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发布时间:2017-12-02 所属栏目:幼小衔接

一 : 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MySpace旧标识

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MySpace新标识,用户可以参与创作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交网站MySpace在周五旧金山举行的Warm Gun设计大会上展示了该公司的新标识。在MySpace的新标识中,“My”(我的)用赫维提卡体书写,“Space”则完全用符号所代替。

MySpace用户体验副总裁迈克·迈克达安(Mike Macadaan)解释了公司新标识的背后哲学。他说:“MySpace是用户想要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平台,因此我们决定给予用户想要设计自己标识的空间。”这也就表明,用户可以为MySpace新标识的“Space”位置设计图案,然后把该设计图案放置在原有符号的周围。

业内人士指出,先前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用户非常憎恨经常更换标识,因此MySpace用户将不可避免的对此感到非常厌烦。

不过公平的讲,MySpace新图标的画派更接近抽象派,而且用户产生内容(UGC)的部分也要比过去标识中的“Space”字体更好一些。迈克达安认为,当今年年底MySpace证实发布新标识时,相信用户会发现这种新标识会颇似谷歌徽标涂鸦(Google Doodle)的风格。(文/明轩)

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MySpace新标识创作示例

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MySpace新标识创作示例

二 :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50高等教育研究 1??2000

?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冷 余 生

提 要 文章认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虽是一个老的命题,但知识经济

时代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基础,关键词   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为此,我想就创新人才的培养谈几点认识。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

[1]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归结出的“四个有所”说的就是创造。按我的理解,这四个与创造相关的概念并不是平列的关系,而是从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中阐明了创造的本质及其基本的内容。

(一)“有所前进”是对创造本质的界定

人类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是靠着创造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创造的作用来界定创造。由此可见,创造是以人类为主体将自身的认识和实验不断推向前进的行为及其成果,是创造行为与创造成果的统一。

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突破,皆属于创造的范畴。人类需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创造,也需要亿万群众的创造,只有两者交相辉映,相互推动,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永不衰竭。

一、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为

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简捷明了,关于创造的概念,我想主要从哲学的层次上来界定,而不过多地涉及其生理的和心理的机制。

毛泽东在论及创造时,曾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出发,作出了以下著名的论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

[2]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0.18

[3]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3)5,191

[4] 潘菽.谈谈南大的前途.见: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

[6] 杨振宁传.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 [美]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见: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4

[8] [美]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济南:山东人民

治校方略.南京大学高教所、教务处,1999

[5] 张伯苓言论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出版社,1996.82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51

同创造相关,还有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所谓创造性,我认为是指创造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所具有的创造的属性和必须具备的创造的素质,主要是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一般而言,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皆具有创造的潜能,这是由人类的类本质所决定的;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则还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说,人人皆有创造的潜能,但并非人人皆有创造性。

由此在人的发展上就出现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或创新人才的问题。应当指出的是,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二)创造包括发现和发明两个方面

,和发明的分界:

从创造的对象而言,发现所探究的是人所不可违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系统,及反映这一客观系统的思维系统;发明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根据现实条件设计与创造出的人可以为的人为事物,即人为系统。从创造结果的特征而言,发现是见前人、他人所未见的客观规律;发明则是从无到有,将自然形态的事物改造成人为形态的事物,即创造物。从创造的作用而言,发现在于认识世界;发明则在于改造世界。从学科性质而言,发现属于基础学科;发明则属于应用学科或工程学科。

创造是发现和发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

[2]两个过程的”。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由于经过长期的进化而产

生了人类独有的精神属性这一本质的属性,即被恩格斯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思维着的精神。这种思维着的精神,就是人类的智慧,而智慧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就是创造性。

人类是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互动中前进的。我们看待人的发展,一方面应重视人的发展要素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应当看到,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和人性的发展,而最根本的则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这,,,只能靠,在这种文化繁衍中,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文化的繁衍靠的就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其中首要的基本的则是文化功能。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不仅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而且必须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没有传递,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传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文化的进步,所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肩负起继承和创新双重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新人才培养特殊意义

