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03 所属栏目:PPT模板

一 :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01-11-05王相东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而也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期间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
时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
重点: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现在还增加了因特网的知识和应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全国有计算机机房、能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约有6万多所。
历史上颁发过四个计算机教学大纲,最近的一个大纲是2000年11月份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各地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师资设备条件在教学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小学、初中、高中要求各有所不同。具体教学模块主要有信息技术基础(软硬件常识)、操作系统简介(Win95/98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Word、Wps等)、网络基础及其应用(WWW、E-mail)、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PowerPoint)、数据库初步(高中)、程序设计方法(高中)等。按照新的课程指导纲要,全国很多教研单位和个人编写出版了近百套教材,竞争非常激烈。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评价: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存在的问题:各地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混乱;部分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部分计算机设备老化,难于适应某些教学模块的需要;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计算机教师的职称待遇难于保证,存在流失现象;由于不是高考科目,课程地位不高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我个人认为:
1、从中近期来看,将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应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则可整合到各门学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否则,绝大多数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一些预计变化比较快的基本知识(有些只是一个国际大企业软件产品的功能定义)没有必要看的太重。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将会扼杀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力,如很多教研员和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
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式可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对采取统考、会考和高考的方式一定要慎重,虽然这样能提高这门课程的地位,能促进学校尽快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极易使学生机械地去应试,使这门极具活力的课程误入歧途而变味。
4、对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甚至也没有必要解决,只能在原则上要求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即可,不宜提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操作性要求是不存在年级或学段的螺旋式上升的。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免修,更多的提高性的学习应该在各种应用任务中习得,只在课堂中掌握的操作技能而没有应用是不可能巩固提高的。所以,应提倡“用中学”,避免“学而不用”。
5、关于教材。目前课程整合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另一种是将各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因此今后带有课程整合方式的信息技术教材将是一种发展方向。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则非常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技术是由新产品推动的,如何读懂信息技术产品的说明书也应是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所以,对一些高中教材更宜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宜全盘否定所谓“像”说明书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的评价与其它学科教材的评价应有所区别。
第二次浪潮
时间: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重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软件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课程整合的提法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实验工作,有关部门甚至正在考虑编写新型的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的学科教材,如与几何画板结合的数学教材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涉及到我国教育领域内的很多的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由于我国整个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约束和限制,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课程整合,都会困难重重,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还将停留在观摩课、公开课的实验探索阶段,“两张皮”的问题仍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将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去,课程整合也将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呼应,也将会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锋或突破口。
目前课程整合的两个影响较大的实验课题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牵头的“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课题。
第三次浪潮
时间: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重点是网络教育;
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教育部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校校通”工程的基本任务包括:以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等,从而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
“校校通”分为三个层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山区、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则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
“校校通”的核心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资源库的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以及课件库、学科背景资料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百科知识库、教学案例与题库等,并逐步将教育图书和教育音视频资料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小学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要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要使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应向中小学师生免费。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可直接与本区的中心教育网站相连,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教育城域网”。
国家不提倡将“校校通”等同于“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不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经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9

三 :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案69

第一册信息技术备课

认识电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开机和关机的基本方法。

(2)初步认识xp、桌面和“开始”菜单。

(3)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体验开关机和鼠标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动手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识电脑各部分名称,掌握启动和退出xp的方法。

2、难点: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特别是双击操作。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自主操作体验。

[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进入网络教室(以后的课基本都在网络教室上),在上课时应再次重申网络教室管理规定,并在教学中强调正确关机的重要性。在关机中要使用鼠标,所以将鼠标的介绍及移动、单击等操作放到本节课上。网络教室中有许多电器设备,所以一定要讲些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消除部分学生(特别是女同学)对电器的恐惧感,避免发生用电事故。

