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京东命名由来-《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

发布时间:2017-12-11 所属栏目:老师和学生

一 :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论语》_《论语》 -命名来由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尼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

《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论语》_《论语》 -编著年代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1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14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1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1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1个人的著作。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其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今天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因此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对它怀疑,认为琴牢和琴张是不同的2个人)。不论这一传说是否可靠,但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是原宪,字子思,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之为宰”的原思。这里也去姓称名,不称字,显然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论,这是原宪自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象《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一段又象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孔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里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论语》_《论语》 -版本真伪

《论语》到汉朝,有3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其书为古文字(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2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东汉张禹碑《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2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采获所安”,号为《张候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1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嘉平石经》就是用的《张候论》。

《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相传秦始皇(公元前二五九---前二一0)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曾把古文《论语》及孔子的经典著作藏于夹壁中,后世扩建时才发现,其壁称“鲁壁”。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造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由认为出于王肃之手。这一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论语注》以《张候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我们还可以窥见鲁、齐、古3种《论语》本子的异同,然而,我们今天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张候论》。于是怀疑《论语》的人便在这里抓住它作话柄。张禹这个人实际上够不上说是一位“经师”,只是1个无耻的政客,附会王氏,保全富贵,当时便被斥为“佞臣”,所以崔述在《论语源流附考》中竟说:“《公山》、《佛肸》两章安知非其有意采之以入《鲁论》为己解嘲乎?”但是,崔述的话纵然不为无理,而《论语》的篇章仍然不能说有后人所杜撰的东西在内,顶多只是说有掺杂着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之中的不同传说而已。

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仍然只能以《论语》为最可信赖的材料。无论如何,《论语》的成书要在《左传》之前,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公山章》)主张:论语是用来补充《左传》的,不应该根据《左传》来怀疑《论语》。至于崔述于后代的封建道德作为标准,以此来范围孔子,来测量《论语》的真伪,纯驳,更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

《论语》_《论语》 -注疏书籍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必读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除去伪古文)、《易经》、《仪礼》和《春秋》。看来,《论语》是汉人的启蒙书的1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年)《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用何晏《集解》,宋人邢昺(932—1010年,《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年,《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盷(1724—1805年)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550左右—630年左右。《新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没有着明确记载,此由《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师的《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1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无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年)《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函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少。

(4)程树德《论语集释》。

(5)杨树达(1885—1956年),《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值得参考。

(6)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家学渊源,使他在注解《论语》、《孟子》和《春秋左传》等古籍时显得游刃有余。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当然,《论语译注》在今天来看也是瑕瑜互见的。
(7)《论语别裁》——南怀瑾讲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南怀瑾先生自称:本书定名为“别裁”,是因为其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但南先生渊博的学识,“经史合参”的研究方法,有别于正统学者的讲述方法,使得本书别具特色,对现代人了解《论语》有很大的帮助,建议收藏。

《论语》_《论语》 -价值影响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说有5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_《论语》 -核心内容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1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来处理?总得有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礼”。当然还有法,但法也是由礼出。“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充当不止1个的社会角色,如果不知道自己所任社会角色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行为当如何,当然就无法自立于社会。

功用

第一,礼能创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社会上每个人都按照礼所示相应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行事,整个社会,上下尊卑,各有所序,各有所司,井井有条,安定和谐。若有矛盾,大家依礼为准,达成共识,矛盾也就消除了。这样,社会自然就容易治理了。故云: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又云: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第二,礼能明示行为规范。行为必须有个规范,有个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礼就是这种规范,或云标准。人们的行为,从各种典礼一直到举手投足,都要依礼而行。例如,恭敬是1种美德,但过度的恭敬就显得卑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下,不够恭敬又显得傲慢。那么,怎样才算恰到好处的恭敬?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以礼为标准。今人常说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以什么为标准?也是以礼为标准。当然,古今之礼,大有差别。《泰伯》中孔子说: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无疑都是美德,但如果失去了礼的规范,这些美德就会成为缺点。因此,孔子云: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三,礼有文饰作用。1个人本质很好,心地善良,清纯无邪,这当然是不错的。如果他对待人接物、周旋应对等种种礼节一无所知,不知怎样跟人交往、合作,这不能不说是1大遗憾,正如质地极好的物品未加文饰,还不能称完美。因此,对1个人来说,礼还有文饰的作用。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1个完美的人,孔子的回答中就有“文之以礼乐”一条。孔子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个人质虽美,但还有待于礼的文饰。现代社会中的公关礼仪,不就是1种“文饰”么?