人类有史以来可划分为三代生产力,第一代是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社会;第二代是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第三代是以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的创新、传递和应用。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对第三代生产力的一种科学的描述,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其二,劳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已达到60%-80%以上;其三,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科技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四,是加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老的命题,而在当今社会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而且只有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之所以能通过实践能动地认

52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各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则在于谁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占领高新科技的制高点。

以上特点集中起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只有紧紧抓住了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抓住了立国之本。

首先加以突破的几个条件。

四、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

(一)个体独立性属于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范

个体独立性是指不依赖于他人而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同依赖性是相反的,即独立性越强,依赖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当然,个体不可能完全超越对社会的依存性,因此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个体独立性的形成,是其心理的、社会的、生理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和意志、性格的独立性,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能独立;、社会,是以其生理的成熟和健全为支撑的。

个体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一是认识的独立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独立性和研究的独立性;二是实践的独立性,包括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所需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生活上的独立性,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与经济能力等。

作为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条件下,从幼儿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独立到不完全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的过程。

(二)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虽然个体独立性并不是创造性形成的充分条件,即不能说有了独立性就一定有创造性,但却是一项基础性的必要条件或前提条件。可以确定地说,没有独立性绝不可能有创造性,或者说,凡有创造性的人无一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是因为:

没有独立思考,不可能有创见。思维的独立性是个体独立性的核心和灵魂。一个缺乏思维独立性的人,往往对前人只会“泥古”,效祖宗之法;对他人只知一切从众,随大流;对来自社会的潮流只能跟风,而不作判断。试想这种不能越前人、他人雷池一步的人,创造性从何而来!

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不可能有创见;即令有了,在某种压力下也不敢坚持。真理开始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的突破又往往在人为的禁区之中,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在

三、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

人的创造性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有条件的。就基础性的条件而言,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皆具有双重性,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同,,甚至是相反的;再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天壤之别;个体的身心素质也是如此,对于创造性的发展而言,同样包含着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

重视创新人才成长条件的研究,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创设有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在对待条件的问题上有两种情况是应当加以纠正的。一种情况是热衷于发表培养创新人才的宣言,而忽视条件的研究和创设,似乎不改变现有条件,创新人才就会呼之即出,显然,这种“口头革命”是无济于事的。还有一种就是“叶公好龙”的现象。创造性就是一条龙,有些人在赞美创造时几乎什么美好的词句都可以用上,而一旦触及到相关的条件,或一旦龙真的出现时,就害怕了;正如某些提倡创造性的人,同时就在自觉不自觉地压制人们的创造性。应当承认这种现象在机关、学校、企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设想,如果上述错误倾向不加克服,就难以谈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有真有假的,区别真假的标准,不在于口头的宣言,而是在于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是在压制或束缚创新人才的成长。

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本文所要论及的并非全部条件,而是在各种条件中属于最基础的,在我国又是最薄弱的,必须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53

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意志薄弱、缺乏独立人格的人,究竟是选择真理,还是屈服于压力,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创见。由学习到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对前人、他人研究的成果独立地进行理解、评价和取舍,然后才能谈得上有所突破。如果缺乏这种独立的学习能力,连前人、他人的东西自己都拿不过来,还谈何创造?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得好:“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

[3]

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由此可见,独立性对于创造性是何等重要。事实上,以独立性为基础逻辑地向创造性发展,正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成长是如此,在非学校教育条件下人才的成长更是如此。

(三)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

五、根本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结构。我国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近20年来高校的教学改革虽有所进展,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改变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对此,我认为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关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4]

,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是学习,一方面这是由学校所特有的传递人类已有知识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只有系统地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才能为今后的工作作好职业准备和科学准备。

但大学教学过程并不只是包含学习的因素,而且还包含着发现的因素。所谓学习和发现的结合,从实质上讲,就是在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的转化。具体表现在,确立学习是为了应用和发现的双重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从创造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发现创造条件,并在学习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发现的领域。

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教育条件,只要指导思想得以确立,是完全可以逐步实现的。

(二)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的成长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应以创造性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两者是紧密相联的。从我国《高等教育法》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是我国在教育目标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应根据这一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实施的教育目标作出调整并使之具体化。

