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www.61k.com。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 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3.太祖的______神情和_______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 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
1.(1)好 (2)做 2.B 3.喜,赐 4.C |
二 :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张耳张耳、陈余,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①,为里监门②以自食。吏尝以过笞③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⑤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①陈:陈国。 ②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③笞:鞭打。④蹑:踩。⑤: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2)不及张耳远甚( )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3分)
小题4:与文中提到的勾践和韩信两个历史人物无关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2分)
|
小题1:(1)拉 (2)比得上 小题2:D 小题3:浅躁忍小耻 小题4:C |
小题1: 试题分析:小题1的“引”字,在《塞翁失马》的“引弦而战”中出现,课下注释为“拉”。小题2中的“及”注意古今异义。做此类小题,一般掌握好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小题2: 试题解析:这个句子的翻译要注意“见”的解释,“见”在此处的意思为“受到、遭到”;“死”的意思为“死亡”,联系下文发现不是杀死小吏,而是被小吏杀死,所以ABC项都不合适,应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因为带有引号,就应该选用原文的内容回答。找到答题区域,文章最后发表的议论告诉了我们二人成败的原因:陈余“浅躁”,张耳“忍小耻”。此类题主要是仔细分析原文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望梅止渴”这个成语与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关,因此选C。 |
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 | 文言文 | 现代文(白话文) |
长短 | 言简意赅 | 较长篇 |
出处用法 | 书面语为主 |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
语感 | 古雅精炼 | 通俗易明 |
文法词组词序 | 弹性较大 | 词序明确 |
用词1 | 单字已有独立意思 | 两字词为主 |
用词2 | 一字多用 | 异字异用 |
用词3 | 之 | 的 |
句末助语词 | 已、矣、乎、也... | 了、吧、啊、吗... |
标点 | 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 | 标点繁多 |
例 |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 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
流传 | 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 | 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
习法 | 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 | 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
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选做题)另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选做题) |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我观他峨冠项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他们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行至秭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宽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送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婆,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婴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婴,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淳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 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钟馗虽相貌丑陋,但他丑得有正气,为百姓镇邪避妖打鬼,百姓喜欢的是他刚直不阿的一身正气。 B.屈原沱的传说表明屈原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普通人,秭归百姓喜欢的是他的淳朴正直。 C.屈原是一位伟人,其形象难免会被世人美化神化,文章暗含了对神化屈原的文人的不满之情。 D.屈原令人崇敬,他也是从民间走出去的,文章呼唤屈原应当具有普通人对故乡的亲人的情感。 E.“另一种呼唤”实质上呼唤的是被文人神化了的屈原向作为民间普通人的屈原的回归、还原。 (2)文章围绕“呼唤”展开,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3)文中描述了关于屈原的三幅画像,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三幅画像中屈原形象的特点。 (4)文章结尾说:“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请结合全文,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 |
(1)CD (2)①提及两幅人物画,引出呼唤的对象——屈原。 ②叙写文人对屈原的呼唤,将屈原的气节化为文化内涵,成为文人力量的源泉。 ③通过对屈原故乡的踏访和传说的描写,写出百姓和亲人对屈原的呼唤,还原了屈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①飘逸、冷峻、无可奈何;②苍凉、凄苦而平和;③概无官爵,普通平民。 (4)回归民间,还原为一个普通人,才是屈原最好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屈原这样的伟人应该走下神坛、回归民间的愿望。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伟人有其伟大的地方,但是伟人也是人,也有亲人、朋友,回归民间、回归人性的本真是人的正常需求,所以我赞同作者的观点。 |
考点: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四 : 阅读文言文,完成1—4小题。十年春,
阅读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卑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①上面文字中,应删去一个字,这个字是“________”;在《出师表》一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 ②“徧”是个通假字,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还写出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庄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曹刿肯定了,这表现出曹刿 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①卑 低微 ②遍 遍及、普遍 (解词,意思对即可) 2.作战的对象(或: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或:“我”方是正义的,齐国是非正义的。)(意思 对即可) 3.①(曹刿)于是进(宫)拜见(庄公)。 ②(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第一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
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 | 文言文 | 现代文(白话文) |
长短 | 言简意赅 | 较长篇 |
出处用法 | 书面语为主 |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
语感 | 古雅精炼 | 通俗易明 |
文法词组词序 | 弹性较大 | 词序明确 |
用词1 | 单字已有独立意思 | 两字词为主 |
用词2 | 一字多用 | 异字异用 |
用词3 | 之 | 的 |
句末助语词 | 已、矣、乎、也... | 了、吧、啊、吗... |
标点 | 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 | 标点繁多 |
例 |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 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
流传 | 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 | 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
习法 | 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 | 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
通假字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
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
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初中常见通假字汇总:
一、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 《闲情记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 《山市》
6、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 《山市》
7、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9、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0、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1、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二、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三、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四、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五、
1、公输般诎。“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愚公移山》
15、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挡。《公输》
1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公输》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