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名老中医化痰湿( 宗修英-国家级)

发布时间:2018-01-23 所属栏目:老中医

一 : 名老中医化痰湿( 宗修英-国家级)

痰湿无处不到,痰湿走到哪里,都会致病,很多病其实都是由它所引起的。“顽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湿”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痰湿患者体征:体型偏胖,腹部突出隆起,易类困倦。

脾气与痰湿的关系:怒则气上,气有余便是火,肝火上炎(实症),或水不涵木(虚证-肾虚肝火旺)

胖人瘦人皆可有痰湿,比如头晕头重,脑梗,嗜睡,哮喘,肝病,胃病,四肢冰冷,腿脚疼痛,这些都是常见病,太多的难以治愈的病症都是由痰湿引起。

那么痰湿如果走在了头部,会怎样作祟,引起病症呢?常见的如脑梗塞、头晕头重、嗜睡和脱发都是常见疾病,脱发:宗老特别告诉我们可以用简单易行的梳头方法来防治和缓解痰湿在头的病症。

经验小方1: 省头草 10克,菖蒲 10克,白芷 10克。

服法:泡水喝,或稍微煮一下用热水续水喝。

适用:治疗和预防 头重头紧、如裹如蒙,可能是脑梗、高血压的先兆。

省头草-又名佩兰,草本植物略有香味,白芷-也有香味。中药的性质说,芳香药物可以化污浊 秽浊之气,如果是痰湿引起的,正可用芳香化浊.芳香化湿。 菖蒲-是清心的醒脑的东西可醒脑提神,

***1:白芷有清香味,能醒脑提神,可以装在香包里随身携带。

***2:炖肉类加“白芷”可提肉香,解腻。腻:就是中医里的痰湿

说明:在没有形成脑梗之前,有迹象时作为预防措施,特别适用。

经验小方2:

-外治方(标): 侧柏叶若干(一把)煮水洗头。不能天天洗,5-6天洗一次。

-内治方(本):白茯苓研面 每天吃一勺,严重的每天2次清的1次,重的多搁一点,轻的少搁一点,

省钱标方2:淘米水发酵一下(搁2-3天或3-4天),有点酒酿的味道,洗头不但去油还乌发!

适用:痰湿引起的头出油、脂溢性脱发,治疗时间较长,要坚持要标本兼治,

说明:需内外兼治。内调脾胃助内在功能的运化,不产生更多的油(治疗脏器是本),外治用点指标的药

经验小方3:生山楂 10克,茺蔚子 5克,红花 3-5克,决明子 3-5克.

服法:泡水喝,熬水喝。

山楂:开胃.解腻.消肉食。茺蔚子:活血药袪头部的淤血.奔头的(益母草的子),红花:活血药,决明子:降压.平肝.明目.润便,

****凡是活血化瘀的药都降血脂作用,前3味药都入血,活血作用,加一起降血脂 袪痰湿 解油腻。第4味决明子的去留:高血压适当可以用,如果大便稀.经常闹肚子就可以去掉,只用前三味药足够,大便干可以加决明子。

所以:有高血压.高血脂.同时便秘,用此方效果非常好。

二 : 国家级名老中医冯兴华教授论秋养------润燥

国家级名老中医,广安门医院的冯兴华教授,作客养生堂,和大家聊秋天润燥养肺的简易方法。
秋天天气干燥,燥盛则干,人们往往会感觉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肺为娇脏,不奈寒热与燥,肺如钟,一遇秋燥寒热即感冒咳嗽喘等诸多症状出现。
秋燥以秋分时节为分水岭,入秋到秋分期间为初秋,属于温燥,秋分后天气明显转凉属于凉燥。燥邪侵犯人体所产生的症状也有明显的区别,温燥类似感冒发烧,恶寒,干咳痰少,苔黄;凉燥类似风寒感冒,口不渴,苔白痰白。
润燥五汁饮,梨,藕,荸荠,芦根,麦冬。梨可以选择雪花梨或鸭梨,梨要带皮使用,保护咽喉可以用熟梨。五汁饮做法,麦冬和芦根先煮3-5分钟再加梨,荸荠,藕,煮5分钟。用于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的人。
秋天大便干燥。肺与大肠相表里,往往咳嗽喘肺炎的人多伴有大便干燥便秘,津液亏损导致肺燥和肠燥相伴。可以用增液汤即玄参,麦冬,生地,煎煮喝。也可以选择五仁丸,即柏仁,杏仁,桃仁,核桃仁,郁李仁(松子仁)。五仁粥方,将五仁捣碎,银耳泡发加糯米煮粥炖1小时再加五仁煮。也适宜心肺肝不好的人润肠通便。
秋愁,秋天注意情志养生。人要做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四季调神,根据季节的转换来调养神气。要早睡早起,保持情志安宁,避免秋刑心情抑郁。秋天光照时间短,北欧统计表明,秋季时节自杀率明显上升。缓解抑郁情绪可以选择五郁汤和越橘丸。五郁汤,香附,当归,陈皮,竹叶,山楂。煎煮后代茶饮,可以使心情舒畅。或者用合欢花,合欢皮一起装入布袋泡水喝,可以缓解抑郁治疗失眠。