(三)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

,解决的问题,。认为学生经验少,自控能力差,还很幼稚,要强调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必定会跌跤、走弯路、出乱子。要解除这种疑虑,首先要认清一个人由不独立到独立是一种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第二,独立性的发展的确是有风险,有代价的,但只有经历一定的风险,付出一定的代价,人才会真正走向成熟;第三,如果老是抱在手上,不让学生独立发展,必然抑制学生的成长,使其难以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工作,这样所要付出的代价和遇到的风险将会更大;第四,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只要学校指导得法,“引而不抱”,就不可能出现太大的问题。其二是不高兴。对于那些只讲个人专断和权威而缺乏民主思想的人而言,对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是不喜欢,甚至是害怕的。因为在他们那里,独立性与不顺从、不听话是同义语。对此我认为,第一,独立性与不顺从并不是等同的,独立性既不是顺从,也不是不顺从,而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该顺从则顺从,不该顺从则不顺从;第二,关键是作为领导或教师,不听意见不问是非,要求自己的下级或学生一切都顺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的只能是没有主见,不思创造,只会盲从的驯服工具。其三是不放手。这是不放心、不高兴共同导致的后果。由于不放手,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从而也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应当看到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而且相当顽强的,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

54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目前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内容的更新及进入科学前沿的问题,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新在哪里,前沿在哪里,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知识,而必须触及到科学观的实质性问题,即科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问题。

科学的确定性是指经实践检验所确认的并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科学作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确定性是它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科学永远是不完整的。它每

[5]

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因此科学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科学作为理论观念的映象对原象反映的不完全性、不充分性,或对某些现象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预测。科学的不确定性在科学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科学,,便会看到科学的知识体系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所谓最新的知识或科学的前沿就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错点上。因此,只有将大学的教学内容由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既介绍确定性的方面,也介绍不确定的方面,由确定性出发,指向不确定性,才能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激发科学探究的精神,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6]

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不是单指这两种方法的转换,而是两种教学方法结构模式的转换。以自学为主是指:1.在量的方面,应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讲授的学时应大幅度减少;2.在质的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3.包括讲授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都应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并与自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自学应是大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并与必要的有重点的讲授相结合。实现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是中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必将大大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真正地而不是形式地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活动应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培养自学能力与培养科研能力相结合,平时小型分散的学术活动、研究活动同集中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质量,提高学生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五)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同个性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与教学过程作出某些统一的规定是必要的,一。为求得统,,就是刚柔相济,其内核是刚性的,而边界是柔性的,表现出管理制度上的伸缩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如学分制本来就是一种弹性学制或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但我们在执行时并没有抓住这个实质,所以也未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方面应进行认真地探索和改革。

六、保障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备的社会环境条

件。在一个压制学术自由的环境里,虽然不可能完全窒息人们的创造精神,但学术是难以兴旺,创新人才也是难以成长的。相反,只有在学术自由得以保障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学术繁荣,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我国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高等教育法》已作出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高等学校中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对此我想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是无禁区的,只要是不触犯国家的法律,都不应人为地设置禁区。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新的生长点往往就在人为设置的禁区之中,这种情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为突出。

第二,要真正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由论争达到互

1??2000 高等教育研究55

高等教育的文化转换和制度创新

杨 东 平

提 要 对于创造型人才生长而言,培养能孕育创造力的土壤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基本建设。为此,必须进行深刻的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教师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第一位因素,因此

必须重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作 者 杨东平,  世纪之交,,正面临这样的双重压力和挑战: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围绕国家投巨资建设少数几所一流大学,高校之间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已经展开,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重新激活。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个很高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想。我国教育家中最早鲜明地提出创造教育的可能是陶行知。早在40年代,他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样的目标,开展了创造教育的实践。他不但提出补是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应当鼓励而不是压制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论争,为科学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术环境。

第三,要培养陈云同志所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根据高等教育的情况,我认为还应加上一条“不唯师”。这既是形成学术自由环境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有敢于“不唯”的勇气,另一方面还得有可以“不唯”的环境。

以上我们从个体独立性的发展,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及学术自由的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成长所需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是层层相扣不可割裂的,只要在整体上创造了这些条件,我国创新人才

