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互联网创业者-海南省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咖”为现场创业者支招

发布时间:2017-09-06 所属栏目:建站经验

一 : 海南省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咖”为现场创业者支招

  A5站长网12月18日消息12月18日,2013年海南省互联网大会暨首届海南站长大会上进行了主题为“互联网创业”的圆桌会议,互联网“大咖”和专家们纷纷为现场创业者支招。

  K友汇创始人管鹏表示,自己对于创业很有感受。他说,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持、找准方向,还要聚合人脉。互联网创业,要学会使用新媒体创业和运营。

  中国神秘营销人物背影哥说,自媒体是宣传自己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免费工具为自己宣传。影响力越来越大后,自然会有回报。他也强调,现在是人脉和关系的社会。在大会现场,他邀请与会者都拿起手机,通过微信“摇一摇”互相添加好友,为今后的创业和发展积累人脉。

  站长网总编陈国强说,要创业关键要是专一和坚持。他认为,传统网站要做垂直细分的网站,不要做门户。他说,“我有些朋友创办的一些细分网站都比较成功,比如专业的养猪网、藏獒网等等。要想想自己究竟有哪些资源优势,是做只针对本地的,还是做全国性的网站。”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要趁早。另外,要成功必须要有很好的执行力。每次互联网大会嘉宾们都分享了很多,付诸行动的人才可能成功”,陈国强说。

  海南创业导师团团长、资深营销专家肖华为与会者提供了政府对于互联网创业方面的政策信息,海口正在创办产业园的消息,大家都表示很感兴趣。360联盟总监郭吉军说,互联网大会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建议常态化,将业态的上下游都串起来。这样互联网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做到信息对称。

  (原标题:海南省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咖”为现场创业者支招)

二 : 香港在大陆互联网创业者:香港互联网创业已死

钱方联合创始人李英豪,3年前在香港创立过企业移动应用方案公司,把香港公司关闭后全力在北京创立移动支付公司钱方。[www.61k.com)最近他看到Talkbox@黄何HEATHERM撰稿一文说香港互联网已死,作为以前在香港创业,现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感受非常的大,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香港的情况。

背景

香港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地方之一,我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用互联网,当时用的是14.4K的拨号上网,是当时得令的雅虎、Excite搜索引擎、网景浏览器和ICQ的用户。80后一代香港人基本见证了ICQ到MSN到Facebook的年代,算是互联网深度用户。再看看移动互联网,香港人从 2000年开始就有不少人用Palm等PDA设备,到后来微软的WM6.5智能手机,到07年的iPhone和后来居上的Android,香港基本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香港现在基本人手一台智能设备,互联网宽带速度到1GB、移动互联网到4G LTE。很多手机公司喜欢拿香港做第一产品试点市场,是因为香港人对手机要求高,搞定香港市场基本其它地方没有问题了。

好,看到这,我们能总结香港人是一群很好的互联网用户,但今天我们不是谈论如何获取香港市场,而是香港互联网创业环境如何,让我们来一一细看。

创业离不开几个方面:市场、资金、产品(创意)、团队

先看市场

香港有800万人,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800万足够生存,但基本没有可能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

而且这里的用户很奇怪:说不是深度互联网用户的话,人均上网时间和移动设备比例估计全球第一。但是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大家来来去去上几个网站,新闻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财经看阿斯达克,视频看 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邮件用Gmail,点评用开饭,讨论去Discuss、Uwant,购物?(不好意思,香港人不在网上购物。)

再来一个女性喜欢的She.com, 再加上用Whatsapp代替短信。以上产品,香港本土创立的一般超过10年,是.Com年代的产物,其它都是美国产品。最近10年来香港创业公司没有一个拿下个香港市场(可能有一个,香港Groupon Ubuyibuy,后来被Groupon收了)。最麻烦的事,香港人太特别了,花几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发现同样模式根本不能复制到其它地区,就只能在香港自己玩。

OK,拿不下香港市场没有关系,香港人不是很国际化吗?拿下欧美一样可以啊!没错,的确有这么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连薛蛮子都说它是国际电子商务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过也只有这么一家。它是2000年左右利用国内廉价商品和国外电子商务空白做起来的,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

