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内地累计股票期权投资者赴港投诉香港投行-途牛赴美上市 能向投资者讲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05 所属栏目:百事通自由行

一 : 途牛赴美上市 能向投资者讲什么故事?

  

  途牛旅游网(简称“途牛”)周五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融资1.2亿美元。

  国内在线旅游行业已经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有携程、艺龙以及去哪儿,三家公司最新的市值分别为65亿美元、6亿美元、31亿美元。三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故事:携程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OTA,业务涉及在线旅游的各个领域;艺龙是第二大OTA,背靠在线旅游行业巨头Expedia;去哪儿是中国版Kayak,而且搭建了自己的SaaS平台。那么途牛将向美国投资者讲一个什么故事呢?

  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13-2016年在线休闲旅游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在35.6%左右,高于酒店预订21.0%以及机票预订20.9%的复合增长率。同时在线休闲旅游仍只占据中国的整体休闲旅游市场中7.7%的份额,预计该比例在2016年将达到13.2%。2016年,中国整体休闲旅游市场将在2016年达到5730亿元,而在线休闲旅游将达到750亿元。

  途牛网正是讲了一个在线休闲旅游践行者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携程、艺龙、去哪儿还没讲过。

  途牛2006年10月成立于南京,创始人是于敦德和严海锋,二人选择避开机票酒店预订业务的竞争,做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帮助旅行社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并从从中获得返点。目前,途牛网已经拥有超过3000家旅游供应商,覆盖超过70个国家。

  从招股书中看,途牛业务包括三部分:团队游、自助游以及其他,其中团队游是途牛最为倚重的收入来源,2011年至2013年该部分收入分别为7.51亿元、10.75亿元、18.93亿元,占总收入的90%以上份额。途牛描述自己是“国内领先的在线休闲旅游公司,且居2013年团队旅游市场第一名”。

  劲旅网总裁认为,中国市场庞大,出游人数众多,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跟团游是大多数一次出游者,尤其是出境游的首选,途牛上市后,应该会做更多的自由行产品。

  从利润表看,途牛自助游这三年的收入分别是1760万元、3240万元、4880万元,占总收入不足3%份额。

  

 

  事实上,团队游与自助游两部分业务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途牛网对两部分业务采取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方式,团队游以不扣除供应商成本的预订量为收入,自助游以扣除供应商成本后的佣金为收入。如果按照预订量量计算,途牛网的业务构成如下(本地游从团队游中拿出来单独列示):

  

 

  从增长速度来看,自助游预订量已经超过团队游,而其所占比例也从27%增长至37%,团队游从60%下降至54%。

  从旅游产品平均价格来看,团队游为3500元到4500元,自助游为5100元到5700元。

  从趋势上来看,自助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个人和家庭出游的选择,艾瑞报告显示,2013年自助游整体在线预订增长率为55%,团队游增长率为28.4%。

  可见,尽管团队游是途牛目前最大的业务,但是有理由相信自助游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这里可以将途牛与携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携程2013年全年的旅游收入为9.36亿人民币,对应途牛扣除供应商成本之后的毛利润1.2亿元,携程是途牛的7.8倍。目前携程市值为65亿美元,按16%的收入比例计算,旅游业务价值约为10亿美元,途牛的估值应该约为1.3亿美元。

  不过途牛在上一轮融资中的估值已经超过了这一数字。2013年9月,淡马锡和DCM投资6000万美金获得20%股权,途牛估值为3亿美元。此次IPO,估值应该会继续上涨。

二 : 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买卖香港股票(名单)

上交所发布港股通股票名单

三 : 投连险资金巨大 港险商内地吸金

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沪上投连险保费收入逐月下滑,9月份在投资型险种中的占比仅为6%,而最高时的占比一度达到30%。 投连险得益于上半年银保渠道的发力,大多寿险公司已经完成全年业务指标,投连险此时的业务下滑显得“不痛不痒”,真正让寿险公司头疼的是投连险退保量的上升。在天津、山东两地爆发大规模投连险退保的情况下,上海市场投连险同样不容乐观。记者获悉,沪上投连险退保自5月份起就开始蔓延,平安人寿、联泰大都会人寿、生命人寿等公司的退保率都已超过40%。