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还深刻认识到创造力的文化和制度背景,“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

[1]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与陶行知相比,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上,我们似乎过于重视“终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而事实上,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儿童开始,似乎很难是速成的,有赖于包括学校、家庭在内的整体文

化环境的改善。培养能够孕育、包容创造力的土壤,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长的环境,恐怕是一种更的培养就一定会大有希望。

[1] 毛泽东.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见:毛泽东著

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2] 毛泽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3] 引自陆键东.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

店,1995:519

[4] 冷余生.略论大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教育研究,1985(4)

[5] [英]肖伯纳语录.世界博览,1990(1)

[6] 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高等教育研究,

1995(2)

三 :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50高等教育研究 1??2000

?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冷 余 生

提 要 文章认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虽是一个老的命题,但知识经济

时代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www.61k.com)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基础,关键词   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为此,我想就创新人才的培养谈几点认识。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

[1]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归结出的“四个有所”说的就是创造。按我的理解,这四个与创造相关的概念并不是平列的关系,而是从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中阐明了创造的本质及其基本的内容。

(一)“有所前进”是对创造本质的界定

人类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是靠着创造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创造的作用来界定创造。由此可见,创造是以人类为主体将自身的认识和实验不断推向前进的行为及其成果,是创造行为与创造成果的统一。

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突破,皆属于创造的范畴。人类需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创造,也需要亿万群众的创造,只有两者交相辉映,相互推动,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永不衰竭。

一、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为

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简捷明了,关于创造的概念,我想主要从哲学的层次上来界定,而不过多地涉及其生理的和心理的机制。

毛泽东在论及创造时,曾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出发,作出了以下著名的论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

[2]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0.18

[3]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3)5,191

[4] 潘菽.谈谈南大的前途.见: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

[6] 杨振宁传.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 [美]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见: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4

[8] [美]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济南:山东人民

治校方略.南京大学高教所、教务处,1999

[5] 张伯苓言论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出版社,1996.82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51

同创造相关,还有一个创造性的问题。[www.61k.com]所谓创造性,我认为是指创造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所具有的创造的属性和必须具备的创造的素质,主要是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一般而言,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皆具有创造的潜能,这是由人类的类本质所决定的;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则还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说,人人皆有创造的潜能,但并非人人皆有创造性。

由此在人的发展上就出现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或创新人才的问题。应当指出的是,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二)创造包括发现和发明两个方面

,和发明的分界:

从创造的对象而言,发现所探究的是人所不可违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系统,及反映这一客观系统的思维系统;发明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根据现实条件设计与创造出的人可以为的人为事物,即人为系统。从创造结果的特征而言,发现是见前人、他人所未见的客观规律;发明则是从无到有,将自然形态的事物改造成人为形态的事物,即创造物。从创造的作用而言,发现在于认识世界;发明则在于改造世界。从学科性质而言,发现属于基础学科;发明则属于应用学科或工程学科。

创造是发现和发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

[2]两个过程的”。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由于经过长期的进化而产

生了人类独有的精神属性这一本质的属性,即被恩格斯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思维着的精神。这种思维着的精神,就是人类的智慧,而智慧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就是创造性。

人类是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互动中前进的。我们看待人的发展,一方面应重视人的发展要素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应当看到,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和人性的发展,而最根本的则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这,,,只能靠,在这种文化繁衍中,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文化的繁衍靠的就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其中首要的基本的则是文化功能。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不仅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而且必须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没有传递,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传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文化的进步,所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肩负起继承和创新双重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新人才培养特殊意义

人类有史以来可划分为三代生产力,第一代是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社会;第二代是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第三代是以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的创新、传递和应用。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对第三代生产力的一种科学的描述,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其二,劳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已达到60%-80%以上;其三,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科技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四,是加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老的命题,而在当今社会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而且只有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之所以能通过实践能动地认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52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各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则在于谁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占领高新科技的制高点。[www.61k.com]

以上特点集中起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只有紧紧抓住了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抓住了立国之本。

