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林徽因与徐志摩

发布时间:2017-11-16 所属栏目:写人作文

一 : 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

5岁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深得宠溺的林徽因眉宇间灵气飞扬。(www.61k.com)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亲情的倾轧与磨难,是必修课。她一定将一干人敷衍得很好,在失宠的母亲之外,另寻可倚重的亲情树干。庭院深深,无时不发生微妙的情感拉锯战,林徽因在决赛中拔了个头筹。林泽民女儿记忆中,母亲爱表妹徽因胜过其亲生母亲:可想,伊足令众姐妹“侧目”。聪慧,是不消说的,另一面,她一定有着超乎寻常女人的心劲。讨人喜欢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讨”字有“寸”,她能拿捏出个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课,亲情方面,博取掌声一片。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这样的头彩,终砸到头上。

随父游历欧洲。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在英伦,她偶遇徐志摩。

我们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伦敦大雾初霁, 23岁的徐志摩,是以焕发的容光、轻盈的脚步走入林长民家客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他光彩照人,轻盈的脚步踩的是唯美的鼓点。 潇洒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裹挟3个证书:北大毕业证书、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驯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样的灵气,在她的瞳仁氤氲。

“恨不相逢未娶时”啊。满腔情思,急欲寻找喷薄的出口。他给林徽因写信,父女俩商定,决定由林长民代为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

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书,摧毁力何等之强———大约更在《爱眉小轧》之上吧,首枚情书导弹啊!

总乐意乘一匹想象的快马,驰骋康桥,亲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她是令诗人怦然心动的夕阳中的新娘,伊在波光里的艳影,在诗人和读者的心头荡漾??

林徽因有没有爱过徐志摩?这不重要。关键是,她曾被徐深深吸引,她的情感,被徐启蒙过———她所谓的“富于启迪性的友谊,他俩有过“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爱情圣火,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诗情,也是少女林徽因剥茧抽丝的。林徐二人的情感,因彼此而丰沛。

林徽因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提前回国。(www.61k.com]她想以不辞而别的方式冷冻徐氏那疯狂的热情。“净身出户”的徐志摩追回国内。“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林的情感,已非徐所能左右。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林二人以金童玉女的形象相伴左右,与老人的鹤发相映成辉。徐林同台,流利的英语、俊秀的扮相,举座皆惊呵。

1931年春天,林徽因打沈阳回北平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时去探望林徽因,一时“浮言”四起,徐志摩不得不屡次向陆小曼剖白心迹:“至于梁家??半亦因为外有浮言??如今徽因偕母挈子,远在香山,音信隔绝??我不会伺候病,无此能干,亦无此心思:你是知道的,何必再来说笑我。” “香山侍病”说非空穴来风。与徐志摩、林徽因皆过从甚密的沈从文1931年6月19日有篇《寄冒雨上×山的诗人》,便是“香山侍病”的实录。纯粹是文友间的调侃,干净的,没有丝毫的龌龊。 1931年9月,林徽因吐出《深夜里听到乐声》的心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3个月后的11月,志摩飞天。梁思成将飞机上的一块残骸带回来,林徽因将其挂在卧室的墙上,徐志摩,已成为一根暗刺,林徽因愿受个中之痛。

潜意识里,她根本就想以这种唯美的方式“长相思”地永久相爱?

张幼仪的自传中提及,林徽因在1947年去世前见了她一面:“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著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两个女人,隔着20多年的风尘,潦草而隆重地相见了。彼时无声胜有声。

所有的前嫌,都在临终的目光里雪藏吧。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洪烛在作家网访谈节目谈论徐志摩、林徽因和新月派,分上部和下部。【视频】http://t.cn/zQHkasj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己还是情人?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知音或红颜知己,虽然未成眷属,也是徐志摩的幸运!哪位世界名人曾为徐志摩、林徽因做媒?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林徽因是典型的北京才女加美女。她曾受徐志摩影响,成为新月社的女诗人。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跟徐志摩一起,担任其在北京期间的陪同与翻译。“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李欧梵语)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林徽因

林徽因后来嫁给建筑学家梁思成——成为梁启超的儿媳。新中国建立后林徽因被任命为设计国旗国徽小组的成员,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设计,对于一个知识女性来说,这非常了不起了。】

诗人徐志摩的惊世情史

洪烛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华,估计留下过不少照片,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报纸上——可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幅。那是他4月23日抵达北京后拍摄的,画面呈众星捧月之势:以白发、白胡须的老诗人为中心,其余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父林长民……他们的身后是密集的树丛与花盆。仅仅依靠这模糊的背景,无法确切地辨别摄于什么地点。是故宫、西山,还是北大校园?都有可能,总之是在北京吧。

出于礼貌,还是别有深意?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这三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交相辉映。

画外音或解说词,可参考李欧梵《浪漫一代》里的语句:“许多人因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而他的翻译、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转引自费慰梅著《梁思成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在泰戈尔的另一侧,站立着未来的优秀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

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二十世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在来北京之前,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至泰戈尔见到林徽因本人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里的月老,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泰戈尔倚老卖老,很仗义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可惜

一番好心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没有答应。

这段感情虽是徐志摩单方面的,已足以感染作为旁观者的泰戈尔了,他相信自己面对的是中国的一位情圣。年轻的诗人即使在单相思,也依然喷涌出照亮夜空的岩浆与烈焰,这燃烧的激情,本身就是无字的诗篇。泰戈尔甚至比林徽因更快地读懂了(说起来有意思)。

而林徽因未尝没有读懂,并非心如止水,只不过作为传统女性,她不得不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冷静:徐志摩是有过婚史的男人,他的浪漫令女人们着迷,他的多情又令女人们畏惧……

其实早在两年前,志摩就亲口向徽因求过婚,并表示愿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费慰梅语)

这是善良的林徽因无法做到的事情。甚至比让她爱上一个人更难。即使徐志摩真是所向无敌的情圣,也闯不过林徽因这道关的。因为这是一道林徽因自身同样无法闯过的关:她有着先天性的禁忌与顾虑。林徽因选择了那张与泰戈尔合影里的另一个人: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她后来果然成了梁启超的儿媳(1928年正式举办婚礼)。

徐志摩还是于1922年3月离婚了。梁启超作为其恩师,闻讯后特意写了封信加以谴责,劝诫志摩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志摩给恩师复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她,那是命该如此。”

泰戈尔代志摩求情时,林徽因已名花有主。因而是徒劳的。老诗人只能一声长叹而作罢。

他特意为林徽因赋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可否这么解释:蓝天隐喻志摩,绿地暗示徽因,而作者本人则在两者之间扮演了微风的角色?传情的微风,最终发出的是一声叹息。唉!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这首诗或这个故事,使徐志摩显得更浪漫了,使林徽因显得更纯洁了,使泰戈尔显得更伟大了。也就是说,这段纯粹停留于情感与想像层面上的情史,并不至于贬低相关的各位人物,反而使之上升到艺术化的境界。诗意本身,或许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世间的每一桩爱情,不见得都是有诗意的。更不见得都能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知音或红颜知己,虽然未成眷属,也是徐志摩的幸运!

