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作者:保罗·海恩

发布时间:2018-03-29 所属栏目:故事吧

一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作者:保罗·海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作者:保罗·海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页面。
第1节:经济学教材的革命(1)    
道格拉斯·C·诺斯序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盛顿大学经济系主任)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运的,保罗·海恩在1975年进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切始于他给我的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会在这个学期末搬到西雅图来,我想在城里找一所大学或学院教经济学。这是两个独立的决定。在经济系求职一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搬到西雅图来。但是我觉得,教经济学--特别是教经济学导论课是我能做好的事,我会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从1967年起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系主任,并努力将它办成全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我对于"最好"的定义不仅包括学术声望,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确立的,而且也包括对这所州立大学中的广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亲切的教育。校方对于优秀的教学只表示口头的褒扬,而薪酬制度仍然与专著的出版挂钩,所有同事都在努力发表专著,鲜有例外。担任系主任之后不久,我决定回到导论课的教学岗位上,看看我们做得究竟如何。结果令人沮丧,我发现情况跟我读本科的时候相比没什么变化。教材中充满了经济学理论的术语,解释什么是完全竞争模型,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还有垄断,边际分析,各式图表随处可见。按照传统的讲法,我在第四讲中讲授完全竞争,并用美国农业的情况加以例证。课上到一半,坐在后排的一位同学对我所讲的大声提出异议。我觉得我应该教训他一下,就请他上台来讲他自己的观点。他走上讲台,谈起价格补助、61阅读,与1800年甚至1940年的资本设备相比,在任何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技术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落后于领先国家的那些国家享有一个重大优势。技术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人们在试图推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过程中互动产生的。世界上在技术进步方面领先的国家必须靠自己发现更好的行事方式,而在发现过程中,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还包括犯错带来的所有成本。然而,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在它们落后得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这些成本。一个拥有极少资本的极度贫穷的国家在20世纪末要提高其产出,不必经过别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经历过的那些技术阶段,可以直接从61阅读络在社会中得以协调,人们通过互动网络相互协作达到目标。在亚当·斯密关于美德的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关于"系统的人",他警告说:
似乎想象他能够轻松地安排一个庞大社会的不同成员,轻松得就像手在棋盘上摆放棋子一样。他没有考虑到,除了手施予棋子的行动准则,棋盘上的棋子没有其他的行动准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理论通常对待经济系统的改革提议如此不友好的原因:它假设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不是经济学家自己对改革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对奉承特权阶级不感兴趣。但是经济学理论揭示了决策的相互依赖性,呼唤人们关注未经权衡的改革提议的后果。"那样是不会解决问题的"成了经济学家对于诸多善意的政策提议的标准回答。现实主义不一定是保守主义,但它们通常看起来很相似。而且有这样一种认识,即知识确实助长了保守主义。甚至物理学家也被自诩为永动机发明者的人指责为毫无希望的保守主义者。
21.2 不仅仅是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在祝酒时把经济学家说成是"文明可能性的看守者"。文明的可能性--这就是全部。在复杂问题上,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的社会协作拓宽了可能性的界限,但是它们自身并不确保文明的进步。协调良好、运转顺利的社会给个体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并不确保个体做出适当的选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重要的预备条件,特别是在民主政体中。但是事情不止于此。
经济学家大多时刻准备承认有时他们使用的概念会歪曲他们所研究的现实。他们愿意让他们的分析和结论接受理性批评的考验。但是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总有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质询。如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时带来扭曲、放错了重点,甚至带来彻底的错误,而合理的批评是适当的纠正方式。使用这种纠正方式通常会改变以往的经济学结论。将来很可能事情还会继续如此进行下去。
让我们做出最后的评论。做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意味着精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是必备的,当然,任何一位像样的经济学家必须会说专业语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经济学家应该意识到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图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专家通过与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学家、艺术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研究人类状况的专家交换思想,能够使自己充实。如果你决定继续学习经济学,一定不要忽视或完全放弃其他的人类科学。如果你选择学习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我们希望你不要忘记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你自己。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书译完了,照例得有篇译后记。
国内引进的经济学教材大多需要一学年才能讲完,本书篇幅相对短小,一学期足够。当初选择翻译此书,是想给国内读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主流教材的内容,本书都讲到了。本书使用的数学很少,各种曲线也讲得不多,基本是用语言来处理问题的。
诺斯在本书的序中提到,海恩是令人敬佩的教师,他在教学上很下功夫,这使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并用正确的思路来分析身边的事情,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在于套公式、建模型。经济学家们常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相反的方案,或对经济形势有相反的判断,因此常遭人诟病,原因肯定不是不会套公式,而可能是太会套公式,而忽略了某些基本事实或常识。
本书的习题一定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建议读者认真阅读。因为本书不大用数学和曲线,内容看似浅显,一看就懂,但只有做了作业才知道是不是真懂。