首先加以突破的几个条件。

四、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

(一)个体独立性属于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范

个体独立性是指不依赖于他人而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同依赖性是相反的,即独立性越强,依赖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当然,个体不可能完全超越对社会的依存性,因此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个体独立性的形成,是其心理的、社会的、生理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和意志、性格的独立性,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能独立;、社会,是以其生理的成熟和健全为支撑的。

个体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一是认识的独立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独立性和研究的独立性;二是实践的独立性,包括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所需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生活上的独立性,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与经济能力等。

作为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条件下,从幼儿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独立到不完全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的过程。

(二)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虽然个体独立性并不是创造性形成的充分条件,即不能说有了独立性就一定有创造性,但却是一项基础性的必要条件或前提条件。可以确定地说,没有独立性绝不可能有创造性,或者说,凡有创造性的人无一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是因为:

没有独立思考,不可能有创见。思维的独立性是个体独立性的核心和灵魂。一个缺乏思维独立性的人,往往对前人只会“泥古”,效祖宗之法;对他人只知一切从众,随大流;对来自社会的潮流只能跟风,而不作判断。试想这种不能越前人、他人雷池一步的人,创造性从何而来!

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不可能有创见;即令有了,在某种压力下也不敢坚持。真理开始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的突破又往往在人为的禁区之中,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在

三、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

人的创造性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有条件的。就基础性的条件而言,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皆具有双重性,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同,,甚至是相反的;再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天壤之别;个体的身心素质也是如此,对于创造性的发展而言,同样包含着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

重视创新人才成长条件的研究,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创设有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在对待条件的问题上有两种情况是应当加以纠正的。一种情况是热衷于发表培养创新人才的宣言,而忽视条件的研究和创设,似乎不改变现有条件,创新人才就会呼之即出,显然,这种“口头革命”是无济于事的。还有一种就是“叶公好龙”的现象。创造性就是一条龙,有些人在赞美创造时几乎什么美好的词句都可以用上,而一旦触及到相关的条件,或一旦龙真的出现时,就害怕了;正如某些提倡创造性的人,同时就在自觉不自觉地压制人们的创造性。应当承认这种现象在机关、学校、企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设想,如果上述错误倾向不加克服,就难以谈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有真有假的,区别真假的标准,不在于口头的宣言,而是在于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是在压制或束缚创新人才的成长。

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本文所要论及的并非全部条件,而是在各种条件中属于最基础的,在我国又是最薄弱的,必须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53

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意志薄弱、缺乏独立人格的人,究竟是选择真理,还是屈服于压力,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www.61k.com)

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创见。由学习到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对前人、他人研究的成果独立地进行理解、评价和取舍,然后才能谈得上有所突破。如果缺乏这种独立的学习能力,连前人、他人的东西自己都拿不过来,还谈何创造?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得好:“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

[3]

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由此可见,独立性对于创造性是何等重要。事实上,以独立性为基础逻辑地向创造性发展,正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成长是如此,在非学校教育条件下人才的成长更是如此。

(三)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

五、根本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结构。我国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近20年来高校的教学改革虽有所进展,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改变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对此,我认为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关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4]

,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是学习,一方面这是由学校所特有的传递人类已有知识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只有系统地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才能为今后的工作作好职业准备和科学准备。

但大学教学过程并不只是包含学习的因素,而且还包含着发现的因素。所谓学习和发现的结合,从实质上讲,就是在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的转化。具体表现在,确立学习是为了应用和发现的双重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从创造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发现创造条件,并在学习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发现的领域。

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教育条件,只要指导思想得以确立,是完全可以逐步实现的。

(二)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的成长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应以创造性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两者是紧密相联的。从我国《高等教育法》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是我国在教育目标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应根据这一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实施的教育目标作出调整并使之具体化。

