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7-11-01 所属栏目:心理活动

一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3页彩色插图,其中第一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二页和第三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第一页四幅小图,分上下两块安排。上面一块图的右下方是页页插图的主题,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右上方是两位小学生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可以看出两位小学生参观的兴趣很浓,问得很仔细并很有礼貌。下面一块有两幅小图,左上角方框内是课间同学之间相互请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内是两位同学在校园里向花工请教培育花卉有关知识从本页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小学生都很爱动脑筋,善于学习。第二页和第三页是通版图画。第二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内容抄录到笔记本上。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生校图书馆(室)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们都很专心。左上角圆形图内是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第三页上面有四幅小图,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内容分别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并相互交流;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老人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作录音。下面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不他们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老师认真地欣赏着学生们搜集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指导观察第一页插图,可以先由老师阐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还可以发动学生交流不懂就问的好处,说说自己的体会,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举一些实例,说明有“不懂就问”好习惯的人后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果孔子不耻下问,程门立雪等小故事,也可举班级或学生校里好学生多问的同学生进步很快的例子,说明“不懂就问”的意义,然后依次观察插图。

三、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1、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教材分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抒情、写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补充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力图在学生心中生成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特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从诗句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讨论,小结:

第一段(第1节)

第二段(第2—6节)

第三段(第7节)

5.朗读全诗,初步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

教学后记: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并在读悟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谈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飘渺 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着重理解:醇美 光洁绚丽 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结合图或录像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词语“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结合图片介绍战国编钟。理解:“新歌”指什么?“滚滚春潮”、“希望之火”又各是什么意思?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后记

教学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教育,犹如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会使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郑成功

一、教材分析: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上网去学习,将台湾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台湾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我的教学设计即是按照“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念来进行。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板书课题:郑成功)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⑴读准字音。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2.练读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

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六、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七、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4.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教学后记: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老师引导他们课后搜集郑成功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将介绍给同学,这一做法将及大地调动他们课外搜集资料积极性。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第一段为第一自然希,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第三段为第三、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第四段为第五六自然段,写肖邦弥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在异乡与世长辞。“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教学后记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教学后记: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太少,课堂气氛总是不活跃,看来,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生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

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 ),( )。( ),( )”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教学后记

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教者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妙的艺术情境,对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有效的净化和提升。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

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共有两层内容:第一是启发学生回忆假期中经历了哪些事。大致有旅游、读书、起亲戚、会同学、看比赛、听音乐等。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思绪回到那五彩斑斓的假期,丰富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二是这些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快乐、兴奋、幸福、充实、烦恼、寂寞、遗憾等。提醒学生把这些感受都可以表达在习作中,强调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

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二、学情分析:

为方便学生回忆假期生活,打开记忆之门,启发想象,提供给学生的四幅反映假期生活的插图,其主题分别是:旅游、读书、看比赛、会同学。以此引起学生对假期生活的回忆,从而丰富写作素材。

三、教学要求:写一段生活经历,这经历发生在假期中,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定。

四、教学重难点: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满载着无数的回忆吧,愿意把我们带入你的假期生活,陪你一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吗?下面请大家欣赏用同学们假期中的照片作成的课件,让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回到暑假的回忆中去。(欣赏课件)

二、畅谈假期难的忘的经历。

看了刚才的课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好朋友说吧,请你们下坐位找你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谈自己假期难忘的经历。

三、师生交流假期收获。

1.(利用课件师生间进行交流。)

师:看到照片上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你们的快乐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真想听一听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生汇报:学生上台找到课件中自己的照片,并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

选三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假期经历(老师随机点评)

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看来这个暑假大家过得都很精彩。这个暑假对于我来说也非常有意义,那么,同学们想知道林老师暑假里有什么收获吗?

(出示相片,并配下水文《驾校学车记》)

师: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在过去的假期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你生活带来不同于快乐的事,但同样更让你怀念的事情呢?