本书的语言很生动,且口语化,这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译者水平有限,难以准确传达原著的语言风格,只能说尽力而为。本书还提到了很多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国内读者不一定熟悉,翻译时择要加了译注。另外,和大多数美国商科教材一样,本书文字略显啰嗦,但翻译时未作删削。
译者都是经济学的初学者,翻译时自认努力,亦步亦趋,但仍不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来信请寄onebook@263.net,并请注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勘误"。
译者
2007年11月
出版后记
另一种经典
国际上广泛流传的经济学经典教材有两种,一种是以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里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大师级著作为代表的,专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教程;而另一种则是为普通读者和非专业学生设计的,适合一学期课堂教学的教程。后者在国内还不为大众所熟知,此类著作旨在将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介绍给普通大众,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济知识。我们本次翻译出版的这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个中翘楚。
这两类作品有何区别呢?我们可以参考著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针对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和海恩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作的经典比较分析:
斯蒂格里茨和海恩之间,至少有两点明显的差别。首先,斯蒂格利茨……这位主流经济学里的佼佼者,关心的焦点就是"经济活动"(economic activities)……相形之下,海恩……的故事,和买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海恩所关心的,不是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而且,海恩所希望探讨的,是在人类互动里,所呈现出的状态以及所透露出的一些特质。由探索人类活动之中,希望能归纳出生动有趣的"经济思维"……
其次……斯蒂格里茨是以一个"参与者"(participant)的角度,刻画经济活动的样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考验,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旦了解了各个参与者所面临的情境,再归纳出不同的情境之间的共同性,就可以体会到经济活动的特质;这是斯蒂格里茨取景的角度,也是主流经济学四平八稳、一以贯之的方式。……对照之下,海恩(在书中列举的)塞车的故事,重点不在于各个驾驶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回家的路;重点所在,是每个开车的人都自求多福,但是互动之下却呈现出一种乱中有序的景观。海恩希望掌握的,是人际互动的特性,包括隐藏在整个景象下的规律,以及相关支持的条件。因此,海恩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旁观者"(observer)。他静观其变,然后阐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在动静之间的特性。 ……既然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之下会导引出不同的景观,经济学家(旁观者)的功能,就是试着揣摩各种不同的游戏规则,然后比较这些规则之间的差别。经过对照和比较,也许社会大众能摸索出较好的游戏规则,均蒙其利。
由此可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突破国人所持传统观念的另一种经济学教程。其最大特色在于通俗易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而经济学更是当仁不让的显学和热门学科。过去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如今已成为了普通人都需要有所了解的知识、技能之一。
与萨缪尔森、曼昆等经济学家的经典经济学教材写法截然不同,海恩放下学院派的矜持倨傲,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致力于让经济学变得更亲切、更平民化。他避开数学公式、图表、术语等让读者望而却步的东西,而将经济学的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上,致力于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学最核心的精髓,并教大家将之运用于实际问题。作者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其教育态度是值得钦佩和珍惜的。这种写作姿态也得到了道格拉斯·诺斯、熊秉元、张维迎、梁小民等海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的赞同和推崇。
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与讨论"环节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煞费苦心地为读者编写了数量可观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却并不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因为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者为每个习题都设置了真实有趣的情境,这实际上是把读者引向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作者深知,只有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算是把"学生带出师"了。这些习题按照每章的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你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断自我检测,并同时体味其中的趣味。此外,每章边栏中还标注出了内容提要和重点总结,方便读者快速浏览章节要旨,并且便于记忆。
本书作者保罗·海恩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曾被誉为美国"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这样形容保罗·海恩:"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他对这位同仁好友是如此的推崇备至,以至于每年秋天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道格拉斯都会专辟一节来讲讲保罗这个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经济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本书第1版于1973年面世,30多年来不断更新(海恩因肾癌去世后,乔治·梅森大学的彼得·勃特克和北密歇根大学的大卫·普雷契特科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目前已出至第11版。这是迄今为止在诸多经济学原理的教材当中获得国际声誉最盛的同类教科书,已先后被翻译成日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文和保加利亚文等。
相信本书将有助于帮助读者朋友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时作出更审慎的决策。
欢迎采用本书做教材的老师与本编辑部或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联系,以便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教学资料和相关服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010-6401-3086 8161-6534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
服务热线:010-8881-9178
服务信箱:service@pearsoned.com.cn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08年4月16日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作者:保罗·海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页面。

