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SEO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工作

发布时间:2017-11-23 所属栏目:搜索优化

一 : SEO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工作

  现在很多SEO工作人员,都认为SEO不外乎两个工作,一个外链一个内容。SEO工作就是机械化的更新内容,机械化的发布外链。鉴于此,也有很多SEO人员认为SEO就是一个工资不高,又很累的工作。

  其实就我这几年接触SEO以来,越来越觉得,SEO其实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工程,而不是重复的机械化劳动。下面就通过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SEO应学会关键词分析

  现在很多SEO,一上来想都不想,随便拿了一个关键词就做了起来,于是就造成了,很多网站排名还算可以,流量也还算过得去,但是就是就是接不到什么订单。因为很多人在选择关键词时总是出于一个想当然的状态,于是就造成了,有时候由于一个关键词竞争度过大,优化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优化上来。还有的由于关键词选择的偏差,虽然给网站带来了流量,但是却无法留住这部份用户,等等情况。所以做为一名合格的SEO必须学会分析各种关键词数据。关键词数据来源包括百度相关搜索,追词工具,百度推广助手,各大问答平台等。我们把数据累积起来后从中重筛选出最合适的关键词来进行优化。

  二、SEO应从建站前开始考虑

  很多朋友总是以为SEO不过是做做排名,和竞价类似,只不过比竞价要少花很多钱。确实,像网上传说的外链加内容确实在关键词竟争不大的情况下在几个排名周期后,在短时间内拥有一个较好的排名,但是这个排名却无法稳定。因为我们的网站建设出来不一定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在建站开始我们要考虑SEO了。现在很网站都相当的典型,特别是医疗类站点,一个个做成了小39健康网似的,内容那个多呀。但是内容虽多,但很多担供的却不是用户想要的,甚至还弄了许许多多的小弹窗,这样的站如何能留住用户呢?这样的网站有再好的排名都没用。

  三、疯狂的追求外链

  相信很多外链人员都在抱怨,他们的工作量太大,每天要发大量的链接。甚至有部份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去够买链接。看看外链人员的工作量和链接市场的繁荣,就可以看出SEO们对外链的追求达到了何等的疯狂呀。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大家做SEO的初衷是什么?是希望对网站进行优化后提高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从而获得流量,进而把流量转化为订单,对吧。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外链或许能提高提名,但是就像第二点中提到的一样,如果你的网站本身很烂,又能如何呢?

  四、如何让SEO不再重复机械

  上面三个方面说的是真正SEO应该掌握的技巧和一些误区,说了这么多,很多人都会问,那应该如何改进呢?首先,正确的SEO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做好关键词的挖掘和筛选。

  第二步,如果是建新站,那么首先要考虑好网站的布局,包括关键词布局等。如果是接手的老站,那么要对该网站进行诊断,一般来说,接手老站的话,都要对其做一次减法。这里要注意,如果是中小型网站的目标关键词不可过多,最好不要超过三个。长尾关键词的数量则可以不限制。

  第三步,要为网站添加合适的内容。什么是合适的内容呢?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网站,特别是企业网站,里头为了优化添加了一些诸如行业新闻,公司新闻之类的文章。请问这样的文章对用户能够产生很大价值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为我们的网站添加合适的内容!打个比方,比如我们是一个内衣类的企业网站,这里有两个类型的文章。一个是“如何挑选合适的内衣”,另一个是“内衣行业销量增长60%”。大家说这两篇文章哪一篇会引起用户的兴趣?很明显是前者。

  第四步,或许这一步大家都会感兴趣,那就是合理的布局网站的链接。第一个是内链,内链应该如何布局呢?目前最流行的做法或许是在文间中的关键词处加上内链锚文本。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影响用户对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在网站侧边栏加上热点文章,在文章底部加上相关文章这样的方法,这样即不影响阅读,又加上了内链。

  接下来是外链。虽然说随着搜索引擎算法的改变,外链在排名算法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降低了。虽然如此,外链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份。那么我们应如何来处理外链呢?每天就是坐在电脑前面发发发吗?当然不是!