(生汇报 一到两名学生)

师小结:无论是我们是快乐还是难过、寂寞等等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积累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感受,那便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如果再把这宝贵的财富与好朋友分享,

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件幸福的事。

四、习作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的课件)

齐读习作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暑假的生活经历,当然,你也可以写以前假期里发生的事情。

五、老师总结

假期里的回忆真是说也说不完,拿起你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所有生活让你感兴趣、感动,或有所感触的事!写完之后,再给你的小作品拟一个新奇有趣、与众不同的题目吧!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精彩的回忆呈现在老师面前的。

教学后记

学生置身于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时,他们急切地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忘记了自己是在习作。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了学生创作的真情,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教学过程

一、撰写作文

二、讲评习作

1.回顾习作要求。

上节课,我们上了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课,并紧扣习作要求写了作文(出示要求,并大声朗读)

这一节讲评课我们仍然要紧扣以上要求进行修改作文,同学们要自信大胆的把自己的习作奉献给大家,让大家和你共享习作的快乐。

2.欣赏题目(习作技巧告诉我们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亮丽的题目,这样才可以吸引读者的眼光。下面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题目是否精彩,好的题目我们给予掌声,并请作者把题目写到相应的表情下)

3.赏评佳作(看着这些题目,你们最想听哪篇习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

要求:写的好还要读的好,听的请边听边把你觉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一下记录等会评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学生主持赏评佳作,同伴互评,小作者自我反思。

4.点评片段。

跟小作者商量后,选择一篇中等习作,根据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展示台上及时修改。

5.老师小结。

通过赏评习作,互相启发,你一定发现许多同学们写得好的地方,试试看,能否把

同学写得好的方法技巧吸取过来,使你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打开自己的的习作,把重点段落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出示修改符号)

教学后记:

5 负荆请罪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二、学情分析:

在掌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韩勃为什么如此气愤?教学伊始就突出韩勃生气的形态,接着理顺成章地提出疑问,探究韩勃生气的缘由,尤其是生动模拟廉颇挡道的架势,以及“给他个下不去的”扬言,致使蔺相如“避让”和“躲开”,进而由“怕”与“不怕”的讨论,自然而然引出剧本的中心。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4.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5.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学后记

最后的姿势

课文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

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课件七)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设计意图:这次地震中,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最后的姿势,于是,在配乐结合插图中介绍更多地震中的“最后的姿势”, 这一段吟诵更使得学生震撼于老师们那最后的姿势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然而大地震没有击倒英勇的四川人,没有击退中国人,人性中最光辉部分,永远在闪光,此时学生自然的想到为这个灾难中的中国呐喊。)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7 船长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本课共3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客轮被撞,情势危急。

第二段(3——28自然段):写船长镇定自如,指挥自救。

第三段(29——30自然段):写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的训练,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讨论:“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

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小组交流,讨论。(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读。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五、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六、批改,订正。

教学后记

8 爱之链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起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第一至第八自然段讲一天夜晚在乡间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第九至十一自然段,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服务和悉心照顾,老妇人深受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后就悄悄地走了。第十二自然段讲乔依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来的钱和字条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二、学情分析: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特点值得借鉴: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文章内容注意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乔依和他的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最的一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无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无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路;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无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爱之链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教学后记

习作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插图,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童趣、童真,描写的是雪后放晴,太阳出来了,一位小孩子依依不舍地拥抱堆好的雪人。第二部分与插图内容相配的一首儿童诗,表达作者对雪人的真情挽留,情真意切。作者要赶在雪化之前热情地拥抱雪人,并要大声告诉雪人:永远和你在一起。第三部分写作者提示及要求。首先是启发学生回忆沐浴过父母哪些无私的爱,然后帮助鼓励学生直接向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真诚的爱,并注意观察父母会有怎么样的反应,最后将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受到的内容写下来,完成一篇习作。这世界充满了爱,爱无处不在,尤其是生活在美好朝代中的小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之这次习作不仅要让活到体会到社会及家庭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深情,而且还要让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敬意。

二、学情分析:

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将自己对父母真心想说的感谢的话写在纸上,请学生回家后向父母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习作时可以通过描写父母的神态和动作来反映他们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要求: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

2.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4.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老师有感地配乐朗读儿童诗《雪人》。

2.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吧!爱——就是要大胆地说出口。(板书:表达我的爱。)

3.学生齐读儿童诗《雪人》。

二、回忆过程

大家还记得那次你对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爱的经过吗?有的人是亲口告诉爸爸妈妈的,有的人是纸上写的,把你们的纸带来了吗?

1.引导口述事情的经过。

2.交流,互评。

3.老师适时点拨:自己的动作描述要细腻,还应说出爸爸妈妈的反应,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再忆起因、结果。

1.谁来说清楚事情的起因?

2.小结:语句要简洁,交代要清楚。

3.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吗?

