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互联网创业者-创业者不了解这7点“互联网+”的真相 就不要“+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16 所属栏目:站长故事

一 : 创业者不了解这7点“互联网+”的真相 就不要“+互联网”

互联网+ 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整合 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如同成了万能的驱动之源,似乎互联网与其他行业只要发生关系就能够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但无论是“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概念,还是跨界融合、异业重构等概念,都有风险和失败的可能性,依然很难摆脱了以线下资源交易执行效果为最终判断标准的命运。

时至今日,“互联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互联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互联网+”概念泡沫化

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一直是概念炒作热衷的焦点,“互联网+“自概念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离开炒作。”互联网+“战略浪潮尚未形成,2015年3月23日,A股市场上,软控股份(002073.SZ)、神州信息(000555.SZ)、积成电子(002339.SZ)以及用友网络(600588.SH)等在“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上市公司就受到市场的关注。

而股票市场为了迎合”互联网+“相关概念,也呈现了更名潮。2015年5月11日,宣布更名为“匹凸匹”的多伦股份(600696,股吧)(600696,收盘价12.06元)不仅为自身股价博得一个缩量涨停,更将时下A股上市公司更名热推向风口浪尖。在此之前,“跨境通宝”(原百圆裤业(002640,股吧))、“熊猫金控(600599,股吧)”(原熊猫烟花)、“天神娱乐(002354,股吧)”(原科冕木业)等一连串上市公司新名称也在不断挑战投资者的想象力。

“互联网+“概念炒作的关键在于制造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产生新的商业价值。”互联网+“概念泡沫化严重,显然不符合价值基本规律的投资是极具风险的。概念的泡沫化在于资金市场追逐利益的推动,不利于被鼓吹的”互联网+“概念的软落地。从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落地实践上,不易于过渡关注泡沫化的概念,更应该清醒的明白”互联网+“行动计划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重在应用而非技术创新

“互联网+“概念在中国诞生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而中国的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发展水平不仅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欠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在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简称ITU)发布2014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里,中国ICT水平排名第86位。例如,在中国的农村,截止2014年12月互联网的普及率低至28.8%,而且能够形成商业价值的有效的互联网普及率应当更低,而对于2015年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也不能过于乐观。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突破面临困难,移动终端、智能家居终端设备、物联网等的接入给互联网发展增加了新的创新需求,技术创新也一直都是互联网得到发展的关键基础,从互联网本身的技术创新上制造新的经济增长显然不是政府主要战略方向。而“互联网+“更重要的着力点是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上面。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确立其国家战略地位的层面,旨在制造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是为了使互联网与其他行业有机的融合,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促进跨界融合、生产流通模式改变产生新的经济形态,达到经济增长。

不是简单机械的联合其他行业

“互联网+”应该被看作是知识的再创新,而不是单一的相加。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以及在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互联网被重新赋予了新兴经济商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的角色,尤其对于处于低迷中的中国制造业而言,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成为了无数陷入泥潭中的制造企业寻求新出路的良药。但是互联网不能简单的与传统制造业相加,互联网和中国传统制造业之间的鸿沟是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两者在运营方式、经营模式、战略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互联网+制造业,不仅仅在于互联网的工具作用,更在于“+”后衍生出新的业务形式、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等,如果仍然以传统制造业的经营理念去管理企业,这个工具就用不好,甚至衍生出很多业务经营陋习,加大制造业的窘迫环境。

产业生态链是“互联网+“重要战略内涵

产业生态链,是“互联网+”中最具内涵的名词之一。小米的成功,BAT企业的动态,360公司,都对外表现出了生态战略,“互联网+制造业“如何打造生态战略呢?事实上,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其他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深度融合催化出新的经营模式,一种是进一步与信息化相融合增强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品的竞争力。对于制造业而言,产业生态链就是要打破封闭式的生产模式,生产什么不再有生产商自己决定,而是把客户、消费者拉进来,让客户、消费者等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交付等环节,让客户、消费者以及生产者决策进入市场上的产品。

目前,诸如小米、BAT、58同城等公司成功实际是也是离不开线下渠道,小米称自己是个平台化的创业公司,实际上也是在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链。

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供需平衡,过激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产业生态链的建立,目前,大部分企业谈论的产业生态链主要集中于互联网企业、以大众消费品为主的制造业、供应商。显然,对于制造业中的装备行业、化工行业等来说,产业生态链的建立需要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避免过分的不当竞争和资源浪费。

