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7-08-06 所属栏目:教研辅导

一 :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导语: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课堂问题要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要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欲一睹为快。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制定的,而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内容,语言文字的难易程度来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据突破口来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丰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二,读懂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其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教学目标,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逐步推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思考品味:

  1.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写海底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句子的含义。

  随着三个问题的出示,学生专心致志读书,在品味中思考。通过逐步提问,讨论,师生共同体会西沙群岛美丽、神奇、富饶的景象,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直人课文重点内容,学生轻易就掌握了重点。学习完重点段后,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教学难点(“祖国的南大门”),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在重点已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主攻方向,应该问到要害处,直击突破口,以收简约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效度

  有时学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于是干脆不愿想,不回答;有时则相反,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学生的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是前者太难,高不可攀,后者太易,无疑可思。这说明,好的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隐而不露,思之可解,让学生乍一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考则“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我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的一、二自然段时,针对“洪水把铁牛冲到黄河底,人们为了修复浮桥商量如何捞铁牛”这一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l.要捞起铁牛有哪些困难?哪些词语突出反映了这个困难?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议论什么?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他是否有捞起铁牛的把握?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须细读课文,找到并理解“重”“隐”“淤泥”等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捞铁牛的困难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议论纷纷”的情景,这想象的答案不是统一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想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中的“试试看”与“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正好说明怀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谦虚。这四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深度适中,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或一些)问题推动教学目标得以完成,也就是标明提问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们谈论课堂提问的难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当像让学生空中摘苹果,挂低了,学生伸手可取,毫无意义,挂高了,学生跳死也摸不着,学生兴味索然,只好弃之不摘;只有放在适中的位置,让他们站着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争相来摘,积极思维,这样,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灵活、有味、耐品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一看就懂的课文最难教。有些课文从词、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简单、容易,老师若不仔细研究,吃透教材,的确是无疑可问,但正是这些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师若能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设计出灵活多变有味耐品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捞铁牛》一课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说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冲力,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送”字用得很巧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送”是什么意思?可换为哪些意思相同的词?

  此问一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换为“拿”、有的说可换为“运”......接着我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虽然“拿”“运”“搬”“弄”等字都是描写动作的词,都有“运回来”的意思,但没有“送”字表达得有力,“送”字在这里不但表达有物归原主的意思,而且还带有“命令”的口气,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气魄,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问,学生才理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 :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的着。

3、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

因此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诚的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志远

三 : 艺术提问造就有效教学

摘 要:教学提问艺术,是一项随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娴熟地综合运用教学提问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具有科学性、独创性的教学提问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学习需要,即认知需要(好奇心),交往的需要(自居作用),自我提高需要(上进需要,而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则为激发这一心理需要提供了方法和情境,强化主体加工活动,同时也增强了师生双边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因而造就了有效教学。

关键词:艺术提问造就有效教学

一、提出并简论观点:艺术提问可以造就有效教学

[www.61k.com]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战线上的热门话题,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所谓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只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活动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只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什么是艺术提问呢?艺术提问,这里指教学提问艺术化。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娴熟地综合运用教学提问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具有科学性、独创性的教学提问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学习需要,即认知需要(好奇心),交往的需要(自居作用),自我提高需要(上进需要),而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则为激发这一心理需要提供了方法和情境,强化主体加工活动,同时也增强了师生双边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成功全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成功的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教学。可见,艺术提问对造就有效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艺术提问可以造就有效教学。我国教育家余映潮、宁鸿彬、钱梦龙、魏书生等在教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很重视、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并在提问艺术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语文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师生的共同成长。笔者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总结出:能否成功构建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提问设计精巧与否,即能否提出艺术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师生从知识能力转化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化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追求艺术提问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媒体,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然而尚有很多老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大量的弊端,这集中表现在:1.问题随意性很大,缺乏针对性,无助于教学目标实现;2.问题零碎,逻辑性差,节奏松散,思维跳跃性大,缺乏连贯性。3.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问题过难,启而不发;4.问题过多,没有层次梯度;5.提问抽象,笼统,表意不明等等。这些弊端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负效学习。因而,课堂提问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提问艺术化应该成为我们设计课堂问题追求的目标。

三、如何精巧设计,才能做到提问艺术化,从而造就有效教学呢

如何精巧设计,才能做到艺术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探求解答,进而造就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提问艺术依据不同标准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提问形式,应根据学生认知的水平和文本处理的需要,做出具体的选择。教学提问艺术的要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对所提问思维方面的要求,也有对操作者行为态度方面的要求。在此,我站在初中语文实践者的角度仅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巧用语言,激活思维

教师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又肩负启智增慧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师教学提问的语言必须恰当巧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艺术性使用课堂提问语言,一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辞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四要语言精练。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同时要恰当地使用轻重音和停顿。这样就可有效创设课堂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敏捷思考,迅速答问,引发创造性,进而实现师生的有效教学。

案例,我教《美猴王》课例片段:

师:孙猴子是我们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对不对?

生1:应该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生2:应说“孙大圣”,因他是“齐天大圣”

生3:应该说“美猴王”,因课文题目这样称。

师:大家说得好!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和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领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片段是导入设问。第一问一开始用与课文、平常称呼有点区别、略带贬义而又显幽默的“孙猴子”的提法。这提问的语言激励性很强,激发出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感受值得与同学们交流,导向明确。问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浓烈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按照学生提到的称呼用带有激情的语言顺势推出根据学习重点目标设定的第二问。用简洁的语言,形象概括了美猴王的形象特点和它成为美猴王的过程,突出其“美”然后发问,流畅自如,措辞清新,富有启发性。这一问直接明了切入主题,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事力吸引到课堂上、文本中。学生积极、热情参与,合作探究,很快分析出了美猴王美之所在,即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领超强,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灵性和特点。就是因为运用了富于启发性、新鲜感和吸引力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预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语言上同步一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稍作点拨,他们便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2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