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九年级博客作文教案_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教案

一 : 九年级博客作文教案_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九年级博客作文教案     

主  题: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教学目标:1、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初步的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

     2、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重点:1、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议论文的写作。

教学难点: 议论文的写作。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交流。

     2、课前准备相关资料。

     3、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你还记得吗?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那时候学生入学要先拜孔子(没有孔子牌位,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其次才向老师行礼。是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孔子都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孟子呢,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并称“孔孟”。孔子、孟子离我们的时代已十分久远,然而他们那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仍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多媒体出示孔子、孟子的画像)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下孔子和孟子吧。

  一、孔、孟小档案

      要消除孔子、孟子给我们的遥远感、陌生感,就要从多方面了解他们。指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1、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如孔子小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孟母三迁”的故事,孔子、孟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等。

       2、孔子弟子和门子。我们通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最突出的有七十二人,你可以重点了解其中的几位。

       3、《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4、孔子、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有什么影响?

       5、了解山东曲埠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规模及收藏品等情况。

       二、不朽的孔子和孟子

       1、收集出自 《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任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等等。可查阅工具书,再找些例子,结合它们的出处解释其意义,然后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成语编辑成一个小词典。

       2、从《论语》《孟子》中了解这两个人的思想。

        《论语》《孟子》记载了孔子、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学习方面的见解。孔子宣传一种刚正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与人交往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具有谦虚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则对如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我们从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可以看出孟子对民心向背的重视。这种可贵的民本思想使《孟子》熠熠生辉。

       3、写作:感知一点,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孔子、孟子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就你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研读《论语》《

孟子》里的相关内容,然后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指导: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名言,再弄明白这句名言的深刻内容,再收集论据加以整理进行作文。

       要求:以孔子和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注意理论要有依据。

       中考满分作文欣赏(范文):《感悟人生的目标》(文章略)

二 : 孔子和孟子

1.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

《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子与中华文化:

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 子张.........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简介: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山东邹城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孔子的弟子: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 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学生,在孔门弟子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30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由),字季路,亦称颜路,小孔子6岁。颜回应该是在16、7岁时,在孔子退而修五经的时候成为孔子弟子的,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做官,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死去。 颜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贫乐道,越显得他品德高尚,还有闻一知十的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出生入死忠贞不渝,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最佳人选。《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时,孔子悲恸欲绝,说“天亡我”。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服之。 子 张: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chua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子张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来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子张之儒”。 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性格较孤僻,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关心政治。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等等。

子张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子张要拜见鲁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还没有见到。于是就让随从去告诉哀公,说:“我听说国君爱好贤明人士,因此我不远千里,一路风尘,不敢休息来拜见。但是没想到等了七天没有结果。哀公所谓的好士,就象叶公(子

高)之好龙。有一人叫叶公很喜欢龙,经常画龙、雕龙。天上的龙听到这事,就来看他,把头藏在门后,尾巴到了厅堂。叶公见之,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所以说,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象龙但不是龙的东西。”

有 子: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是现在山东肥城市人。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小孔子43岁。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可见有子的地位不一般,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有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观点。

孔子死后,因有子的气质样貌很象孔子,因此一些弟子(子夏、子张、子游)考虑推选有子登上孔子的师座,可是曾子却坚决反对,最后维持了孔子的师道尊严。

关于有子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有”这个姓氏十分少见,可谓天下少“有”。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3000多人。中国传说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善于在树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树上就象鸟巢一样,既可避开野兽攻击,还可防潮。因此这位首领就被称为“有巢氏”,为有姓的始祖。

传说历代皇帝过年过节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但是就没听说哪儿有姓“有”的人,于是就下圣旨在全国各地寻找,从明朝的永乐年间一直找到清朝的嘉庆年间才找到,然后就给有氏家族免去一切杂役差税,并发放俸禄。

曾 子:

曾参(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父亲叫曾点,字皙(XI),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敢说敢为、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问起各人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对他表述的和平世界表示赞同,就说“吾与点同欤!”