  外链可以分为一般权重外链和高权重外链。一般权重外链例如论坛签名锚文本,博客等常见的外链方式。以论坛签名为例,很多人说论坛签名没用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是我们没有掌握好技巧。我们不能到一个论坛之后,加上了个性签名之后看也不看就发呀发,这样子当然效果不佳!当我们去到一个论坛之后,我们首先要分析在该论坛什么样的贴子会引起用户的关注。比如某个贴子点击量超过了150,回复量超过了60,这样的贴子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它们间的共同点找出来,把其中的关键词找出来。这样,我们围绕着这些关键词来发表我们的贴子,这样子,我们的贴子是不是会引起用户的关注?是不是会有用户会点击我们个性签名里的锚文本?这样子我们外链的价值是不是提升了?

  高权重外链,一个是指交叉链接,交叉链接的目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获得单向链接,一般是主站和我们的资源站间的交叉,交叉链接的操作过于复杂,这里就不再详述。另一个是友情链接,友情链接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是互相链接,所以我们在处理友情链拉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获得友情链接呢?可以通过一些友情链接平台,例如GO9GO平台,我们可以在上面直接寻找合适的网站,询问对方站长是否愿意交换,也可以在平台上面投放我们的友情链接信息。从笔者的平时使用的经验上来看,从这个平台上交换到的友情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试一试。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假设我们有10个友情,其中有4个友链出现了降权的情况,这时我们也不能同时把这几个站都给撤掉,因为这样会造成外链丢失过多,而导致我们的网站出现降权的情况。

  第五步,要做好数据的分链和累积。这一点对于SEO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希望每一位从事SEO工作的朋友能够重视起来。我们在SEO过程中,我们要记录每天外链的发布情况,内容的更新情况,收录的变化,排名的变化等等。当然,有很多公司中负责SEO工作的往往只有一个人,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站长工具来方便我们的工作,例如第一家开发出百度权重值查询功能的爱站网,相信很多SEO都知道这个网站,通过它我们可清楚的看到我们百度权重值的变化,还有PR值的变化,收录的变化等,数据相当的详细,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我们SEO的工作。

  好了,到这里基本上就和大家分享完了,不知道大家阅读完全文后是否有新的收获呢?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管你是SEO主管也好,网站编辑也好,外链人员也好,一定要注重掌握工作技巧,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技巧,你才能把工作做好,特别是SEO,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清楚的认识到,SEO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工作,而是拥有很多技巧的。本文由潮汐SEO http://www.chaoxiseo.com 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大家。

