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二课 第一框 艰辛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8-04-25 所属栏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 : 第二课 第一框 艰辛的探索


第二课  第一框题  艰辛的探索  

 

 

本课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重温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通过对学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2)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要求

识记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活动:收集有关资料,以“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题对中国人民选择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进行讨论。

教学重点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教法设计

1、话剧表演课。

1)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历史事实编排话剧,分组进行,每组的主题不同,要兼顾多个历史时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几段后,老师组织讨论,问题要有深度,使讨论结果直中要害。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抗争,结果却大不相同。

2)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精心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演的简单、流俗或不认真、不严肃。

3)也提醒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从未表演过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且这种能力也需要老师的逐渐培养。

2、演讲或讲故事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一部分以评论为主。比如说,有同学讲述农民的英勇抗争,就有同学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综合评述。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文章可以是由学生查阅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视准备时间和学生情况而定。

3、影视鉴赏课。

可以精选一些片段,比如《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片段,《太平天国》片段,《甲午风云》片段,《谭嗣同》片段,《孙中山》片段,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团体的抗争。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败的原因,好让师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展开分析和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长征》、《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中华女儿》、《国歌》、《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一些影片,体现其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让学生在欣赏与评析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框题  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重温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通过对学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基本要求

识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法设计

1、话剧表演课。

1)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历史事实编排话剧,分组进行,每组的主题不同,要兼顾多个历史时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几段后,老师组织讨论,问题要有深度,使讨论结果直中要害。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抗争,结果却大不相同。

2)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精心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演的简单、流俗或不认真、不严肃。

3)也提醒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从未表演过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且这种能力也需要老师的逐渐培养。

2、演讲或讲故事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一部分以评论为主。

比如说,有同学讲述农民的英勇抗争,就有同学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综合评述。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文章可以是由学生查阅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视准备时间和学生情况而定。

3、影视鉴赏课。

可以精选一些片段,比如《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片段,《太平天国》片段,《甲午风云》片段,《谭嗣同》片段,《孙中山》片段,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团体的抗争。

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败的原因,好让师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展开分析和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长征》、《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中华女儿》、《国歌》、《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一些影片,体现其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

让学生在欣赏与评析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该框第一个目题"百年悲怆"中一段有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材料,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近代中国的悲惨处境。"路在何方"第二个自题主要是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曲折过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录像:《世纪中国》片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列强为什么会侵略中国?这种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骄傲,同时也使一些统治者以"大国"自居,目空一切,雄视万方,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而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早已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将一度领先的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中国的神秘、中国的文明、中国的珍宝使西方早已觊觎良久,而中国的落后又给他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侵入中国的领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悲怆的一页。

讲解新课

第二课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板书)

                第一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艰辛的探索(板书)

1、百年悲怆(板书)

展示图片:

①清末爱国人士绘制的时局图,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原景及残迹。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巩固题:“百年悲怆”始于哪一年(1840年)?结束于哪一年?(1949年)

2、路在何方(板书)

国家民族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国的前途上下求索。

预习题:阅读P39-41,思考:

1)p40“想一想”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这些运动和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艰辛的求索,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怎样的明确结论?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板书)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农民运动的领袖们不可能领导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P39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板书)

图片: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遗物等

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

归纳总结:脱离群众;依靠光绪--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他们脱离广大的劳动人民,而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身上,并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注定要失败。P39(失败原因)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板书)

意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l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失败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下,革命的果实最终还是落到了反动派手中。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总之,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自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学生活动,任选其一:

①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设想:如果当时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如何?③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或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如果选用①,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前后桌讨论或者分组讨论。如果选用②,可在课前即把学生分为四组,并把座位分成四个区。如果选用③,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学生能力强,可以课堂上即兴辩论,能力弱,老师一定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要在辩论后说明,真理是越辩越明,而不是谁胜谁即是真理。(通过活动总结出)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板书)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总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巩固总结

见书P41‘名言“(或《学习手册》P60,思考回答:

1)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举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两个例子?(书P39第三段《小字》第四段《大字》P40)

3)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尝试都失败?(三个原因,见上3、)

4)从毛泽东这段话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l.全班搞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名人名言录。

2.开展一次每当唱起国歌,我想到的…”的主题班会。

3.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知识。

二 :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一、知识点
直线 射线 角 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画角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⒉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三、内容分析、建议与拓展
这部分教材是原第八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第一部分。“角的认识”在本套教材中的三个阶段:二.上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二.下认识锐角、钝角,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四.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四、课时安排:
射线、直线、角的定义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课题一: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一、教学内容:课本35—36页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难点:角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投影展示"直线"
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投影展示"射线"
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说明"射线"的概念。 
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出示手电筒等的图片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出示三线合一,问: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讨论)
其中一段射线下移。(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5、练习一
(1) 练习四第一题(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电脑演示无数条。 
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 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板书:角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 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 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省略.
c、验证:
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练习判断
a.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b.一条射线长3厘米。…………………………………………()
c.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d.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2)练习五:数角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辅导记录:对学生进行了角的认识的辅导.