志摩与徽因,陪伴泰戈尔会晤梁启超、胡适等文化精英,陪伴泰戈尔去大学里演讲,如影随形。这是那个贫乏的时代里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人行”!我想老诗人回到印度之后,仍时常回想起那其乐融融的情景——两位异国的青年男女,多多少少使之恢复了青春活力。

那张照片里的泰戈尔,美髯飘拂,颇像民间传说里的老寿星(或西方的圣诞老人)。泰戈尔的六十三岁寿诞,恰巧也是在北京度过的。5月8日是泰戈尔生日,徐志摩新创办的新月社,为之主持了生日庆典,共有数百位北京各界名流前来捧场。

徐志摩真是热爱泰戈尔。泰戈尔的代表作有《新月集》,志摩就把自己的文学社以新月命名——志摩与徽因,都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新月派诗人。在这次晚会上,新月社隆重上演泰戈尔的名剧《吉特拉》,颇受宾客欢迎。

剧情中的爱神由志摩饰演,公主由徽因饰演。他们联手演了一出爱情戏——在舞台上。借助剧情,徐志摩总算可以淋漓尽致地渲泄出内心饱受压抑的情感——而不用担心遭到观众谴责。他一定觉得:泰戈尔的这幕爱情戏剧,简直是为自己与徽因量身订做的;《吉特拉》的台词,更是与自己的心灵独白不谋而合……莫非泰戈尔真是来自异域的预言家?更重要的,是在志摩眼中,公主就是徽因,徽因就是公主——正如人生就是舞台,舞台就是人生。他是在演戏,还是在做梦?这是梦境,还是实景?现实、梦幻乃至戏剧,全混淆在一起了。

一切都像是奇迹。《吉特拉》的剧中人,居然在遥远的异国寻找到各自的化身。一位中国的爱神,和一位中国的公主。

徐志摩确实是爱演戏的——要在今天,他没准能成为演艺圈明星。没准他会不写诗了,改行当演员,进军百花奖或奥斯卡什么的。其实在中国诗坛上,他也照样是明星式的人物:有诸多的绯闻,以及层出不穷的崇拜者(追星族)。

我看过另一张老照片。是徐志摩的剧照,剧本已非《吉特拉》了——更主要的,是女主角也换了。不是窈窕淑女林徽因,而是一个叫陆小曼的少妇。在剧照里,徐志摩与陆小曼身穿戏装,眉目传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乃至罗蜜欧与朱丽叶等古今中外的经典情侣。

在我想象中,徐志摩就是二十世纪的怡红公子。北京有他的大观园。正是在这里,他遇见早已嫁为军人妇的陆小曼,一见钟情。虽然罗敷已有夫,志摩照样穷追不舍——没意识到这是在“破坏军婚”吗?陆小曼颇具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风韵,熟谙琴棋书画,加上天生丽质,因而令新月诗人倾倒。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办沙龙、演话剧、诗酒唱酬。陆小曼心中也顿生“恨不相逢未嫁时”之感。

新版才子佳人,不亦乐乎,直弄得满城风雨。小曼这样时尚、开放的女人,其实更适宜生活在巴黎,而非北京。社会压力越来越大。1925年,志摩只好远足欧洲半年,避避风头,但在旅途上又不断把炽热的情书寄回这座令其魂萦梦绕的城市。陆小曼,就是那本著名的《爱眉小札》的收信人。志摩隐秘而温柔地称之为“眉”。有点酸吧?更酸的是志摩写他与小曼儿女私情的一首诗,标题竟然叫《别拧我,疼!》——活脱脱勾勒出那位一颦一笑皆风情万端的俏佳人。

第二年志摩回到北京,小曼已与豪爽有余、细腻不足的夫君解约,守候着归来的诗人——恐怕也只有她,能拴住那颗酷爱云游的赤子心。柔情化作千尺线。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如今已成独领风骚的一段惊世情史,当年却是北京城里的一桩丑闻。志摩的审美观挺杂的,既倾慕林徽因这样的冰雪淑女,又痴迷于陆小曼那交际花式的娇媚魔力。

我还浏览过志摩与小曼的结婚照。虽只一瞥,却牢牢记住了画面里戴金丝眼镜的白面书生,和他的明眸善睐的新娘。甜蜜的笑容永远留在了纸上。真不忍心惊动这一对金童玉女的春闺晓梦!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陆小曼

这一对传统道德的叛逆者,于1926年10月3日举行婚礼。地点好像在北海公园。数十年后,有一首新中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在北海的水面诞生的:“小船儿轻轻——推开了波浪,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逢听见这熟悉的旋律,我鬼使神差般回想起一场遥远的婚礼:徐志摩与陆小曼,也曾在北海荡起双桨——荡起爱的双桨,婚姻的双桨。

只可惜,其中的一只桨意外地折断了(过早地夭折):1931年因飞机失事,徐志摩坠亡于上海飞往北京的途中……

那场早已消失的婚礼,证婚人是梁启超。有他的书信为证——白纸黑字,足以证明空中的鹊桥非虚构也:“昨天我做了一件我不愿做的事——在徐志摩的婚礼上当证婚人。他的新婚夫人以前是王守庆夫人。她爱上了徐志摩,同王离了婚。这是极端不道德的。我骂过徐志摩好几次,可是没有效果。由于胡适和张彭春一定要我担任这个角色,我就在婚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严厉批评了新婚夫妇。年轻人往往受到自己的感情所驱使,不能控制自己,破坏了传统的安全保障。他们掉进了使他们遭受苦难的陷阱。这确实是可悲和可怜的。徐志摩真是很

聪明,我很爱他。这一次我看着他沉沦,很想救他。我真的在尽一切力量来救他。”

那是一次尴尬的婚礼,威严的证婚人把一对新人训斥得面红耳赤。据说梁老前辈的祝辞别具一格:你们都不是第一次结婚了,希望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大意如此)……作为恩师,他当然有权利在爱徒的婚礼上耍耍威风。只可怜志摩与小曼——再没有比他们更难为情的新郎新娘了。

好在这跟两人感情一路上遭遇的诸多磨难相比,只能算小菜一碟。况且这无疑已是最后的压力——毕竟,胜利在望,期盼已久的婚姻帷幕就要正式拉开了。而新生活的帷幕,正是他们以眼泪、以心跳、以锦绣的文章和陶醉的呓语共同编织的。不容易啊!

说实话,我个人倒是很同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又如何不丈夫?人生在世,能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爱得死去活来,不为虚度也。芸芸众生如我辈,羡慕还来不及呢:只苦于想爱却无合适的对象、绝妙的机缘,当然,更无与生活拼个鱼死网破的勇气——只好老老实实地作观众,替别人的生离死别流泪、感叹。

大半个世纪前的徐、陆二人,真赌徒也。居然还赌赢了。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尚是半封建的社会,儒家礼教能压死人的。徐志摩与陆小曼,比受缚于陈规戒律的罗蜜欧与朱丽叶幸运之处——在于他们排除万难、冲破

黎明前的黑暗,成功举办了以订终身的婚礼。但由证婚人的唇枪舌剑,以及满城的风言风语,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亚于刑场上的婚礼了。徐、陆二人在婚礼上,还必须继承承受传统道德的刑讯、世俗势力的鞭挞。好在他们顶住了!顶住了一切压力。也许他们确实背叛了全社会——却是为了忠实于自己,为了不辜负对方。