孝是敬爱父母,《学而》中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孝、悌是人的天性,爱父母,爱兄长,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推广爱心,爱及社会而成仁德,所以说孝、悌乃为仁之根本。《论语》中悌讲得不太多,不外要顺从兄长,对兄长恭敬有礼。孝讲得比较多。

做法

一是能敬。子游问孝,孔子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之要在于敬。赡养父母,若只满足于使父母免于冻饿之患,则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礼记?祭义》引曾子语云: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也是强调行孝当以尊敬父母为重。能行大孝者,一定能行中孝、下孝。行中孝、下孝者,则未必能行大孝。给父母长辈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尊敬父母,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前者是“能不能”的问题,后者是“为不为”的问题。认为谁给父母钱物最多谁就是最孝,这实在是孝的误区。因此,孝父母长辈,首在于敬。真正能敬者必“能养”。

二是能谏。君有过不谏,是谓愚忠;父有过不谏,是谓愚孝。愚忠不忠,愚孝不孝。君有过,父母有过,儒家都主张必须谏。父母有过而能谏,方能称孝。孔子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谏要注意两点。一是谏时不能声色俱厉,而是“几谏”“几”,微也。二是谏而不听,必须一直谏下去,且终不失其敬,终无其怨。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孝子当以父母的缺点为忧。能忧而后能谏,谏而父母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能改正缺点,父母改正缺点而能免于祸患屈辱。能使父母免于祸患屈辱者,当然是孝子。后来的荀子也认为,大孝之人,不应该盲从父母,孝子当是“争子”“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争者,能谏也。

三是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出力为父母服务,有了美食先敬父母,这些都是孝的最基本的内容,并不难做到,只有“色难”“色难”。色养为难也。“色养”就是子女的颜色表情, 要使父母愉悦。父母爱子心切,子女的不顺心之事,会使他们难过。子女要体察父母的这种爱子之心,就尽量不要使父母为自己难过,因此,有忧患,有愠怒,有悲戚,在父母面前,不能行之于色。1个人,如果真正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就应该谨于守身,免辱身以贻父母羞,免伤身以贻父母戚,免行为无常以贻父母忧,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色养” 。

忠与信

《论语》中提到“忠、信”之处甚多。孔子两次说应该“主忠、信”。孔子的4大教学内容就是“文、行、忠、信”。

朱熹云“尽己之谓忠”,亦即尽心尽力之意。《论语》中讲的“忠”,不是特指对国君的“忠”。尽心尽力为别人操劳,这就是“忠”,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所省即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一条,反省自己为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某“鄙夫”向孔子请教,孔子也竭尽所知以告,这也是“忠”。当然,《论语》中所讲“忠”也包括对国君的“忠”《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朱熹云“以实之谓信”。实事求是,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学而》 中孔子提倡“谨而信”“言而有信”,曾子每日所省3个方面,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项。从个人的立身行事到治国平天下,“信”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政》中孔子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儿,小车无兀,其何以行之哉!《宪问》中孔子将“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列为完人的1大标准。《子路》中孔子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此“情”是“诚实”之意,亦是“信”。上下交信,和谐一致,办事自然就容易成功了。

《论语》中,“智”都作“知”。因此,《论语》中的“知”字,有些是“知识”“知、道”的“知”,有些则是“智慧”之“智”,读音、意思全不一样。 《宪问》中,孔子云,君子之道三,其一即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他40岁时就成了智者。不惑”是无所疑惑之意。“智”即是“不惑”《宪问》又将“智”列为完人的标准之一。

《论语》中的“智”,主要有2个意思。一是明白事理。其二乃“知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跟人相处、交往。不知人,何以在与人交往、相处时采取合适的举动?何以择师择友以益其学问道德修养?何以选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智者必须知人,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勇也是仁所包括的1种美德。虽然勇者不一定是仁者,但仁者一定是勇者。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要做1个仁者,必须先做勇者。孔子将“勇者不惧”列为“君子之道三”之一,又将勇列为完人的标准之一。什么是勇呢?《论语》中的勇,大致有2个意思,一是勇力,有力气,如“卞庄子之勇”的“勇”就是。二是敢作敢为,如“见义不为,是无勇也”。主要是指后者。

要做到勇,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勇必须合于礼,合于义。二是勇必须与敬、智结合起来,不是一味蛮干,作无谓的牺牲。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仲弓问仁,孔子所答,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语,可知恕确实也是包容在仁之中的。我们说话办事,设身处地为有关人考虑,这也是恕。当然,恕必须合于道义,必须与“智”相结合,否则易被邪恶者利用而反受其害。

