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8-02-27 所属栏目:幼儿智力开发玩具

一 : 怎么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导语: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幼儿期以口头语言为主,小学阶段则以书面语言为主,故而早期阅读可实现幼儿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顺利过渡。

  怎么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怎么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1.1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

  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

  1.2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交流活动。

  2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通过饶有兴趣的阅读,诱发幼儿想读书刊,或家长有意识的多带幼儿上书店熟悉求知环境,让幼儿知道,老师所讲的故事都是来自书店的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从而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

  3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书给幼儿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4在阅读中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怎样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唤起幼儿的阅读感知呢?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这会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幼儿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5.1爱护图书:让幼儿知道图书制作非常艰辛的过程,培养其爱书护书的好习惯。

  5.2阅读姿势:身体要坐直,书放平,不要离眼太近,这样可以预防眼病的发生。

  5.3阅读的方法:阅读时,应翻开第一页,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边看边点读,引起幼儿想自己看书的欲望,老师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给幼儿起一个很好的直观示范。让幼儿互相监督,这样更能强化幼儿自己的境况,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6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

  我认为,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只要教师增强训练意识,实事求是,讲究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幼儿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就能得到训练,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 : 幼儿能力培养教案:玩具分类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
  说明
  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
  说明
  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三 : 小幼衔接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作者:朱春霞    来源:《幼教新视野》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个体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够自知、自控的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我认为,在人小学之前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取的。   一、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发展的需要看,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顺应了现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从教育目标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为人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连续的。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考虑到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而自我教育能力又包括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最后,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能动性得以发挥,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对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不同的需要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必要性,尤其对即将人小学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形成,他们能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或参照榜样来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但一到幼儿园就会收敛很多。只要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可能的。   二、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正确对待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幼儿的一言一行,都由我们教育者来教育和培养。因此,尊重、相信每一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意识,使其自我意识在个性发展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前班一名幼儿看见小班幼儿摘花,马上跑过去,打了他一下,并说:“你为什么摘花”,还讲了道理,希望今后不再摘花。但是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扬和认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急燥的原因,从而调节自己在活动中的情绪(不动手打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做到遇事冷静,取得满意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包含着儿童对个性品质中的不良因素的自我纠正,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调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一些主要心理过程和特点进行反省、评价,并教会他们调节自己的主观活动的基本的,简单的对话,这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在幼儿园里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用一些无声的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随时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有问题举手发言,写字绘画时独立完成,不影响别人。喝水,洗手,吃饭,午睡等一些生活常规,教师只用亲切、友好的眼神、动作,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得以控制,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有这样一名幼儿,每天午睡都难以入睡,而且还影响周围的幼儿午睡。开始我批评、责怪他,效果不佳,只能控制一时。有一次,我就悄悄走到他身边,用食指在嘴上轻轻地“嘘”了一下,他马上意识到应该安静地睡觉,不应该吵别人。这无声的举动,使他的行为得到了控制。教师热爱、信任每一个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幼儿爱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对他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使幼儿懂得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自己的举动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力,约束力,这样,才能适应集体生活,符合幼儿心理、生理要求。   3.注意提高幼儿行动的自觉性,培养幼儿情感调控。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情境性很强,情感的体验往往会随情境的变迁而大幅度地变化。由于没有一个中心情感统整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就使孩子的情感调控缺乏自觉性。例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座桥,他感到没有趣走开了,可这时当教师说这座小桥好漂亮啊,桥下还流着水,这时他会马上被吸引到这里,他会想再做些什么:“小河里应该有小船,小船谁来划,桥上又有什么……”因此,幼儿往往缺乏情感体验,而失去行动的自觉度。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体心理体验,教师的帮助只是外因,要搞好孩子的情感调控,关键还在于让孩子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树立自我意识,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情感状态,努力地按要求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上所述,是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我认为,幼儿在人小学前,不但要做好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儿童个性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这样幼儿更能适应小学生生活的要求。