课题二: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2、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事实、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请你指出它有哪几个角,哪个角最大?你能知道最大的一个角比其它两个角大多少吗?如果不知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总结:用什么去度量角的大小?用什么作单位?
怎样去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探究新知。
1、量角器的认识。
2、师:我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短要用刻度尺和计量长度的单位,那么用什么去度量角的大小呢?
3、出示量角器。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量角器大小、颜色都不一样,但我也发现了你们的量角器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量角器上到底有什么呢?
4、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在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5、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观察结果。
6、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
7、(1)形状:都是半圆形的;(2)量角器的中心:半圆的圆心;3)0刻度线:左右两条;4)刻度线:有内刻度和外刻度两圈刻度;5)份数:刻度线把半圆都平均分成180份。
8、引出一份表示1度的角。用"°"表示
9、请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相应的度数。
10、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2、角的度量方法(二对、一看、一注意)
出示∠aob,请大家试着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
学生实践操作,相互交流度量方法。并请一个组的同学来试量?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量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量角的步骤和方法,并板书
中心对顶点;零刻度线对角的一边;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二对:对点、对边;一看:看刻度。
师:有时我们量角的时候会出现不是整度数,这时要取它的近似数来看。也就是要注意这一点:注意不能得到整度数时如何处理。
4、探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5、学生用量角器度量教科书第38页上面的两个角。
师:这两个角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角的大小一样。
不同:两个角所画出的两边的长短不一样。
结果: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开的大小有关系,*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4、应用知识
让学生度量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三、巩固新知,深化结论
1、出示边不够长的角,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加长边;或用尺子沿着这条边放,看清它对准的度数。
2、出示一个角被磨损了,怎么才能知道它原来的角度。让大家讨论一下。(把两条边向中间延长,相交的一点就是中心点,对准中心点就可以量出这个角的度数了。
四、练习深化:做练习二十八第4题。
五、总结:反思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辅导记录:对学生进行了角的度量的辅导

课题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课本41页例2、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
2)知道角与角的关系;
3)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4)培养学生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大小的锐角、钝角都有无数个。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折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角是怎样形成的?
2、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
3、电脑显示:篮球支架(锐角、钝角);红领巾(锐角、钝角);滑滑梯(锐角);钟面(锐角、直角)。
4、请学生拿出实物,相互指出实物上的角。(揭题)
同学们所找的角大大小小不一样,他们是怎样分类的呢?今天我们用自学讨论的方法,来学新知识。(出示课题:角的分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只是信息,感知生活中各类角,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探索)
1、自学看书
2、出示问题
3、(1)书中介绍了哪些角?
(2)这些角的度数分别在什么范围内?
(3)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角?
师:在看书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自学提纲及学生提出疑问)
3、全班交流
师:书中介绍了哪些角?(出示:周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请学生分别介绍周角、直角、锐角、钝角、周角。
1)周角:由学生边讲边演示周角的旋转过程。
显示:周角的定义、周角的旋转过程
问:现在知道周角是几度?
质疑:我们知道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怎么周角只有一条边和一个顶点?(周角的两条边是重合的)
2)平角:由学生边讲边演示。
显示:平角的定义、平角的旋转过程。
问:平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
(都是射线,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直角:由学生边讲边演示。
用什么方法验证你摆的是一个直角?
问:什么叫直角?
显示:直角的定义、演示直角。
注意这是什么符号?(直角符号)
一个直角是几度?
3)锐角:请数名学生边摆边讲。
问:为什么说你摆的角是锐角,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举出一个锐角。大家看一看,想一想能摆出多少个锐角?
显示:锐角的定义及锐角的图。
4)钝角:请数名学生边摆边讲。
问:你摆的为什么说是钝角?5)钝角:请数名学生边摆边讲。
问:你摆的为什么说是钝角?
钝角能摆出多少个?
钝角能摆出多少个?
显示:钝角的定义及钝角的演示。
三、运用阶段(巩固)
1、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出示)
1个平角=()个直角
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2、比较大小(把5种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闭起眼睛想象一下,5种角在旋转过程中先后出现的顺序。
显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
4、显示:导入阶段(中)生活中的角。
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5、学生指出实物上的角,说一说它们是些什么角?
(深化)
6、判断:
(1)比钝角小的角一定是锐角。------------------------( )
(2)大于90°的角一定是钝角。------------------------( )
(3)周角的度数是直角的4倍。------------------------( )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直角:等于90度
平角等于180度
周角:等于360度

课题四:画角
教学内容:课本42业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步骤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因为有了前面量角的基础,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指定读数的角,培养学生同桌检查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角。并标明角的度数。
让学生说出各属于哪类角。
点名课题,你会画这些角吗?
板书课题: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意识到画角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画角
1、画一个650的角。
你能尝试画这个角吗?
同桌讨论,然后尝试画角。画完后,小组讨论画角的方法。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画角的方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画角,再通过讨论,得出画角的步骤,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2、练习
课本42页“做一做”。
第一题让学生说出属于哪一种角。
第二题,让学生画出角,同桌互相检查。
3、画一个900的角。
学生独立画角,让后说出自己的方法。总结画直角的方法。
4、画一个1800的角。
注意:让学生要从一点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5、你会画一个周角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画各种特殊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6题。
三、 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辅导记录:部分学生画角掌握较困难,进行了个别辅导.

