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写在开篇,祝IDC媒体网开通
各位IDC同业朋友:
IDC媒体网在全国IDC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下,于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开通,本站为IDC行业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提供IDC行业信息资讯服务,本站今后会以原创作品和转载文章为主,各占一半,努力打造IDC第一新闻资讯平台,为广告IDC用户和企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IDC资讯服务!您也可以在本祝注册用户,根据需求向本站供稿。希望为IDC行业尽一点微薄之力!
附:全国各地IDC企业给本站发来的贺信
http://www.idcmt.com/list/HangYeZiXun/ZhanWuXinXi/
二 : 体验麻章
记得多年前,孩子尚小。一个周末,住在麻章的朋友邀请我们全家去他们那玩。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时,孩子一脸的惊讶:麻章——是不是又“麻”(烦)又(肮)“脏”啊?
我们居住在霞山比较中心的地方,相对来说,方方面面的条件还不错。尤其是所在小区面积较大,绿化较多,幼儿园、小学配套齐全。所以对孩子来说,总感觉自己生活的地方是最好的。每当提出去别的地方玩时,孩子总是不太放心,甚至有这样那样的怀疑。这次的问题是,当我们来到麻章朋友居住的地方时,虽不至于又“麻”(烦)又(肮)“脏”,但也确实不能和我们居住的地方比。家里呆不了,小区呆不长,去周边转一转,确实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勉强吃过午饭后,孩子就吵着闹着要回家了。临走时,麻章的朋友还不忘调侃一下孩子:你们城里人不喜欢我们乡下是吗?
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和麻章接触很多。农垦有几个单位在麻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我经常会参与麻章的一些协作或检查评比活动。尤其是麻章工业园区的建设,农垦也应邀入住了几个项目,像大家熟悉的燕塘牛奶,这些年就发展得很快,总部已经上市了。记得麻章工业园开建的时候,可谓百废待兴、困难不少,我就在那时认识了一位姓陈的负责人,亲眼看到他从早到晚在园区工地忙忙碌碌协调各方,声音嘶哑了都不肯回去休息一下。正是他的积极参与,让燕塘牛奶项目以最快的速度投产,成为麻章工业园快速建成的标志。
接着,湛江市政府要在麻章建职教园区,涉及到农垦的土地。因为当地有些人对政府的职教园项目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别有用心,不断以各种借口阻挡项目的开工建设。也正是麻章一位姓梁的负责人,在反复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带领政法干警亲临现场,不仅强硬排除了面上的各种干扰,而且依法铲除了隐藏在背后的黑恶势力。可以说,职教园区的推进不仅使麻章的城镇化进度加快,也奠定了麻章作为湛江文教中心的地位。
所以麻章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它凝聚了很多麻章人的主观努力,除了我有幸认识的陈姓、梁姓两位负责人外,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敢抓敢管的决策者、参与人。其实何止是工作上的事情,就我本人而言,也与麻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多的就是坐火车。
我的老家远在湖南,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到位于麻章的火车西站坐车。路程远、速度慢不说,因为是海南来的过路车,不仅车次少,而且晚点多,尤其是春运期间,全家人吃了不少苦头。开始的时候,从霞山到西站,走的是机场旁边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白天还马马虎虎,晚上就不由得有点担心了。为了安全起见,如果是晚上的火车,我们就得从麻章入口的疏港大道转,因为那样虽然路远一些,但毕竟路宽且有路灯照着,心里感觉踏实很多。后来湖光快线开通,实现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避免了机场乡村公路和麻章绕道公路的缺陷,再次从霞山到西站坐火车就不用急不用慌了。即便有时候从老家探亲回来到火车西站很晚,也不必再麻烦单位司机或朋友接车,直接打个的士一下子就到家了,花钱不多,感觉很好。(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近年来麻章的变化有目共睹,高楼多了,道路宽了,绿化好了,人流密了。原先那个朋友也搬进了崭新的小区,不仅小区内漂漂亮亮,即便是小区外也配套了商务区和旅游点。当初嫌弃麻章又“麻”(烦)又(肮)“脏”、不肯久留的孩子,现在也觉得挺有意思,呆个两天不会厌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麻章将城市功能与乡村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既让乡村人感觉到现代城市的文明,又使城里人记得住无法割舍的乡愁。
顺天时得地利聚人和,麻章仍在提速的路上!尤其是得知设在麻章的湛江高铁站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开通使用,不仅像我们这样的外来人可以随时坐上高铁直接回老家探亲,即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可以随时坐上高铁到全国各地旅游,甚至四面八方的外地人也可以随时坐上高铁通过麻章来到湛江,我的心里有说不完的高兴。
体验麻章!祝福湛江!!