可见,志摩在情感上,绝非文弱书生也,有一股灯蛾扑火的劲。而小曼,亦非胆怯的弱女子。只要其中某一人稍为示弱,头顶的月亮就圆不起来,就将与乌云同归于尽……

双桨还是荡了起来。推开乌云,推开波浪,推开那些劝阻的手,和嘲讽的眼神。在北海,徐志摩与陆小曼,接受了风雨最后的洗礼。

由于天妒英才,志摩早逝,他们的婚姻是短命的。或许爱神施舍给旁人终生享用的甜蜜,也只够他们挥霍四年的。他们的四年婚姻(已是超常的蜜月),其实浓缩了别人一生的幸福。再延续下去,恐怕囊空如洗的爱神也会技穷的。如此一想,又觉得爱神是公正的。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徐志摩遗诗:“拥抱我直到我逝去/直到我闭上眼睛/直到我飞、飞、飞向太空/变成沙、变成光、变成风。/啊!苦痛!苦痛是短的/暂时的。快乐是长久的/而爱情是永恒的/我、我要睡了……”写给谁的?写给陆小曼的吧?他至死都在呼唤着小曼的拥抱。

陆小曼也确实一直拥抱着徐志摩的灵魂。她的后半生,以泪洗面,以编纂徐志摩的遗稿度日——与其原先的社交明星生涯形成鲜明对比。她在1943年《爱眉小札》重排本序文中说:“我现在正在重新打起我萎顿的精神,要把这个计划自己来实现……等这部全集出版时,我对志摩所欠良心上的债务才算清债,那么我死了也是瞑目了。”

大概是在解放后,这一代名媛寂寞地病卒于北京城的一所医院。

志摩与小曼,死后会化作蝴蝶吗?他们的灵魂,是否能在天堂里会合——继续拥抱?

还有一张老照片:一对青年夫妇,男穿白衬衫与背带裤、手持太阳帽,女穿碎花旗袍,并肩依偎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前,背景是九龙回音壁、硫璃瓦及木质梁柱之类。这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摄于1936年——他们结婚已八年了,琴瑟相和。他们是婚姻的另一种幸福榜样。

十二年前他们与泰戈尔合影时,还都是少男少女的模样。可在这幅照片里,彼此都很成熟了。

用一位美国友人的话来形容:这是“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志同道合,相敬如宾。他们的家安在北总布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

徐志摩曾经进出过这个院落:“北总布胡同的房子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家。每当他的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时,他就住在那儿。他既是徽因的,也是思成的受宠爱的客人。在他们的陪伴下,他才会才华横溢,而他也乐意同他们一起和仍然聚集在他周围的那些气味相投的人物交往。”(贾慰梅语)

然而自1931年11月19日以后,徐志摩再也来不了这里。其实那天,他本想来的。结果却殒落在向北京飞来的途中。

志摩的死,对徽因也是一次打击:永远地失去了一个高山流水的知音。她没有像伯牙那样摔琴。从此却很少写诗了。

林徽因在给徐志摩写的悼词中说:“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增加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兴趣相同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徐志摩像一只仙鹤般飞走了。令陆小曼空虚,也令林徽因空虚。令爱过他的女人空虚,也令他爱过的女人空虚。

志摩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啊!是闪电、火焰与海水。是清风、明月与诗篇。

爱是志摩的生与死,是志摩的幸与不幸。是他存在与消失的理由。

他爱过的女人,爱过他的女人,都将永久地生活在对他的怀念之中。

在一系列当事人都已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二十世纪末,中国推出了一部叫《人间四月天》的电影。所有的观众,都沉浸在对诗人徐志摩的怀念之中。

徐志摩是黄磊演的,林徽因是周迅演的,陆小曼是伊能静演的。

爱演戏的徐志摩,终于等到了由别人来扮演他的时候。

他的灵魂,会在地下——抑或在空中,偷偷地看这部戏吗?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每日一诗】

诗人徐志摩之墓■洪烛

这里躺着一个想变成云的人

变着变着,他累了

这里飘着一朵忘掉了自己

曾经是人的云

飘着飘着,它累了

当你数天空的云时

别忘了加上

地下的这一朵

他不仅使云更多了

而且使云,变得沉甸甸的

像满怀心事似的

诗人的衣袖

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可云彩,却带走了他!

诗歌界“金鸡百花”昨晚盛开海宁[杭州日报]

记者 张世新 通讯员 王超英 

是海宁,就飘忽着徐志摩的一片云彩。称得上诗歌界的“金鸡百花”奖的徐志摩诗歌奖暨第二届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在志摩故里海宁举行。洪烛、金铃子、阎志、刘福君、陈人杰等五位青年诗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童自荣在晚会上朗诵了徐志摩的诗歌《云游》和《再别康桥》。

【待续】

我在作家网访谈系列节目做特约嘉宾【附视频】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邱华栋、洪烛:出书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13-07-20

作家网>大家读书>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洪烛杨志学谈:陆健长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
作家网>大家读书>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请点击标题或图片】洪烛马小淘:解读经典巨著《百年孤独》【哪位诺贝尔获奖作家的小说在中国最流行?8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国小说?那本号称“20世纪最伟大小说之一”的《百年孤独》。】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作家洪烛做客新浪网

网上大讲堂: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1--3)

新浪博客 官方微博

2012年11月2日,作家洪烛(洪烛微博 洪烛博客)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概况、北京等名城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当今如何保护历史名城,传承城市精神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城市的最大财富就是历史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历史名城,跟城市有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请到的嘉宾,今天做客我们新浪网上大讲堂的嘉宾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同时也是作家、诗人的洪烛先生,欢迎您。

  洪烛:好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洪烛先生很多著作跟城市有关,比如《北京的前世今生》,还有《名城记忆》等等,有数十种相关的作品。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您所了解和擅长的城市的发展,关于名城的一些记忆。

  我知道您去过很多中国的城市。中国数量众多的名城,总体上有怎么样的特点?

  洪烛:中国的城市,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历史,尤其咱们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比如北京的历史将近三千年,它的历史感给这个城市提供了很大的基座。我们的现实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就像说每个人有他的性格,每个城市的性格都和它过去的发展、它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历史积淀很深厚,历史感很强。

  洪烛:这是中国城市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说到历史这个特点,其实我去过很多历史名城挺心痛的,历史的东西没了,建起来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这个挺可惜的。

  洪烛:对,很多城市物质方面的历史遗迹都破坏了,或者是被时光湮没掉了,但是它真正的历史,在史书里都有好多城市的记载,这是任何物质的形式没法破坏的。所以,可能我们到一个城市去,一方面要关注它的物质方面,它有多少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一个城市人,或者热爱城市的人,更应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就像一个人,你要了解他的人生一样,每个城市就像人的成长似的,要了解它的成年,幼年,他出生是什么样的,这些历史史书上也都在记载。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洪烛认为北京仍是上升状态的城市

  北京是最开放包容的混血城市

  主持人:接下来可能相对花多一点时间,您出版过一部作品叫《北京的前世今生》。您在北京呆的时间也最长,20多年,接下来就聊聊北京的前世今生,您了解的北京的文化、性格?

