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京族医药
京族医药是我国少数 民族的传统医药之一。生活 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京 族人民,与海毗邻而居,形 成了丰富的渔家文化。京族 并不是中国土著的少数民 族,而是以百越后裔骆越 一僚为主体的民族。据史 料记载,我国的京族先民 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 续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海 防市一带)等地迁移过来, 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最先居住在巫头岛和江平 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 渐向沥尾、山心、谭吉、巫头 及恒望、红坎、竹山等地区 迁移。目前京族主要分布在 东兴市江平镇的沥尾、巫 头、山心等3个小岛上,俗 称“京族三岛”。
以前,“京族三岛”四 面环水,被海水包围,外出 就医困难,为了生存、繁 衍,京族人民在长期与疾 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提高 了对疾病的认识,并积累、 总结出宝贵的医疗经验, 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医药 体系。在京族医药的有力 保障下,数百年来,“京族 三岛”出现过无数的长寿 之星,这在当时的医疗环 境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京族人民世居祖国南 疆,由于艰苦独特的生活 环境、劳作方式和闭塞的 交通条件,京族人民为了 生存和民族繁衍,在长期 与疾病斗争、维护健康的 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 的京族医药文化,是我国 传统医药体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为京族人民的 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在 为保障京族人民的健康发 挥着重要作用。
京族人民生活的地 区,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 尤其是独特的海洋药物资 源,为京族医药的起源和 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较其他民族传统医药也有 着自己的特色。“京族三 岛”地处亚热带地区,多为 平原、丘陵和海湾滩涂地 形,土壤地质大多为赤红 壤和滨海盐土(砂质),造 就了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 古老性。据初步调查发现, “京族三岛”共有野生植物 634.种,其中有药用价值 的植物396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 极度低下,京族先民在出 海捕鱼和上山采集野果、 捕获动物时,难免会被锐 利的鱼刺、植物尖刺、尖锐 岩石所伤,导致外伤,甚至 伤及内脏的情况也时有发 生。在受伤之后,他们使用 一些土方来自行医治,使 病痛得到缓解,甚至完全 康复。如误食某些野果、野 菜后发生呕吐、腹泻等不 良反应,偶然吃到的某些 药物或食物能使病痛减 轻。经反复实践与总结,京 族先民知道了哪些植物或 海产品对人体有毒,而哪 些植物或海产品则能治疗 病痛,培育出了原始的医 药体系。
京族的祖先在越南 时,就知道用简单的草药 和海上动物治疗较常见的 疾病。如治疗感冒流鼻涕, 用鲜艾叶煮水洗澡,也可 用卜子叶、鸡爪枫等药物 煮水熏洗全身;治疗心口 痛(胃痛或胃酸过多),用 墨鱼骨(海螵蛸)漂净,研 末成粉,用温水送服;治疗 烂脚(脚癣或皮肤溃疡), 用螺杯厣适量,烧成灰,研 末敷于患处;如遇到身痒 难受时,下海浸泡片刻即 可缓解症状。
京族医生逐渐认识 到,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 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 同,药效也不同。一般来讲, 生长在悬崖上、带肿节的药 物,大多有续筋接骨、消肿 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骨 折、跌打损伤等病症;生长 在深山水沟的药物,大都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 效,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尿黄便秘、关节肿痛等病 症;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 大都有补肾壮腰的功效,甚 至有通利结石、节育等作 用,可用于治疗肿 瘤等病症;生长在 海洋、湖泊、田边的 药物,大都有清火 解毒、利水消肿的 功效,可用于治疗 肾炎水肿、肢体肿 胀等病症。开红色 花、带红色的药物, 多有补益气血、止 血、调经止痛的功 效;开白色花、流白浆的药 物,多有镇静安神、解毒消 肿的功效;带黄色的药物, 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的 功效,可用于治疗肝炎、痢 疾等热性疾病。
夏日酷热,京族群众 便会煮一些金银花、枸杞(https://www.dagouqi.net) 叶汤等当茶喝,以预防中 暑,增加食欲;冬日寒冷, 京族群众便会搭配牛肉与 肉桂一起煮食,以防寒增 温、滋补身体。这些古老防 病治病的保健方法,在京 族民间广为流传。
京族人民迁至“京族 三岛”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受到各民族医疗技术的 影响,他们逐渐对各种疾 病有了一定认识,治病方 法也有所改进。京族医生 从用最简单的草药、海洋 药治疗疾病,逐渐过渡到 总结众人经验,进行科学 验证,从单方进化至复方,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医疗技 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加 上不断地和汉族、壮族等其 他兄弟民族拜师交友,互 相学习,也使临床治疗效 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些京族民间医生, 更是将京族医药传统的治 疗方法与中医的理法方 药,尤其是易于学习与掌 握的艾灸疗法、拔火罐疗 法、刮痧疗法等疗法结合, 为京族人民健康服务。各 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融 合,大大促进了京族医药 的发展。
二 : 时评:让民族医药下山进城
最近,湖北恩施咸丰县失传70余年的土家族民间名医遗著《玲珑医鉴》失而复得,校勘出版问世。虽然这样一则消息并未引起人们关注。但它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该书连同已出版的《土家族医药学概论》等医著,结束了鄂西土家族医药学千百年来口手相授的历史,为土家族医学“下山进城”、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这不禁让人想起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特指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民族医药多发源于高原、山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医药知识和医疗经验不拘一格。“遍地无闲草”的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具有疗效确切、功能独到、药源广阔、就医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像藏医药治疗高原疾病,维吾尔医药治疗白癜风,蒙医药治疗骨伤病,瑶医药治疗红斑狼疮,苗医治疗妇儿科疾病等,至今有着西医和中医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人皆知的云南白药,就属彝药。
长期以来民族医药主要在当地使用。让人忧虑的是,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如不及时继承发掘,则随时会有“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比如,《玲珑医鉴》是清末土家族名医秦子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50余年临床经验和理论总结,历经10余年心血而成。如果不加抢救,民族医药将少了一枝奇葩,国家少了一块重要的卫生资源。
除了继承,还有发展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民族医药的发展空间在萎缩。一批批承前启后的民族医和宝贵的民族药,在一元化的“考试”和“规范”中,被“淘汰”出局,“老草医死了,小草医走了,山里的草黄了,群众的心凉了”。
比如,医生行医须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而,民族医只包括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和傣医4类。而且,任何类别都要考西医知识。这对于诸多土生土长、虽有临床经验却从无系统学习的民族医来说,成为很难跨越的“门槛”。
民族医药,是中华医学文化的奇葩。想象一下:倘若民族医药能很好地存活并发展,我们就不仅有中医、西医,还有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苗医、壮医、彝药等,再加上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等非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医疗保健手段丰富多彩,此药不灵,彼药投之;一法不应,十法选之,这将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水平提供若干可能,这对国人的卫生保健将是何等幸事。
三 : 民族医药>耳针戒毒疗法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毒品泛滥,成为社会毒瘤,患者求治无门,医生十分头痛。新药美沙酮治疗海洛因成瘾刚刚开始临床试验,疗效尚不得而知。常用的非药物疗法有心理治疗、小组治疗、社区治疗等,效果有限。正在戒毒专家们苦心寻找戒毒的仙丹妙药时,一则来自香港的针灸戒毒报告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由于当时正值美国针灸热,此新闻立即产生轰动效应。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