二 :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摘 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9-03
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因此,本文力图回到原点,重新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求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有新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灵韵的提出
对于机械复制理论理论出发点的解说,离不开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时代背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技术因素对艺术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正是以此为起点,点出了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是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原真性)的丧失。他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灵韵 [7],“灵韵”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7],笔者认为,本雅明的“灵韵”(Aura)即是艺术品的这样一个气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不可复制性。
事实上,并不是本雅明创造了“灵韵”——Aura。早在19世纪末期Aura就已经在被使用。德国文化团体“格奥尔格圈”(George-Kreis)即常用Aura一词,如该派代表沃尔夫·斯凯尔称之为“生命的呼吸”,并解释说“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着Aura,它冲破了自己,又包围了自己”[8]。
Aura在本雅明的公开发表的著作中至少出现过三次。一是在1931年的作品《摄影小史》中,本雅明用Aura来描述旧人像照片的独有韵味,“一种特殊的时空交织物,无论多么接近都会有的距离外观”[9]。而后本雅明在他论波德莱尔的专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又用Aura来指称与波德莱尔艺术相异的传统艺术的特征:“无意识记忆中自然地围绕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反应的转换上”[10]。但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虽然本雅明对Aura的定义仍是描述性的,但他无疑已经赋予了Aura更加明确的内涵。前人提到的Aura在含义上显然与本雅明的观点有所差别,但正是本雅明赋予了Aura新的含义,同时在理论体系中为其设置了新的位置。可以说,Aura是本雅明的创造性使用。
但是,本雅明自己并没有给予“灵韵”以清楚的定义,他解释的“灵韵”更像是一种佛教禅宗“顿悟”式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这种感觉可以打动人心,使人陷入沉思,但受众难以准确地描绘这种感觉。综合本雅明的表述,“灵韵”产生的条件是距离感和历史文化背景,距离感是空间上的,历史文化背景则指向时间,这共同构成了“灵韵”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不可复制性。本雅明强调艺术品问世的“即时即地性”,所以它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且唯有这种独一无二才能构成艺术品的历史,组成艺术品的原真性。本雅明同时还强调了原作“灵韵”的不可接近性。受众面对近在咫尺的原作也要从理智上保持距离,才能体会到艺术品的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才能为其吸引和打动,当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开启的距离越远时,越会赢得人们的亲近。
二、机械复制技术带给艺术品的两个革命性变化
虽然本雅明点明了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艺术品“灵韵”的丧失,但并没有为此而哀悼;他肯定机械复制技术带给艺术作品的革命性变化,复制品通过复制技术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就取代了原本独一无二的存在[7]。
本雅明率先在理论上肯定了现代艺术以机械复制为特点的生产和存在方式。首先,他肯定了机械复制技术产物同样具有艺术性:“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7]”本雅明认可机械复制产物艺术性的基础在于艺术品先天即具有复制性:在原则上,艺术作品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总是可被仿造的。例如,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仿制,大师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从事复制,最终甚至还有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复制品来”[7]。本雅明认为,艺术品原作的权威地位是在与手工复制的赝品一同出现时才能获得的,如果与原作进行对照的是技术复制品,原作和复制品之间并不存在价值上的区别,两者是平等的。本雅明承认艺术本身含有的技术的成分,但在本雅明心目中,并不认为这些成分与那些非技术因素在价值上有何区别。更进一步,本雅明眼中的复制技术造成“灵韵”丧失的同时,也带给了艺术作品新的内涵:1.艺术品因技术获得了新的内容;2.技术为艺术品创造了新的时空。(一)艺术品因技术获得了新的内容
本雅明在论证这一论断时提出,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他举例说,原作中存在着肉眼无法识别的部分,只有镜头可以捕捉,照相摄影使这些部分也得到展示和突出。而且镜头的存在带来了拍摄角度的变化,这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此外,新技术还可以通过放大、慢摄等方法使人们获取到肉眼不能获得的形象。本雅明所举事例成立的基础在于,承认摄影技术赋予了人全新的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这一能力本身是不应当从价值上被贬低的。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艺术学乃至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现实的那些非机械的方面就成了其最富有艺术意味的方面,而对直接现实的观照就成了技术之乡的一朵蓝色之花”[7],本雅明的这一论断最早是针对摄影技术而得出的,可以说,在机械复制技术刚刚兴起的时代,本雅明能够对技术保持一种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式的乐观态度,尤为不易。而对于我们后人而言,往往却是在《阿凡达》为代表的3D技术成熟之后才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足够创新的形式本身是否就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内容体验?