在讲授如何开机的教学知识点时,教师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操作步骤。应该让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主机箱上电源按钮的分布并思考具体作用,尝试独立打开计算机。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计算机机箱的设计师,你会如何合理设计安排电源按钮呢?观察仔细的学生可以通过电源按钮旁的图标成功开机或者通过角色互换、猜测推理的方法得到这样的结论,电源按钮一般都被设计的比较大、较为明显。

不同外型计算机的开机对成年人来说不会是件难事,而对于有些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电源开关有什么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把不同外形的计算机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叫学生找一找不同外形计算机的开关。使学生了解“开关”的特征,使学生以后不管遇到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能观察后能正确的打开。

本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xp,鼠标器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学生初次接触,建议:

(1)通过演示,直观地感知xp系统的特点与功能。①图形界面的介绍;②画图作品的展示;③音乐与VCD的播放;④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运行等等。

(2)通过观察屏幕和打开的窗口,初步了解Windows2000桌面。

(3)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信息和打开窗口过程,了解鼠标指针形状的含义。

(4)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了解并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操作要点,本节课重点掌握单击、指向、拖动的基本操作(第4、第5课再加强鼠标器的熟练操作)。

在关闭计算机时,也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关机尝试。如果学生总是无法成功,就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对话框中的选择,思考不同选项的不同含义,不要盲目单击“是”的按钮,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成功关机。

由于整节课仅仅讲授开机关机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没兴趣。因此,建议任课教师发现

学生开关计算机的本领基本学会后,利用我们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或自己寻找一些相对应的资源,比如专门练习鼠标移动和单击的小游戏。就明确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玩游戏,不过有一个小小的提示,要想成功的玩游戏,鼠标的操作很重要。儿童的天性就爱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习鼠标的操作练习,效果肯定要比教师的讲解明显。最后,教师还可以举行一个小竞赛,看谁得的分数最高,一下子就把整个班级里学生学习的气氛带到最高潮。

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鼠标的双击不易把握,那么进行双击练习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连续拍手,让学生感受到双击鼠标的节奏。

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1)正确的开机方法,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启动过程中,有的学校需要补充介绍网络登录口令。

(2)要强调关闭系统之前,必须先关闭打开的窗口(应用程序)、再退出xp系统,以确保所做的工作已经保存到硬盘上。

(3)打开“开始”菜单的方法一般是单击“开始”按钮,也可以按一下键盘下方的专用键。

(4)用准确的术语介绍弹出的“开始”菜单、“关闭”对话框。

学习使用键盘

教学目标:

1、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2、学会使用几个常用的控制键,能在“写字板”中输入字符;

3、通过认识键盘,感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使用主键区的几个控制键——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lock。 教学难点:双字符键,Shift和Backspace。

教学准备:课件,文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来控制电脑了,实际上,除了鼠标之外,键盘也是我们使用电脑的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我们可以通过键盘将命令、数字和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因此,熟练地操作键盘,是使用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认识键盘(板书)

二、演示观察,认识四区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

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位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

三、讲练结合,尝试自学,掌握重点键

1、主键盘区

(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

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的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按“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按“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按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按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的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按来时,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按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也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

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

(1)、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

(2)、输入P32练习3中的字符。

2、光标控制区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按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按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按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

3、小键盘区

(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

师指名说:

生1:当我按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按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按一下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

四、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操作,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的内容及学会的操作。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键盘(生齐说),了解了键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它们的功能,希望同学们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和这个新朋友交往打好坚实的基础。

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电脑小画家----“画图软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实施"讲练法"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画图软件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3、教学重点:使用画图工具制作图形。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课前准备:

学生上机座次分配

在画图程序中制作好的所需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windows98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画图程序,利用它,我们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在老师利用画图中的工具来制作的(将课前准备好的在画图中制作好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师问:同学们,这些图片漂亮吗?我们以前学没学过画画啊?

生答:学过。

师问:用什么画的啊?

生答:用蜡笔、水彩笔。

师说:我们可以在画图软件中随意的画画,就好像我们在画本中用蜡笔画的图形一样,可以随意的填颜色,修改图形。

师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画图软件中画图,与在画本中画画有什么不同啊?