9 小草和大树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出生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这个故事折射出夏洛蒂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简爱》的作者夏洛蒂是一位逆境中成才的典范。第二至四自然段讲述了生活在极其贫困的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和失败。第五至七自然段讲述字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思考,从写诗改为写小说,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二、学情分析

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的成功,不光是自己的成功,更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她们发奋努力,不屈奋斗的基础上,适当理解她们成功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四、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简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从课题入手,感知课文

1.根据生活常识,请学生交流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2、.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5.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合反思权衡,开拓新路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教学后记

10 轮椅上的霍金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给人以强烈震撼,感人肺腑。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第二部分(第三至七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第三部分(第八至十二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二、学情分析

为什么医生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他却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霍金为什么能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要反复诵读“虽然……但是……飞出了……飞出了……飞出了……飞到了……飞向了……”一句,体会尽管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

三、教学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霍金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轮椅上的霍金

2.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霍金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中去认识霍金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请学生正确朗读书本后面的生字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卢伽雷氏症:一种能够导致全身肌肉萎缩的可怕疾病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十分的景仰、崇拜、尊敬。

震颤:颤动

唐突;很突然的意思

4.通过朗读课文,你感到霍金是个怎样的人?请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简单介绍霍金

第二部分(3-7节)霍金在科学上不断求索,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天才

第三部分(8-12节)霍金以他坚强勇敢的人格力量,成为生活的强者。

朗读课文

生字教学

撰:注意右边部分,上下结构要紧凑。

摊:每一部分都要写得细长,结构紧凑。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真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课题

2.霍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人称“宇宙之王”。但他又是一个不幸的人!正当他21岁风华正茂的时候,他患上了卢伽雷氏症。这是一种怎样可怕的疾病啊!命运对他又是何等残酷!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第三小节,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

二、感受命运的残酷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命运的残酷?

“21岁的时候就患上了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不久就完全瘫痪” “长期”)

“彻底剥夺说话的功能”中“彻底”一词

“身体彻底变形”中“彻底”一词,说说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形,重点指导读好这段文字(出示图片),再读

“不能看书”,感受看书的困难

“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3.是啊!命运对霍金真是太残酷了!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不幸。让我们捧起书本读读课文第三节。

4.朗读课文第三节

三、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1.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那么他的魅力究竟何在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过渡句,它高度赞美了霍金取得的伟大成就,他的魅力所在。

2.学生找过渡句

3.交流: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朗读这句过渡句,讴歌了霍金哪两方面的魅力。(物理天才、生活强者)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四到七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霍金在物理学方面充满传奇色彩的成就?

2.学生自学

3.交流

“虽然他的身体一点儿也没有离开过-------神秘莫测的黑洞。”

(身体是被禁锢住了,但是他的思维在飞扬,在宇宙中翱翔,读好排比句,一句比一句高昂、响亮)

“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宇宙模型。”

(感受他的想法在当时都是非常领先的)

“最年轻的英国皇家会员------教授。”

(感受他取得的伟大成就)

让学生联系课文开头,再来感受他取得的成绩

“他撰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全世界”“无数的读者”,成果之大)

“宇宙之王”的美誉

4.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在轮椅上坐了40年的人,一个身体一点儿也离不开轮椅的人,却取得了无此辉煌的成就。他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学生读板书)

5.那么,他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联系课文的5、6两节,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读书

7.交流

忘我工作

板书:不断求索

四、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1.出示: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2.教师板书:生活强者

3.读课文9-12节,面对年轻女记者尖锐而唐突的问题,霍金是怎样做,怎样说的,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批注。

4.学生自学

5.交流:

指名朗读女记者的话(这句话里带有女记者的景仰、带有对霍金的怜悯,在女记者或在一般人的眼里,人们认为什么?认为霍金“失去很多”)

请学生交流:在女记者、一般的人眼里,他们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

(健康的身体、正常的生活、读书、写字的能力、生活的乐趣等等)

出示:“霍金的脸上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

霍金回答时充满“恬静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什么(很平静,虽然他的行动是如此地艰难“艰难地扣击键盘”,但微笑着面对一切)

同学们,霍金不能说话,但是我们同学能说,饱含你的感情,读读霍金的话吧!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霍金的话

板书:乐观感恩

五、练习写作

1.同学们,霍金的话,让在场的人心灵震颤,老师相信,现在你的心灵肯定也被深深震颤!拿起你的笔,那你现在心中最大的感受抒写下来吧!