二 : 漫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毛病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本书正文的第一句话如是展开。作者保罗·海恩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他的视角下,经济社会是有序而富于规律的。然而为什么探索社会的运转和变化规律如此困难呢?大概是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很难看清真面目吧,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很少很难注意到社会的秩序。关于秩序,这里有三个大方向的讨论:交通系统案例、认知的产生与发展、因果联系与相关关系的权衡。

第一个方向的思考:交通系统案例。#DAY 21#

所谓秩序,海恩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其功能性和运动性,他举了高峰期的交通为例,正因我们只会想到下班半小时仍在离公司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思维定式的破除才是有必要的。我们在这里只是注意到了失败情形,但忽略了交通首要特征就是运动。虽然拥堵时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但是人们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因为人们自私或者怎样,而只不过是没有人知道别人的想法罢了。那么这种情况下交通仍是平稳运行着的:一旦有一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机会并线;越过彼此的车道,千钧一发间免于刺耳的相撞;车距大就提速,车距小就降速……高峰期的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从这里我引申出了三点思考。

一、此处开一脑洞,这公路若是换成所谓复兴之路或是崛起之路,那车距大就提速车距小就降速别有一番意味,从世界的角度去理解,国家千千万万,车距与车速却被自主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这确实是一种协作的结果。

二、从选择车道的过程来看,尽管在高速行驶的路上,最右的车道似乎理应最快,但人们都想快的情况下纷纷靠右行试图超车, 由于道路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性,那些本应慢的车道似乎快了起来,这时人们会对路况进行观察,发现事实和自己的想象不符,因而继续调整策略,最终无数次这样的结果,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路分布,各条道路上的车流量差不多的情况。

作为一名工科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其实是相当于让改变的净收益无限小,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去解释,信息论对信息有熵的定义,这个熵来自于热力学熵的模型,因而也有一个追求最大熵的趋势,可以证明,各分布等概率情况下其信息熵最大。在这里,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对同一现象的表示做出了不同解释,但得到了相同结果,即道路车流量的分布会大致相同并趋于稳定。

三、我从中隐约看到了一条逻辑链:秩序是人们各自逐利行为的副产品,就比如这个交通系统里,人们都是事不关己地默默驶向自己的目的地,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井然有序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运转良好的秩序呢?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先谈论下这句问题的逻辑。我们自然的问法是“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井然有序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运转良好的秩序呢”,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进入了不同是思路:人们不同的行为为什么产生了秩序?这句话隐含着在这句话的情景里,我们似乎默认是秩序是后于人们的不同选择与执行的。那么跳出来看,是否所有的秩序都是在人们各种选择后才被拟合的呢?总结下来就是,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可以初步概括出来,秩序竟然是人们各自逐利行为的副产品。

所以近代管理里才出现了人本主义是么,既然秩序才是副产品那么早期的科学管理主义可能过多强调形式美和运转秩序。然而按照这个说法其实秩序是副产品,保证人人逐利的顺畅才能得到更好的秩序模式。人本主义的那些思想家一定是对社会的原始分工和元认知有足够的思考,才能提出这个问题,经过对这个问题不断的思考,才能虽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中得出秩序是各自逐利副产品这个有悖于认知但逻辑读起来十分顺畅的结论。人本主义大赞。

这里被自己感动了也被人类的认知追求感动了。因为最早的日子人是有差别和阶级的,后来的日子是宗教化的,人在神之下活着,没有人权,更别谈公平待遇,再往后政治和社会实践终止了教会对人性的剥夺,但似乎用政治纲领和口号的宣教方式继续部分剥离着人的生而平等。但是至少在这个命题面前,人是平等的,人是有最高地位的。

人的最高地位第一次不是被宗教、文艺复兴和政治纲领这种活动规定,这种活动在我这看来似乎都是“被最高”的,但是从本命题这种逻辑出发,人的逐利是被宽宥而支持的,秩序是被人决定的,人要探索自然没错,但并不需要盲从秩序,因为秩序是人产生的。

第二个方向的思考:认知的产生与发展。#DAY 22#

交通系统的案例告一段落,这三点具有世界观思考的启示也放在一边。我的思维进行了另一层跳跃。所谓秩序既然是人们选择的附属品,那秩序的改变应该是人们选择的改变。可是什么情况下、何种衡量标准下,才会有人们选择的绝对变化呢?