当然,在趸缴保费的情形下,投保人缴纳的初期保费大大高于当期的保险成本,现金价值积累得更快,初期的现金价值也越高。正是因为现金价值是由投保人所缴纳的多余保费积累起来的,所以这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投保人自己的,于是在退保时保险公司应该向保户返还保单当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现金价值。这就使得人寿保险具有了储蓄的特征。

千万保费

移民市场保守预计,2011年把投连险纳入其投资组合的投资移民个案料约有4000宗,以投资移民的投资门槛1000万港币计,香港险商由此每年可吸金400亿港币。

据香港入境处资料,2010年有8924名申请人被批在港居住,并均已按规定做出投资,涉及投资金额约633亿港币。移民公司认为,投连险纳入香港投资移民计划将令市场重拾生气,而今年后三季的申请人数有望超越去年的6706名。

友邦(AIA)香港首席市场总监李满能指出,投连险所需时间短,收费相比基金更具竞争力,调配投资选择不会收费等。

条款显示,“卓耀明珠”每份为50万元,账户管理费按保费金额而定, 50万至150万元以下收3.8%,150万至300万元以下收3.3%,300万至650万以下为2.9%,650万元或以上为2.5%。内地大部分投连险账户管理费均不会超过2%。以一张保单投保额1000万为例,保险公司即可收取25万元。“卓耀明珠”有保险功能,实为基金组合。保单内共有7只基金,每年基金管理费由0.5%至1.75%不等,除一次性支付的账户管理费用以及投资选择收费外,不收取其他费用,转换账户亦豁免收费。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符合资格的共三家公司三个投连险产品:除友邦的“卓耀明珠”外,还有大新人寿的“智盛”和富通保险(亚洲)的“领航”。

不过,中国内地人士并不能直接申请赴香港地区的投资定居,而是必须先要具备外国永久性身份方可申请办理。目前市场上申请人通常选择如冈比亚、几内亚等国家进行外国永久性身份申请。

亏损风险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健波提醒,投连险有别一般保险,人寿保险部分较低。以“卓耀明珠”为例,于第8个保单周年日前身故,赔偿额为户口价值的100%加整付保费的5%,其后只赔户口价值100%,即如投保人身故适逢跌市,受益人将未能取得原保费金额,甚至会亏钱。

香港寿险总会主席朱永耀表示,“投连险”纳入计划刺激了更多人来港买保单。虽然“投连险”保单也是投资指定的基金,与直接买基金差不多,但始终多一层保障,加上基金转换涉及赎回费,而大部分“投连险”内的基金转换免去此费用,因此灵活性较高。

香港保险业监管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内地访客所发出的新造保单,保费共计17亿元,占总数的9.9%,而在2010年1季度,内地访客所发出的新造保单保费共录得9亿港元,占总数7.1%

2010年7月,香港政府对投资移民计划规则做出技术性修订,将投资相连寿险产品(投连险)纳入为合资格的集体投资计划之一,起点投资额度从650万港币提高至1000万港币。此次修订,最受惠的当属香港保险公司。

当然,在趸缴保费的情形下,投保人缴纳的初期保费大大高于当期的保险成本,现金价值积累得更快,初期的现金价值也越高。正是因为现金价值是由投保人所缴纳的多余保费积累起来的,所以这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投保人自己的,于是在退保时保险公司应该向保户返还保单当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现金价值。这就使得人寿保险具有了储蓄的特征。

四 : 香港议员:削内地赴港自由行 经济绝对震动

中新网6月2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早前曾讨论减少两成内地自由行旅客,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昨日表示,若没有前设而提出要削减两成,即每年减少800万内地游客来港,绝对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大震动,业界一定不赞成。(www.61k.com)自由党关注批发零售小组召集人邵家辉就指,若要削减两成自由行旅客,结果可能会变成减少五成甚至更多,认为当局需要小心处理。

姚思荣昨出席城市论坛时表示,若以去年4000万内地旅客计算,要削减两成,即会减少约800万人,将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他称,涉及的行业,除了旅游业本身,零售、饮食、交通,甚至是周边的产业,包括宣传等,都会受到影响,担心到时可能会产生庞大的涟漪效应。

自由党关注批发零售小组召集人邵家辉就指,从2003年开始,自由行对香港带来很大的帮助,不同行业,很多市民都能参与其中,但亦承认过多的旅客对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市民的不满。他指,在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后,包括珠宝、钟表、电器、化妆品等在内的零售业,营业额已较去年同期下跌两至三成,担心若当局“一刀切”减两成自由行旅客,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故认为当局必须小心处理这个问题。