2.交流

六、总结课文

1.是啊!霍金在科学上不断求索,成为物理天才;在生活上乐观感恩,成为生活强者。正如课文最后所说,霍金真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啊!

2.板书“非凡的科学家”

3.让他的这种不断求索、乐观感恩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勇往向前吧!

板书设计:9、轮椅上的霍金

物理天才(不断求索)

非凡的科学家

生活强者(乐观感恩)

教学后记

11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作者选用了一个十分别致的标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至少涵盖了以下内容:

一是本文叙写对象是一本书。至于是什么书,标题没有明确揭示。

二是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所谓“必读”,意思是必须阅读,不可或缺。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就引发了读者急于探知底蕴的强烈愿望。

三是“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呢?女孩子一定要读了吗?作者是不是帮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吸引力。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的名言和书中的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点示了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

三、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1.同学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请同学们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五、重点研讨,深入理解。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在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2. 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必须品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做木筏,把食物等一一送到岛上,搭帐篷,靠剩下的食物生存。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粗糙的面包,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来源,养鹦鹉做伴,做家具。

3)后来生活怎样?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体会鲁滨逊从一开始的孤独、艰难到后来充实而幸福的生活,理解他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5)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有什么感受?

——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

2. 理解“名言”。

1) 你能说说这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 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3) 我们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结合自己经历或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 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4段。

4.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把书传给吴缅呢?

3. 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这本书男孩子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

1.这篇课文不仅是日记,而且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了课文能不能说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的?

(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读书的感受三方面)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五、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习作三

一、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训练主题为“我喜欢的一种美味”,是包括说、听、写等训练等练习在内的综合训练。美丽的色泽,诱人的香气,独特的外形,难忘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使美味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食品,喜欢的东西学生自然有话要说。这次习作训练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练习写一篇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习作。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篇写美味的范作,《鸭血娄丝汤》一文为学生提供了示范与借鉴。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口头表达的要求,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美味;二是写作要求,一是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教材中没有提供图片资料,但是这我们提供了思路上的帮助。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字的描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美味不一定是远在天边的,也呆以是近在眼前的;可以是正餐大菜,也可以是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是各地的名吃特产,如北京烤鸭,西安的羊肉泡漠,内蒙古的小肥羊等,也可以是自己家乡的甚至是爸爸妈妈烧的菜、包的饺子。

二、学情分析: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美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可以用猜谜语、讨论、直观展示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再让人人参与,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介绍美味 的方法,有步骤有重点地介绍,并通过创造性的互动,逐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情感,促进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要求: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你看见了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2、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3、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4、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口头练习说

5、小组讨论(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1、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 ?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吧!把你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3、学生交流

四、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教学后记

12 姥姥的剪纸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61阅读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61阅读上收集了一些有关于他的资料,如巴金的作品、人们对巴金的评价等等,你对什么感兴趣呢?

指名交流,上机操作,朗读。

3.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有关巴金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通过对巴金深入的了解,你想对巴金说什么?

生:巴金的作品真多;

生:巴金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

4.师:看来,同学们对巴金的评价也相当高,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巴金老爷爷对自己的评价又怎样呢?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上问题。

生交流:巴金老爷爷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出示相关句子品读

师:针对社会各界和同学们对巴金的评价,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大家都认为巴金很了不起,可他为何在自己信中说自己只是普通的一个人?

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读,感悟

板书:平平凡凡

师:巴金是这样教育家乡的孩子就算有了成绩也要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也教育了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那么,这节巴金除了教育我们要做普通人,还对我们进行了哪些教育呢?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感受。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应句子。

板书:乐于奉献 开花结果 生感情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巴金老爷爷除了教育我们要做普通人、要乐于奉献、要让生命开花结果外,是否还对我们进行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呢?

生;有,珍惜时间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交流巴金是如何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巴金老爷爷除了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来教育我们外,还对我提出了……,并且寄予了…… 生:希望;真诚地祝福 生齐读五、六自然段

4.小结:

信我们已经学完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巴金老爷爷用他的一生、用他的作品来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此时,你想对巴金老爷爷说什么呢? 生交流。

5.配乐朗读3~6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给巴金老爷爷的一封信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口述回信内容;

2.以正规书写格式,给巴金老爷爷回一封信。

板书:      巴金



教育



23、给家乡孩子的信

平 乐 开 珍

平 于 花 惜

凡 奉 结 时

凡 献 果 间

教学后记:

19 钱学森

一、教材分析

《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但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因此,借助语言文字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合作研究:文中讲留学生劝钱学森,祖国刚解放,没钱,没设备,回去搞科学研究,有困难。

三、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提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一(1)二(2)三(3~4)四(5~6)五(7)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3、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学生读题),通过学习,你能谈谈对他的了解吗?(学生交流)

2 .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些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圈画)

二、精读感悟

你找到了钱学森说的话了吗?指名读。

*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2. 引导: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可以看出什么?(受重用)

3 .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师出示图片,介绍)。

如果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什么?(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可钱学森是怎么说的?(出示:我是中国人。……)指名读。他想要干什么?(回国)这又意味着什么?(放弃这一切,)

是的,可当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连年的战争,中国落后、贫穷,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钱学森能成为如此杰出科学家的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觉得他通过什么做到的?(不懈努力,付出了无数心血。)可他这样做,为的是自己吗?谁来读读他说的话?(出示:我是中国人。……)你读出了什么?(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祖国、对祖国的爱、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一切。)师:是啊,我们的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 那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三四自然段。

谁来交流?(中秋之夜,钱学森和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师:是的,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海外游子分外思念自己的祖国。谁还想补充?(新中国已成立)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需要科技人才建设祖国,只有这样,祖国才能强大)

2.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出示:早日回到……)可当时祖国刚解放,情况怎样?(很穷)这意味着什么?(搞科学研究,困难大)可钱学森却诚恳地说(出示:我们日夜盼望……)谁来读?从钱学森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再多的困难也不怕,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我愿意放弃一切,为祖国建设出力)

3.出示: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你怎么看待这个应当?(钱学森把为国效力看作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谁来把钱学森的这种爱国情怀读出来。师:钱学森能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决心回国,是因为他始终认为,齐读板书:我是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出力是理所当然的。

4.让我们再来读读钱学森说的话。(出示两段话)

*精读第五自然段

1钱学森的回国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因此,他受到了百般刁难。谁有所了解?师介绍:当时美国政府听说钱学森将回国,就将他软禁在美国加州的特米那岛上长达5年之久,他的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

2长达5年,行动没有自由,“然而……”引读第六自然段。师:支持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信念就是:齐读板书:我是中国人。

*精读第一自然段

1 .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终于乘上了归国的巨轮。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尤其从哪里读出了钱学森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 .你能根据这段内容完成这个填空吗?(出示课后练习中的填空)生完成后指名读。

*略读第六自然段

钱学森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想,有一首歌最能表达他的心声(歌曲《我的中国心》)这歌唱得多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学生齐读板书:我是中国人。

三、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一下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故事。

板书:

钱学森

我是中国人

教学后记

20 詹天佑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专题性学习网页,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2.给课文分段并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有谁能根据投影的提示,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回答一遍,注意当时和当地的情况?

(请2到3人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学习课文第3、4段。

2.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3.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一、调节课堂气氛。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吗?我想大家一定不紧张。

但是老师却很紧张,谁能帮想个办法,能使我不紧张?

(请个别学生回答)

谢谢同学们帮我想的办法,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二、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三、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投影出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分别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我发下的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下面开始。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的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投影出示动画)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请个别学生回答(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人)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五、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教学后记:

21 鞋匠的儿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的辩论色彩的文章,记叙的是林肯首任美国总统到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课文语言平实真挚,多处构成对比,极富感染力。尤其是林肯说的三段话,言辞恳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好教材。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引导学生在赏读中品析语言﹑构建语言。

二、学情分析

作为演讲辞,有比较浓郁的辩论的色彩,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阅读经验,为此,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这种体式文章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林肯是一位具有很强魅力的政治家,应当让学生有阅读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人文熏陶。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也是一位出身很贫穷的作家,所以他对林肯的故事有强烈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林清玄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要求:

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初步了解林肯的演讲策略。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3.初步了解林肯的演讲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林肯,了解林肯的生平。

1.让我们一起来写林肯的名字。

2.出示林肯的生平,了解林肯的不朽功勋。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了吗?或者说你能来谈林肯给你的感受了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设计意图:学生不了解林肯,就很难真正地走进课文,去体会林肯在面对批评、讪笑、诽谤时的自信与潇洒)

二、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同样令人叹服的是,林肯是一位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鞋匠的儿子。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2.请你自读课文,读完后来告诉大家,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样的职业?

3.交流:

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们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怎样的时候是尴尬的时候?