我认为,一定是伴随着技术突破才会有改变秩序的强大创造力,基本想明白了,技术没实现的情况下是很难有巨大改变的。而技术的实现先得有畅想,畅想是来自于对现实和历史的观测,不过问题来了,这好像是一个等比数列一样,我们知道其中某几项,就可以从中概括出公比,但是首项如何求呢,因为并不知道这几项的项数所以不知道首项的值,也就无法达到最原生的朴素社(www.61k.com]会结构思想,所以很难获取如何从无到有的这个信息。有到更多固然重要,但是理解从无到有的过程,对解析从有到多的意义一定是深刻的。

不过我们也明白,对任何知识的探索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和信念产生的,这也和最初的元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有了现阶段的约定和信念,似乎并不需要考量其最初的产生环境和过程就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建设。然而我想知道的是人对世界的第一次思考,它的约定或者是信念是怎样的呢。泰勒斯?水是宇宙本源?他观察的现象是什么,经过何种过程有了这种宇宙本源思考?泰勒斯之前的人呢?how we get to now?这个问题可能过于远古和晦涩了……我的能力也仅限于此了。

第三个方向的思考:因果联系与相关关系的权衡。#DAY 23#

经济学的分析是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所谓规范分析就是“应该怎样”,实证分析就是“是怎样”。本章用了超级杯赛结果和道琼斯的指数的关系,试图表述实证分析的必要性,即我们所想并非客观事实,我们的观测也不一定就是真相。

超级杯赛结果和道琼斯的指数的关系是说,大部分时间里来自国家联盟的球队赢得胜利时候,道琼斯指数就会大涨,而来自美国联盟的球队赢得胜利时候,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其实我们也接触过很多相类似的指数,比如裙摆指数ipad指数等等,我认为这是建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特别是人们熟练应用统计学原理后急需考虑的问题,即:

虽然相关关系为许多决策提供了依据甚至是直接决定了决策结果,但是因果联系是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

本处的另一个矛盾就是,人是理性感性的复合品,动物的兽性是本我本能的,还不够上人的感性这样细腻的情绪,人和动物的区分点可以落在对理性和感性程度的把握上。那么相关关系虽然是建立在严格的数理统计和数据分析上的,是否一定承载着人们的理性思考?社会结构层面上,是否还可以用相关关系的方法处理一切?

比较典型的有这样一个案例:常识会让人们相信吸食大麻可能会让人们染上更加烈性的毒品,因为烈性毒品上瘾者往往是从大麻开始的。但是很多抽大麻的人从前都喝牛奶,并且牛奶中也含有丰富的L-色氨酸——一种足够让人成瘾的氨基酸,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喝牛奶可以让人们染上烈性毒品呢?

这就涉及对这个问题的理性解析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了,仅从相关关系判断,牛奶对于吸毒的表现并不比大麻差,然而没有进一步数据和因果联系的分析下,我们不能得出牛奶让人染上烈性毒品的结论。回到超级杯赛效应上,金融系统是庞大而精密的,道琼斯指数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有无数数据与之息息相关。仅仅是比赛结果和指数变化的关系,这一事实并没有提供关于金融市场或者道琼斯指数的深入理解,仅凭统计相关性就去下因果联系的判断,就会沦为错误推理的牺牲品。

不过这种相关性并非没有启发,比如这个案例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超级杯的结果会影响人们的什么行为,人们的这些行为又会怎么影响市场风向变化,市场又怎样影响工业生产的变化,工业生产又如何影响道琼斯指数。把每一环都理清,就能更精确地分析其因果联系,而不是空洞地用统计结果讲一个没有分析支持的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也是同理,仅仅找到怎么做是不对的,在找到怎么做并且要做之前,还是应该分析是什么和为什么做的这些理论基础,不然很有可能得到非常荒谬的结论和错误的实践。

言多必失……这是读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前两三章得到的一点启发,其实有点泛泛而谈了,带着激情写下的文字有可能缺乏我一直希望得到了理性思考,所以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针对我的逻辑链、案例、思考方式提出意见,交换思想,让我们彼此都得到新的启发~

三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第1节:经济学教材的革命(1)