香港人其实很不了解老外想法,只是习惯吃汉堡,不代表能做出满足老外的产品。别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么、说什么、看什么电视你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国外每天开车、香港人每天坐地铁,国外讲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这样的差异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产品。

啊,原来是这样,那背靠祖国成了吧,中国互联网市场可大了,出了百度、阿里、腾讯和很多的中小互联网公司,总有香港人的位置吧?好吧,我只能说,香港人对国内同学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老外的了解,最少香港人都喜欢看美剧,但大陆电视剧,这个在香港排在美剧、台剧、韩剧和日剧之后。你和他说韩寒?他说谁?你和他说非诚勿扰?他说这是什么?你和他说18大?他只关心游行。神马QQ?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

哪问问最了解什么互联网公司?他告诉你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什么?因为买了很多股票啊!(这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这样下来,对国内无论高富帅还是屌丝用户香港人都不了解,更不用说能为这个市场开发产品了。

记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创业,在一个天使投资人面前演示,他问我,你为什么觉得你了解中国用户的习惯?我回答说我在这生活了1年了,我比较了解。他说:“我在这生活几十年了,我还不了解呢,你这样能说了解?”。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国内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何况没有在这生活过的香港人?

再来到黄何所在的Talkbox,我是在2011年看着他们做起来的。GreenTomato是香港一家著名的移动方案提供商,在2G年代已经在运营,公司技术实力不错.由于他们不满足只做方案提供商,希望有自己的产品,于是成立了内部创业团队FARM,Talkbox也是这个团队非常成功的例子,对讲机的创意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也迅速获取了上百万用户,并且不少还是来自国内。由于对讲功能没有什么门槛,见到了Talkbox的成功,各种模仿者出现,当然最重要是巨头腾讯的微信横空出世,连最后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据我所知,Talkbox团队对国内情况有2点明显的错判:

1. 接受盛大而非腾讯的投资

2. 认为国内市场可以单靠一个好产品就能做大。

如果一开始火起来就把团队搬到北京、如果一开始集中攻海外市场再拿硅谷投资、如果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估计今天Talkbox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uwant 香港在大陆互联网创业者:香港互联网创业已死

我们再说说资金

香港有钱的大佬非常的多,李嘉诚肯定是最好的代表,而且也成立了自己的风险创投基金,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投资Facebook一案。(www.61k.com]但李嘉诚的基金也是VC,还是以回报作为考虑的。以香港15年来只有2家的退出例子来说(不算当年.com),不可能因为老板是香港首富就把钱投给香港公司。而国外的一线 VC,基本没有见过在香港设有办公室的,来香港多数是为了会议、演讲和生活(没错,不少VC在香港定居)。至于天使,不是没有,但是非常少,而且你不容易找到,没有像北京或硅谷那种天使组织或聚会。

没有投资,政府支持也行,台湾、新加波和国内不少公司也是靠政府扶持起来的。香港不是没有创业孵化计划,一个科学园、一个数码港,2个都有共同点,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对于生活成本很高的香港来说,虽然入驻创业园不需要租金,但是创业者必须在5分钟接驳交通上支付高达10元一天的费用,而且创业计划都没有启动基金支持。

因为没有天使投资的关系,以香港的生活成本来算,一个三人的团队如果希望能一年不接外包投入研发产品,基本需要30万启动基金(还要假设没有家庭负担)。这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不是简单的事,这个也说明了为什么大部分香港创业公司选择以外包公司起步。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再看看团队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毕业,记得当年.Com年代,这个学科一度收生标准比医生、律师等学系还高,不是状元不能进。但好景不常,当大家发现主修工商管理的同学很容易得到各大银行企业管理培训生等高薪后职后,大家都转去工商管理了,我刚看了最近的工程学院收生标准,好像是全大学要求最低的。