三 : 春游体验文章
春游体验文章春天来了,随着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还有那和煦的阳光和阵阵微微的暖风,我们左想右盼的春游到来了,乘着汽车,我们来到了和平公园,主要是:了解世博知识,和海宝跳健康操,制作海宝拼图,以及一些游艺项目。“了解世博知识,参与世博盛会”,是我们上海市民应该做到的事情,“当好世博东道主”,包括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事小事……我们也看到了海宝,它精灵,可爱,全身胖嘟嘟的,还真不愧与“四海之宝”这个光荣称号,凭着我们对海宝的了解,我们轻松地拼好了海宝拼图,当然,其中也有老师和同学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下面就是游艺项目了,我们玩得很开心,在这一个小小的游乐场里,我们释放了自己的压力,也美好地度过了我们在母校的最后一个春游,和老师同学们在这里的欢声笑语,我一定会牢记的。本次春游我们玩得很开心!四 : 这家媒体每天只更新2篇文章 商业模式值得深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家媒体创业公司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还做了一件看似有违互联网媒体发展趋势的事情。这家媒体的名字叫The Information,现在共有8名采编人员,但平均每天只更新2篇文章。并且,所有内容都需要付费才能阅读,每年订阅的费用为399美元。
但可别小看它。其订阅用户页面简直就是一个CEO、创始人和各种企业高管的展示屏,它的第一批内容贡献者包括硅谷传奇企业家、投资人Marc Andreessen、Quora创始人Adam D’Angelo、21世纪福克斯COO詹姆斯-默多克,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也出席过他们的活动。
现在,The Information已经两岁多了。在近期接受播客Digiday采访的时候,其创始人Jessica Lessin透露他们的订户“远多于1000,但距离10000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按有5000订户推算,其来自订户的年收入就已经达到200万美元。
相比其他大型网络媒体,200万美元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对于只有15名员工的The Information来说,已经可以让他们活的非常滋润。这还不包括各种线下活动收入。
在对待文章的态度上,The Information追求的是原创和深度。Jessica表示,现在网上有80%的新闻都是重复的,都是改写或者略微增加一些内容,而他们的记者会做采访,然后产出独一无二的内容。
2013年年底,The Information刚成立的时候,美国另一家非常成功的在线媒体Business Insider曾对其做了报道。Business Insider的主编Nicholas Carlson先用了大段文字对其进行了调侃,随后话锋一转,给予了The Information极大的肯定。
他写道:虽然收费较高,但The Information的目标用户大多是公司高层,只要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公司都会愿意为高管报销这笔订阅费用。
Business Insider和 The Information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以大量更新以及耸人听闻的标题著称,做的是流量的生意,有超过100名采编人员。但是任何有追求的记者,都不会仅仅追求文章的点击量,而是希望能写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内容。
Jessica 认为受众对媒体很重要,但是她相信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在扩大受众方面,他们希望获得真实用户而非仅仅吸引眼球。简单说,The Information想要影响的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这也是The Information的模式对优秀记者的最大吸引力。Jessica曾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他们还有三位在《华尔街日报》工作超过10年的资深记者。
过去的两年半里,The Information发表了很多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上,他们首先报道了Google收购Dropcam、亚马逊收购Twitch等,而在深度报道上,The Information有更好的成绩——给有能力的记者更多时间去采访打磨,自然会产生好的报道。
媒体行业的一大挑战是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Jessica认为不同媒体可以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对The Information来说,订阅的模式远远优于广告。如果靠广告收入,整年的收入会受能否接到大单的影响;订阅收入的扩展则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只要内容够好,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扩展相应的用户。
商业模式也会影响内容。订阅的模式能让团队把重心都集中在产出优质内容上,不会受广告客户的任何影响。
The Information的订阅用户大多是公司高层,这些人能为其带来远不知一年399美元的订阅收入。现在The Information文章的评论区已经成为了和文章一样重要的部分。订阅用户也成了独特的内容贡献者。
在文章的推广渠道上,The Information非常依赖于邮件,这也和其用户定位有关。这种渠道也使得 The Information 可以从社交媒体中脱身,并不依赖人们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分享。而其他媒体则大多需要在各种社交网站上想尽办法抓住人们的眼球。
可以说,The Information是已经成为了一家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媒体:不依赖流量、不依赖社交推广、不依赖广告。他们没有融资,也没有来自投资人的压力。这种独立性也让他们的记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小的束缚。
但这也不是说 The Information满足于“小富即安”。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他们的员工从8人增加到了15人左右,在传统报道之外增加了信息图和更多可以互动的内容呈现方式,并且已经开始招募其中国办公室的负责人——看,这也是他们通过内容来扩张订阅用户的方式。(朱旭冬)
本文标题:2013体验文章媒体篇-写在开篇,祝IDC媒体网开通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