五 : 内地累计股票期权投资者赴港投诉香港投行

南方都市报8月2日讯雷曼迷债风波未息,内地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苦主又杀到――内地“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6名代表前日专程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赴港,投诉香港多家银行以不良销售手法,误导其购买Accumulator,令10余人合共损失四五亿港元。(www.61k.com)

简介

打折股票被称“富豪杀手”

俗称的打折股票简写为KODA,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合约,英文全称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投资者购买KODA后,能够以较某股票现价低10%-20%的行使价买入股票。KODA看上去很诱人,但潜在风险极大,因为它“赚有顶,蚀无底”。客户购买KODA后,当股票价格升过现价3%-5%时,合约会自行取消;但若股票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损失也不断扩大。业内称其为“富豪杀手”,往往“赚一粒糖,输一间厂”。

雷曼迷债风波未息,内地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苦主又杀到――内地“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6名代表前日专程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赴港,投诉香港多家银行以不良销售手法,误导其购买Accumulator,令10余人合共损失四五亿港元。

联盟代表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陪同下与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李令翔见面,后再到湾仔警署报案。香港金管局对事件表示遗憾,称尽可能3个月内看完所有投诉个案,以确定有无表面证据支持进一步立案调查。汇丰银行、荷兰银行及星展银行均强调,产品销售严守业内规定,合乎监管机构要求,并拒绝评论个别案例。

香港《文汇报》报道,该联盟现时为数10余人,均是本港银行KODA产品的受害者。投资者购买KODA后,能够以较某股票现价低10%-20%的行使价买入股票,因此内地称其为“打折股票”。KODA看上去很诱人,但潜在风险极大,因为它“赚有顶,蚀无底”。

据称内地亏损者逾3000人

联盟官方网站“打折股票网”披露,联盟成员分别在星展、汇丰、花旗、恒生及荷兰银行等被“误导”开设私人银行户口投资KODA,损失金额数百万到上亿港元不等。联盟总联络人金亮估计,内地实际苦主逾3000人,大多数人碍于面子或不想与银行“闹僵”而不敢站出来投诉。联盟曾尝试与涉事的银行沟通,但银行称“未做错任何事”,故求助金管局。金管局数据披露,截至2008年2月,香港市面上销售的Accumu-lator达1324亿港元。有投行报告指,2007年香港销售的千亿Accumu-lator中过半卖给内地投资者。

至于Accumulator祸水如何“北上”,联盟成员之一、上海创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赖建平透露,涉事银行有部分职员专攻内地富豪市场,依托现有客户带客或电话推销的方式揽客,与新客户认识后会通过饭局及外出游玩巩固关系,再游说其开设私人银行户口购买KODA。他们推介产品时一般会淡化风险,突出回报率,如称“香港股票市场是成熟的市场,PE值稳定,股票大跌的可能性很低”。

港无法律禁银行北上揽客

金管局发言人表示,香港并无法律禁止银行“北上”揽客,有关行为是否违法仍需视乎当地法律。但其指出,内地法律规定禁止外资银行在大陆地区销售未经许可的金融产品,而KODA并未获银监会批准。然而,销售银行千方百计规避法律限制,有销售员会建议客户在海外注册空壳公司进行投资,或利用在港的生意往来资金投资,以及邀请客户来港开私人银行户口。这样一来,销售银行、投资资金以及产品审批都在境外,投资者不受内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纠纷,救助途径少之又少,而银行则可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过关。

有关事件已引起内地重视,央视《经济与法》专题节目直言,内地须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内地17家律师事务所共同起草了“为欺诈性非法销售海外金融产品之中国受害者维权的声明”,愿意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案例

上海一律师诉苦:

2100万亏光倒欠银行200万

本次到港投诉的内地投资客代表之一赖建平是上海市一间律师事务所的律师,2007年6月因“轻信朋友介绍”购买了Accumu-lator,结果令2100万元资产化为乌有。身为律师的他承认,在签署Accumulator合约时并未细看其条款,对香港法律又不甚了解,令其无法“亲自使用法律讨回公道”。并感叹香港律师费太过昂贵,根本“打不起官司”。