(二)技术为艺术品创造了新的时空
本雅明的灵韵关照了艺术品时空双重维度上的不可复制性这一特殊气质,也因此,他并没有忽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品消解时空唯一性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时空这一进步。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拓展上升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复制品依靠不计其数的量,将艺术品带到了它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从而赋予了艺术品原作完全不同的传播力。本雅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圣母像可以经过流水线生产,最大程度地突破空间,出现在每个人的书桌上;我们可以在卧室欣赏管风琴演奏,而这原本是只有在教堂才能感受到的。在这里,本雅明肯定了技术带来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品的传播能力,艺术不再是特殊群体的禁脔,而可以完全属于大众。
三、机械复制技术带给艺术品和受众新的意义
林赛·沃特斯表示,本雅明的研究路径类似于古典艺术理论的先驱者亚理士多德,因为他从技术化的角度“像一个机械工那样从最基本处出发来解释艺术”[11],但不同于亚理士多德古典模仿说的提出路径,本雅明在乐观论述机械复制技术引起艺术品“灵韵”消逝的基础上解释了机械复制技术引起的现代大众艺术接受方式的变革。
追溯历史上的受众对艺术原作的膜拜心理,本雅明认为其根源在于艺术品与仪式的结合。“‘原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www.61k.com)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植根于神学,艺术作品在礼仪中获得了其原始的、 最初的使用价值”[7]。他认为,“现代大众强烈要求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接收一件实物的复制品就使其不再独一无二”[7]。
首先,大众对于艺术品存在着强烈的心理需求:通过占有一个艺术品的摹本或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在机械复制技术之前的历史中,人们面对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文艺作品等由于技术的限制,“原真性”几乎成了价值标准的首要标准,对于经典的艺术品,人们不得不赋予其崇高的地位,膜拜源于无法占有。可以说,大众的心理需求正是机械复制技术使用在艺术品身上的原因所在,复制技术满足了大众的接近愿望和占有欲。即便是保存在卢浮宫中的原作,现代人也可以通过复制技术方便地获得复制品进行欣赏,于是艺术品的神圣地位被消解了,这固然使艺术品从被崇拜物沦为玩物,但也意味着艺术作品从礼仪的寄生中获得了解放。“被复制品”从闭合的领域中被解放出来,“复制品”以其独特的方式代替了“被复制品”,于是“被复制品”的唯一性被减弱了。
另一方面,在人类艺术史上,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般是不可分离的。比如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中创作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庄严恢弘的西斯廷教堂作为《创世纪》的存在形式,本身也成为艺术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进步使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获得很大程度上的分离:壁画可以变成一张薄薄的照片,呈现在每个人的书桌上,教堂的因素被最大程度上消解了。
总之,充满了仪式感的艺术创造活动被局限在了艺术作品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而复制技术通过海量的复制品数量使大众也可以获得对艺术品的“占有”,同时又能通过变更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剥离其原本的不可亲近性。艺术品创作之后传播和大众的欣赏过程中,原有的仪式和高不可攀已经不复存在,本雅明把艺术从高高的祭坛上拉回到了每个人的身边。
对技术带来的这种改变造就的深层意义,本雅明并未进行完整的表述,但笔者认为,我们仍然能从本雅明的字里行间把握他的思想指向。本雅明涉及到的技术赋予艺术品和受众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增强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成为了大群体的欣赏娱乐对象,它取代了只能被某一个人或一些人观赏膜拜的古希腊雕塑原作(当然雕塑原作仍然可以通过机械复制,被更多的人以个人化的方式欣赏和解读),这本身就是艺术品与受众关系的进步。本雅明盛赞技术带来的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以较小的成本领略到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原本唯一的艺术品成为了大众可以共享的存在,更多的大众能够有条件、有能力接触到原本只呈现给极少数人的艺术作品,这同时造成了受众群体规模的急剧增加。
二是丰富了受众观看的内容。受众观看对象的丰富来源于是新技术背景下艺术品内容的极大丰富。本雅明以摄影和电影艺术举例来说明这一点:“摄影机凭借一些辅助手段,例如通过下降和提升,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对过程的延长和压缩,通过放大和缩小进行介入。我们只有通过摄影机才能了解到视觉无意识,就像通过精神分析了解到本能无意识一样。[7]”例如摄影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肉眼对于绘画的限制,即便是在在同一观察视角下,摄影技术也可以提供肉眼无法看到的内容细节。而通过特殊技术的运用,还能给予受众肉眼无法到达的位置的观看内容,例如我们不能否认,从高空甚至太空对我们存在的世界进行观看,其内容不能通过艺术加工成为艺术。而且,新技术的应用还能带来现实世界时间流速之外的艺术欣赏,如高速摄影。三是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性。本雅明肯定了受众在艺术品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解读能力。“大众是促使所有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7]”人们通过个体的创造性解读,“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灵韵这个概念中[7]”。本雅明不同于其他论者贬低大众的欣赏能力的精英主义视角,也与早期传播研究学者对受众被动接受的观点相区别,而是强调了受众在获取信息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受众可以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加工解读,赋予作品新的灵韵。一个圣母像,大众既可以在教堂做礼拜时进行膜拜,可以摆放在书桌上借以获取心理的宁静,甚至可以作为布置居室装修风格的物件。