(三)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

,解决的问题,。认为学生经验少,自控能力差,还很幼稚,要强调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必定会跌跤、走弯路、出乱子。要解除这种疑虑,首先要认清一个人由不独立到独立是一种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第二,独立性的发展的确是有风险,有代价的,但只有经历一定的风险,付出一定的代价,人才会真正走向成熟;第三,如果老是抱在手上,不让学生独立发展,必然抑制学生的成长,使其难以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工作,这样所要付出的代价和遇到的风险将会更大;第四,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只要学校指导得法,“引而不抱”,就不可能出现太大的问题。其二是不高兴。对于那些只讲个人专断和权威而缺乏民主思想的人而言,对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是不喜欢,甚至是害怕的。因为在他们那里,独立性与不顺从、不听话是同义语。对此我认为,第一,独立性与不顺从并不是等同的,独立性既不是顺从,也不是不顺从,而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该顺从则顺从,不该顺从则不顺从;第二,关键是作为领导或教师,不听意见不问是非,要求自己的下级或学生一切都顺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的只能是没有主见,不思创造,只会盲从的驯服工具。其三是不放手。这是不放心、不高兴共同导致的后果。由于不放手,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从而也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应当看到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而且相当顽强的,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54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目前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内容的更新及进入科学前沿的问题,这是完全正确的。[www.61k.com]但新在哪里,前沿在哪里,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知识,而必须触及到科学观的实质性问题,即科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问题。

科学的确定性是指经实践检验所确认的并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科学作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确定性是它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科学永远是不完整的。它每

[5]

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因此科学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科学作为理论观念的映象对原象反映的不完全性、不充分性,或对某些现象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预测。科学的不确定性在科学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科学,,便会看到科学的知识体系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所谓最新的知识或科学的前沿就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错点上。因此,只有将大学的教学内容由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既介绍确定性的方面,也介绍不确定的方面,由确定性出发,指向不确定性,才能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激发科学探究的精神,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6]

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不是单指这两种方法的转换,而是两种教学方法结构模式的转换。以自学为主是指:1.在量的方面,应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讲授的学时应大幅度减少;2.在质的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3.包括讲授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都应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并与自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自学应是大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并与必要的有重点的讲授相结合。实现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是中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必将大大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真正地而不是形式地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活动应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培养自学能力与培养科研能力相结合,平时小型分散的学术活动、研究活动同集中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质量,提高学生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五)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同个性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与教学过程作出某些统一的规定是必要的,一。为求得统,,就是刚柔相济,其内核是刚性的,而边界是柔性的,表现出管理制度上的伸缩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如学分制本来就是一种弹性学制或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但我们在执行时并没有抓住这个实质,所以也未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方面应进行认真地探索和改革。

六、保障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备的社会环境条

件。在一个压制学术自由的环境里,虽然不可能完全窒息人们的创造精神,但学术是难以兴旺,创新人才也是难以成长的。相反,只有在学术自由得以保障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学术繁荣,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我国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高等教育法》已作出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高等学校中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对此我想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是无禁区的,只要是不触犯国家的法律,都不应人为地设置禁区。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新的生长点往往就在人为设置的禁区之中,这种情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为突出。

第二,要真正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由论争达到互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1??2000 高等教育研究55

高等教育的文化转换和制度创新

杨 东 平

提 要 对于创造型人才生长而言,培养能孕育创造力的土壤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基本建设。(www.61k.com]为此,必须进行深刻的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教师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第一位因素,因此

必须重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作 者 杨东平,  世纪之交,,正面临这样的双重压力和挑战: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围绕国家投巨资建设少数几所一流大学,高校之间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已经展开,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重新激活。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个很高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想。我国教育家中最早鲜明地提出创造教育的可能是陶行知。早在40年代,他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样的目标,开展了创造教育的实践。他不但提出补是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应当鼓励而不是压制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论争,为科学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术环境。

第三,要培养陈云同志所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根据高等教育的情况,我认为还应加上一条“不唯师”。这既是形成学术自由环境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有敢于“不唯”的勇气,另一方面还得有可以“不唯”的环境。

以上我们从个体独立性的发展,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及学术自由的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成长所需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是层层相扣不可割裂的,只要在整体上创造了这些条件,我国创新人才

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还深刻认识到创造力的文化和制度背景,“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

[1]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与陶行知相比,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上,我们似乎过于重视“终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而事实上,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儿童开始,似乎很难是速成的,有赖于包括学校、家庭在内的整体文

化环境的改善。培养能够孕育、包容创造力的土壤,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长的环境,恐怕是一种更的培养就一定会大有希望。

[1] 毛泽东.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见:毛泽东著

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2] 毛泽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3] 引自陆键东.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

