热血,这场争论后来人们分析,其实争论的并不是拔一毛以立天下该不该为的问题,其实争论的是拔一毛的权力归谁的问题,讲的简单一点就是我的一毛谁有权力拔,拔一毛以立天下不是不可以,甚至立天下抛头露撒热血都可以,但是这个权力在我,我愿意,不能以我立天下为理由锚你一毛,那是不行的。当时讨论的就是我的一毛由谁作主的问题,只不过再后来才变成了另外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看所有的这一切争论其实在传统中都可以找到根源,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其实并没有传习的问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说说儒家、道家、发家、墨家的核心、主张和现实意义。要的是真才实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64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