《论语》_《论语》 -论教与学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论语》中充分强调“学”的重要性。在《阳货》中,孔子有“六言六蔽”之说。仁、智、信、直、勇、刚是6种美德。1个人崇尚这些美德,努力使自己具有这些美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他不好学,就会与初衷相违,不仅得不到这些美德,还会得到愚、荡、贼、绞、乱、狂6种毛病,因而误入歧途。孔子又把知分成三等: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这些话有某些偏见,但强调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认真学习,则是不错的。

那么,怎样才算好学呢?《学而》云: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又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好学者必须刻苦学习,不应分散精力,过多考虑改善物质生活。好学又贵在坚持,不断前进,永不停止。

好学还是不够的,更要善学。怎样善学呢?有好多方面。“学而时习之”,要适时温习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要注意发掘新知新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要相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还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善于向人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人有可学之处,我以他为师,向他学习,这是善学;人有不是之处,我以他为鉴,这更是善学。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尤其难能可贵。二是与师友相互切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门之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子贡、子夏。颜回在这方面就很欠缺。

一是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话。孔子收学生,不拘类别。孔门弟子就家庭出身而言,有贵族,有平民,有商人,甚至还有“贱人”。就智力而言,颜回、子贡绝顶聪明,高柴则以“愚”称。就品格而言,闵子骞、曾参等何等高尚,子张则未免卑下。

二是“诲人不倦”。这与“学而不厌”“好学”一样,是孔子生平自负之处。他体现了1个教育者在传播文明方面的献身精神,一直是中国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是因材施教。《论语》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对于同1个问题,提问的学生不同,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是启发教学。在《述而》中,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教义理,当使学生思而得之。学生思而不得,直到此问题憋于胸中而不得解,教师再予启发。学生心有所得,便令自述之。只有在学生知其大意而未能确切表达之时,教师才引导他确切、流畅地表达。“愤”“悱”既是学习进程中的境界,也是学习态度的境界。学生处于如此境界时,教师适当启发,效果最佳。教师举一隅,而学生尚未以三隅回证一隅之理,亦即未能推广之并融通其理,则教师不重告之,使之思而得之。思而不得,至“愤”“悱”,然后再行启发。

五是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一层楼。他对那些善于思考、好跟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启发。《八佾》中的子夏将学《诗》心得告孔子,孔子高兴地说: “起予者商也! 他对在这方面欠缺的颜回,则有微词: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_《论语》 -论为政

为政者必须在为政中充分体现出“仁”,即行“仁政”“仁政”也叫“德政”。亦即孔子所云“为政以德”。一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个人,或是1个政权“为政以德”,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故王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政的宗旨, 是给人民以好处。在政治实践中,仁政又表现在为政的各个方面。

首先,崇尚礼治和道德教化。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其次是减轻人民负担。当时人民的负担,主要有二,一是赋税,二是劳役。在赋税方面,儒家主张“什一税”,亦即十税其一,当时说来是最轻的税。在《颜渊》中,有若就劝说鲁哀公采用什一税。在劳役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说“勿夺民时”要适时地使用民力,不能在农忙时节征用民力,以免耽误农时。在农业社会中,大区域的耽误农时就意味着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其三,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力量。为政者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权势压服百姓。

其四,“举贤才”与合理使用人才。在孔子时代,选拔人才主要是靠官员荐举。荐举人才,是为政者的要务之一。古人认为举贤之贤,贤于用力之贤,亦即伯乐之贤,贤于千里马。

关于合理使用人才,《论语》中至少讲了三点。

第一,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用其长而避免用其短,做到不使人才错位,使人才都能得到他的最佳位置,尽其长,尽其才。

第二,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子路问政,孔子所答,就有“赦小过”一条。子路也说,君子用人是“器之”,用其长而已;小人用人是“求备焉”,结果必然是失去大量可用之才,所用也未必是美才。

第三,善于博采众长,实行人才组合。为政者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必须是组织专家办事的专家。

《论语》_《论语》 -哲学思想

(一) 关于鬼神。鬼神信仰是跟人类一起诞生的。殷人极重鬼神,祭祀唯谨。周人重人事,但不废祭祀,孔子也正是如此。他从来也没有断言鬼神是否存在。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既要按礼祭祀,唯谨唯敬,又不能指望他们赐福。那么,既然不指望鬼神赐福,为什么还要祭祀呢?《学而》中曾子云: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不过是1种推行教化的手段。后世的神道设教,正由此发展而来。