首笔交易当天即暴跌

赖建平强调,此前从未接触过任何金融衍生产品,在投资方面亦是“偶尔炒炒股票”,故认为自己绝对算不上专业投资者。他称,2007年6月经“非常熟悉的朋友介绍”,与香港一银行女推销员张某相识,双方后来结成好友,曾多次一起吃饭、郊游。据他了解,张某经常到内地推销金融产品,有时甚至专程搭机前往推销,显然其“主战场就是针对内地客户”。

他指张某向他推销时从未提及产品有风险,仅称是“打折股票”,并竭力强调Accumulator具有以小博大、周转快、充分利用资金和为投资提供保障“四大好处”,而他出于对老友的信任,虽然看不懂100多页的英文档案,但仍签下了购买合约。最初他仅在账户中存入400多万元,首笔交易是以每股3.42元买入10万股联洲国际,该股当日即暴跌,至今仍以每股0.66元价停牌。

遭银行强行斩仓倒欠200万

银行从2007年11月底开始频频催促他增加保证金,若不从即以“斩仓”威胁,他只得不断追加账户金额,每次均数百万元,至2008年3月共计被追加至近2100万。此时他终醒悟原来银行并非扮演中介和代理人角色,而是跟他“对赌”,故愤而向荷银投诉并通过邮件宣布将账户交回银行,包括后续履约在内的问题一概由银行负责。

他回忆,当时其账户内的股票市值约1400万元,另有两只需履约的Accumulator股票。之后从2008年6-9月,荷银均未履行合约向他交付任何股票,他亦以为合约已终止。不料9月9日起银行再度从其账内强行扣钱,并违反双方达成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原则,延迟到18日才将相关股票交付。10月更强行斩仓,将1400万元的资产以500余万元贱卖,不但令其惨遭“血洗”,而且还倒欠银行逾200万元。

官方回应

金管局:3月内答复

一批内地投资者透过本港银行购入股票累计认购期权(Accumulator),主动联络民建联,昨在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陪同下前往金管局要求协助,向银行提出100%赔偿的要求。据了解,该批来自内地的投资者合共有10多人,其中6人分别向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星展银行等在内5间银行购买Accumulator,涉及金额高达4亿至5亿元。

陈鉴林在会后引述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李令翔指,由于金管局在过去一年集中人手调查雷曼事件,延误了内地投资者的相关投诉,对此致歉,承诺会于3个月内作出回复。陈鉴林希望,金管局在3个月后可以向有关苦主公布调查结果,因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十分密切,如果因为本港银行的销售手法问题,令双方对合作没有信心,这对两地都是很大的打击。

提醒

私银不受监管投资者难索偿

投资者拥私人银行户口是财富及身份的象征,但私人银行客户有时亦须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因通过私人银行销售的部分投资产品无需经过证监会的审批,投资者购买该类产品时亦不受到有关监管条例的任何保障。有关产品的销售文件首页会刊登免责声明,私人银行客户日后投资时还须多加留意。

若投资者购买某项投资产品时,金融机构建议投资者签署专业投资者(泛指拥有800万港元以上投资组合)声明时,亦须慎重考虑。因专业投资者受到的保障亦少于零售投资者,譬如证券行及分销银行的雷曼迷债回购方案均未将专业投资者纳入赔偿范围内。

质疑

银行宣传手法疑有误导

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由Accu-mulator(累计期权)和雷曼迷你债券掀起的风波,令越来越多声音呼吁关注和规范银行销售产品手法。

消费者对银行销售手法的投诉,主要涉及夸大和误导。几年前有银行用礼品作为吸引,向没有财政能力的大学生推销信用卡,大学生“碌爆卡”后,需要父母亲友处理善后替其还钱。另外,对于一些关键条款如逾期还款需要缴纳高达30多厘的罚息,推销人员或有意回避,或没有向客户清楚说明有关条款。

雷曼迷你债券实际是高风险产品,但有关银行销售时,将其当一般债券向客户推销,只讲回报率,不讲或少讲风险,吸引不少退休人士购买。孰知雷曼倒闭,迷债变得几乎一文不值,致使有逾2万人投诉被银行误导。

另外,有些宣传单张避重就轻,可吸引客户的字眼“大大字”标出来,但一些风险因素则用“细细粒”的字体放在不显眼的角落,客户没有看清而签字购买了有关产品,若之后“中招”也只有自叹倒霉。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钟平)

本文标题:内地累计股票期权投资者赴港投诉香港投行-途牛赴美上市 能向投资者讲什么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414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