四是满足了大众新的欣赏习惯。本雅明认为在复制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现代大众对于轻松的愉悦观赏有更迫切的需求,以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可以通过对艺术品的把玩娱乐获得放松,大众对艺术品教育教化功能的需求下降了,娱乐消遣功能的需要上升了,“消遣性接受随着日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得到推崇而引人注目,而且它成了知觉发生深刻变化的迹象”[7]。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并未对大众消遣娱乐的需求进行批评,而是以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加以冷静描述,这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论者的态度是有鲜明区别的。
五是赋予了受众参与艺术作品制作的能力。本雅明肯定受众对于艺术作品同样具有制作能力,“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引起了母体的变化”[7],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但带来了艺术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艺术作品传播范围的扩展,引发了艺术作品欣赏消费模式的变革,也使读者或受众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可以与作者进行身份互换,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处于角色随时互换的状态。本雅明首先以电影制作为例说明这一观点,在当代电影的创作中,演员扮演的就是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观众,而每个观众都有故事主角代入感的正当心理诉求,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份带入主角的心理、行为和人生际遇之中。而且,本雅明着重指出了新闻出版中的作者与受众的身份互换更加普遍,“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日益发展,新闻出版业不断地给读者提供了新的政治、宗教、科学、职业和地方的喉舌,越来越多的读者——首先是个别的——变成了作者。[7]”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为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核心之作,本雅明最重要的论述就体现在解释“灵韵”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但从其字里行间中,我们仍能把握他力图对机械复制技术进行更深刻的剖析: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模式,更重要的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概念,进而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本雅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由新技术崛起带来的新的观念,这种对传统艺术的变迁和以此带来的艺术本身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的研究是富有启发性的。我们身处以媒介技术变革为先导的文化生产方式极具变化的时代,有鉴于艺术产品与媒介产品等其他文化产品的相通之处,本雅明对于艺术产品的性质、生产模式、传受关系的观点对于其他文化产品的理论建构无疑有着特殊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雅明解读机械复制技术带来艺术品灵韵消逝时,是从传统时代艺术生产的仪式性入手的,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传播的仪式观[12]”进行考量,事实上机械复制技术对于艺术生产的仪式性并非只是简单的消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反而也同样可以为艺术创造的仪式构建提供支持。2002年,国内电视媒体对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演唱会的播出,就鲜明地呈现了戴扬和卡茨《媒介事件》中庆典(Coronation)、征服(Conquest)、竞技(Contest)三种媒介事件范式中前两种的意味。所以,如能对传统艺术生产的仪式与现代艺术传播中的仪式构建进行对照,在笔者看来应当也是颇有研究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雄.论瓦尔特·本杰明的“艺术生产”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4).
[2] 罗良清.“异化理论”的文学化表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3] 温恕.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3).
[4] 王洪志.“技术主义”政治诗学论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 杨玉成,王春燕.本雅明论艺术现代性及其现代性社会理论之建构[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
[6] 程惠哲.技术与文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1).
[7]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英)伯格著.吴莉君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 (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保尔·德曼、瓦尔特·本雅明、萨义德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 (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三 :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现代艺术的生存困境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现代艺术的生存困境