曾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六艺,并积极参加劳动,十分孝顺。流传下来有“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还处处以颜回为榜样向他学习。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讲授孝道的知识,就是后来的《孝经》。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结缨而死”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断言“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但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后,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从子路的经历我们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流传下来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负米”的故事,说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贫穷,没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饥。因此子路经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换得白米背回家,来孝敬父母。后来当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饭的时候总是望着当年背米的袋子感伤。他的儿子就问为什么,他说:“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有现在丰盛的饭菜供养,该多好啊!”孔子听说后称赞子路的孝行,说:“子路生时竭力奉养双亲,死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弟子。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3.四书: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

《四书》时代。

而将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起的。

4.孔子和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与中国毗邻的朝鲜、越南、日本说儒家文明的影响尤其深刻。

1.儒家文明在三国的重要传播途径是汉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三国古代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并将修建文庙、祭祀孔子与儒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朝鲜和越南还仿照中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3.朝鲜仿照唐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李超仿照大明律变成本国律令《经国大典》;日本推行的大化改新,参照唐朝三省六部之和郡县制,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5.关于孔孟的对联:

1、曲阜孔庙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纪昀)

2、大成殿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清·乾隆)

3、孔庙六厅对联

恩纪金鱼,永镇东山棨戟;

祥呈玉燕,常绵北海簪缨。 (清·毕沅·乾隆年进士)

4、孔庙前上房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

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73世孙孔庆熔)

5、河南郑州孔庙联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佚名)

6、台湾高雄孔庙短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佚名)

7、孟庙亚圣殿柱联

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切同禹颜。 (乾隆手书)

8、传说山东、陕西举子逞才联

泰岱三观,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黄河九曲,文王漠,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佚名)

9、寺庙赞达摩联

四十不动心,孟子善养浩然气,至大至刚,尽心尽性尽物尽天。静持其志以直养,如水中养秧,勿忘勿助长,自然成稻。

十年终面壁,初祖直承禅者风,极真极善,观身观受观心观法。直指人心难言传,似泥里生藕,无染无执着,天意生莲。(佚名。初祖即达摩。)

六.关于《论语》和《孟子》的成语:

《论语》之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 不亦乐乎 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论

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

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 当仁不让 语本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

应该推委。《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7、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

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8、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9、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10、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 。

《孟子》之中:

1、 言归于好 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告子》:“凡我

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2、 以邻为壑 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告子》:“今吾子以邻为壑。”

3、 习焉不察 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尽心》:“行之而不

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4、 独善其身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 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

别人一目了然《尽心》:“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6、 引而不发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尽

心):“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7、 仁民爱物 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尽心》:“亲亲而仁

民,仁民而爱物。”

8、 当务之急 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

先爱亲人和贤者)。《尽心》:“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9、 茅塞顿开 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

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尽心》:“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10、同流合污(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尽心》:“同乎流俗,合

乎污世。”

三 : 孔子和孟子

1.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www.61k.com]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www.61k.com]

孔子与中华文化:

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 子张.........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简介: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山东邹城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www.61k.com)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孔子的弟子: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 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学生,在孔门弟子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30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由),字季路,亦称颜路,小孔子6岁。颜回应该是在16、7岁时,在孔子退而修五经的时候成为孔子弟子的,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做官,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死去。 颜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贫乐道,越显得他品德高尚,还有闻一知十的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出生入死忠贞不渝,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最佳人选。《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时,孔子悲恸欲绝,说“天亡我”。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服之。 子 张: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chua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子张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来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子张之儒”。 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性格较孤僻,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关心政治。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等等。