看看无论上北京还是硅谷,工程师都是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关键,没有好的工程师,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没有用。香港一年拿得出手的软件工程师寥寥可数,建筑的土木工程师就很多,而且好的都去美国了,我几个比较厉害的同学,现在都在硅谷,一个在苹果、一个在Facebook、一个在谷歌、一个在创业(12人的公司拿到了B轮融资)。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要知道,美国PayPal培养了这一代很多的参与者,网易、搜狐也出了不少创业家,但由于香港一直没有什么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了,基本上对产品了解的细节和深度和中美等地有不少的差距。

最后看看产品

很多人说现在的互联网老大没有多少是一开始就想到产品能改变世界的,但是发现没有,无论在硅谷还是在北京,你做好了产品,如果做到不错的话,会得到不少的报道,很多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不少前辈为你提供经验和意见,如果谷歌和Facebook当年没有老大的支持,根本不会是这样的故事。

所以中美2地的创业者,都勇于做梦,做产品不往简单做,要不在技术说完全突破,要不在用户体验上非常创新,香港创业者因为种种限制,基本不敢想,想技术突破?几个创始人你看我,我看你,大家技术都不怎么样。而且技术研发需要资金的,没有几百万就不用想了。用户体验创新?几个创始人想想,自己重来没有做个什么见得人的产品,想创新不止从哪创起。

商业模式创新?这个可以,不过大部分人不像老周,这个真的想不出来。好吧,还是想创业,就踏实的干! 所以出来的都是帮助企业营销、管理、OA等产品,为什么?能赚钱啊。我在香港做的一家外包公司正是做了一个为香港出版企业做的电子书平台,没办法,生活逼人。

结论或建议

相信我说的很明白了,在香港互联网创业不是一般的难,希望在香港创立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更难。对于正在创业或希望创业的香港朋友们,有以下几点忠告:

1 不要在香港创业,选择硅谷、深圳、北京(这是3年前一个VC朋友给我的忠告)

2 如果还是希望在香港创业,不要考虑国内市场,做一个移动互联网,面向国际市场,哪怕不成功,你会发现你学到很多产品、市场的东西。

3 储备好2年的钱,不要做外包,做外包你会发现比你原来在公司工作还累,想想你是为什么创业的?我非常鼓励人创业,但创业并非为了不打工,而是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 : 注册资金难道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谈

很多时候,创业所需要的“注册资金”是会让许多人望而生畏进而退却的:“中字号”的公司是高山,注册资金起码一个亿;要是想和大运营商比如中移动啥的企业做生意,要弄个“全网XX资质”,起码先要有注册资金1000万;制造业里的注册资金则根据不同业务来分等级,得去查查工商局的法典,碰碰运气;开个网店赚点儿老外的钱吧,得,你还以为是低门槛的行业,其实已经进入了危险的灰色地带,做进出口生意的“注册资金”起码得要100万!

在中国创业,“注册资金”是一个先决条件,先入为主、似乎天经地义。大家有没有想过,注册资金其实和创业以及创业成功之间并无一个等号。因此,创业者们大可不必因“注册资金”而动摇了创业的决心,注册资金其实只是在吓唬那些犹豫不决的创业者,不妨可以用作一块小小的创业试金石。建议你鼓起勇气来,拿出三万块钱去注册一家公司吧,据说这是目前各地工商局规定的最低公司注册资金,相当于创业列车最便宜的站票吧。

呵呵,三万块钱注册资金的公司!

说不定工商登记处的公务员小姐会向你瞪白眼:就你这几个小钱还想创业?!

说不定你注册了公司之后招聘员工,应聘者和你签了雇佣协议之后,望见你墙上挂的营业执照一眼便改变了主意,决定周一不来公司报到上班了。

说不定你创业成功赚到了大钱,别人非但不夸你是创业英雄,反而骂你是“空手套白狼”!

这是什么逻辑、什么世道、什么“支持创业、鼓励创新、打造全民创业的氛围”?工商局里对企业“注册资金”的规定本质上是在告诫世人:没钱别创业!

呵呵,制定政策的官员们怎么也不下基层来亲手摸摸创业者们的口袋,呵呵,俺要是有钱还来创它屁个业啊!!