摘 要: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首度提出了光晕的消逝,他在为我们解读光晕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他对艺术作品中光晕消逝的矛盾态度,他试图从摄影与电影这两门自主艺术中找寻一种平衡的心态以便及时地解读、把握整个机械复制时代。(www.61k.com)本文将对这种光晕的消逝的阐释上升为人类与自然这两个主体的平等对立的缺失,从中探寻本雅明思想中所存在的一种自然美学,这种内涵自然美学的艺术在现代权力与技术知识的运作下或许失去了本来的光环,但它们在一种新的对话平台上找到新的出路。
关键词:机械复制;光晕;现代艺术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指出了在工业社会转型之时现代艺术的机械复制特点,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光晕消失让我们思考着现代艺术的生存困境,思考着那些自主艺术在带给我们与世界一个新的对话平台的同时是不是真得抹杀了艺术的本真呢,是不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制衡,而这些能否在新的技术与接受方式上为艺术找到新的出路,使艺术摆脱尴尬的生存之境,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

一、光晕的消逝

本雅明在他的诸多论文中首先提出了AURA这个概念,中文我倾向于“光晕”的翻译,因为光晕可以是投射在外在物体上,也可以是物体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光晕的存在在本雅明看来有几种特性,一是由于原始的巫术祭祀产生的膜拜价值与神秘性,二是处于远处、不可接近的模糊性,三是独一无二、本真性。在《摄影小史》中本雅明阐述光晕是“一种特殊的时空交织物,无论多么接近都会有的距离外观”。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他阐述说光晕是“建立在对一种客观的或自然地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应的转换上。”①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光晕。”②这段富于意象的文字说明了光晕是真实存在而又接触不到,也许只能在感性的基础上与对象那一瞬间的转换才会显现一时,是“非意愿回忆中自然地围绕起感知对象的联想”。
不管对光晕的阐释是否能够准确,正如本雅明自己所说“并不是它被关照着,而是它的存在”,而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时代下光晕已经渐渐消失殆尽,现代艺术已经失去了传统艺术那种的内在光芒,“艺术已经逃离了‘美丽幻象’领域”③。但本雅明对光晕的消失的态度是矛盾的,哈贝马斯在其论文《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中说“对光晕的消失,本雅明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在艺术作品的光晕中隐含着对需要激活的过去的永恒时间的历史体验;对光晕的非辩证的破坏将是这种经验的丧失”④。我想一方面本雅明看到了传统艺术的那种威信或权威性已经历时性地在现代艺术中消失了,也是那种永恒的历史经验的丧失,而这也表现出本雅明对传统艺术某种程度上的依恋。而在本雅明看,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对艺术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首先是在接受方面,大众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加大,“将事物以影像且尤其是复制品形式,在尽可能接近的距离内拥有之,已成为日益迫切的需求”,这是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代替了膜拜价值的一个动因,艺术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是必然,其次是对一些自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的强调,“一方面,机械复制品较不依赖原作,另一方面,机械技术可以将复制品传送到原作可能永远倒不了的地方”,这样“艺术品从祭典仪式功能的寄生角色中得到了解放”,虽然艺术品可能因此失去了此时此地性,但却让大众可以此时此地地接触到了它们。
本雅明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形式,而“已经被琐碎化了的艺术形式以牺牲文化价值而获得展示的价值”,走向大众的艺术作品虽然或许会为了被复制而被创造,传统艺术的光晕没有传承下来,但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是否就落后于前代呢,答案是没有,正如哈贝马斯所说“作为自成一体性的艺术,它为满足个体的愉悦而存在;光晕消失后,它必须适应大众的接受”⑤。

二、自主艺术的解体

哈贝马斯说自主艺术的解体在于复制技术的兴起,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提到“人们应当承认,复制技术的训练对人们感受规模巨大的作品已造成了多大的改变。人们已不能再将艺术品视为个人创造的私有物。总而言之,机械性复制是种减缩化的科技,使人们在某种程度能够掌握作品,否则作品将会无用武之地”⑥。机械创造的目的就是省力,所以机械给予大批量的复制以可能,历时性地表现了光晕地消失,而这些自主艺术的解体又在这个时代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本雅明主要在摄影与电影两方面进行了阐发。
《摄影小史》中提到早期的人相,有一道“灵光”环绕着他们,如一种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他们有充实与安定感。这里,也可轻易地在技术方面找到对等的情况,因技术的基础在于光影的绝对连续性,从最明亮的光持续不断渐进至最幽暗的黑影,这里讲早期的摄影还未与艺术表现纠结之前的状态,随着技术的变革,“艺术与摄影之间被复制技术造成了难堪的紧张关系”,本雅明把摄影师与画家的关系比作外科医生和巫师的关系,指出画家对景作画,隔着一段自然距离来观察所欲描绘的实景,反之摄影师直接深入实景的脉络中。所以究竟是摄影之为艺术还是艺术之为摄影为现代人所纠缠。“画意摄影,是指摄影家拍摄的作品,很富于艺术性,能给人以美感。在这种作品中,画面的艺术性,比它所表现的景物本身更为重要。”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就曾明确的指出:“我想说的是摄影所具有的原始力量,这就有一种从美的观念摆脱出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摄影具有一种幻觉,但危险的是,摄影现在已经被艺术所侵蚀,它自己已经成了艺术。摄影虽然有着人类学的幻觉,但如果要从美这一头进入的话,它的人类学的特点就要失去”。这两种几近对立的观点我们无法准确评说,但可以看到机械复制时代的摄影无论有无光晕,它在不断变革的技术手段下与艺术交融,展现着这个真实的世界,即使表现有时会变质为再现。
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更多的探讨着机械时代出现的最突出现象,那就是电影。电影绝对是一种大众文化,它需要大众,大众更需要电影,“电影尚未了解它的真正意义,它的真正可能性。其意义或潜能是在于它所拥有的能力,即以自然媒介表达的能力,还有它那无可媲美的说服力,可表现神仙、奇幻、超自然的景象”,而电影不再有光晕了,因为电影不会具有“此时此地性”,然而本雅明也指出对今天的人来讲,电影所呈现的现实影像要有意义得多,因为电影影像已能表现所有机器装备无法企及的事物层面——这本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合理要求——而电影影像所以能如此做到,只因为它借着摄影装备,以最密集的方式深入了现实的核心,他也指出电影在视觉与听觉双方面帮助我们扩大了对世间事物的注意范围,因而加深了我们的统觉能力,自从有了电影,摄影的艺术发展与科学探索结合一体,这是电影的一大革命性功能。所以当艺术品有心接近广大群众的时候,艺术品就会在技术的一个个革命性的成果下散发令人惊颤的魅力。论文联盟 www.61k.com
“揭开事物的面纱,破坏其中的‘光晕’,这就是新时代感受性的特点,这种感受性具有如此‘世物皆同的感觉’,甚至也能经由复制品来把握独一存在的事物了”⑦。当艺术借由机械复制技术跨越出其仪典根基,其自主自律的假象也从此消失了,所以自主艺术的解体在已是必然的同时,也在获得自己的发展天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现代艺术的生存困境