道格拉斯·C·诺斯序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盛顿大学经济系主任)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运的,保罗·海恩在1975年进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切始于他给我的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会在这个学期末搬到西雅图来,我想在城里找一所大学或学院教经济学。这是两个独立的决定。在经济系求职一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搬到西雅图来。但是我觉得,教经济学--特别是教经济学导论课是我能做好的事,我会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从1967年起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系主任,并努力将它办成全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我对于"最好"的定义不仅包括学术声望,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确立的,而且也包括对这所州立大学中的广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亲切的教育。校方对于优秀的教学只表示口头的褒扬,而薪酬制度仍然与专著的出版挂钩,所有同事都在努力发表专著,鲜有例外。担任系主任之后不久,我决定回到导论课的教学岗位上,看看我们做得究竟如何。结果令人沮丧,我发现情况跟我读本科的时候相比没什么变化。教材中充满了经济学理论的术语,解释什么是完全竞争模型,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还有垄断,边际分析,各式图表随处可见。按照传统的讲法,我在第四讲中讲授完全竞争,并用美国农业的情况加以例证。课上到一半,坐在后排的一位同学对我所讲的大声提出异议。我觉得我应该教训他一下,就请他上台来讲他自己的观点。他走上讲台,谈起价格补助、61阅读,与1800年甚至1940年的资本设备相比,在任何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技术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落后于领先国家的那些国家享有一个重大优势。技术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人们在试图推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过程中互动产生的。世界上在技术进步方面领先的国家必须靠自己发现更好的行事方式,而在发现过程中,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还包括犯错带来的所有成本。然而,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在它们落后得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这些成本。一个拥有极少资本的极度贫穷的国家在20世纪末要提高其产出,不必经过别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经历过的那些技术阶段,可以直接从61阅读络在社会中得以协调,人们通过互动网络相互协作达到目标。在亚当·斯密关于美德的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关于"系统的人",他警告说:

似乎想象他能够轻松地安排一个庞大社会的不同成员,轻松得就像手在棋盘上摆放棋子一样。他没有考虑到,除了手施予棋子的行动准则,棋盘上的棋子没有其他的行动准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理论通常对待经济系统的改革提议如此不友好的原因:它假设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不是经济学家自己对改革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对奉承特权阶级不感兴趣。但是经济学理论揭示了决策的相互依赖性,呼唤人们关注未经权衡的改革提议的后果。"那样是不会解决问题的"成了经济学家对于诸多善意的政策提议的标准回答。现实主义不一定是保守主义,但它们通常看起来很相似。而且有这样一种认识,即知识确实助长了保守主义。甚至物理学家也被自诩为永动机发明者的人指责为毫无希望的保守主义者。

21.2 不仅仅是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在祝酒时把经济学家说成是"文明可能性的看守者"。文明的可能性--这就是全部。在复杂问题上,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的社会协作拓宽了可能性的界限,但是它们自身并不确保文明的进步。协调良好、运转顺利的社会给个体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并不确保个体做出适当的选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重要的预备条件,特别是在民主政体中。但是事情不止于此。

经济学家大多时刻准备承认有时他们使用的概念会歪曲他们所研究的现实。他们愿意让他们的分析和结论接受理性批评的考验。但是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总有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质询。如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时带来扭曲、放错了重点,甚至带来彻底的错误,而合理的批评是适当的纠正方式。使用这种纠正方式通常会改变以往的经济学结论。将来很可能事情还会继续如此进行下去。

让我们做出最后的评论。做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意味着精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是必备的,当然,任何一位像样的经济学家必须会说专业语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经济学家应该意识到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图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专家通过与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学家、艺术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研究人类状况的专家交换思想,能够使自己充实。如果你决定继续学习经济学,一定不要忽视或完全放弃其他的人类科学。如果你选择学习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我们希望你不要忘记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你自己。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书译完了,照例得有篇译后记。

国内引进的经济学教材大多需要一学年才能讲完,本书篇幅相对短小,一学期足够。当初选择翻译此书,是想给国内读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主流教材的内容,本书都讲到了。本书使用的数学很少,各种曲线也讲得不多,基本是用语言来处理问题的。

诺斯在本书的序中提到,海恩是令人敬佩的教师,他在教学上很下功夫,这使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并用正确的思路来分析身边的事情,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在于套公式、建模型。经济学家们常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相反的方案,或对经济形势有相反的判断,因此常遭人诟病,原因肯定不是不会套公式,而可能是太会套公式,而忽略了某些基本事实或常识。

本书的习题一定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建议读者认真阅读。因为本书不大用数学和曲线,内容看似浅显,一看就懂,但只有做了作业才知道是不是真懂。