  洪烛:北京大气,有3千年的历史,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有800多年,按道理,中国的中心在更早的时候应该是中原,在河南那边。后来都北移到北京。什么原因?北京正好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接合部,就像现在城乡接合部,北京在历史上属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结合。

  主持人:古代(曾经)叫幽州,游牧民族比较多的地方,蒙古人出没的地方。

  洪烛:这儿的战争比较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战争。包括明朝的首都本来是在南京,我老在想为什么要迁都到这儿来,可能还是明成祖的一种胸怀,他觉得不能偏安于南方,还是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至少要保住原有的长城这条线。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之后,事实上整个中国的中心就开始向北京倾斜。

  主持人:现在我们能看到北京城的很多古迹,除了元大都的遗址,很多都是明成祖建的,包括台基厂,给故宫造台基的地方,琉璃厂,造琉璃的地方,很多都是明朝留下来的。

  洪烛:明朝和我们的现实产生联络。但是元大都的时候对北京的文化也有影响,比如“胡同”这个词,在元朝的时候就有胡同了,蒙古语把有水井的地方叫做胡同。而且在元大都时候,北京就有一定的规模,街道横平竖直,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再改建、扩建,但是很多时候元朝的地名到现在都保留着。

  主持人:我过去还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老家也是北方人,我们那儿叫巷子,某某巷,来北京都叫胡同,终于知道起源了。我们来到北京,感到北京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气场和别的城市真的不一样,是不是有很大部分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或者是不是元朝那个阶段就有所影响,形成它独特文化的氛围?

  洪烛:对,北京的文明是一种混合文明,混血型的城市,游牧民族在这里建过首都,农耕民族也在这儿建过首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使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产生融合。而且北京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包括现在在北京街头好多老外,他们也都喜欢北京,北京也很有包容性,这在中国的城市里它是最明显的。当然也有特殊性,它是首都。另外,它的历史就是开放型的,比如元大都的时代,北京相当于那个时候的纽约,是那个时候的国际大都会,因为元大都时代,北京街上都是外国的商队、使节,那个时候北京就是属于世界性的大城市,现在的北京又恢复了那种荣耀。

  主持人:今天的北京,经常拥堵的城市,空气不太好的城市,不知道您怎么评价?

  洪烛:北京在生存方面仍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整体来看,北京仍然是上升状态的城市,世界那么多大城市里我为什么最喜欢北京?北京永远像个凤凰似的,不管经历过多少灾难都能获得新生。当然也因为它是我们首都。中华文明也是这样,它永远像浴火重生,只要遇到适宜的气候马上就能春风吹又生。北京现在给我这个感觉,虽然空气不太好等方方面面,但我仍然能感觉到它有朝气。

  主持人:最近我看一个电视剧,里边有镜头是北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街景,我看完之后那个向往啊,公园、绿树……人虽然穿得很朴实,都是老式的公共汽车,那是我心目中更美的北京,反而觉得今天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太多了。

  洪烛:你刚才给我的描述给我的印象也很深,那是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我1989年来北京,正好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接轨,那个时候北京的节奏比现在要慢,绿地也要多一些。

  主持人:(还有)古墙。

  洪烛:我在这里生活20多年,我回想的时候,那时候的北京是很遥远的风景。客观说它没有办法保留原样,因为时代要向前发展。《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约我我做怎样保护文明名城的访谈,我说毕竟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现在大家仍然住在胡同里、住在四合院里。现在的北京主要职责就是和世界接轨,甚至要领导世界的潮流。在这一点上,有好多东西要其它城市代替,比如南京、苏州、杭州,因为我们要保存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在那些城市多保留一些,北京也要保留,但是北京的文化特点是混血,我们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

  主持人:无论如何回不过去了。我们知道名城当中有大的名城,北京、南京、武汉是大的名城,也有小城。大城和小城对比,小城的是不是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另外,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又不一样,又有不同的气质。

  洪烛:小城市好像更有意思。半个月前我刚从山西的长治回来,长治若干年前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小城,那儿的城市非常优美,因为在太行山里,而且漳河从那里流过,山水非常有气势。在这个城市生活饮食非常好,山西的各种面食,我们在那儿品尝,真的觉得非常舒服。

  主持人:南京人也吃得惯?

  洪烛:吃得惯,山西长治可能代表北方特色的一种小城。南方特色小城,端午节我去湖北秭归,秭归也是很古老的小城,两千多年前咱们的大诗人屈原就出生在秭归旁边,那儿还有一条香溪,香溪就是王昭君的故乡,既是屈原的故乡,又是王昭君的故乡。你走在那儿,尤其我们看到屈原的牌坊、屈原的祠堂,看到多少年前的碑刻,在那块土地上你看到这些文物的时候,能使你浮想联翩。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国的好多小城的魅力并不亚于大城。

  主持人:小城的历史印记,希望能尽量多保留一些,别步了大城市的后尘,这也是让我很担忧的一点。

  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相比,不同的气质在哪儿?

  洪烛:南方的名城比较细腻,一方面包括它的人的性格,比如上海人比较精细,还有是保持着它的文化,它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南方的饮食非常细致,做得非常讲究色香味,非常精致。北方就保持着一种粗犷,我形容北京的词是大气。

  主持人:不拘小节。

  洪烛:不拘小节,但是有它的优点,就是它很大气,很豪放的感觉。从我的角度,我对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都挺喜欢的。两种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都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优点。

  主持人: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不一样,一个是粗犷大气,还有一个是注重细节,这两个都不错。

  洪烛:另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是南北融合,在北方也能接触到南方文化,就是粗中有细,到南方也能感受到北方文化,很多南方人也很粗犷、豪爽。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华的文化是一种大融合。

  主持人:说到融合,我又扯回到北京,我发现北京文化很厉害的一点是能把别人给融进来,好多人到北方呆久了都变成北方性格,甚至能把上海人都融了,很奇怪,或者我觉得很意外的一点,很多地方的人来了融不进去,比如到上海,很难融到那个圈子里,北京不一样,北京天南地北的人,我是西北人,您是南方人,都被融进来,想问题、做事的方法都跟北京人一样了,这是很独特的一点。

  洪烛:北京一方面融进外来的文化,同时随着融的过程,自身的文化在不断的扩充,也就是说北京的文化自身也在不断的茁壮成长。北京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老北京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城市文化,基本上北京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样板间”。

  主持人:或者融合所在。

  洪烛:整个中华文化都可以在北京文化里找到它的投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生在江苏南京,在湖北武汉学习,在首都北京工作,这三个地方您都长期待过,这三个地方您最喜欢哪个城市?为什么?这三个地方又有哪些特点?

  洪烛:到目前为止我45岁。45年的人生,基本上被这三个城市所瓜分。18岁之前都在南京,18岁以后到武汉读了4年大学,22岁到北京来,1989年。南京是我的出生地,感情最深,而且南京的历史文化也是我特别热爱的。后来到北京20多年,已经超过我在南京的年头,我对北京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在中国的城市里不仅我最喜欢北京,在全世界来说,与北京和巴黎、伦敦这些伟大的城市相比都一点不逊色。

  主持人:这三个城市有不同的性格,都不太一样。

  洪烛:比如南京、武汉和北京,应该是反差很大的。但是可能我在这三个城市都呆过,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优点。

  主持人:北京待会儿还得细聊,简单概括一下南京和武汉。

  洪烛:南京的历史感特别强,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它特别怪,这个城市在多少个朝代都把它作为首都,但都是短命王朝,时间都不长。有一个词叫“金陵王气”,南京这块地方本来是最适合做首都的,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怕那儿出现能颠覆他的对手,所以把那儿的风水给破坏了,挖了秦淮河。南京后来又有过三国的吴,和南北朝时代的宋、齐、梁、陈,好多都把它作为首都,但一般时间都不长。正因为这样,使得南京这个城市有一种特殊感。十年前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好多网友把南京评为“最忧伤的城市”,忧伤比较能代表南京的历史,因为南京的历史有很多伤心的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事变,再往前有一系列。南京发生过很多天灾人祸,这座城市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我正好在这座城市生长,从小到大。但我发现南京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单眼皮的莫愁湖》,南京有一个湖叫莫愁湖。南京应该是最忧伤、最忧愁的城市,有过那么多灾难,但是它的这个湖南京人把它命名为莫愁,就是不要愁。从这点可以看到南京人的一种乐观态度,在灾难面前能够抗衡,这也是南京的一个品质。