生答:想

师说: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怎样在画图中画画。

二、讲授新课

1、我们先看一下,在计算机中怎样启动画图程序:

单击"开始"按钮;

将鼠标指针指向"开始"菜单中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菜单。

将鼠标指针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在"附件"菜单中单击"画图"命令。

出现画图程序的窗口,启动画图程序成功。

2、认识画图程序窗口

1、标题条:显示出当前的程序名和文件名。每幅画都要取一个名字,我们称它为文件名。如果开始画时没起名字,标题栏上显示"未命名-画图"

2、菜单条:提供了画图程序的操作命令,它是我们画图时离不开的帮手。

3、工具箱:提供各种绘图工具。如下图所示:

4、工具样式区:某些工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在具样式区里进行选择。

5、调色板:由前景色、背景色和颜料盒组成。如下图所示:

(1)、前景色:也就是绘图色。代表将要绘制的图形的颜色。计算机默认的前景色为黑色。在颜料盒中单击鼠标左键可以选择前景色。

(2)背景色:背景色可以作为画纸的颜色,它决定了我们可以在什么底色上绘制图形。计算机默认的画纸颜色为白色。在颜料盒中单击鼠标右键可以选择背景色。

6、颜料盒:提供多种颜色。

7、画纸:绘制图形的地方。

三、铅笔工具的使用

进入画图程序后,铅笔是系统默认的工具。铅笔工具的功能和我们平常使用的铅笔一样,我们用它在计算机屏幕上画画。

例1:用铅笔画一只灯泡

步骤1:单击工具箱里的铅笔工具图标;

步骤2将鼠标移动到画纸上,这时鼠标指针变成了铅笔形状,按住左键拖动鼠标画出灯泡。 在画图的过程中,如果对刚画完的一笔不满意,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撤消这一笔。 方法一:

单击菜单条中的"编辑"选项,打开它的下拉菜单,单击"撤消"选项,最后绘制的一笔就被撤消了。

方法二:

按ctrl+z键,同样可以撤消刚画完的笔。

四、保存图画

画好一幅图画后,可以将它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磁盘上,每一个文件都要有一个文件名。文件名由基本文件名和扩展文件名组成,中间用"."隔开。例如,灯泡.bmp就是一个文件名。其中,灯泡就是基本文件名(简称文件名),bmp是扩展名。基本文件名由若于个字母、数字或符号(不能超过255个字符)组成,也可用汉字做文件名。扩展名表示文件的类型,不同的软件生成的文件,其文件类型也不一样。画图的文件的扩展名是bmp。

保存文件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单击菜单条中的"文件"选项。

步骤2在"文件"菜单中单击"保存"命令,屏幕上显示另存为对话框。

步骤3在"文件名"正方框中输入文件名"灯泡"

步骤4单击"保存"按钮,即可将图画保存在Windows98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五、退出画图程序

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退出画图程序。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案69_山东教育出版社

方法一:单击画图程序窗口的关闭按钮。

方法二:在"文件"菜单中选择"退出"选项。

选择一种操作后,如果图画还没有保存过,窗口中将出现对话框,询问你,"将更改后的结果保存到未命名吗?",

选择"是"按钮可以保存当前窗口中的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选择"否"按钮不保存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选择"取消"按钮,即取消"退出"操作,继续使用画图程序。

六、总结

七、作业

第四课画出多彩的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操作,学会使用油漆桶、喷枪工具为图形着色,学会用放大镜修改图形。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体验"接受任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的探究活动过程;

2、借助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方式等来完成,让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

3、学会利用画图工具油漆桶、喷枪工具进行图形填充的使用方法;

4、通过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大胆尝试,通过展示作品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使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互助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五课有趣的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画图中“椭圆工具”的使用,能在空白画纸上画出简单的圆形及圆形的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简单的处理能力。

2.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己学工具,如:铅笔、橡皮擦、刷子等,顺利完成简单的图画。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理念】

遵循“开放、自主、协作”的指导思想,利用网络教室这一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思考和自主实践去完成任务,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并尝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合理运用各种工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简单的图画。

【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多媒体互动课件、绘画素材(圆形物体、机器猫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在复习中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展示课件)这些图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铅笔、刷子、填充、喷枪)

师:那谁能说说铅笔工具和刷子工具的特点?