四 : 幼儿内省智能的特点及其培养

幼儿内省智能的特点及其培养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特曾在《我的成功之路》报告会中对中国的小学生说:“以我为例,你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恩斯特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能够发现孩子的强项智能,每个孩子都能取得成功。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强调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个理论一反传统以考试为检测智力方法的同时,给教师和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困惑中找到了新的希望。孔子曰:“我日三省吾身”,重反思、内省是儒家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是人培养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而在世界四大宗教中都主张“忏悔”即“内省”,可见内省之重要。因此本文将什么是内省智能?幼儿的内省智能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幼儿的内省智能?等问题的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什么是内省智能? 
  加德纳在《再建多元智能》中,对内省智能进一步明确表述:内省智能是“一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欲望、恐惧的能力,并且有意义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内省智力听起来似乎很抽象,其实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在人的发展中认识、洞察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即一个人对自己看法。表现为能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语、行为、情绪、动机的一个认识过程,从这些表现方式中来提高自己自尊、自律、自爱的能力。 
  二、幼儿内省智能的基本特点 
  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列出了内省智能的12项指标1)能觉察自己情绪的范围;(2)找到表达自己情感与想法的方法;(3)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模式;(4)有确定并追求目标的动机;(5)有人生的一套伦理价值体系;(6)能独立地工作;(7)对人生的“大问题”,如:意义、关怀与目的感兴趣;(8)激励自己持续学习与成长;(9)努力去挖掘与理解内在的经验;(10)能理解自我与人类处境的复杂性;(11)努力达到自我实现;(12)激发别人的活力。   如何在幼儿身上找到这些反映幼儿内省智能的特点?上述的衡量指标在幼儿身上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一)爱做“白日梦”;(二)拥有和表达对事物或活动的强烈的偏爱;(三)记日记或以艺术形式(如绘画)表达自己想法;(四)爱计划;(五)愿意从别人那儿得到对自己的信息;(六)和他们信任的人一起反省他们的行为表现;(七)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幼儿各自性格特点或是生活背景的不同,在上述特点中不一定会一一表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个体去衡量不同幼儿的内省智力特点。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内省智能  
  (一)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 
  精神分析学者erikon(1963)、freud(1930)和生态学者bolby(1969)都认为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能够建立安全依恋型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他们以后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幼儿发展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幼儿缺乏依恋对象和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就会感到无助、孤独和害怕。这会导致幼儿不愿主动去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从而很难构建自我观念。研究表明:“具有积极的自我和积极的养护者工作模型的儿童比那些工作模型不是那么积极的儿童表现的更为自信,在青少年阶段的成绩更好,社会技能发展的更好,对同伴的表征更为积极,有着更为亲密和具有支持性的友谊。”  
(二)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 
  幼儿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师和家长应该转变以往观念,多采取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多给幼儿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自己做出计划,成人的作用不是去干扰幼儿的学习,而是给幼儿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经验事物,发展自己的认知。在家庭中家长要学会与幼儿分享经验、探讨知识、解决问题;在幼儿园老师要倾听不同幼儿的观点和想法,给不同幼儿各自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自我的勇气。 
  (三)注重语言表达的培养 
  3岁以后幼儿的语言内容丰富起来,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由外部语言逐渐过度到内部语言,最后发展到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结合使用。语言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幼儿在“工作”中经常伴随着言语,虽然我们很可能听不懂幼儿在说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在用内省的言语指导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在言语的指挥下预兆自己的行为后果。应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家长或教师与孩子的亲密对话中,我们不仅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也能了解到孩子的所思所想,通过对话对孩子的认识一一进行指导和教育,同时,这种方式也帮助孩子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如道德判断的能力、控制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判断推测的能力、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四)让幼儿试着学会了解自己  
  内省智能突出的幼儿,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该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通过尝试错误,使孩子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别有所了解,在了解自己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父母多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环境,在学习环境设计中要表现出一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氛围,如幼儿年龄相对太小而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尝试通过绘画来让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绘画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方式。 
  (五)在艺术活动中表露内心世界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在自由的艺术活动中儿童能够真实的表达内心思想,这些艺术活动有音乐、舞蹈、艺术等,其中艺术活动中的绘画尤其值得我们提倡。 
  加德纳指出,一些学前儿童几乎不需要什么刺激物就可以开始绘画。一旦把美术材料呈现给幼儿,他们便全神贯注地画了起来。在绘画中,幼儿表现出记忆、想象和真实生活的一面,其实绘画也是幼儿内心世界的现实反映,绘画是一种精神的表现。绘画的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对幼儿起到释放压力、情绪的作用,同时也是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成人应该鼓励幼儿尤其是语言发展不成熟、不愿说话、内省智力有优势的孩子用这种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再加上成人和幼儿之间的言语对话,让幼儿在作品中发展自己的内省智力。瑞吉欧成功的案例已经从实践中证明了这点。 
  (六)游戏、玩具和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活动又是幼儿构建认知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展现和发展幼儿的智力特点。能够激发幼儿内省智力的玩具有:积木、镜子、木偶、有移情作用的娃娃、处于困境的动物等,能够培养内省智力的活动方式有:角色扮演、丢失的伙伴、家庭角色、职业扮演、挫折游戏等。另外,目前已开发了适合幼儿智力开发的软件,适合内省智能培养的软件包括一些任务游戏、角色游戏。在这些游戏中都体现了以下特点:(1)能让孩子独立思考活动任务;(2)能够激发孩子的感情;(3)经常伴有道德行为的体验;(4)任务中和任务结束后都能引起孩子的继续思考;(5)通过活动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文章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袁爱玲)
本文标题: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8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