三 : 湖北省国家级名老中医

湖北省国家级名老中医简介

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杜建民(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胃病) 刘云鹏(荆州市中医医院) 李今庸(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明章 李致纯 李同生(湖北省中医院)呂继端 钱超铭 涂绍川 李丹初 田玉美(湖北省中医院,综合科) 章真如 陈绪伦 张介安 李培生 叶明波 杨百沸 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李恩宽 李同生 田玉美 章真如 俆木林 沈汝才 徐升阳(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张晓星(湖北省中医院) 郑祥银 程丽芳 万文谟 梁书忠 黄少华(武汉市普爱医院)

刘克忠(湖北省中医院,骨科) 毛美蓉 魏喜保 倪珠英 管竟环 邵朝娣 周承明 郑宏钧 王伯祥(湖北省中医院)徐宜厚(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18名)

梅国强(消化系统心血管)姜惠中(湖北省中医院,妇科) 熊昌源(湖北省中医院,骨科) 李家康(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肝胆等) 吴寿善(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王胜利(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 骨伤科) 邵朝弟 涂晋文(湖北省中医院,脑病)陈如泉(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管竟环 张介眉(武汉市第一医院,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脾胃病、咳喘、肝胆病、痹证、妇科病的治疗,尤擅长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叶世登 万远铁(武汉市中医医院, 中风、血液病、

老年病、脑病)杜家经(武汉市中医医院, 心血管病)彭艮亭 黄祥武(荆州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对病疾顽症,疑难杂症的治疗)

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陈科力 梅国强 周安方(湖北省中医院,泌尿男科) 李家康

(湖北省中医院,疑难杂症) 陈如泉 凃晋文 张赤志(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吴寿善 熊昌源(湖北省中医院,骨科) 王胜利 管竞环(武汉市第一医院,肾) 张介眉 张唐法 (叶世登武汉中医院,中药材鉴别,中药调剂与制剂,用药咨询,药事管理)万远铁 郑翔(武汉中医院,肝胆) 刘云鹏

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张觉人(武汉中医院,脑病) 崔金涛(武汉中医院,心血管病) 张荒生(武汉中医院,风湿疼痛病) 张介眉 张唐法(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 余南才 谭异伦 朱致纯(黄石市中医医院) 胡思荣(襄阳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刘吉善 (十堰市中医院,中医科 )周继刚 洪茂林 徐昌伟 沈 霖 陈科力 周安方 闻庆汉 陈志敏 邵朝弟(肾) 盛国光 姜惠中 皮先明( 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 甘爱萍( 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王 鹏 王柏枝(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肾病专科)_ 沈忠源( 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四 : 冰野访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

专家简介:刘景源,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考试研究与管理工作40余年。曾讲授《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开展对外交流与培训工作。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参与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及命、审题工作。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擅长治疗: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头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老年病、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眩晕、脑血管病变、中风、内分泌失调、甲亢、甲减、肝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肾炎、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遗精、阳痿、急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乳腺病、不孕症,痤疮,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尤擅治疗各种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发疹性疾病、痛证及各种内、妇科疑难病。历年来曾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多项。曾多次应邀赴国外及国内各地讲学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刘景源,40多年来从未脱离临床。他认为临床是中医的生命之根本和力量之源泉。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好医生”的三大标准:“精诚”——他道德水准高,为人善良;“精艺”——他医术高,诊疗有特色;“精心”——他对病人的态度好,责任心强。他在中医治疗内伤杂病、治疗眩晕方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

刘景源教授说:“我走上中医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教我背诵古诗词、读古文,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历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学时,我觉得中医学哲理性强,有时尝试着看中医书籍,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我每天坚持跑两万多米,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随老师下乡巡诊。当时很多患者无钱治病,忍成了大病才来就医。为此,我们跟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去山上采药,自己配方,用验、便、廉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

“1969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没有放弃临床。40多年来,我的体会是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又要有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病人的疾病治疗好。中医讲大医精诚,要有仁爱之心,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责任心,这是每个医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标准。如今,子承父业,我的儿子也从事中医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好好做人。虽然今天医学科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诊断不清、不能治的病还有很多,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要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说。