(要点:铅笔用于在空白画纸上写字,相当于手写笔,落笔不规则;刷子有粗细和形状的不同,常用于涂色也能用于写字。)

师:那么填充和喷枪工具呢?

(要点:填充工具是均匀的填充封闭的图形;喷枪工具可以在画布的任意位置使用。)

师:同学们真是厉害。别高兴得太早哦,老师又要给大家一个新的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我们最后要评出组里的“明星”,下课后我会把好的作品给同学们打印出来留作纪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以“抢答游戏”的方式入手,学生在复习己有知识的同时,也给课堂环境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从而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求知

(出示课件:用大屏幕展示下列图形)

师: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一些圆形的图片,学生欣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电脑上画不同的圆形。

(点击课件: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工具栏中的椭圆工具,当你选中椭圆工具时,工具栏下方就会显示如:在大屏幕上,演示三种模式,分别为空心圆、有边实心圆、无边实心圆。) 师: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显露身手了吧?下面请大家在电脑上试着画出不同规则的圆形,比一比哪组最快?

(提要求:在操作前老师要提醒大家发扬雷锋精神哦,完成的同学小组内互相看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以组为单位全部举手才算最快。)

(3分钟)师:好,坐端正,谁想把他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独立尝试,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能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老师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意在体现学生的协作学习。而老师尽量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只在巡视过程中加以点拨和引导。

三、课堂置疑,在操作中提升

师:老师有个问题,刚刚你们画的都是椭圆,谁能画出像太阳一样圆的圆形呢? (生示范,师生共同讨论)

师:呵呵,瞧我的。请大家找到键盘上的Shift键,按住它不松手,再来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按住Shift键不松手,无论怎么拖动鼠标,都能画出标准的圆形。)

师:学会了吗?给自己一个鼓励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反馈,老师及时提问:谁能画出像太阳一样圆的圆形呢?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迅速地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四、发挥想象,在拓展中创新

(课件展示:利用大屏幕展示图片)

师:它是谁?(哆啦A梦)

师:它可是老师最喜欢的卡通人物之一,也是大家心目中最聪明的家伙,先让我们说说它身上什么图形用得最多?(圆形)

师:没错,它是用我们己经学过的各种工具画出来的。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开动脑筋,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吧,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内讨论共同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交流:A.通过小组讨论啊,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很棒,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吧!B.请你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生互评)师:小组内互相评一评哪位同学今天地表现最出色?作品最成功?谁是组里的明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包含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老师再适当地布置一个评比及奖励环节,课堂气氛再一次地热了起来,充分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我们画出了聪明又可爱卡通人物,学会了如何使用画图中的椭圆工具,收获很大哦!老师给同学们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圆形,并能在电脑上把它画出来。

第5课 小小设计师

——有趣的几何图形

一、教材分析

联系第4课,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了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学习应用了画图工具当中的铅笔、刷子和喷枪工具,能选用不同的颜色用好工具,并能利用橡皮修改图画、用清除图象重新作画。在这一课中,通过画整齐的教学楼的过程,主要让学生练习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体会这些几何图形带来的乐趣。同时,利用编辑菜单中撤消、重复命令的辅助学习,充分享受画图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展示的神奇魅力,提升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画图”程序中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

2、熟悉配合使用shift键的技巧;

能力目标:

1、学会用“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多边形”工具画规则的图形。

2、能用“撤销”来更正错误。

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的感情;

2、学会善于欣赏别人作品中的优点;

四、教学重点

“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2、配合使用shift键的技巧;

六、学习准备:

电子教室、任务课件、图画、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请看(欣赏图)这是我国未来十大著名建筑,好看吗?(生:好看)这些设计师们棒不棒?(棒)那如果让你来当回设计师,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敢)

2、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在成为设计师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建筑物,观察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播放课件) 生说:长方形??师出示课件

3、师: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可是当设计师并不是这么简单,它还得接受考验,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成功?(有)

二、第一关:小小练兵场

1、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呀,现在我们就开始闯第一关吧!(课件出示:小小练兵场)

2、请看题:(出示图)照样子画一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学们打开电脑中D盘的“第一关”的图,在画图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话请看书第39-41页或请教同伴。计时开始。

3、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作品,讲解工具

师:时间到,有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下他的作品。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工具来向大家介绍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介绍。

师:、说得很棒,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第一工具:XXXX。还有谁来说一说。

三、设计师小绝招

1、师:在闯第一关时,使用工具画图时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绝招?比如说:在画直线时,如果按住键盘上shift键,就会画出笔直笔直的线,(课件出示)那如果我要画正方形、圆形自怎么办?(绝招2)那如果画错了一笔,除了用橡皮,还有什么办法(引出绝招3) 师:这些小绝招都掌握了没有?(掌握了)好,咱们带着这些绝招向第二关进军吧!

四、第二关:有趣的几何图形

1、师:,我们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那第二关的任务就是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挑一幅你喜欢的画,用画图软件画出来。

3、评价作品(点评四个不同的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你的作品。

师:好,你能不能为大家介绍下你是怎么画的?

师:说得真棒。老师送你颗智慧星。

师: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二关(师边说边鼓掌)

五、第三关:设计教学楼

1、师:看,是不是很熟悉?(出示教学楼照片)这真是一座漂亮的教学楼?那你心中的教学楼是怎样的?有没有信心设计出一个特别的教学楼。(有)

咱们进入第三关:设计“我的教学楼”,你们使用今天所学的工具,比比看谁设计的教学楼最漂亮,谁就是我们的首席设计师。

六、设计师大比拼

师:谁愿意来向大家推荐你的作品。

师: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请这位设计师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说)用到了哪些工具?(学生说)你说得真棒!

师:同学们喜欢这幅作品的请举手。

师在黑板上写上票数。

统票。

师:我们来看看谁的票数最高。今天我们首席设计师就是XX,大家为他获得这个光荣称号鼓掌。老师为你颁布发奖状。

七、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师指着板书,学生齐声说)。希望你们以后利用这引起工具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各位设计师们,你们的设计很有特色,相信大家如果学了更多的工具,掌握了更多的设计技巧,加上我们的创意,一定会成为出色的设计师的。

第六课画图技巧大比拼

第一课时图形的移动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案69_山东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矩形选取工具、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定和移动图形 2、理解选定工具的透明和不透明样式的作用 3、区分矩形选取工具与任意形状裁剪工具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所有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逐步掌握对不同图形进行选定与移动的方法与技巧 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探索或合作交流,掌握综合运用选定工具进行图形的组合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懂得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策略

本课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用任务去驱动同学们主动的探索、发现、学习新知;用任务帮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任务来体现同学们的创意,展示他们的个性。学生沿着完成任务这条主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不断地认识冲突中慢慢地揭开知识的秘密面纱。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强调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模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教学媒体选择

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网络课室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12/15页

第二课时:翻转拉伸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图形的放大及缩小的方法

(2)学会利用图形的翻转及旋转以及拉伸及扭曲来编辑加工图片 能力目标:(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宣传北京奥运,激发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图形的翻转及旋转以及拉伸及扭曲来编辑加工图片 教学设计思想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以寻求学生帮助的形式贯穿课的始终。整节课让学生体会自己是真正在帮助人,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这种氛围中,相互协作,提高集体意识,弱化教师指导,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 (2)开放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让其走下座位,自由欣赏,自由评价,是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得以展示,从而体验被人欣赏的喜悦。