(一)“注册资金”不代表一个公司的实力

有谁能举例说明创业成功和注册资金的必然联系?当然竞标圈地的“地王”除外。

(二)“注册资金”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规定需要大笔注册资金的行业,通常背后会有忽悠的黑手来搅和,举个房地产公司的例子:从地下钱庄借1000万元高利贷,注册一家1000万注册资金的公司(因为要去搞地,注册资金少了忽悠不了政府官员),注册完抽走500万还给金主,先用100万豪华装修办公室以显示自己有实力,再用200万去打点搞定拿地的官员,再付200万买地的定金,然后把地皮抵押给银行借出1000万,用其中800万付给放贷金主,余下的200万用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最后拖欠承包商的工程款,还欠下民工的薪资,入不敷出,扔下烂尾楼潜逃……即使在这个时候,这家公司的营业执照、工商登记上照样还是堂而皇之显示是个有1000万“注册资金”的大富豪!

(三)“注册资金”让人懒惰

没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给某个人一大笔钱让他去烧钱创业,让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业是一定创不起来的。创业从来都是以小博大,白手起家。

(四)“注册资金”在先进国家

美国是个拜金国家,如果你是华尔街上的亿万富翁,你有一大堆粉丝,如果你是硅谷哪个破车库里的创业者,照样,你身上更闪烁着迷人的风采,Apple、Google、微软、HP、IBM哪个不是从破车库里钻出来的天地英雄?

中国也是个拜金国家,GDP、楼王、地王是万众瞩目的聚焦点,但是创业者如果你拿不出百万、千万注册资金,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可能和叫花子也差不多,一大堆人怀疑你在“空手套白狼”!

在美国,这是注册一家公司的流程:到网上下载一张申请表,填好了,外加5-6个供选择的公司名称,附上一张300元的支票,寄出之后过一个星期左右你会收到从州商业局寄来的一个邮包,里面是公司执照、钢印和供保存董事会决议用的文件夹,公司注册任务到此结束,余下的就是看你没无本领和运气把创业公司的生意做成功。

在中国,除了“注册资本”的头痛事儿,注册一家公司的过程也是一件劳命伤财的拉锯战,先要查名、要签好办公室租约(车库创业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打款验资、企业代码、交税帐户、买交税软件和钥匙、买发票、工商培训……公司刚注册好,注册资金也已经被剥掉了一层皮,而且,从此你必须每月去工商税务跑腿对账,年终还要出钱做年检审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即使你注册了公司之后一分钱不赚,你也有无休无止的维护成本和推脱不了的责任,而靠纳税人养着的公务员们绝对不会上门来为你解忧排难,他们才不管你的死活呢。

也许有人会问,创业能不能不注册公司呢?在美国行,在中国不行。

在美国,你做成一笔生意客户付钱给你个人还是给你公司,随你便,你以个人名义或以公司名义打张收条给对方就行。在美国,即使你不注册公司照样也可以拥有“公司名字”和“公司账号”,这叫DBA – do business as (以……名义做生意),也就是说,个人还可以用其它任何名称来做生意!在中国这可是无法想象的,成立公司是做生意收钱的一个“规定动作”,要是没有公章的话,客户如何和你签合约?你如果没有发票人家付钱给你之后拿什么去做账?中国的公司法里对于个人行业、自由职业者(free lancer)、SOHO一族都是没有详细界定的,因为历来的王法是看不起草根的,不相信世界的改变常常发源于草根。

信奉“中国不高兴”的小朋友们,别见有人一提到美国就皱眉头,美国的竞争力哪里是炒房炒地皮打GDP擦边球所能够轻而易举取而代之的?美国创造了在车库里开创伟大企业的精神,俺们应该学习它、超越它。因此在中国创业,大可不必在“注册资金”面前徘徊不前,不就最低注册资金三万元,类似一张创业门票。这点钱自己拿不出来就去借嘛,创业连这点儿钱都赚不回来还去创个什么业呀?千万别守株待兔指望哪个VC或傻帽会掏钱出来给你一大笔“注册资金”去创业。沃尔玛当年公司开张也只用了25000元,其中5000元是创始人自己的退伍复员费,另外20000元是问别人借来的。