子张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子张要拜见鲁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还没有见到。于是就让随从去告诉哀公,说:“我听说国君爱好贤明人士,因此我不远千里,一路风尘,不敢休息来拜见。但是没想到等了七天没有结果。哀公所谓的好士,就象叶公(子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高)之好龙。(www.61k.com)有一人叫叶公很喜欢龙,经常画龙、雕龙。天上的龙听到这事,就来看他,把头藏在门后,尾巴到了厅堂。叶公见之,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所以说,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象龙但不是龙的东西。”

有 子: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是现在山东肥城市人。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小孔子43岁。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可见有子的地位不一般,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有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观点。

孔子死后,因有子的气质样貌很象孔子,因此一些弟子(子夏、子张、子游)考虑推选有子登上孔子的师座,可是曾子却坚决反对,最后维持了孔子的师道尊严。

关于有子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有”这个姓氏十分少见,可谓天下少“有”。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3000多人。中国传说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善于在树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树上就象鸟巢一样,既可避开野兽攻击,还可防潮。因此这位首领就被称为“有巢氏”,为有姓的始祖。

传说历代皇帝过年过节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但是就没听说哪儿有姓“有”的人,于是就下圣旨在全国各地寻找,从明朝的永乐年间一直找到清朝的嘉庆年间才找到,然后就给有氏家族免去一切杂役差税,并发放俸禄。

曾 子:

曾参(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父亲叫曾点,字皙(XI),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敢说敢为、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问起各人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对他表述的和平世界表示赞同,就说“吾与点同欤!”

曾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六艺,并积极参加劳动,十分孝顺。流传下来有“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还处处以颜回为榜样向他学习。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讲授孝道的知识,就是后来的《孝经》。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www.61k.com)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结缨而死”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断言“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但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后,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从子路的经历我们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流传下来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负米”的故事,说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贫穷,没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饥。因此子路经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换得白米背回家,来孝敬父母。后来当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饭的时候总是望着当年背米的袋子感伤。他的儿子就问为什么,他说:“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有现在丰盛的饭菜供养,该多好啊!”孔子听说后称赞子路的孝行,说:“子路生时竭力奉养双亲,死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弟子。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www.61k.com)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3.四书: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四书》时代。(www.61k.com)

而将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起的。

4.孔子和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与中国毗邻的朝鲜、越南、日本说儒家文明的影响尤其深刻。

1.儒家文明在三国的重要传播途径是汉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三国古代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并将修建文庙、祭祀孔子与儒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朝鲜和越南还仿照中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3.朝鲜仿照唐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李超仿照大明律变成本国律令《经国大典》;日本推行的大化改新,参照唐朝三省六部之和郡县制,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5.关于孔孟的对联:

1、曲阜孔庙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纪昀)

2、大成殿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清·乾隆)

3、孔庙六厅对联

恩纪金鱼,永镇东山棨戟;

祥呈玉燕,常绵北海簪缨。 (清·毕沅·乾隆年进士)

4、孔庙前上房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

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73世孙孔庆熔)

5、河南郑州孔庙联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佚名)

6、台湾高雄孔庙短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佚名)

7、孟庙亚圣殿柱联

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切同禹颜。 (乾隆手书)

8、传说山东、陕西举子逞才联

泰岱三观,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黄河九曲,文王漠,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佚名)

9、寺庙赞达摩联

四十不动心,孟子善养浩然气,至大至刚,尽心尽性尽物尽天。静持其志以直养,如水中养秧,勿忘勿助长,自然成稻。

十年终面壁,初祖直承禅者风,极真极善,观身观受观心观法。直指人心难言传,似泥里生藕,无染无执着,天意生莲。(佚名。初祖即达摩。)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

六.关于《论语》和《孟子》的成语:

《论语》之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www.61k.com) 《论语·公治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 不亦乐乎 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论

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

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 当仁不让 语本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

应该推委。《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7、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

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8、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9、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10、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 。

《孟子》之中:

1、 言归于好 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告子》:“凡我

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2、 以邻为壑 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告子》:“今吾子以邻为壑。”

3、 习焉不察 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尽心》:“行之而不

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4、 独善其身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 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

