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我国换房旅游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13 所属栏目:海水淡化

一 : 关于我国换房旅游的思考

·服务经济·

●张玉改,兰贵秋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换房旅游;旅游市场[摘

要]换房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www.61k.com]本文在介绍换房旅游意义的基础

[文章编号]1009-0061(2008)11-0080-02

到位等情况。而换房旅游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起到了分流作用,缓解了压力。这一点在北京、大连、重庆、苏杭等地开展得都不错。

上,探讨了我国换房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换房旅游的建议。

[文献标识码]A

换房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指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通过朋友介绍或者是换房中介机构,在沟通或协商后根据自行达成的协议或者是第三方协议,互相将自己的住房暂借给前来旅游的对方,在旅游时间里吃住在那里,等于各自在旅游途中得到一个免费的住宿地。事实上,换房游在国外已有

4、换房旅游扩大了旅行社的利润空间

有些旅行社由于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和产品创新的观念,一味地追求价格竞争,打价格战,把旅游产品的价格降得很低,利润微薄得无法维持生计,纷纷考虑退出或转行。但换房旅游的引进为旅行社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将扩大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市场信誉良好和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可以考虑将重心移到换房旅游的经营上来,寻找突破口,挖掘和培养换房旅游市场,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扩大利润空间。

二、我国换房旅游存在的问题

5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只开始了三四年,随着网

络的流行,这种旅游方式被国内一些青年人熟知并逐渐升温。

一、换房旅游的意义

1、省钱为换房旅游的主要目的

换房旅游的方式,源于50年前欧洲一些想度假

又不想花钱的教师。当年,一些并不富裕的欧洲教师想在欧洲旅游,但又不想多花钱,便“穷”中生智,想出了“换房度假”的主意。换房游流入国内后,还是吸引了不少以省钱为目的的年轻人。通过换房,游客不仅省去了借宿旅馆的费用,有了临时的“家”,游客还能自己做饭,一方面在饮食卫生上有所保证,另一方面节约下来的钱也可以游览更多的地方。

1、换房旅游存在安全隐患

据调查,很多市民担心换房会让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房子从事违法行为,有的担心引贼入室,有的担心陌生人会破坏自己家中的家具等。同时,有的市民认为应该在交出钥匙前先对对方的身份进行彻底的了解,有的认为在换房之前应与对方签订完备的换房协议,有的认为可以和信赖的朋友临时交换住房。因而,换房旅游的兴起还须提升责任感。

随着换房游的兴起,一些市场不成熟所带来的隐患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交换房屋内设施的破坏、交换者隐私信息的公开透露,一些心存不法的人甚至觉得这就是张“盗窃邀请函”。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审核机制,也没有监督机制,换房者的安全保障很容易失控。这也难怪很多律师不断提醒换房者,双方在换房前要有仔细的交接手

2、换房旅游概念丰富了旅游市场

换房游的兴起,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补充,同时也引导着游客不再仅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而是对城市的文化、人文历史有了进一步的审美。换房游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文化旅游的市场,让旅游市场更加丰富且拓宽了市场的文化内涵,这对国内旅游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

3、换房旅游提高了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

在旅游旺季,旅游者的蜂拥而至,给当地的旅游城市的接待设施和服务带来了很大压力,于是出现了床位紧张、价格上涨、空间狭小、设施简单、服务不

[作者简介]张玉改,女,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兰贵秋,男,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江苏商论2008.11

换房旅游 关于我国换房旅游的思考

·服务经济·

续,并依据事先约定好的财产担保协议来协商解决。(www.61k.com)

在国外,个人提交的资料和信用证明必须相当完备,经过层层审核之后才会有机会参与换房,其间如果发生纠纷或者物件损毁,都会有相应的条款提供赔偿依据。正是这些相对完善的保护,换房旅游在国外得以盛行,旅游者借此结交新的朋友,满足自己愿意探险、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不少换房旅游者在度假结束后还长期同换房对象保持着来往。

2、换房旅游存在风险隐患

换房旅游在我国刚起步,还处于萌芽阶段,因而存在很大风险。换房期间造成的物品损坏如何赔偿,物品失窃如何界定,电话费等费用过高如何分摊,换房后原本整洁的家被弄得一塌糊涂怎么办?同时,换房旅游本质上是出借房屋,不是出租。在此期间,若对方把房屋转租或转借给别人,造成的设施损害、物品的丢失等,无形中给换房者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换房不涉及资金,所以不存在法律的约束或保障。至此,人们对换房旅游的信心和热情必将大打折扣。

3、提高换房成功率

随着换房游的兴起,一些专业换房网站也应运而生。提供房源的人把自己房屋的构造、布置等拍成照片,上传到网站上,提供给换房者挑选。

作为中介服务机构的换房网站在纠纷发生时,如果只是指着“一切责任自负”的告示来推卸责任,不仅是自砸招牌,也是破坏市场的表现。换房网站仅仅提供一个交互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把握住客户,关键是为客户解决后顾之忧,帮助客户完成审核工作,并以完善的书面协议来帮助双方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让换房双方在旅游时都能彼此放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换房游市场面临着一次新的高峰,把握好换房者的心理,提供完善的信用服务,换房网站盈利可期。