互联网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自愿融合

互联网企业也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改变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门户网站靠广告收入,到信息收入,到内容收入,再到服务收入,这个过程与需求紧密联系的。比如,某网站推出了替买房者和开发商谈判的免费业务,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互联网+“不是为了颠覆传统行业,而是在改造传统行业,其实也是互联网公司的自我救赎。

未来随着政府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认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国民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国民经济流通模式将发生变化,政府对互联网公司的管控力度也会加大,互联网公司野蛮式的增长方式将不复存在,互联网企业也越发明白必须和其他行业相融合才能获得未来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的属性上是服务,自愿融合其他行业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扩展是重要的。阿里巴巴公司并把重点内容放在了大数据,未来力求打造大数据为内容的价值公司,而腾讯微信则展现了“连接一切“的纽带价值取向,事实上未来无论是大数据,还是连接器作用,都将是努力打造平台化的公司,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小米公司的平台化公司的设想是好的,平台化公司成功与否关键还是要看用户群体数量,因此尚未完全开发的,还存在较大市场空间的中国农村,成了各大互联网公司角逐场地,而积极的跨界融合,也是互联网公司鉴于自身发展前景而焦虑的集中体现。

未来互联网公司的前景在哪里?互联网技术革新与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国除了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纯粹的互联网技术革新基本处于劣势,唯一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就在于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尤其在业务模式、流通模式、提高效率、服务延伸、解决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互联网+“,知识的再创新

中国传统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低效、落后的流通模式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互联网的认可度不一致。然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以及能给行业带来的改变。尤其是时下传统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传统行业更需要来一场变革从而谋取新的经济增长,对于这一点,即便是传统行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拥抱“互联网+”,对于预期也不应当抱有过分的幻想。

“互联网+“可被看作是知识的再创新,但绝不是单一的相加。“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天地将更为广阔,以知识的再创新为主的创业公司,不再局限在传统资源被严重垄断的情况下,而创业的成本,也会随着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公平、平等等特点在与传统行业融合过程中发挥作用得到降低。虽然未来创业道路上平台化的公司生产压力较大,但整体上资源配置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创业更易于被得到公平的对待,真正的创新和服务于客户的公司将得以生存。而传统的创业模式多以独具资源为主,特别是占据垄断性的资源优势参与竞争,对于其他创业公司而言,具有较多的不公平性。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以及在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互联网被重新赋予了新兴经济商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的角色,知识的再创新也为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模式选择,其中,对于处于低迷中的中国制造业而言,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成为了无数陷入泥潭中的制造企业寻求新出路的良药。但是互联网不能简单的与传统制造业相加,互联网和中国传统制造业之间的鸿沟是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两者在运营方式、经营模式、战略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互联网+制造业“,不仅仅在于互联网的工具作用,更在于“+”后衍生出新的业务形式、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等,如果仍然以传统制造业的经营理念去管理企业,这个工具就用不好,甚至衍生出很多业务经营陋习,加大制造业的窘迫环境。

“互联网+“时代,融合是趋势

“互联网+“时代,异界融合将成趋势,但怎么融合则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国家战略,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加快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力度,互联网企业主动选择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也是出自于市场开拓的需要,在互联网企业里,赢家通吃,大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今天,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用户群体体验认可的变化,迫使互联网企业主动融合传统行业,因此也可以说,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融合,互联网企业不具有融合与否的选择权,只有与哪些行业融合的主动权。

“互联网+”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互联网企业需要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或革新自己的业务模式。如阿里巴巴公司以大数据为主要战略方向,其大数据的价值可以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产品量产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而腾讯微信业务以“连接一切”为战略方向之一,京东以自有物流体系的健全进一步扎根农村物流配送,这些独具特点的企业在融合的道路实施实际早已展开。

有融合,必有竞争。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之路一方面来自于传统行业观念的阻拦,一方面来自于新形态业务模式圈层尚未形成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作为传统行业所变现出的越来越多的与社会需要不适应的弊端,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落后,再加上一些真正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的企业获得的成功对比,使得传统行业慢慢由原有的抵触、垄断,慢慢的开始接受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等。像餐饮、旅游、酒店等行业已经在和互联网融合的道路走的深远了,目前来看,以大型工业装备、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还比较低,但像三一重工公司早已经利用互联网成功的进行了国际营销。中国制造业若以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为特点立足于未来,尚需时日,而中国政府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的真实面目如何?终究意欲何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怎样的窘迫与不得不做的选择?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但融合则是大势所趋。