(2)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怎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

(设计意图:1、整体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在整体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尴尬”一词的理解来达到让学生感受当时气氛的目的。)

三、细读课文第三四节,直面“傲慢”与“羞辱”。

1.读第三小节。看谁能读出这一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还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

(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致林肯于死地)

2.你认为这种种意味都集中于这句话的哪一个词上?你能听出来吗?

3.这句话读的指导。4、然而不仅仅是一个参议员,所有的参议员都参与了这个羞辱新总统的行动。他们个个大笑起来,开怀不已,这笑声充满了快意,听着这样的笑声,你真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参议员话中的含义,学会从中读出言外之意;

2.明白当时林肯的处境,从而为学习辩论性文章树立一种有效的解读范式)

四、在感情的朗读林肯的话,从林肯的话中体会林肯伟大的心灵。

1.在《晏子使楚》中,面对侮辱诽谤,晏子巧妙反击;在《狼和小羊》中,面对挑起事端,小羊据理力争;我们同样可以看下面这个故事: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机智地回击说:“你是喝61阅读收集这位名人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再现自己的真实交际情境,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训练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活表象联系,明确习作指向

(一)明确习作内容与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6》,并通过问题启发:读了《习作6》,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

体育奥运冠军 张军 陈艳青 吴静钰

文人苏童 范小青 陆文夫

工艺绣娘

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看法,着重谈谈自己对名人的理解,自己心目中的"名人"有哪些?

强调以今人为主,了解一下古人即可。

3、交流课前利用各种途径,作前组织好材料,个人确定一位拟描写的家乡名人。

(二)讨论交流,确定写作对象

1.导语提示,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联系:前一段时间,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走访了家乡的一些"名人",并制作了"名人档案卡",有的还拍摄了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据了解,大家做得都很出色。现在大家可以相互欣赏"名人档案卡",分享劳动成果,然后各自根据"档案卡"资料,简要介绍自己心目中的"名人"。

(介绍要求:①介绍清楚"名人"的职业及突出成就;②介绍不拘形式,可用图片(录像)展示,也可绘声绘色模拟演示;③选取一个访谈片段,但内容必须简要且最令人感动或你最想让别人了解的。)

2.小组内交流和介绍。

①先相互传阅"档案卡",再依次作简要介绍。

②每组推选1人,准备在班内展示介绍。

3.班内交流和介绍。

(各组代表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和介绍,教师相机引导评议介绍情况,并作适当提示和小结,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初步领悟描述人物的基本要领。对访谈式介绍,注意引导对言语神情的评议;对资料影像展示介绍,注意引导对内容的评议……)

二、寓导于练,强化习得

(一)由练说导向练写

1.引导学生将介绍的内容写下来。(要求:要进一步把"名人"的事例介绍具体,尽量能够再现交际中经历的情境,让人感到真实鲜活,印象深刻。)

2.练习前引导学生结合范文,进一步领悟细致刻画人物的要领,使学生求其法而不拘其格。(特别提示:①注意对人物的神情、语气、语调、动作的描述;②通过人物举止行为进行想象和联想。)

(二)学生按要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作品,修改完善

1.引导自改。启发学生对照习作要求,把自己练写的片段认真读几遍,把文章改得更完善些。学生自改时,除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外,注意引导学生就是否抓住"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材料反映人物的品质或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与补充。

2.自由组合,互阅习作,互相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或建议。

3.展示评改。

①鼓励学生自荐或互荐习作,再依次展示评改。

②投影展示学生习作。先让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再让全班学生边读边思考该篇习作的精彩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从事例选择、语言描述、介绍方法等方面进行评议。)

③全班互动,展开评价或建议。

④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片段,通过投影展示,全班评改。引导学生加强体验,增强习作技能,训练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提升素养,构思完篇

1.引导学生梳理练习心得。懂得如何通过具体事例细致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按《习作6》要求,起草成文。要求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把最想让别人了解的"名人"事迹,完整地有条理地介绍出来。可以选一件事写出来,还可以选几件事,运用详略得当的方法写出来。

四、点评习作,指导学生汇编《家乡名人谱》

1.样稿选萃。(略)

2.启发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习作,分批介绍"名人谱",如板报专辑,橱窗专栏系列报道等。

3.按照展示需要,指导学生搞好美编及版式设计。

4.练习给专辑、专栏、报道添加导语,深化学生的习作技能。

教学后记

22 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教学后记

23 学与问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笔画易错写“瞬” 形近字易混“辅”