  南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南京的女人,南京的女人很有特色,说起秦淮八艳,在历史上很有名,包括李香君,还有陈圆圆,都是在南京秦淮河上成长起来,因为她们都是属于歌妓,文化涵养挺高。秦淮八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虽然是女人,都非常有骨气。比如在清兵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秦淮河的妓女都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精神上的传统,非常有骨气,对侵略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去年有一个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什么写妓女呢?我在新浪博客还写过一篇博文,可能是因为南京的妓女是有传统的,有骨气的:出淤泥而不染,令人刮目相看。

  主持人:我当时和《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苓聊过,她当时写过妓女和大学生的小的历史事件,写成这样一个作品。还是跟南京有关,说明南京人确实有骨气。

  武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的性格跟吃的口味有点像,有点辣。而且武汉人挺会生活的,早上吃热干面,这方面他们挺享受的。

  洪烛:南京和武汉都是属于非常讲美食的城市,武汉的美食也非常有名,湖北菜在北京有九头鸟餐馆,都很有名。武汉这座城市是南北通衢,南北的口味在那儿集中,它那儿的文化也是混合型的,包括它的饮食文化。另外,武汉人特别有商业头脑,南京是属于文化氛围特别浓的,武汉属于商业头脑非常发达。有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赞美武汉那边的人聪明,会做买卖。

  主持人:主要是指商业上的头脑。

  洪烛:我是作为赞美来看,因为我在武汉大学读过书,肯定要为这座城市多说好话。(笑)

  主持人:您能体会到武汉人特有的精明?

  洪烛:我个人感觉武汉是商业上的精明和文化上的底蕴相结合,是非常有力量的地方。

  主持人:另外武汉这座城市环境不错。

  洪烛:经济上发展非常快,而且武汉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比如黄鹤楼,李白到那儿不敢写诗,因为崔颢已经有一首诗写在上面。武汉有琴台,有知音的典故。武汉由于有文化背景,武汉人的精明我个人感觉是一种正能量,包括后来的武昌起义都发生在武汉,武汉这座城市还是非常强大的。

  主持人:它的精明是建立在底蕴之上的精明,不像东南沿海某个刚新兴一两百年的城市,可能是粗浅的商业文明。(笑)

  洪烛:精明人真正做事还是有底线,有原则。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洪烛纵论应当如何保护历史名城

  今天需要为城市增加新的经典

  主持人:还有一个话题是历史名城的保护或者是城市历史的保护。我刚才也提到我很担心的一点,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觉得我们的名城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好多很多名城已经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洪烛:这跟中国的历史有关系,现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遭到破坏。比如半个世纪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几个世纪前,那时的战争对城市的文化破坏也挺大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在不断遭受破坏的过程。但是不用担心,就像一开始讲中国的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物质的,还有一种是精神的,精神上的文化永远不会受到破坏,甚至我觉得旧的被破坏的同时,新的也加入进来了。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也没必要抵触,尤其是作为一种领先的大城市,没有必要抵触一些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文明本身就是给这个古老的城市灵魂注入一种新生血液,比如北京的发达,做了那么多朝代的京城,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都经过大破、大立,没有办法,这是个人没法左右的事情。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运气和命运,不断有新的文明注入之后,只会使城市的文化传统得到更有力的继承。

  主持人:城市的人不能沉迷于怀念过去的辉煌,不能完全这样做。

  洪烛:我们也要怀念,也要重点保护一些能保护的。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做哪种补救工作呢?更多是要把它精神上的层面传承下来。免得把一个城市保留下来一大堆古董,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都没有一点文化传统的传承,那可能是最大的破坏。我们在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每个人都保留了很多古朴优良的传统,这比那种损失小一点。

  主持人:硬件虽然破坏了,软件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伦理、思想、生活习惯……

  洪烛:包括我们对这个城市历史的熟悉程度,免得好多古董大家看不出所以然。

  主持人:现在很多城市把真古董拆了,修一个假的一模一样的,这就挺没意思,包括黄鹤楼里边还有电梯,我当年去过。当然黄鹤楼现在也有价值,因为也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北京让我挺可惜的一点就是大前门那个地方。我最早来北京第一印象就是前门,给我感觉印象太深了,那个牌楼。我去年再去看新修的前门,我觉得这是中国吗?另外那个牌楼拆了又修一个,修完之后,石狮子做成四不像,不像狮子,不像豹子,不像狗,又像兔子,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做得那个糙啊,挺可惜的。这种情况您怎么看待?

  洪烛:这些肯定是一些问题,像错别字似的,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写下一些错别字,能更正的要赶紧更正。像你提的黄鹤楼,即使装了电梯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崔颢那首写黄鹤楼的诗,包括李白到黄鹤楼的典故。崔颢那首诗谁也拆不掉,谁也别想改一个字,除非中国人都不喜欢诗歌了,都忘掉那首诗了。在这点上,我们要把我们好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免得老是说继承物质的,但是非物质的丢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比如到黄鹤楼的人,至少能了解崔颢那首诗,能背得出来或者能念得出来。我就觉得,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记得那首诗,黄鹤楼即使不存在了,黄鹤楼依然很伟大,它的灵魂仍然在。

  主持人:很多城市把古建筑都拆了,盖成仿古一条街,这是干吗?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我知道好多城市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洪烛:一个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还有一个是商业化,商业化对好多我们文化传统的侵蚀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作为个人,怎么抵制呢?我们也不能反商业化,我们只能加倍注重我们的一些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文化遗产,我们更注重它,多少能弥补一点在那些方面遭受的损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觉得一座城市的力量或者真正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最要紧的一点是什么?它的建筑、GDP、历史文化,还是产生多少名人,比如像莫言这样的名人?哪个最重要?

  洪烛:还是它的历史,包括名人,名人也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名人都是属于进入历史的人物。所以,一个城市最大的实力,也许可能就是软实力。所有的硬实力都会过期作废,就像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比如到西安,秦砖汉瓦能找到几块?阿房宫都被火烧了。但是唐诗宋词谁能烧得掉,谁能拆得掉?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很多伟大的精神财富通过代代传承所继承下来。

  主持人:传承到近几十年来出了点问题,现在很多人对老祖宗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洪烛:我们更需要呼吁,一种是保护物质上的文化遗产,那些文物尽量不要拆,该保护的多保护下来。同时还有一点,大家忽略的,大家老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一块门、一个牌坊、一块石头,忘掉了好多唐诗宋词也都遇到了危机。我们这些文化传统反而有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为以前在传统的教育中,国学非常重视这些国粹的东西,现在不重视了。我也担心好多文物、古董,但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精神的东西。

  主持人:因为中华文明不是靠文物维系,是靠精神维系,把中华文化遗产丢了就不是这个民族。太可怕了。

  洪烛:现在大家都重视商业了,有时可能就忘掉文化的东西,因为顾此失彼。

  主持人:国际上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中国人真可怕,这话就说到这儿。我们刚才说的都是国内的城市,国际或者国外的名城您跟我们说一两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或者让您很向往的。