二 : 格林豪泰董事长:创业者不要被互联网拖住

格林豪泰董事长:创业者不要被互联网拖住
 
  图: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董事长徐曙光。摄影:高征
  上海经济评论:现在到处充斥着快速成功学,你对年轻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徐曙光:我自己的感悟就是扎扎实实学本事,不要隔三差五换工作。然后是不要浮躁,折腾越多失败的概率也越高。最后不要被互联网给拖住,互联网往往把要做的事看上去简单化了。
  上海经济评论:你在中西方都有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不同文化的交融带给你什么感悟?
  徐曙光: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在中国,我看到了国内的情况,也由内而外看到了美国。在美国,我的大部分员工是美国人,我又经历了很多次的经济周期波动,看到一批批企业的发展和消失。我的孩子在美国生活长大,我又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教育,看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些弊病,也从这个角度回看到中国。这些感悟应该是我最大的财富,可能也是一个专注中国或者专注美国的企业家很难感悟到的。
  上海经济评论:现在怎么看待当初回国投资这件事?
  徐曙光:2004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已经开始形成,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为了转型,我开始回国发展。当时,全外资背景的我们在很多竞争环节都处于劣势。现在公司快速的发展也超出当时的预计。我想,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公正透明,我们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回国投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上海经济评论:怎么来形容自己的管理风格?
  徐曙光:我一直倡导严师出高徒。一个人学一课,大家长一智,整个公司是一个互帮互学的氛围。我也很高兴看到,现在公司的中高层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从不主张去挖别人的墙脚。
  上海经济评论:谈谈格林豪泰未来发展的布局规划?
  徐曙光:格林豪泰已经有超过1000家门店。去年年底,我们推出了格林东方,定位为四星精品酒店,相对公司其他品牌,格林东方对管理人员要求更高,这为员工下一步发展也铺好了路。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上海经济评论:怎么看待未来中国连锁酒店业的发展趋势?
  徐曙光:对于连锁酒店业,过去以数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要开始以质量为导向了。今后业内大大小小的并购还会有不少,不单是一些社会单体酒店,就连一些规模较小、经营不好的连锁品牌也会被慢慢合并或者淘汰。
  上海经济评论:你曾多次提到国内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怎么来培养?
  徐曙光:过去认为服务业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了。得体地服务好客人、有效地领导好员工,这是没有止境并且永不会被淘汰的职业。我们倡导年轻人扎扎实实在这个行业中,把自己的个人发展都规划好。
  上海经济评论:最喜欢上海什么?
  徐曙光:我生长在山东,又在北京生活过,过去7年,每年有一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上海原本就很美丽,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的生活和企业发展都很好,令人赞不绝口。现在看到的上海变得很稳重。
  上海经济评论:怎么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
  徐曙光:家人都特别支持我的工作,一些酒店的设计还有女儿的参与。现在我美国的团队比较稳定,但因为中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得我目前在国内待的时间较长。对于家庭,我只能每天通过一个视频电话会议和孩子们好好交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虽然不如意,但还过得去。
  上海经济评论: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徐曙光: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阅读。我读书比较慢,但琢磨得比较多,学到有用的东西我就争取吃透它们再培养给员工和我的孩子。 再就是喜欢高尔夫球,不过现在一个月能打一次就不错了。我的生活还是比较充实和幸福的。

三 : 互联网思维已死 马云的“新零售”是创业者的又一波机会?

  摘要: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与线下的融合成为阿里、京东们瞄准的零售新蓝海。通过股权合作、战略合作甚至自建门店下沉线下的方式拓展实体零售市场、抢占新入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马云认为,纯电商时代将要过去,未来没有电子商务,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的新零售。其实这一波趋势是,前几年互联网+的热潮偃旗息鼓,回到了+互联网的实质上来。前者是投机主义的生搬硬套,后者才是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正确打开方式。前者让创业者们疯狂为自己注入互联网的概念,后者让互联网大佬们再一次聚焦线下,抢占市场。

  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但随着消费的进一步升级,除了单纯购买优质商品外,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也由此,一个抢占线下的新战场蓄势待发,线下商超、百货和便利店成为香饽饽。没变的是,这一场战争的主角,依旧是曾经在互联网争夺战中威风凛凛的大公司们。

  大张旗鼓的阿里

  

互联网思维已死,马云的“新零售”是创业者的又一波机会?