(3)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课属于电脑绘画课,美的教育必不可少。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创作作品,欣赏作品以及评价作品,充分地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教学媒体资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CAI课件。

3、媒体设计思路:展示奥运福娃合照(合照中的图片故意处理成东倒西歪,不整齐),让学生对图片进修饰创作,欣赏作品以及评价作品,充分地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教学准备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列一组,共四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成绩(得星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5兄弟吗?(展示奥运福娃) 学生回答:奥运福娃。

老师:对,他们是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他们天资聪慧,可活泼好动,由于要去国外宣传咱们北京奥运会,需要照一张集体照。这可把摄影师给难倒了,他们个个都是活蹦乱跳,东倒西歪。我们能一起帮帮这位摄影师吗? 学生答:能。 设计意图

以奥运福娃合影作为授课的切入点,即可让学生了解北京奥运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授课

教师:(展示东倒西歪的合影)同学们小组讨论,提问如果我们处理这张合影需要运用什么工具,该怎样操作?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操作的方法及步骤

教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要运用什么工具,怎样操作?能示范给老师及同学们看吗? 学生(指定):举手回答,并示范操作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图片处理的操作方法。 板书:

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 图形翻转、旋转的方法: 图形拉伸、扭曲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学生应用刚才所学,进行图片处理。(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四、选出优秀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训练(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

运用“复制到”命令,为合影添加一个漂亮的背景

四 : 白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信息技术

白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信息技术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现实定位

如果用大白话来阐述我们中小学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信息技术的话,我想用三句白话来说:

“人人学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技术”

“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

“不同的人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

当然,白话中也有大道理,从大道理的角度可以用以下这段文字来解释:

概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角度是从课程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价值,另一个角度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现实的方面来定位:

(一)人人学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培养相关的能力,这种有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自信地生活有用的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都被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所渗透,日常生活和各类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那些习得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社会成员,才能自信地适应这些无所不在的信息技术工具,才能从容应对各类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活动。这种自信被称之为数字化自信(e-confidence)

2.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和终生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

教育领域已经广泛而深入地采用数字化的手段来提供教育教学并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在一些发达地区,通过网络发布学习内容、布置学习任务、收取学生作业或其他学习成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通过互联网等各类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渠道获取信息,借助信息技术处理资料和信息,并通过各类数字化媒体发布学习成果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和终生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为学生和社会成员奠定这方面的必要基础,学习者可以通过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熟练和深化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3.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谋职和终身发展有用的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的各领域的职业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愈益提高,而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来构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应帮助学生获得今日生活、学习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为其将来谋职和追求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4.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相关问题经济能力有用的信息技术

(二)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

1.学习对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有用的信息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的核心竞争力不容乐观。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1994年我国首次被列入)中, 2000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的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2000年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的29位,下降2位,被列为第31位。从整体水平看,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美国、英国等世界先进水平15~20年左右。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的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其中,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100?D/GNP%)是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在该指标上,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排倒数第11位。依据普适性的一股规律,国家的R&D/GNP不到1%的标志该国缺乏创新能力;1%~2%的国家才有可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大于2%的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日本、韩国1997年分别达2.83%、2.79%,瑞典高达3.59%。美国1999年达到2.7%,总投入2470亿元,1998年我国R&D/GNP为0.69%,1999年R&D总经费约合70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2.83%(以上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ac.cn/html/Books/O61BG/c1/ 2002/1/6/1.6_2.htm)。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亟需提高在高新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作为高新科技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无疑承担着培养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并进而为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一课程价值也决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培训,而应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和习惯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养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为我国逐步由信息技术消费大国向信息技术创新强国、信息技术输出大国做好人才储备。

2.对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有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门类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不同的人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

在相对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尽量考虑以下方面,为不同的学生学习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1.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发展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技术

2.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符合其认知特点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应尽量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并允许学生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学习对当地经济建设有用的信息技术。

苗逢春

[ Last edited by 苗逢春 on 2005-6-23 at 20:25 ]
本文标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71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