(二) 关于天命。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他感觉到有1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的强大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就是天命。冉伯牛患恶疾将死,孔子执其手,呼“命矣夫”!颜回亡,孔子连呼“天丧予”!他又说: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亦或闻诸孔子。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不孔子知道有“天命”存在,知道天命不可违,他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但是,他绝不乞灵于天的恩赐,而是坚持人为的努力。当然,既然天命不可违,人为的努力不能逆天命而动,而是要应顺天命,这样,人为的努力才能成功。要使人为的努力应顺天命,必须首先把握天命,故孔子提出了“知命”之说。

(三)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孔子认为,人跟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环境能影响人。孔子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本相近,为何“习相远?”那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也能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子罕》云,孔子欲居九夷,有人对他说: “陋,如之何?”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之地文化落后,但君子能行教化,改变其地文化落后的状况。

(四) 关于中庸。中庸是1种方法论。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_《论语》 -历史传承

《论语》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西汉时,中央政府定《论语》为专门之学,设博士专门研究、传授。《隋书?经籍志》 将《论语》列入《经类》 。宋时《九经》中有《论语》 ,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合编为《四书》,并为作集注。明、清官方将朱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朱注《四书》遂为读书人的必读书,影响之大,罕有其匹。古往今来研究《论语》的著作极多。日人林泰辅《论语年谱》,著录历代研究《论语》的著述达三千种之多。影响比较大的有这样几种: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即《四书集注》本),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伯峻、金良年都各自著《论语译注》行世。叶圣陶编《十三经索引》,可以很容易地查到包括《论语》在内的《十三经》中的任何一句话的出处。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1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1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是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论语》_《论语》 -评价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_《论语》 -争议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孔子于〈阳货〉提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孔子推行大男人主义思想。然而有人指出此句后面尚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另一说认女子与小人为男女仆人。但最近亦有人提出,“小人”即为“儿童”、“小孩”的意思,所以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养活1个家庭是很艰难的”。

另孔子于〈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人民,可以放任他们,却不能让他们有智慧。”)批评者认该句为孔子推行愚民政策之例证。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句话被公开批判,且直到现在仍被作为这句话的公认解释。然而另有1种说法认为,这句话原文并无标点,而后人的句读有问题,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能力的人,则要让他们学习。”)按此说则孔子并非认同愚民政策。此二说迄今未能达成一致。

《论语》_《论语》 -《论语》语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君子不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古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斋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1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时做事符合礼仪;40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50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60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也一样可以行驶啊!”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即可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1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论语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3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_《论语》小学生读论语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却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

《论语》_《论语》 -相关介绍

中国春秋时代由教育家孔子之弟子编创了经典著作《论语》,其中语录精辟,教育性很强, 使用文言文准确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独特的儒家思想。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里,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治国思想,而且广收门生,创立了儒家平天下的奇迹。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传承,汇集着教育家孔老夫子及其众多弟子的治国修身的宝贵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优秀篇章,《论语》受到了后世各朝代的推崇。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论语》点化了华夏儿女无知的思想,为神州后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精神基础,今天,重新翻读领会《论语》中的谆谆教诲,感受孔子发自内心的救世良言,心灵获得高尚的洗礼,思想得到启迪,让我们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作品,将令每一位学子受益无穷。

二 : 东京天空树:东京天空树- 概要,东京天空树-命名来历

东京晴空塔(日语:东京スカイツリー;英语:Tokyo Sky Tree。“东京晴空塔”为正式中文译名[1],又译为东京天空树,正式命名前称为新东京铁塔(新东京タワー)、墨田塔(すみだタワー),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电波塔。由东武铁道株式会社和其子公司东武塔天空树共同筹建,于2008年7月14日动工,2012年2月29日竣工,同年5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其高度为634.0米,于2011年11月17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第一高塔”,成为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电波塔。也是目前世界第二高的建筑物,仅次于迪拜的哈利法塔(828米)。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概要