  洪烛:我随便举个例子,罗马。可能很多人看过《罗马假日》电影,那个电影本身也是给这个城市做了广告,当然罗马的历史肯定要更伟大得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这个电影我提一下,为了说明当代的艺术创作也需要给城市增光添彩。《罗马假日》这个电影使罗马这个城市获得一种青春,因为大家相信罗马是跟爱情有关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一部爱情经典电影。比如赫本演的公主,那么多记者采访她最喜欢哪座城市,她说都喜欢,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罗马。这部电影本身也是给那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加了一个传奇。我们也谈了那么多继承,继承它的文物,继承它的历史,最好的继承是我们还不断的往里面加分,并不是保分,减分肯定更不行。光保住它也不行,我们要给它增加一些内涵,增加一些文化,甚至我们在继承中要创新。罗马的历史,一直听到的是罗马帝国,但是突然变成两个人的假日,很小的一个情节,忽然使这个城市被全世界人所刮目相看。当代的艺术家们也需要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事情。比如说到南京,我们不能老在演《桃花扇》、秦淮八艳。严歌苓很有意义,写《金陵十三钗》,给南京这座城市增加了新的经典。我们当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给我们的城市多增加一些艺术作品,不然谈到黄鹤楼老谈到崔颢、李白,为什么当代的诗人不能写一写有创新的名诗、名句、名篇?当代艺术家需要重视这一点。同样当代的文学艺术某些方面为什么有时反而不受到大众买账?有时凌空蹈虚,和本土资源是没有关系的。莫言获诺贝尔奖最大的好处是,告诉我们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大师的基座,比如莫言的故乡就是高密,高密从此也会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主持人:非常赞成您说的大家需要一个故乡,席慕容跟我说过,她的故乡是在内蒙,隔几年就要去过一次,那是她精神的家园。

  洪烛:席慕容也为她的故乡写过很多诗篇,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样的文学艺术家我是非常钦佩的。当代文学艺术家应该多做点这些事,可以给我们的故乡,不仅是第一故乡——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好多人还会有第三故乡、第四故乡。什么叫故乡?第一故乡是出生地,第二、第三故乡可能只要我们喜爱那个地方,它就是我们的故乡——希望当代的文学艺术家们能够多一点这样的故乡,同时多为自己各种各样的故乡留下一些艺术作品,这样一方面是给故乡增光添彩,同时对读者来说,读者实际上更希望看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的。

  主持人:不光是作家,所有的文艺工作者,王全安就说,我拍《白鹿原》就是拍给我故乡的,那是我的故乡,我就要拍这个东西。

  洪烛:比如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就把陕西的文化写出来。在这一点上我刚才讲了,我们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也离不开城市,城市文明和我们的文学史、艺术史是相关的。

  主持人:今天聊天非常开心,很受启发,我听一个老先生说过,中国人为啥拜祖先?真的让你拜鬼了吗?不是,是要认识你从哪儿来,你要为哪儿做些贡献,你要为你出生的这个地方,或者是为养育你的人、这片热土有所皈依感,有所贡献,这是它的真实意义所在,或者说给你未来的后代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更好。

  洪烛:你说得非常好。中国的文化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文化哪点不一样?它是特别重感情的文化,中国也是非常重感情的,比如我们对城市有感情,对乡村有感情,对我们的历史有感情,我们对现实也会有感情。

  主持人: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只能聊到这儿,谢谢洪烛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下回咱们单找一个城市细聊。

  洪烛:好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大家收看本期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洪烛新书《名城记忆》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洪烛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原文地址:最具诗歌气息散文随笔:《名城记忆》隆重上市作者:经科社商业与教育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音还是情人?【组图】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地基,都填充着一部被湮没的历史,而城市的每一块砖瓦,也都留有人类的指缝。……读着这样的文字,足以令人神往那些饱含沧桑与厚重的城市。而这些都出自洪烛先生新作《名城记忆》,该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洪烛先生曾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新近结集出版的《名城记忆》,文章篇篇朴实无华,信手拈来如唠家常般,让人沉迷。作者截取的这些城市,个个都充满神韵,“找不着北京”“西山不见使人愁”“南京:最忧伤的城市”“单眼皮的莫愁湖”“从华清池到马嵬坡”……

在高楼里拧开自来水的龙头,我闻见了工业社会的气息。自来水与电灯,是城市最初区别于乡村的地方。乡村古典的月亮只有一枚,城市的灯火却有无数盏,足以构成地面上的星空。我一直以外省青年的身份,隔着纸张、空气与歌声热爱北京。这毕竟是一座皇帝住过的城市。贵族式的宫殿平民化的胡同与四合院,共同掩盖住它的特殊性:在中国,这是城市中的城市,城市之上的城市。它令我联想到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与杭州,以及明朝的金陵等一系列古老的地名。哦,祖国版图的心脏,黄金时代的证明。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值得你我闲暇捧读的一本书。

三 : 徐志摩与爱情

徐志摩是中国近现代史文学史上一代才子,曾经被沈雁冰先生誉为“中国的布尔乔亚山”的同时又是末代诗人,这似乎给了徐志摩先生以但丁式的地位。但是徐志摩不是但丁。真正成为新诗奠基之作的是郭开贞的《女神》,当女神红遍中国之时,徐志摩才开始他的创作之路,这并不能抹杀徐志摩作为一个杰出诗人的地位,就像清朝诗人赵翼所说“我自为赵诗,焉附李杜”“李杜诗篇万古传,而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是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又名过其实了,就像美国作家《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一样名过其实了。徐志摩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和成就,这似乎与他那绚丽的爱情《再别康桥》和奇巧的死亡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这一切都太吸引人的眼球了,这提高了他的知名度,提升了徐志摩的地位。所有热爱热闹的中国人与不爱热闹的中国人都在谈论此事“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们更多的不是探究徐志摩的诗而是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和他那奇异的死亡,最终徐志摩的私生活超越了他的诗,诗是神圣的,人们不谈诗,可是,徐志摩他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而存在。

诗是神圣的,她以简单的语言表达着感情与精神,“诗言思,思言道”“直面真就是直面死亡”,“直面真理之后只能无言”,“运伟大的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诗人的迷途就是死亡,屈原指天发问自沉汨罗江,王国维“义无再辱”自沉未名湖;顾城“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看不到光明,结果他杀妻自杀。古今中外都有悲怆的诗人。我在此只讨论外国几位诗人和徐志摩的对比。普希金为赢得心中的女神的爱情选择和情敌决斗而亡,拜伦死于为希腊人命的解放事业。而志摩呢只是死于意外,意外的陨机事件,这就纯属意外了。言思言道,面真面死亡,普希金说“如果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怪她。”他曾经和沙皇争夺情人,让沙皇吃醋。他最终也死于捍卫爱情的斗争中,这有点“俾斯麦式”俾斯麦在他大学四年的生活中,不断的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据说当和他的同学争论问题时双方面红耳赤吐沫横飞最终毫无结果的时候,俾斯麦就会选择决斗的方式,在这四年中和对手决斗次数近四十次,而每次他都能击败对手傲视群雄,这也为他执政走铁血政策埋下了伏笔。而拜伦呢,他不仅仅是诗人也是哲人,罗素在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就给了拜伦一个重要的位置。可是正如诗人所说“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对知识了解越多的人,就越觉得悲苦”最后他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投身希腊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了希腊的民族英雄。而志摩呢只有志摩,因而他的地位无法和普希金和拜伦相比,名声也不如两位,他沉浸于个人的感情生活,越沉越深,最终他把短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了,“诗言思,思言道”“直面真就是直面死亡”,最终志摩在似真非真之中,在似是非是之中不能自拔。