刘景源教授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段日子犹如昨日。他说,那次地震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正领悟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真谛。

“1976年7月底,我在距唐山市较近的卢龙县医院带学生实习,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当时,我看到有很多的伤员遭受痛苦,非常痛心。我也目睹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抗震救灾工作,那时虽然伤员多、医护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工作难度大,面临许多困难,但医护人员们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一直坚守在医疗点,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古人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是由于预防措施得力,唐山大地震后并没有爆发传染病,这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之所以进入温病学领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开始钻研多种感染性疾病,当然也包括各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方法。40多年来,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教授擅长治疗发热性疾病,他认为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正邪相争;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祛邪为主,邪去则热退;内伤发热以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为法,阴平阳秘则正安……刘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学在参与治疗突发的新型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内伤杂病治疗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

刘景源教授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不同体质的人,遣方用药应当有所区别。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痰饮水湿类病变趋多。这类病人因痰饮水湿郁阻,气血运行障碍,清阳不升,往往见形体倦怠,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如果诊为虚证,则越补越滞,反成胶着难解之势,应当用分消走泄法祛除痰饮水湿,浊气去则清阳自升。如果邪去而正气未复,可再议补益气血,切不可率进补益之品。临床有不少便秘患者,自述“大便干燥”,而屡投泻下或滋阴润下之品竟然罔效。细询之,多为“初头硬”而后溏滞。这类病人既非大肠燥热,又非大肠津亏,而是湿滞大肠以致大便黏滞不下,用分消走泄法祛湿行气,则腑气自通。还有不少人有一种误解,动不动就认为自己“肾虚”,其实在临床中肾虚者并不多见,反而是因误用壅补而变证丛生者屡见不鲜。

近年来,因工作压力、紧张劳累、人际关系等因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进而导致心肝火旺者并不少见。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各种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多诊为“亚健康”状态。这类病人,介于病与非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其中尤以长期失眠者最为难治,投以养心安神类药物往往疗效不佳,而逍遥散、黄连阿胶汤类方剂加减则每多获效。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具体运用却并不简单,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详审病情于毫厘之间,才能真正辨清症候,论治有据。刘教授说,要达到这种水平,必须多临床,勤思考,更要精读经典,以理论指导临床,这是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中医治“眩晕”有5大疗法

刘景源教授介绍,中医学中的“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觉旋转运动。“眩晕”发作时的特征常常是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运动,轻者闭目即止,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头,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易于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朱丹溪说:“无痰则不作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内亏,清窍失养;失运则痰湿中阻,风阳夹痰上扰,发为眩晕。《医学正传》还有“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记载,提出了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医对眩晕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重者见肢麻、震颤,恶心呕吐等。其治疗,轻者用平肝潜阳法,重者用镇肝熄风法,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川牛膝、益母草、黄芩、决明子、茺蔚子、石决明、生牡蛎、磁石等。

(2)痰湿中阻——症状有眩晕,头重如蒙,或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纳差,痰多,嗜睡等。治疗用化痰祛湿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等。

(3)气血亏虚——症状有眩晕,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心悸少寐,面色苍白等。治疗用补益气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白芍、熟地黄等。

(4)肝肾阴虚——症状有眩晕,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等。治疗用滋养肝肾法,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龟板胶等。

(5)瘀血内阻——症状有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等。治疗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怀牛膝等。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对于“眩晕”的预防,刘景源教授在“饮食调养”、“精神调养”、“休息起居”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眩晕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宜,如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肉、油炸食品、酒类、辣椒等,患高血压病的人更应当慎食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眩晕病人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平时要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在眩晕的急性发作期一是要卧床休息,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充分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往往可以减轻或消失。□本报记者 彭立昭 文/摄

五 : 冰野访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访东城中医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图)(1)

编辑: 时间:2012-12-21

冰野访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

■专家简介:刘景源,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考试研究与管理工作40余年。曾讲授《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开展对外交流与培训工作。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参与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及命、审题工作。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擅长治疗: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头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老年病、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眩晕、脑血管病变、中风、内分泌失调、甲亢、甲减、肝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肾炎、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遗精、阳痿、急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乳腺病、不孕症,痤疮,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尤擅治疗各种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发疹性疾病、痛证及各种内、妇科疑难病。历年来曾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多项。曾多次应邀赴国外及国内各地讲学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刘景源,40多年来从未脱离临床。他认为临床是中医的生命之根本和力量之源泉。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好医生”的三大标准:“精诚”——他道德水准高,为人善良;“精艺”——他医术高,诊疗有特色;“精心”——他对病人的态度好,责任心强。他在中医治疗内伤杂病、治疗眩晕方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