3、换房旅游存在成功率低的隐患

目前我国换房旅游中,最受欢迎的换房城市是北京、三亚、大连、重庆、苏杭等地,但这些城市房源紧张、房价又高,因而配对成功率相对较低。很多经济实惠的旅游者想以换房旅游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经济旅游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我国发展换房旅游的建议

1、建立诚信体系,规范管理

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应对换房旅游中介服务公司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换房旅游中介服务公司的操作流程、会费的收取、处罚的执行都需要向国家旅游行政部门申报。防止个别旅行社在换房旅游的发展初期为追求短期利润而欺骗换房旅游者的行为,导致信任危机的发生,换房旅游中介服务公司可以对当地旅行社实施等级评定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的管理。对于等级高、信誉好的旅行社给予奖励;相反对于不按操作、欺骗顾客的旅行社给予处罚,严重时取消会员资格。

4、遵守四大法则

(1)诚信。“换房旅游”是一种最需要“将心比

心”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诚信是此项活动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所以,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最好是在朋友和信任的人之间展开。想想看,毕竟是把自己的家让出来,足见其中的诚信度该有多高才行。

(2)留有余地。尽管对方是你信任的朋友,但在决定了“换房旅游”之后,仍要把自己家里的贵重物品收拾保管好。同时,也别忘了提醒朋友做到这一点。记住,你们想要得到的是新鲜、温情和快乐,而不想节外生枝多找麻烦和不安。

(3)物归原处。在朋友家里,不要随便乱动朋友的东西,有些必须要用的东西(比如:家用电器,厨具)使用以后一定要记得还原。

(4)卫生。注意保持朋友家里的清洁,就像保持自己家的清洁一样。旅游结束之前,别忘了给朋友家搞一次卫生。

[参考文献]

[1]赖春梅,李顺芳.浅析换房游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梅璎迪,简工博.换房旅游,享受自助的省钱之旅[J].纪事

2、规范市场行为,规避风险

从保护换房旅游者的利益和我国法律还不够完善的国情出发,原则上不提倡换房旅游者之间的私下协议换房。但是若要进行,在换房前,就要充分了解和细致规则,通过电话、网络视频和邮件图片等方式掌握对方的基本信息。协议中要注明房屋交换日期、入住人数、车的使用,如何支付水、电、电话费用等,并明确标示出现问题的类型以及承担责任等问题。同时,还需要提供协议双方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一般包括户口本或身份证、房屋产权文件、由协议双方签字确认的房内贵重财产清单、双方的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必要的话让自己的亲戚朋友到机场或火车站接送对方并验证对方证件。协议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协议,依据事先约好的协议来解决问题。

Record,2007,(1).

[责任编辑:冷眉]

11

81

二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www.61k.com]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及时发布高火险天气预报。
(五)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各地区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
(七)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加快推进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完善,提升公众通信网应急服务能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适应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捷发布的需要,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
(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九)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要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牧区、山区、渔区的传播能力。
(十一)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十二)健全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中的重要事项。
(十三)加强军地信息共享。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加快省、地、县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互联互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各类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十四)落实防灾避险措施。预警信息发布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五)强化组织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十七)推进科普宣教。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通过气象科普基地、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面向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中小学生、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海上作业人员等的防灾避险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十八)加强舆论引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同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及时准确提供信息,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应用工作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三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见