志摩喜欢爱情,喜欢女人,他比一般人了解女人,但是,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1915年在父母的包办下,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如果爱情是包办的,就是“我”不想要的,就像他在《笑解烦恼锁》中所写,自由之尝自由。他的诗控诉着传统的家庭的婚姻“此去清风自由,自由道风景好/听身后一片欢声,争到解散结儿/消除了烦恼”你可以想象此时诗人欢悦的心情,他甚至也许认为所有的人都为此欢呼雀跃了(事后虽然证明了张幼仪是个悲剧的女人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女人)之后林徽因进入志摩的视线“爱情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但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稍微理智和正常一点的女人都会对这种恭维与飘渺进行抵制,何况是林徽因。有这么一个事情,当初邓南遮对美国舞蹈家邓肯说“你的出现让我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在糟蹋风景”邓肯自己承认,任何一个女人都控制不住这种甜言蜜语,但是只要场景离去,女人就会清醒,(七夕的时候多少女孩就变成了女人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甜言蜜语不是生活本身,女人喜欢甜言蜜语,但是她却不完全靠那个活着,当然男人也不能。还有一件事也是关于邓肯的,她对萧伯纳说,我们两个结合的话,肯定能出生出最聪明的孩子,拥有你的脑子和身体。萧伯纳是何人,英国大文豪,他一生曾经转了N个行业,经历和痛苦你别提想多丰富,最终他参加了易卜生的歌剧演出,这让他大出风头,他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并因此走上歌剧创作之路燃烧了生命。他是这样回应邓肯的“这样当然好了,怕的就是出生的孩子是这样的,即你的头脑我的身体”林徽因是邓肯也是萧伯纳,她也不来虚的,他投奔了梁思成的怀抱,梁思成也不玩虚的,他会为了天安门前的城墙,和毛泽东同志争吵,他会为这城墙不可挽回的撤掉而流泪,最终林徽因正确的选择让徐志摩大受打击。“什么?有是一阵惊雷——/在云外,在天外,支起一片黯淡——/希望不曾站稳又毁”多么绝望多么痛苦多么让人沮丧。诗人的完美主义毁了诗人,诗人是多愁善感的,可志摩毕竟又开辟了另一片星空,之所以说星空,是因为诗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似乎是以为天文地理诗人。他爱上了陆小曼并与之结婚,展现他们爱情和婚姻的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最终诗人还是毫无挽回的陷入绝境,他所了解的爱情和女人,不是女人和爱情本身,在和女人的交锋中伴着悲苦走向死亡。

徐志摩的爱情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间表现出追求自由,灵魂神交,表现出诗人对爱的执着与天真。他通过诗把真善美的爱情推至圣境,还和程朱理学经行了一次交锋,朱熹大谈“存天理去人欲”程颐大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典型的抑制人欲的旧道德,吕纯阳有一首诗是这种抑制人欲的集中体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杖剑斩愚夫。虽然未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这首诗被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开篇引用,后来清人也用它来指责咸丰皇帝,说皇帝纵欲过度,英年早逝,最终给了那拉氏(慈禧)可趁之机,弄的这大清铁打的江山乌烟瘴气。徐志摩置程朱于不理,他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就在对这种传统的价值经行颠覆,这就增强了徐诗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任何俗解都会破坏诗本身的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有人就不满意了,说司马眼泪如此之多为何不流与天下百姓……顿时这种美感全无,这种两人心灵琴弦的演奏顷刻坍塌。心是好心,可是一把火就把“美”给革命了。我在今天就可能做革命“美”的事情了。因为徐志摩虽然拥有追求感情的权力,但是他不配谈爱情,也不可能留得住任何感情。

臆想中的女人不等于女人本身,臆想中的爱情也不等于爱情本身,孔子是比较了解女人的,他一边说“食色,性也”一边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老夫子的语言简短精辟,可是老夫子的爱情是不美满的,不但爱情不美满,而且几乎一切苦楚,而老夫子却洞察一切,圣人有圣人的苦楚。《论语》就是夫子的苦楚,可是于丹《论语心得》开篇就说孔子告诉我们快乐的人生,而且还把这样的一句话放在封面上吸引读者,这纯属胡扯。在西方尼采老先生也遇到同样的困境,他也曾经疯狂的爱上一个女人——莎洛美,可是当莎洛美学业有成之后就和尼采说拜拜了,尼采给她写情书,依然留不住她的人,自然也留不住她的心。但是你能说尼采不了解女人与爱情吗。失恋后,尼采写了大部头作品《查斯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鞭子”这就成为罗素挖苦尼采的笑料“十个有九个女人都会扔了他的鞭子”当然这有可能是一种误解。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女人心中一切都是一个谜……最危险的游戏是什么,就是和女人谈恋爱,所以男人喜欢女人,女人比男人更懂孩子,男人比女人更孩子”“女人爱的时候,男人应该畏惧……”你不能说尼采不了解女人,不了解爱情。你看更经典的是:“他为了消磨时间,把废话射向天空,天空中掉下来个女人。”尼采最后疯了,他曾经把自己孤立起来进行创作和思考,他抱怨说:“我简直快疯了,几个月没有一个人和我说话了”尼采最终是孤苦的,他忍受不了这种孤苦,但是他承受了,最终承受不了,最终成为引爆心灵的炸药,他疯了,直面真就是直面死亡,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上帝死了”尼采疯了,他走在路上见人就抱只要是活的……