容易读错字音“沈 钥 缤”

2.学生写字展示评议。

3.听写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鼓励学生自纠后面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继续完成习字册。

2.回家作业:自由读课文后完成同步探究1234题。

3.朗读课文若干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简要地写下来。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

学与问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24 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教学要求:

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3.为强化人们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环保标语。例:空气清新,延年益寿。

教学后记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出并回答两个问题——“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和“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

第四至第五自然段写怎样读报,读报既要讲方法又要讲文明。

第六、七自然段说明勤读报、会读报的好习惯使人受益,应该从小养成。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可由学生自由完成学习。

三、教学要求: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五、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学生交流平时读报的一些经验。

五:板书设计:

读报的重要    几乎与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如何读报     先浏览,再细读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受益终身

教学后记

习作7写写语文书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通过阅读找出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第三部分是照片一,呈现了课本的封面插图,以及两篇课文的文字与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二、学情分析:

课前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引导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醒他们,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

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

3.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激趣。

1.同学们,我们到今天为止,已经读了几本语文书了?

2.翻开我们的语文书除了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的的故事呢?知道这些故事都藏在哪儿吗?(成语中,课文里……)

二、创设游戏,寻找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在这一册(六年级上册)书中寻找故事,以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小组从教材中找到的故事总数最多,裁定为冠军组。

1.分组活动。

2.小组代表统计数字,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的梗概。

3.评选出数目最多的小组。

4.学生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内容可写的故事来进行写作。

三、阅读链接,充实内容。

刚才有的同学从课文中找到了可写的故事,比如说从《鞋匠的儿子》中得到启发,想写写林肯总统的其他趣闻轶事,但是只记得一些大致内容,怎么办呢?就需要我们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再来阅读。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交流搜集的资料,资源共享。

四、学生练笔

1.学生练写草稿。

2.交流、修改。

3.学生誊写习作。

五、故事沙龙,展示习作。开展班级故事会,交流习作。

二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6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表达作用。

2.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2.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1.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坎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出示 :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三)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聚焦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迅速。

(4)指导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出示:

①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②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朗读。

③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3)出示:

①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②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出示:

①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

②“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③指导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5)出示:

①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①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②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齐读。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聚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1. 出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引导学生谈体会: 抓住“死死地”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5)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出示:

(1)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2)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3.出示:

(1)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2)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指导读好句子。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

4.出示:

(1)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 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

5

.出示:

(1)再读这句。

(2)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聚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配乐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

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2.出示:

(1)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2)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阅读,

读写训练

出示《口技》全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_最后的姿势课文

1.指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生默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部分。

3.教师总结: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距今已三百多年的一场口技。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请大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课下写一段或一篇人物的文章。

(六)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讲给朋友、家长听,也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爱与责任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第四课时“能力习得”课

7 《船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简短有力”的意思,想象“简短有力”的对话情景,感悟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2.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简短有力”的意思,想象“简短有力”的对话情景,感悟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自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 利用图书、网络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感知内容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位船长是谁吗?依据回答板书:哈尔威

3.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

4.作家雨果是怎样评价他笔下的人物哈尔威船长的?在文中画出句子。

(1)出示 :

(2)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赞誉啊!可以想象当雨果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内心该是多么澎湃和感动!谁再来读?(指名读,齐读。)

5.对于一个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我们有理由相信,雨果完全可以用一本书数万字来抒写这位英雄的传奇人生。但是,雨果没有!他只写了哈尔威船长的最后一次经历。来,让我们回忆一下,从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开始到与船一起沉入大海,也只经历了大约多长时间?(20分钟)

6.是的,20分钟!雨果只写了哈尔威船长人生中这短短的20分钟!在这二十分钟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小说写的最精彩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发出的命令。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聚焦两次命令,感受船长的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过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默读课文3---28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船长的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然后联系上下文反复的揣摩这些命令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留下思考的痕迹。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船长的哪一道命令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聚焦第一道命令

(1)指名读句子。

① 随即出示:

②引到学生谈感受。(从这道命令看出,船长在最危险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乘客;他说船上一共有60人,他把自己给忘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慌乱他发出了最威严的命令是决心把所有的人都带出去??)

(2)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一道命令的?找出有关语句划出来。

①出示句子

② 指学生读。

③这样的场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惊恐万分、手足无措、 哭爹喊娘、魂飞魄散??)

④这短短的四十二个字,却字字让人惊心。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停留在这段文字,这里面的句子都写得特别的短。知道为什么吗?