东京晴空塔的建造目的,是为了降低东京市中心内高楼林立而造成的电波传输障碍。并且因应类比电视讯号发射后2011年7月24日终止后,需要建立一座高度达600米等级的高塔取代东京铁塔(333米)作为数位无线电视的讯号发射站。
2003年12月,NHK和日本6大民营电视台建议在东京新建高600东京天空树 东京天空树:东京天空树- 概要,东京天空树-命名来历米的电波塔,并以“在京6社新塔推进计划”(在京6社新タワー推进プロジェクト)为名来推动,但迟至2006年3月才正式决定新塔的基地位置。2008年开工时,预定建设的高度为610米,2009年10月16日变更计划为634.0米,兴建完成后,将会成为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电波塔,超越中国广州的广州塔(600米),但世界最高的人工构造物纪录已先被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哈利法塔(828米)超越。而最终高度会定在634米,乃因“634”在日语的发音,与东京后明治维新以前所属的令制国——武藏国的发音相近(むさし,mu-sa-shi)。
东京晴空塔预定的建设地点,是位在东京都墨田区东武伊势崎线的押上站和业平桥站之间,东武铁道总部旁边的货物车站原址空地。东武铁道全额出资成立的“东武塔天空树株式会社”(东武タワースカイツリー株式会社)负责建造,东武铁道共出资约500亿日元,建设费用约400亿日元。实际施工则对外招标,由大林组承包,工期预定为3年六个月。东京晴空塔启用后,估计每年可以带来约480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包含电视台所支付的租金,以及观光门票收入等。
整体工程后2008年7月14日开始动工,预计在2011年12月竣工。在动工之前,已先后2006年末公开建筑外观的设计。塔的基部为三角形,往上逐渐转变为圆形,并在350米及450米处各设一座观景台。在铁塔本体旁,另有兴建一栋地上31层、地下3层的附属大楼,主要作为商办使用,并预定设置约1,100个车位的停车场。
经过广播讯号测试之后,东武铁道宣布东京晴空塔将在2012年5月22日完工开幕。入场费方面,350米处的第1展望台为2,000日元,450米处的第2展望台则需追加1,000日元(均为成人票价)。2012年5月22日中午12时(日本时间),东京晴空塔正式开幕启用,其附属的购物中心东京天空町(东京ソラマチ)则先在同日上午10时对外开放。
营业时间
营业时间 8:00-22:00
当日入场券销售时间8:00~21:00
网络购票可在两个月前到当天的10:00为止购买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命名来历

此后将取代东京铁塔原有的功能,兴建计划提出时曾暂名为“新东京铁塔”(新东京タワー)。
业主后来公开募集的1万8606件投稿之中,选出六个候选名称,并后2008年春季东京天空树 东京天空树:东京天空树- 概要,东京天空树-命名来历举行网路票选,最后由“东京SkyTree”出线
东京SkyTree(东京スカイツリー)
东京EDO塔(东京EDOタワー,“EDO”即东京的古名江户)
跃升塔(ライジングタワー,RisingTower)
未来塔(みらいタワー)
梦见橹(ゆめみやぐら,意近“看见梦的瞭望台”)
东升塔(ライジングイーストタワー,名称来自后工程计划名称“RisingEastProject”)
此外,建筑基地位置定案后,业主设置的官方网站曾以“墨田塔”(すみだタワー)来介绍整个兴建计划,并一度成为多数坊间的相关书籍所采用之名称,此名起因后该塔位后墨田区辖区之内。该塔正式定名后,大中华地区多以日文原名将其中文名称意译为“东京天空树”,其官方网站也曾采用此名称,但因“天空树”名称在中国大陆已被注册,所以在2012年起官方中文名改为“东京晴空塔”。
“东京晴空塔”(东京スカイツリー)是东武铁道与东武塔天空树共同拥有的注册商标(日本商标登录号码:第5143175号)。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设施配置

东京晴空塔不只是一座电波塔的兴建,而是1个完整的都市开发计划。除了铁塔主体之外,东京晴空塔尚有其他附属设施,构成1个完整的街区;原本整个开发计划称为“RisingEastProject”,后由业主东武铁道定名为“东京晴空塔城”(东京スカイツリータウン)。其包含下列设施:
东京天空町(东京ソラマチ,TokyoSolamachi)-商业设施
东京晴空塔附属的购物中心,由东武铁道全额出资成立的“东武塔天空町株式会社”(东武タウンソラマチ株式会社)营运。其涵盖附属大楼的多数区域,楼板面积约52,000m2,可容纳约300个店铺。
东京晴空塔东塔(东京スカイツリーイーストタワー,TokyoSkyTreeEastTower)-商办、教育相关设施:附属大楼东侧的高楼层部分;其中13—29楼为出租办公室,总出租面积约25,300m2。
KonicaMinoltaPlanetarium“天空”in东京晴空塔(コニカミノルタプラネタリウム“天空”in东京スカイツリータウン):位后附属大楼东侧,由柯尼卡美能达经营,为多功能型圆顶电影院。
墨田水族馆(すみだ水族馆):位后附属大楼西侧,定位为一座“都市型水族馆”。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广播讯号