刘景源教授说:“我走上中医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教我背诵古诗词、读古文,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历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学时,我觉得中医学哲理性强,有时尝试着看中医书籍,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我每天坚持跑两万多米,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随老师下乡巡诊。当时很多患者无钱治病,忍成了大病才来就医。为此,我们跟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去山上采药,自己配方,用验、便、廉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

“1969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没有放弃临床。40多年来,我的体会是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又要有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病人的疾病治疗好。中医讲大医精诚,要有仁爱之心,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责任心,这是每个医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标准。如今,子承父业,我的儿子也从事中医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好好做人。虽然今天医学科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诊断不清、不能治的病还有很多,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要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说。

刘景源教授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段日子犹如昨日。他说,那次地震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正领悟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真谛。

“1976年7月底,我在距唐山市较近的卢龙县医院带学生实习,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当时,我看到有很多的伤员遭受痛苦,非常痛心。我也目睹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抗震救灾工作,那时虽然伤员多、医护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工作难度大,面临许多困难,但医护人员们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一直坚守在医疗点,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古人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是由于预防措施得力,唐山大地震后并没有爆发传染病,这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之所以进入温病学领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开始钻研多种感染性疾病,当然也包括各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方法。40多年来,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教授擅长治疗发热性疾病,他认为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正邪相争;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祛邪为主,邪去则热退;内伤发热以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为法,阴平阳秘则正安……刘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学在参与治疗突发的新型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内伤杂病治疗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

刘景源教授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不同体质的人,遣方用药应当有所区别。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痰饮水湿类病变趋多。这类病人因痰饮水湿郁阻,气血运行障碍,清阳不升,往往见形体倦怠,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如果诊为虚证,则越补越滞,反成胶着难解之势,应当用分消走泄法祛除痰饮水湿,浊气去则清阳自升。如果邪去而正气未复,可再议补益气血,切不可率进补益之品。临床有不少便秘患者,自述“大便干燥”,而屡投泻下或滋阴润下之品竟然罔效。细询之,多为“初头硬”而后溏滞。这类病人既非大肠燥热,又非大肠津亏,而是湿滞大肠以致大便黏滞不下,用分消走泄法祛湿行气,则腑气自通。还有不少人有一种误解,动不动就认为自己“肾虚”,其实在临床中肾虚者并不多见,反而是因误用壅补而变证丛生者屡见不鲜。

近年来,因工作压力、紧张劳累、人际关系等因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进而导致心肝火旺者并不少见。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各种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多诊为“亚健康”状态。这类病人,介于病与非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其中尤以长期失眠者最为难治,投以养心安神类药物往往疗效不佳,而逍遥散、黄连阿胶汤类方剂加减则每多获效。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具体运用却并不简单,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详审病情于毫厘之间,才能真正辨清症候,论治有据。刘教授说,要达到这种水平,必须多临床,勤思考,更要精读经典,以理论指导临床,这是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中医治“眩晕”有5大疗法

刘景源教授介绍,中医学中的“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觉旋转运动。“眩晕”发作时的特征常常是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运动,轻者闭目即止,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头,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易于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朱丹溪说:“无痰则不作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内亏,清窍失养;失运则痰湿中阻,风阳夹痰上扰,发为眩晕。《医学正传》还有“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记载,提出了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医对眩晕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重者见肢麻、震颤,恶心呕吐等。其治疗,轻者用平肝潜阳法,重者用镇肝熄风法,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川牛膝、益母草、黄芩、决明子、茺蔚子、石决明、生牡蛎、磁石等。

(2)痰湿中阻——症状有眩晕,头重如蒙,或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纳差,痰多,嗜睡等。治疗用化痰祛湿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等。

(3)气血亏虚——症状有眩晕,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心悸少寐,面色苍白等。治疗用补益气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白芍、熟地黄等。

(4)肝肾阴虚——症状有眩晕,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等。治疗用滋养肝肾法,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龟板胶等。

(5)瘀血内阻——症状有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等。治疗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怀牛膝等。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对于“眩晕”的预防,刘景源教授在“饮食调养”、“精神调养”、“休息起居”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眩晕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宜,如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肉、油炸食品、酒类、辣椒等,患高血压病的人更应当慎食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眩晕病人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平时要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在眩晕的急性发作期一是要卧床休息,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充分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往往可以减轻或消失。□本报记者彭立昭 文/摄

本文标题: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名老中医化痰湿( 宗修英-国家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467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