 

  2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和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当天,在双方宣布合作之前,百联股份开盘后股价直线拉升,随后迅速封死涨停板。

  百联集团旗下有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连锁)、永安百货、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百联上海奥特莱斯,几乎囊括了一个全业态商业,也是阿里等电商平台第一次拥有如此齐全的线下合作样板。

  这并非阿里在零售行业的首次布局。2016年11月18日,三江购物公告,阿里巴巴泽泰拟通过协议受让、认购定增股份、认购可交换公司债方式收购公司股份,跻身公司第二大股东。借此,三江购物在二级市场上单月内股价翻了3倍多。三江购物是浙江省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拥有门店147家,覆盖30多个城市和地区。

  据悉,去年8月17日,三江购物曾与京东达成合作,入驻京东到家。阿里的大手笔入股,不仅是在商超领域的布局,也实现了对京东的截胡。

  而早在2014年3月,阿里就以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进行了战略投资,今年7月,又拟以198亿港元将银泰商业私有化。

  值得一提的还有阿里对苏宁的投资。2015年8月10日,阿里斥资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阿里官方微博当日发文称:苏宁云商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3000多家零售服务网点、5000个加盟服务商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将与阿里巴巴强大的线上体系实现无缝对接。

  另外,从2013年开始,阿里巴巴连续投资了易果生鲜的A、B、C三轮融资,也由此,阿里间接持有联华超市股份。在2016年12月,易果生鲜从永辉超市手中接盘了9.5亿港元的联华超市股权。

  至此,在线下零售的版图上,阿里已然跑马圈地,从线下百货到线下商超,形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下附阿里跑马圈地图)

  

互联网思维已死,马云的“新零售”是创业者的又一波机会?

 

  悄然布局的京东

  

互联网思维已死,马云的“新零售”是创业者的又一波机会?

 

  2015年8月7日,京东以43.1亿元投资永辉超市,持有其10%的股份。京东希望借此加强在O2O领域的合作。

  2016年6月,京东又宣布与沃尔玛达成合作,并将1号店也并入京东旗下。随后,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会员商店正式加入京东。这种线上线下联合的方式,也许真的让阿里感到了一丝危机感,阿里对三江购物的投资便发生在去年8月,且以此截断了三江与京东的合作。

  京东与阿里的战争从未曾消停。在日前的京东年会上,刘强东就表示,京东要在2021年前,超越阿里,成为中国第一大B2C平台。

  面对阿里前两天高调地宣布与百联集团的战略合作,京东的布局步伐也在悄然跟上。据《界面》报道,在北京朝阳区爱琴海的永辉超市内,已于去年11月开设了京东的线下实体店“京东·京选空间”,店内商品主打3C和数码产品,还有比较多京东“全球购”主推的国际商品,如化妆品、个护产品等。而在全国已经有3家类似的实体店,另外两家分别位于北京通州万达和重庆市。

  除了“京选空间”,京东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名为“京东帮”的实体店。京选空间以永辉超市作为入口,可以借助其线下的资源和客流量。对比来看,阿里虽没有自己的线下实体店,却投资了苏宁,异曲同工。

  嗅到机会的创业者们

  

互联网思维已死,马云的“新零售”是创业者的又一波机会?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旨在推动实体零售补短板、增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跨界融合和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多领域协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融合协同构建零售新格。

  政策的助推和大公司的实际行动,唤起了一部分先觉的创业者和嗅觉灵敏的资本。这部分创业者自然不会梦想着去分食阿里、京东的盘中餐。他们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线下便利店。现在,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互联网便利店”,既有网络支付、APP自助扫码结账等互联网元素,又不乏传统便利店中线下开店的要素。

  这其中,最近在北京中关村苏州街附近悄然试营业的5家便利店吸引了不少关注,便利店名为“便利蜂”,其投资方正是卸任去哪儿CEO后创立斑马资本的庄辰超。便利蜂的店内拥有较大面积的独立用餐区,其创始人团队是以王紫为首的711前管理层。

  而同样看中便利店这门生意的,还有去哪儿的前副总裁张泽。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张泽创立的杂货铺比价平台“货圈全”,以比价平台模式瞄准全国零散的小杂货店。

  用互联网思维轻谈颠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与线下的融合成为阿里、京东们瞄准的零售新蓝海。通过股权合作、战略合作甚至自建门店下沉线下的方式拓展实体零售市场、抢占新入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四 : 从互联网巨头到创业者 为何他们都如此迷恋社交?