徐志摩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徐志摩的诗是“柔美流丽”的,因为他具有“天文地理学者”般诗人的气质,所以注定了徐诗的浪漫格调。徐诗的浪漫不同于李白、毛泽东式的豪迈,他是细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是徐志摩错把艺术当现实,错把艺术当生活。他把他的诗完全生活化了,应该说他试图将他的诗与他的爱情合而为一,最终他崩溃了,他的爱情生活走向了悲剧。他自己也知道,他在《自剖》中说到:“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这种自剖本身就是一种无助。当初孔融恃才傲物,老子天下第一,他也觉得这样不好,也进行自剖“言多令事败,器漏恐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知之而不鉴之,这就是无助,最终孔融慷慨赴死,成了曹操的刀下鬼。志摩把爱情看得过于完美,唯美化了,但是完美之所以完美就是因为她本身并不完美,但是徐志摩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也不愿意接受,他的“天文地理”气质迫使他不愿意接受,他是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问我唯一的灵魂之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最终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那“幻境的玉杯”,他把现在当未来来过日子,拿破仑看不到未来,把未来当现实来追求,最终他成了史上唯一的拿破仑,整个欧洲都差不多拜倒在他的脚下。可诗人不一样,徐志摩不一样,把现在当未来来过,这注定了虚无缥缈,这是美的,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灾难了。他的爱情总把一切都唯美化了,天上人间。最终徐志摩并不爱女人,他爱的只是他自己,他保举自己做情人,他在内心构建一个女人,一个唯美的女人,然后施之于生活中实在的对象。胡适之说徐志摩“他的人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是爱,一是自由,一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品历史,只是追求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世界的摧毁……”。矛盾说:“一旦人生转变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而且超出了他期待的耐心,于是他曾经有过的单纯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于是他流入怀疑的颓废了”。个人认为这些说法都是中肯的,可是徐志摩最终追求的却是爱与美,至于自由他已感痛楚,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徐志摩在前两句的追求方面出神入化,不计后果,可是仅此而已,至于后两句已经不在他的意识深处了。他彻底置身于爱与美的追求之中,所以一见到女儿,他中意的女人“在女人面前显得特别饶舌”艾青说他“擅长的是爱情诗”。朱自清说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的表现,只是想象着保举自己做自己的情人。矛盾说“志摩许多披着恋爱的外衣的爱情诗不能够当做单独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人对人生的单纯的信仰”。所有这些评论都是那么中肯,特别是朱自清说的“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可谓知己之言。可是徐志摩依然故我,也只有这样他才是那唯一的徐志摩,如果他因此而改变,那他就不是徐志摩了,他依然还是那样“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保举自己做自己的情人”已得之,立失之,失与得都在一刻之间毁灭,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幻境的玉杯”他没有普希金的气概,也没有拜伦的思辨、目标感和使命感,独自一个人追求着爱与美,最终剩下的只有小白脸的打情骂俏和纨绔子弟般得蜜语甜言,沉浸于昨日的痛苦、今日的忧伤,明天也许会更添几许惆怅。他的爱情诗写到最后,越写越低沉、消极、悲观与颓废。他自己就要垮了,他告诉世人《我有一个恋爱》,他的爱是天山的明星,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哎,真的很美,可是这天山人间剧烈的反差,使得诗人的心越觉得寒冷阴暗,他是否也曾暗里打了几个寒颤。但他无所谓,他只为《为要寻一个明星》骑的却是一匹拐脚的瞎马,还黑夜加鞭。黑夜对拐脚瞎马加鞭,这是何等的意境何等的艺术,艺术效果是创造出来了,可悲剧却应运而生。

现在我

真正可以死了,我要你

这样抱着我直到我去

直到我的眼不再睁开

直到我飞,飞,飞去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

呵,苦痛,但是痛是短的

是暂时的,快乐是长久的

爱是不死的

我,我要睡……

读之不觉催人泪下。梁实秋说“志摩单纯的信仰,换个说法,即浪漫的爱……这爱永远处于渴望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在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圣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徐志摩一生爱情并不精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后来的林徽因却甘愿守候梁思成,不为摩女郎,留下徐大师唱单身情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溜走。之后的陆小曼不但是个昼伏夜出的“猫头鹰”还是个有夫之妇,志摩只是个不怎么光彩的第三者,好不容易拥得佳人归,他却一门心思的行思着如何去改变,不,是如何去改造这个女人使之成为他“自我保举的情人”,可是小曼似乎不是很配合,志摩在追求爱与美的同时他已开始抛弃自由,他要改造小曼的自由。可是小曼不是徐志摩自我保举的情人,最终他的理想可望不可及,他“流入怀疑的颓废了”。最终所有人都怀疑徐大师徐大师是不是不行了,因为他的爱失败了,就要垮了,可他留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轻轻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天空中回想着他的诗章

至到我飞,飞,飞向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

……

爱是不死的

……

“爱是不死的……”

徐志摩走了,他白天是孤人,晚上是孤魂。他走了,留给世人无限的哀叹,最终属于他的也只有唯美和凄美。当然还有他的诗,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得到了唯美的结局,这是最唯美不过的。最终他留给世人的太多,留给自己的太少,他沉浸于个人的感情世界,掩住他那洞察世界的双目,没有了目标感,没有了使命感,但是毕竟平凡的人生做到了不平凡,却也只能远离了伟大,对于伟大他只能望洋兴叹了,像老夫子和尼采一样,在和女人的交锋中,他失败了,败的一塌糊涂,他太痛了,他太累了“我,我要睡……”“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朵云彩”所有的云彩都留与世人去品说,当我们读着徐志摩的诗的时候,他已经离去,后人亦将读志摩,可不复见徐志摩

作于2007年5月

四 : 面对两大才子,林徽因为何毅然抛下徐志摩?揭秘三人间的爱恨情愁

林长民 徐志摩 面对两大才子,林徽因为何毅然抛下徐志摩?揭秘三人间的爱恨情愁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www.61k.com]现代女作家,中国古代建筑专家。1916年进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20年4月至 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旅行,先后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

1920年进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进入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深造,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 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专程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 8月回国。

林长民 徐志摩 面对两大才子,林徽因为何毅然抛下徐志摩?揭秘三人间的爱恨情愁

上世纪 30年代初,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且在此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上世纪 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 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 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迹。他们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 20多篇。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参与了三次重要的活动: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林长民 徐志摩 面对两大才子,林徽因为何毅然抛下徐志摩?揭秘三人间的爱恨情愁

徐志摩

在林徽因堪称传奇的一生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可以说是她生命里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从某种意义上,徐志摩可以看做是她的初恋,她心底的情人;梁思成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岳霖的位置有些尴尬,可以看做是她的“闺蜜”,一生的蓝颜知己。

1920年,刚满 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旅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和父亲一见如故,两个男人甚至玩过互传情书的游戏,林长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扮作已嫁少妇仲昭。在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曾经公开一封苣冬致仲昭的信,还称学生时期的林徽因赞说,“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林长民和徐志摩互为知己,而林长民与女儿关系融洽,可为知音。所以由此推算,林徽因与徐志摩必定相见甚欢,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徐志摩饱含深情地为林徽因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少女的心弦被拨动了,林徽因在一封回信中说:“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关注微信号成功的智慧:cg2399(←长按复制);成功者必备的微信号!不管你信不信,成功真的有很多小窍门和大智慧!。

五 : 他们的爱恨纠葛(一)之林徽因与徐志摩

  在那并不遥远的民国世界,有着民国

  才女林徽因、浪漫主义的徐志摩、人生逆袭的张幼仪、更有痴情不悔的金岳霖、政坛得意的梁思成。他们的之间的旖旎情事缠绕一生,起伏命运,至今仍让人们为之哀怜。谁是谁的牵挂,更是谁心头的朱砂痣。谁也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而我也只能以浅淡的笔墨诉说他们的生死离合,走进他们的世界,感染了他们的忧愁。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相知相恋于英国。那年,林徽因随家父林长民到英国留学。彼时到达英国的徐志摩拜访林父。他与她便在那里相识了,谁也没想到这也是一生纠缠的开始。16岁花一样的年纪的林徽因遇上了知识渊博、谈吐风雅的徐志摩,便被吸引了。林徽因刚到英国不久的孤独随即被爱恋的填满了,彼此享受着英国的秋天。我不知道,那时陷入爱恋的林徽因是否知道她眼前的恋人已为人夫、更甚已为人父……

  他们像火一样的爱恋并未持续太久。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也来了英国。一个生性多情的男人,会选择责任还是浪漫?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的时候,林徽因率先选择回国,逃离这个三人僵局。林徽因的离开,带走了徐志摩心中的一片色彩。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在此结束……

  回国后的林徽因接受家里的安排,与梁思成相识了,这也开始了另一个故事。当林徽因与徐志摩再次相见的时候,便是四年的鸿沟。在这不可跨越的时间里,林徽因已为梁思成的妻,也成为了徐志摩的朱砂痣。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恋纠缠,一如古老巷陌那场下了数日的烟雨,明净而忧伤。

    高二:邂逅

本文标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林徽因与徐志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3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