国办发〔2013〕93号

[www.61k.com)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煤矿瓦斯防治和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一)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综合考虑抽采利用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等因素,提高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具体标准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门研究制定。
(二)强化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引导扶持。落实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及小煤矿整顿关闭扶持政策,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关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三)加大中央财政建设投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建设投资支持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将保护层开采配套工程、井下瓦斯抽采工程纳入煤矿安全改造投资支持范围,输配管网及利用设施、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纳入煤炭产业升级改造投资支持范围,治理利用技术装备研发纳入能源自主创新和能源装备投资支持范围。
(四)落实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政策。煤矿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煤矿瓦斯等灾害治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确定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并确保提取到位、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二、强化税费政策扶持
(五)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扩大煤矿企业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调整完善,研究制定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六)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财政补贴,符合有关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规定的,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处理。财政部、税务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抓紧修改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三、完善煤层气价格和发电上网政策
(七)落实煤层气市场定价机制。各地要严格落实放开煤层气(煤矿瓦斯)出厂价格政策,已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要尽快放开价格,未进入城市公共管网的销售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进入城市公共管网的煤层气(煤矿瓦斯)销售价格按不低于同等热值天然气价格确定。
(八)支持煤层气发电上网。煤矿企业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优先自发自用,富裕电量需要上网的,由电网企业全部收购。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简化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并网项目核准、环评、用地、电网接入和发电许可等手续,加快审核办理。
(九)完善煤层气发电价格政策。根据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造价及运营成本变化情况,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适时提高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未提高前仍执行现行政策。电网企业因此增加的购电成本,通过调整销售电价统筹解决。
四、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管理
(十)加强煤层气矿业权管理。建立煤层气、煤炭协调开发机制,统筹煤层气、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和时序,合理确定煤层气勘查开采区块。对煤炭规划5年内开始建井开采的区域,按照煤层气开发服务于煤炭开发的原则,采取合作或调整煤层气矿业权范围等方式,优先保证煤炭资源开发需要,并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煤炭规划5年后开始建井开采的区域,应坚持“先采气、后采煤”,做好采气采煤施工衔接。增设一批煤层气矿业权,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方式,优先配置给有开发实力的煤层气和煤炭企业。
(十一)建立勘查开发约束机制。新设煤层气或煤炭探矿权,必须符合矿产资源、煤层气开发利用等规划,并对煤层气、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评审备案。研究提高煤层气最低勘查投入标准,限期提交资源储量报告。对长期勘查投入不足、勘查结束不及时开发的企业,核减其矿业权面积;对具备开发条件的区块,限期完成产能建设;对不按合同实施勘查开发的对外合作项目,依法终止合同。
(十二)鼓励规模化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建设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区块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支持大型煤矿区瓦斯输配系统区域联网,推进中小煤矿联合建设瓦斯集输管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储配及输气管道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做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项目的金融支持服务工作。
(十三)规范煤层气投资项目管理。煤层气开发、输送、利用等建设项目根据投资主体、投资来源和建设规模实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制,并在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等文件中予以明确。研究完善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推动煤层气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五、推进科技创新
(十四)加快科技研发应用。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有关科技计划,进一步加大对煤层气(煤矿瓦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开展煤矿瓦斯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应用。
(十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煤炭、煤层气企业建立瓦斯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机构,增强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相关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鼓励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煤层气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六、加强组织领导
(十六)强化协调指导。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产煤省(区、市)要健全煤矿瓦斯防治(集中整治)领导小组,明确办公室依托单位,落实专职人员和专门经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十七)严格目标考核。各重点产煤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有效方式,把年度瓦斯事故及死亡人数控制目标、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目标落实到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和煤炭、煤层气企业,并严格绩效考核。有关部门要研究将煤层气开发利用量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提高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
(十八)加强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煤矿瓦斯防治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鼓励和支持政策,指导帮助企业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级煤矿瓦斯防治协调领导机构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对在煤矿瓦斯防治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9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四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
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

国办发〔2012〕13号

[www.61k.com)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且时空分布不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快速增长,已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为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海水淡化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规划、依靠科技、集聚发展、强化试点、完善政策、健全标准、加强监管,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大大型热法膜法海水淡化、大型海水循环冷却等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和相关检验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开发海水淡化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积极研究开发利用电厂余热以及核能、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鼓励沿海有条件的发电企业实行电水联产。研究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和技术集成水平。
(二)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在加强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强化系统集成,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设计、制造、建设及应用等工程技术水平。积极研究开发海水淡化取水、预处理、淡化水后处理、浓盐水综合利用和排放处置等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和成套装置。
(三)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装备为核心,促进海水淡化研究设计、装备制造和工程应用等要素在区域上集聚,鼓励研究机构、高校、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企业、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等在有条件的地区集中投入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建设企业。
(四)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商用的结合,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以及产业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强集聚,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使分散的各类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五)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根据不同海域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不同水质要求,针对海水淡化膜法、热法及热膜耦合等工艺技术,自主设计和建设运营一批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到2015年建成2个日产能5万-10万吨的国家级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和20个日产能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5个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六)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鼓励沿海缺水地区在保障公共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城市新增用水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到2015年,在全国建成20个海水淡化示范城市。选择居民较多、淡水匮乏、关系国家海洋权益的海岛作为海水淡化示范海岛,将海水淡化水作为这些海岛新增供水的第一水源。鼓励结合地区特点,建设以海水淡化水作为重要水源的示范工业园区。
(七)推动使用海水淡化水。沿海淡水资源匮乏或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要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作为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用水水源。加强统一调度和监管,在满足各相关指标要求、确保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允许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市政供水系统。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海岛新增供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纳入水资源的统一配置,优化用水结构。推动和督促临海、近海企业将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用于制盐及盐化工产业。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支持实施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和以市政供水为主要目的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对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研究出台适当的支持政策。
(二)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信贷品种和抵质押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规范地进入海水淡化产业。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提高供水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的积极性,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完善法规标准。研究制定海水淡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定位,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研究制定海水淡化取排水、原材料和药剂、淡化水水质及卫生检验、海水淡化工艺技术、检测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海水淡化监管标准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和质量标准等,加强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
(四)加强监督管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沿海地区和海岛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杜绝违规批准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加强对海水淡化相关设备和产品的质量监督。严格实行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的审批制度,加强对海水淡化生产运行和供水水质的监管,确保供水安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法对取水和浓盐水排放行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确保海水淡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五)强化宣传培训。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海水淡化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充分认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以及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组织协调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能源局、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推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综合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共同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本文标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我国换房旅游的思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13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