记住:用3万元钱去注册公司,在星巴克里会见顾客,创业可以随时启动。如果有谁骚扰你耻笑你嫌你创业公司“注册资金”少,你可以问问他们:

“你第一天创业时口袋里揣了几个钱?”(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富豪)

“你公司的巨额注册资金里有几个子儿属于你自己?(“中”字号的国企董事长)

记住:保存好你3万元注册资金的营业执照原件,将来装裱了挂在你上市公司超豪华的董事会会议室里:它将是你的创业自信、功底和实力的历史见证!

记住:创业是因为没有钱、创业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亏到盈、从穷到富、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从星星之火到烽火燎原……最牛逼的创业者从来都是白手起家的。弟兄们拜托了,当有一天你创业成功,被请到商学院里去讲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你班上的同学们把MBA教科书里“注册资金”那个章节一页不剩统统撕下来扔进垃圾篓子里去吧……你务必要为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正名。

什么叫“白手起家”?白手起家就是“空手套白狼”!

乔布斯30年后重回他老爸的车库,一家伟大公司就是在这里白手起家的。

苹果公司当年的办公室

乔布斯的伙伴“胡子”在做苹果电脑测试

苹果公司的老板桌

最早的苹果电脑

作者:查立,网名喜马拉雅熊。90年代初于美国创业。2004年创立乾龙创投。专注于无线通信、数字媒体和互联网领域项目。

四 : 互联网创业者的五类人群

在跟一些会员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做平台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面向的用户群体,于是这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将互联网创业者做个分类:

1.门外汉型

中国互联网刚刚发展十年,确诞生了好几家上市公司,这对于传统行业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就会有那么一批人出身于传统行业,有一定的资金,抱着“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的想法投身互联网。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这个行业很有前途,确不知道如何去做。发源与四川的龙讯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些创业者有的碰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或许会小有成功,有的则还是在苦苦挣扎,但他们确很有韧性,网站运营三年亏钱依然能够坚持下去。对于这样的会员来说,他们更关心的就是一些网站运营知识和网站运营的人才;

2.书生气型

之所以没用学生型,是因为还有一部分工作很久的人,但是书生气未脱。做事处于理想化,没有互联网从业经历,但是对互联网的各种概念都很了解,什么web2.0、SNS、社区等讲起来头头是道。偶尔写一些分析性文章也很不错。可一旦创业才发现实际操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们更需要的是网站运营的实战技巧和真实案例分析,同时更需要合作伙伴;

3.技术驱动型

互联网行业技术是基础,同时很多程序员都清楚技术是靠青春吃饭,于是都有转型和创业的想法。同时因为GOOGLE等成功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更激发着无数程序员的热情。三五个同事一起用最新的技术开发网站,内容做的超炫,网站上线之后才发现没有人来,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如何推广,于是我经常会碰到一些程序高手说,我要想你学习如何运营推广网站;

4.成熟型

这一类的创业者是我比较推崇的,他们大都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过3-5年的时间,对网站运营与推广非常了解,也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曾经有过带团队做项目的经历。这类人群也是我认为最容易成功的。他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广优势互补。同时对技术高手需求比较迫切,心中有很好的想法需要技术来实现。稍微成熟一点的会有明确的融资需求;

5.资源型

在这个到处都讲资源讲关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批创业者,创业之初他们就获得了较好的资源,比较容易迅速获得初期成功。比如有的创业者跟电信关系很好,就是因为有个电信的项目合作才出来注册公司创业。平台相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只能作为一个扩宽自己人脉和资源的渠道,相反依靠平台能够挖一些优秀人才加盟会是他们的主要想法;

同时总体来说针对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总结下来包括基础服务(域名、空间)、网站运营知识的学习、创业合作伙伴的寻找、推广或者公司产品上的合作伙伴、人才招聘、行业新闻、资源互换等。

本文标题:互联网创业者-海南省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咖”为现场创业者支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90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