店,1995:519

[4] 冷余生.略论大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教育研究,1985(4)

[5] [英]肖伯纳语录.世界博览,1990(1)

[6] 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高等教育研究,

1995(2)

四 : 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您正在查看《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创新是思想政治课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我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一、紧抓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在《经济常识》第八课教学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引导学生将这一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作为劳动者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民族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以情激情以理服人,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并且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的火焰,“我要创新”的观念明灯般地挂在每一个学生的脑际。 二、 巧用哲学原理,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引导学生从哲学理论入手理解创新的必要:因为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想发展必须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创造新事物。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是硬道理”已成各国的共识,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我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一种树,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功能,时下已成为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并销售到中国,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呢?难道中华民族不如日本大和民族吗?这些问题象一束飞向夜空的灿烂的焰火在学生心里燃起思维的火花。我及时点拨:我们中


您正在查看《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国人并不比日本人差,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日本人在自身资源匮乏中找到了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同学们你们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难道不应从日本人身上汲取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精神吗?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既唤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师及时点拨补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联系社会生活。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经济常识》第一课教学中,我借《怎样对待货币》这一话题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怎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假如你是厂长,该怎样去做呢?启发他们意识到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接着问:“怎样才能适销对路呢?”经过诱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开发新产品即创新才能生产出畅销的产品,并且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生产上,产品销售同样离不开创新。例如:有一个食品公司在产品博览会上因报名晚被安排在顶楼最偏僻的角落,以至于门前冷落,于是营销员想出一条妙计——在底层地上撒下许多铜板,上写“拾到此板者可以到1108室换取纪念品”。结果生意一下火了起来。可见,创新帮了这家公司的大忙,我启发学生如果你是推销员你怎么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异想天开,展开想象的翅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只要你有心,处处是创造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用兴趣的磁铁去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探索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的正面说教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如此坚持,在思想政治课堂这片沃土上定能收获丰硕的创新教育之果

五 : 幼小衔接:能力与意识的衔接

        小学,是人生的起跑点。怎样帮助孩子迈好这一步?   “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可我的孩子成天只知道看动画、玩奥特曼,上学后能适应吗?”“孩子坐不住啊,这种状态怎能上40分钟的一节课?”以下是孩子上小学家长必须了解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幼小衔接”些什么   “其实,这时候家长更要关注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良好的习惯培养,才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衔接内容和成功“阶梯”。   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调查显示,其中孩子对上了小学以后最担心的事情是:一,上课时我想小便怎么办?二,我有事找不到老师怎么办?   家长要先了解、抚慰孩子的内心情感,帮助他平稳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   从孩子的入学愿望、学习兴趣、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能力五方面入手,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拥有良好心理状态,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问题二:家长该做些什么   头尾是马,中间是鱼,这是一幅什么画?有的孩子说,我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是鱼或是马;有的孩子问老师: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这是一道民办小学招生摸底的测试题,这幅“两不像”的画考验孩子的质疑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最看重的‘准小学生’的三种能力。”专家建议家长:这个时候,家长要花些功夫,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尽量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整理书包文具,独立穿衣、扣扣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2、每天有十到二十分钟,作为亲子阅读时间,引导孩子专心地看书、写字、画画,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3、进行鼓励教育,可以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告诉他:“你长大了,要上小学了!你一定能学好!”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而不是心怀恐惧。    问题三: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拼音要会40个;古诗词掌握100首,哪些名篇要背要会认,老师一点就能读出来……有些家长说,孩子要进名校,这点功课是应该做的。   “经常有家长来提意见,问我们能不能在幼儿园就开设识字课、算术课?”某幼儿园园长无奈地说。   “有个小男孩在幼儿园时很聪明。可是上了小学,上课经常不听讲。老师问他,他说,我幼儿园时家教已经教过了,跟你上得一模一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早学”的孩子,成绩并不理想――提前学习,让孩子在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失去了兴趣。     当然,如果孩子爱识字、写字,那最好了。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冰箱上的字,零食的名称,动画片里的字幕等等,都可以拿来进行指点,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的欲望。
本文标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MySpace展示新标识 用户将能够参与标识创作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3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