别人一目了然《尽心》:“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6、 引而不发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尽

心):“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7、 仁民爱物 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尽心》:“亲亲而仁

民,仁民而爱物。”

8、 当务之急 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

先爱亲人和贤者)。《尽心》:“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9、 茅塞顿开 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

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尽心》:“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10、同流合污(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尽心》:“同乎流俗,合

乎污世。”

四 : shcc_05 我眼中的心态和技术

发布: 2008-6-21 13:42 作者: shcc_05 来源: 炒客论坛

我的理念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重操作轻分析

注意一点,是轻分析,不是不分析

我的技术和分析水平绝对不低,这大家想必不会有太大意见

可如果我的分析和操作理念造成对下单的信号相反,我宁可取操作意见舍分析结果

原因在我的 重操作轻分析 一文中已有解释和例子

那为何要不信任自己的分析呢?

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敬重他人也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

于是,我问自己:

1。是全世界各基金的操盘手掌握的信息资料多还是我

2. 他们的技术比我差吗?分析的胜率比我低?

3. 住友,安然甚至巴林的尼克是骗子,庸手,一无是处,

他们中所有研究分析人员加起来的综合素质比我相去甚远,仰或干脆都是SB?

我还知道自己是谁,我不可能比他们强。

那他们由于分析错误,而又太相信自己的正确性,导致操作跟不上

这包括,止损不及时(不容易止损的单子根本不该进去,我早说过我只做止损清晰,

且尽量能有效止损的单子)

既然以他们的财力,物力,人才储备

照样也会发生分析上的大错,导致全军覆没,我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分析那么坚信?!

我只知道我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

且我的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死:)

那我宁肯舍弃那些违背我操作方式但有可能对的分析结果(事实上对的概率也不见得

大到哪儿去)

况且,你分析的准确率越高,就越相信自己的分析不会错

只要有一次坚信自己坚信错了,后面的结果似乎不用我来公布

所以,我对自己说,你很差,你分析根本不行,分析对你是辅助工具而已

操作理念(其间包含了心态)才是第一的

于是,我活到了现在,这市场怎么也消灭不了我

我照样老分析错,分析对了也由于怀疑自己没赚钱,可这不防碍我的资金逐渐膀涨

我一直坚信,这就是我老听说不太懂分析的操盘手一直在赚钱

而几乎没有一个市场上的分析大师靠做期货发了家(可以靠卖技术发家)

不信? 请告诉我哪个经纪公司的分析师靠自己做自己帐户成小款的

当然,这条可能是我井底之蛙而已,多少是有的,只是概率上很小我这样认为。

大多数的结果我到是知道

往往是赚了一两年,牛了几阵子就没声音了-----爆仓出局

然后就号称:我是做分析的,为客观,我自己不做单

我的人生目标不同,我看好这行当,爱好分析事业,我在期货行不为了钱:)

当然,这段很极端,可能又人真这样想,我不针对任何人,只是说个现象

不对的 随便 拍砖就是。

那么,我的结论是

如果你认为你的操作理念和方法是正确的,就按此严格操作

别去轻信什么分析,那东西和臆测只在咫尺

没有一套操作模式能在什么市场都赢,输你该输的赢你该赢的就是

就象老鹤赚单边,我赚震荡(我单子没他拿得住)一样

适合你的就是好的,我们都有输钱的日子,那是该输的

可只要长期能安全,稳定得使自己能常去购置新的荷包,无所谓:)

要有好的心态,坚信自己的理念和模式(当然是被证明正确的)

不为暂时输钱而随便改来该去

我们终究能慢慢向罗马爬去的

以上就是我对心态和技术的看法

2004-3-22 13:16:00

----------------------------------

我介绍你个简单的,道氏理论,突破区间和高低点你就追

回原区间就砍

另外按我重操作轻分析里写的,靠着前区间内高点就抛

拉出去就反手

就这么简单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九年级博客作文教案_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1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