本书的语言很生动,且口语化,这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译者水平有限,难以准确传达原著的语言风格,只能说尽力而为。本书还提到了很多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国内读者不一定熟悉,翻译时择要加了译注。另外,和大多数美国商科教材一样,本书文字略显啰嗦,但翻译时未作删削。

译者都是经济学的初学者,翻译时自认努力,亦步亦趋,但仍不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来信请寄onebook@263.net,并请注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勘误"。

译者

2007年11月

出版后记

另一种经典

国际上广泛流传的经济学经典教材有两种,一种是以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里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大师级著作为代表的,专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教程;而另一种则是为普通读者和非专业学生设计的,适合一学期课堂教学的教程。后者在国内还不为大众所熟知,此类著作旨在将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介绍给普通大众,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济知识。我们本次翻译出版的这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个中翘楚。

这两类作品有何区别呢?我们可以参考著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针对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和海恩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作的经典比较分析:

斯蒂格里茨和海恩之间,至少有两点明显的差别。首先,斯蒂格利茨……这位主流经济学里的佼佼者,关心的焦点就是"经济活动"(economic activities)……相形之下,海恩……的故事,和买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海恩所关心的,不是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而且,海恩所希望探讨的,是在人类互动里,所呈现出的状态以及所透露出的一些特质。由探索人类活动之中,希望能归纳出生动有趣的"经济思维"……

其次……斯蒂格里茨是以一个"参与者"(participant)的角度,刻画经济活动的样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考验,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旦了解了各个参与者所面临的情境,再归纳出不同的情境之间的共同性,就可以体会到经济活动的特质;这是斯蒂格里茨取景的角度,也是主流经济学四平八稳、一以贯之的方式。……对照之下,海恩(在书中列举的)塞车的故事,重点不在于各个驾驶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回家的路;重点所在,是每个开车的人都自求多福,但是互动之下却呈现出一种乱中有序的景观。海恩希望掌握的,是人际互动的特性,包括隐藏在整个景象下的规律,以及相关支持的条件。因此,海恩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旁观者"(observer)。他静观其变,然后阐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在动静之间的特性。 ……既然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之下会导引出不同的景观,经济学家(旁观者)的功能,就是试着揣摩各种不同的游戏规则,然后比较这些规则之间的差别。经过对照和比较,也许社会大众能摸索出较好的游戏规则,均蒙其利。

由此可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突破国人所持传统观念的另一种经济学教程。其最大特色在于通俗易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而经济学更是当仁不让的显学和热门学科。过去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如今已成为了普通人都需要有所了解的知识、技能之一。

与萨缪尔森、曼昆等经济学家的经典经济学教材写法截然不同,海恩放下学院派的矜持倨傲,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致力于让经济学变得更亲切、更平民化。他避开数学公式、图表、术语等让读者望而却步的东西,而将经济学的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上,致力于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学最核心的精髓,并教大家将之运用于实际问题。作者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其教育态度是值得钦佩和珍惜的。这种写作姿态也得到了道格拉斯·诺斯、熊秉元、张维迎、梁小民等海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的赞同和推崇。

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与讨论"环节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煞费苦心地为读者编写了数量可观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却并不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因为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者为每个习题都设置了真实有趣的情境,这实际上是把读者引向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作者深知,只有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算是把"学生带出师"了。这些习题按照每章的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你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断自我检测,并同时体味其中的趣味。此外,每章边栏中还标注出了内容提要和重点总结,方便读者快速浏览章节要旨,并且便于记忆。

本书作者保罗·海恩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曾被誉为美国"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这样形容保罗·海恩:"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他对这位同仁好友是如此的推崇备至,以至于每年秋天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道格拉斯都会专辟一节来讲讲保罗这个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经济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本书第1版于1973年面世,30多年来不断更新(海恩因肾癌去世后,乔治·梅森大学的彼得·勃特克和北密歇根大学的大卫·普雷契特科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目前已出至第11版。这是迄今为止在诸多经济学原理的教材当中获得国际声誉最盛的同类教科书,已先后被翻译成日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文和保加利亚文等。

相信本书将有助于帮助读者朋友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时作出更审慎的决策。

欢迎采用本书做教材的老师与本编辑部或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联系,以便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教学资料和相关服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010-6401-3086 8161-6534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

服务热线:010-8881-9178

服务信箱:service@pearsoned.com.cn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08年4月16日
本文标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文阅读 作者:保罗·海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6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