⑤交流后小结:像这样可怕、慌乱、紧张的场面就适合用这样短促的句子来表达。因为短,读起来有一种急促的感觉,容易敲击读者的心,心情紧张起来!谁能把这种慌乱、急促的感觉读出来!

⑥指名读,比赛读。

(3)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船长的这道命令,为什么要大声吼道?(因为当时船上非常嘈杂,人们都在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如果不大声吼的话,人们是听不到的。)

①谁来大声的吼出这道命令?

②齐读:“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4)这道命令,命令人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里面有次序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所有人都慌乱的时候,船长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沉着冷静)

(5)这时候,船长的镇定,沉着,临危不惧,让这一声吼更具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量!一齐读,读出这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威严!(生齐读)

过渡:看来这一声吼, 这一道命令,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还有吗?

4.聚焦第二道命令

(1)指学生读句子。

①随即出示:

②谈感受。(因为女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最脆弱,这时候秩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船长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

③这是一道无情的命令,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命令,一定给大家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船长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是在只剩下二十分钟的生死关头下达的;是在人们一窝蜂的用上小艇,险些把小艇弄翻了,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下达的。)

④这一道命令下达之后,船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出示句子,齐读:

⑤“伟大的灵魂”指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2)救援工作由一开始乱得不可开交,到现在变得井然有序,难道只是因为奥克勒手中的那把手枪吗?在这第二道命令之前我们还听到了一段对话。

出示:

①自己先读一读这段话。

②如果老师把这段对话改一改,可以吗?

出示:

③指名读。讨论:这样改,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让人感觉一点都不紧张,就像平常说话一样了。)

④小结:人物的对话也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情景已经万分危急!时间也万分紧迫!老师再这样改一下,你看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_最后的姿势课文

⑤读句子谈体会。(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速度太快了,让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船员就算是训练有素,也听不清,记不住,太紧张了。)

⑥是呀,只要细微的改动一下,语言就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了!让我们再来读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

⑦分角色读后谈体会。(奥克勒大副和洛克机械师也和船长一样是镇定,沉着的;洛克机械师也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否则他不会清楚炉子、机器现在已经怎么样了??)

⑧作为船长,当他了解到炉子已经被海水淹了,火也灭了,机器停了,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船能坚持多少分钟吗?为什么还要问奥克勒大副呢?(船长是要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告诉船上的乘客,让他们稍微放心,因为二十分钟逃生时间也不是很少了。)

⑨在这段对话里,船长、机械师、大副,表现的都是那么勇敢,镇定,都在坚守岗位,可见这是一支怎样的船队?(勇敢、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船队。)

⑩现在看来,后来救援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不仅仅是因为奥克勒大副手中的那把手枪,还有这段给人信心与力量的对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指导读出力量与威严。

5.一段对话,两道命令,船长就将一场可能船毁人亡的大灾难控制住了。写到这里,雨果还写下了这样的话——

(1)出示:

(2)生齐读

(三)聚焦“牺牲”进一步感受船长的品德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过渡:是啊,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二十分钟很快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得救了,人们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1.出示:

(1)让我们也凝视着这尊雕像,一起轻轻地读。(配音乐) (2)再默默地读,读进心里去。

(3)这是一段让人感动的文字,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船长哈尔威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正如

最后一段话所说的,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哈尔威船长自己留在了船上,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是站立在船长的位置上,为乘客和船员着想;这是一个英雄的船长。)

(4) 船长哈尔威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

①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②展示练笔,交流评价。

2.让英雄永远留在心底,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出示:

(1)齐读 。

(2)现在谁来说说,课文明明写的是船长最后的二十分钟,为什么雨果对他的评价却是一生的? (3)小结:这二十分钟正是船长一生的写照,一件事写尽一生,这就是大师文笔的魅力! 环节三、回归整体—— 总结写法,升华情感 (四)回顾课文,总结思路

1.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3.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围绕一个意思,结合当时情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还有用环境描写、夹叙夹议的方法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间真情。

(五)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把它写下来。

2.读一读雨果的其他文章:《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7船长 (哈尔威) 沉着镇定 临危不惧 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峄城区吴林中心小学 满秋梅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语文教案编写信息统计表

三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3、指导朗读。

4、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 zhai)菜 刁难(nan nan) 三伏盛(sheng cheng)夏

薅(hao ru)草 机灵(ling ling) 数(shu shu)九寒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标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55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