下列为东京晴空塔完工后,各广播业者预定之讯号设备配置。各家业者均以东京铁塔作为讯号发射站。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使用者

数位无线电视频道编码台名识别呼号频道编号天线功率播送区域播送区域内户数利用频道号码
1NHK东京综合JOAK-DTV27ch10kW关东广域圈(茨城县除外)约1,400万户011-012
2NHK东京教育JOAB-DTV26ch日本全国021-023
3日本电视台JOAX-DTV25ch关东广域圈41-042
4朝日电视台JOEX-DTV24ch051-053
计程车无线电
在日本的计程车营业区域划分中,属于特别区?武三交通圈(东京23区、武藏野市、三鹰市)之内的的计程车业者,其无线电的基地台均设置后赤坂的国际新赤坂大楼,但由后东京市区内的摩天大厦逐渐增加,对无线电讯号造成干扰,为了提升收讯品质,已有统一移转基地台至东京晴空塔的构想。
其他
为了研究落雷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东武塔天空树、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电力中央研究所等三个单位协议在天空树上装设相关设备以便侦测。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争议批评

利用行动电话收看数位电视的需求性不明。若是现存的东京铁塔没有讯号接受的问题,新东京铁塔的建设计划可能没有必要。
一般认为能够减低因数位电视广播讯号反射所造成的“影像重叠”现象,并缩小电波传输障碍的范围。尽管如此,可能还是会有电波传输障碍的产生,而详细的程度尚未有着明确答案。日本放送协会和其他六间东京地区电视台所做的实验结果,也没有公开。
新东京铁塔的建设,会更改电波发送的位置,收视者可能需要变更接收器所面对的方向。此外,发生电波传输障碍的地点也会和类比广播时不同,可能会有暂时性的电波接收障碍(特别是和山梨县内地方电视台的讯号可能互相干扰),而解决的对策和资金并没有定案。
波可能会影响人体。(对后电磁波和人体之间的影响关系有许多种说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新铁塔的建设能刺激当地的商业发展,但一部份的业者担心可能会带来治安、交通方面的恶化。
新东京铁塔建设资金帐目不公开透明。
比起原来的东京铁塔,广播设备的租赁费用可能会非常昂贵。
从新东京铁塔的建设方面,到与都市之间的关连性、必要性都曾受到质疑,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曾在地方议会中做出“沙上楼阁”(日语:砂上の楼阁)等发言,对后新东京铁塔的必要性多次提出了疑问。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交通方式

铁路
东武伊势崎线-东京天空树站下车后徒步
东京地下铁Z半藏门线、都营地下铁A浅草线、京成押上线-押上站下车后徒步
公交
业平桥站前
都营巴士
<业10>新桥(行经木场站、丰洲站)
<上26>上野公园/龟户站(行经龟户天神)
<墨38>两国站/东京都复健医院
业平桥
都营巴士
<都08>日暮里站(行经RiverPia吾妻桥)/锦糸町站
<上23>上野松坂屋(上野广小路站)(行经墨田区公所)/平井站(行经十间桥与押上站)
<门33>丰海水产码头/龟户站(行经十间桥)
押上站前
都营巴士
<锦37>青户车库、新四木桥/锦糸町站
本所吾妻桥
都营巴士、京成TOWN巴士
<有01>浅草寿町/龟有站(京成TOWN)
<草39>浅草寿町、上野松坂屋(平日开行)/金町站(都营)

东京天空树_东京天空树 -流行文化

在轻小说《绯弹的亚莉亚》的第八卷和第九卷中,主角远山金次只身强行攻入尚未完工的东京晴空塔并先后与艾尔·华生和希尔达激战,以救回被华生迷昏的神崎·H·亚莉亚和叛变的峰理子。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17结束后随后播放了M18(《异次元的狙击手》)的制作决定,背景为乌云,从瞄准镜里看到被狙击的东京晴空塔,将于2014年4月19日在日本公映。7月1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注:柯南剧场版18中,东京晴空塔命名为铃木塔。)
在《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THEMOVIE》中,东京晴空塔也出现在片中

本文标题:京东命名由来-《论语》:《论语》-命名来由,《论语》-编著年代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8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