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二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又有新发现
最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血细胞的基因组开关,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16日的《自然》(Natur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开发和个性化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论文的资深作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关节肌肉骨骼及皮肤疾病研究所所长John J. O'Shea博士。论文第一作者是John J. O'Shea分子免疫学和炎症实验室的博士后Golnaz Vahedi。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细胞,从而导致炎症。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组织受到影响,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变得肿胀和发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大脑和脊髓受损。这些疾病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科学家们相信它们有遗传因素,因为它们往往发生在家族中。
NIAMS主任Stephen I. Katz博士说:“我们现在知道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学的更多信息。遗传风险因素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一个人的疾病易感性。对相关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最终可能会使医生能够为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
识别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基因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参与其中。遗传学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独特的遗传变异,但绝大多数的变异发生在不携带基因的DNA区域。科学家们怀疑,变异也存在于称为增强子的DNA元件中,它就像开关一样控制基因的活动。
O'Shea博士的研究团队想知道,这些变异是否可能存在于一种新发现的增强子(称为超增强子,SEs)。Collins博士和其他实验室以前的工作表明,SEs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开关,并且它们控制对每个细胞类型功能和身份都很重要的基因。此外,在SEs序列中发现大量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表明当这些开关发生故障时,会引发疾病。
O’shea博士的研究团队开始在T细胞——在风湿性关节炎中起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寻找SEs。他们推断,SEs可能作为指示牌,引导T细胞成为疾病的潜在遗传风险因子。
O’shea博士说:“我们首先并不是研究已知在T细胞中很重要的基因,而是采取一种公正的方法。根据它们超增强子的方位,T细胞是告诉我们,这些细胞关键蛋白对应基因组中什么部位,从而在这个部位我们更能可能发现赋予疾病易感性的遗传变异。”
利用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人员对蛋白质可访问的T细胞基因组区域进行了梳理,这是携带SEs的一个标志性DNA片段。他们发现了几百个SEs,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编码基因的活动。这些类型的分子对于T细胞的功能很重要,因为它们们使T细胞能与其他细胞交流,并且产生免疫反应。
但研究人员的最显著的观察结果是,先前确定的很大一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变异,定位在这些T细胞SEs上。另外的实验为SEs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当科学家们把人类T细胞暴露于治疗疾病的药物tofacitinib时,与其他没有SEs的基因相比,由SEs控制的基因活动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tofacitinib可能通过作用于SEs以改变重要T细胞基因的活动,而发挥其部分治疗作用。
Vahedi博士说“三种类型的数据——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学、T细胞基因组特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指出了超增强子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在这些区域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本机制,并寻找这些疾病的新治疗靶点。”
三 : 自身免疫性肝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肝性脑病(肝昏迷):严重肝病导致代谢紊乱,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www.61k.com]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A)氨及多种毒性物质的蓄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重症肝病患者肝脏解毒功能减低,肠源性及代谢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氨、硫醇、短链脂肪酸、酚及中分子物质等等)在体内潴积。B)氨基酸代谢紊乱和伪性神经传导递质的产生:肝衰竭时,芳香族氨基酸(苯、丙、酪、色氨酸)在血浆含量升高,支链氨基酸(缬、异亮、亮氨酸)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内降解,因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而降解加速,其血浆水平降低。大量芳香族氨基酸(AAA)入脑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影响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C)γ-氨基丁酸(GABA)增多:GABA是很强的一种抑制性神经传导递质,主要来源于肠道,经肝脏代谢,肝衰竭时,降解减少,血、脑中浓度明显增高,GABA受体数量增多、活性增强。D)发生Ⅲ-Ⅳ度肝性脑病时,约86%可伴有脑水肿,慢性肝衰竭尸检病例 65.8%有显著脑水肿,脑部病变程度与昏迷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各种毒性物质可抑制脑组织Na-K-ATP酶活性,导致Na、K进入细胞内,重型肝炎病人脑氨及谷氨酰胺增加,后者随Na进入细胞内,带进一定量水,促进脑细胞水肿,动物实验可见给予谷氨酰胺合成抑制剂则脑水肿不发生。脑缺血、缺氧、能量代谢异常等均可促使脑水肿的发生。
临床上将肝性脑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是:严重肝损害、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可误诊为精神病。慢性肝性脑病常见于肝硬化病人,特别是门-体静脉分流者,脑病可反复发作。常见诱发因素有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低钾、大量利尿、放腹水及便秘等等。根据精神、神经症状、体征,常将肝性脑病的程度分为4度或4级。
2.肝肾综合征(HRS):重型肝炎晚期的严重并发症.HR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广泛的肾皮质缺血是发生HRS的基本因素。但注意,HRS患者的肾脏组织学完全正常或仅有轻微损害。举个例子,若把死于HRS患者的肾脏移植给慢性尿毒症患者,或把正常肝移植给HRS患者,可使不同患者的肾功能迅速恢复。重型肝炎时HRS的发生率约为 30%~50%,常发生在强力利尿、大量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或手术后,约30%病人无明显诱因。病死率极高,多在少尿或无尿发生后一周内死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或直接死于HRS。临床症状:有严重肝病征象,氮质血症前期可有尿量减少,尿钠降低;氮质血症期血钠降低,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增高,氮质血症晚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表情淡漠、昏睡,尿量进一步减少,血钠小于120mmol/L,尿钠低;终末期有严重氮质血症、无尿,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昏迷等表现。辨证:A)少尿或无尿;B)缓慢发生的氮质血症,血肌酐>133μmol/L;C)初期肾小管功能良好:尿/血浆渗透压比例>1.0、尿/血浆肌酐比例>30、尿钠<10mmol l="" d="">20~30mmol/L、尿 /血浆肌酐比例<20,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可高达(32018±8369)μg/L,而HRS者仅为(155±42.9)μg/L。
3.出血:重型肝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肝炎发生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其原因有:A)凝血因子减少,如凝血因子Ⅰ 降低,Ⅱ、V、Ⅶ、Ⅸ、X因子合成减少;B)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改变(体积变小、出现伪足、空泡形成及浆膜模糊);C)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脆性增加;E)血清过高;F)TNF及内毒素血症导致多系统损害、肾衰竭、DIC及急性胃粘膜改变;G)门脉高压症致内脏毛细血管充血、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黏膜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H)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四 : 2006年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自身免疫性疾病一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自从donath 与landsteiner提出此概念以来,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上皮细胞、胃壁细胞、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本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因此,要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一般需要根据:①有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②排除继发性免疫反应之可能,③排除其他病因的存在。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免疫耐受的丢失 对特异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称免疫耐受。通常机体对自身抗原是耐受的,下列情况可导致失耐受: (1)抗原性质变异: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属于一种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体,其中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的决定簇,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的决定簇,引起免疫应答时二种信号缺一不可,而一般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于t细胞,如载体的抗原决定簇经过修饰,即可为t细胞识别,而具有对该抗原发生反应潜能的b细胞一旦获得th的信号,就会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本文标题: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