三、自然美学与艺术困境

光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本雅明自然生态美学思想的一种表现,在他看来,光晕是人类与自然相交融的一种“无蔽”的原始知觉状态.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原初的经验。[www.61k.com]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光晕”,艺术作品才真正成为人与自然交融沟通的中介,使人们真正进入到一种触觉与视觉未分的那种经验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解放和自由。本雅明说光晕不能忍受任何的复制,所以光晕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而他对自然美原初的依恋使得他不想就此放下,也使他从光晕的消失的角度看到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生存的境地。
戴维·罗伯特在《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中提出光晕就是讲自然人化的审美体验即对人化的自然地审美反应与荒野自然地崇高感或工业化自然中的千篇一律的对立,它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对一个人性与自然的语境式生命世界的认识。他也指出本雅明所颂扬的艺术作品的光晕的消失提供了一种矛盾的启蒙,如果说复制将艺术作品从巫术和膜拜的魔幻中解放出来,这一行动同时地割断了内在于光晕的人与自然想模仿的联系。正如启蒙想消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想象,使世界清醒,这个过程推动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带来的技术的完善、商业和交往的扩大、人口的增长都迫使社会走向一种更加严厉的管理形式中去。所以现代艺术或许成为了工具理性的牺牲品,本雅明曾说“去除了摄影机所加进的东西后,其中的现实变得比一切都更假,在机械的国度里,这样直接捕捉的现实从此有如一朵蓝花。”而如何使艺术摆脱这种表现困境呢,让实物脱壳而出,破除“灵光”,标示了一种感知方式,能充分发挥平等的意义,而这种感知方式借着复制术也施用在独一存在的事物上。哈贝马斯也提出“光晕的出现只能产生在一种我与一个与我对等的另一个自主的主体间性关系中”,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一种平等的对应,艺术作品在充当着这样一个中介,沟通着人与对象,让人与对象物互相沟通,让大众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本雅明认为艺术的技术技巧方面的进步必将带来艺术革命性的增强,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大众更多地参与艺术成为可能,而且还使电影这样的艺术具有了深刻反映现实和认识现实的可能,所以本雅明是对失去“韵昧”(Aura)的现代艺术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
将“人类解放与自然的复苏相结合”,找回一种真正的未受后天“知识”观念“污染遮蔽”的“澄明”状态,也正是人自身所拥有的又常常被“遮蔽”而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也是艺术摆脱自身发展困境的道路之一,现代艺术要使艺术作品不仅指向自然,更要指向生命的世界,获得现代艺术自身的价值。

注 释:
①本雅明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P46.
②③⑥⑦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许绮玲 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63.P76.P44.P64.
④⑤《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 曹雷雨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P418.P418.

本文标题: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SEO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工作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6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