三 :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 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四 :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五 : 第二课 第一框 艰辛的探索

第二课  第一框题  艰辛的探索  

 

 

本课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重温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通过对学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2)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要求

识记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活动:收集有关资料,以“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题对中国人民选择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进行讨论。

教学重点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教法设计

1、话剧表演课。

1)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历史事实编排话剧,分组进行,每组的主题不同,要兼顾多个历史时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几段后,老师组织讨论,问题要有深度,使讨论结果直中要害。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抗争,结果却大不相同。

2)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精心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演的简单、流俗或不认真、不严肃。

3)也提醒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从未表演过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且这种能力也需要老师的逐渐培养。

2、演讲或讲故事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一部分以评论为主。比如说,有同学讲述农民的英勇抗争,就有同学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综合评述。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文章可以是由学生查阅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视准备时间和学生情况而定。

3、影视鉴赏课。

可以精选一些片段,比如《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片段,《太平天国》片段,《甲午风云》片段,《谭嗣同》片段,《孙中山》片段,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团体的抗争。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败的原因,好让师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展开分析和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长征》、《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中华女儿》、《国歌》、《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一些影片,体现其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让学生在欣赏与评析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框题  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重温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通过对学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基本要求

识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法设计

1、话剧表演课。

1)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历史事实编排话剧,分组进行,每组的主题不同,要兼顾多个历史时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几段后,老师组织讨论,问题要有深度,使讨论结果直中要害。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抗争,结果却大不相同。

2)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精心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演的简单、流俗或不认真、不严肃。

3)也提醒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从未表演过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且这种能力也需要老师的逐渐培养。

2、演讲或讲故事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一部分以评论为主。

比如说,有同学讲述农民的英勇抗争,就有同学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综合评述。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文章可以是由学生查阅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视准备时间和学生情况而定。

3、影视鉴赏课。

可以精选一些片段,比如《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片段,《太平天国》片段,《甲午风云》片段,《谭嗣同》片段,《孙中山》片段,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团体的抗争。

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败的原因,好让师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展开分析和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长征》、《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中华女儿》、《国歌》、《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一些影片,体现其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

让学生在欣赏与评析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该框第一个目题"百年悲怆"中一段有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材料,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近代中国的悲惨处境。"路在何方"第二个自题主要是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曲折过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录像:《世纪中国》片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列强为什么会侵略中国?这种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骄傲,同时也使一些统治者以"大国"自居,目空一切,雄视万方,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而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早已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将一度领先的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中国的神秘、中国的文明、中国的珍宝使西方早已觊觎良久,而中国的落后又给他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侵入中国的领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悲怆的一页。

讲解新课

第二课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板书)

                第一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艰辛的探索(板书)

1、百年悲怆(板书)

展示图片:

①清末爱国人士绘制的时局图,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原景及残迹。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巩固题:“百年悲怆”始于哪一年(1840年)?结束于哪一年?(1949年)

2、路在何方(板书)

国家民族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国的前途上下求索。

预习题:阅读P39-41,思考:

1)p40“想一想”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这些运动和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艰辛的求索,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怎样的明确结论?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板书)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农民运动的领袖们不可能领导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P39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板书)

图片: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遗物等

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

归纳总结:脱离群众;依靠光绪--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他们脱离广大的劳动人民,而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身上,并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注定要失败。P39(失败原因)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板书)

意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l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失败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下,革命的果实最终还是落到了反动派手中。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总之,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自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学生活动,任选其一:

①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设想:如果当时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如何?③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或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如果选用①,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前后桌讨论或者分组讨论。如果选用②,可在课前即把学生分为四组,并把座位分成四个区。如果选用③,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学生能力强,可以课堂上即兴辩论,能力弱,老师一定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要在辩论后说明,真理是越辩越明,而不是谁胜谁即是真理。(通过活动总结出)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板书)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总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巩固总结

见书P41‘名言“(或《学习手册》P60,思考回答:

1)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举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两个例子?(书P39第三段《小字》第四段《大字》P40)

3)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尝试都失败?(三个原因,见上3、)

4)从毛泽东这段话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l.全班搞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名人名言录。

2.开展一次每当唱起国歌,我想到的…”的主题班会。

3.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知识。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二课 第一框 艰辛的探索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796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