  摘要: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

  

从互联网巨头到创业者,为何他们都如此迷恋社交?

 

  在互联网行业,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曾经梦想从社交入口切出一道口子,成就一个社交帝国梦。但这个梦想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微信做过摇一摇,陌陌早期请模特陪聊,滴滴最开始让自己员工去打车,如今支付宝悄然上线生活圈,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白领日记与校园日记惊现一大批大尺度女学生和白领写真。支付宝变支付鸨的说法一时喧嚣尘上。

  早在2015年春节前夕,支付宝红包曾经遭遇微信封杀,后来阿里紧急推出“红包口令”功能以防止再次被封杀。如今,春节又要临近了,支付宝的焦虑自然可想而知。

  从互联网巨头到创业者:人们都迷恋社交

  其实从互联网的历史来看,不仅仅是阿里想要做社交,从巨头到创业者,几乎都想搭上社交的快车快速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手机社交APP呈现爆棚式的发展,尽管曾有数据显示,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社交类APP死亡率最高,但依然无法阻挡创业者奔向各种垂直细分领域的社交APP创业潮。在各类应用市场一搜,主打女性闺蜜社交、同性社交、同城社交、约饭社交、90后社交、图片社交等等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

  早在2010年3Q大战期间,腾讯打出二选一的牌,要么卸载360,要么卸载QQ,人们可能忘了一个细节,当时许多门户与互联网巨头游戏公司与创业者都曾经快速的推出自身的即时聊天软件来借助舆论造声势,企图抢占并转移QQ用户,但最终都失败了。

  《口袋妖怪Go》今年大火但其中也借鉴了社交的思路,人们总结它能成为爆款的一个重点原因是,它是一款敦促宅男出门锻炼的运动神器。游戏开发者也寄希望通过粉丝的力量,驱动游戏玩家被一只小精灵驱动带动户外社交与健身的文化。

  唱吧、啪啪都曾经主打偏娱乐化的社交方向,可以导入已有的亲友关系链,寄希望能够快速形成集聚好友圈的娱乐文化,但基本也成效不大。

  早前美国Uber、Lyft、国内滴滴刚风靡的时候也曾经主打社交的思路,让用户跟司机做朋友,甚至一度诞生了许多拼车软件,让用户在打车的过程中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比如当初Lyft宣布在应用中增加用户资料,以此解决司机和乘客之间的社交信任问题。

  在国内,专车软件曾一度也被人们定位为约炮神器,当时专车软件平台也有意识的迎合了约炮社交方向的思路,让乘客与司机做朋友。中国的国情是,白领群体的圈子因为职业而固定,陌生人两性交友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专车驾乘社交则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这里面有很多想象空间。而随着专车平台格局大势已定,专车安全性诉求逐渐上升,约炮这个偏向于负性的词则不利于专车构建规模化用户平台,也不利于专车纳入正规军监管,随着专车安全的诉求呼声日高,继而被逐渐抛弃。

  再看直播,直播的兴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社交的思路,许多人因现实生活导致的空虚都无法在现实社交场景中填补,因此更多寄希望于网络,而直播则匹配了这种需求。

  因此,为了区别于传统秀场,许多直播软件都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直播社交”。许多移动直播也是依附于社交软件,基于社交软件上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或粉丝关系来进行直播互动。社交软件陌陌营收一度增长乏力,但自打2015年年底涉足直播后营收开始有了增长。Facebook曾经表示,其普通用户观看直播视频的时间长度达到其他类型视频的3倍。YouTube的直播视频观看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80%,从某种程度上说,火的不是直播 而是直播背后的社交。

  归根结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现代人的社交网络“实时化”了。人们喜欢在同一个时刻,对同一件事分享自己对相同爱好的感受。由于直播本身的实时性,让这些群体产生了“我在这里我有许多朋友”的错觉,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迷失并打发了下班后的空虚与孤独时光,当然,实时社交的两性吸引力也是一个大的诱因。

  人们迷恋社交平台的背后有哪些原因,它为什么容易失败?

