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适燕歌行-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

发布时间:2017-10-17 所属栏目:燕歌行 高适

一 : 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

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

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

十分紧急,

比如:的准确读音是什么吖?

都是多音字,不知道读哪个好了……?

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的参考答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zhong)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出飞瀚海,单(chan)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shai四声)草腓,孤城落日斗(四声)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一声)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chuan)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 : 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3)

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3) 文章来自:学优网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作家与作品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二预习练习文章来自:学优网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作家与作品。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二预习练习文章来自:学优网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作家与作品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二预习练习文章来自:学优网

),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xml:namespace prefix = "v" />张守

三 : 高适《燕歌行》

四 : 文化考据·高适《燕歌行》的韵读

高适《燕歌行》的韵读

文化考据·高适《燕歌行》的韵读

元旦将近,文艺晚会在即,高中生们计划朗诵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班主任老师让我给孩子们讲讲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由此,我想到了这首著名的边塞诗“金戈铁马之声,玉磐鸣球之节”的韵律美,想到了曹丕初为《燕歌行》的才华,想到了汉乐府《相和歌》的规模规制等,不免对高适的《燕歌行》再进行一番新的探究。

先说这首边塞诗的韵律之美。明末文学评论家邢昉在《唐风定》一书中称赞高适的这首《燕歌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要想读出这种鸣金击玉、铁马金戈的悲壮和苍凉来,必要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音韵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入声·十三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上平·十五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上声·七麌)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上平·五微)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上声·二十五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上平·十二文)

上面黑三角处表示仄声韵脚,白三角处表示平声韵脚。小括号里文字表示韵脚在《佩文韵府》里属何韵部。

整首诗以七字句为主,韵脚有平有仄,不像七言律诗只许押平声韵,这正是《燕歌行》的特点之一。起首四句押入声韵,要韵读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现代汉语早已“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但不依韵而读,就很难表现出“金戈铁马”的边塞之声的急促,就如同京剧中铜锤花脸的念白,必须用韵白,丑角、小花旦之类必须用京白,不然就很难表现人物特色。是故,要表演古诗吟诵,最好依原韵而读。再看整首诗的用韵情况:基本上四句为一个押韵单元,而且每个单元都基本符合七言绝句的用韵规律,即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入韵。“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是将两个四句单元合二为一,这是因为诗歌内容连贯,须一气呵成,故中途不必换韵。再看整首诗共换了六个韵部:仄韵、平韵、仄韵、平韵、仄韵、平韵。平仄相互交错的规律非常明显,如此用韵,读起来是不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尤其中间“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八句,上声韵脚,先降后扬的音调和“ou”韵母的发声,足可将战争的残酷、思妇征人的无奈,充分地利用吟诵表达出来。另外,这首七言歌行体的用字平仄和对仗关系也基本复合七言律诗的要求。比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平仄关系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关系是:“校尉”对“单于”,“羽书”对“猎火”,“飞瀚海”对“照狼山”。除首尾的出句对句如同排律不需对仗外,几乎每个出句对句都符合平仄和对仗的格律。如此格律整齐的诗句,再加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感悟,读起来自然是既铿锵有力,又悲壮苍凉。

再说说《燕歌行》这种歌行体。教材注释只讲了“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短短数语。何为“乐府”?何为“相和歌”?何为“平调曲”?何为“燕歌行”?则语焉不详。上述问题,如果学生有问,老师是否有答?看来“半瓶醋”先生不好当啊!

汉乐府是汉代的皇家音乐机构,主要任务是创作或收集民间歌谣,配乐歌舞演唱,为皇家和贵族祭祀等礼乐场合服务。相和歌是汉代的歌曲种类。据《晋书·乐志》:相和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所用宫调有瑟调、清调、平调三种,即相和三调,相当于后世的“清商三调”。可见乐器伴奏,歌唱者自己敲打节拍的表演形式在汉代已有之。相和者,演奏与歌声相和也,若此,“和”字当读去声,如“和诗一首”之“和”。

据说,相和歌之名始见于汉代,是在街陌谣讴的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演变而成。汉刘邦家乡原属楚地,对楚方言歌曲当然喜欢,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由此,相和歌便迅速发展壮大。到魏晋时,相和歌已进入文人创作阶段,曹操、曹丕父子就是个中高手,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很著名的相和歌。相和歌的发展脉络大致是:先有徒歌,即清唱;再有但歌,即一人主唱,三人帮腔,无乐器伴奏(川剧的帮腔或与此有些渊源);后有相和歌,即丝竹乐器伴奏,主唱者击节而歌;发展到顶峰方有相和大曲,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即歌、舞、伴奏有机整合的大型歌舞。

相和歌正式的曲式结构分为“引、曲、大曲”三部分,可单独表演,也可以次表演。所谓“相和六引”是指《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徴引》、《羽引》。引无唱词,只由丝竹管弦演奏。曲分吟叹曲和诸调曲两种。前者或许就是“徒歌”,后者或许就是真正的相和歌。诸调曲即上文提到的“瑟调、清调、平调”,《燕歌行》则属于平调曲一类。大曲主要是指有丝竹管弦及打击乐伴奏的大型歌舞曲。

平调曲伴奏乐器有笙、笛、筑、琴、瑟、筝、琵琶七种,梁启超先生认为平调曲属“清商曲”。商调用现代音乐术语表示大约相当于bA调,主音当是简谱“2”。属平调曲的相和歌形式主要有《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等。其中的《燕歌行》据说是曹丕首创,内容是写思妇闺怨的,也是后来七言诗之滥觞。

我们常说某诗是“汉乐府”,是“歌行体”,“汉乐府”已知道是汉代官方音乐机构或代指此音乐机构所创作歌曲,但“歌行体”又是怎么回事呢?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如是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可见古代诗歌中“歌、行、歌行”各有所指。歌者如《长恨歌》,行者如《琵琶行》,歌行者如《燕歌行》。亦可见,《燕歌行》体裁既有“歌”的放情长言,又有“行”的疏而不滞。高适《燕歌行》的韵律特点上文已分析过,不再赘述。有意者不妨读读曹丕首创的两首《燕歌行》,不难发现,《燕歌行》的特点是:篇幅可长可短,保留古乐府叙事的特点;韵脚自由,平仄不拘;句式灵活,七言为主。

要对高适的《燕歌行》进行韵读吟诵表演,以上相关知识不可不知。

又:诗人高适之“适”,当读如“扩”,不可读作“适当”之“适”。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于穷酸之斋

五 : 高适燕歌行的诗意

燕歌行

(www.61k.com]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首诗是在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而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作者通过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杀敌立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军队内部矛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

诗极流畅,四句一换韵,四句是音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一组的诗句非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至于自然无迹。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本文标题:高适燕歌行-高适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