  为何互联网巨头与创业者都迷恋社交?一方面,我们知道,社交需求是完整契合了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场景,因为移动互联网已经让社交场景也变得丰富多彩,衣、食、住、行处处都存在社交,而社交软件又可按使用人群、面向用户和产品特性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分支,许多产品在前期冷启动期间,要规模化起量,通过满足人们更具差异化的社交需求,尤其是打性方面的擦边球成效更快,往往能够在前期就引发一群用户的涌入。

  其次是,社交能带来流量入口与广告新库存新客户,让社群交互与内容+连接等战略落地,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扩展都需要依赖用户社交圈子的扩展形成病毒传播。

  另一方面,地域经济发展层面的原因导致的社交圈子异化,各种与社交搭边的产品总能找到更多的用户或者发展潜在用户。

  我们知道,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流动人口非常庞大,大量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上广深,许多草根阶层在离乡背井的失根状态之中,也离开了原本的社交圈子,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新的城市中需要构建新的社交圈并寻找认同感。但中国本身含蓄内涵的社交文化以及不善于陌生交友的文化性格导致许多人很难真正融入该城市,因此孤独与落寞成为许多人的普遍状态。

  因此这导致基于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定位于本地与社交搭边的产品总能找到它的用户群,并依赖于此稳固其固有的用户群与商业模式。无论是陌陌、无秘还是同事等社交产品,以及各种直播软件,在约炮、打赏等各种陌生关系链延伸下,人们可以达成对于平时想接近却有无法亲近之人的一种表达、沟通、深度联络或者窥私欲望的宣泄。这对应着当下年轻人的刚需并填补了地域社交圈子异化的人们现实空虚所产生的社交缺位。因此,各种与社交搭边的产品总能找到更多的用户或者发展潜在用户来扩展它的商业模式。

  支付宝之所以要执意做社交,还源于社交平台能构建一个让用户体制化的封闭围城,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面,瑞德说:“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社交其实就是让平台(围城)内的用户逐步体制化的过程,它会让用户上瘾并产生依赖,平台方一旦培育了用户习惯带动围墙内的流行生态,之后就可以在围城内实行封杀战。

  因为在当前的巨头的争夺战中,一旦在入口,流量、用户群遭遇威胁时,都是毫不留情的斩断入口,不给对手一丁点反击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各种入口都寄希望链接到社交网络的当下,自己做社交平台可以防备对手不留神祭出的封杀战。

  再次是确保可维持的竞争优势以及加大用户对产品的打开频次,培育更多的商业模式与业务增长点。这一点,归根结底是互联网下半场规模化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见底,获取新的用户以及用户使用时长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在恒定的碎片化时间里抢占用户使用频次和时长是当下的互联网模式与巨头都在思考的方向,争夺用户时间已经成为巨头对决的重要一环。因为用户的持续频繁打开与停留时间,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广告客户、投资人所看重的重要价值来源。

  要占用用户时间,社交是更好的方式,用户也更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而情感依赖不是那么容易被剥夺,社交产品发展到后来其实与用户形成了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而与社交搭边意味着更容易形成规模成本递减效应,用户会持续用你的产品,愿意买会员、买道具积累信用分、来满足他们的寂寞和虚荣心。而社交封闭体系会抵触外界同类竞争产品的干扰来破除这种用户习惯与对体系内部生态的依赖。它会带动封闭体系内的一种潮流,让大部分用户的行为、步调、习惯趋于一致,并最终离不开它。所以与社交关联的平台,在用户群生态与商业模式上都将具备一定的稳固性。

  但要通过一个新的社交圈子让用户滚雪球般扩展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因为新的社交圈子意味着需要给予人们新的社交希望,因为人们挤入另一个圈子的初衷是希望打破当前的社交困境,在另一个平台找到新的存在感,也意味着新的社交平台给了现实中或虚拟中社交无力感的人群一种新的希望与想象空间。

  但往往许多社交产品无法带动用户的迁移,也在于平台方的模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改善社交效率并为用户发展出新的社交关系链,导致产品难以满足用户预期。这也是社交网络更容易昙花一现并且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许多社交产品本质上还是通过一种挑逗用户荷尔蒙的形式来催生用户的生理与虚荣欲望以及获取尊重、存在感、价值感等需求,但它并没有让新的社交关系的发展变得更容易。

  如果它在后期很难带给用户更好的社交关系,或者说无法让用户触碰到现实社交圈子所触碰不到的社交关系,没有让用户的陌生人社交变好,没有达成更好的两性交往需求以及娱乐需求,没有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最终都可能昙花一现。

  【钛媒体作者介绍: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本文标题:互联网创业者-创业者不了解这7点“互联网+”的真相 就不要“+互联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6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